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發無上心者,要行菩薩行,普賢行。一切佛法,說到修持上,總不外觀照。
此是提出行門的總綱領。禪宗如是,教下亦如是,所以「觀照」可說是大小乘十個宗派共同的修行總綱領。若不發大心,則觀照有名無實。觀照的條件是大心、大行。一定要發「無上心」,即要發度一切眾生成佛之心。就淨宗而言,則要度一切眾生同生淨土。「生淨土」就是成佛。若發此大心,你的心就是菩薩心,你的行就是菩薩行。在此特別提醒你要修普賢菩薩行,因為一般菩薩行固然是大行,較之普賢菩薩行還不夠大。也就是說,普賢菩薩行,方是究竟圓滿的大行。
菩薩行,我們勉強還能做到;普賢行,可能一點都做不到。原因是普賢行要用清淨心、平等心。換言之,用清淨心、平等心修菩薩行,方是普賢行。普賢行門無量無邊,歸納為十個項目。第一項「禮敬諸佛」,我們就做不到。除我之外,都是「諸佛」。對所有一切眾生,都要像對佛那樣的恭敬,我們能做到嗎?這個人,看著不順眼,就無法敬他。縱然我們對每個人,即使對冤家對頭也很禮敬,也很恭敬,對蚊蟲螞蟻能禮敬嗎?蚊蟲螞蟻也是眾生,也是諸佛。蚊子來叮你一下,一巴掌打死,把佛打死了。這才知道很難做到!一切眾生都是諸佛,不但有情眾生是諸佛,無情眾生也是諸佛。桌椅板凳,也是諸佛。我們對它們也須像對佛一樣恭敬,決定不能有差別。對桌椅板凳怎麼恭敬?擺得整齊,擦得乾淨,就是對它恭敬。不是要對桌椅板凳頂禮三拜,那就大錯特錯。有一點點不乾淨,不如法,就不恭敬。發大心,就是要我們修普賢行。
何以古大德將《無量壽經》稱為「第一經」。仔細念一遍《無量壽經》,你才恍然大悟。因為《無量壽經》上所講的就是「普賢行」。經本一展開,第一句話就教我們「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西方極樂世界,個個都修普賢行。換言之,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不往生則已,只要往生,即使是下下品,亦是普賢菩薩。西方極樂世界全都是普賢菩薩。依照世尊在大乘經上所講的,十信位的普賢菩薩、十住普賢菩薩、十行普賢菩薩、十迴向普賢菩薩、十地普賢菩薩、等覺普賢菩薩,都是普賢菩薩,是故極樂世界不可思議。如何證得普賢菩薩的果位,念佛求生淨土,一往生就證得了。未去之前,要認真努力去做。做到一二分也好,勉勵自己,往普賢道上走。
一切佛法,包括大乘、小乘,各宗各派,無量法門,講到修持的總原則、總綱領就是觀照。「觀照」就是思惟。何以不說思惟?而換一個名相說「觀照」。說「思惟」,我們很容易錯會意思,落到第六識,用的就是妄心。觀照的意思是不用「心意識」;不用心意識,即是「思惟修」。思惟修不用第六識、第七識。不用情識的思惟修,方是觀照。
我們睜開眼睛看外面,看得很清楚;用耳朵聽聲音,也聽得很清楚,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方是觀照。若聽聲音,一聽,這是冷氣機的聲音,落到第六意識了,變真成妄。音聲是真的,在真上起分別執著,就是虛妄的。因為真的是不變的,妄的是會變的。聽到的聲音是真的,你說它是冷氣機的聲音,別人又說是另一個聲音,各人說的都不一樣,是假的,是妄的。你看到我,是真的;你說這是淨空法師,是假的。因為我可以換個名字。弘一大師就有一百多個名字,那一個名字是他?名字是假的。若起分別執著,就是假的;不起分別執著,就是真的。真的不變,假的會變。名會變,相會變。我們要從這裡體會什麼是觀照。
觀照就是用第一念,不用第二念。問題是照不住,第二念就變了,自自然然就起分別執著,這才知道用功的難處,太難太難了。第二念(妄念)起來,就變質了。所以諸位要知道,第一念是「佛知佛見」,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但是第二念就落到凡夫知見,落得很快。保住第一念,我們就成佛,成菩薩。分別執著斷不掉,就保不住。
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何以讚歎淨土法門?第二念,我們換成阿彌陀佛,這太容易了。守住第一念,太難;換成阿彌陀佛,不難。淨宗法門妙就妙在此處,好就好在這裡,成就亦在這裡。我們明白道理,知道事實真相,才會把所有一切法門捨棄,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
5.或云念佛不是觀。此語不然,須知即念即觀。若妄想紛歧,散心念佛,不得受用。必須口念佛號,心想彌陀,如在目前。如此念佛,則妄想無從起,即是觀。修觀是收攝意根。淨宗心想佛,口念佛,手持珠。「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實為最上乘之妙法也。
「或云念佛不是觀」。很多人錯會意思,以為念佛不是觀照,所以排斥念佛法門,沒有把念佛看在眼裡。其實不然。根本的原因:第一、沒有真正搞清楚教理,所以才有此誤會。第二、沒有抓到修行要領,也就是功夫不得力。功夫得力的人,不會有分別執著。功夫得力,一定能破分別執著。八萬四千法門,不論那一個行門都一樣。心清淨、心平等,即是功夫得力。
「此語不然,須知即念即觀」。我們念佛,念就是觀。淨宗稱之為念,淨念。大勢至菩薩教我們「淨念相繼」,宗門是觀,教下也是觀,念佛法門是念,意思完全相同。「若妄想紛歧,散心念佛,不得受用」。這就不是用觀,與觀的定義違背。「觀」是保持第一念。「必須口念佛號,心想彌陀,如在目前,如此念佛,則妄想無從起,即是觀」。此就是前文說的,妄念一起,一句佛號即刻提起,妄念就沒有了。觀,或者稱「止觀」,作用就是降伏妄念。《金剛經》上講,「云何降伏其心?」要用觀降伏其心。我們念佛,妄念一起,第二個念頭轉成阿彌陀佛,妄念沒有了,方是觀。一面念阿彌陀佛,一面依舊打妄想,那樣念佛不是觀,一定要辨別清楚。我們妄念習氣太重,一面念佛,一面還打妄念,所以初入門,我都教同修讀經。
妄念起來就讀經,讀經比念佛有效。一句阿彌陀佛念滑了嘴,佛號照念,妄念照起。但是讀經就不一樣,讀經一打妄念,就念錯了,所以很容易發現妄念。專心一意讀經,讀一個小時,一個小時沒有妄念;念兩個小時,兩個小時沒有妄念。那一天妄念少了,再改念佛號,那時佛號就很有作用。念頭一起,一句佛號立刻就壓下去。慢慢幫助你開智慧;智慧現前,信心增長。何以有人念佛念到後來退心了,就是沒有智慧。
念那一尊佛好?阿彌陀佛。我們畫阿彌陀佛的像,塑阿彌陀佛的像都不一樣,那一個像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沒有像,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我們看那一尊佛像莊嚴,就供養那一尊佛像。我們天天拜他,天天看他,天天想他,將來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就現那個像給我們看,一定不錯。不要供好多像,否則就不知道那一個像是真的。一尊,一心憶念,不要三心二意。選擇一尊佛像,一生供養他,不要再改變,這樣最好。我們的心是定的,很容易觀想,念阿彌陀佛,佛像就在面前,這樣念佛,妄念就會少。專心,一心,這樣與宗門教下修觀完全一樣,是故如是念佛就是觀。
「修觀是收攝意根」。「意根」就是執著,就是第七識。「淨宗心想佛。口念佛,手持珠。「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實為最上乘之妙法也」,此法是大勢至菩薩傳給我們的。大勢至在一切菩薩中,他的緣分比觀世音菩薩差一等。大家對觀世音菩薩很熟悉,知名度第一,「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知道大勢至菩薩的人不多,實際上,大勢至菩薩真的是智慧第一。他的智慧在文殊、普賢之上,因為他專修念佛法門,專弘念佛法門。
夏蓮居老居士編的《淨修捷要》,他寫的「淨宗初祖大勢至菩薩」,以前沒人說過。我看到這一句,佩服得五體投地。在盡虛空遍法界專修專弘,大勢至菩薩第一。在娑婆世界專修專弘,普賢菩薩第一。釋迦牟尼佛第一部講《華嚴經》,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是第一位提倡淨土法門的。所以,普賢菩薩是娑婆世界的淨宗初祖;大勢至菩薩是法界初祖;中國初祖是慧遠大師。淨宗有三位初祖。
大勢至菩薩教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與禪宗的「觀照」,教下的「止觀」無二無別。不僅無二無別,而且比他們高明。他們修行要具足很多條件,如果不是那種根性,根本無法起修。淨宗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人人都能修。等覺菩薩,文殊、普賢能修,再愚鈍的眾生也能修。不但人人能修,畜生也能修。《物猶如此》,就是記載畜生念佛往生的。是故,「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是最上乘的妙法,不在一般觀照之下。凡以為念佛不是觀照,均是對淨宗的理論、方法、境界未搞清楚,方有此種誤會。
>>續載中… …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