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念佛堂繞佛由在家居士領眾,是否如法?
答:如果念佛堂沒有出家法師,或者出家法師不願意領眾,由在家居士領眾,也是如法的。
問:有同修說在家居士功力不夠,跟著後面繞佛,很容易受傷。
答:這些話是沒有根據的。學佛就要遵守佛的教誨,世尊在滅度之前,講「四依法」。第一、「依法不依人」,經上沒有說居士功力不夠,跟在後面容易受傷,所以我們不能相信。第二、「依義不依語」,只要意思對了,言語多說幾句、或少說幾句,沒有關係。第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第四、「依智不依識」,「智」是智慧、理智,「識」是感情,學佛要依理智不能依感情。如果懂得四依法的意義,對於許多與經典違背的說法,就能明瞭,也不會疑惑,不會隨境界所轉。
問:我一念佛就控制不住眼淚,但我聽人講,好流眼淚是悲魔。請問什麼是悲魔?如何區分?
答:你這種情形不是悲魔,悲魔是悲傷得很痛苦,而且是不間斷的,時間很長,控制不住。你這種情形,就是經上講的,聽到佛號,或者念佛、聽經,不知不覺悲從中來。這是過去生中,你曾經修學過這個法門,但沒有成功;如果成功了,你就到極樂世界作佛了。這一次再遇到,阿賴耶的種子起現行,才有這種情形,這是好現象。希望你這一生把握機會,不要再錯過了。
問:人往生時,陀羅尼被能不能蓋?能不能燒?
答:現在好像一般社會風氣,在人往生時都蓋陀羅尼被。至於蓋陀羅尼被究竟有什麼好處?很難說。如果說蓋陀羅尼被就能往生,那就可以不必念佛了,只要將陀羅尼被多印一些,就把人統統度往生了,那有這麼便宜的事情!往生還是要靠自己信願行的功夫。
《淨土聖賢錄》、《近代往生傳》中,許多念佛往生的大德,往生時並沒有蓋陀羅尼被;由此可知,陀羅尼被與往生確實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是世間人用這種經咒祝福亡者也有好處,如果亡者不能往生,而是輪轉在六道,如《地藏經》所云,這能減少他的痛苦。
問:《無量壽經》及《普門品》教我們在危難之中念觀音菩薩,現在我一心專念阿彌陀佛,請問阿彌陀佛是否也能救人於緊急危難之中?
答:專修淨土的人不怕危難,只要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就好。勸念觀音菩薩,那是對往生意念不堅定的人說的。另外一種,是對不修淨土的佛教徒說的,包括修學小乘的,遇到災難念觀音菩薩,決定有感應,因為觀音菩薩救苦救難。
問:在修學過程中,既要辨別真偽邪正,又要不起分別、執著,如何理解?
答:辨別真偽邪正非常重要。《楞嚴經》云:「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所以,首先要辨別真假,如何辨別?依據經典修學,就是真的;經典上無此說法,就是假的。決定要隨順經典的教誨。
不起分別、執著,這是佛教導我們修學的總綱領。若能離分別、執著,你的功夫會提升;不離分別、執著,修學的功夫就淺,淺也能往生。《彌陀經》教導我們「執持名號」,這就是有分別、有執著,但是只分別、執著淨宗的經論和六字洪名,其他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分別、不執著,這樣的人能往生。若還執著名聞利養、財富、家親眷屬,不能放下,這對念佛往生就產生嚴重的障礙。臨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你時,還想到:「我還沒有跟孫子見一面」、「我財產還沒有分配好」,那怎麼行!要統統放下,只可以執著淨宗的五經一論和六字洪名,就能生凡聖同居土。
問:古大德要求我們不見他人過,若在日常見到同修有毛病,是否應當給予提醒?
答:這是道義,應當提醒他、幫助他,但是要有智慧、善巧。提醒、規勸別人時,最好沒有第三者在場,否則會令他感到難為情,也會傷害他的自尊。
問:持名念佛記數,經常會記不清,且感到影響專心,該如何做?
答:記數、不記數沒有關係,重要的是清淨心。祖師大德提倡記數法,是幫助我們定功課,不至於懈怠、懶惰。如果念到功夫純熟,就可以不必記數。手上拿念珠,是提醒自己念佛,使念佛的功夫不間斷,所謂是「淨念相繼」。所以,念珠有兩種作用,一是記數,二是提醒自己。記不記數要看自己功夫的狀況,若功夫很好,心地很清淨,可以不記數;假如功夫不得力,記數有好處。定下每天念佛的數量,如一天念一萬聲、或兩萬聲佛號,就要嚴格遵守,一句都不缺,對初學有幫助。
問:做完早晚課後,其餘時間就是念佛;但於晚上十一點加念幾句咒語,如大悲咒、觀音靈感真言,算不算雜修?能否往生?
答:這樣是雜修,最好是不要夾雜。能否往生,要看你的功夫,功夫得力就能往生。
問:我很想出家,不知師父可否收我為弟子?
答:出家是緣分,首先自己要真發心,要認識佛教,知道出家的意義及目的,決不可因感情衝動,糊裡糊塗出家。出家不外乎兩樁事:第一是護法,作內護,就是管理道場,為道場服務。第二是發心講經弘法,帶領大眾修行。在家同修的護持是「外護」,內護、外護與弘法結合成一體,互助合作,佛法就興旺,眾生才真正有福報。如果出家目的不純,見到師父廟大,收入不錯,希望將來可以接收,這種心完全是為私人的利益,即使接受了道場,果報在地獄。
果真認識清楚了,發心出家弘護佛法,也要看緣分。你與哪個法師、道場有緣,先在道場住半年或一年,看能否與道場大眾共處,大眾能否接納你,你能否隨順大眾。不能隨便就出家,出家之後,看這個不順眼,看那個不如意,天天吵架,那就造罪業。所以,出家比結婚還要困難,結婚只要找一個對象,兩人談妥就好了。出家了,寺廟裡有這麼多人,要與每個人都處好,如果處不好,吵架、鬧事就是破壞道場,這個道理要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