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三、明三果離相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故名阿那含。
1.『阿那含』,此云『不來』。二果進斷欲界下三品惑盡。寄居色界四禪天,不來人間,故稱不來。然其心中,實無所謂來。
『阿那含』是梵語,『此云』,翻成中文是『不來』。二果再進一步把欲界的下三品惑斷盡,他就不到欲界來了。我們知道『二果進斷欲界下三品惑盡』。到欲界來要有欲界的因;沒有因,他怎麼會來?三果聖人,就是阿那含,他把欲界九品惑都斷盡,欲界的因沒有了,所以他不到欲界來。不到欲界,到那裡?到色界,他住在色界四禪天。所以說『寄居色界四禪天,不來人間,故稱不來。然其心中,實無所謂來』。
2.因其來意已無,故能不來。是亦假名「不來」耳。
『因其來意已無,故能不來。是亦假名「不來」耳。』阿那含的心很清淨,從來沒有「我來不來」的念頭。他在四禪天修行。在佛經上,仔細觀察世尊為我們說的,三界六道凡聖同居土,非常明顯的,有三處。
第一在四禪。四禪一共有九層天,其中有五層天,都是這些聲聞修行的道場,所以四禪是凡聖同居土。凡夫天有四層天,聖人有五層天。另外一個地方就是兜率天,有內院,外院。外院是凡夫,內院是彌勒菩薩,所以兜率天是凡聖同居土。還有一個就是我們世間,這個地球也是凡聖同居土,確實有菩薩、羅漢、緣覺住在這個世間。這些聖者,我們見不到他,他也不願意見我們。雖然住在一起,彼此不相識;特別有因緣的人,偶爾會遇到。
諸位常常拜懺,《慈悲三昧水懺》裡有個故事,迦諾迦尊者是個阿羅漢,他的道場在四川。悟達國師長了人面瘡,沒有人能治好。以後到四川,找到迦諾迦尊者,尊者是阿羅漢,用慈悲三昧水給他洗這個瘡,冤結解除,病好了。離開的時候,沒走多遠,回頭一看,一片荒山。這證明我們這個世間真的有阿羅漢居住,他有他的宮殿、道場,我們看不到。
淨宗第四代祖師法照大師,早年在南嶽衡山(湖南的南嶽),出家修行,心地非常好。有一天早齋,早晨吃粥,他眼睛一看那個缽,缽裡現大聖竹林寺的相。他仔細看,看得很清楚,看到裡面有金碧輝煌的大寺廟、山路,都看得很清楚。有人告訴他,你說的好像是五台山,於是他就發心去朝五台。
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他一到五台山,很熟,果然跟他看的一模一樣。他就循路去找,找到大聖竹林寺,就是他在缽裡看到的,他就走進去。文殊菩薩正在那裡講經說法,有兩萬多人圍繞著聽經。一般座席大概都是這樣,前面一排,人都不願意坐,後頭都坐滿了。他是後來的,沒有地方坐,就坐到前面,所以距離文殊菩薩很近。菩薩講經完了之後,他上前請教:末法時期眾生業障很重,修那一種法門容易成就?文殊菩薩就教他修念佛法門。念那一尊佛?念阿彌陀佛。文殊菩薩自己念了幾聲,教他念,他學會了。離開大聖竹林寺時,沿途想做記號,下次再來,不會忘記。結果回頭一看,荒山一片,道場沒有了。這才知道,文殊菩薩真的在五台山,菩薩的寶剎是七寶宮殿,無緣的人見不到。
法照本來是參禪的,以後專修念佛法門。他在文殊菩薩那裡學了念佛腔調,於是就提倡五會念佛。人家稱他為五會法師,是淨宗四祖。
我們這個世間凡聖同居士真的有菩薩、有阿羅漢,凡夫見不到。而這些聖者常常化身在世間,與佛菩薩有緣的就可能遇到。雖然遇到,也不知道他是菩薩,他也不會告訴,我是什麼菩薩。佛菩薩非常慈悲,常常照顧我們,我們不認識。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