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丈和尚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大德慈悲!
去年淨空有幸來正覺精舍參學,見識精舍僧眾和合共住、如法清修的道風,非常歡喜讚歎!聽說現在精舍住眾有一百位,圓通寺住眾有六十多位。台灣的男眾道場能夠如此興盛,這是我們過去沒有見過的,真的非常難得!我們一直希望佛教有六和敬的僧團出現,今天我們在這裡看到了希望。日前,承蒙方丈清公和尚慈悲,前來台南極樂寺相邀,讓淨空與寺裡大眾講幾句話,內心非常感激!然而,由於淨空的行程事先已經排滿,很難再撥出五、六小時空檔,只好採取錄像的方式,將個人的一點修學體會貢獻與諸位分享。若有不當之處,還請諸位法師、諸位大德慈悲指正。
今天,佛法衰微到了極處。佛法為什麼會衰?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古德曾經談論佛法興衰,「古德云:佛法之盛也,三學一源。」佛法怎麼興盛的?「三學一源」,這個「三學」,就是戒定慧,就是整個佛法。佛法是經律論,律宗,以南山律宗代表戒,禪宗代表定,其他宗派都屬於教下,代表慧。所以我們以律宗、禪宗、教下三者來代表三學。三學一源,佛法就興了。釋迦牟尼佛住世時,三學一源,佛教無比的興旺。「律禪教」三學全是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所以我們是一家人。三學一源就是一體,原汁原味,律中有禪有教,禪裡有律有教,教裡有律有禪。真正嘗到法味,法味是圓滿的。萬法一源是平等的,「律」就是禪、就是教。「教」就是律、就是禪。一而三,三而一,自然團結了,不能分。這樣佛法就興盛了。
佛入滅之後,承傳的祖師們為教導不同根性的眾生而有分宗派之舉,分別宗派是衰相的開始。最初雖然分宗,還不至於衝突,還能互相尊重,心裡很清楚、很明白,所有的不同教派全是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如果宗派之間互相讚歎學習,則佛法興;若是相互批評、爭論,那就是批評釋迦牟尼佛。有這種現象發生的時候,佛法就開始衰了。故曰「其衰也,三學互諍;其極也,三學內訌。」內鬥,爭權奪利,這樣佛法就滅亡了。不是外面人能滅佛法,而是佛弟子不能依教修行,就叫滅法。故「自讚毀他」佛之重戒也。
「和敬」非常重要。家庭要是和睦,家庭興旺;道場要是和敬,道場興旺。有一年我應邀訪問日本,聯絡日本淨土宗的十幾個道場長老大德,那時我事先贈送每個道場一部《大藏經》,我記得總共送了三十多部《大藏經》。我到達日本那天晚上,法師們為我接風,我們大家共聚一堂,歡歡喜喜。散會的時候,有一位同修對我說:「今天的盛會可以寫在日本佛教史裡。」我說:「這怎麼可能?」他說:「法師,你不知道。平常這些出家人都不互相往來,今天竟然全部到了!」我才恍然大悟。為什麼他們會來?因為我贈送每個道場一套《大藏經》,所以他們會來。我就將這件事記在心裡。我訪問十天,離開前一天我邀請他們吃飯,大家都來了。我就勸導大家:「我們都是淨土宗,是一個宗派,這個宗派是一個祖師大德傳下來的,慧遠大師,所以我們是親兄弟;不同的宗派,像賢首宗、天台宗、禪宗、密宗、法相宗,這些都是我們的堂兄弟,大家都是一家人。佛教之外的,如基督教、天主教、日本的神道教,皆是我們的表兄弟。我們不能不和。不和,宗教就衰了,佛教也衰了,淨土宗也衰了,所以一定要和睦相處。從誰做起?從我做起。他不跟我和,我要跟他和。他可以批評我,我決定不能批評他。『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從自己做起,不要求別人,我們自己做個好樣子。」我前後去過日本七次;有一次我接受前首相鳩山先生的邀請,在日本講《無量壽經》,也勸大家要和諧相處。和諧非常重要!今天社會為什麼動亂?因為不和。世界為什麼不穩定?因為不和。
一九九九年我在新加坡,得到李木源居士的協助,幫助我聯繫新加坡的九大宗教。我們把九大宗教變成兄弟姐妹,一家人。當時的總統王鼎昌夫婦,對我們做這樁事非常歡喜、非常讚歎。當時新加坡有一位高級部長曾士生先生,有一天到居士林訪問,中午在一起吃飯。他問我:「你用什麼方法把這些宗教統統團結起來?」我說:「我沒有方法,釋迦牟尼佛有方法。」他很驚訝:「釋迦牟尼佛有什麼方法?」我說:「四攝法,我就是用四攝法。」他問:「什麼是四攝法?」我就告訴他,「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稱為「四攝法」,它與六度皆是菩薩法,用在家庭,則家庭和睦;用在鄰里鄉黨,則鄰里鄉黨和諧。
公元二千年,澳洲移民部長盧鐸先生希望我到澳洲去,協助團結澳洲的宗教與族群。我在澳洲住了十二年,我住的小城名圖文巴,當初居民八萬人,現在有十二萬人,其中有八十多個不同的族群,一百多種語言,十幾種宗教。真正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城市。這十二年來,真的是三寶加持,祖宗之德,小城十二萬居民團結起來了。今年五月,斯里蘭卡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舉辦一次慶祝佛誕節的活動,我邀請澳洲圖文巴的市長及宗教代表團參加了這次活動,十幾個宗教代表在教科文組織做了詳細報告。他們宗教團結起來,發心帶動這個城市,給全世界表法,要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多元文化和諧示範城市,歡迎各國大使到圖文巴去參觀考察。許多大使都很受感動,很有意願去參觀,聽說時間約在明年春天。圖文巴辦得非常成功,為什麼會成功?就是一個「和」字。
「和」比什麼都重要,「和」一定要從自己做起,我們自己接受批評,不批評別人。規過勸善必須沒有第三者在場才行,有第三者在場就不可以。為什麼?因為第三者看到我們不和,傳出去之後,讓社會大眾對我們這個團體產生誤會,這個因果責任我們自己要負。起心動念都有因果,報應現前的時候後悔莫及,所以決定不可以這樣做。在團體裡面,縱然是受了委屈、冤枉,也不必申訴,沒有這個必要。時間久了,事情自然就清楚了。我們起心動念對得起佛菩薩、對得起天地鬼神,絕不做虧心事,這就對了。
「其季也,三學鼎立。」,這個「季」是其次,這就變了,比這個「興」降了一級,「三學鼎立」,律、禪、教各自獨立了,不以為是一家人,「一源」忘掉了。三學鼎立就不是原汁原味了。佛滅度之後,弟子們各個獨立了,就是三學鼎立。三學一源會興旺;三學鼎立之後,衰相就可能漸漸現前了,為什麼?因為有些人開始自讚毀他:「我的法門是純正的,佛陀傳的;他們都變質了。」戒,是菩提的根本,這是佛說的,沒說錯。禪,是佛心,諸佛的心印,這也沒說錯。但是如果把它提到第一,不就有分別了嗎?有第一就有第二,就有第三。宗派成立了,這就向下滑坡了,這就是衰相的開始。
我們看一個家庭,就看得很清楚。小時候兄弟姐妹很多,這一家多麼和樂!等到兄弟姐妹都長大了,各個再成家立業,這個家就分了,以前小時候那種親情沒有了,失掉了。所以中國古人直到老死都不分家,就是想保持這一分真情,這一分純真的愛。父子兄弟這種親愛非常可貴,不忍心讓它變質,不忍心叫它衰退。各人結婚成家之後還住在一起,成為大家庭。大家庭可不容易,你的兄弟姐妹沒錯,但是婚配的是外人,跟你的那種親愛不一樣,這就涉及如何來調和,讓兄弟的妻子、姐妹的丈夫也都能融合在這個家庭裡,變成一家人,這個家就會興旺。這個家是人們生活的榜樣,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關懷、互相幫助、互助合作,這個家多美好!人人心中只有家,沒有自己。每個人都把自己放下,「我就為這個家,家就是我,我就是家。」全家上上下下幾百人一體、一心,這個家就會興旺。如果一分家,就完了。一分家之後往來就少了,見面機會少了,慢慢就變成陌生人。如果再為了爭產業,兄弟反目變成仇人,今天上法庭之後,一生再不互相往來,這個親情到哪裡去了?
我們用家道的興衰來看佛教的三學興盛,是同樣一個道理。佛教有這三個學派:戒律的學派,禪宗的學派,教下的學派,教下包括很多:又分為華嚴宗、法華宗、三論宗、唯識宗,淨土宗也包括在教下,密宗也在教下。中國大乘佛法有八個宗,其中教下就有六個宗。如果這些宗派各個獨立,各個自讚,都批評別人,這就錯了!自讚是可以,但是不能批評別宗;批評別宗不就是批評釋迦牟尼佛嗎?學生批評老師,這是大不敬!老師要是有過錯,學生要是有新的東西超過老師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學生可以提出自己更圓滿的見解,但是絕不能毀謗老師。學生應該感恩老師:老師是我的基礎,我站在他的肩膀上提升了。所以要感老師之恩,沒有老師哪有我?
後一代高於前一代,這是世出世間聖賢的願望,都希望後人能超過自己。所以中國古時候的官員,各級領導人戴的帽子,前面低、後面高,像兩個階層一樣。這個帽子叫「進賢冠」,前面是我自己,後面是別人。別人比我高的,我一定要把他舉出來,不能讓他埋沒;他在我之上,我要推薦他。而且教學希望下一代比我這一代更好,這樣這個國家民族才有前途;如果一代不如一代,那就衰了,國家民族會走向滅亡。所以一代比一代好,是每個讀書人、每個做家長的人,都應該有這種心。每個領導人都希望下一屆的接班人比我做得更好,這才對得起人民,對得起社會,對得起國家。絕對不能把我自己擺在第一,希望以後的人都不如我,那就完了!
佛教確實是了不起,佛教講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就是全宇宙,全宇宙從哪裡來的?是我自性所生所現的,自心現量,不斷之無。所以遍法界虛空界跟我是一體。學大乘的人要沒有這個理念,他什麼都學不到,大乘的精髓他邊都沾不上。學習大乘要有大心,大心即是真心;如果沒有這個心量,怎麼能成就?海賢老和尚有沒有這個心量?有,從哪裡看出來?從他插十二支香看出來。為什麼燒那麼多支香?他說了,他看到遍虛空、遍法界全是阿彌陀佛。這才叫入佛的法界。怎麼能分?分,已經錯了,分了之後再批評,自讚毀他;甚至於在一個宗派裡,比如在淨土宗裡面,淨土宗有很多道場,平常都不互相往來,都自讚毀他:「我這個地方做得好,他不如我,你們都到我這裡來。」這是拉信徒、爭信徒。為了爭信徒,就產生自讚毀他。結果會怎麼樣?信徒爭到了沒有?沒爭到,反而讓信徒不來了。信徒看到你們這個樣子,連在家人都不如,自己人毀謗自己人,於是對於修學淨宗的信心失掉了。這就是現在全世界宗教衰退的原因。這個話是梵蒂岡陶然主教跟我講的。
天主教的陶然主教在梵蒂岡的身分就相當於一個國家的外交部長。不同的宗教到梵蒂岡去訪問,都由陶然主教接待。根據他們的調查,全世界信仰宗教的人數一年比一年少,他對這件事很擔心,問我怎麼辦?我告訴他,宗教要回歸教育,宗教要互相學習,宗教要互相讚歎。信仰宗教由各人自己選擇,每一個宗教都是第一,沒有第二的。每個宗教都是好的。宗教的核心都是「仁慈博愛」,「仁慈博愛」的教育都是好的。宗教要團結,為什麼?現在科學技術發達,交通便捷,資訊發達,在過去沒有這些設備之前,一個人從小信仰一個宗教,都是跟隨父母。父母信什麼,他自然就信什麼。信另外一個宗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為什麼?因為他遇不到其他宗教。所以過去宗教真的是有居住方塊的,這個地區就是一個宗教,很多人老死不相往來,他沒有見過別的宗教。現在不同了,現在資訊、交通發達,地球變成一家人了,每個人都有機會接觸世界上各種不同的宗教。所以宗教要走向多元,宗教要走向理性,不能感情用事。宗教要放棄傲慢,要放棄排斥別人的作法,要互相讚歎、互相學習。這樣做的話,每個宗教都可以興旺起來,且能不斷向上提升。至於人民信仰哪個宗教,那是他個人的自由。無論信哪個教,我們都讚歎。
佛門的宗派也是如此。香港聖一法師是學禪的,在香港只有這麼一個禪宗道場。他真正參禪,每天坐香,不是假的。他在世的時候,禪堂有四十多位同修,每天有一定的時間參禪坐香。我看到很歡喜,對他很讚歎。一九七七年,我在香港講《楞嚴經》,法師當中只有聖一法師每天都來聽。大概聽了四、五天之後,他告訴他的信徒:「淨空法師在界限街講經」,希望他們都能來聽。只有他,心胸開闊。他聽到這個法沒講錯,是正法,就鼓勵信徒們來聽經,不怕信徒跑掉,所以我對他很稱讚。他請我到他道場「寶林寺」講開示,我讚歎禪宗,讚歎聖一法師在寶林寺主持領導,讚歎參禪的同學在一起共修。過去我講過《六祖壇經》,講過《證道歌》,講過《永嘉集》,學了一些禪宗的常識,那天在聖一法師的禪宗道場用上了。而對於淨土念佛法門,我一個字也沒提。
跟著我去的大概有二、三十位念佛同學。當我們一行離開寶林寺,在回來的路上,同學們問我:「法師你對於禪宗這樣讚歎,你自己為什麼沒有學禪?」我告訴他們:「禪是度上上根人,而我是中下根人,我對它只有尊敬,只有讚歎,我沒有資格去學。他們能得定,能開悟,我得不到定,不能開悟,所以我只有修念佛法門,求生淨土,帶業往生。至於得禪定、明心見性,我完全放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到極樂世界再學這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哪個法門我能成就?念佛法門我能成就;除這法門之外,任何一個法門我都不能在今生修成就。現在我的能力有把握的,只有取極樂世界,走這條路,穩穩當當,我有把握。禪,雖然比我高,但是我這條路簡單,誰都可以走。」海賢老和尚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他也走通了。可見得這條路,「信、願、持名」,條件就這四個字。你只要具足這四個字,三個條件:真信、真願往生、真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你就決定成功。
其他那些法門好不好?好。沒有一個法門不好,門門都能成無上道,哪有不好的?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是平等法。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只要對了你的根機,都是平等成佛之法,你就很容易進去;如果不對你的機,你就沒有辦法契入。所以學佛時,自己要知道自己的根性,不是哪個法門都能學的。像我們每個人身體不一樣,毛病很多,也不是人人相同的。別人能吃的藥我未必能吃;我吃的藥對我有好處,未必對別人有好處,這得對症下藥才行。佛教化眾生是對症下藥,所以我們學習佛法得搞清楚、搞明白。否則的話,病急亂投醫,不但沒有把你治活,反而把你治死了。學佛人墮地獄的很多,這不能不知道。
我說禪和淨土這兩個法門擺在面前,你選擇哪一個?上上根人選擇禪,下下根人一定選淨土,統統都能成就。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都能成無上道,完全看各人的根性、各人的緣分。選擇法門,只許可互相讚歎,不可以互相批評。自讚毀他是菩薩的重戒,那就犯了重戒。果報在哪裡?在無間地獄。為什麼?因為你這種行為,讓社會大眾很多人退失信心,這個因果責任你要負。他學佛,誰叫他退心的?他看到你們和尚互相毀謗,到底哪個是真、哪個是假?算了,我不學了。這就是陶然主教所說的,我們現前全世界宗教信徒一年比一年少,什麼原因?我們都在搞互相毀謗,誰都不服誰,這是大錯特錯!這個責任要負,因果責任要承當。造這個惡業的話,就是無間地獄。自己信仰宗教、學佛,最後墮無間地獄,你說冤不冤枉?
我們念佛本來為了求生淨土,最後結果卻到無間地獄去了,這個話是灌頂法師說的。乾隆年間,慈雲灌頂法師在講《大勢至圓通章》,《大勢至圓通章疏鈔》是他作的,作得非常好!後面講到念佛人的一百種果報。我過去講《圓通章》就是用他的《疏鈔》。我看到一百種果報這段文,就拿去問李老師:「念佛是好事;念佛人怎麼會墮地獄?」老師就告訴我:「這是大事,我不跟你一個人說,我講經的時候跟大家說。」謗法的罪很重,你雖然學佛,但是你謗佛,為什麼?因為所有法門都是釋迦牟尼佛傳的,你要是批評它、毀謗它,你就是謗佛。毀謗三寶這個罪就是無間地獄的罪,這是從因果上說的。
確實,如果我們宗教互相讚歎、互相協助,人們對宗教信心就會生起來。人生跟宗教關係是不能斷的;人要是沒有宗教,就是湯恩比博士說的,他一生生在貧窮的生涯。這是貧窮之苦,無依無靠。宗教是精神文明,比物質文明更重要。物質上雖然缺乏,但是精神上有這個依靠,所以是現在人講的幸福指數高,他活得很快樂。如果只有物質文明,沒有精神生活,那就是富而不樂,貴而不安,你想他活得多麼痛苦!宗教的信仰,不管貧富貴賤,它帶給我們的是安樂,心安理得,所以人不能缺少宗教。
古德繼續說:「其衰也,三學互諍」,這裡用到「衰」字了。「興」是第一,「季」是第二,「衰」是第三;到第三就衰了,「三學互諍」,開始互相批評了,我怎麼好,你不如我。現前的社會就是這個樣子,佛門每一個宗派都不服別人,自讚毀他。你就是修得再好,戒律再嚴,只要自己讚歎自己、毀謗他人,你就是毀謗三寶。為什麼?因為教全是佛說的,戒定慧三學都是佛傳的,怎麼能毀謗?老師教我這個法門,教他那個法門;我只承認我的,不承認他的,那就是老師教錯了?只有教我的是對的,教他那個法門錯了。
其實,這是自己沒真正學到;自己如果真學到了,一定讚歎別人,就像古德所說的「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互相批評、互相高下、互相爭論,那就完了。鼎立是可以,但是鼎立不能夠藐視別人,一定要知道是一體,只是各人根性不相同而已。佛法到三學互諍就衰了。因為社會大眾看到你互相批評、互相諍論,對你這個宗教就不相信了,就不再恭敬你了,也不再讚歎你了,也不肯跟你學了,人都散掉了。只要互相諍論,肯定就衰了,那就一代不如一代。
>>續載中……
——恭錄自淨空老和尚講演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