教育重在以身作則
請點下面的選項觀看影片
有些家長怕孩子受到污染,希望把年歲很小的孩子送到寺院或一些機構學習,脫離社會正常教育體系。這太不容易!你就是把小孩送到寺院、道場,等到他長到十七、八歲的時候,有可能他也不聽你的話,或者他跟外面社會一接觸,馬上就被染污了,很快,所以還是保不住。即使在寺廟也保不住,這個道理一定要懂。真正要把小孩教好,自己要以身作則,而且一定要像古聖先賢那個辦法,小孩生下來就開始教。做父母的、做長輩的大人,在小孩面前,一舉一動都要守規矩,讓他落下都是好印象,沒有負面的。父母怎麼做?父母的所作所為就是《弟子規》,所以《弟子規》不是給小孩念的,《弟子規》是父母做出來給小孩看的。他能從張開眼睛就看到,一直看三年,那個根就很深,他才有能力在社會上有免疫力,他有能力辨別是非,可以不受染污。你要是不如此紮根,就沒辦法。小孩從三歲、五歲才開始教,都太慢了,他腦子裡頭的壞東西、髒東西已經太多了。中國古聖先賢最懂得教育,所以中國歷史上代代都有聖賢人,這是什麼?家庭教育好,父母懂得。
最徹底的是從胎教,母親懷孕的時候,這在中國史書裡有記載。周文王的母親太任懷他的時候,「目不視惡色」,就是不善的絕不看,「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因為起心動念,一舉一動,影響胎兒,這就是胎教!所以周文王是大聖人,周家在中國歷史上八百年,這是歷史上最長的,都得力於三個婦女:周文王的祖母太姜,他的母親太任,他自己的太太太姒。現在婦女稱太太,為什麼稱太太?就是周家這三太教出聖人,太太是聖人的母親,無比的尊貴。
五倫,這是倫常道德。五倫裡第一個是「父子有親」,父子的親愛是天性,不是教出來的。教育就是怎樣把這個親愛保持永恆不變。你看三歲的小孩對父母講我要孝順你,到八、九歲就不孝順,就變了,說話都靠不住了,這是什麼原因?教育。教育的功能就是把他的那種善心、善意、愛心永恆保持,永遠不變;第二就是把這個愛心發揚光大,讓他知道愛父母,愛兄弟,愛家族,愛社會,愛國家,愛人類,擴大父子有親,這是教育。所以中國的教育就是親愛,就教這個東西。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非常重要。夫婦兩個組成一個家庭,別是什麼?各別有不同的任務,先生負擔家庭經濟生活,所以他在外;太太教兒女成聖賢,各人有各人的任務。太太的任務比先生超出太多,先生只知道賺錢養家,家裡的後代出不出人才?出不出聖人?是太太的責任。太太的責任多重!
如果太太出去工作,先生就要教育下一代的聖人。兩個人都出去了,你家後代就沒有了。後代不是說你沒有兒女,而是兒女不成材,兒女沒有受到好的教育。經書裡面所說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個後,古人講是你有兒孫就有後了,我的解釋不一樣,你兒孫裡有沒有賢人?有沒有繼承道業的人、道統的人。如果沒有繼承家業的人,你家沒有後代,你沒有傳人,這比什麼都重要。
(文摘--學佛答問(答香港參學同修之二十一)(共一集)2005/12/2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21-292-01)
>>>回前面總目錄 / YouTube影片主頁 / 土豆網影片主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