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伦是组织,维系五伦的是五常,就是常道。这个“常”就是中国人做人的道德标准,仁、义、礼、智、信。在佛法里讲就是五戒,不杀生是仁,不偷盗是义,不邪行(不邪淫)是礼,不饮酒是智慧,不妄语是信。五戒、五常,这是做人基本的德行。常是永远不能失去的。
“仁”,是会意字,仁者爱人,要推己及人,想到我自己就要想到别人,我自己不愿意做的就不可以叫别人做,爱人如爱自己,仁慈博爱,这叫仁。现在人可怜,不知道爱自己,更不会爱人!不知道守住自己的本善,这是不自爱。人不自爱,就不会爱人,自爱才会爱人,人懂得爱人就不会害人。爱人从爱父母、妻子、儿女、家亲眷属开始,慢慢再扩大,扩大到最后“凡是人,皆须爱”。在佛法讲,不但爱人,还要爱树木花草、爱山河大地,对待万物,用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像天、地一样没有一丝毫私心,没有一丝毫分别、执着,平等的照顾一切众生。现在的人起心动念损人利己,这是爱心完全没有了。人人有爱心,社会才会祥和,问题才能化解,冲突就没有了。
夏商周时代称为三王,夏四百年,商六百年,周八百年,总共一千八百年。这一千八百年,用仁治国,称为小康之治,还称不上大同。从禹王传位给他的儿子开始,(他的儿子太好了,天下都推崇他。)之后就变成家天下,传位的时候都传自己的儿孙。这些君王们都是用爱治天下,真正负责任,真正的履行仁道。
义是什么?义者循理,无论何事,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合情、合理、合法,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则。“义”是尽义务,为一切众生服务,不求果报,不求回报,不讲权利。在什么地位、什么身分,应当做哪些事情,要把这个事情尽心尽力做好;处事待人接物循规蹈矩,利益众生,不伤害众生。这就叫义。有义走遍全世界,没义就走不通。
中国自古以来教学是义务,束脩是学生对老师的供养,老师决定不会订标准,有订价那是生意买卖。教学是义务,这是师道。若订价码,贫穷人受教育的机会就没有了。所以中国的师道是多么值得尊敬。孔子教学,有教无类,对学生决定没有分别,学生对老师的供养是随意的,富有的多供养一点,贫穷的少供养一点,没有也行。所以老师都很清贫,但是他在社会上有崇高的地位,受到大众普遍的尊敬。老师看到学生将来在社会上个个有成就,他也很安慰,他的心血没有白费。
所以要讲求义务,人人都能够对社会、对大众愿意尽义务,不讲求报酬,这个社会才真正有进步。报酬里有偷工减料的,有偷懒、有欺骗的,义务里头没有。
我们要给众生做个讲义、行义的好榜样。帮助众生的项目众多,那要看我们是在什么样的地位,什么样的身分。或者是用财力,或者是用劳力,或者是用智慧,或者三个都用,尽心尽力,全心全力,为一切苦难众生工作;帮助他解除苦难,离苦得乐。不要计较报酬,也不要计较工作环境。心里存义,做出道义、仁义、情义、恩义的形象来帮助社会,广度众生,让众生回归道义。
礼是生活规范,是社会秩序,礼是有节度的,不能够超过也不能不及,也不能不到。儒家讲的礼,是古圣先贤、祖宗传下来的教诲。礼的本质(内在精神)就是恭敬、谦卑,表现在外的身口意(三业),自然就现出尊重恭敬别人的相,这就是礼。所以礼是以心为根本。古人讲“诚于中而形于外”,内心有诚敬,外在身体自然表现出礼。礼之本——恭敬心,恭敬心是我们本性,是自性中的性德,本有的。学礼的目的就是恢复恭敬心,“礼者,敬而已矣”。
在佛教到中国来之前,中国古圣先贤把礼敬摆在第一条,谦卑是基础,没有谦卑什么都不能建立。所以从谦卑开始奠定基础,然后学敬爱别人,从内心真正敬爱、尊重、关怀、照顾、帮助众生。《曲礼》第一句就讲“毋不敬”;在佛法讲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体,所以礼敬要遍法界虚空界,就如普贤菩萨“礼敬诸佛”一样的谦卑恭敬。对一切人、事、物都不能够失礼、失敬,这是成佛成圣贤的大根大本。中国圣人跟佛菩萨的观点一样,真正有学问、有德行的人没有骄傲,没有别人不如我的想法,只要有人请教,无论是什么身分的人,上自国王大臣,下至贩夫走卒,他们都亲切教导。可见圣贤们平等的恭敬心。
(整理自净空老法师讲演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