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根莊嚴故,深信堅固,精勤匪懈,常無迷忘,寂然調順,斷諸煩惱。
「念根」,古德言:「於正助道,憶念不忘」,能憶念不忘,念才有根。這兩句話是原則,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一定要有正修、助修。淨宗法門的正修,就是《彌陀經》說的「執持名號」,大勢至菩薩講的「淨念相繼」,二六時中決定不忘記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而助修則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
「正助雙修」,古來祖師大德也有一種說法,正修是執持名號,助修還是執持名號。果然一句佛號念到底,心裡不生一個雜念,這是正助都圓滿了;如果達不到這個功夫,正助的界限還是很清楚,正助無法融成一體。我們初學的人很容易解錯,聽了祖師這種說法,就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斷惡修善置之不理,妄想、習氣還是起現前,幫助別人的事情不願意做,這就是曲解祖師意。
在正助真正融會成一體,惡斷盡了,不會有惡念起現行了,善還是要修。釋迦牟尼佛如果不修善,何必到世間來示現?何必四十九年辛辛苦苦的為眾生講經說法?講經說法度眾生,這是修善;由此可知,功德到圓滿時,斷惡修善依舊不捨棄。如來果地尚且不捨,我們在因地上就捨了,怎麼能成就!所以,惡一定要從心地去斷,讓惡念不生,惡的行為自然就沒有了,要在這下功夫。善決定要修,佛教我們隨緣,隨緣就是遇到機緣就做,遇不到不必找著做;遇不到,自己去找著做,就是攀緣,這是我們要辨別清楚的。斷惡修善的念頭永遠不斷,遇到機緣,你才肯認真努力毫無疑惑的去做。
淨土宗的「助道」是積功累德,頭數太多,要懂得抓住綱領。在淨宗學會成立時,我在「緣起」上提了五個科目,這五個科目就是助修裡必須要學習的。第一個科目是《觀無量壽佛經》講的「淨業三福」,總共三條十一句: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要常常記住,時時落實。
第二個科目是「六和敬」。六和敬的「見和同解」,就是我們對宇宙人生、一切人事物的看法,都以經論做標準。我們修淨土採取淨土三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和《阿彌陀經》,我們對於一切人事物的想法、看法,以這三經所說的為標準。所以,經不只是念念就行,要知道它的意思,意思明白之後,要落實到生活之中,經才有用處。
我們的行為、言語造作,也都要遵守經典的教訓。佛教我們哪些事情要做,一定認真努力去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決定不可違犯,這就是持戒。經一定要念得很熟,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念頭才起,就與經訓對照,如果這個念頭是不善的,不應該起的,一句「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打掉;這個念頭是應該起的,要讓這種善念念念增長。修行功夫在這個地方用,才是真的「憶念不忘」。
要與大眾和睦相處,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合作,盡心盡力共同將佛法發揚光大,廣度眾生。佛法的事業不是一個人做的,這是個社會的事業,是大眾群體的事業。經上講:「一佛出世,千佛擁護。」就好比唱戲一樣,一個人唱主角,必須有許多配角,沒有配角,這一齣戲唱不成。哪一個人唱主角,都看緣分,他的緣分在此地成熟,我們推他出來作主,全心全力協助他。作主的這個人是佛,協助的那些人也都是佛。
我們凡夫最大的毛病,就是每個人搶著當老大,每個人都要爭帶頭,於是和合僧團被破壞了。我們看釋迦牟尼佛的示現,釋迦牟尼佛唱主角,出家眾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唱配角。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個個都是古佛再來的,舞臺上表演的角色不一樣,實際上都是平等的。他們演得這麼逼真,都是一個目標│廣度眾生,所以功德一樣大,沒有彼此,沒有厚薄,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
在某一個地區,某一個人跟這個地區特別有緣,我們就推他出來作主。所以,佛教是民主的,民主自由開放是佛教最先提倡的。自古以來,佛教寺院叢林的執事,每一年選一次,臘月三十全部辭職,重新再選舉,正月初一新的執事上任。推選,一個原則│緣分,要重視這個道理。所以,佛法是無諍之法,彼此決定沒有爭論,它是和合的。因此,「六和敬」多重要!
再者,我們修學的目標、方向:三學、六度、普賢十願。我們提出這五個科目做為助修,我們的生活、行持決定不違背這五個科目,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我們的念有根。有根才能產生力(五力),有根、有力道業才能完成。沒有根,無論我們如何勤苦修學,一生中都不可能有成就。如果自己現在信、進、念、定、慧都沒有根,就要做紮根的教育,亡羊補牢,只要認真努力,現在還為時不晚。
「定根」能「攝心正助,相應不散」。不僅僅是淨宗法門,任何一個法門都有主修與助修。何謂「定」?我們的心定在修學法門上,決定不輕易改變。佛法契入到一個相當深的程度,才真正理解佛所說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所以,我們選定一門之後,真正能做到「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定就有根,有根才能成長,開花結果。自古以來,修學沒有成就的人,最嚴重的毛病就是沒有定根,心是浮動的,用現在話說,他的興趣是多方面的,這個也喜歡、那個也喜歡,於是他的精力、時間分散了,所謂是「門門通,門門鬆」,不能紮根。
因此,我們一定要懂得,「廣學多聞」不是在現前這個階段,現前我們只能「一門深入」。經上講的「廣學多聞」是對誰說的?對法身菩薩說的。我們今天選擇淨宗「持名念佛」這一法,要在這一法裡生起定根,實在不容易!為什麼?事太簡單了,人家不容易相信;理太深了,很不容易透徹理解。可是它的效果非常顯著,連不識字的人,真正能做到老實念,都會有成就。
我們常常提起諦閑老和尚的徒弟鍋漏匠,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老實念,他是信、進、念、定、慧五力具足,他相信老師的話,不懷疑。老師教他:「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這是精進。真的是二六時中念念不忘佛號,念力成就。一心專注,不夾雜任何妄想,定力成就。所以,念了三年就能成功,站著往生。
我們生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是個悲慘的時代!我們冷靜觀察這個社會,社會大眾想的、說的、做的是什麼?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還得了嗎?這個現象是加速度的在增長、在擴張,後果是一般宗教講的「世界末日」,這是一點迷信都沒有。我們是非常幸運,真是無量劫來修得的善根、福德、因緣,在這個時代能遇到正法。所以,只要我們建立五根,我們這一生當中不會遭難,大劫難來時,我們往生淨土隨時可以去,肯定去得了。身留在這個世間只為一樁事情│住持正法,「住持正法」就是依照正法修行,活一天修一天。弘揚正法是教化眾生,我們住持也是弘揚,住持是做出榜樣給別人看。至於助道,就是「斷一切惡,行一切善」。
善惡的標準,總的來說就是依「十善業道」,字字句句都將之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言行,完全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我們的存心沒有別的,念念不忘阿彌陀佛,念念不忘西方依正莊嚴,這是我們的「正道」;念念不忘苦難眾生,我們要為苦難眾生做出一個好榜樣,幫助他們覺悟,這個作法就有無量功德,這是「助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福慧雙修,那裡都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上善」決定是福慧圓滿具足。我們做榜樣給別人看,教化一切大眾,這是「福德」;一心稱念阿彌陀佛,是「定慧」,有福、有定、有慧才能成就。
「慧根」,十善落實在慧根裡面,就有能力辨別善惡。世出世間善與惡很不容易辨別,沒有真實智慧,往往把善法看作惡法,把惡法看作善法,古今中外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無論世出世間法,想要成就,不能沒有智慧。首先要有智慧觀察自己的根性,其次要依據自己的根性選擇法門;抉擇法門之後,才選擇老師,這是有層次的,如果亂了不會有成就。因此,不論修學世出世間法,都要用智慧去選擇,我的一生走哪一條路,這一條路一定要走通。
世法、佛法都不能忘本。佛法的根本,是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經教。中國古聖先賢也有不少經論,都是幾千年來老祖宗的智慧、經驗,藉著經典流傳下來,這是中華民族的根本。諺語云:「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學佛的人不相信佛的話,學儒的人不相信孔子的話,學道的人不相信老莊的話,就得吃虧,世間劫難就來了。「老人言」就是古聖先賢的教誨,那是真學問、真智慧。它傳了幾千年,如果不是真實的,早就被淘汰了,怎麼可能流傳到今天?所以,千百年留下來的都是真實智慧,最善的教誨,這是中國人慧根之所在。
大乘佛法傳到中國,已經完全中國化,確實變成中國的佛法。祖師大德對經論的註疏,可以說將中國的儒家、道家、諸子百家的學說,都融會貫通在佛法裡,成為一個智慧的整體。我們沒有智慧,就沒有能力選擇要走的這條道路;沒有智慧,就無法親近明師良友,也不懂得用什麼態度去學習,如果還要隨順自己的習氣,就決定失敗。
所以,我常常勉勵同學們,我們是凡夫,還沒有明心見性,還沒有超越十法界,只有一條正路,就是依靠佛菩薩,隨順佛菩薩的教誨,隨順聖人的教誨,決定不能隨順自己的妄想習氣。就像走路一樣,我不認識路,佛菩薩認識路,他在前面走,我跟在他後頭,這個決定沒錯。幾時自己認識路了,就可以不必跟他走。自己不認識路的時候,不跟著帶路的人,要隨著自己意思去走,就不曉得走到哪裡去了,這個道理總得要懂。
要有良好的學習態度,成就自己,成就自己就是成就眾生。諸佛菩薩、祖師大德期望我們個個在一生當中都有殊勝的成就,他們一生修持,講經說法,著書立說流傳給後世,目的無非是幫助後學,體解大道,契入諸佛境界,沒有絲毫的私心,這是真善知識。
「慧根」是從「定根」發出來的。五根:信、進、念、定、慧,就像五層樓一樣,沒有第四層哪來第五層?由此可知,慧根不容易。而「信根」從何建立?從前面三科十二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建立。因此,我們今天信、進、念、定、慧都沒有根,原因是我們沒有認真修念處、正勤、神足。「念處」是看破,「神足」是放下;不能看破、不能放下,哪來的根?而看破、放下能生根,關鍵在「正勤」,也就是在斷惡修善。真正發心斷惡修善,我們的信、進、念、定、慧才有根。
我們這一生當中要想成就,不依照老辦法不行!這是佛教化眾生的老辦法,幾千年來無論在家、出家,都是依老方法成就的;凡是搞新花樣,都失敗了。「佛佛道同」,佛佛都走一條路,希望大家多想想,發心學佛,向佛學習,依照佛陀的教誨,依教奉行,才是真正學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