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觀慧,即是奉持金剛般若,離名字言說,不著一切微細廣大境界,并希望勝果,亦復不著。但驀直如法行去,一念不起,果能斷得一分虛妄相想,清淨心便現一分。便是證得一分法身,而登初住,轉凡成聖矣。
「觀慧,即是奉持金剛般若,離名字言說,不著一切微細廣大境界,并希望勝果,亦復不著」,這些都是行門重要的原則。教下說修觀、作觀,「觀」就是修正觀念,對錯誤的觀念、看法、想法,依照佛在經典教誨我們的事實真相為依據,而加以修正。在此處是指「奉持金剛般若」,正是尊者請示明體最重要的義理。奉持金剛般若的作法,就是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境界相。境界中,小而微塵、大而世界,「一切微細廣大境界,并希望勝果」之相,亦不執著。「勝果」是指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此處指佛門常說的放下身心世界。「勝果」就是放下身心世界,無絲毫的執著。如是,心才清淨,正如經云,『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念佛最要緊的是清淨心,心淨則土淨。《無量壽經》經題教我們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就是「清淨、平等、覺」,唯有修清淨、平等、覺,才能得到「大乘、無量壽、莊嚴」。「莊嚴」是真、善、美。世間人所謂的真善美,有名無實,因為沒有覺正淨;有覺正淨,才能得到實在的真善美。學般若也不例外,《無量壽經》是大乘中之大乘,是一乘圓頓大法,金剛般若亦復如是。修學的原則相同,要求的也是「信心清淨」。一切都不著,才清淨;稍有分別、執著,心就不清淨。不但身心世界要放下,「離名字、言說」,甚至佛法也要放下。此處的「名字」是「般若即非般若」。由此可知,這一句即佛在此經上說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無論世法、佛法都不能染著。
「但驀直如法行去,一念不起,果能斷得一分虛妄相想,清淨心便現一分。便是證得一分法身,而登初住,轉凡成聖矣。」果然是大乘圓教,只要我們依照《金剛經》教我們的綱領,一直如法去做。所謂「如法」,就是心中不能有絲毫妄想、分別、執著。要歷事鍊心,修行就於事上修,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修,離開境界,無從起修。當不如意的境界現前,就是修忍辱波羅蜜之處。忍辱仙人若非遇到歌利王,其忍辱波羅蜜不能圓滿,歌利王於忍辱仙人而言是大善知識。
我們現在遇不如意之事、不喜歡之人,即心生不悅,如何修忍辱波羅蜜?修行就是要對著境界鍊清淨心。順境,不生貪愛之心;逆境,不起瞋恚之心,忍辱波羅蜜就圓滿。若於順境中生歡喜心,是不能忍。「忍辱」並非僅指逆境、煩惱現前而忍;順境也要忍,不可生歡喜心。許多人不明瞭,以為順境好,其實順境最容易淘汰人。逆境能激發人的道心,尚能成就;順境中成就的人,實為鳳毛麟角,一享福就無法承受。
小乘修忍辱,多於逆境中修,修苦行;大乘修忍辱,在順境中修。如果諸位看經稍微留意就能發現。迦葉尊者,頭陀第一,於一切逆境中修苦行;須菩提尊者,亦於逆境中修。由於須菩提尊者出生之時,家中金銀七寶完全空掉,故「須菩提」是「空生」之義,這是表小乘境界。大乘境界,《華嚴經》的善財童子,一出生家中庭院的花草都是七寶的,他代表順境。於順境富貴之中,不起絲毫貪戀之心,心中若無其事,是真正成就。
修行,一切境界都是我們修學的場所。境界無好壞,一切境界都相同,一定要隨順我們現前的生活環境、工作環境。《普賢行願品》中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就是如此成就。在日常生活中,真正用功的修行人,是在心地用功。生活及工作沒有改變,表現在外比平常更為熱心、積極,內在則若無其事。江居士的講義中,「若無其事」四字用得很好,如此,心才清淨。決定不將其放在心上,否則就錯了。一天到晚一個妄念都不起,才能斷妄想。妄想沒有了,清淨心就現前,並非妄想斷盡了,清淨心才現前;而是妄想少一分,清淨心就現一分,妄想少兩分,清淨心就現兩分。若真正用功之人,大約三個月,自己能覺察妄想少,煩惱輕,智慧長,清淨心就是智慧。
從前無論生活、工作都糊塗,現在似乎清爽了,與從前不同,境界就轉了,只要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做即可。「但驀直如法行去」,此話很好。「驀直」是一直這樣做下去,境界(生活、工作、環境)一定一年比一年好。不能懷疑,不需問他人或更換其他法門。何以故?境界轉了。
世尊苦口婆心教導我們「依法不依人」,必須與經典相應,才可相信;否則,不能聽信。佛說的經很多,不是一種講法,是因為應機說法。即佛說法的對象不同,針對不同的根機,說不同的法。因此,我們學佛法,在一切經之中選擇一種,以此為標準,一門深入才能成就,不為境界所轉,為人所迷惑。修淨土者,根本經典是三經一論;以後祖師大德增加兩種,也可以依。至多五經一論,要以此為標準。
《金剛經》上所說的,我為大家所說的,如果與淨土五經相違背的,就不能依靠它。《金剛經》字字句句與《無量壽經》、《彌陀經》都相應,它可以協助我們放下身心世界,老實念佛。此處所說,要離名字、離言說、離境界、離果報之相,才能得清淨心。《彌陀經》上要求我們一心不亂,就是清淨心。清淨心如何修?放下一切,清淨心就現前。此即金剛般若之協助,勸導我們放下,得一心不亂。
「清淨心便現一分」。此處所說的「一分」標準很高,不是我剛才說的低標準,低標準我們立即可以得到。此處標準是「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破一分無明是圓教初住,別教初地,即法身大士。金剛經的標準是大乘圓教初住菩薩(不是別教)。圓教大乘最低的位次是初住菩薩,馬鳴菩薩的《起信論》,也是圓初住菩薩的境界,所以他教導我們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與《金剛經》的奉持完全相同,境界亦相同,這是真正轉凡成聖。此處凡聖的標準很明白,未證法身之前都是凡夫;證得法身之後,才是聖人。我們以別教的教義而言,別教三賢十聖之中,三賢(十住、十行、十迴向)的菩薩都沒有見性。別教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是初地菩薩,地上菩薩就稱聖 ,別教登地的菩薩。別教初地的菩薩,等於圓教初住,超凡入聖的標準在此。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