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捨法,是捨其著有之病。捨非法,是捨其著空之病。病除,則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便是佛境界。此之謂,「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捨法,是捨其著有之病。捨非法,是捨其著空之病」。凡夫二乘之病,不外乎這兩大類。這兩大類所包含的是無量無邊。諸位不要認為僅僅「有」是無量無邊,難道「空」還無量無邊?空也無量無邊。因為空跟有是相對的,「有」有多少,「空」就有多少。所以,數目字是相等的,都是無量無邊,都要捨掉。「捨法」,不是不要法,不是把法捨掉,而是捨執著。不執著空,也不執著有,空有兩邊都不執著。
「病除,則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便是佛境界」。寂是定,照是慧。寂是體,照是用。照也是體,寂也是用,寂照可以互為體用。初學,多數人是先得定,後開慧。所以,根性不是大利之人,還是循這個次第修。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就是守規矩,遵守老方法、老規矩。過去古聖先賢、祖師大德們都是循此路成功的,老方法、老規矩,怎麼會有錯誤!千萬不要認為,那個方法舊了,我們不要用舊的方法。新方法沒經過試驗,能不能成就,是未知數。老方法,多少人都是從那裡走過來的,都成就了。我們要認真反省、深思,要相信佛菩薩的教誨,要相信古聖先賢的經驗,記取教訓,遵循這條道路,我們的成功是非常有希望的。
先求寂,正如前面說,到一念不生,性光就顯現了。性光顯現就是照,一念不生就是寂。「寂而常照」。寂是清淨心,清淨心起作用,當然是常照,此功夫相當高。從觀照,照住到照見,寂而常照的照是照見。「照而常寂」。雖然常照,心永遠清淨,不會被外面境界污染。常寂,就是佛境界。什麼人證得這個境界?在大乘佛法裡面,圓教初住菩薩就證得。《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證得,地位最低的是初住菩薩,最高的是等覺菩薩,即是入佛法界,就是宗門常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此之謂,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無餘涅槃是什麼樣的境界?就是寂照同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如來果地上的境界。由此可知,世尊為我們作榜樣,教我們要發大心,發大願,修大行,證大果。什麼是大心、大願?要度一切眾生,要令一切眾生皆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個心才是大心、大願。
至此,方是很具體的告訴我們,要把眾生度成佛,才行。所以,此處的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是如來果地上的大涅槃。如果講分證的涅槃,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就證得了,但不圓滿。一定要幫助證得圓滿;沒有證得圓滿,我度眾生的願望,就不究竟。這才是世尊在《金剛經》上說的,發大心的人,發最上乘心的人,是《金剛經》的當機者。我們學了之後,最重要的是真發心。發真實的心,功德利益就現前,就得真實受用。
11.無論修何法門,如能領會此中精義而行,成就必速且高。
《金剛經》裡面說的原理原則,是整個佛法的要領,不僅僅是般若部。換言之,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總綱領就是《金剛經》。因此,這個道理、方法無論應用在那個宗派、法門,都能達到最高的效率。是故,中國佛門,無論學何種宗派法門,沒有不念《金剛經》的。
讀是一回事,如果對經義不能透徹明瞭,不能應用在行門中,亦無用處,讀了也是白讀。一定要把這些道理搞得很明白,並應用在行門當中。此處講,修任何法門,就是依照佛法某一個法門修學。剋實而論,同修們聽了之後也有相當的了解。行門是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決不是修學的法門與生活脫節;脫節就不是修行。從早到晚,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所有一切行持,都包括在此法門之中。
修念佛法門的,穿衣吃飯都念佛,與念佛都相應,時時沒有離開念佛。參禪的人,穿衣吃飯也沒有離開參究。諸位從這個例子就能知道,無論修學任何法門,行持都融合在日常生活中,方是佛法。
所有一切法門的總綱領、總原則,沒有離開《金剛經》,都是《金剛經》上所說的,是故必須要領會《金剛經》的精義。「精」是精華,「義」是道理。你要能體會般若的真正義趣,它的理論、方法、境界,並將它應用在自己的修學之中。
譬如我們念佛,就將金剛般若用在念佛法門當中。參禪的,就將金剛般若用在參禪的法門中。持咒的,持戒的,亦復如是。都將這個原理原則用上了,成就不僅快速,而且穩當。因為我們從根本下手,破三障、斷煩惱、開智慧,所以成就既快又穩。
>>續載中… …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