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無為」者,指自性清淨心,原來具足,無造作相。經云「無修無證」,即指此而言。
此段是解釋無為法。無為法是指真如本性。「為」就是造作,就是有生有滅。有生有滅,就是有為。我們現在的心,前面念頭滅了,後面念頭又生,所以我們現在用的心是心滅生。生滅心是什麼法?有為法。有為法都不是真的。《金剛經》後面偈子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法不是真的。無為法是不生不滅,永遠不會改變。無為是真的。
法相宗用生滅這個標準來解釋,八識是有為法。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跟第八識,都是念頭的生滅。有些念頭很粗,我們容易覺察;有些念頭很細,我們根本不知道。相宗有個比喻,像水,我們從水面上看很平靜,而底下流動得很快速。這是形容微細的念頭,我們看不出來。佛告訴我們,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的念頭,一般人能夠覺察到。可是阿賴耶裡的念頭就沒有辦法覺察;不但我們沒有辦法覺察到,佛說,連阿羅漢、權教菩薩都沒有辦法覺察到。
阿賴耶裡的細念,世尊在經上舉個比喻,彈指。不像我們彈得這麼慢;他說,古代的武士,體力非常強壯,彈指有力量,也彈得快。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是一剎那。一剎那裡有九百生滅。我們怎麼能夠發現,怎麼會知道!以我們的能力彈指,一秒鐘大概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這是最保守的算法,即一秒鐘,兩個十萬八千。這樣微細的生滅念頭,所以權教菩薩、阿羅漢、辟支佛都不知道;也就是說,他們的心很清淨,依然還不能夠發現微細的念頭。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八地菩薩(不動地)心清淨,跟佛很接近。此時,才發現原來還有如此多的微細念頭。粗的念頭斷了,發現還有細的念頭,再捨,再離開。是故八地以上,九地、十地、等覺,斷極微細的念頭。兩邊都要離,離這些。
相宗用這個標準,告訴我們「心法」是有為的,「心所有法」亦是有為的。心所有法,用現代話說,就是心理作用。與心法相對的,就是物質。物質稱為「色法」。色法有生有滅。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乃至於星球有成、住、壞、空。換言之,都是屬於生滅法。還有一類生滅法,既不屬於心法,也不屬於色法,稱為「不相應行法」。一共有二十四類。不相應行法,用現代話說,就是抽象的觀念。
譬如我們講時間,講空間——東、南、西、北,上、下、四維,這不屬於心,也不屬於色,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不是真的有,它也是生滅法。我們有念,就有生;沒有這個念,它就不存在,這也是有為法。合起來總共九十四類,這是有為法。
覺察不出生滅的,就歸納到無為法裡,不生不滅。虛空,好像沒有生滅。三千年前,虛空是這個樣子;三千年後,虛空還是這個樣子。虛空沒有改變,所以虛空屬於無為。定中的境界是無為法。然而,這些無為法還不是真實的,是相似無為。因為它沒有生滅的相,有為法裡,不包括它。我們可以說,它是相似無為,不是真的。真正的無為法,只有一個真如。百法到最後一條,真如無為,才是真的無為法,真的不生不滅。此地講無為,就是真如無為。自性清淨心,就是真如,就是本性。無造作相,它沒有生滅,永遠如是。
《楞嚴經》上講的「常住真心」。「常住」二字,意思圓滿。與常住反面就是無常;無常就是生滅。念念不住,沒有造作相,當然就談不上修證。修,造作;證,也造作,修證都是造作。修、證,雖然都是造作,我們現在要不要造作?要造!要是不修行證果,我們就墮三惡道,更不得了!天天都在造,念念都在造,所以現在造作,我們要選擇方向,選擇目標。佛教我們,不但惡業不能造,善業也不要,要什麼?要造淨業,善惡兩邊都不要。造惡業,果報在三惡道;造善業,果報在三善道,出不了輪迴。
淨業怎麼造?《金剛經》上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淨業。淨業是空有兩邊不住。前面江居士講過,念佛是淨業,念佛就是兩邊不住。心裡念念有佛號、念念有阿彌陀佛,你不落空;除阿彌陀佛之外,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不著有,空有兩邊都不執著。念佛與《金剛經》上講的理論方法完全相應。金剛是高度的智慧,念佛跟它完全相應,則念佛法門,豈不也屬於高度的智慧嗎?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我們是用念阿彌陀佛的方法修金剛般若,其成就不可思議,決不是其他的修金剛般若所能相比的。
「經云「無修無證」,即指此而言」。無修無證,是指自性清淨心說的。我們自性清淨心沒有現前,要修的是什麼?把自性清淨心的障礙除掉而已。證什麼?自性清淨心恢復了,就叫證。其實這個證不是新得來的,是本有的。楞嚴會上佛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因為所得到的,是自己本來有的,不是本來沒有,而現在得到。本來有的,所以是無修無證。
>>續載中… …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