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  精彩導讀  雜誌下載  常見問題  繁簡轉換程式下載

2001.05.05  星期六  VOL.46


 

既念佛求生西方,必須發慈悲心,行方便事,息貪瞋痴,戒殺盜淫,自利利人,方合佛意。

 

卷首語
編者的話

 

淨空法師為我們學佛者提出了七門功課,這是修學必備且常應持誦,即《無量壽經》、《彌陀經要解》、《普賢菩薩行願品》、《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四書》、《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這七種功課要能熟讀背誦。行門方面,淨空法師也為我們提出了五大科目,這是很多同修都熟知的,就是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這是行門就是修行真實用功的一個架構,就像建築師建房子一樣,有了架構,還需要裝潢,方能算是完整美觀的房子。因此,老法師進而又為我們提出了《沙彌律儀》(出家同修)、以及《五種遺規》,以此戒行來莊嚴我們的行持,充實我們的德行。

對今天學佛的同修來說,這是真實的利益。我們一定要下真功夫,謹遵老法師的教導,平時要多看、多讀、多充實,方能有能力自度度他,而不被社會的洪流所淹沒!

 

返回

 

經論輯要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46)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四攝莊嚴故,常勤攝化一切眾生。

六道裡一切人與事,最困難的是人與人的相處。人與人的關係處理好,六道的境界與諸佛如來的一真法界,實在講就沒差別了。由此可知,人與人相處,是六道裡的第一件大事。古聖先賢的教學,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種種教化,無不以此為首要大事,這也是教學的第一宗旨。四聖以上的法界,如阿羅漢、辟支佛,證得的果位是正覺,他們真正覺悟了,所以這個問題就解決了。我們接受聖賢教育所為何事?無非是學習與大眾相處,這在世間稱之為大學問。只要將這個問題解決,其他都不成問題了。能將十善業道落實在四攝法,就能消除世間許多天災人禍。

佛教導我們的總綱領、總原則,就是「四攝」。『攝』是攝受的意思,就是接近、親近。四攝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用這四種方法攝受一切眾生。攝受最重要的是教化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歡喜、順從教化,就稱為「攝受」。在世間範圍最小的是夫妻,夫妻懂得修行四攝法,真正是百年好合,世間人講的恩愛夫妻。四攝落實在一家,家庭和睦,「家和萬事興」;落實在道場,人人道業成就。因此,四攝無論落實在哪一個團體,這個團體決定興旺。反之,沒有四攝法,夫妻不和,家庭破碎。

世間有不少企業、公司,細細觀察,凡是成功的,他們所做的接近四攝法,如果完全用四攝法,老闆毫不操心,員工一定團結像一家人一樣,相親相愛,互助合作,哪有不興旺的道理?至於如何將之圓滿落實,這是教育問題,教育是教人覺悟。

「四攝」,第一「布施」。釋迦牟尼佛當年全部的財產就是三衣一缽,過最簡單的物質生活,無絲毫多餘,所以他用法布施教化一切眾生。法布施實在講,也不離財布施,因為體力、精神是屬於內財。佛辛辛苦苦四十九年,天天在教學,什麼人得利益?好學的人得利益。所以,好學是一生成敗的關鍵,得利益多少在好學成分之多寡,十分好學,得十分利益;三分好學,得三分利益。

好學裡最重要的,是「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佛在講經時不厭其煩、反覆叮嚀的就是這兩句話,能否成就也在此。演是表演,將佛菩薩的生活行為做出來給人看。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遊戲人間」,做戲、表演讓世間人看到之後覺悟。我們為佛弟子,每個人身分不同,工作不同,必須在現有身分、現前工作裡,做出表率、模範,這就是「為人演」。你做出好樣子,有人向你請教、學習,你再教導他,這是「說」。換言之,如果學了不能做到,等於沒有學,你教別人,別人也不相信,所以一定要做出來。每一部經到最後,佛都是教導大家「信受奉行」,這是諸佛菩薩示現在人間,四攝裡的「布施攝受」。

世間人與學佛人確實不一樣,這些年來,有許多人提倡兒童紮根教育,提倡讀聖賢書,這些人了不起,大善人!但他不是佛菩薩,怎麼知道不是佛菩薩?這麼好的教材,後面一翻開,「版權所有,翻印必究」,不能利益天下眾生,所以這是凡夫,不是佛菩薩,心量很小。佛菩薩心量大,愛社會、愛眾生,希望一切人得利益,決定沒有版權。自私自利沒有放下,行好事也不過是世間有漏的福報而已,有漏福報到哪裡去享很難講。五戒十善修得很好,來生得人道;五戒十善修得不好,到哪裡享福?富貴人家養的寵物,或者餓鬼道,這是他將來的前途。行法布施、財布施,自私自利沒有放下,多半都是到這兩道。

學佛最大的一個障礙,就是如何突破自私自利。李炳南老居士常常叮嚀囑咐,學佛要「改心」,就是改換心理上的觀念。沒有學佛時,起心動念為自己、為自己家庭,這是六道凡夫,脫離不了六道輪迴。學佛之後,把這個念頭改過來,起心動念想著一切眾生的幸福,言語造作為一切眾生修福。修福不是我自己享福,是讓一切眾生享福,不分國家、不分國土、不分族類、不分宗教,平等看待,普遍利益,這是佛弟子。佛弟子起心動念還有自私自利,就不是真佛弟子。所以,將書印上「歡迎流通,功德無量」,這是造福社會眾生,把這個智慧福德擴大到虛空法界。佛常常教導我們,「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要懂。

我們一定要用這樣的心,歡喜布施,盡心盡力的布施,無論是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是佛心。古大德教導我們「從根本修」,根本是存心,起心動念與諸佛菩薩相同,我們這一生在菩提道上就肯定成就。如果起心動念與佛菩薩不一樣,自己就要想一想,將來會修到什麼地方去。千萬不要以為自己一生行善,如果還有「版權所有,翻印必究」,仍然要墮落,你的善依舊沒有離開自私自利。換言之,你行善,枝葉花果很善,根不善,那個善不是真的是假的,是一時的,不是長久的。

布施又有四種遍施,就是「四悉檀」。「四」是數字,「悉」是普遍;「檀」是檀那、布施,四種普遍布施。換言之,用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修這四種布施,這講得深入而且透徹。第一「世界悉檀」,『世』是講時間,『界』是講空間,就是宇宙,佛法所說的盡虛空遍法界,所以佛菩薩的心量多大!你能將心量圓滿拓開,「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修這種布施,所得的利益是歡喜,「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充滿宇宙、虛空法界,盡虛空遍法界一片祥和,這是這種布施成就的效果,我們要學習。這個效果在佛教化眾生裡面,就是佛普遍接引眾生,「普度眾生」。沒有這個心量,怎麼能幫助眾生?不但度不了眾生,度自己也度不了。沒有這個心量,時時刻刻常生煩惱,怎麼會常生歡喜?

第二「為人悉檀」,布施有一個特定的對象,不是為自己,是為別人。「人」在此地引伸為眾生,不局限於人法界。念念為十法界一切有情眾生,說有情眾生一定也包含到無情眾生,我們布施的心與行為,才能達到究竟圓滿。念念為人不為自己,生善、純善;為自己就生惡,為眾生就生善。正如本經講的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四攝法就成就了。

第三「對治悉檀」,這四條愈來愈精細,第一是講拓開心量,念念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第二是念念為一切眾生,不為自己;第三是教導我們全心全力幫助一切眾生,轉惡為善、轉迷為悟。怎樣幫助?自己做出樣子給他看,所以古聖先賢的教學,都是做樣子給人看。從前作父母的,在兒女面前,言談舉止都不能違背禮,這是一個負責任的父母,真正愛護子女的父母,絕對不給兒女有一個不好的印象;而現在人不懂這些。由此可知,兒女不聽話,學生不聽話,責任在哪裡?父母、老師本身沒做好。儒家所謂是「父不父則子不子」,作父母不像作父母的樣子,兒女當然也就不像作兒女的樣子。

《三字經》講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是古聖先賢教育的總綱領。小孩生下來都是善良的,怎麼會變?「性相近,習相遠」。所以,一個人的成就,根是家庭教育,而老師的教育是幫助他完成。因此,父母尊敬師長,做出尊敬師長的樣子讓子女看,兒女看到父母對老師這麼尊重,他對老師有信心,就會接受老師的教導。所以,為人悉檀和對治悉檀是布施的兩個骨幹,布施斷惡修善,布施破迷開悟。實際上,對治悉檀得的利益是破惡,為人悉檀是生善;「破惡」就是不容毫分不善夾雜,使我們的善能達到真純。

第四「第一義悉檀」,這是布施終極的目標。何謂第一義?就是入理,今天講真理。換言之,通達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樣布施才真正達到圓滿。佛在經上講的這些道理,我們不能不認真努力學習。布施與四悉相應,布施波羅蜜才圓滿。

第二「愛語」,愛語不是好聽的言語,可能是責備、喝斥、教訓的言語,這是真正愛護他,不愛他就不管了。

愛語的攝受要以智慧為基礎,決不是感情。智慧為基礎,才能觀機,才能幫助別人、勸導別人。用什麼方法勸導?在何時勸導?勸導他到什麼程度,他能接受?你都能明瞭,才真正能幫助他。他要是不接受、起反抗,我們的作法就錯誤。佛菩薩度眾生不急於一時,非常有耐心,這一生他不能回頭,等來生;來生不能回頭,等後世,這是我們要學佛菩薩的。如果機緣成熟,絕不失時。所以,讚歎佛菩薩說法「如海潮音」,海潮就是到一定的時候漲潮,一定的時候落潮,時節因緣掌握得很好,取這個意思。應當說的時候不說,喪失時機;不當說的時候說了,起反作用,所以要用智慧觀機。

由此可知,與一切眾生交往,攝受一切眾生,大根大本就是真誠的慈悲,不夾雜絲毫惡意,真誠純善的愛心,愛護一切眾生。這個心就是佛心,這個心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這是性德。我們迷失了自性,所以沒有這種愛心。若能契入這個境界,不加絲毫勉強,性德自然流露,佛經常講「法爾如是」。我們用這種心態、行為,處事待人接物,哪裡不受歡迎?圓滿真誠的幫助別人,別人怎麼會不接受?他不歡迎、不能接受,還排斥,這就是迷失自性,迷失得太深太久,佛法講業障太重。業障、迷惑可以化解,化解的方法就是教學。諸佛菩薩、古聖先賢,一生的行誼顯示出無盡的慈悲、永恆的愛意,愛護一切眾生,無微不至,這是我們應當要體會學習的。

第三「利行」,行是生活行為,利是利益。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利益社會、利益一切眾生;換言之,凡是沒有利益的行為,佛菩薩決定不做。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自他是一不是二。六道眾生迷失了自性,自他是二不是一。四聖法界雖然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但沒有親證;換言之,在理論上講沒有問題,在事上他沒有證得,必須要到一真法界才能證實。由此可知,六道凡夫迷得深。

我們不能親證這個境界,一定要相信佛的言語。學佛第一個條件,就是對於老師(佛陀是我們的老師)要有堅定的信心,決定不能有疑惑,才能得到佛陀教誨的利益。如果對老師有疑惑,疑很深、很大,就完全不能得利益;疑得比較淺,範圍比較小,能得局部的利益。絲毫懷疑都沒有,對於佛陀的言教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才能得佛法圓滿的利益。

《十善業道經》是佛法的根本法輪,是基礎的教學,無論修學哪一個宗派,都要從這部經紮根。本經前半部,世尊為我們詳細說明修行十善的殊勝功德利益;後半部,開示十善業如何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修行上。由此可知,這部經不能不熟讀,不但要熟讀,要背得很熟。在六根接觸外面境界時,起心動念都要想到佛對我們的教訓,這樣才叫修行。

本經所說的,就是《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的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孝親尊師、培養慈悲心都要落實在十善業,如果沒有十善業,前面三句都是空的。具足十善業道,孝親尊師、慈心不殺就落實。這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從初發心到修行證果,剎那際都不能離開;離開本經,就是離開了佛法。由此可知,本經之重要性。

十善業道落實在四攝法利行裡,譬如不殺生,其意思引伸為不可以傷害一個眾生,即使蚊蟲、螞蟻也不可以傷害。牠出來是覓食,牠沒有死罪,我們不能因為討厭牠,隨便的殺害。蚊蟲、螞蟻都不忍心傷害,怎麼可能起心動念去傷害人?佛經講,「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是利行。因此,眾生不歡喜的事情,我們不能做,做了就令眾生生煩惱,就不是菩薩行,就不是學佛,與學佛相違背。所以,起心動念決定與大眾有利,不能想到自己的利益,凡聖差別就在這一念之間。

諸佛菩薩起心動念利益一切眾生,其實真正利益一切眾生就是利益自己,如果這個事情只利益自己,不能利益眾生,決定是傷害自己,這個要細心觀察,粗心大意看不到。我們看十善業落實在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落實在四無量心:慈心、悲心、喜心、捨心,落實在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一法都圓滿具足十善業。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沒有這個概念就是粗心大意。菩薩生活點點滴滴,無有一法不具足十善業,法法具足、念念具足、點點滴滴具足。我們能了解這些事,對佛菩薩自然生起恭敬心,因為我們確實比不上。

不殺生,就是利益眾生。不偷盜,就是絕對沒有佔一切眾生絲毫便宜的念頭,佔人家便宜的心就是盜心,就是偷盜,動念頭就錯了,何況還有行為?不邪淫,心地絕對清淨,沒有絲毫染著。往下是不妄語、不兩舌,於是四攝法才真正落實。四攝法每一條不具足十善業,怎麼攝受眾生?布施的精義,就是四悉檀。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布施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我們做得到做不到?你能想到就做到,「一切法從心想生」,心到了,行自然就到了,所以眼前六根接觸六塵,四攝法就圓滿了。

「利行」簡單的說,念念都是利益眾生,而利益眾生最殊勝的是正法久住。正法在哪裡?在我們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間。我們要把佛的教誨做出來,這叫正法久住,這是真實永恆無比的利益。諸佛如來示現在人間修行證果,他為什麼不從事其他行業,要示現作佛,用意何在?示現作佛就是示現正法久住。無量無邊的利益,這是根本的利益。《華嚴經》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像一棵大樹一樣,佛是這棵樹的根本,五十三參是枝葉、花果。這棵樹多麼茂盛,那是枝葉花果。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不去示現各行各業行菩薩道?他可以繼承王位,以國王的身分行菩薩道,以大臣的身分行菩薩道,以工商業都可以行菩薩道,他為什麼要示現出家教學?他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學,這是無量無邊一切真實利益的根本,這叫正法久住,所以從事於教學工作。

《禮記•學記》是中國古老的教育哲學、教育理念,從漢武帝奠定,一直到清朝末年,兩千多年都沒有改變,都依教奉行,國家賴以長治久安。人不分貧富貴賤、老少、行業,都接受這個教育。在佛法講,皆是菩薩,學作菩薩、學作君子、學作聖賢,所以教育是利行的大根大本。根本如是,枝葉也不例外。所以,無論我們過什麼樣的生活,什麼樣的身分,從事什麼樣的行業,一定要以真誠的愛心愛下一代、教導下一代,使下一代的人開智慧,在我們這一代經驗、成就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這是利行。

我們從這些地方細心思惟、體會,就知道行十善道,以四攝利行攝莊嚴故,能令一切眾生得真實、廣大的利益。這個利益簡而言之,社會安定、世界和平、繁榮興旺,人人都能過幸福美滿的生活。

 

返回


楊枝淨水
修福與相好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講經原則】

古大德講經論道,對於久學老參可以用點到為止的方法,但對初學一定要委曲婉轉細說因緣,才能幫助他建立信心。用現代話來說,對於老修行、老同參,只須將經論中最重要的地方說明即可,因為這些人經驗豐富,領悟力很強,不必細說。古大德註經在經前都有玄義,玄義就是點到為止。老參已熟悉經文,只願意聽玄義,可是初學人對佛法沒有信心、不認識(不但對佛法,對世法亦復如是),所以對初學人一定要委曲婉轉細說,這是學習講經的同修必須知道的原則。

特別在現代,雖然是在講堂裡講經,人數不拘多寡,可是我們的錄音、錄影同時就上網路,而從網路上看佛法資訊的人太多了,比現場不知道要多多少倍,大多數都是沒有接觸佛法、初學的人。因此,無論在任何地方講經,只要有這些設備在面前,就要知道我們應當幫助接引一些初學的同修,讓他認識佛法、認識大乘、認識淨宗,這樣對他才有真正利益,我們的教學演講才不至於落空,佛法常講「功不唐捐」。這些事相要講清楚,確實需要較長的時間來細說,因為事都有道理,要把事講清楚,可以先說事實,再講道理。

【修福與相好】

佛法裡講「發菩提心,上求下化」,真正有心幫助社會大眾,形象就非常重要。我們在楞嚴會上看到阿難尊者,就是因為見釋迦牟尼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發心來求學佛法;換言之,佛如果沒有相好光明,就不能引他入佛門。《地藏經》上,世尊告訴我們,地藏菩薩從久遠劫最初發心,也是見佛相好,這幾乎與阿難沒有兩樣。地藏菩薩最初發心的是大長者子(中國古時候稱孔子、孟子、老子、莊子,這個「子」是尊稱,與中國人從前稱「先生」的習慣一樣,有尊敬的意思。如果稱這位大長者為「大長者子」,用現代話就是大長者先生、尊敬的大長者),他的發心也是見佛相好,相好是大福報。

佛的相好無比殊勝,相好是修得的,不是報得的。佛示現在人間是應身,應身就是示現修得的。佛在經上說,藏教的佛、通教的佛證果之後,還要用一百劫的時間來修福,這個福感得的果報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經上也曾經見到「百福莊嚴」,這就說明要修一百條的福,才莊嚴一個相好。換言之,佛有三十二相,就是三千二百福。三千二百福不是數目,是三千二百種好事,每一種好事要做到圓滿,果報上才成就一個好相。人天也修,菩薩也修,功夫淺深不一樣,所以相好光明殊勝也就不同。

譬如「不妄語」(指口業),實際上包括四種: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這四種算是一種福。佛說一個人口業真正能守得很清淨,三世不妄語,得的是廣長舌相,舌頭伸出來可以舔到自己的鼻子。佛生生世世都不妄語,所以佛現的廣長舌相,舌頭伸出來可以把臉蓋住。由此可知,佛的三十二相是百劫所修,三千二百種福圓滿成就的相好。每一個相都有隨形好,「形」是大相,「好」是細相,所以讓眾生看到生歡喜心,百看不厭。可是經上也說城東老母卻因業障深重不願意見佛,見到佛就掉頭離開。佛有神通,化身四面八方把她包圍住,城東老母就哭起來,蹲在地上看也不看一眼,這是業障深重!

佛的相好如同世間一種高級的藝術品,若懂得欣賞,看了之後就生歡喜心,流連忘返。譬如喜歡字畫、古董、古玩的人,懂得欣賞;對於這些一竅不通的,畫就如一張廢紙,一文不值。由此可知,見佛是福報,能欣賞佛的相好光明是智慧。有福有慧,佛的色身相好才能加持得上;沒福沒慧,佛的相好就加持不上。

更深入一點體會就能了解,現代眾生這麼苦,為何佛不出現在這個世間?其實佛是「時時示世人,世人常不識」,這兩句話是布袋和尚說的。諸佛菩薩時時在世間與大家在一起,世間人不認識。眾生沒有福智,所以佛菩薩示現在人間,示現的形相與眾生一樣,不是大福報的相,但決定是有福的相,福比世間人稍微高一點,讓人可以接受。如果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反而讓一般人不能接受、不敢接觸。所以,現在佛菩薩在世間,連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劣應身都不示現,真是慈悲到了極處,完全適應於現前眾生的根機。可是決定有個現象,就是他的示現一定會讓大家起好感。中下根性的人,接觸佛菩薩的應化身都能有好感、生歡喜心。這是說明自行化他,自行是容貌、體質、風度、言行舉止,自己功夫所展現出來的自受用。展現在外面接觸大眾是他受用,正是「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樣才能度化、攝受眾生,樂意接受菩薩的教誨。我們從這些地方,就能體會、領悟佛法修學的真實受用。這裡面有事有理,有果有因,事隨理顯,相隨心轉,這是道理。

佛為我們示現一個榜樣,佛一生的生活、工作就是教化眾生│有教無類,沒有分別、執著,以平等心教化一切眾生。教化眾生最重要的是自行化他,而其樞紐就是安住,我們一定要懂得心住在哪裡。佛心住在二空真如,人我空、法我空,住在真實智慧。《無量壽經》云:「住真實慧」,真實慧是般若。雖住二空真如,就是《金剛經》上講的「應無所住」,他能生心│生利益一切眾生之心,所以住空不墮在空裡。為了要教化一切眾生,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類化身,因此他住有,住有而不著有。兩邊都不著,佛的心是這麼安住的。住空是根本智,住有展現的是後得智,無所不知。

因此,佛的示現讓我們一看,此人有智慧、有大福德,故稱為二足尊,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大福德從布施、持戒、孝敬裡修,修福裡這三條是根本。布施財得財富,佛示現的出家人三衣一缽,但是他有大福報,生生世世物質上的受用不缺乏,這是財布施之果。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所以應當要修布施。修孝敬也非常重要,孝敬是一把鑰匙,能夠開啟自性,無量的智慧德能就能現前。這把鑰匙就是《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菩薩教孝教敬,沒有這把鑰匙,自性寶藏再豐富也無法現前。

 

 

返回

 

蓮語珠璣
印光大師開示

 

古之聖賢,無不戰戰兢兢以自操持,故其心不隨富貴窮通所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今之人於日用云為,父子兄弟夫婦之間,尚不能一一如法。稍有知見,便妄企作出格高人。未得其權,則肆其狂妄之瞽論,以惑世誣民。已得其位,則逞其暴虐之惡念,以誤國害民。其病根皆在最初其父母師友,未曾以因果報應之道,以啟迪之也。使稍知因果報應,則舉心動念,皆有所畏懼,而不敢肆縱。即不欲希聖希賢,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覆薄冰,不可得也。以故天姿高者,更須要從淺近處著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少時栽培成性,如小樹標使壁直。及至長成,欲令其曲,不可得也。

 

返回

 

多元文化論壇
本是一家人

      

伊斯蘭教的《古蘭經》裡面,講我們這個地球人類是一個祖先,全世界的人類都是亞當、夏娃的後裔,原本就是兄弟姊妹,就是一家人。這是從事上說的,佛法是從理上說的,比這個說得更圓滿。兄弟姊妹相爭,互相殘殺,這是多麼悲哀的一樁事情!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地區生活的這些人類,都是一個祖先所生的兒女,散布在各個地區,形成不同的支派、不同的族群。《古蘭經》提醒我們認知,其目的就是希望真正能夠達到大家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這是《古蘭經》的目的,也是希望止於至善;他們的教義反對戰爭,愛好和平自由。佛家的經典就講得更深刻,確實有圓滿的理論,有周詳修學的方法,從理到事,這才是真正的大圓滿。

(節錄自《十善業道經》第96卷)

 
返回

 

答疑解惑                      
                      淨空法師解答於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問:如何得禪定?在念佛堂念佛號會得禪定嗎?

答:首先要懂得何謂「禪定」。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解釋,「外不著相謂之禪」,「內不動心謂之定」,也可以稱為「坐禪」,坐就是定。六祖大師是從《金剛般若》悟入的,所以他這個說法是從《金剛經》裡面來的。《金剛經》在末後,世尊教導須菩提尊者,弘法利生必須具備的條件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外不著相」,如如不動就是「內不動心」,所以六祖的講法就是《金剛經》上這兩句話。這兩句話用現代話來說,內不起是非人我之見,不生貪瞋痴慢疑之想,稱為「定」;外不受外面五欲六塵境界的誘惑,稱為「禪」。懂得禪定真正的意義,才曉得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修禪。佛法修行的總綱領是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禪定是屬於定學,是佛家修行的樞紐。

八萬四千法門是修禪定的方法、手段不一樣,其實方法、手段無量無邊,不止八萬四千,但任何一個法門都能成就禪定,都能幫助我們內不動心、外不著相。所以,念佛堂當然可以成就禪定,不但成就禪定,而且成就很深的禪定。釋迦牟尼佛在《大集經》裡,讚歎念佛法門為「無上深妙禪」,這就是淨宗所講的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稱做「念佛三昧」。我們明白這個事實真相,對於修學就不至於產生疑惑,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去修學決定成就。

問:「萬法唯識」、「於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當中的「唯識」有何不同?

答:沒有不同。「萬法唯識」這個「萬法」是指十法界依正莊嚴,十法界依正莊嚴確實是唯識所變的。識之體就是「真如本性」,即《華嚴經》講的「唯心所現」,那個「心」是心性,也稱作「佛性」、「真性」、「真如」、「本性」,名詞很多。為何佛說一樁事情,要說這麼多名相?這是佛陀教學的善巧,目的是教我們不要分別、執著,只要說的是一個意思,怎麼說都行,用意在破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

識是心起作用。由此可知,不起作用的時候,稱它作「性」,起作用就稱它作「識」。心跟識是一不是二,我們把它分成兩樁事情就錯了,就不得其門而入。大乘佛法裡常說:「入不二法門」,不二法門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這個境界就是「一真法界」。如果還有心,還有識,心不是識、識不是心,你還在二,這就入不了一真法界。何時真正懂得心跟識是一不是二,才能入不二法門。

問:如何解釋基因現象,它是否和因果輪迴說相矛盾?

答:不相矛盾,如果相矛盾,因果輪迴說就不是真理了。基因現象是一些眾生在惡作劇,這個惡作劇產生的後遺症非常可怕,恐怕都把人搞到三惡道去了。如果科技走向這個趨勢,真的是許多宗教所講的世界末日必定現前。這是違背自然法則的行為,並不妨害因果輪迴,因果輪迴的事理是無法動搖的。破壞自然的法則,果報必定在三途,非常可能是地獄果報。所以,凡是隨順自然,就是最健康的。

中國古時候講飲食起居,對於居住的房子很重視風水。風水是什麼?自然環境。房子應該怎麼建,門、窗開在什麼地方、什麼方向,要與附近的地形相配合,配合得愈自然愈好。對於飲食很講究,吃的東西一定是本地土生土長的,而且是現在所長的。《禮記•月令》裡,教導我們哪個月吃哪些東西,因為最隨順自然是最養人的。現在人不懂這個道理,要吃外國東西,要吃不是這個季節的,吃得是不錯,味道很好,但吃出一身毛病,所以得奇奇怪怪的病,這是不知道隨順自然。基因是一百八十度的違背自然法則,所以是最不健康的作法,是很危險的作法。

問:一位練法輪功的人說,法輪功的創始人是佛中最高位的佛祖變化的一個化身,這是真的還是假的?

答:決定不是真的。在佛法裡,自古以來有一個例子,他是什麼佛、什麼菩薩化身來的,這個訊息一走漏,他就往生了,就是真的。這個訊息走漏,還不走,就是假的,是騙人的,妖言惑眾。

在中國歷史上記載得很多、很清楚,譬如永明延壽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當時錢鏐王齋僧,發心打齋,打千僧齋,供養一千個出家人,這在佛家稱為「無遮大會」。這個大會裡面有首席,首席總是德高望重的長老,而這些長老互相推讓,大家都不肯坐。這時,進來一位和尚穿得很破爛,也沒有人認識,他看到大家都在推讓,就往當中一坐,皇帝當然也不好意思說話。到大會完了之後,皇帝就請教永明大師:「今天我供齋,有沒有聖賢僧來應供?」有聖賢來應供,福就大了。永明大師說:「有!今天定光古佛來應供。」他聽了非常歡喜:「哪一位是定光古佛?」「坐在上面那一位和尚就是。」因為沒有人曉得這個和尚的名字,而他的耳朵很大,所以大家叫他「大耳朵和尚」。

於是到處派人去打聽,終於把他找到了,他住在一個山洞裡。找到之後,大家曉得他是定光古佛再來,就恭恭敬敬向他禮拜,請他到皇宮裡面來供養。但他說了一句話:「彌陀饒舌。」就往生了。這些人回來傳達了這個話,皇帝一聽,才曉得原來永明延壽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歡喜得不得了,趕緊去見他。還沒有出門,對面來報信的人與皇帝幾乎撞了一跤,皇帝問他:「什麼事情這麼慌張?」「永明延壽大師圓寂了。」所以這是真的。

再說彌勒菩薩,我們現在看到是大肚皮、滿面笑容的布袋和尚,他是南宋時代,浙江奉化人。他在臨走時告訴大家,他是彌勒菩薩再來的,說完就走了,這是真的。因此,身分暴露後不走,這是妖魔鬼怪,不是佛菩薩。自古以來幾千年這個例子太多了,像豐干、寒山、拾得都是非常著名的,身分一暴露就走,絕對沒有暴露身分還住在世間的道理。所以,他要是說他是什麼古佛再來,比一切佛都高,說了馬上就往生就是真的,說了還不走是假的。

問:我母親已經去世,她信主,我信佛,我是否可以每天念佛迴向給她,勸她念佛?

答:可以。她信主就是天主教徒,你念佛迴向給她,也可以囑咐她在主那裡,常常聽佛菩薩講經說法,因為上帝常請佛陀、菩薩在天宮說法。

問:做為一位年輕的女居士,未來的路應該怎樣走,才能確實利益於當今社會眾生?一個是選擇像許哲居士一樣,做終身老實念佛的榜樣,另外選擇終身講經弘法利生。兩種該如何抉擇?

答:妳的願心很好,很難得。許哲居士是一生著重在慈善事業,一生幫助老人、病人、窮苦的人。不但在精神、物質上幫助他,而且也勸他們信仰宗教,依照宗教的方法來修學。在過去她是天主教的修女,她也度了不少人,現在晚年常看佛經,也發心皈依,我相信現在她一定是勸人念佛。發心學講經也是好事情,現在比從前容易,從前不太方便,現在女居士講經的也很多。真正發心全心全力做弘法利生的事情,都是給在家同修做一個好榜樣。

 

返回

 
淨空法師說故事

福報

 

福報決定要給眾生去享,不要自己去享,這個福報永遠享不盡;福報一味自己去享,幾天就享完了。這個事情與世法沒有兩樣,世間人儲蓄很艱難,每個月賺一點錢,在當中提出一點來儲蓄,儲蓄了幾十年,才有一個可觀的數目。如果拿去花天酒地,不到一個月就花光了;如果去賭博,恐怕幾分鐘就花光了。早年在台北,西門町有個西瓜大王,發了大財,聽說被兒子賭博一晚上,全部財產輸盡了。對方還不錯,給他一百萬安家費,讓他還能活下去。而我們的福報也是如此,福報要積功累德,要知道節儉是真正的享福。孔老夫子的德行:「溫、良、恭、儉、讓」,佛菩薩就更不必說,諸佛菩薩的示現:物質生活相當清苦,絲毫奢侈都沒有,所以他福報享受不盡。我們在這部經上看到它的來源,一個是性德,一個是修德;雖有性德,沒有修德,智慧福德不能現前,必須要有修德。

(節錄自《華嚴經》第392卷)

 

返回

 
法寶流通

最新消息

 

現有淨空法師講經有聲版CD片(電腦專用片),太上感應篇2片(1∼254集),華嚴經五(161∼200集),華嚴經六(201∼240集),華嚴經七(241∼280集),華嚴經八(281∼320集),無量壽經細講二(41∼80集),無量壽經二次宣講2片(1∼107集),地藏經含玄義2片(1∼89集),及其他講演音帶、VCD及書籍,皆免費結緣,請向「社團法人華藏淨宗學會」索取: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333之一號二樓 Tel:(02)2754-7178;Fax:(02)2754-7262。或就近向各地淨宗學會索取。

 

返回

 

信息交流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您有過心靈的感觸嗎?歡迎在「學佛心得」欄目內踴躍投稿。來稿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feeling

誠邀全世界各淨宗學會,提供貴會的佛事活動消息,利用敝刊為世界佛教徒提供學佛信息。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news

有任何修學上的問題,來信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question

*所有稿件,編者有權潤飾修改。

 

返回

 

聲明啟示

淨空法師所有一切著述,暨四眾同修整理文物書刊,公開授權大眾翻印流通,但不得擅自加註版權所有,任意增減內容,非法牟利,侵害公眾權益及原著本意。


若您有任何意見,歡迎來信指導,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adv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