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然此三昧之所以成者,則由於人、我、是、非之相皆空耳。
『然此三昧之所以成者,則由於人、我、是、非之相皆空耳。』何以能得到無諍三昧?事相斷了,是故能夠忍世人之所不能忍。世間人何以無法忍?因為有我、有人、有眾生、有壽者,就沒法子忍。佛菩薩、阿羅漢何以能忍?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你罵他,他絕對不會答覆你,因為他無我,罵誰?罵了半天,他沒有接受。我們被人家一罵,馬上就生氣,因為他這一罵,我馬上就接受過來,一接受過來,就有反應。阿羅漢無我相,他罵的都落空,沒人受他的。我們明瞭此理,從今之後,如果再有人罵,不要接受,與我無關。要明瞭,真有功夫的人,好的讚歎、恭維,也不接受。心在境界裡保持清淨,如如不動。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的。事實真相,阿羅漢四相都空,四相都不執著。
5.雖得無諍三昧,而不存有所得心。是自忘其在定矣,此為離三昧障。乃真得無諍、真得三昧。故稱『第一離欲阿羅漢』。
『雖得無諍三昧,而不存有所得心。是自忘其在定矣,此為離三昧障。乃真得無諍、真得三昧。故稱「第一離欲阿羅漢」』這裡面有兩句話很重要,「自忘其在定」。很深的禪定,像世尊在《楞嚴經》上講的「九次第定」,是阿羅漢所證的。九次第定,而忘其在定,不像四禪天人、四空天人所得的禪定。因為他執著得初禪,他就生初禪天;得二禪,他就生二禪天。尊者已經得第九定,他沒有說他得定,是故他還在人間,跟我們在一起。他真的得定,並沒有執著在定上。
由此可知,世間四禪八定,四相沒破。我得定了,有我相;我相的對面是人相;人相的對面是眾生相,相續不斷是壽者相,四相具足,所以出不了三界。何以不能得聖果,就是因為執著有四相。雖得第八定,依然比不上須陀洹,道理在此。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法門,我們要認真修學;心裡乾淨,不以為然。我修的如何如何,不可以有此念頭;有此念頭,就著相了。即使證果,也要像聖人示現的例子,並沒有說自己證果,是我們說他證果。他自己絕對沒有證果的念頭。此是「離三昧障」。由此可知,世間的四禪八定都有障,他住在定裡,即是障。把法空掉,果也空掉,障沒有了,此是真的得無諍三昧,所以世尊讚歎須菩提為「第一離欲阿羅漢」。
6.不但於一切人中最為第一,即以阿羅漢之離欲言,亦稱第一也。
『不但於一切人中最為第一,即以阿羅漢之離欲言,亦稱第一也。』人中離欲第一,就是與人無爭,於世無求,他第一;在阿羅漢同學當中,尊者的功夫亦是第一。
四六、陳離相
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須菩提尊者是證果之人。小乘四果雖證聖果,心中若無其事。當然,須菩提亦不例外。須菩提常常被世尊讚歎,他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他在此處說,他從來沒有「我是第一離欲阿羅漢」的念頭。
四七、釋所以 反顯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此是從反面說。如果須菩提有這個念頭「我證阿羅漢果了」,我是四果阿羅漢,世尊就不會對他讚歎了,不會說他是一個喜歡「阿蘭那行者」。這些名相術語,我們從註解中看。
1.『阿羅漢道』,即謂離欲。『阿蘭那』,此云寂靜,亦云無事(心無事相)。相盡於外,心息於內,內外俱寂,無時不靜也,即無諍三昧之別名。
『阿羅漢道,即謂離欲』。「欲」是指世間的七情五欲,就是見思煩惱。三界見思煩惱斷盡,才證阿羅漢果。『阿蘭那,此云寂靜』。非常安靜。如果照字面翻譯,都是梵語音譯的,「阿」翻成無,「蘭那」翻成熱鬧的場所。「無」是不熱鬧,沒有熱鬧,就是很安靜的地方,意思是寂靜。『亦云無事(心無事相)』這是從更深的意思上說。字面上的意思,就是環境非常幽靜,聽不到嘈雜音聲,此地就稱之為阿蘭那。佛法的名相,須往深處體會。心無事相,是從大乘上說的。如果是小乘,則阿蘭那就一定是事相上講。大乘人心清淨,很繁華、很熱鬧的場所,不為境界所動,不為境界所染,亦是住真正的阿蘭那。所以,大小乘的說法不一樣,此處完全取大乘境界。
『相盡於外』。外面六塵境界相,不但不執著,分別的心也沒有,才稱為「盡」。『心息於內』。心是定的。此兩句就是《金剛經》末後,「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相盡於外,不取於相;心息於內,如如不動。『內外俱寂』。無論是何種熱鬧場面,心都是清淨的。別人看到很繁華、很熱鬧,而修定的人在這種境界裡是清淨的。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法身大士們修禪定,都是在鬧市裡修。凡夫看不出,只看到這些人在熱鬧場合中玩,不知道他在修定。在境界裡不起心、不動念,是真修定。『無時不靜也,即無諍三昧之別名』。此是須菩提尊者所得的。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