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莊嚴故,見修善者,心無嫌嫉。
十善業道落實在喜心,得的殊勝利益是見到修善的人,心不生嫉妒,而且能生隨喜心,這是普賢十願的「隨喜功德」,這一條非常重要。傲慢、嫉妒是嚴重的煩惱,不但障礙修行,也障礙了世法的成就。
人與人之間能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是大學問,是真理,本來應該這樣做,如果不能做到,就是造業。何以一定要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大乘經講,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皆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我們說它是個共同體,已經隔了一層,但這個說法初學的人能體會,說真話就不能體會了。真話是什麼?是一體。我們迷失了自性、迷失了一體,迷悟就在此地,正倒也在此地,經上常講「顛倒錯亂」。你能見到這個事實真相,就稱作「見道位」。「見道」是圓教初住菩薩的地位,見到事實真相,再往後是「修道位」。而我們今天怎麼修也修得不像,原因就是沒有見道,所以當然是盲修瞎練。
佛教人要常生歡喜心,歡喜是性德。《論語》云:「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悅就是喜。「喜」不是外面刺激、娛樂的歡喜,是從內心生出來的。「悅」是從內心生的,「樂」是外面環境的刺激。此地的「喜」是喜悅,不是喜樂。喜悅從哪裡來的?學而時習之。《三字經》云:「人不學,不知義。」義是做人、生活、處事待人接物的道理,可見學太重要了。
去哪裡學?一定是接受聖賢的教誨。聖賢人是學習有圓滿成就的人,佛法的標準是明心見性,這是大聖大賢。我們是薄地凡夫,思想、見解、行為都有過失。善根深厚的人,一般講是聰明有智慧的人,能承認自己的過失,這才肯學。再進一步是好學,喜歡向聖賢人學習,喜歡追隨聖賢人,不離聖賢教誨,這是善根深厚。聽到聖賢的教誨就想遠離,畏懼、厭倦,這是業障深重的現象。凡是好學之人,縱然天資鈍一點,都有成就;凡是業障重的,不喜歡學的,一生墮落,世出世法都無成就。
見別人的好處產生嫉妒,這是與生俱來的煩惱。我們細心觀察嬰兒,六個月到一歲之間的小孩在一起,一個手上拿著糖,一個沒有,就生嫉妒、瞋恨,所以這是與生俱來的煩惱。如果不學,隨順習氣,古德常講:「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養成習氣就不好改了。這種習氣再隨著他的福報,若沒有福報,造業亦少;若有大福報,就會傷害社會,甚至傷害國家民族,所造罪業必墮三途地獄。
因此,人怎麼能不受教育?聖賢教育比什麼都重要,千萬不能疏忽,中國古代將此看作人生第一大事。我們現在雖然重視教育,但只重視科技、工商業經濟的發展,疏忽了人文教育、倫理道德教育。所以,今天雖然科學技術、工商業發達,造成的結果是舉世人心惶恐不安。我看到一份報導,說非洲爆發了埃波拉病毒,現在科學家對這個病毒束手無策,不知道它從哪裡來,有時消失,也不知道它到哪裡去,真正是來無蹤去無影。看到這些現象,愈發使我們感到教育的重要。今天要挽救世間劫難,除了教育之外,沒有第二個方法。教育最重要的是因果教育、倫理教育、道德教育,倫理、道德都建立在「因果」的基礎上。
《十善業道經》教導我們要「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間雜」,這就是儒家理想當中的「止於至善」。果然心善、行善,災難就沒有了,這是從根本解決問題。醫療是從枝葉上,根本是從心地上轉惡為善、轉迷為悟,將自私自利、貪圖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享受的念頭斷除。所有病毒都是從貪瞋痴而生的,能將內心的貪瞋痴三毒拔除,外面的病毒自然沒有了。必須將根本煩惱捨棄,歡喜心才能常常生起。
「學而時習之」,我們今天學十善業道,時時刻刻將十善業落實在生活上,歡喜心就能生起來。心量廣大,慈悲喜捨對待一切眾生,不僅是對有情眾生,無情眾生都包括在其中。
捨莊嚴故,於順違境,無愛恚心。
這是四無量心最後一段。菩薩修行十善業道落實在捨心上,得「於順違境,無愛恚心」的殊勝功德利益。我們念了這一句應當要想到「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些要領說起來容易,為什麼我們做不到?沒有修捨心。如果真正能修慈悲喜捨,真心、性德自然就現前。慈悲喜捨是性德,一切眾生自性裡本來具足,不是從外面來的。但是六道凡夫從久遠劫來就迷失了,迷失並不是真的失去,如果我們真覺悟了,性德立刻就恢復。
捨是放下,我們為什麼放不下?沒有看破。我初學佛時,章嘉大師教我「看破」、「放下」。這兩句話從哪裡做起?從「捨」做起。他教我從「布施」下手,布施就是捨。此地的「捨」更有精奧的義趣,就是於順境、逆境中修平等心、清淨心。『違』是逆境。順境沒有貪愛,逆境沒有瞋恚,要在這個地方用真實功夫,我們的心地就得到平等清淨,真心現前。雖然我們知道要這樣做,可是煩惱習氣放不下,換言之,還是不能捨;不能捨,功夫就無法進步,這個功夫是佛法入門的功夫。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不能放下就無法見道,更不要說修道,道在何處你根本見不到,還修什麼?所以,這個境界真的成就了,就是「見道位」。
四無量心是天人所修的,他們修十善業、四無量心,感得天上的福報,有沒有見道?沒有。為什麼?我執沒有破,雖然對順逆境界不動心,這只是見道的前方便、預備功夫。功夫再提升一層,捨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但是「我」的念頭還在,還是不能見道。見思煩惱第一條是「身見」,身見是根本,破了身見,其他的四種見也同時破了。經上常講三界八十八品見惑,其關鍵在「身見」,不執著身是我,就是須陀洹果-小乘初果位、大乘圓教初信位菩薩,這是見道了。如果不在此地下功夫,就永遠徘徊在佛門外,要想成就難!這是說明八萬四千法門,任何法門修行都不容易。
因此,世尊告訴我們末法眾生,除了修淨土,仰靠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接引往生之外,實在沒有第二條路。淨宗法門的方便就是不必斷煩惱,比如說我們沒有斷身見,但我們有念佛的功夫把它伏住,伏住是不起現行,也就是不起作用,有這樣的功夫就能往生。也就是「我」確實沒有斷,但是有時能做到短時期的忘我,這是「伏」,這個我們認真努力一點能做到。釋迦牟尼佛做給我們看,身心世界、一切萬緣統統放下,過最簡單的生活,容易伏我執。這種修學的方法,往生西方淨土是很容易取得的。佛做榜樣給我們看,就是教我們捨、放下。
我們生活在世間,一定要覺悟生命非常危脆,世間不能久住。所有一切境界都是過眼雲煙,什麼都得不到,即使自己的身體也得不到,何況身外之物?因此捨是決定正確的,佛家說「法爾如是」。一切諸佛菩薩、聲聞、緣覺,哪一個不捨!天為什麼會有二十八層?捨的少,他的位置低;捨的多,他的位置就高。對於五欲六塵的事放下了,但是念頭沒有捨,生欲界天。享受五欲六塵、名聞利養的念頭都沒有了,生色界天。色界天還有色身,如果色身也捨了,生無色界天。到等覺菩薩將最後一品生相無明也捨了,就證得究竟圓滿的果位。由此可知,世出世間法就是捨的多寡而已。
順境-事事如意,善人-你所歡喜的人物,這種境界容易起貪心、貪戀,「愛別離」就是對這個境界說的。逆境-艱難困苦的生活,惡人-冤家對頭,處在這種境界裡,心不自在,瞋恚心容易現前,怨天尤人。六道凡夫處的境界不外乎如此,我們不明因果真相,所以順境起貪心,逆境起瞋恚心,於是業愈造愈重,果報愈來愈往下墜落,想提升太難了。
在六道中,往上升難,往下墜落很容易。眾生在六道裡輪迴,總是一世不如一世,只有遇到聖賢教誨,才有向上提升的機緣,況且機緣不多。現在世界上將近七十億人口,幾分之幾在一生當中遇到聖賢教誨?縱然遇到聖賢教誨,還是往下墜落。原因何在?敵不過煩惱,禁不起誘惑。現在社會誘惑的力量太大了,諺語常講:「看得破,忍不過」,聖人講的道理不錯,可是事實上忍不過,不能隨順聖賢教誨,還是隨順自己的貪瞋痴慢,自私自利,明知故犯,所以依舊墮落。
因此,我們要深明其理,瞭解事實真相。眼前我們能咬緊牙根忍一忍,前途就一片光明,縱然不能脫離六道,也能保住人身,還可以從人身往上提升,過幸福美滿的日子;要是忍不過,依舊隨順自己煩惱習氣,必定往下墮落。有些人說:「宗教、鬼神的事情,信它就有,不信就無。」事實上,你信有,不信還是有,不管你信不信,事實存在。於是「捨」字就非常重要,時時刻刻要放在心上、提醒自己,歡喜捨、盡量捨,能夠捨到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就最好了。捨到只剩自己生活必需品,這是佛門講的「衣單」,有兩套換洗衣服,晚上睡覺有舖蓋就夠了,其他統統不要。
釋迦牟尼佛及歷代祖師大德的示現都是這樣的,萬緣放下,過最簡單的生活,做最積極的工作-教化眾生,給眾生做一個最好的榜樣。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這四個字對我們的修學非常重要,佛把它列在菩薩六波羅蜜之後,可見得世尊在教學用意上,對這個科目非常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