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 首頁 > 中華民族萬姓先祖紀念堂 > 各地紀念堂>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萬姓先祖紀念堂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萬姓先祖紀念堂

▼供桌上供奉三皇五帝牌位

▼牌位中的姓氏,按照首字筆劃順序排列而成。

萬姓先祖牌位

▼紀念堂一隅

 


中華民族的根和源

中國科學院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袁義達 二○○二年九月十八日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根據淨空法師的旨意,將在香港首建中華民族歷代姓氏祖宗祠堂,內中供奉一萬一千九百七十個姓氏祖宗神位牌(《中華姓氏大辭典》以外又補充一個)。以我在一九九六年出版的《中華姓氏大辭典》中正式列出的一萬一千九百六十九個姓氏為歷代姓氏祖宗的依據,以此為形式,來緬懷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代英雄和列祖列宗,感染民眾,激勵民心,增加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以此形成一股振興中華、促進統一的巨大力量。試想一下,不管是來自大陸的、港澳的、臺灣的同胞,還是海外的華人,只要一踏進這一神聖殿堂,哪一位炎黃子孫的後代不會熱血沸騰、精神振奮?每個華人都有姓,自己祖宗的牌位就在上面,你能不心生崇敬,不為之激動嗎?我為這一設想而讚歎,為這一行動而歡呼!

   在中國五千年的漫長歷史中,出現過多少種姓氏?存在過多少位值得祭祀的祖宗?這是一個謎,而且沒有任何人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是,歷代有志於這方面研究的人士大有人在,已經積累了十分豐富的資料和成果。我在《中華姓氏大辭典》中所確立的一萬一千九百六十九個姓氏,就是在前人已有的基礎上和當代其他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中,經過收集、挖掘、整理和歸納後獲得的。當然,更重要的是這項研究工作是得到了國家最高研究機構的認可,並納入了國家級的研究項目之中,同時也獲得了世界上同行科學家的關注、合作和支援,目前中國在這一研究領域中處於國際的水平上。我感到我是很幸運的,我意識到這是一種時代使命,社會需要和個人興趣使我的一生和最終的職業目標與中國人的姓氏密切相連。所以說,一萬一千九百六十九個姓氏是一個十分有意義的數字,向世人展示了我們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歷史中至少出現過的姓氏數目。

   中國姓氏不但是一種傳統的文化,也是一門現代的科學。中國人的文明史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史之一,有五千年之久。而我們中國人的姓氏也有五千年之源,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沒有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姓氏歷史有這麼長遠。五千年來,不管換了多少朝代,改了多少年號,中國人姓氏一直延續著,從未間斷過。五千年前,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氏所制定的姓氏傳遞規律是完全符合自然進化的法則:姓氏以父系方式傳遞,這與決定人類男性的遺傳物質(Y染色體)的遺傳規律幾乎是一樣的。遵循自然進化法則的人類活動的一切行為和形式將賦有強大的生命力,中國人姓氏就是屬於這種具有無限生命力的文化。所以說,中國人姓氏橫跨了五千個春秋,與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同步進化的,是中國幾千年父系社會全過程的見證文化,以一種血緣文化的特殊形式記錄了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同化過程中和國家統一上曾經起過獨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中國人的姓氏是一種多元文化,具有多層結構。當今中國人正在使用的漢字姓氏大約有三千五百多個,歷史上出現過的姓氏至目前的最新資料在二萬二千個以上,每一種姓氏形成的時間和背景有異有同,統一起來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姓氏,這是多元的。中國的每一種大姓不是由單一的血統組成的,往往有多個支流,在不同的歷史時代,不斷地吸收其他血統的成員,最終形成目前中國大姓的規模,這是多層的。中國姓氏多元和多層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改姓。在古代一個族姓因發展需要分族,分離出來的族不能再用舊的姓氏,這樣姓氏種類越來越多。同時很多改姓又用了已經使用的姓氏,以至於大姓越來越龐大,大姓的組成越來越複雜。很多種姓氏為什麼會消失了呢?主要的原因是這類姓氏的族群太小,不能世代保存下去;另一方面是少數民族姓氏漢化,放棄了原有民族姓氏而完全改用漢姓。所以,中國的大姓中包含了其他姓氏的血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世上不會無緣無故地消亡一種姓氏,也不會不明不白地產生一種姓氏。各個姓氏應是平等的,大家應和睦共處,繁榮昌盛。

   改姓造成了中國姓氏多樣化的現象,但是從本質上(遺傳學的角度)說,改姓僅僅改變了姓氏表達的符號,世代相傳的父系遺傳物質沒有一絲一毫的變化。比如,目前社會上婦女要爭取男女平等,讓自己的兒子不用父親的姓,改用母親的姓。看來是爭取了平等,其實妳僅僅爭取了讓兒子使用了外祖父的姓,它仍然是以父傳子的方式往下傳遞的,代表父系遺傳的染色體還是兒子親生父親的那條。中國人的改姓既沒有改變父傳子的遺傳方式,也沒有改變染色體的內容。所以爭取男女社會平等與改姓沒有必然關係。我們祖先最初對姓氏定義和世代傳遞的法則極為科學,它完全遵循了人類中代表父系遺傳物質的進化原則,雖經千萬年而不變的自然法則。所以,沒有特別的需要,最好不要隨意改姓。

  最後,我提出兩個觀點:第一點,中國人歷代出現過的姓氏的數目遠不止一萬一千九百六十九個,我個人目前已經蒐集到的姓氏已經超過二萬二千個。我相信加上其他人士的蒐集,這個數目還要大。在今後適當的時候,經過研究和考證後將以正式出版物的方式公之於世,屆時在中華歷代姓氏祠堂中再增設新的姓氏神位牌。第二點,中華五千年的文明產生了無數的英雄豪傑和精神財富。能傳下來的傳統文化,它應含有無窮的生命力。我們每一位中國人,不管職位多高、權力多大、知識多淵博,也不能輕易地去否定傳統的文化。尊重歷史,借鑒歷史,應用在當代,造福於後人。少批評多研究,少貶低多發揚。振興中華是離不開現代的科學技術,也離不開傳統的文明和文化基礎。我們立中華民族歷代姓氏祖宗神位牌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我們的子孫後代永遠記住自己的根和源。

本文摘自香港佛陀教育協會出版之《中華民族萬姓先祖紀念堂》專刊。


 

慎終追遠 民德歸厚

中華孔子學會致賀詞

  香港「中華民族萬姓先祖紀念堂」建成,值得慶賀!

  敬天祭祖是中華文化中源遠流長、根深蒂固的傳統。《論語.學而》:「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禮記.郊特牲》:「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禮記.坊記》:「修宗廟,敬祀事,教民追孝也。」慎終追遠、祖德流芳、孝子賢孫等理念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所崇敬的根源感、歷史意識、文化意識的反映,是中華民族自覺的珍惜生命的根脈與承傳之使命,使其家族的生命及家族的歷史文化香火永續人間的體現。上事宗廟,下繼後世,這是中華民族及中華傳統文化得以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的深層原因。家族在中國古代社會所涵蓋的範圍,統括了歷代昭穆祖宗與後世子孫,構成一綿延不絕的家族生命群體,世代之間血脈相連,榮辱與共。在祖德流芳、愛親敬宗、以禮事親、承意守志、揚名顯親的價值信念下,中國古代的家族亦係道德教育學校和文化學術團體,共同凝聚成一個有情有義的人文關懷的價值世界。今天我們中華民族的子孫應當認真地檢討前聖先哲為我們留下的豐富的文化資源,發現其中的普世性價值,以與時俱進的精神將其發揚光大。

  江澤民主席曾說過:「中華民族兒女共同創造的五千年燦爛文化,始終是維繫全體中國人的精神紐帶。」香港「中華民族萬姓先祖紀念堂」的落成,使中華文化「紐帶」作用得到進一步體現。我們相信它必會引起海內外華人和國際友人的廣泛關注,從而促進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祖國統一、世界和平大業,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貢獻。

 

中華孔子學會會長

 

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

 

本文摘自香港佛陀教育協會出版之《中華民族萬姓先祖紀念堂》專刊。


尋根列車長 專用信箱E-mail: xgnet999@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