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

 
 

要把每一天都看作最後的一天,
天天想到我就要死了,還有什麼事情比念佛重要。

 
 
   
  本期專欄:對治習氣
  本期內容簡介
  經論輯要: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155)
  印光大師開示:明對治習氣
  倫理道德:做人基本的德行、起碼的條件是什麼?
  因果教育:仁恕貽澤(馬森、父俊)
  心得交流:ec27673同學的學佛心得
  答疑解惑
  網路講座:淨空老和尚網路首播
  法寶流通
  信息交流
我要訂閱/取消 雜誌下載 學佛問題 2015.9.15 星期二 Vol. 430
 
本期內容簡介
 
本期內容如下:

  為什麼會起心動念?習氣!請看本期專欄

  我們每天念回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請看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

最新訊息:Facebook噗浪Twitter

  目前發現yahoo、pchome、themai、sohu、126、263、163、eyou、sina、21cn免費信箱,會被isp當作廣告信擋掉或移至垃圾筒,若您是上列信箱,請先查看垃圾筒是否有,若無收雜誌建議使用其他Email信箱訂閱,謝謝!

 
本期專欄:對治習氣
 
 

一、什麼是習氣

  古人用比喻,譬如裝酒的酒瓶,把酒倒乾淨,裡面擦乾淨,一點酒都沒有了,聞聞還有味道,那叫習氣。煩惱容易斷,習氣不容易斷。習氣跟現行是對稱的,現行就是起作用,現行沒有了,不起作用,習氣在。

二、如何對治習氣

  為什麼會起心動念?習氣!古大德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念頭起來了;念是你無始無明習氣,這個念頭不起,不就成佛了嗎?在六道裡,哪有不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的道理?重要的是覺,覺是什麼?覺是回頭,一回頭就覺悟了。淨宗的回頭就是這一句佛號,念頭才起,立刻用這一句阿彌陀佛把念頭化掉了。所以第一念是妄念,第二念是阿彌陀佛,讓妄念不繼續,要讓正念繼續不斷,正念是念佛。念其他的,造輪回業,善念不過是人天福報而己,惡念是三途苦報。你把念頭一轉,不造輪回業了,所造的是淨業,果報在極樂世界。這一句阿彌陀佛,要常常想起來、能用得上,你就真得受用。

  苦從哪裡來?從迷惑顛倒來,對於事實真相一無所知,總以為想像的不錯,誰知道全錯了,所想的、做的全錯了。你所受的果報也是假的,不是真的,因為你覺得它苦,它就苦;如果你覺得它不苦,它確實不苦。為什麼?我們看電視,現在演的是大火,裡面人燒得很可憐,你在這裡看,不苦。如果你迷了的時候,覺得你在電視裡,火也燒到你,感覺到很苦。你錯了,你怎麼跑到裡面了?你不在裡面,他裡頭怎麼樣受你都毫無感覺。他苦你也苦,他樂你也樂,他哭你也哭,他笑你也笑,你完全被他轉了,這叫凡夫,你的心被境界轉,那就很苦。你要能夠跳出來,看到事實真相,苦樂是一不是二,凡聖是一不是二,清淨心裡什麼都沒有,就能生萬法,萬法跟自己是一不是二。有苦有樂,都是迷;無苦無樂,覺了,明白了。

  名、利、情,這是三大關,名裡頭包括著地位,利裡頭最重要是財富,情是男女關係,這三大關幾個人能突破?突破,道業就成就了。這三個關口,有一個關口過不去你就墮落,「一失足成千古恨」,後悔莫及。我們業障深重的人怎麼辦?給自己講佛菩薩的教誡,只有念得多、講得多,印象深刻,境界現前,馬上就想到經上講的。貪瞋痴慢念頭才起,馬上就想到經教,你才能淡化、放下。能把前因後果都看透了,是假的,不是真的,假的有業報,業報很苦,自然就止住了。

  凡夫修行之所以感到困難,是不會修。會修的是修自己,凡夫修行都是看到別人錯,要修理別人,造業!別人沒有過失,做種種示現,是幫助我修理自己的,這叫修行。古人講人生如戲,一切眾生在演戲,表演給我一個人看,叫我學習。他表演正面的、善的,我要認真努力跟他學,反省檢點自己有沒有善心善行?有,很好,保持,不要失掉;沒有,趕緊學,希望自己也跟他一樣。他表演是負面的、惡相惡行,我們看到了,反省,我有沒有?如果有,趕快改!如果沒有,勉勵自己不要犯這個過失。

  念佛的功力能把煩惱伏住就能往生。怎麼伏?最好的方法,改習氣,把習氣反過來。譬如煩惱是貪財,看到錢財就喜歡,用什麼方法來對治?有了錢財趕快布施,把它痛痛快快地散掉。瞋恨重的學慈悲,貢高我慢的學謙虛,你能夠把它反過來,效果快。有人不懂得這個方法,用一句佛號拼命壓也壓不住,所以不如反過來對治。煩惱習氣是無始劫帶來的,薰習得非常嚴重。自己要常常反省檢點,病在哪裡。

  學佛的同學都知道自己業障習氣重,也願意消除,為什麼老是消不掉?因為他念念都在念自己的業障、習氣,所以業障習氣只有天天增長不會消除。什麼時候消除?哪一天他把業障、習氣忘掉了,念念都是阿彌陀佛,一念阿彌陀佛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個業障沒想它,它真消掉了。緊急關頭,災難、疾病現前,手忙腳亂,妄念紛飛,把佛號全忘光了,這個時候怎麼樣?念念增長他的罪業;換句話說,念念接近惡報。為什麼?「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佛的教誨忘得一乾二淨,學佛學一輩子這個時候不起作用,煩惱起作用,甚至於怨天尤人、怨恨佛菩薩,這個罪業就變成無間地獄業。

  覺悟要快、要保持,保持的方法就是經教。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一生天天講經教學,四十九年沒有中斷?這是給弟子做最好的榜樣,學佛要這樣學。出家就教學一輩子,你會教出味道來,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捨得盡,生活自在。麻煩就是放不下,知道放下好,就是放不下。學佛就是學看破放下,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又幫助看破,相輔相成。看破,但是不能放下,就停止了。看破要幫助放下,就步步高升,起作用。放下幫助看破,像爬樓梯一樣,一階一階的就向上升,能爬到頂層。從哪裡放起?從自私自利、怨親平等放起。把不喜歡、討厭的人放下;很喜歡、很愛、常常掛念著的人也要放下。怨放不下,冤冤相報;臨命終時還掛念著親情,忘掉阿彌陀佛,不能往生。現在我們有高科技的便利,有錄相、光碟,利用衛星、網路傳播,無論在哪裡講你都聽得到,天天聽,不要捨棄。一部經都好,聽完了從頭再聽,只要天天不間斷就有悟入的機緣,最怕的是中斷。聽經的利益無量無邊。真正聽懂了,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五欲六塵,你就入進去了。你現在還放不下,就是聽得不夠,沒有看破,所以不肯放下;真看破,哪有不放下的道理,攔都攔不住。從哪裡聽起?從消業障的經聽起。哪一部經、哪一個法門能夠把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降溫,那一服藥就對症了。像《感應篇》、《十善業道經》、《地藏菩薩本願經》、《了凡四訓》、《俞淨意遇灶神記》,你聽了之後,想想自己有這個毛病,將來我也是這個報應,這個很有效,真的能幫助消業障,然後回過頭來再學佛,一點難處都沒有。

  佛教我們放下,不能完全、立刻放下,一定要慢慢來,先把執著放下。為什麼?對你求生淨土大有幫助。執著不能完全放下,執著輕了、淡薄了,你往生同居土就有把握。修行在哪裡修?在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處修,叫真修行,真成就。往生的人,臨命終時佛來接引,這個佛是誰?是自性彌陀,是自性變現的。換句話說,是自性感應的。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不離自性,是自己自性變現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回歸自性的極樂世界。用什麼方法來練習?我有個方法,每天晚上睡覺就想著我死了,那還有什麼放不下?每天晚上練習死一次,到真死就很平常,天天都這個樣子,什麼都不想了。這個方法雖然很笨拙,但是有效。人到死的時候,你什麼能帶去?眼前的東西,有很好,沒有也很好,全不放在心上。有一樁放在心上,那都是麻煩,障礙清淨心、往生的功德。平常要淡薄,每天睡覺的時候練習徹底放下,不再放在心上。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厭舍輪回業身,這個身要厭惡,不要喜歡它。天天打扮它,那麼愛惜它,麻煩可大了!這證明什麼?證明你捨不掉,這是最大的障礙。能捨才同登極樂彼岸,捨不了那就不行。時刻提醒自己,煩惱習氣怎麼又發作?要把它當作發病看待,煩惱習氣一現行,我怎麼又發病?用什麼方法對治?一句阿彌陀佛就對治了,阿彌陀佛叫萬靈丹,治我們的病,這個就是伏煩惱。常常訓練,臨終自然阿彌陀佛現前,沒有其他念頭,那你就決定得生。  

  ——恭錄自淨空老和尚講演集

 
經論輯要: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155)
 

五十、約因詳顯 約因心正顯 先明嚴土不住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

   我們每天念回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佛在此地問須菩提,菩薩是不是莊嚴佛淨土?當然莊嚴。究竟怎麼莊嚴?此處詳細告訴我們。我們懂得了,依照經中方法修學,方是真正莊嚴佛淨土。

1.菩薩修因時,六度萬行,一一功行,回向淨土。所謂「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是也。

  『菩薩修因時,六度萬行,一一功行,回向淨土。所謂「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是也。』前面一再告訴我們,要離相。回向是離相的一個善巧方便,亦即是說,是一個很妙的方法。因為我們都著相,所修的功德也著相;佛教我們回向,所修的功德,我都不要了,都送給大眾。離相,不著相,回向是這個意思。

  大經上,佛教給我們回向三處。第一、回向菩提。菩提是覺。我們學佛,什麼都不求,只求智慧。般若就是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智慧才是究竟法。不但我們現前生活上的問題,它能解決;生死輪迴的問題,它能解決;證無生法忍,它能解決;乃至成圓滿佛果,它也能解決。佛教我們求這個,不可以求別的。因此,世尊說法四十九年,說般若用了二十二年,幾乎佔一半的時間。三種回向裡,佛教我們回向菩提,有道理。

  第二、回向眾生。因為你修的有福有慧,慧是自己要求的,福讓給眾生享,這才好!福不要自己享,人一享福就會迷惑顛倒。福報就像酒一樣,一享,如醉如癡。是故,佛、菩薩、阿羅漢,他們有無量福德,都不享。釋迦牟尼佛還是三衣一缽,天天到外面托缽,不享福。佛的福報,天上人間無與倫比,他天天還托缽,把福報回向眾生,做出來示現給我們看!佛確確實實把福報給一切眾生共享。物質的享受,決定不是好事。物質享受在外面招手誘惑,將心裡的貪瞋癡引出來,決定使你墮落。

  釋迦牟尼佛在世,從來沒有建一個道場。我們看看《大藏經》,看看原始的佛教,世尊的生活方式,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此經是在祇樹給孤獨園講的,道場不是佛的,是給孤獨長者的。他請佛到這個地方來,供養佛,請佛住在這裡講經說法,給佛和佛的弟子們使用;產權是給孤獨長者的。給孤獨長者沒有把這個地方送給釋迦牟尼佛。諸位想想,為什麼?釋牟尼佛出家了,如果再送他一個家,他不又回家了嗎?那就大錯特錯!

  佛教傳到中國來,國家建了不少道場。有很多古的寺院,匾額上提的「敕建」,就是國家建的。也有不少是地方長者建的,他們在地方上有聲望、有財富、有地位,感佛之恩而建道場,禮請法師來住持,弘法利生。

  從前出家人很好,不管寺院的雜務;居士是產權人,他們來管理、維修,出家人不操心。直到晚近,佛教變質了,出家人有道場,又有家了。出了一個小家,入了一個大家。是故當今,在家人修行成就比出家人高;在家修行的人,成就的人數比出家人多。

  論弘法利生,在家居士的成就也相當輝煌。我們居士林道場是在家的,董事會裡的董事,沒有出家人,從林長至理事,都是在家人。在家人為佛教事業弘法利生,成就相當輝煌。我們在許多地區、國家都看到。在台灣,像過去台中李炳南老居士;現在加拿大馮公夏老居士;在泰國,都有很了不起的在家大德、在家菩薩主持佛法。千萬不要誤會,認為修行一定要出家,出家才能成就,此是錯誤的觀念。回向眾生,道理非常深,非常廣。

  第三、回向實際。實際就是真如本性,此乃我們要證的。我們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這三處。回向實際就是明心見性,其他我都不要。我們所求的,明心見性而已。如是,整個身心世界自然就放下了。

2.須知「莊嚴佛淨土」,「淨」字最要緊。土云何淨,由心淨耳。既須心淨,所以莊嚴不能著相。若心取相,便不清淨矣。

  『須知「莊嚴佛淨土」,「淨」字最要緊。土云何淨,由心淨耳。既須心淨,所以莊嚴不能著相。若心取相,便不清淨矣。』此話說得非常好,我們天天念莊嚴佛淨土,有沒有一次莊嚴過?可能念了一生,沒有一次相應過。何以不相應?根本沒有把意思搞清楚,還以為天天在做莊嚴佛淨土的事情,那裡知道從來沒有做過一次。今天我們明白了,要用清淨心去莊嚴,心淨則土淨。心裡還著相,你用什麼莊嚴?口上的莊嚴與實際上的莊嚴毫不相干。方知,清淨心是何等重要!清淨心是真心。我們要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之中去修,修什麼?修清淨心。怎樣修清淨心?修不著相。不著相,心清淨,方是真正「莊嚴佛淨土」。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印光大師開示:明對治習氣
 

  業障重,貪瞋盛,體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諸疾咸愈。普門品謂若有眾生,多於淫欲瞋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之。念佛亦然。但當盡心竭力,無或疑貳,則無求不得。(正)復永嘉某居士書五

 
倫理道德:做人基本的德行、起碼的條件是什麼?
 

  做人基本的德行、起碼的條件,仁義禮智信。要懂得仁愛,要懂得義,義就是合情合理合法,這應該做的,不合理、不合情、不合法,不可以做的。禮是禮節,必須要遵守,維繫社會安定和諧,禮不能少。家庭夫妻在一起也講禮,也有禮,要遵守,不遵守,敬這個字就沒有了。愛裡頭有敬,敬愛,只有愛沒有敬,這就出問題了。古時候對這個很重視,懷孕有懷孕的禮節,不能不遵守。現在沒有了,不但沒見過,聽也沒聽說過。所以現在讀古書難,讀不懂,看到的講得很陌生,都講得很奇怪。

  禮下面是智,智今天講的理智,理智的對面是感情,不能感情用事,要用智慧。最後一個字講信,人決定要守信,說話要算話,不能打妄語,不可以欺騙人。這是古聖先賢制定的五個字,做人的原則。這五個字,佛家講就是五戒,仁是不殺生,義是不偷盜,禮是不邪淫,智是不飲酒,信是不妄語,五戒。世出世間聖人,對於應該怎樣做個人,說法、做法完全相同,這還能錯得了嗎?我們老祖宗沒有跟佛菩薩開過會,沒有跟他接觸過,說的完全相同。這叫什麼?這叫真理,英雄所見,大略相同。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第五四一集)2012/10/1 檔名:02-037-0541
 
因果教育:仁恕貽澤(馬森、父俊)
 

馬森。父俊。晚得子。家人抱之。墜。殞焉。俊紿其妻曰。我誤也。不之罪。踰年而舉森。歷太平知府。有兄弟訟者。予鏡令照曰。若二人老矣。忍傷天性乎。皆感泣謝去。調大理卿。屢駁疑獄。遷戶部尚書。列上錢榖出入之數。勸帝節儉。帝命中官發戶部銀六萬。市黃金。森持不可。又命購珠寶。森亦力爭。以母老乞養歸。森初為考官時。夏言出其門。欲介之見言。謝不往。嚴嵩聞而悅之。森亦不附。里居。贊龐尚鵬行一條鞭法。鄉人為立報功祠。卒諡恭敏。(馬森傳)

  馬俊是明朝賢臣馬森的父親,懷安(今察哈爾省懷安縣)人。四十多歲才生一個兒子,長得眉清目秀,夫婦非常鍾愛,如同寶璧一樣的珍惜。當這個兒子四歲的時候,有一天婢女抱他出去遊玩,婢女一不小心失手,小兒從高處跌落下來,傷到左邊額頭,不幸因而死亡。馬俊看到這種情景,悲痛之餘,知道後果將不堪設想,便叫婢女趕快奔走離開隱避起來,一切由自己來承擔,於是欺騙其妻說:「是我不小心失手,跌傷了兒子的性命……」真是晴天霹靂,其妻頓失愛子,痛心疾首,好幾次舉身猛撞馬俊仆倒在地,事後到處要找婢女來追究鞭打,卻不知下落。婢女滿懷愧疚,跑回家中,向她父母敘述原由,父母感動涕泣,日夜焚香對天禱告,願上天保佑馬恩公,早生貴子。

  第二年馬家果然生了馬森,左邊額頭上,隱隱約約好像有赤色痕跡。馬森自幼聰敏好學,天性賢孝,嘉靖年間中舉進士,歷任太平知府,政績良好,曾有兄弟兩人前來訴訟,馬森拿出鏡子,讓他們自己照照,並開導他們說:「你們兄弟兩人看看自己,年紀已經老了,兄弟相處時日能有多少?怎麼忍心為點小事,傷害兄弟篤厚的天性呢?」兩人聽了訓誨,都感動流淚謝罪而去。

  其後馬森累遷為大里寺卿,屢次平反很多有疑的冤獄案件,當時人都尊稱他「明允」,隆慶初年升為戶部尚書,曾列上戶稅出入之數量。勸諫皇上力行節儉,皇上發戶部銀錢六萬購買黃金,馬森諫正堅持不可行,又命購買珠寶,馬森也極力諫止。後來以母老乞求辭官歸鄉孝養,鄉人為他建立報功祠堂。去世後,皇上特賜諡號「恭敏」。

  ※試觀馬俊,晚年得子,正當天真活潑之年,突然間,竟因婢女失誤,跌傷致死,人世間有什麼比這更慘痛的打擊?馬公悲痛之下,面對殺子的婢女,竟能不發怨怒,反而為她推想,惟恐其妻痛心之極,鞭打洩恨,造成不幸,因而趕快遣她奔走隱避,不加追究,一切過失由自己承擔,這種仁厚寬恕胸懷,非具有菩薩心者何能做到?終得珠還合浦,賢德貴子來昌大門閭,正是天報善德不爽。

  (《歷史感應統紀語譯》連載一七五)

 
心得交流:ec27673同學的學佛心得
 

標題:行有不得 反求諸己

  感恩我們的老祖宗,感恩慈悲的佛菩薩!感恩慈悲的師父上人!學生不聽話!大不孝,師父上人講經,讓先修根本智,先要不妄想、不分別、不執著,從無知到有知,先紮好三根,做好孝道,孝父母就是孝順佛,孝順老師,孝順父母的人才是真聽老師話,聽老師話的人是真孝父母!只有天天反省,天天不離經教,才能受益,學生沒能天天做到反求諸己,不分時間,不解父親的心情,隨便的和父親、先生說教,任意而為,過年這段時間,因為心不在道上了,忘記了自己的本分,做好自己就是在說教,因感情用事,沒有了理智,所以忘乎所以!

  當眼睛總盯別人時,自己身口意,行為都忘記了。所以惹父親生氣,當父親被自己的「好心」激怒時,自己不反省自己,當時是感覺不認識父親了,和父親的心一下拉遠了,因為自己感覺自己是好心為父親,父親怎麼能那樣子的反應!瞪著眼說話,以前和父親鬧了彆扭總是一會就好,而這次,自己心裡一時不想原諒父親,想讓父親明白到後果,父親走時心還親近不了父親。第二天,自己反省自己的本分時,心裡愧疚父親,才知道是自己錯了。當發現自己錯時,才明白了自己,明白了父親,明白了師父上人講的話的道理。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當真心認錯時從父親身上看到自己,又從自己身上看到父親。為了完全明白自己的樣子,讓女兒給自己和先生分享得到的道理時給自己錄影,的確是很難看,自己的樣子是愛激動;心不平和穩重,什麼事愛用肢體語言表達,這也讓自己想到海賢老和尚為什麼告訴身邊的弟子,說話不能用手比劃;這是不尊重人的表現,心態不平和的表現,是張牙舞爪的魔。

  還有因為激動,得道理也激動的告訴別人受益,別人看到自己的樣子能接受嗎?瞪著眼,臉上的表情都在隨心飛舞表演,而別人是不和自己講自己什麼樣子的,當我和先生講自己的樣子不好時,先生才和我說實話,自己說話就是表情太過嚴肅!我感恩先生,他說的太對了,這也告訴學生戒律也是活活潑潑的,而讓我這無知的人弄得讓別人不敢接近。

  感恩父親的表法,告訴我道理!父親不說話,甚至該講的也不講,這也是在表法!告訴我不是一味的說教,也不要該說話時呆呆的,讓人以為學佛學的像個呆子。所以感恩佛法!感恩恩師!感恩學院大德菩薩!我要加強念佛,讀經、聽經,好好修定,我要徹底改變自己,做一個佛弟子,不做魔弟子。一切感恩!不離經教!不見他人錯!只看自己做的怎樣,別人不好也是好!阿彌陀佛!請原諒大慚愧弟子的嘮叨!打擾大家的修行!

  (文章來源「佛陀教育網路學院-心得交流」)

 
答疑解惑
 

問:他說舉辦婚事大擺酒宴是習俗中所難免,如果家人無法同意辦素宴,本人又被要求出資相助,這樣是否成為幫兇?應該怎樣做比較圓滿?如何勸導主事的家人?

答:這個也有辦法,跟「山西小院」一起還有一套光碟,叫「為什麼不能吃牠們」,把這個送給他看看,他就會知道了。現在我們的教材很多,你拿去給他看看,這很有效果。很多人貪吃肉,看到這都害怕,那個很有作用。現在還有一套,這是最近我們得到的,「天下父母」。這些東西可以說都是佛菩薩應化的,都是在救度苦難眾生。「山西小院」是許多疑難雜症,醫院醫生都放棄了,無法治療,他們用這個方法能夠消除業障,恢復了健康,這很難得。「為什麼不能吃牠們」,這是非常好,勸人戒殺、長素非常好的一種教材,值得推廣。

  「天下父母」我是看了幾段,也很感人。這就說明世界上雖然社會這麼混亂,還有這些好人。這些好人在佛法裡面講,他們父子當中的關係是報恩來的,不是報怨,是還債,不是討債,所以你看到都是孝子賢孫,都是嚴父慈母。但是現在這個社會這種家庭、這樣的人愈來愈少,所以電視台報導很好,能夠激發人的本性。本性本善,不善就是學壞的,可見得人性本善,看到你會感動。但是現在就是播放的時間太少,他一個星期播一次,我們中國古人講「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他是「一日暴之,七日寒之」,所以收效就很難。現在社會誘惑力量太強,真正要保持自己在正道上,不會走向歧途,唯一的方法是密集的薰修。

問:他說請問在家居士供奉佛像,還需要安地基主牌位嗎?

答:香港有安地基主(土地)這個習慣,地基主跟我們一起學佛,我們自己要得度,也要把他拉住,他可以做你家的護法神,所以是好事情。

問:我個人對工作很投入,毛病是會以相同的條件去要求他人,因此常常為別人的錯誤而生氣。請問我應該辭去工作,改壞習氣,再投入工作,或者在工作中一面修行?

答:在工作當中一面修行一面去改毛病,這是正確的。你如果離開工作找個地方去修行,毛病習氣沒有了,再跟大家一接觸,你毛病又發作了,這是假的,這不是真的。真的一定要在境界裡面去磨練,捨棄離開,那不是真的修行人。

  (節錄自21-323學佛答問)

 
淨空老和尚網路直播台
 

◎淨空老和尚最近講演資訊,詳細內容請參考網路直播台

 
法寶流通
 

◎淨空法師講演音帶、DVD及書籍,皆免費結緣,請就近向各地淨宗學會索取。
◎台灣地區同修索取法寶,請至「華藏淨宗學會弘化網-法寶結緣」。
◎大陸同修若欲索取 淨空法師講演帶及法寶,請與「香港佛陀教育協會」聯絡:amtbhk1@budaedu.org.hk

 
信息交流
 

◎誠邀全世界各淨宗學會提供貴會的佛事活動消息,利用敝刊為世界佛教徒提供學佛信息。請寄amtb@amtb.tw

◎有任何修學上的問題,來信請寄amtb@amtb.tw
說明:所有問題的產生都源於聽經聞法不夠透徹,時間不夠長久,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聽經、讀經,所有問題自然迎刃而解,答案自在其中。「淨空法師專集網站」也陸續將淨空法師所回覆過的問題刊在「分類問答」中,或至網站的全文檢索去搜尋。所以,同修們有學佛上的問題時,請先參考此分類中的問題,或許您的問題已經有其他同修問過了,希望您從問答的分類中,能找到解決的方法。若無法找尋到解答,請再將問題傳到amtb@amtb.tw,我們會彙整同修們的來信,並敬呈 淨空老法師。但回覆時間不定,需待老法師有時間時,開闢一個「學佛問答」時段,專為同修們解答,也會陸續刊登於「答疑解惑」一欄中。阿彌陀佛!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成立緣起:我們常常收到各地網路同修來信,皆言及雖有心學佛,卻不知從何學起,應如何聽經學習。又 淨空老和尚的講演有大小性相,各個宗派的經論典籍,法海深廣,初學者不知修學之次第,何者為先,何者為後,以故學而不得其宗旨,始勤終惰,退悔初心,實為可惜!今佛陀教育網路學院之成立,正是針對上述緣由,將現有網路的文字(教材)與影音(講演畫面)合為一體,如同「網路電視台」,為世界各地真正有志於學佛者,提供一個方便快捷,隨時隨地不受時空限制的網路修學環境。網路學院一切課程之排列,皆是以 淨空老和尚為澳洲淨宗學院所訂之課程,從初級到高級,從本科到專科的修學次第,也是為實現澳洲淨宗學院將來能真正達到遠距教學的前哨站。今日社會是科技進步、資訊發達的時代,要善用高科技宣揚妙法,闡釋正教,令佛法傳遞無遠弗屆,才將進一步利益更多學人,將般若文海遍及環宇,使一切有緣眾生得佛正法薰習之機會。若有心想修學的同修,可至佛陀教育網路學院參觀訪問。

淨空法師英文網站網址http://www.chinkung.org/,此網站主要以配合 淨空法師的和平之旅,同時接引國外眾生認識佛教。提供 淨空法師多元文化理念及國際參訪等相關資訊。敬請諸位同修將此網址廣為流通給外國同修,讓他們更有機緣認識佛教,功德無量!

淨空法師專集大陸鏡像站網址http://www.amtb.cn/,更方便大家記憶。大陸地區同修可以就近訪問這個網站。若同修於瀏覽中有發現任何問題,歡迎來信告知,請至amtb@amtb.tw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佛陀教育雜誌由華藏淨宗學會網路講記組恭製
地址 : 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333之1號2樓
電話 : (8862) 2754-7178
e-mail: amtb@amtb.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