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以上是不壞假名,會歸性體,(六四-六九節)最精最要之義。若不明此義,便非真解,如何能行。雖勤苦學佛,必不能得大受用,甚至走入歧途而不自知。反之,則一日千里,受用無盡也。
『以上是不壞假名,會歸性體,(六四-六九節)』,此段所講的,就是六四至六九節『最精最要之義』。六四、六五節所講的經文是:「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密,則非般若波羅密」。「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佛在這部經告訴我們三件事:第一、離名字相,第二、離言說相,第三、離境界相。皆能做到,方是真正圓滿受持金剛般若波羅密。境界裡有細相,細即微塵、微細相;有大相,三千大千世界是大的境界相。佛非常慈悲,最後說不能著身相。此是教我們,身心世界都不執著,才是真正受持《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此乃「最精最要之義」。
『若不明此義,便非真解,如何能行』。若不了解此義,如何受持般若,如何修般若行?般若要離相,身、心世界要離,空、有兩邊要離。因此受持《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決不是將《金剛經》當作課誦,早晚念一遍就是受持《金剛經》,那就完全錯了。世尊在此段經文明白為我們開示,與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的意思完全相同。馬鳴菩薩教我們:不著名字相、不著言說相、不著心緣相。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與本段經文完全相同。而此段經文將心緣相分為三件事,講得更圓滿。外面境界,小而微塵,大而世界,乃至自己的身心,都屬於境界。境界是凡夫心所攀緣的,離心緣相就是放下身心世界之意。
『雖勤苦學佛,必不能得大受用,甚至走入歧途而不自知』,此是對於般若未真正了解,不知真正受持的意義。「受」是學習。若不知如何真正學習,決定得不到受用。不僅得不到受用,而且還可能會走入歧途而不自知。最怕的是走到斷滅空,撥無因果,就變成魔了。
『反之,則一日千里,受用無盡也』。反之,對於佛在經上講的道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又能認真去做,如此的進步一日千里,境界天天不一樣。得何受用?得無礙自在。如《心經》中,觀世音菩薩說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真實受用,一切苦厄都沒有了。
16.當知般若,是人人本具之智,即是清淨心。此清淨心,住處無方所,用時無痕跡。本是把不住、取不得的。所謂「心月孤圓,光吞萬象」。《圓覺經》云:「有照有覺,俱名障礙。」
『當知般若,是人人本具之智』。金剛般若不是從外來的,不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的,是自己真心本性本來具足的。禪宗六祖惠能說得很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金剛般若波羅密也是本來具足,無有一法不是本來不具足的。雖然本來具足,可惜我們無始劫之前就迷了,以為自己沒有。今天聞到世尊開示,我們覺悟了,原來自己有。既有,當然可以證得,可以恢復。雖有,而不能現前,原因是有業障。業障障礙了真心自性的般若智慧;如果把業障消除,自性的德能就恢復了。
『即是清淨心』。般若就是清淨心;清淨心起作用就是般若。江味農居士說明,通途修行的方法是改變我們的觀念,用止觀的方法,稱為「智念」。用智慧轉煩惱成菩提,此是一般的方法。總而言之,把妄念轉成智慧。淨宗念佛的方法是把妄念轉成淨念。他又說,淨念比智念親切。「般若是人人本具之智」,此即智念,即是清淨心。今天我們念阿彌陀佛,專修清淨心即是淨念。如果心不清淨何來智慧!
一般方法是從智慧修清淨心,淨宗法門是直接修清淨心的真智慧,是故淨念更親切。佛法常常用水比喻心,心與水一樣。家裡若有佛像,供養佛,不供香花不要緊,一定要供一杯水,水代表心。水清淨,水平而不起波浪。見到水就要想到自己的心清不清淨,心平不平。常常提醒自己,要修清淨心,要修平等心。此是修行之關鍵。
『此清淨心,住處無方所,用時無痕跡』。不清淨的心有方所,因為心裡著相。清淨心沒有界限、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有絲毫分別執著,心就不清淨。清淨心盡虛空遍法界,人家問你住在那裡?無所住!佛教我們應無所住。有住心量就小;無住心量才大,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的住處,是故「住處無方所」。起心動念就有方、有所。「用時無痕跡」。我們用的時候有痕跡,阿賴耶識裡落印象,即是痕跡。
佛與大菩薩起心動念沒有痕跡,也就是阿賴耶識裡不落印象,乾乾淨淨、一塵不染,所以佛菩薩用心像鏡子一樣。凡夫用心,像照相機的底片,照一下就有痕跡,就落印象,無始劫以來天天照,心裡一塌糊塗。晚上睡覺,作些奇怪的夢,就是阿賴耶識的種子起現行,亂七八糟。聖人用心像鏡子,照時清清楚楚,離去時不落痕跡;正在照時,何嘗落痕跡。不僅去了不落痕跡,正在照時亦不落痕跡,才是清淨心。事情過後,不再想它,還不是清淨。清淨時,確實不落痕跡,心才自在。
心真正清淨,則相貌永遠不變。若二十歲學佛,過兩百年還是二十歲,因為心沒變。人何以會衰老,相貌常變,乃因念頭在變。有念頭,用的是生滅心。清淨心是不生滅心;生滅就不清淨。清淨、平等是不生不滅心,是故沒有方所,沒有痕跡。也就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如此心才清淨。
『本是把不住、取不得的。所謂「心月孤圓,光吞萬象」』此二句是禪宗的話,形容真心本性,形容清淨心。「把不住」就是六根攀緣不到。言語達不到,所以言語道斷;怎麼想也想不到,所以心行處滅。「取不得」就是決定不能執著,決定不能分別。「心月孤圓」。滿月的月光非常亮,照遍大地,森羅萬象都在月光明照之中。這比喻心清淨、心平等,盡虛空遍法界,依正莊嚴之境界,都在自己般若智慧光明照耀之中。
『《圓覺經》云:有照有覺,俱名障礙。』障礙就是分別、執著。若說:我覺悟了!我有覺,我有照。其實他既沒覺,亦沒照。說自己有覺、有照的,都是假的,不真。開悟的人沒有四相。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貪、瞋、癡、慢都具足,那不是開悟的樣子。
若說,「有覺有照」,「有」,就錯了,就是分別,就是執著,就是障礙。「有」是障礙,「無」又墮到無明。「無覺無照」還是障礙,墮在無明裡。有、無都不要,有、無是一不是二,就開悟了。宗門常講,「萬法歸一」,這句話義理很深。何時歸一,問題就解決了。如果還有二、三,則離開悟差得很遠。我說此話很容易,做起來真難!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帶業往生,靠得住。除此以外,沒有第二條路可走;第二條路一定要做到萬法歸一。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