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三十二相」一節,是明般若無智無得。「般若非般若」,正顯般若正智,覺性圓明,無能覺,無所覺。清淨心中,不可有境界相也。總示當即相離相,以奉持而已。
『「三十二相」一節,是明般若無智無得』。「無智無得」是指最究竟、最圓滿。《心經》末後的結論,「無智亦無得」,即是總結。
『般若非般若,正顯般若正智』。言語裡顯示,不得已用這種句子,若不用此句子,決定顯示不出;因為般若不能著相,也不能離相。著相不是般若,離相也不是般若,所以說「般若」是有相;「非般若」是離相,豈不是空、有兩邊不住。說般若是有相,說非般若是空相,必須合起來說空、有兩邊不著,才是真正的「般若波羅密」。此話中顯示『覺性圓明』。「圓」是圓滿;「明」是光明、明瞭。
『無能覺,無所覺。清淨心中,不可有境界相也』。心裡還有境界就不清淨,無論是言說的境界、文字的境界、微塵的境界、世界的境界、三十二相的境界都不行。決定不能有境界,連什麼都沒有的境界也不行;否則即著了空相。在一切相裡若無其事。一切相裡有相,若無其事不著相,方是「即相離相」。
『總示當即相離相,以奉持而已』。此句說明「奉持」二字,就怕大眾對此二字發生誤會,所以講了這麼多。如果誤會了,《金剛般若》就白念、白聽了,在日常生活中,確實得不到它的利益,得不到受用。一定要講清楚,要聽清楚,不能有絲毫差錯,確實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處世待人接物上,無有一樣不自在。
七十、結顯持福 約命施校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
佛說此經,每說一段之後,即較量一次受持之福德,顯示受持之人所得的真實利益。「善男子、善女人」,此「善」字比前文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程度提高了。此善男子、善女人是真正奉持,也就是確實能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而行布施者。他得的福德有多大?佛先說一大前提,『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
1.寶施,是外財。今以身命施,是為內財。重於外財遠矣。
『寶施,是外財』。恆河沙數的大千世界七寶,是屬於外財。
『今以身命施,是為內財。重於外財遠矣』。「外財」是身外之物,容易捨。捨身命布施難,此是「內財」。一切眾生把身外之物與身體作一比較,無一不將身命看得重,外財看得輕。所以,捨身比捨外財的福報、功德當然更大,此是一定的道理。
2.『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可知其生生世世,常以身命布施。其為難能也何如,其福德之多也何如。然施相未忘,仍屬有漏,不出三界也。
『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一個身只有一條命,「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說明布施生生世世。
『可知其生生世世,常以身命布施』。佛經上時常見到,許多菩薩修此法門。本師釋迦牟尼佛過去在因地時,也曾經長劫以身命布施,何止割肉餵鷹,捨身飼虎。
『其為難能也何如』,難行能行。眾生向菩薩索取,菩薩沒有不施捨的,要什麼就捨什麼,都捨。如果不到一如的境界,做不到;到一如的境界,就很容易做到。因為對身不執著,知道身相即非身相,是名身相。所以,他捨身真的就像脫一件衣服給人一樣,不難。我們今天沒有入那種境界,將身體、生命看得非常重,絲毫也不肯捨,就是堅固的妄想、分別、執著,不知道事實真相。
『其福德之多也何如』,此是一定的道理。肯布施就得福報,以身命布施,得福無量無邊!三種福報都具足,財富、智慧、健康長壽,必定具足成就。
『然施相未忘,仍屬有漏,不出三界也』。然而布施不能破四相,我以身命布施,我布施給誰,清清楚楚,有跡相存在。前面講,奉持金剛般若,心中不留跡相。如此布施,心裡還是有跡相,這種有漏的福報,即使將來作大梵天王,果報仍不出三界。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