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訂閱/取消 雜誌下載 學佛問題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2011.7.1 星期五 Vol. 330

誠敬心對修學的重要性

本期內容簡介

本期內容如下:

   我常講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可是很少有人真的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心中還是妄念紛飛,沒有正念。為什麼?聽經不夠,沒有悟。為什麼不悟?真誠恭敬心不夠。請看本期專欄

  「因緣聚合,當體皆空。」前面曾說過此理,所有一切法,都是因緣聚合而生起的,緣生之法沒有自體。佛經講無有自性,是種種條件聚合而現的現象,所以「當體皆空」。請看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

最新訊息2011年中元普度消災祈福三時繫念法會通啟2011發現和諧社區的新力量-社區學校教師積極招募中

  影片及mp3下載:一般品質影片BT種子網(下載170k wmv請多用此,速度快,一個編號一個種子。12-17華嚴經除外,50集打包成一個種子)江蘇電信1江蘇電信2江蘇電信3雲南電信4北京網通1北京網通2遼寧網通3日本(流量40m人數限制70人)德國、下載,不需帳號/密碼下載影音檔,嚴禁燒製光碟出售。若同修要下載影音檔,請勿用大量session下載mms,以免造成主機當機。下載請多用ftp方式。請多多配合!

  目前發現yahoo、pchome、themai、sohu、126、263、163、eyou、sina、21cn免費信箱,會被isp當作廣告信擋掉或移至垃圾筒,若您是上列信箱,請先查看垃圾筒是否有,若無收雜誌建議使用其他Email信箱訂閱,謝謝!


本期專欄:誠敬心對修學的重要性

  末法時期,佛教已經到了存亡繼絕的關頭。這個世間,人迷得太深,偏邪太過分,如果不回頭,可能傳統文化跟大乘佛法就會在這個時代斷掉。佛法斷滅了,傳統文化亡了,人就更苦了。

   我常講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可是很少有人真的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心中還是妄念紛飛,沒有正念。為什麼?聽經不夠,沒有悟。為什麼不悟?真誠恭敬心不夠。印祖常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可是我們連一分誠敬都沒有做到。有一分誠敬,是正信;有二分誠敬,是正解(真理解);三分以上是真幹,決定往生。

  因此,修行功夫不是每天念多少佛,念多少經,磕多少頭,功夫在放下。放下之後,用真誠心念佛,佛號就非常管用,一句佛號就跟阿彌陀佛連上線了。沒有放下的人,怎麼念也接不上,好像電信中斷,總是接不上。印祖說「一分誠敬」,就是一分的接通,「十分誠敬」那是圓滿的接通。放下,真誠心才現前;放不下,真誠心不能現前;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把它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功夫就得力,什麼樣的災難也不在乎,你就得大自在。

  《彌陀經》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根是多生多劫修學累積而來,善根指什麼?能信、能解。有善根還得有福德,福德裡面第一個就是恭敬。所以,對一切人事物恭敬不吃虧,是修福,沒有恭敬心的人福薄,苦難就多。

  真正的道場,不論在家、出家、男眾、女眾,心地清淨沒有妄念,起心動念都在思道。不思道就想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夾雜、不懷疑。我們以這種精神、這種心行接受十方供養,就能消化得了,供養三寶的人也能得福。起心動念思道,開口閉口念佛,這是行在菩薩道上,行在正法上。只要道場有一個人、兩個人如教修行,這個道場就是正法道場。

  現在人學佛難,為什麼?心浮氣躁。不要說一分誠敬心,百分之一的誠敬心都沒有,佛法再殊勝,又怎麼能受益?無論在什麼地方、什麼環境,只要自己具足真誠恭敬,讀經也好,聽經也好,包括在網路上、衛星電視上聽經,沒有不得利益的。普賢十願,第一願就是「禮敬諸佛」,一切恭敬,不僅對一切人、一切眾生,包括無情眾生、花草樹木、山河大地,對一切法沒有不恭敬的。

  布施也要誠敬心。在《了凡四訓》,有一則公案,有個農村女孩,家境貧窮,她到寺院裡來拜佛,身上只有兩文錢。她拿出這兩文錢,恭恭敬敬地供佛,老和尚親自給她迴向,給她祝福。以後,這個小女孩做了王妃,她帶了一千兩黃金,供養寺院,可是這一次老和尚卻叫他的徒弟給她迴向。她就老和尚:「我小時候到這裡來,只有兩文錢的布施,老和尚你親自給我做迴向。可是今天我帶這麼多錢來,你怎麼反而叫你的徒弟給我做迴向?」老和尚告訴她:「你年輕時候,那兩文錢,是用真誠心供養佛菩薩,我不親自給你迴向我對不起你。今天你富貴了,身分地位不一樣了,你雖然帶著一千兩黃金來供佛,可是你的心跟從前不一樣,有了傲慢的習氣,所以讓我的徒弟給你迴向就可以了。」這個事例說明,兩文壓千金,布施在真心。不是說窮人就不能修福,窮人真誠的供養,往往比富貴人修的福大得多。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不是虛設的,「遇之無空過者」,只要遇到一定能得利益。但是要記住,沒有恭敬心得不到利益。得利益多少,與誠敬心有關,有十分恭敬心,你能夠吸收十分利益;有兩分恭敬心,你只能接受兩分利益;一切在自己,不在老師。佛菩薩的法音是平等圓滿的,但眾生能得到多少由他自己的福慧決定,因此,從恭敬的程度能夠體察到一個人有多大的福慧。有十分恭敬心的人,佛菩薩必定幫助他早一天圓滿功德,成就福慧。

  現在請法師講經是愈來愈困難,為什麼?學習經教的人愈來愈少。我們要發心請轉法輪,第一等的要務是培養法師,遇到真正發心的年輕人,首先在一年的時間內幫助他把四個根紮下來,這是根本,沒有四個根肯定學不出來,為什麼?沒有誠意,沒有誠敬心。誠敬完全體現在四個根中,從四個根來看你有幾分的誠敬,然後就知道你將來會有幾分的成就。愈是有成就的人心地愈真誠,態度愈謙虛,對人愈恭敬,如中國古人所言:「學問深時意氣平」,絕對沒有一點心浮氣躁,心浮氣躁是沒有功夫的表現。

  老師看學生,哪個學生有成就,哪個學生沒有成就,看什麼?看誠敬。誠敬不是對老師的,誠敬真的是對自己的。我學習是敬業的心,我會敬重這一門功課,會敬重這一門功課的老師,會敬重學習這門功課的同學。如果沒有敬業的精神,或者懈怠、用心不專,就不是真正想學,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成就。沒有誠敬心,即使聖賢佛菩薩來教你,都得不到利益,因此,求善知識教學,恭敬之心是必須具備的條件。不誠不敬是一切罪過的根源,不能忽略。

  為什麼聽經聽不懂?誠敬心沒有。會聽的,一句之下都能開悟;不會聽的,聽上一百年還是老樣子。什麼叫會聽,什麼叫不會聽?唯在誠敬。當年,六祖惠能大師半夜聽五祖忍和尚說法,一聽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什麼緣故?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何謂誠?誠是心中沒有雜念。曾國藩先生,將「誠」下了一個定義,「一念不生是謂誠」。心中還有念頭,誠就沒有了。做到一念不生,這是什麼人?法身菩薩。只有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他才能真的把妄想分別執著都放下,這是十分的誠敬。如果還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的念頭沒有了,那是九分的誠敬。阿羅漢能把見思煩惱放下了,他有多少誠敬?五分誠敬。我們現前想一想,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多少?一分都沒有放下;換句話說,沒有誠敬心。所以學佛不能說不用功,勇猛精進幾十年了,佛法的利益沒有得到。每天還是過著六道輪迴凡夫的生活,這就是沒有誠敬的緣故!

  我們對經教的誠敬心生不起來,對什麼能生起誠敬心?名利。對經教沒有誠敬,對道德沒有誠敬,對倫理沒有誠敬,對一切都沒有誠敬,唯獨對名聞利養非常有誠敬,這就完了!名聞利養放不下,學佛學到最後是墮三惡道、墮地獄,這個不能不知道。自己晚上睡覺之前好好想想,我這一生走的是哪一條路?佛講的十法界,我走的是佛法界、菩薩法界,還是人天法界、地獄法界、餓鬼法界?如果對經典不熟悉,自以為在學佛,其實全都錯了。我跟章嘉大師學佛三年,他老人家叫我學釋迦牟尼佛,叫我不能離開經教。遇到李老師,要求我在經教中一定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不讓學得太多太雜。學得太多、太雜,安忍就沒有了。所以,修行人頭一個就是心要清淨,無論處於什麼環境,不受外界影響,不受外界誘惑,這就叫安忍;如果禁不起誘惑,被外面境界影響和左右,你就不會成功。為什麼伏不住煩惱?因為沒有恭敬心。如果有真誠恭敬,外面的緣不容易動搖你,你有能力控制住境緣。

  經上一再講「一切恭敬」,這是有道理的。儒家《禮記》:「曲禮曰:毋不敬。」敬太重要了。人要是存誠敬之心,不會妄動,不會起惡念。起一個念頭就是不敬,敬就失掉了。從這個地方看,一個人不管對佛學研究有多深、多淵博,講得多好、修得多苦,如果還會被外面境界所轉,等於考試不及格,一無是用,這是我們這一生當中成敗的關鍵。

  (節錄自 淨空老和尚《淨土大經解演義》)


  經論輯要: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55)

9.因緣聚合,當體皆空。又眾生同體。如此觀照,則不知不覺,我執自然化去,此乃消歸自性之善巧方法。

  「因緣聚合,當體皆空。」前面曾說過此理,所有一切法,都是因緣聚合而生起的,緣生之法沒有自體。佛經講無有自性,是種種條件聚合而現的現象,所以「當體皆空」。我們若明白了,自自然然就不會執著,不會把它放在心上,心常常保持著空。心空就靈,心裡有東西就迷,就冥頑不靈。何以人會如此?心裡牽腸掛肚的事太多,是故沒有智慧。心若是空的,什麼都沒有,則生智慧。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告訴五祖: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一些同修常常也來找我,說他常生煩惱。何以生煩惱?心裡東西太多了,能大師何以會生智慧?「本來無一物」。他無一物,心裡什麼都沒有,就生智慧。所以心裡不可以有東西。心空,心才健康。心健康身就健康,是一定的道理。心裡有東西,是大病根,不僅是這一生身體的病根,亦是生死輪迴的病根。

  「又眾生同體。如此觀照」,知道與眾生同體,我們對眾生有一分特別親切之感,一切眾生不是外人,是自己心性所變之物,同體。因為同體,慈悲心就生出來。清淨平等是從當體皆空而生的,大慈悲心是從同體上生的,「則不知不覺,我執自然化去」,能常常如是觀照,我執、法執不必刻意去斷,自自然然就化掉了,方是大而化之。

  「此乃消歸自性之善巧方法。」的確比大乘高明太多,大乘權教菩薩也望塵莫及,方法非常巧妙。《金剛經》上講原理、原則。而淨宗法門一心執持名號,「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用《金剛經》解釋念佛法門,真心念佛,修的就是《金剛經》講的理論與方法,則一句阿彌陀佛的確是消歸自性的善巧方法。

 

  >>續載中… …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印光大師開示:至誠心念佛

臨終之瘦削,及病苦,乃多劫之業障,以彼篤修淨業,殆轉重報後報,為現報輕報耳。汝謂由修持精進,致身體日弱,此語不恰當,兼有令信心淺者,因茲退惰之過。須知念佛之人,決定能消除業障。其有業障現前者,係轉將來墮三塗之惡報,以現在之病苦即了之也。金剛經謂持金剛經者,由被人輕賤之小辱,便滅多劫三塗惡道之苦。則福峻之將往西方,固以此小苦,了無量劫來之惡報,實為大幸。切不可學不知事務人,謂因修持致病及死也。


  倫理道德:上下交征利,引發社會動盪

  中國古時候的教育,讀書人的目標、方向都不離這個,讀書志在聖賢。聖賢人在世間不為自己,為別人,跟佛法義趣相通,為苦難眾生。佛家是所謂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中國傳統教育教學也是這個目標,真幹!

  你看讀書人,命裡面沒有做官的命,他懂,他不求,他走什麼路子?兩個路子,一個是學醫,一個是讀書教學,教底下一代人,走這兩條路。這兩條路走得通,這都是傳道,都是救人。醫道救人的身命,傳道教學救人的慧命,聖賢事業。這兩種事業雖然很清苦,為什麼?收入非常微薄,但是在社會上有崇高的地位,上至帝王,下及庶民,沒有不尊敬這兩種人。這兩種人一生捨己為人。醫生治病不要錢的,不是講錢,他救人,怎麼能問人要錢?哪有這種道理!這是聖賢的事業。所以古時候的醫生遇到病人,先救人要緊。病治好之後,你家裡面富有,多送一點供養,家庭清苦一點少送一點,醫生不計較。這個東西不是買賣、不是商業,這是道。真的很窮苦,連醫藥,醫生都要布施,所以在社會上備受尊重。

  三家村教書的窮秀才,教的這些兒童也是如此,那時候開的學校就是私塾,富有的家庭,逢年過節給老師多送一點禮物,知道老師沒收入,貧窮家裡面少送一點。所以夫子講禮物,束脩,束脩是從前的乾肉一條,大概也不過就半斤重,逢年過節送點禮物供養老師,這是家境清寒的。實際上太苦的時候,老師還補貼學生。學生真有好學的,看到這個學生將來會成材、有成就的,老師全心全力照顧他,都不收學費的。

  現在社會不一樣了,現在完全從商,學校也商業化,醫院也商業化,全部都是商了。從前有士農工商,現在的社會只有一種人,統統是商人,士農工沒有了,這是我們要知道的。所以社會為什麼會混亂?地球為什麼會有災變?你讀大乘經典全都明白了,為什麼?相由心生,境隨心轉。現在人為什麼生活這麼苦?為什麼有這麼多的疾病?災難為什麼有這麼多?這是人的思想行為反常所造成的,這是真正的因。我們要救自己,佛家常講「回頭是岸」,我們從反常回歸到正常,問題就解決了。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八五集)2010/11/4 檔名:02-039-0185 )


  因果教育:篤信佛法誠實仁恕、身享遐齡名重九鼎(高允)

  崔浩被收。恭宗(時為太子)謂高允曰。見至尊。但依吾語。既入見。恭宗言允小心密慎。雖與浩同事。然微賤。制於浩。請赦其命。世祖召允謂曰。國書皆崔浩作不。允曰。太祖記。鄧淵所撰。先帝記。及今記。臣與浩同作。然註疏臣多於浩。世祖大怒曰。此甚於浩。安有生路。恭宗曰。天威嚴重。允迷亂失次耳。臣向備問。皆云浩作。世祖問。如東宮言不。允曰。臣罪應滅族。今已分死。不敢虛妄。殿下以臣侍講日久。哀臣乞命耳。實不問臣。臣無此言。臣以實對。不敢迷亂。世祖謂恭宗曰。直哉。此亦人情所難。而能臨死不移。且對君以實。貞臣也。宜宥之。允竟得免。時世祖怒甚。允為詔。自浩以下。僮吏已上。百二十八人。皆夷五族。允持疑不為。頻詔催切。允乞更一見。詔引前。允曰。浩之所坐。若更有餘釁。非臣敢知。直以犯觸。罪不至此。世祖怒。命介士執允。恭宗拜請。世祖曰。無此人忿朕。當有數千口死矣。浩族滅。餘皆身死。宗欽臨刑歎曰。高允其殆聖乎。高宗幸允第。或草屋數間。布被縕袍。廚中鹽菜而已。高宗歎曰。古人之清貧。豈有此乎。又雅信佛道。時設齋講。好生惡殺。每謂人曰。吾在中書時。有陰德濟救人命。若陽報不差。吾壽應享百年矣。卒年九十八。(高允傳)

   高允後魏蓨人(今河北省景縣),字伯恭,自幼愛好文學,通曉經史天文術數,學問淵博,中年時在家教授學生,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受業弟子千餘人。後來北魏太武帝徵召為中書博士,升侍郎官職,承領著作郎(專掌撰述國史),又奉詔教授太子景穆帝(恭宗)經書。

  崔浩因國史事,犯罪被收押時,恭宗當時身為太子,對高允說:「我親自引導卿朝見皇上,皇上若有問話,只要依照我的話回答便是。」到了朝見世祖(魏太武帝)時,恭宗說:「高允為人小心謹慎嚴密,雖然與崔浩同事,然而身份微賤,一切受崔浩牽制,請聖上赦免其罪。」世祖問高允說:「國書是否都出於崔浩所作?」高允說:「太祖傳記是前著作郎鄧淵所著述,先帝傳記及現今傳記,臣與崔浩共同著作,然而至於注疏,臣所注述比崔浩多。」世祖大怒說:「既然多於崔浩,那有生路可說?」恭宗驚懼,急忙替高允辯護說:「聖上天威尊嚴持重,高允小臣,一時迷亂,所以言語失去倫次,臣曾經詳細問過,都說崔浩所作。」世祖問高允說:「太子的話當真不?」高允說:「臣罪該滅族,今已自分當死,不敢虛偽妄語。殿下只因臣侍講於左右多年,哀憐於臣,所以特為臣乞求生路罷了,實在未曾問過臣,臣也未曾說過此話,臣以實回答不敢迷亂。」世祖感動便以感嘆訓導的語氣對恭宗說:「實在正直啊!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卻能在臨死之前,言辭守死不變,這就是『誠信』,且能對君誠實不欺,真是一位難得的忠貞臣子,應該格外赦免其罪。」於是高允竟然得以赦免。

  當時即命高允草擬詔書,自崔浩以下,僮吏以上與國史有關官僚,列出一百二十八人全皆抄殺五族。高允認為罪刑太重,疑惑不決,不忍草擬詔書,世祖一再詔諭急切催促,高允乞求進見,冒死極力諫正說:「崔浩所犯罪過,假若還有其他原因,那就不是臣所敢了知,若只觸犯國史事件,罪刑不應如此誅連慘重……」世祖一時觸怒命武士將高允拘捕起來。恭宗急忙為允拜請息怒,並以不忍聖上有傷仁德之理代允解釋一番。世祖終為所動說:「假若不是此人震悟了朕,當更有幾千人命受死了。」於是詔令崔浩罪滅五族,其餘改判自身死罪。著作郎宗欽臨受刑時感歎地說:「高允仁恕心地,真是接近於聖人境界呀!」高允經此大節,更見重於當世。孝文帝時累官進封爵位為咸陽公,又任散騎常侍,歷事五位皇帝(太武、景穆、文成、獻文、高宗)出入三省(尚書、中書、秘書)五十餘年,未嘗犯有過失,平審刑部三十餘年,朝廷內外都稱歎公平允當。

  高允年老辭官歸隱,不久朝廷又以安車徵召為中書監,掌理機密,統領大臣,又命審議評定國家律令,當時高允雖已九十餘歲,然心志智識,並不差減,皇上尊重他年高德劭,賜予他乘車入殿,朝見天子不必下拜,有國事入見參奏,特賜茶几手杖坐席,以備詢問政事。承受器重恩禮待遇如此。

  高允一生為人仁恕,沉靜誠實,對宗親篤厚,對舊友不忘,見有流離飢寒的人,便傾出家產賑濟施與,使各得其所,或隨其才能德行,推薦於朝廷。自己雖處於高貴地位,而自身生活簡樸,如同貧寒之家。有一次高宗親臨高允住宅,只有幾間草屋,室內布被敝衣,廚房只有些鹽菜而已,高宗感歎地說:「古人的清貧,豈有比這更甚的嗎?」高允平生篤信佛道,常設食齋供僧眾,講經說法,心存好生之德,厭惡殺生,常對人說:「我在中書省為官,曾有陰德救濟人命,假若陽報不差,我的世壽應享百歲。」果然享年九十八歲高壽善終。諡號「文」贈號為「司空」。

  (《歷史感應統紀語譯》連載七十五)


  心得交流:eb20014同學的學佛心得

題目:知足

  學佛三年多了,感恩老法師,感恩學院師父和師兄們,末學在講經和開示中,努力去體會,慢慢懂得一些道理。但我總是擺脫不了鬱悶的心情,誰看了都討厭,自己感覺這個包袱背得時間太長,太沉重了,自己種的到底是什麼因呢?昨晚突然在鬱悶的心緒中冒出了「知足」兩個字,我不斷圍繞這兩個字展開觀想,發現自己在幾十年的生活中,不知足的人事物太多了,內心充滿了挑剔、指責、厭煩,逐漸地對自己也厭煩了,也許從一開始我就討厭自己,討厭別人就是討厭自己。我變得自卑、退縮,而內心還頑固地抗拒著外界,因為我接受不了別人拒絕我,我進入了惡性循環,幾十年來我一直過著這樣的生活,無法自拔。

  在記憶裡,我小時候對父母的教育方式非常厭煩,覺得他們不和我交心,隨意嘲笑姐姐,導致我也學著嘲笑,長大一點,我就用尖刻的語言說爸爸,也說外人,而媽媽對我也沒有正面教育,爸爸怎樣她也怎樣,許多時候他們還覺得我挺活潑,而我內心一直用小聰明來看待父母的教育方式,覺得他們不會教育孩子,在心理層面沒有我敏感,所以我內心裡看不起他們。帶著這種思維去接觸外界,沒有人會接受我,我會挑剔看到的所有人的著裝、神態,還會用形象話的語言形容,聽到的人「寬容」地說我反應快、聰明,豈不知這就是惡口,我還對別人的小動作十分在意,總會生起瞋恨。這些負面情緒積累了幾十年,我傷害了無數的人,也更嚴重地傷害了自己,帶著這個包袱一直活到現在。也曾有人勸我,甚至單位領導開會不點名批評我,但我障礙太深,指責別人不顧我的面子,改變得很慢。

  學佛後,這種情緒慢慢在化解,昨晚我想到所有這一切,也許用「知足」就可以化解了。只關注自己得到的,不關注失去的或沒有得到的,這種想法就是一縷陽光,能夠照亮我充滿塵垢的生活。不去看父母的缺點,只看他們給了我一條命,小時候生病是由於他們的照顧,我才健康地活著,他們給我上學的機會,給我吃穿,關心我的生活,擔憂我的問題;不去看親戚同事朋友的毛病,只看他們與我們有緣才相聚,我們才生活在人群裡,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才有人瞭解和關心;不去看社會上的問題,只看到還有那麼多人辛苦工作,才把衣食送到我們面前;不去看人生的無奈,只看到有佛菩薩的完美人格和同修們的不懈追求。

  也許以前我在追求所謂的完美,但眼光始終在別人身上,抱著改變環境的心理,卻不知道這樣做的結果是自己內心的環境更糟,自己給別人提供的是更糟糕的環境,我怎麼會這樣自私,以自我為中心呢?我感到深深的自責。我該知足,有父母健在,有丈夫努力工作,有孩子健康可愛,有關心我的同事,有健康的身體,還有學習佛法的因緣。不知足的危害太大了,稍有一絲抱怨,內心就不圓滿,就有對立,知足因為圓滿才讓人常樂。

  我剛剛意識到要知足,還不知道怎樣報恩,所以法師所講的報恩的方法我做得都很勉強,沒有效果,我多麼愚癡呀,三年了,剛剛懂得這一點點道理,而這些道理不懂佛法的人也都明白呀,只能說業障太重,我還要繼續跟隨老法師學習,讓它落實到我的生活中。


  (文章來源「佛陀教育網路學院-心得交流」)


  答疑解惑

問:應如何教育孩子,才能抵禦外界強大的誘惑?

答:那就是教《弟子規》。《弟子規》一定是大人跟兒童一起學才能產生效果。如果是只教小朋友學,大人不照做,小朋友會懷疑,效果就沒有。《弟子規》在過去不是兒童的課本。是父母從小孩出生開始你就要以身作則,做給他看。小孩出生三、四天他眼睛睜開就會看,耳朵就會聽,雖然他不會說,他已經在接受教育。耳濡目染三年,到三歲他就很懂事,就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根就紮下去了。所以那是父母親身教的表現。至於為何要這樣做,他不知道,但他已經養成習慣。當中的這些道理,是要到學校後,老師再講給他聽。為什麼要孝順父母,為什麼要尊敬長輩,那是由老師來講解,他道理就明白。可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他已經養成習慣,「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這非常非常重要。中國這樣良好的家庭教育中斷了至少一百年,斷了三代,所以現在學有一定的難度,這個難度如何克服?就是全家人一起學,小朋友他自然就會很重視,我的父親、母親甚至於還有祖父、祖母、伯伯、叔叔都這樣學,那他就沒有話說,這才行。

問:有六位居士在道場打百日佛七,飯量逐漸減少。至七十天時,六位都是二十四小時念佛,雖有時疲勞會瞌睡,但基本上精神都很好。有兩個問題,一為何出現此現象?

答:這是非常殊勝的現象。至於飯量逐漸減少,這是一定的道理。人為什麼要吃飯?你首先要懂這個道理。人的身體是一部機器,機器要活動,活動需要能量,飲食就是能量的來源,像汽車一樣,需要加油。可是能量的消耗,百分之九十以上,甚至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睡覺都還作夢,表示連睡覺時妄想仍然沒有停止,這消耗量太大了。其實工作中,真正是勞心勞力,消耗量都很少,那是正常的消耗;不正常的消耗太多了,這個道理要懂。

  佛陀當年在世,僧團裡每天只吃一餐,日中一食,而且分量都不多,為什麼?他妄想少,天天跟著釋迦牟尼佛。佛陀在世是教學、行道。行道是把所學的東西在生活上去求證,信解行證,所以他心是清淨,心裡面只有正念沒有妄念,於是消耗量就少。像這種情形七十天飯量減少,甚至於七十天都不吃,做得到。佛在經裡面給我們講「財色名食睡」是五蓋,蓋是什麼意思?把我們的真心本性蓋覆住、障礙住。佛教我們五欲要斷掉,五欲裡頭有飲食、有睡眠,這是病態,這不是健康狀態。健康狀態,人不需要飲食也不需要睡眠,那才叫健康,那才叫正常。什麼人能斷掉?修禪定到初禪,初禪生色界天,這五樣東西都沒有了。色界總共有十八層天,這十八層天裡面沒有飲食、沒有睡眠,精神飽滿,歡喜快樂。

  由此可知,定功愈深的人補充的能量就愈少。從前出家人一天吃一餐,經上記載阿羅漢七天吃一餐,一個星期出去托缽一次;辟支佛定功比阿羅漢又要深一層,十五天(半個月)出去托缽一次,半個月吃一次。功夫愈往上去消耗的就愈少,一點點東西他就能維持很久。實在講這個道理並不難懂,我們自己如果說是妄念少,他念佛念的功夫得力,二十四小時不中斷的念佛,能夠執持七十天(七個七),他功夫定力夠,妄想少了,所以他的飲食當然會減少,這正常現象。如果飲食還是要三餐,還要吃點心,雖然念佛不間斷,妄想沒斷,那就是「口念彌陀心散亂」,他心裡還在打妄想,所以他消耗量還要那麼多;如果他心清淨那就不需要。

問:如何才能保持功夫不退?

答:「精進」,精進就能保持不退。精,就是不雜,雜就不精;進就不退,最重要就是不能雜。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不會退,決定是一門。搞多了會退轉,因為你的心力不能集中,沒有法子不退轉。所以不能學多,學很多東西這是吃虧的。

  我們守住「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祖師大德幾千年留下來的指導原則。從前私塾就是這個方法,你不可以同時學兩門東西,同時學一定學不好。我們跟李老師學經教,老師也是要求一門,你想同時學他不教你。專,這叫精進。現代人學校功課排那麼多,這就是雜進、亂進,他也進步,但是不精。所以這佛門,從前儒釋道三家所講的,真正是精進,這個道理要懂,這才能保持功夫不退。


  (節錄自21-296-01學佛答問)


  淨空老和尚網路直播台

◎淨空老和尚最近講演資訊:台灣時間10:00∼12:00、16:00∼18:00,重播《淨土大經解演義》,詳細內容請參考網路直播台


法寶流通

◎淨空法師講演音帶、DVD及書籍,皆免費結緣,請就近向各地淨宗學會索取。

◎台灣地區同修索取法寶,請至「華藏淨宗學會弘化網-法寶結緣」。

◎大陸同修若欲索取 淨空法師講演帶及法寶,請與「香港佛陀教育協會」聯絡:amtbhk1@budaedu.org.hk

◎若欲了解相關兒童讀經訊息,可至「大方廣網站」。

◎德育故事及太上感應篇之動畫片,請至「妙音動畫」。


信息交流

◎誠邀全世界各淨宗學會提供貴會的佛事活動消息,利用敝刊為世界佛教徒提供學佛信息。請寄amtb@amtb.tw

◎有任何修學上的問題,來信請寄amtb@amtb.tw

說明:所有問題的產生都源於聽經聞法不夠透徹,時間不夠長久,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聽經、讀經,所有問題自然迎刃而解,答案自在其中。「淨空法師專集網站」也陸續將淨空法師所回覆過的問題刊在「分類問答」中,或至網站的全文檢索去搜尋。所以,同修們有學佛上的問題時,請先參考此分類中的問題,或許您的問題已經有其他同修問過了,希望您從問答的分類中,能找到解決的方法。若無法找尋到解答,請再將問題傳到amtb@amtb.tw,我們會彙整同修們的來信,並敬呈 淨空老法師。但回覆時間不定,需待老法師有時間時,開闢一個「學佛問答」時段,專為同修們解答,也會陸續刊登於「答疑解惑」一欄中。阿彌陀佛!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成立緣起:我們常常收到各地網路同修來信,皆言及雖有心學佛,卻不知從何學起,應如何聽經學習。又 淨空老和尚的講演有大小性相,各個宗派的經論典籍,法海深廣,初學者不知修學之次第,何者為先,何者為後,以故學而不得其宗旨,始勤終惰,退悔初心,實為可惜!今佛陀教育網路學院之成立,正是針對上述緣由,將現有網路的文字(教材)與影音(講演畫面)合為一體,如同「網路電視台」,為世界各地真正有志於學佛者,提供一個方便快捷,隨時隨地不受時空限制的網路修學環境。網路學院一切課程之排列,皆是以 淨空老和尚為澳洲淨宗學院所訂之課程,從初級到高級,從本科到專科的修學次第,也是為實現澳洲淨宗學院將來能真正達到遠距教學的前哨站。今日社會是科技進步、資訊發達的時代,要善用高科技宣揚妙法,闡釋正教,令佛法傳遞無遠弗屆,才將進一步利益更多學人,將般若文海遍及環宇,使一切有緣眾生得佛正法薰習之機會。若有心想修學的同修,可至佛陀教育網路學院參觀訪問。

淨空法師英文網站網址為http://www.chinkung.org/,此網站主要以配合 淨空法師的和平之旅,同時接引國外眾生認識佛教。提供 淨空法師多元文化理念及國際參訪等及時相關資訊,並以和平之旅為主軸,擺脫宗教色彩。敬請諸位同修將此網址廣為流通給外國同修,讓他們更有機緣認識佛教,功德無量!

淨空法師專集大陸鏡像站網址為http://www.amtb.cn/,更方便大家記憶。大陸地區同修可以就近訪問這個網站。若同修於瀏覽中有發現任何問題,歡迎來信告知,請至amtb@amtb.tw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佛陀教育雜誌由華藏淨宗學會網路講記組恭製
地址 : 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333之1號2樓
電話 : (8862) 2754-7178
e-mail: amtb@amtb.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