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  精彩導讀  雜誌下載  常見問題  繁簡轉換程式下載

2001.7.28  星期六  VOL.58


 

雪公勉勵弟子們說:「修行全在個人覺悟,三業清淨,但去凡情,將世俗事放下就成就。」

 

卷首語
編者的話

諺語云:「能跟明白人打頓架,不能跟糊塗人說句話。」

是的!跟明白人打頓架之後,事情的是非曲直,總有弄清楚的時候。而跟糊塗人說一句話,則是更招出許多無端的是非與麻煩來。

返回

 

經論輯要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58)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覺支莊嚴故,常善覺悟一切諸法。】

這一段是講七菩提分,亦稱「七覺支」。「支」是支分,重點在「覺」,即「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共七條。七覺支的作用及效果,就是「善覺悟一切諸法」。『常』是恆常、永恆。『善覺』,「善」字是關鍵,善落實就是此地講的七覺支,我們用這個原則來覺悟一切諸法。凡夫之所以不能作聖,關鍵在不覺。世出世間法,就是覺與迷;覺悟了就是出世間法,迷了就是世間法。所以,覺就稱佛、菩薩,迷就是凡夫。

第一「念覺支」。註解云:「心沉時,念用擇進喜以起之」。『心沉』,心昏沉,在聽經念佛時,常常打瞌睡,提不起精神,這是嚴重的煩惱障礙。「擇法」,就是選擇經行、拜佛、止靜、專注佛號等法,以對治昏沉。

「心浮時,念用輕安定捨以攝之」,『浮』是掉舉,妄念太多,心不安,用此三個方法來攝心。「覺令定慧均等」,一定要達到定慧均等,這是正常的。定多慧少就昏沉,慧多定少就掉舉、胡思亂想。此地講的「定慧」意思很淺,這是凡夫都有的,跟「戒定慧」的定慧完全不一樣。這是在平常用功的時候,攝心、降伏昏沉的一種方法,應當要懂得。

昏沉、掉舉是修行人的通病,而對治的方法,就是用「七覺支」,通常我們不說「七覺支」,七覺支太麻煩,除非是對佛法有相當契入,會用經典的這些原理原則。通常我們使用的方法,妄念起來,不去理會它,把意志專注在佛號上,無論是善念、惡念,統統不理會,久而久之,妄念自然減少。如果是輕的昏沉,用經行、繞佛的方法來對治;比較嚴重的昏沉,最好拜佛。一定要提起精神,當然精神與自己的願力有很大的關係,一定要發大願,「願度眾生,願了生死,願成佛道」。凡是有成就的人,沒有別的,就是願力在推動,他才能勇猛精進。

如果不知道用方法來對治,你的功夫就提不起來。而方法無量無邊,一定要契機,不是契大眾的機,是契我個人的機。根機與習氣有關係,也就是說,你現在所修學的法門,跟你過去所學的是一致的,你就學得很順利;反之,就學得非常艱難。因此,每一個人的根機,與過去生中的修行有密切的關係。佛與菩薩、阿羅漢教化眾生很容易,因為他們能觀機,知道你過去生中所修學的是什麼,所以教導就非常契機。凡夫沒有這個能力,沒有這個能力就要小心觀察,從經驗當中去揣摩,然後再做試驗。

自己初學的時候可以多涉獵一些法門,了解之後,自己細心來選擇。以我自己做一個例子。我最初接受的是方東美先生介紹我的《華嚴經》,我讀了清涼大師的《疏鈔》非常歡喜,但是不敢學,因為這部經太大了。之後,我跟李老師學習,在沒有出家之前,我在台中住了一年三個月,學習了十三部經,第一部學的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那時的進度是一個月學一部,標準是上台能講,所以學習的心非常旺盛。以後出家教佛學院,一個學期教一部,佛學院三年畢業才教了六部,效果非常之高,學習風氣非常之濃厚。所以,我學小部經有了把握,想學一部大部經。我一心一意想學《法華經》,我蒐集了十幾種《法華經》的註解,那時正好李老師開講《大佛頂首楞嚴經》,他說《楞嚴經》的分量跟《法華經》差不多,要我就學《楞嚴經》。我曉得他的時間非常寶貴,所以我聽從他的教誨,把《法華經》放下,跟他學習《楞嚴》。

我手上的《楞嚴經》註解只有一種:圓瑛法師講義,就趕緊與香港佛經流通處聯繫,求他們幫助蒐集《楞嚴經》的註解。大概不到半年,他幫我找到二十多種註解,都是線裝書,非常名貴。我就在台中認真用了三年的功夫,跟李老師學《楞嚴》。他一個星期講一次,他星期三講,我星期四覆講。後來經學班辦了兩年就停了,培養了二十多個學生都能講經。台中蓮社建立了十七個佈教所,這些學生就輪流在各個地方講經,這對於台灣的佛教影響很大。

停辦之後,一共有七個同學,每一個星期我們在一起做三個小時的研究討論,由一個同學來覆講。他們很慈悲,把時間全部給我,讓我覆講《楞嚴經》,所以李老師講一遍,我也講了一遍。我講一遍給六個同學聽,這六個同學都是講經的,都是內行人,我講的有缺點、有詞不達意的地方,都提出來幫助我修正。

所以,無論世出世間法,求學要有師、要有友,單單有老師沒有友,很難成就。我們七個人在一起十年,十年如一日。這一部《楞嚴經》三年講完了,我學講經的基礎真正奠定了,以後再學其他的大部經,輕而易舉。《法華經》我沒有學過,沒有聽過,可是李老師講過《法華經》,有筆記在,《弘護小品》裡有。我拿到他的筆記,我也能講《法華經》,我曾經用了六十個小時講《法華經》大意。我到台中去聽《華嚴經》,我聽李老師怎麼講法,第一卷聽完之後,後面我都會了,我就在台北講《華嚴經》。

因此,學教一定要懂得訣竅,古人言:「一經通,一切經通。」你要想有成就,決定得「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爾後,你看任何經典,都不會有障礙,充其量在經文遇到困難的地方,參考古德的註解;這一家註解看得不太理解,再找另外一家。當然,也要有能力讀古書,所以我從《古文觀止》裡面選一百篇,要求住在澳洲的同學們,每一個星期背兩篇古文,一年當中要背一百篇古文,要能背、能講、能寫,這是《大藏經》、《四庫全書》的鑰匙。所以,對法門之選擇,關係我們這一生的成敗。

第二「擇法覺支」,註解云:「觀諸法時,善能覺了揀別真偽,不謬取於虛偽法故」,這裡面含的意思非常之廣,不單是修行的方法,也包括我們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在這裡面把我們一切錯誤修正過來,就是修行。「善能覺了」,善裡面包括智慧,沒有智慧就沒有判斷力,沒有方便就不懂得如何去揀別,所以一定要有智慧、善巧方便。

我們是凡夫,智慧沒有開,如何去判別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妄、邪正、是非?必須要學。「學」這個字跟「覺」的意思相通,學就是覺悟,好學就是喜歡覺了,歡喜覺悟明瞭,他才會好學。我們今天所用的標準,就是聖賢教導我們的標準,我們用這個標準來衡量、來選擇。佛教給我們的標準,就是我們一入佛門第一個接受的儀規「三皈」:覺、正、淨。

《壇經》裡面,六祖惠能大師傳授三皈,他不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教人:「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因為講佛、法、僧,我們往往誤會,著了相;說到「皈依佛」就想到佛像,說到「皈依法」就想到佛經,說到「皈依僧」就想到出家人。佛法僧的真實義是覺正淨,覺而不迷是佛,正而不邪是法,淨而不染是僧,是教我們皈依覺正淨,不是皈依泥塑木雕的佛像,也不是皈依經本,更不是皈依出家人,我們要清楚。

所以,我們的抉擇標準就是覺正淨,與覺正淨相違背的就不是佛法。何謂「覺正淨」?大小乘經論裡面講得太多了,我們讀經、研教,無非是把這三個字的精義搞明白。而落實到最初方便,從哪裡入門?《十善業道經》,即《無量壽經》教導的「善護三業」,從這裡開始。「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這三句就是《十善業道經》。我們一定要念茲在茲,一定要真正理解十善的精神與其真正意思。十善做圓滿了,就成究竟的佛果。

這一部經典分量雖然不多,其意思無窮無盡,將來你契入了,你就明瞭一切經論字字句句都圓融一切經論,確實是《華嚴經》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決不可以說《十善業道經》淺,《大方廣佛華嚴經》深;事實是沒有深淺,沒有大小,平等平等。你能入這個境界,你就真的能善能覺了,這個境界就是《華嚴經》講的無障礙的境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擇法」包括的範圍非常廣大,無論在世間法或出世間法,我們在一生當中,譬如求學、工作,都應當有智慧慎重去選擇。選擇的標準,佛法給我們一個啟示,要揀別真假,要選真的不要選假的,也就是要選善的不要選惡的。我們要選擇有利於眾生、社會的,決不能選擇傷害眾生、傷害社會的,這樣的選擇才真正能達到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從我們的生活、工作,一直到處事待人接物,要善於選擇,現在人講的要懂得抓住機會,佛法講要能掌握到緣。殊勝的機緣是很不容易遇到的,機緣現前,你若不能夠掌握,剎那之間就消失了,以後再希望這個緣出現,不是容易事情。修學法門也不例外,要抓住學習的機會、學習的環境,才會有成就。

對於修學的法門,更應當慎重去選擇。一生當中專攻一部經,作專家不作通家,專到某一個程度之後,確實就通了。古德常言:「一經通,一切經通。」一切經通之後,還作專家不作通家,那是大慈大悲,給後學做榜樣,不要讓後學看到:「你樣樣都通,樣樣都講,為什麼要我講一樣?」他就產生懷疑。《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例子,五十三位善知識,實在講全都通達,善財童子訪問一位就夠了,何必要訪問五十三位?個個示現作專家不作通家,用意在此地。

他們的思考都是為利益眾生、利益後學,絕不圖自己方便。除非在不得已之下,同學發心想學其他法門,真的找不到人教,另當別論。如果這個法門,還有人教,教得不錯,我們就不教,就介紹他到某個地方去參學。我們在《高僧傳》中,看到學人來參學,見了老和尚之後,老和尚跟他講:「你的緣不在我這裡,你到某個地方去找某一個人。」他到那裡住個三年五載,真的開悟、證果了。

因此,擇法非常廣泛,學佛更是要選擇,許多學佛人對於佛法認識不清楚,以為駕乩扶鸞也是學佛,甚至於把法輪功也認為是學佛,錯了!沒有擇法的智慧,沒有擇法的能力,人云亦云,肯定要走上錯誤的道路;縱然會回頭,也浪費了很多時間與精力。

第三「進覺支」,註解云:「修道法時,善能覺了正不正行,不謬行於無益苦行故」。這是善能覺了哪是正行、哪是不正行,正行要精進,不正行要捨棄。不修無益的苦行,苦行是釋迦牟尼佛非常讚歎的,苦行能夠降低一個人的欲望,保持道心不退,但是對於我們修學沒有利益的苦行,沒有必要,這是我們一定要懂得的。

然而,每個人的根性不一樣,因此他的方法不見得適合我,我修學的方法不見得適合他。所以,觀機不容易,不但觀機不容易,我們自己了解自己也相當困難。認識自己的根性,我們選擇的法門就能契合自己的根性,所以契機、契理重要。我們出入佛門,必然對於各個宗派都要涉獵,為了求一個初步的了解,然後再從這裡面去選擇。選擇也未必恰當,因為不知道自己的根性,看到人家這個法門好,非常羨慕想學,問題是能不能學得成功?如果學不成功,就是不契機。不適合我的根性,勉強去學,決定浪費時間、精力,到最後一事無成。

我在沒有學佛之前喜歡讀書,所以接觸佛教之後就非常嚮往教下。最初方東美先生曾經在上課的時候跟我介紹:「佛教有兩門是世間非常希有的學問,一是佛教的性宗,一是佛教的相宗。性宗,禪宗為代表;相宗,法相唯識。」所以,我剛剛接觸佛教,對於這兩門特別留意。以後我把工作辭了,那時有意思出家去專攻教下的典籍。我跟懺雲法師住茅篷住了五個半月,懺雲法師把淨土法門介紹給我,那時我很難接受,因為我的興趣不在這上面。他拿了三本書要我做科判,《彌陀經疏鈔》、《彌陀經要解》和《彌陀經圓中鈔》。這個科判是從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幽谿大師的註解中,整理劃成表解,劃出來之後,我看到經典的章法結構、思想體系,生歡喜心,但是還沒有意思去學。在山上,他教我看《印光大師文鈔》,這個非常有受用。對於淨土的概念改過來了,從前輕視淨土,《文鈔》念了之後,不敢輕視了,曉得這裡面有大學問,也有一點信心,但是還沒有發心去學淨土。我離開懺雲法師,去親近李老師,李老師把淨土的理論講得很清楚,斷除了我的疑惑,這才認真學習淨土。所以,選擇法門才能精進不懈。

第四「喜覺支」,註解云:「心得法喜時,善能覺了,不隨顛倒之法而生喜故」。必須真正有定、有覺,才能得歡喜。喜覺支現前,就是「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

我們在天主教的學校講《玫瑰經》,修女告訴我,現在信徒聽講道沒有耐心,如果一個科目講得太長,大家就生厭倦,不願意來聽。我就告訴她,我們現在講《華嚴經》,大概要講二十年,他們都想來聽,都不想走。什麼原因?你真正幫助人覺悟,他天天聽,聽了法喜充滿;聽了不歡喜,他怎麼會來?

由此可知,如何把經講得好,令大家生歡喜心?首先你自己要契入境界,你入不了境界,你得不到法喜,怎麼能夠把法喜跟別人分享?而且眼光要大,心量要大,才能得法喜;心量小,眼光短淺,天天生煩惱,怎麼可能得到法喜?所以,我們不是侷限在一個道場,不是侷限在佛教,世間所有不同的宗教,所有不同族群的文化,我們都要涉獵。

同學又會問:「這是不是雜修?」不是,還是一門深入,要是不能一門深入,你得不到定慧。所以,現在大家跟著我參與許多宗教族群的活動,諸位是隨喜,不要在這上面浪費很多時間、精力,不然你就真的變成雜修了。隨喜,多看看,多了解,有好處,什麼好處?拓開心量,放大眼光。什麼時候才用心去學習?自己有定,智慧開了,才涉及其他經教或者佛法的經典,都不費功夫。我們在傳記看到,龍樹菩薩學習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只用了三個月就通達了。

我準備《玫瑰經》,寫了三張講義,用了六個小時,我可以講三十個小時。這個能力從哪裡來的?這是親近李老師十年,十年一門深入,一門深入的教學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所以,根要深,如果不從這裡紮根,我們的道德學問很難成就,都是學個皮毛而已。皮毛不管用,要真正開智慧;真正開智慧,你一接觸就通了,什麼障礙都沒有。世出世間一切法,從未接觸過的,一接觸就通達,你才得法喜充滿,憂悲苦惱永遠斷了。

世界雖然動亂不安,你永遠是平安的。為什麼?你平等,你心平靜,無論在什麼境界裡,不會起波浪。「平」的果報是安,無論在什麼境界,永遠是平安,永遠是歡喜。世間一切眾生不平安,你契入這個境界,你平安。他們很煩惱,你天天生歡喜心,你才有能力幫助他,你才能會通一切不同的經教。看起來好像非常矛盾,實際上絲毫障礙都沒有,這是《華嚴經》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總而言之,要覺,必須把迷破得乾乾淨淨,迷是覺的障礙,覺是本有的,是自性本具的德行,經上常講的本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這是覺的根源。我們今天不覺,是心性被污染了。以我們現前境界來說,染污的根源是什麼?自私自利。所以,我常常勸導大家,要把自私自利放棄。為什麼?希望諸位同修在這一生當中都能圓成佛道,眾生才有救,大家都成為諸佛如來的化身,到這個世間來救苦救難!這個世界的眾生,尤其是現前社會,迷惑太嚴重,需要有人來救他。誰救他?諸佛菩薩應化身來救他。諸佛菩薩應化身在哪裡?我們自己要承當。「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是大乘經上講的真話,你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就是如如佛。

現在難在你不肯放下,這一樁事情別人幫不上忙,諸佛如來幫不上忙,上帝神明也幫不上忙,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要真正覺悟,才肯放下;沒有徹底覺悟,就是眼前利害得失看得太重,不知道這是假的。《般若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包括我們的身體,不是真實的,是虛妄的,我們起心動念要保養這個身體是個錯誤觀念。虛妄的東西何必要保養?不理它,順其自然,它就正常了。經上說得很好:「一切法從心想生。」《華嚴經》講的「唯識所變」,「識」就是心想,這一切現象的變化是從心想生的,是識變的。所以,我們能夠保持正常,所謂正常,不加絲毫意見在裡面,加一點點意思在裡頭就不正常。

這個道理聽了很多,可是境界現前,我們還是不能把持,還是起心動念,還是妄想、執著,這就是我們不能解決問題的原因。「隨緣」這兩個字不容易做到!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隨緣,決定沒有攀緣。六道凡夫決定攀緣,不懂得隨緣,他隨緣也是攀緣。我們仔細去觀察諸佛菩薩,諸佛菩薩攀緣也是隨緣,妙不可言!這是用心不一樣,諸佛菩薩用真心、清淨心、平等心,我們用妄心、染污心、高下心,所以隨緣都變成攀緣。

大乘佛法修學的中心理念、原理原則,是離心意識參,稱為「參究」。參究是離心意識,離妄想、分別、執著。但是真正會修的人不多,原因就是沒有放下自私自利。如果放下了自私自利、是非人我、五欲六塵、貪瞋痴慢,你就會用觀。你會用,就能很快速的得到定慧。但是定慧也有程度淺深不同,可以說從小乘須陀洹一直到圓教佛果,就是定慧層次不相同,淺深廣狹有差別。所以,學沒有止境,不能滿足。

 

返回


楊枝淨水
正知正見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華嚴經》講入法界,「入」即一般講的證果、證道,入就是證入。入有兩種,一種是「身入」,一種是「心入」。身入一定是心入,也就是說心入之後,身才能入;如果身入了,心不相應,那不是真的。入有三個條件:正信、正解、正行,其中最關鍵的是正解,就是八正道的「正見」、六和敬的「見和同解」,佛出世也就為了這樁事情。《法華經》講,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為的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我們必須要知道,佛與自己是一體、是不二,不是我們心外有佛,如果把佛與自己分成對立,這個見解就錯誤,永遠無法契入佛之知見。

經上常言:「二而不二,不二而二」,迷的時候似乎是二,悟的時候才知道原來是不二。其實迷的時候也是不二,是我們自己誤會產生了錯誤的知見,以為是二,實際上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不二,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體性不二,現相千差萬別,我們從千差萬別形象來講是不一,可是細細去觀察,千差萬別的相全是自性,也就是不異,沒有兩樣。

悟入了就得正受,正受是在一切法裡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時的享受是正常的,在富貴的生活裡沒有樂的受,在貧賤的生活裡沒有苦的受。凡夫在境界裡,心為境轉,有苦有樂;悟入的人境隨心轉,沒有苦也沒有樂,這是自在,在作用上講是隨緣。

因此,關鍵在正知正見,正知正見是我們自性的本能,本具的德行,不是從外來的,也不是修學得來的,是本來具足。佛說煩惱本來沒有,苦樂憂喜捨本來沒有,迷了以後才產生這些現象;悟了之後,這些現象就沒有了。由此可知,佛法的關鍵就在一念之間,一念迷,你就是凡夫;一念覺,你就是佛菩薩。一念迷,將一真法界變成六道輪迴、十法界;一念覺,六道輪迴、十法界又變成一真法界,這真正證實了「境隨心轉」、「相隨心轉」。明白道理之後,就要學著轉境界,《楞嚴經》云:「若能轉境,則同如來」。

《華嚴經》的分量多、說得詳細,我們有緣遇此千載難逢的希有因緣,決不是偶然的事情,要珍惜這個緣分。尤其在這個時代,《楞嚴經》云:「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夏蓮居老居士在往生之前說過,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是魔王登峰造極的時代;換言之,這個時代的眾生聽魔的話,不聽佛的話,所以眾生要遭大難。如果我們能有幾分信心,就要知道把握現前大好的時光,有一天真正幹一天,真修!

真修裡最上乘的功夫是「轉境界」,就是從心上修,即宗門常說的「從根本修」;下等的是從事上修,從枝葉上修。根本就是觀念,觀念是心,就像禪宗教學一樣,二六時中時常提起觀照。「觀」是用智慧觀察,離心意識是「觀」,不離心意識是「看」,看見是看見相,未必能見到真相。《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所見的是妄相,你沒見到真相;如果離心意識就是離妄想、分別、執著,觀才能得真相,照見五蘊皆空。佛在經上講四種魔,其根本是五陰魔,你能「照見五蘊皆空」,就能真正降魔,魔對你就無可奈何。你沒入這個境界,魔能讓你生煩惱,破壞你的善事,助長你的惡緣,把你送到三惡道去。

正信是從正見生的,如果沒有正見,正信就非常困難。起初雖然信心純正,但是受魔的干擾,信心就退失、變質,可見得正信一定要建立在正見的基礎上,然後才有正行。果然是正知正見,一切行都是正行,我們在《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能得到證明。

一切行裡,心中決不污染,這個行是正行。凡夫從事相上看不出來,凡夫只看到跡象,有智慧、有定功的人才看得出來。《華嚴經》講到菩薩「利他德」,有「慧眼」,有「智眼」。我們凡夫沒有慧眼,也沒有智眼,時常把事情看錯,所謂是「認假不認真」,把正的看成邪的,把邪的看成正的。究其原因之所在,是因為沒有真實的智慧,也就是沒有清淨心、平等心。真實智慧是從清淨平等裡生的,覺就是慧。「清淨、平等、覺」是有次第的,我們要先修清淨心,第一不被外面境界所污染,眼不被色污染,耳不被聲污染,六根不被六塵境界污染,這是初步功夫。再進一步,平等心現前,對一切萬事萬物不再分別、執著,慧就起來了,自性覺現前。

這個世間魔多,但是佛也不少,特別是我們從大乘經上體會到,愈是眾生有苦難,佛菩薩對這個地區的眾生格外慈悲。所以,佛菩薩也在我們周邊,我們要有慧眼來辨別。真實的說,佛與魔都沒有,一念覺,所有的境緣都是佛境界;一念邪,所有的境界都是魔境界。由此可知,佛與魔是自己念頭上變現出來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的心果然純正,魔在面前也變成佛;如果一念心邪,阿彌陀佛在面前也變成魔。禪宗說得徹底、究竟,「無佛亦無魔」,魔來亦斬,佛來亦斬,斬盡殺絕。這不是真的叫你開殺戒,這是說不動心、不起念,果然心地清淨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沒有分別、執著,哪有佛與魔?如果你問六祖大師「佛與魔」,他一定會說:「佛魔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這與印宗法師問「禪定、解脫」一樣,六祖回答:「禪定解脫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叫你從這裡去悟入。

什麼是佛法?清淨心是佛法,平等覺是佛法。接觸一切境緣,如如不動,清清楚楚;清清楚楚是慧具足,如如不動是定具足,因此任何境界都是修定修慧。「定慧等學」,「定慧等運」,運是運用,定中有慧,慧中有定,自性本定,定慧是一不是二。慧裡沒有定是狂慧,造無量無邊的罪業;定裡沒有慧是痴定。

畢竟我們是凡夫,正如《地藏菩薩本願經》所說的「性識不定」,很容易被境界風動,退失道心,迷在境界裡,所以護法非常重要。護法最重要的是自己要護自己的法,別人護持有限,要自己護自己才能成就。而自己護自己就是要依教奉行,經上常講:「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是真護法。「受持」是依教奉行;「讀誦」是親近佛菩薩,一天都不離開;「演說」是做樣子,表演給大家看,這是自行化他。受持、讀誦是自度,為人演說是利他。我們一定要細心體會,認真努力去學習。

 

返回

 

蓮語珠磯
印光大師開示

 

◎念佛雖能滅宿業,然須生大慚愧,生大怖畏,轉眾生之損人利己心,行菩薩之普利眾生行。則若宿業,若現業,皆仗此大菩提心中之佛號光明,為之消滅淨盡也。(三)復康寄遙書

 

返回

 

多元文化論壇
教化一切諸群生

 

「教化一切諸群生」,「一切」裡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國家的分別,沒有族類的分別,沒有文化的分別,沒有男女老少的分別,沒有宗教信仰的分別,一律平等的教化。「教」是教他覺悟,破迷開悟,幫助他斷煩惱、開智慧,化惡為善,化迷為悟,化凡為聖;「化」是改變一個人的氣質,提升一個人的境界。「諸群生」,諸是多的意思,一切也是多的意思。「一切」是一切國土、一切族群、一切宗教、一切文化;「諸」,是每一類裡都有許多眾生,都是如來出世教化的對象。從這個地方去看,佛陀的教學豈不是現在人所說的「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主方神就是從事於多元文化教學的工作者。

(節錄自《華嚴經》第421卷「如來自在出世間,教化一切諸群生,普示法門令悟入,悉使當成無上智。」)

 

返回

 

淨空法師說故事
放下控制佔有

 

對世間一切人事物的控制、干涉,這種念頭要淡忘、要消除,對於我們修學的功夫就不會造成障礙。凡人都會對一切人事物控制、干涉、佔有,這全是自私自利;說自私自利是總說,其實只要稍稍有這個念頭在,都是自私自利。所以,要把自私自利破掉,對一切人事,無論世法、佛法,決定沒有干涉、控制的念頭,我們就得大自在,就得真解脫。千萬不能管人家的事情,管人家的事情,自己掉火坑裡了!不管,你才能往上升。千萬不要執著「我有權利來管」,你有權利是墮落!管得不好就一身罪業,三途地獄去了。《印光大師文鈔》舉的例子,曹操愛管閒事,墮地獄,變畜生,這是因果報應書有記載的,《安士全書》也提到這個公案。這是過去不曉得哪個朝代的人殺豬,這個豬殺了毛刮了之後,肚子上有幾個字:「曹操七世身」,曹操投這個豬胎已經第七次;這是從地獄出來之後,投畜生還債。你殺多少人,殺人要償命,決不是隨隨便便殺了就沒有責任。欠錢的還錢,殺人的償命,因果通三世。成了佛還是要還債、還是要還命,不能說成了佛就沒有因果。釋迦牟尼佛有馬麥之報,釋迦族遭琉璃王毀滅,這都是明顯的顯示給我們看,善因得善果,惡因必受惡報。

(節錄自《華嚴經》第417卷「遍遊淨空主方神,得恆發妙音,令聽者皆歡喜解脫門。」)

 

返回

 

答疑解惑                      
                      淨空法師解答於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問:當我在念佛、繞佛之時,無論是白天或者晚上,有無形的眾生一直跟著我。我有念佛迴向,但問題還無法解決,應該怎麼辦?

答:凡是有這些鬼神附身,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無緣無故的。換言之,我們在今生或者在過去生,或者是在久遠劫之前,跟這些眾生有過過節,這一生當中因緣聚會,他來報復。如果他跟你沒有關係,他決定不能上身來擾亂你。如何挽救?首先要有真誠的懺悔心,如果沒有真誠的懺悔心,這個事情就難。所以,你以真誠心將念佛功德迴向給他,他一定會離開。諸佛菩薩護念善人,龍天鬼神擁護善人,冤家債主也會尊敬善人。

實在說,如果是真正修行人,惡鬼纏身也未必是壞事。舊金山有一位居士,在政府機關上班,租了一個房子住。這個房子租得很便宜,沒有想到那是個鬼屋。每天晚上十二點鐘的時候,鬼就出現了,這個鬼非常凶惡,氣味很難聞,他能看到鬼靠近。那個鬼告訴他,他前世與他有怨,要來報復。這一位居士就合掌面對著他念阿彌陀佛,他距離大概三、四呎,就不能再靠近了;若佛號停下來,他又靠近一點。他能用這句佛號把他抗拒住,讓他保持在三、四呎的距離。一直到天快亮,他才走,每天晚上都是這種現象。

他來跟我說這個情形,我說:「你不搬家嗎?」他說:「不必了,我覺得也不錯,這樣逼著我非用功不可,我不念,他就要害我。他是我的善知識,是我一個好增上緣。天天跟他對立著,我就能一心念阿彌陀佛。」聽說這位居士現在已經出家了,修行功夫相當好,非常難得。他是真有膽量,一般人沒有法子。

由此可知,凡是有這種情形,一定要反省,認真懺悔、改過自新、斷惡修善,他就是你的善知識。所以,不一定是不好,這完全看我們用什麼態度,我們如何修學。他來警惕、勉勵我們,我們自己用功向上,救自己也超度他,真的是自他兩利。

問:我讀誦《無量壽經》時,只讀經文而不思其義,專注於中。但快念完的時候,好像大夢初醒,剛才所念之經文印象全無。明明是很專注,怎麼會出現這種情形?

答:沒有關係,不要受這個障礙,你還是一直念下去。凡是在讀經、念佛遇到這些障礙,都是屬於業障現前。業障現前不怕,不要去理它,不要放在心上,求佛菩薩加持,誠心誠意認真去學習,這個事情自然就會消失。讀經專注是正確的,讀經的時候,不想經裡的意思,這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

問:遇到自己不能克服的阻礙時,應如何克服?譬如心裡想著:「不要發火,要忍辱,要心靜!」但是一遇到具體問題時就忍不過,吞不下這口氣。

答:古人常說:「看得破,忍不過。」看得破是學問,忍不過是功夫不到家。一定要認真努力,要學「忍人之不能忍」,功夫才能成就。當你忍不過的時候,立刻要想「我的功夫不到家,禁不起考驗」,一定要反省。我們到這個世間來,得人身、遇佛法很不容易,如果遇到這些不能稱心如意的事情還忍不過,自己一定要警覺到,我來生還是搞六道輪迴,還是被業力牽著轉,這一生學佛就白學了。佛跟孔老夫子都教我們要「克己」,順境裡面,要克服自己的貪心;逆境、逆緣裡面,要克服自己的瞋恚。

什麼是「道」?《維摩經》云:「平常心是道」。平就是平等心,清淨、平等;常是永遠保持。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都要能保持清淨、平等心,這是真心,這是佛心,這才叫真正修行。順境、善緣起貪愛之心,逆境、惡緣起瞋恚之心,這是凡夫,不是修行人。修行人就要在這個地方練功,練到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心平氣和,不起心動念、不分別執著,就成就了,然後再以大慈悲心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這是菩薩心。

修行的要領就是十善業。淨業三福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每天念經、念佛,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一定要與十善業相應,你就是真修行。遠離十惡,修學十善,這就能對治。世尊在《十善業道經》教給我們,「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間雜」,這是凡夫成菩薩、成佛修行的最高指導原則,我們要常常記在心裡。對人、對事、對物,只看別人長處,只看別人善處,不要把別人不好的地方放在自己心上,一定要想到讓自己的善業念念圓滿。「忍不過」,就是看別人錯處,把別人的這些惡行放在自己心上,我們的心就變惡了,被別人染污了。我們以善心對待一切人,世間沒有一個不是善人。善、惡沒有標準,都在自己一念。

問:在家居士如何受菩薩戒?受菩薩戒需要什麼條件?

答:照佛經講的,受菩薩戒的條件是「發菩提心」。什麼叫「發菩提心」?「淨業三福」最後一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受菩薩戒、學菩薩行的基本條件。這個條件是建立在前面兩條的基礎上,好比蓋房子,這是第三層,第三層下面有第二層、第一層。第一層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層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然後再「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你就具備了受菩薩戒的條件。如果這些做不到,縱然受菩薩戒,也是假菩薩,不是真菩薩。

問:念佛要如何功夫得力?

答: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功夫為什麼不得力?歸根結柢,還是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障礙在此地。你要是懂得這個道理,念佛的時候萬緣放下,什麼都不要想。在念佛堂念佛的這一段時間當中,一個小時也好、兩個小時也好,決定要放下萬緣,心裡不能有一個雜念。《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我們可能做不到,《無量壽經》講的比較寬鬆,稱作「一向專念」。「向」是方向,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專念」,專就不能有雜,你夾雜著妄想,功夫就不得力了。

我過去初學佛的時候,李老師講過這個事情。李老師舉了個比喻,他說:「你正在念佛,有個人來叫你:『你家的房子失火了!』你聽到就跟沒有聽到一樣,還念佛,它燒它的,不要去管,這就能到功夫成片。聽到家裡房子被火燒,心一慌就完了!」這是舉個比喻。功夫得力要有這樣的認知,決定不受外境干擾。房子燒了無所謂,生死大事重要,一定要認識清楚。

 

返回

 

法寶流通
最新消息

 

現有淨空法師講經有聲版CD片(電腦專用片),太上感應篇2片(1∼254集),華嚴經五(161∼200集),華嚴經六(201∼240集),華嚴經七(241∼280集),華嚴經八(281∼320集),無量壽經細講二(41∼80集),無量壽經二次宣講2片(1∼107集),地藏經含玄義2片(1∼89集),及其他講演音帶、VCD及書籍,皆免費結緣,請向「社團法人華藏淨宗學會」索取: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333之一號二樓 Tel:(02)2754-7178;Fax:(02)2754-7262。或就近向各地淨宗學會索取。

 

返回

 

信息交流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您有過心靈的感觸嗎?歡迎在「學佛心得」欄目內踴躍投稿。來稿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feeling

誠邀全世界各淨宗學會,提供貴會的佛事活動消息,利用敝刊為世界佛教徒提供學佛信息。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news

有任何修學上的問題,來信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question

*所有稿件,編者有權潤飾修改。

 

返回

 

聲明啟示

淨空法師所有一切著述,暨四眾同修整理文物書刊,公開授權大眾翻印流通,但不得擅自加註版權所有,任意增減內容,非法牟利,侵害公眾權益及原著本意。


若您有任何意見,歡迎來信指導,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adv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