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本經處處教人不住相,就是要人證性。可見此經所說,皆是自性。
「本經處處教人不住相」。為什麼不住相?「就是要人證性」。真如本性,要我們自己親證,「可見此經所說,皆是自性」。這就是前文比喻功德的較量。為什麼受持四句偈,為人演說,福德超過大梵天王,超過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因為能夠證性,道理在此。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如果不能證性,依舊出不了三界。他是凡夫,不是聖人,怎麼能跟明心見性的聖人相比。見性之後,其福德之大,不是修來的,是本來具足的自性自然流露。因此,其福德真正不可思議,無有限量。
3.「皆從此經出」,實無異說,此經從性體而出,故教人不可住相,連「性」字亦不可執著。
「皆從此經出」。諸佛從此經出,諸佛所得之法也從此經出。
「實無異說,此經從性體而出」。此話講得很透徹。「無異」是沒有兩樣。即是說,此經是從真如本性中流露出來的。所有一切大乘經都是從真如本性流露出來的,何必偏讚《金剛般若》?我們要知道,諸經雖然從自性中流露,有的是自性的一部分,有的是圓滿的自性。此經正是自性圓滿的流露,是故跟其他大乘比較,直截了當,特別超勝,道理在此。
自性就是清淨心,心性中一法不立。「故教人不可住相,連「性」字亦不可執著」。所有一切名詞術語,是世尊為講經說法方便而建立。自性之中,清淨心中沒有這些名詞術語,是故名字相也不能執著。說清淨心,要是執著有個清淨心,你的心就不清淨。因為清淨心裡還有一個清淨心,就不清淨了。真如本性,假若你執著你的真如本性裡還有一個真如本性,即是頭上安頭,錯了!此系讀佛經的難處。我們要用名相,不能離開名相,要從名相中體會它的真實,那才對。名相,決定不能執著。
4.「一切諸佛,皆從此經出」,是指點學佛,要從此經入門。
我們既然不能把它作為主修,一定要把它作為重要的選修。因為它能幫助我們入成佛之門。念佛往生,生到西方淨土就成佛。
此經確實能幫助我們往生,因為淨宗是絕頂的智慧,也可以說是最高度的般若波羅蜜。沒有智慧怎麼能生淨土?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大智慧之人!他知道這個法門好,知道這個法門成就快,他選擇這個法門。也許你會問:我看到許多人沒有智慧,也選擇這個法門,怎麼說他有智慧呢?其實,我們所講的智慧,跟佛法講的智慧,標準不一樣。我們認為世間人很聰明,反應敏捷是智慧?佛不承認,佛說那是「世智辯聰」,不是智慧。聰明跟佛法講的智慧完全不同。智慧是非常正確的判斷,一點都沒有錯誤。聽說念佛法門可以往生見阿彌陀佛,可以得無量壽,他立刻就真信真行,此乃智慧之判斷。世間聰明人聽了,認為這是神話,他不相信,沒有智慧。是故,智慧的判斷,智慧的選擇,跟世間聰明迥然不同。
真實智慧從戒定中來的。世尊在本經前面講過,佛滅度後五百年有持戒修福者,都是《金剛經》的當機者。持戒是守規矩、守法;修福是相信因果,斷惡修善。這種人,都是無量劫來在佛門裡種的善根,此時善根成熟。修福還有深意,淺說諸位好懂。深意是清淨心。清淨心是真正的福德,不是福報。福德包括福報,福報不包括福德。心地清淨,不但智慧增長,而且身心健康,沒有病苦,不會衰老。這個福報,拿錢都買不到。有錢沒有用處,錢不能買年輕,不能買健康。由此觀之,戒定慧的定是真實的福德。是故,因戒生定,因定開慧。三學都落實在日常生活中,連穿衣吃飯都是。你真正懂得般若波羅蜜,一天行住坐臥,一切時一切處,無論做什麼工作,都是圓滿的戒定慧。若是不會,則光陰空過,豈不可惜。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