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久而久之,忽於一念不生時,性光發現。經中真實道理,自然湧現。這就是思惟修,才是受持,才能領悟。即是得有受用時。讀經要這樣讀法,定慧二學,便同時修了。
「久而久之,忽於一念不生時,性光發現」。「性」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的般若光明現前。何以會現前?「久而久之」就是定功到了相當的程度。此事不能著急,天天著急,天天想著,一輩子都沒指望。要讓它水到渠成,自自然然的,沒有絲毫的希求,方行。縱然這一生達不到這個境界,也沒有關係,你也決定得生淨土。因為這個境界現前,往生是生實報莊嚴土。此地講的是因定開慧,你智慧開了,即禪宗講的大澈大悟,教下所謂大開圓解。沒有到這個境界往生,是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可見,能達到這個境界,當然很好;不能到這個境界,也不必著急;著急反而於事無補,恐怕連往生都不能得到,那才是真可惜。
性光發現的時候,「經中真實道理,自然湧現」。我相信許多同修都有這個經驗,我們的功夫不很高,讀經的時候,經的意思會自然現前,就明白了,這是好境界,然不能生歡善心。一生歡喜心,境界就沒有了。我們讀經的時候,只有某幾句的義理往上湧。初學之人,往往在這個境界中生很大的歡喜,趕快拿筆記下來,怕忘了。其實要不要記?不需要,忘掉也沒關係,隨它去,過幾天它還會來。不要怕忘掉,好好的保持清淨心,最重要。所以,會修行的知道抓住重心;重心是清淨心。
「這就是思惟修」。此話很難懂。我們初學的人往往看到「思惟修」,全都落到意識裡,也就是分別執著,那不是觀照。思惟修是取它的意思,「思惟」是明瞭。經的意思忽然湧現,本來經義很生澀,不好懂,聽講也沒聽懂,看註也沒看懂,忽然明白了,這就是思惟的意思。平常我們想對一個問題、一件事有深度的了解,需要好好的思考,才能了解。此處用思惟表明瞭之意,其實他沒有用思惟,也沒有研究,亦沒有想像,自然明白的,是這個意思。
「修」是什麼意思?從前不明白,現在忽然明白了。從斷無明上講,是修。無明是不明白,現在明白了。明瞭稱之為思惟,斷無明稱之為修。由此可知,用思惟修這個名相,「才是受持,才能領悟」。可見「受持」二字,我們學佛的人不可錯會。現在有許多人,認為讀誦就是受持;其實讀誦不是受持,讀誦是讀誦,跟受持不相干。「受」是完全明瞭接受,「持」是真正做到。你還沒有明瞭,還沒有做到,焉是受持。功夫到了相當的程度,讀經,經義自然明瞭。中國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不需要聽老師講解,一直念下去,念到最後就通達了,因為心清淨了。
古聖先賢的文章,都是從清淨心中流露出來的。我的心清淨、心真誠、心慈悲;他那些文章、言語是這個心流出來的,我今天的心跟他的心一樣,他寫的文章我怎麼會不懂?他寫的亦是我寫的!是一個心流出來的。我們所以不懂,就是用心跟先賢用心不一樣,自然就不懂了。如果用心一樣,那有不懂的!「即是得有受用時。讀經要這樣讀法,定慧二學,便同時修了」。
明白了道理,方知學佛法不難。佛講的一切經好不好懂?好懂。佛是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大慈悲心,我們亦用這個心,則經典一展開,意思自然完全明瞭,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是故,真正能發心學道,無論在家出家,無論男女老少,只要用真誠恭敬心讀,就能契入。不要分別,不要執著,一直念下去,老老實實念下去就行。念佛要老實,念經也要老實,老實則能得定,得到心清淨。性光發現,自然湧現,這種情形一般稱之為感應道交。佛力加持,自自然然就明瞭了。
有同修想發心學講經,最重要的就是真誠,不欺騙自己,不欺騙別人。要能做到這一點,這是根本的根本。要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方法上說,自古以來,代代相傳,一直到民國初年,學講經的法師都是從小座出身的。什麼是講小座?複講。譬如我們想學講經,晚上聽我講兩個小時,明天上午,把我今天晚上兩個鐘點講的,重複講一遍給大眾聽。如果要複講,在台下聽經,不能不全神貫注,還得寫筆記,第二天才能重新講出來。
學講經,從讀經下手,讀經是最重要的。學講經,從聽講、複講入門。這個方法用了幾千年,古大德都是這樣學出來的。先完全根據老師,根據古大德的註疏,自己不加意見。講經如果有過失,多半是自己加意見產生的。如果規規矩矩守住這個老方法,縱然講得不好,沒有過失。所以初學,老師教我們「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要好好的記住。聽眾裡有行家,我講的故然不好;初學,在所難免,然而挑不出毛病,這就高明。
>>續載中… …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