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本品開端,科註有段精采的概敘:「謂見地藏之像,聞地藏之名,無不獲大利益。例同觀音,聞名、見身、心念者,皆能滅苦。見身致禮,即身業機。聞名故稱,即口業機。身口由心,即意業機。機感既成,冥顯自應。」此中之義理很深。見到菩薩的形像,聽到菩薩的名號,是否真能滅苦?是真的,然不是現在,而是將來。現在種的是因,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眼既見相,亦是「一歷眼根,永為道種」,其利益不可思議。此利益何時得到,則要看心行何時與菩薩相應,若相應,利益就能現前。雖見像聞名,心行與菩薩不相應,其利益不能現前。
見到菩薩禮敬是身業;聞名稱念「南無地藏王菩薩」是口業;身禮拜、口稱名皆起於心,是意業。三業相應自然感應道交。菩薩之應有顯冥之別。我們通常講,功德利益不能現前是冥應,功德利益現前是顯應。顯應是禮敬稱名,與經典的理論、方法、境界相應,以及心行與菩薩相應。雖然也禮敬稱名讀經,若思想、行為與經不相應,經上所講的皆沒有做到,則佛菩薩之應不顯著,即是冥應。那現前依然要受苦遭難,甚至於還一樣要墮落,照舊搞六道輪迴。是故不能說沒有感應,而是感應的力量很薄弱,波度不強而已。我們煩惱習氣的波度很強,故顯示不出佛菩薩之加持。若真正能依教奉行,所感的力量很強,佛菩薩回應的力量自然也很強,因此現前就能非常明顯地轉業。
本經前後照應得好。經文一開端,佛放大光明雲,結束時又放大毫光相。佛在這一會上,前後都放光。在許多大乘經典中,經上所說的放光通常只是一次,放光兩、三次的較為希有。
爾時世尊。從頂門上。放百千萬億大毫相光。
「爾時」,是世尊講完依教修行者得到堅牢地神、欲界天、色界天天王天神的擁護之時。此時,釋迦牟尼佛從頂門上放光。科註云:「自爾時至告諸大眾,皆經家所敘之文。」經家是集結經藏之人,敘述其時之事,記錄當時之狀況。「恰於地神護法品後放光者,為證前起後,令諸眾生睹相悟心,各各自知一段不思議本有之常光也。」此是說明世尊放光之用意。「證前起後」,前面在「忉利天宮集會品」,世尊曾放大光明雲,此處又放光,前後呼應。大眾聽經至此接近圓滿,此處之用意在於令大眾見到瑞相而開悟。悟什麼?世尊自始至終都是講我們的自性,正所謂「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本經所說的,都是講六道三途之狀況。六道三途從何而來?乃自性之所變現,沒有離開自性。
「頂門」是頭頂。從頭頂放光,不是常光,是放光現瑞。頂門放光表一切種智,與世尊在楞嚴會上放光現瑞之意相同,我們要能體會瑞相之意。「由此地藏妙像嘉名,瞻禮稱念而進於極果者。」此是令我們悟入其意。我們修學要從地藏法門學起,地藏代表心理建設,若非善心,修學就無從學起。地是心地,藏是寶藏,寶藏是比喻智慧德能,真心含藏無量的智慧德能。如何將自性智慧德能開發出來?用孝敬來開發。我們必須認知,一切有情眾生是自己的「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既是自己父母就要懂得孝親,既是未來諸佛就要懂得尊師,方是孝敬之落實。我們以孝順心、恭敬心對待一切眾生,心轉變了,就轉凡成聖。
所謂白毫相光。大白毫相光。瑞毫相光。大瑞毫相光。玉毫相光。大玉毫相光。紫毫相光。大紫毫相光。青毫相光。大青毫相光。碧毫相光。大碧毫相光。紅毫相光。大紅毫相光。綠毫相光。大綠毫相光。金毫相光。大金毫相光。慶雲毫相光。大慶雲毫相光。千輪毫光。大千輪毫光。寶輪毫光。大寶輪毫光。日輪毫光。大日輪毫光。月輪毫光。大月輪毫光。宮殿毫光。大宮殿毫光。海雲毫光。大海雲毫光。
放光共十六句,三十二種毫光。毫是白毫,佛眉間有兩根白毫,是三十二相之一。讚佛偈曰:「白毫宛轉五須彌。」佛的報身很大,兩根白毫盤旋在一起,宛如一顆寶珠嵌在眉間,大如五座須彌山。佛的白毫常常放光。科註云:「毫相是一,即用之體。光色不同,即體之用。」說明此十六句是同一件事。「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此即是《華嚴經》上「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之境界。三十二種毫相光表「多即是一」,毫光裡種種顏色,各不相同表「一即是多」。「一」是體,「多」是用,體雖然是一,其作用不同。科註引《法華文句》,用五色來比喻五道,青色比喻地獄因果,黃色比喻餓鬼因果,赤色表畜生因果,白色表人天因果。此地分大色、小色,小色相是比喻二乘,大色相是比喻菩薩;短的色相比喻別教菩薩,長的色相比喻佛的因果,佛的因果就是圓教的菩薩。
「諸文開合隨意」。若能隨文入觀,則對經文之講解廣說略述,深剖淺析,或開或闔,無不「隨意」。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正所謂「法無定法」。這與《華嚴經》中表法的義趣完全相同,隨自己之見地而拓展。看得深,解得就深;看得廣,說得就廣。深廣要契機,佛菩薩說法可貴之處在於契理契機。契理是與性德相應,契機是適合聽眾之根機。
「白毫相光」。眾生都認為白色是本色,而佛恆順眾生,也說白色是本色。一張白紙喜歡畫什麼就畫什麼,若是彩紙,畫就不能隨意。唯有白色可以接受任何的色彩,故用白色來表本色。科註引《大智度論》云:「白毫眉間峙,白光踰琉璃。在因行布施時,適可前人意,起自在業因緣。」佛的白毫在兩眉中間,放光時超越琉璃。如來白毫相是如何來的?修布施所得。布施的正是其所需要,布施得很自在,恰如人意,此種因行能感得白毫之果報。「起自在業因緣」,佛得大自在。我們為何得不到自在?修布施時考慮太多,想布施又不敢布施,得的果報就不如意。
佛教一切眾生要修布施。布施就是捨,即是放下。一切皆能捨盡,此人就成佛。雖捨,而捨得不乾淨,此人是菩薩。完全不懂得施捨,則是凡夫。捨的範圍非常廣,內要把「貪瞋痴慢疑惡見」統統捨盡,外要把「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法」統統捨盡。能捨掉,就超越輪迴,因為輪迴是自己的貪瞋痴慢疑惡見所造成的。
佛教導我們要捨,所依據的理論是「萬法無所有,三心不可得」,此是把事實真相全部說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外面所有的現象、五欲六塵無所有,怎麼可以得到它!希求想得到它,錯了!此一念起來就是搞六道輪迴。能得之心不可得,所得的一切法也不可得。佛教導我們正常的生活就是萬緣放下,身心世界皆不可得是佛之境界,是一個正常人的生活境界。我們內有得的念頭,外以為一切法皆可得,此是迷惑。「因行布施時,適可前人意」,此意很深。如何才適可前人之意?行布施,令其覺悟,才是適可人意。不是他想財就施財,那是滿他貪瞋痴之意,則與性德完全相違背。
《涅槃經》有個故事。一天,歌利王出外打獵,遇到一位修行打坐的菩薩。國王帶去的許多宮女見到菩薩清淨莊嚴慈悲,即向菩薩請教。國王看到怒氣沖沖,將菩薩凌遲處死。菩薩無絲毫怨恨心,忍辱波羅蜜圓滿了。而且菩薩還發願,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佛說當時被割截身體的菩薩,即釋迦牟尼佛的前身。歌利王即憍陳如尊者的前身。彼此之怨化解了,再次遇到,關係就處得很好。世間人遇到小小不如意事懷恨在心,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永無終止,非常可憐。忍辱仙人對歌利王布施什麼?布施慈悲忍辱,布施禪定智慧,此才是「適可前人意」。因而得相好,得白毫相。
「大白毫相光」,大比前面意思更殊勝。此三十二句十六對,每對後面皆加一個「大」字,其意雖都相同,然後者更為超勝。
「瑞毫相光」,瑞是祥瑞。古時以玉做為祥瑞之標誌,也用玉器做信物,就像現在所用的憑據一樣。此地之「瑞」表地藏菩薩給六道眾生的憑信。六道承地藏菩薩威神之力,依照地藏菩薩所教導的理論方法修行,就能超越三途六道,此是祥瑞之憑信,稱為「瑞毫相光」。「大瑞毫相光」,是瑞毫相光中最殊勝的,故冠之以「大」。
「玉毫相光」,代表六道眾生。玉是珍貴的寶器,古人非常重視。因為玉具有所謂溫潤之德,經過雕琢可做出許多的用具。六道凡夫性情躁急,故古時君子佩玉,時刻要保護它,就不能輕舉妄動,學玉的溫順,戒急躁,佩玉的用意在此。玉毫相光就是表六道凡夫,要捨六道的壞習氣,增長性德。自性德能是本具的,不是習氣,凡夫之習氣是長劫薰習而成的。真如本性大家都一樣,可是各人習性都不相同。即使兩人彼此意氣相投,時間也不會長久。
諺語云:「花無百日好」,再好的花也無法保持三個月。以此比喻人與人之間相處,如同花開花落。「人無千日好」,千日是三年,處久了習氣皆現前,恭敬之心就衰退。如何才是長久相處之道?見性,性德流露就能長久。世出世間大聖大賢有大學問,教導我們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要持淡泊的態度。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淡則長遠,才能保持長久。過分親近,將來必定疏離,此乃天經地義之理。故玉毫相光所表的,是教我們淘汰習氣,培養性德,遠離六道,契入聖賢之境界。
「紫毫相光」,紫色在此地表雜類眾生獲益。雜類的範圍非常之廣,一切眾生習氣、染污、造業、果報皆不相同,然只要見到佛光都能得利益。得利益的大小,則因眾生之差別而異。
「青毫相光」,代表地獄。為何用青色來表地獄?科註解釋是表地獄黑業。地獄眾生見到佛光也是青色的。其實每類眾生所見的光相皆不相同,佛現的相是同一相,但各類眾生所見的不一樣。佛說話是同一音,各類眾生聽到的還是不一樣。其理經上講得很清楚,就是「境隨心轉」。佛示現的境界,眾生各個心念不相同,因此都轉變成自己受用的境界。但無論見到什麼樣的色相光,皆得利益。
「碧毫相光」,碧是深青色,碧綠。科註說:「表地獄中利根,如調達在獄,樂如三禪」。調達是提婆達多,他造作的惡業很多很重,墮在地獄。可是我們要知道提婆達多是菩薩示現,不是凡夫,好像唱戲扮演反派的角色。他演得很像,造作惡因也感受惡報而墮地獄。他是真的墮入地獄,在地獄裡有沒有受罪?沒有,「樂如三禪」。此是從反面教化眾生,示現給世間人看,惡不能造,造惡必定要受惡報。阿闍世王也是菩薩示現,臨終地獄相現前,還好懺悔得快,沒有墮入地獄。
唐朝的張善和,也是臨命終時地獄相現前。此地講「暫入即出」,暫入不是真的入,地獄相現前見到了,見到之後立即懺悔。張善和的增上緣好,正在地獄相現前時,遇到一位法師從其門口經過,聽到喊救命。法師進來問是什麼原因?張善和是殺牛的,看到許多牛頭人向他索命。法師趕緊點了一把香遞到他手裡,教他大聲念阿彌陀佛。他念了幾聲阿彌陀佛之後,告訴大家,牛頭人不見了,阿彌陀佛來了,他就往生極樂世界了。故懺悔的力量不可思議。這是說造作地獄罪業,根性利的知道懺悔回頭,也能往生極樂世界。
「紅毫相光」,表畜生道,畜生道見到佛光是紅色的。畜生裡修行的很多,《物猶如此》記載的皆是畜生念佛。倓虛老法師往昔在香港佛七中講過一個故事,在溫州頭陀寺,有人送了一隻公雞來放生,這公雞很有靈性,每天跟著大家做早晚課,課誦完了牠就出去。往生這一天,課誦完了牠沒出去,大家都走了,牠還在大殿裡繞佛,香燈師就請牠出去。這只公雞也沒理他,站在大殿當中抬著頭看著佛像,叫了三聲就死了,站著往生。
「綠毫相光」,綠色是表三惡道,牠們見到佛光是綠色的。科註云:「總表獄鬼同入法流也。」三惡道的眾生見到佛光是綠色,皆能脫離惡道。這些畜生過去皆是修行人,臨終時正念提不起來墮落畜生道,所以是誤入惡道。雖墮惡道,畢竟善根還相當深厚,修行念佛還沒忘記,所以還有緣分接近道場,見到佛像,聽到念佛的音聲。
「金毫相光」,許多人見到佛光是金色的。此等眾生的善根一定很深厚,如經上所說善根、福德、因緣成熟。科註講此是表餓鬼,但餓鬼不一定都是說餓鬼道,可將之看作餓鬼的業因,餓鬼的業因是貪。「雖久埋惡趣,而佛性不失」,佛常說一切眾生,不論是地獄、餓鬼、畜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無量劫來都曾經學過佛聞過法,都曾親近過諸佛如來,只是不聽教誨,隨順自己的習氣,依舊六道輪迴,不幸而墮三途。無量劫來薰習的種子多,善根還相當深厚,縱墮三途,遇到佛緣,善根就會現前。尤其是念佛法門,鬼畜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會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也見到金色光明。三惡道業障重,很難覺悟,果然覺悟了,不次於人道。阿彌陀佛度眾生是度九法界的眾生,故說三惡道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看到阿彌陀佛的光明注照也是金色的。
「慶雲毫相光」。科註說:慶雲是「表離五住煩惱,顯五分法身之祥徵也。」慶雲即是彩雲,像早晚看到彩霞一樣,它有很多顏色,表離五住煩惱。何謂五住煩惱?即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通常我們把煩惱分成這三類。說五住還是從這三類擴展出來的。
「見惑」為一住,「見一切處住地」,它不是俱生的,是從分別生的。「思惑」有三住,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三界皆稱為「愛住地」,是俱生煩惱,無始劫來的習氣。思惑就是「貪瞋痴慢疑惡見」,生生世世累積的習氣,稱俱生煩惱。見思合起來為四住,是煩惱障,通常也稱為見思煩惱。塵沙與無明合為一住「無明住地」,這就變成五住。無明住地是根本,是屬於所知障,前面四住是煩惱障,合稱作五住無明,亦稱為五住煩惱。五住破盡了,就是如來果地。此地用慶雲毫相光來表法,離五住煩惱,顯五分法身,此境界《華嚴經》中說是圓教初住菩薩之境界。
「千輪毫光」。輪相之光,比散光圓滿得多,它代表說圓法,利益圓頓根性的眾生。一切眾生的根性,最難能可貴的是圓頓根性,所謂「一聞千悟」,很容易契入佛的境界。圓頓根性,就是《壇經》講的上上根人,根性比上根人還要利,這種根性的人少。有沒有方法培養自己成為圓頓根性?有,問題是自己肯不肯依教奉行來薰習。所有一切眾生的根性都是薰習而成的,佛法亦不例外,佛法因緣生。如何薰習?常常讀誦大乘圓頓的經典,不知不覺就變成圓頓根性。讀誦要理解,解後要依教修行,把經典所講的道理、方法、境界,完全落實到自己生活中,如此就不知不覺變成圓頓根性。所謂「說圓法,被圓根,入圓門,獲圓益」。佛家常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說法如此,聞法亦是如此。「圓人聞法,無法不圓;圓人修法,無法不圓」。
何謂圓法?法法皆是圓法。不僅是佛所說的一切法是圓法,世間所有一切法也是圓法。一圓一切圓,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就圓。「真實之際」,圓是事實真相。顯密教所說的大圓滿,就是圓法。圓法絕對沒有偏圓、淺深、高下之分,法法平等。《華嚴經》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初住菩薩所證的淺,等覺菩薩所證的深,淺深不二。初住菩薩所證的有等覺法,等覺菩薩所修的有初住法,如此才是圓法。
千輪毫光,是表輪相。科註云:「千輻之輪,表六道一念千如,至此顯著,圓轉無礙也。」無礙是《華嚴經》的境界。「彌綸周匝」就是盡虛空遍法界是一整體,才是大圓滿,方是輪相的毫光。
「寶輪毫光」,寶輪與千輪是一個意思,此句著重在「寶」,表「五道具圓根者」之意。可見得圓頓根性是寶,因其接觸佛法,一生中決定成就。一般大眾接觸到佛法未必能成就,其原因在於根性、緣分不一樣。若具足圓頓根性,又遇到好的緣分,就決定成就。此地的緣是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本願經》之緣無比殊勝。能依照本經的理論、方法、境界修學,就能成佛作祖,不但超越六道,而且超越十法界。大根性、利根性之人,接觸之後能信能解能行。不是這種根性,接觸之後,似信非信,或者信了不能解,解了之後不肯做。即使做的時候,疑慮重重,猶豫不決,依舊墮在妄想、執著裡。所得的果報,當然就不一樣。圓頓根性的人對事情看得清楚明白,事事利益眾生,自己清淨無為,纖毫不染。
「日輪毫光」。科註說,菩薩「從初發心,為度眾生,無有懈息。出於世間,住五神通,處於虛空,放智慧光明,滅邪見戲論。」此皆是從境界上說。心地愈清淨,智慧就愈圓滿,對於世出世間萬事萬法、業因果報都看得清楚。雖看得清楚,菩薩應世依舊是隨緣,所謂「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沒有絲毫勉強夾雜在其中。佛講經說法只是勸化,眾生悟了,就隨順其悟處;眾生迷了,即隨順其迷處,此道理很深。我們要細心體會,認真學習,學得如佛一樣,在生活中才能得大自在。
「月輪毫光」,在此地表菩薩「具智斷二德,故能除五道熱惱,益四眾清涼。然此二輪,正表大士權實二智,照理鑑機也。」二輪就是日月。「照理鑑機」,實智照理,權智鑑機。機是眾生之根機,鑑就是觀,能隨順一切眾生的機緣而幫助眾生就契機。實智照理,對宇宙人生的真相絲毫不迷,即是照理。理機雙契,方能令一切眾生得真實利益。
現今世間的「機」是危機,危機到極處。菩薩住世之目的是幫助世間人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對世間人微妙的動態要善於覺察才能教人,故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皆是在觀照。四聖法界中,阿羅漢、辟支佛、諸佛菩薩,是民主自由開放,聖賢人有德有能,有慧有定,得其正面的受用。而在一真法界則是圓滿的開放,真正毫無限制,正如《華嚴》所說的「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佛菩薩是智慧開放,達到究竟圓滿。可是凡夫不能效法民主自由開放,凡夫一開放即隨順煩惱。煩惱一定要約束,勿令其越軌,才能維護人身的安全、社會的安定。
《華嚴經》五十三參裡有殺盜淫,其殺盜淫是究竟圓滿的智慧,不但不墮三途,連十法界也不墮,真正高明到極處。假若凡夫要造作殺盜淫,就決定墮三途。隨順智慧而示現造殺盜淫不墮三途,此是何道理?譬如社會一般人殺人放火,判罪後立刻就關到監獄裡去,演員在舞台上殺人放火不犯罪,也無人去管他,因為那是表演,不是真的。菩薩做殺盜淫是表演,乃隨順智慧,世間人則是隨順煩惱。是故民主是對佛菩薩而言。若不是佛菩薩,民主就很危險。今天,民主自由是潮流,故佛菩薩順其自然,眾生民主就隨順其民主,眾生自由就隨順其自由,待到走頭無路之時,眾生也會覺悟回頭。
「宮殿毫光」。宮殿,用現代話說就是高大的建築物。我們看到「宮殿」就想到古時候的宮殿,則其高大的意思就表達不出來,而應想到現代都市的高樓大廈。「宮殿」在此地「表三途超出人天,顯五道同歸佛果,故現高顯之相。」三途地位最低,從三途出來生到人天兩道,即是高處,但這還不算高。「五道同歸佛果」,只有淨土,「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能令地獄眾生一生成佛。無量無邊的法門,只有淨土法門最殊勝,愈是最殊勝的法門愈簡單,故淨宗的經論最少,僅五經一論,少才好學。
修學五經一論的任何一種,都能成就。從分量來說有大小的差別,《無量壽經》大,文字多;《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小,只有兩百四十四個字,而所講的理論、原則、境界、成就,決定沒有差別。只要能依一種修學,都能往生不退成佛,這是淨土法門真正殊勝之處。
「海雲毫光」,「表生佛一如,依正不二,染淨同源,苦樂無異,如海莫測邊涯,如雲原無分別,故知情生分別。法法條然,智入一無,事事平等,終於海雲,良有以也。」此是講佛放光這段經文,始從白毫歸結到海雲,其意義非常深廣。在第一品裡是把「大圓滿光明雲」擺在最先。此段放光,把海雲擺在最後,用意很深。顯示五道同歸淨土,入淨土就入平等法,就入一真法界。
我們回過頭來看整段經文。光色種種不同,實為一光。一光現如此多色相,實乃光從真實智慧而來。《般若》說「般若無知」,無知之智是實智,實智遍虛空法界,猶如海水一樣,遍滿大海。光聲電均是波動的現象,波是作用。水上之波浪,依水而生。諸佛菩薩放光,皆是依實智而起的光波、聲波、磁波。
實智是平等的,不是修來的,乃自性本來具足。我們迷了才變成無明,故六道凡夫起心動念都是波。其波是依據無明,無明就是自性,迷了自性稱為無明,覺了無明則稱為自性,故無明與自性是一。然其作用顯現兩種結果,悟後是一真法界,得大自在;迷時是六道輪迴,苦難無邊。佛法之可貴是一念覺,盡虛空遍法界無非是迷悟之作用而已。實智是體,權智是用。體遍虛空法界,用也遍虛空法界。體是靜的,清淨寂滅;用是動的,變化無常。體無相,用有相。用就有波,有波就有相。有些現象我們肉眼看不到,佛五眼圓明能看到。我們看到光,聽到聲音,但看不到光波動的現象,也覺察不到音聲波動的現象。現代藉助於儀器,能觀察到音聲的高低和光波的長短。光之所以顯現不同之顏色,乃其波之長短不同耳。
現今世界紛亂,眾生苦苦,所發的波是貪瞋痴,其波不但強而且起伏大。我們念佛修定,發出的波和緩。緩和的波一衝擊貪瞋痴的波,我們的波強就變大了,惡的波度就在下降,如此才能把世間災難減緩延遲,其理在此。
我們念佛堂念佛的波,猶如電波一樣傳遍全世界,念佛的好處就在於此。我們在這裡念佛,全世界人都得利益,不僅是自利,而且還利他。我們發懇切的真心,用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而念佛,是自利利他。佛經字字句句用現代科學來解釋,大家更容易懂。現代科學所講的生化、物理、化學,佛皆在經典中表達得淋漓盡致,且講得究竟圓滿。佛法是一門高深的科學,現代科技無法解決的問題,佛法能徹底解決,此中決定沒有迷信。
於頂門上。放如是等毫相光已。出微妙音。告諸大眾。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聽我今日。於忉利天宮。稱揚讚歎地藏菩薩。於人天中利益等事。不思議事。超聖因事。證十地事。畢竟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事。
第一句總結前面世尊放光現瑞。「微妙音」的含義無限深廣,一音含一切音,一一音中含一切事,故稱之為微妙音。佛以微妙之音,告諸與會大眾,包括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彼等皆是地藏菩薩教化的大眾。「聽我今日,於忉利天宮,稱揚讚歎地藏菩薩」,此是總結法會開始一直到現在所說的全部經文,皆是稱揚讚歎地藏菩薩。
「於人天中利益等事」,人天是講天上人間,也是指六道。六道之中是一種多元文化的共同生活體,釋迦如來用「六和敬」把一切不同的眾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生活方式,乃至於不同的思想見解、不同信仰的眾生,幫助其消除種種岐見,融合成一個共同體。共同體就是一真法界,多元不同體就是十法界。十法界的眾生最後都歸到一真法界,此是世尊高度智慧、善巧方便的教導,也是佛陀對我們的期望。特別是修學大乘,一定要「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故學佛第一要拓開心量,要能包容一切,才能入佛門,才能懂得佛的教誨,方能得到真實的利益。
「不思議事」,是從體上做總結。為何種種不同能融合成一體?因為相、事、用雖有種種不同,理體卻是一個,故能歸一。就像大海,海是體,海裡的水泡千千萬萬,每個水泡雖然不同,皆依大海而起。眾生迷失,不知體是一,所以才起種種誤會。若知體是一,平等心、清淨心、慈悲心自然就生起來。縱然是冤家對頭,也是一體,離開了理體,何來現相!真如本性不可思議。
「超聖因事,證十地事」,此是講行,亦是結宗。宗就是修學的方法和綱領。「超聖因」是菩薩所修的因行,「證十地」是修因證果。十地即超越十法界,契入一真法界。「畢竟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事」,此不僅是世尊在地藏法會所說之法,而且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之法,乃至十方三世諸佛如來為一切眾生所說之法,也不能超越此總結!
我們明白結語之意,就會懂得人與人如何相處;懂得人與大自然如何相處;懂得人與鬼神如何相處。這三方面,一方面有過失就會造業。三方面處得融洽,就是修積功德。佛講經說法就是說明這些事實真相,教導我們如何與人、與物、與事、與天地鬼神和睦相處,這正是現代人追求多元文化的目標。其目標皆在大乘佛法裡,希望大家對於大乘經典要細心體會。
我們若不能切實去做,在日常生活中還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就體會不到。佛家的經典,字字句句含義都深廣無盡,皆依修持功夫之不同,而有契入之深淺。有一分功夫,就有一分見地,就能契入一分。沒有真實功夫則無法契入,而真實功夫要從斷惡修善做起。「超聖因事」、「證十地事」是要我們做到,「不思議事」是要我們體會,「人天利益等事」是要我們學習。是故才能得到究竟圓滿的大用,「畢竟不退」無上菩提之事。
說是語時。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觀世音。從座而起。胡跪合掌。
觀世音菩薩也是本法會聽眾之一。他聽到世尊極力讚揚地藏菩薩,他站起來代表菩薩眾,也恭敬讚揚地藏菩薩。
白佛言。世尊。是地藏菩薩摩訶薩。具大慈悲。憐愍罪苦眾生。於千萬億世界。化千萬億身。所有功德。及不思議威神之力。
我們都知道觀音菩薩以大慈大悲而稱著於閻浮提。觀音菩薩在此讚歎地藏菩薩「具大慈悲」,由此可知,地藏菩薩之大慈悲心不亞於觀世音菩薩。「於千萬億世界」,千萬億是形容詞,形容無量無邊的世界。「化千萬億身」,任何地方有眾生就有地藏菩薩在。
「所有功德,及不思議威神之力」。功德與福德我們要辨別清楚。斷惡修善、依教奉行,是福德還是功德?若有四相,所修的是福德,出不了三界。若離四相,即是功德。佛教我們要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諸善事」,就是功德。我們現今起心動念還有我執,念念都是為我。總是把我擺在第一,所謂修行都落在福德一邊,不是功德。我執是輪迴的根本業因,只要有「我」,就出不了六道輪迴,修再大的善業也是六道裡享福,福享盡了還要墮落。六道是由妄想、分別、執著變現的。執著破了,六道就沒有了。進一步將分別也捨掉,就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還有四十一個階級。四十一個階級是如何形成的?妄想。妄想就是無明,破一品無明,境界就提升一層,四十一品無明破盡,妄想完全捨除,就證得了大圓滿,即是圓教如來的果地。事實真相我們明瞭之後,才懂得世尊教我們離四相之用意。四相不能不離,不可不離,不離就不能超越六道輪迴。
修行證果要靠自己努力,任何人都幫不上忙,佛菩薩大慈大悲也束手無策,此是自己的事情。十法界十條道路擺在面前,佛給我們說明,讓我們自己選擇。我們若隨順煩惱習氣,走的是三惡道。真正覺悟了,捨離一切煩惱,隨順佛菩薩的教誨,則成就功德。「及不思議威神之力」,此是講地藏菩薩,特別在六道中勤苦的教學,以圓滿的智慧、善巧方便幫助眾生,特別是幫助惡道眾生。
我聞世尊。與十方無量諸佛。異口同音。讚歎地藏菩薩云。正使過去現在未來諸佛。說其功德。猶不能盡。
不僅是釋迦牟尼佛讚歎地藏菩薩,十方無量諸佛異口同音,無一不讚歎地藏菩薩。「正使過去現在未來諸佛」,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說地藏菩薩功德都說之不盡。地藏菩薩的功德就是孝親尊師的功德,孝敬是修學的大根大本。觀音菩薩是孝敬的發揚光大,沒有根本,發揚光大從何談起!
故學佛從「孝親尊師」學起。現今社會動亂的根源在於迷失了地藏,不懂得孝親尊師。一個社會的安危、治亂、禍福,根源在家庭,而家庭的根在夫婦。夫妻結合,不是兩個人的事情,要對整個社會負責。夫婦不合,家庭就破碎;家庭破碎,社會就動亂,全世界的人就會遭殃受罪。佛陀教育重視在家庭,儒家講求「敦倫盡分」,現代大眾疏忽了家庭教育,乃是整個社會動亂、災變的根源。知道災難之起因,就知道如何防範救拔了。
一家人相聚固然有多種因緣。佛告訴我們,人與人之相聚有四種因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恩恩怨怨永無休止。因此,我們要接受聖賢教誨。縱然一家人是報怨而來,若有智慧,懂得盡孝,就能化解怨結,做到一家人互相尊重親愛,解冤釋結,培養恩義,家庭自然和睦興旺。此正是地藏菩薩教化眾生基本的理念和基礎的課程,其功德利益,即使三世諸佛都讚歎不盡。
向者。又蒙世尊。普告大眾。欲稱揚地藏利益等事。
「向者」,其中含意有遠、有近。近,就是本品的文字;遠,是讚歎品初的文字。
唯願世尊。為現在未來一切眾生。稱揚地藏不思議事。令天龍八部。瞻禮獲福。
觀音菩薩為我們啟請。「為現在未來一切眾生」,「現在」是指當時參與法會之會眾,「未來」包括我們在內。請世尊為我們再介紹地藏菩薩「不可思議」之事,目的是讓天龍八部、護法鬼神,「瞻禮得福」。瞻禮是生起孝敬之心,此心一生就得福。鬼神生心,鬼神得福;我們生心,我們得福。
佛告觀世音菩薩。汝於娑婆世界。有大因緣。若天若龍。若男若女。若神若鬼。乃至六道罪苦眾生。聞汝名者。見汝形者。戀慕汝者。讚歎汝者。是諸眾生。於無上道。必不退轉。常生人天。具受妙樂。因果將熟。遇佛授記。
觀音菩薩與我們世界的緣分很深。「佛不度無緣之人」,我們學佛就要懂得跟一切眾生結法緣,不可以結情緣。「情」結於一生,生生世世糾纏不清,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受長劫的苦報,決定不能為之。法緣是幫助他人認識佛法、理解佛法、修學佛法。永遠保持自己的清淨平等覺,不生愛憎,就是法緣。若有歡喜、討厭,就變成情緣,非常可怕!自古以來,多少在家出家的大德與一切眾生結緣,把法緣轉變成情緣,因而墮落的太多太多了!故大乘菩薩沒有相當的定慧,反而不如小乘。小乘是不講經、不說法,遠離社會,獨善其身,不容易墮惡道。大乘菩薩與大眾在一起「和光同塵」,若自己沒有定慧,不能住在念佛三昧之中,依舊隨順煩惱習氣,無有不墮落者。即使講經說法,修一切善事,也都變成有漏的福報。
「若天若龍,若男若女,若神若鬼,乃至六道罪苦眾生。聞汝名者,見汝形者,戀慕汝者,讚歎汝者,是諸眾生,於無上道,必不退轉。常生人天,具受妙樂,因果將熟,遇佛授記。」此是世尊讚歎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與我們世間確實有大因緣。十法界的眾生,尤其是六道罪苦眾生,當遇到大災難之時,只要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就能脫離災難。此是有理論根據的,最重要的是「一心稱念」,才能化解災難。災難是怎樣形成的?是一些惡念、惡習波動現前的現象,一心稱念的心是清淨平等的,發出的波與起伏不定的波相互干擾。若一心稱念的波力強,就能干擾惡波,而不為其所干擾,清淨平等的波就把惡念惡習的波減弱,災難現象就化解了,其理在此。
「聞名見形」,是緣。「戀慕讚歎」,「戀慕」是向佛菩薩學習,是依教修行。「讚歎」是稱揚諸佛菩薩,宣揚佛法,是弘法利生。聞名見形是因緣,善根、福德、因緣具足,這樣的人「於無上道,必不退轉,常生人天,具受妙樂」。此是指還沒有發心出離六道十法界的眾生,在人天裡一定會遇到善友,為其做增上緣。有善根福德的人遇到善知識,皆能生信心、能理解,依教奉行,即是勝因。「因果將熟」,是真正覺悟了,覺悟天上人間福報不可以久享,享福之中不知不覺就造業,故能捨棄自己的福報,專修淨土,因而就「遇佛授記」。
汝今具大慈悲。憐愍眾生。及天龍八部。聽吾宣說地藏菩薩不思議利益之事。
觀音菩薩的慈悲,與地藏菩薩無二無別,皆是憐憫苦難眾生,天龍八部若是不聽經聞法也造罪業。世尊在此教導觀音菩薩,其實也就是教導與會的大眾。「聽」是諦聽,「吾」是世尊自稱,「宣說地藏不思議利益之事」。
汝當諦聽。吾今說之。觀世音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佛告觀世音菩薩。未來現在諸世界中有天人受天福盡。有五衰相現。或有墮於惡道之者。
觀世音菩薩是我們大眾的代表。這段話很重要,說明了一個事實真相!生天,天人雖有福,但終有享盡之時,福享盡就死了。天人壽命雖長,不能無終,六道皆有生死。「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兩種生死皆具足。縱然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還是有生死,依然不究竟。不但天福會享盡,而且天人壽命盡了之後,還會墮三惡道。科註云:「三界諸天,各乘宿業」,三界是指欲界六層天,色界十八層天,無色界四層天,總共二十八層,都「各乘宿業」。
天人「受天福盡,有五衰相現」。天人福報大小也不相同,與人間一樣。假若天人福報不是很大,臨終時阿賴耶識裡的惡習種子還會起現行而墮惡道。佛常說,臨命終時,業力現前強者先牽,哪個念強,就隨著那一念去投生。故臨命終時,善念強就生善道,惡念強就墮惡道,不是閻羅王判定去哪一道,是自己的念頭在牽引。愚痴念強,去畜生道;貪愛的念強,去餓鬼道;瞋恨的念強,去地獄道。由此可知,若我們最後一念,是念佛的力量強,就往生淨土。這一念要靠平素培養,臨命終時才會起作用。
臨命終時一念、十念往生絕對沒錯,理上講得通,事上很少有。真正有幾個人是過去生中宿善的力量強,一時迷惑造作惡業,臨終時有人提醒,宿根起作用,這才往生,絕非僥倖。是故我們一定要在平常努力,加緊地培養,這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大事因緣。
「五衰相現」。五衰相,經中說有兩種:「小五衰、大五衰」。小五衰:一是身體的香味沒有了;二是身上的光微弱了;三是洗澡的時候水沾在身上;四是在境界裡起了微細的貪戀心,有一點染著;五是有眨眼的現象。此是小五衰,福報快要享盡。
「大五衰」,一是衣服染灰塵髒了;二是帽子上的花枯謝了;三是流汗(一有這種情形,其壽命不超過七天);四是身體有氣味;五是坐立不安。小五衰相現前之時,若有緣遇到諸佛菩薩、大善知識,能懺悔皈依,依教修學,就能恢復增長天福,增長壽命。大五衰現前,就決定墮落。故天人愈是往高處去,墮落就愈苦。欲界天、色界天,天福享盡還有不少到人間來。四禪天、四空天壽命盡了之後,多半墮三途。「或有墮於惡道」,這就是一般常講爬得高,摔得重。
如是天人。若男若女。當現相時。或見地藏菩薩形像。或聞地藏菩薩名。一瞻一禮。是諸天人。轉增天福。受大快樂。永不墮三惡道報。
「如是天人」,若其緣分好,在五衰相現前之時,「見地藏菩薩形像,或是聞地藏菩薩名」,也能「一瞻一禮」。一是一心、真心,真誠心瞻禮,就具足了懺悔。「是諸天人,轉增天福」,業障消除,福報就現前,延長享受天福的時間,「永不墮三惡道報」。
何況見聞菩薩。以諸香。華。衣服。飲食。寶貝。瓔珞。布施供養。所獲功德福利。無量無邊。
見聞瞻禮的福報很大,若再供養「香華、衣服飲食」,獲福當然就更大。香華、衣服飲食,皆是表法之意。香表信、戒定、五分法身。決不是我們帶一點香,在佛菩薩面前燃香供養。此只是形象,要懂得從形象中體會其實質,才是真香。我們燃香的意思是表遠離貪瞋痴,勤修戒定慧。故能捨貪瞋痴,修戒定慧,方是真正以香供佛。「華」表六度萬行,「衣」表忍辱,「飲食」表法味,「寶貝瓔珞」表莊嚴具。真正能依照這些方法來修學,所獲的福報利益「無量無邊」。
科註說:「今獲功福,正與般若相應,故如虛空無量無邊也。」功德福利與般若如何相應?《金剛經》教導我們:菩薩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積一切善法,修的善事雖小,所獲功德福利無量無邊,即是此理。若著相修行,獲得的福報很小。由此可知,拓開心量是修學大乘的重要課題,若心量不能拓開,成就遠遠比不上小乘。小乘人縱然連初果須陀洹都不能證得,但人天福報是決定獲得。
大乘人若不能放下身心世界,念佛就不能往生。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就是放下四相,我人眾生壽者,方與般若相應,那就真的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往生才真正有把握。若往生沒有把握,是對世間有牽掛,只要有一絲毫的牽掛,就障礙往生,所以必須捨得乾乾淨淨。是故一定要懂得布施,懂得把自己的福報與一切眾生共享,那福報就大了,方是真正的福報。
復次觀世音。若未來現在諸世界中。六道眾生臨命終時。得聞地藏菩薩名。一聲歷耳根者。是諸眾生。永不歷三惡道苦。
此段是說轉臨終時之惡業。佛家常講「死生事大」。人不是死了就一切皆了,死後到哪一道去受生,才是真正的大事。能覺悟到因緣果報的人,其在世間起心動念,一切造作皆會收斂。印光大師特別提出因緣果報的教學,以此挽救世道人心,消除世間的劫難。講宇宙人生的大道理,真正能體會理解的人並不多,因果報應的理論與事實,一般人皆能明瞭,容易接受。故對於改變世道人心,勸勉大眾斷惡修善,消除世間災難,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地藏經》對於這個理念的教學,可以說分量非常重。
觀世音菩薩代表六道眾生啟請。故世尊叫著觀世音菩薩,也就等於叫著我們的名字。「未來現在諸世界中」,把未來放在前面,當時法會大眾擺在第二,可見本經實際上是對我們末法眾生講的。「諸世界中」,不止一個娑婆世界,也顯示出地藏法門與淨土經典、《華嚴經》無二無別,其對象也是盡虛空遍法界。大乘佛法的對象是法界一切眾生,體會到此義,心量才能拓開。「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是一切眾生本有的心量,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
「臨命終時,得聞地藏菩薩名」,聞是「聞慧」。菩薩「三慧」是建立在「三學」之基礎上。現在有許多人念《地藏經》,依《地藏經》修行,但得不到經上所說的果報,於是說《地藏經》不靈,謗佛謗法。其實是自己錯解如來真實義,不是經不靈。經上講的是「善男子善女人」,我們有沒有達到「善」的標準?「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做到了才是世間的善人。佛法是建立在世善的基礎上,若連這個標準都做不到,學佛何能入門!
入佛門的標準是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戒經說,真正受持三皈,就有三十六位護法神日夜保護。受五戒,每受一條戒有五位護法神保護,五戒具足就有二十五位護法神日夜衛護。今天大家發心續佛慧命,弘法利生,是了不起的大事業!世間任何事業都不能與之相比。佛法重在「行」,不在「說」,一定要做到。具足第二福,聞慧才有基礎。此是初級的佛法,修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開了之後,才有「聞慧、思慧、修慧」。此地之「得聞」,是菩薩聞地藏菩薩名,一聞名就與全經相應。地藏菩薩是此經的名字,聽到菩薩名字,全經所講的理論、方法、境界同時都能現前,才能悟入境界。
「一聲歷耳根者,是諸眾生,永不歷三惡道苦」,永遠不會墮三惡道。此是什麼境界?初果須陀洹之境界。若沒有證須陀洹果,就不能避免三惡道。此地說聽到地藏菩薩名就證初果,在大乘圓教就是初信位的菩薩。何以一聽菩薩之名號就能入此境界?中國過去禪宗的許多公案,不一定是聽佛名、菩薩名,很有可能見到一樣東西,或聽到一種聲音,豁然開悟,便契入自性之境界。教下比宗門容易,但教下的悟入,沒有宗門悟入得徹底,宗門是一悟就見性。此地悟入之時,並非是見性。但一念想到經教中的教誨,就能當下懺除自己的業障,發心效法地藏菩薩的行誼,就入初信菩薩位。初信菩薩從斷德上來說,與小乘初果相同,真的「永不歷三惡道」。雖未出離六道輪迴,決定不墮三惡道,因為三惡道的緣斷了。
三惡道的緣是貪瞋痴慢。迷惑的人起心動念總是以自己為中心,執著放不下。覺悟的人念念想菩薩、效法菩薩,想如何幫助眾生,拯救災難,貪瞋痴慢疑的心斷除了,念念與清淨平等覺和慈悲相應。我們的智慧、能力、福報皆不夠,念念想效法菩薩是打妄想,但若是真心想此問題,自然得諸佛菩薩加持。我們以真誠清淨平等覺心,以大慈悲心,念念為社會為眾生,特別是為苦難的眾生,就與地藏菩薩相應。諸佛如來諸大菩薩,他們的法身、報身、應化身皆是盡虛空遍法界,何處有感,何處就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何況臨命終時。父母眷屬。將是命終人。舍宅。財物。寶貝。衣服。塑畫地藏形像。
一定要用自己的財物來修福,才有功德,自己的財物才是「淨財」。用別人的財物來修積功德,自己什麼都得不到,所修積的功德是別人的。像近代楊仁山居士,他是大富長者,往生前寫下遺囑,把自己的宅舍捐贈出來,現在的南京金陵刻經處就是當年楊仁山的家。他的財產沒有留給子孫,捐獻出來做佛教事業,是我們最好的模範。財物寶貝捐獻出來布施,是真正修福。
布施修福的方法很多,此地舉一個例子,「塑畫地藏形像」,此事最容易做,隨分隨力。我們有能力,就塑造莊嚴高大的地藏菩薩形像;力量小,就請人畫一尊地藏菩薩形像。古時候的造像功德很大,現代造像,功德雖有,但不明顯,現前得不到果報。其理何在?佛法弘揚不彰。念《地藏經》的人很多,了解經義的人少。若令一切眾生在佛門裡做真實功德,現前就能得到果報,所以一定要有人宣揚,將地藏法門講得清楚透徹,那大眾見到地藏菩薩形像感受就不同。
轉業最好是讓病人知道家親眷屬為其修福。何以故?因家親眷屬為他修福,若他自己不知道,不知自己有福,即生自卑心,轉業就難就慢;若知道自己有福,轉業就快。所謂是「境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
或使病人未終之時。眼耳見聞。知道眷屬。將舍宅寶貝等為其自身。塑畫地藏菩薩形像。
為命終人修福,一定要「使病人未終之時」,知道自己修了哪些真實的福報,使其生歡喜心,轉業就容易。
是人若是業報合受重病者。承斯功德。尋即除愈。壽命增益。
科註云:「何故須為病人於地藏處,修供塑像,以能愈病益壽也。」能免除疾病、延長福壽。《止觀》云:「怖畏惡道,人命無常,一息不追,千載長往。幽途綿邈,無有資糧。」無有善根之人,不知惡道的恐怖,為求得名聞利養,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造的皆是地獄業報。人的壽命很短促,一口氣不來就墮落了。墮入三惡道容易,出離則難。「無有資糧」,就是沒有出離三惡道的條件。墮落三途之後,想修福沒有緣分。世間多少有財富、有福報、有能力的人,一生中遇不到修福的因緣。由於愚痴,不認識真正的福田,將自己的財富去護持邪道,不但沒有種福,反而招致殃咎。
是人若是業報命盡。應有一切罪障業障。合墮惡趣者。承斯功德。命終之後。即生人天。受勝妙樂。一切罪障。悉皆銷滅。
依教奉行有兩種不同的果報,一是壽命沒有盡,消業障延福壽。二是業報盡了,這一生所造的罪業,必墮三惡道的,能在臨終之前,聞佛菩薩名號,見佛菩薩形像,生真實懺悔之心,真正發心改過自新,現行就能轉業,能脫離三惡道苦,決定得人天福報。決定生天道或生人道,皆在此時一念懺悔的力量,真心懇切懺悔,力量就很大,就能從三惡道報生到天道;若有慚愧心、懺悔心,力量不是很強,就生到人道。人天兩道受生,果報差別很大,都在一念心的轉變。若臨終之時能聞到淨土法門,一心懇切願生西方淨土,福報是無比的殊勝。淨土法門能令一切罪苦眾生究竟解脫,故十方一切諸佛讚歎,一切諸佛菩薩宣揚。若不能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也只能與淨土結個法緣而已,這一生不能成就。「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由此可知,凡是往生淨土的人,皆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才能在這一生中往生。
什麼人才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第一要得人身,第二要聞到佛法,聞到淨土的經論,這是多善根。接觸淨土法門就生歡喜心,能信能願,依教奉行,則是多福德。聽了不能相信,信了不能理解,理解了又不肯去做,不肯真正修行,修行不能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如此等等,皆是少福德。善根雖有,緣也遇到了,但福報很薄,因此這一生還是不能往生。下一個機緣可能是無量劫之後。是故遇到機緣,聰明人一定要把握住。
怎樣才能把握住機緣?一切放下。印光大師教我們,把「死」字貼在額頭,念念想我就要死了,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再看看周邊死的人,哪樣東西帶走了?故印祖教人常常想著「死」,這個方法非常好!他老人家為我們做了一個示範,他在關房,只供一尊阿彌陀佛像,佛像後面寫了一個大「死」字,時刻提醒自己,對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絲毫不沾染,徹底放下,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決定得生!世間人念佛,為什麼不能往生?沒有放下,依舊有留戀。
放下不是在事上一切不做,到念佛堂一心念佛,這也要有很大的福報。我們本分的事,活一天做一天,雖做不執著,心地清淨,絲毫不染著,就是放下。今天應做之事都做了,明天做不做?不要去想,念念想阿彌陀佛來接引,念念希求往生極樂世界。明天還沒走,明天再做一天,也不盼求阿彌陀佛趕快來接引,一切順其自然,皆聽阿彌陀佛安排。阿彌陀佛沒來,我們就很認真、很努力多做幾天,念念與阿彌陀佛相應。壽命還未盡之時多幫助一些人,盡心盡力宣揚淨土法門。除此之外,世出世間一切法與我們毫不相干。死字貼在額頭就是萬緣放下,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念念為眾生,念念為佛法久住世間,全心全力去做。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男子女人。或乳哺時。或三歲。五歲。十歲已下。亡失父母。乃至亡失兄弟姊妹。是人年既長大。思憶父母。及諸眷屬。不知落在何趣。生何世界。生何天中。
現代人的親情、道義愈來愈薄,造惡愈來愈嚴重,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甚至於家親眷屬都置於不顧,還能想到父母兄弟姊妹的就很希有了。
現今社會非常複雜,心地厚道的人愈來愈少。「若未來世,有男子女人,或乳哺時」,或是「三歲五歲十歲已下,亡失父母」,而今能想念過世父母家親眷屬,不知家親眷屬落在哪一道、生在哪個世間、或生到哪一天中,有這些想法的,大都是知恩報恩、懂得孝道學佛的人。
是人若能塑畫地藏菩薩形像。乃至聞名。一瞻一禮。一日至七日。莫退初心。聞名見形。瞻禮供養。
此是教我們若想求知自己家親眷屬過世後生到哪一道、哪一界的修學方法。修學方法很多,「塑畫地藏菩薩形像」是一種,「聞名瞻禮」也是一種,略舉一二。其關鍵在「一日至七日,莫退初心,聞名見形,瞻禮供養。」中國人重視孝道,提倡孝敬的教育,這種教學的思想,自古以來一直沿襲到清朝末年皆未改變,可以說是中國教育的固有宗旨。孝敬的落實就是祭祀,是故在古代人民生活裡,祭祀是最重要的一項活動。
佛法比祭祀更為殊勝。「一日到七日,莫退初心,聞名見形,瞻禮供養」。供養是淨心供養,恭敬心就是供養。心地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即是供養。由此可知,供養不在供品之多寡,那是形式。形式不必過分講求,盡心盡力去辦,表我們的誠敬心。若家裡清寒貧困,供一杯水就表達我們的誠敬了。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法供養中第一是如說修行供養。想到父母祖先對我們的教訓,我們有沒有做到?我們學佛,佛菩薩對我們的教誨,我們有沒有明白、有沒有記住、有沒有奉行?
「莫退初心」,初心可貴。古人常說:「初發心,成佛有餘。」一般人修學為何不能成就?初心保不住。初心是真心,時間久了就懈怠厭倦,心就變了。縱然修學,皆是形式,那份真誠沒有了,故修學收不到效果。
是人眷屬。假因業故。墮惡趣者。計當劫數。承斯男女兄弟姊妹。塑畫地藏形像。瞻禮功德。尋即解脫。
「是人」是已亡故之人。「假因業故」,業是說其過去生中所造的惡業。造惡業必定墮三惡道。家親眷屬以及後人常想念亡故的親人,能依教修行,把功德迴向給親人,使其得到利益,能因此而脫離三惡道。我們學佛的人夢到家親眷屬,夢到已過世的父母,那是其求我們幫助。我們最好是誦經念佛,把《地藏經》念一遍或三遍,念地藏菩薩名號一萬聲,定數為其迴向。亡人得多少利益,取決於我們念的誠心如何。念的心愈虔誠、愈清淨,亡人得的福就愈大。若誦經念佛還有夾雜,亂心所念,亡人得的利益就很少。即使恭敬虔誠,經上說自己得福七分之六,亡人得七分之一而已。世間不學佛的人,夢到已過世的家親眷屬怎麼辦?就為其燒一些紙錢。因為親人在畜生道不會來找,在人道也不會來找,在地獄道沒有辦法出來,所以能夢到的多數是在鬼道。
生人天中。受勝妙樂。是人眷屬。如有福力。已生人天受勝妙樂者。即承斯功德。轉增聖因。受無量樂。
科註云:「已生善道,增益功勳,未脫苦輪,早生淨土」,正是此段經文之意。說明若是家親眷屬在世之時行善修福,來生還可以得人身。若善行福德力量很大,可以生到天道享天福。眷屬為其供養地藏菩薩形像,依照經典所教導的方法修學,超薦親人,為其培福,成就功德。
「承斯功德,轉增聖因」。「聖因」是指佛法的機緣,在受人天福報之時有緣遇到佛法,當然這是地藏菩薩的威神加持,使其能接受信仰理解佛法,依教修行,那得的果報就殊勝,「受無量樂」。「無量樂」是很高的標準,何時才真正得無量樂?歸結到淨土法門才真正得無量樂,而且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獲得。此乃「當生成就之法門」,不必等第二生。
善導大師說:「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由此推知,人死之後去哪一道投生也在遇緣不同。我們今生若遇惡緣,人事環境、物質環境皆不好,心裡煩躁,常起貪瞋痴慢,來生就墮三惡道去了。若在今生遇到善知識,家庭好、學校好、老師好、朋友好,一定是心善行善,心善行善來生一定在三善道投生,可見得「緣」太重要了。佛法講緣,現在世間人講機會。「孟母三遷」,就是選擇善緣,讓小孩生活在善的環境中,從小受到善良的薰習。故孟子能成為聖人,都是得力於母教。現在我們看到許多家庭,兒女不聽教誨,原因是兒女所接觸的朋友不善,生活環境不善。
我們學佛要想在今生成就,就要選擇學佛的良好環境。我們建彌陀村,無非是想創造一個良好的修行環境。西方極樂世界修學的環境好,十方諸佛剎土都不能與之相比。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上善」是指等覺菩薩。十地菩薩雖善,但其善還可再往上,故把「上善」界定為等覺。由此可知,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皆是等覺菩薩,在如是環境中修學,焉能不成佛!這也是諸佛如來為何勸我們選擇極樂世界的道理之所在。十方剎土修學的環境雖好,卻沒有眾多等覺菩薩在一起。雖有聲聞、緣覺、菩薩,但修學是漸次成就,依舊要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逐漸向上提升。而西方極樂世界即使下下品往生,生到那裡「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是阿彌陀佛在四十八願裡所說,乃彌陀之本願功德。佛不妄語,佛的話決定真實,我們應當深信不疑。我們選擇西方極樂世界作為修學的環境,方能「轉增聖因,受無量樂」。
是人更能三七日中。一心瞻禮地藏形像。念其名字。滿於萬遍。當得菩薩現無邊身。具告是人眷屬生界。
修行的期限是一日到七日。進一步說,「更能三七日中」不退初心,效果就更殊勝。修行最重要的關鍵在於「一心」,故經中講一心、一禮、一瞻,「一」很重要。
「一心瞻禮地藏形像,念其名字,滿於萬遍」。萬是表圓滿之意,圓滿是三七日中(二十一天)盡力去念,所念名號不在多少,重要的是念得相應。念得再多,若是不能相應,「喊破喉嚨也枉然」!何謂相應?念地藏菩薩名號之時,心是地藏菩薩之心,即是度脫法界一切苦難眾生、孝敬法界一切眾生之心,心就與地藏菩薩的心相應。行是地藏菩薩之行,真正獻此身心為一切眾生服務,為一切眾生做得度的增上緣,行就與地藏菩薩的行相應。心行都相應,方是一心稱念。一心,是真誠到了極處。古人云:「誠則靈」,靈是感應,真誠到極處,感應就特別明顯,故能感應地藏菩薩現身,告訴其家親眷屬現在何處。
一心,有事一心與理一心之別。能專心禮拜地藏菩薩形像,專心念地藏菩薩聖號,是事一心,即常講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能與真如自性相應,或者說與一真相應,就是理一心。一真就是法界、真如、自性。心性廣大如虛空,無有邊際,入此境界即超越十法界。十法界有邊際、有範圍,故超越十法界才是理一心。此境界很難懂,很不容易達到。念到煩惱障、所知障皆破盡了,才是理一心。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告訴我們,煩惱是虛妄不真實的,既然是虛妄,決定可以斷除。自性真心是本有的,既是本有,決定可以證得。如何能斷除煩惱,證得真如,皆在一念之間。一念之間的功夫一定要自己做,任何人都幫不上忙。諸佛菩薩和祖師大德能幫助我們的,只是把事實真相說清楚,將其斷煩惱、證入自性的經驗和方法,提供給我們做參考,唯此而已。
真正幫助自己的,還是要靠自己,所謂自悟、自修、自證。我們聽佛菩薩、祖師大德講經說法,自己覺悟之後要肯於修正一切錯誤。我們今生遇緣殊勝,希有難逢,真正明白才生起感恩之心,知恩報恩。佛法對我們的恩德太大了!若此生遇不到佛法,決定還是造業,何能有機會脫離輪迴!我們有緣分遇到佛法,省悟過來之後要真修,決定不再造業。
佛菩薩雖示現斷惡修善,教化眾生,然善惡兩邊皆不造。修一切善法,絕不希求善果,就是不造善。世間人種善因要得善果,才肯修善。佛菩薩真正覺悟了,不求善果。不思惡、不思善,善惡兩頭皆坐斷,真正得大自在。若還有希求善果的心就不自在,果報在人天,出不了三界、十法界。若將希求人天善福果報的念頭打斷,就超越十法界。
在事相上要不要天天禮拜地藏菩薩?要!很有必要。要不要稱念?要。我們專修淨宗,每天禮拜阿彌陀佛,稱念阿彌陀佛就好。若敬仰地藏菩薩,可請一尊地藏菩薩像,供在阿彌陀佛的旁邊,我們稱念阿彌陀佛,包括地藏菩薩在其中,我們禮拜阿彌陀佛,也包括地藏菩薩在其中,這樣容易達到一心。西方三聖皆供在一起,念一句阿彌陀佛皆念到了,如是比較容易攝心。此段是講修行人思念過去的家親眷屬,甚至於從來沒有見面,或者小時見面,長大後逐漸淡忘,常常思念家親眷屬在哪裡,用此種修學方法,菩薩會在感應中告訴他家親眷屬現在生在哪一道。
或於夢中。菩薩現大神力。親領是人於諸世界。見諸眷屬。
或者在夢中夢到菩薩帶他遊歷他方世界,會見自己過去的家親眷屬。科註云:「上是顯機顯應,故於稱禮之際,現身告知其界。眷屬冥機冥應,故於夢中相告。即同善見律天人現夢,乃實夢也。然須了知,善惡凡聖之事,無非是夢。」此是顯感顯應。像前面婆羅門女一樣非常明顯,覺華定自在王佛雖未現形,但有聲音告訴她,她的母親在何處。我們常常遇到、常聽說,夢中夢到佛菩薩來教導,這樣的夢不是妄想變現的,真的是佛菩薩,或者是善神感應的夢境,是可靠的。然須了知,善惡凡聖之事,無非是夢。《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生活的世間,仔細觀察,夢境而已。昨天已過去,永不再來,昨天的事情清楚明白,乃夢境也。今天又變成過去,活一百年天天在作夢,有哪一樣是真?夢裡不再造業,才算是覺悟。無有一樣是真的,何必計較!為何不在夢中做好事善事,積功累德,往後還可繼續做好夢。若造作罪業,則以後的夢皆是惡夢。知道念念皆是夢境,天天都在夢境之中,才真正五體投地地佩服釋迦牟尼佛。世尊講的是真相,「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是「剎那際」。
能契入這一層,才真正感佛恩。才知道善導大師所講「遇緣不同」的話,乃至理名言。我們遇到的緣太殊勝,真的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如何才能契入?要真修,放下身心世界,一切無求。無求,自性就現前;有求,那一念求的心,即是自性之障礙。事實真相確實是夢幻泡影,我們天天在作夢,剎那剎那際相續。「故曰如夢勤加,空名惑絕。回觀世間,皆夢中事。唯大覺朗然,稱大夢覺耳。」諸佛菩薩是從大夢中省悟過來,「大覺朗然」!
更能每日。念菩薩名千遍。至於千日。是人當得菩薩遣所在土地鬼神。終身衛護。現世衣食豐益。無諸疾苦。乃至橫事。不入其門。何況及身。是人畢竟得菩薩摩頂授記。
「千日」是三年,三年不間斷,足見恆心毅力。三年不間斷每天的定課,定課雖不多,但有恆心一天都不缺,就是相續,符合淨念相繼的要求。
「是人當得菩薩遣所在土地鬼神,終身衛護」,菩薩派遣護法神來保護。因為修持有功夫,鬼神敬仰,地藏菩薩歡喜,感得鬼神護衛的果報。
「現世衣食豐益,無諸疾苦。乃至橫事,不入其門,何況及身。」現在世間災變頻繁,隨時隨地皆可能遇到,唯有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在大災難中,若還想得到平安,衣食不缺,就要修布施,不要怕布施完了沒吃沒穿。佛菩薩會送吃的送穿的來,我們要有信心。假若佛菩薩沒有送來怎麼辦?是自己業障太重,要認真努力一心念佛,絕不怨天尤人,就能感應道交。「無諸疾苦」,疾是病,不會有疾病,不會受到苦難。「橫事」是災禍,天災人禍,雖不能預測,皆不會遇到。災變「不入其門,何況及身」,不入其門是我們居住的環境不會發生災難,身當然不會受到危害。念佛念菩薩確實可以消業障,免除一切災難,這是消災免難唯一的修學方法。
念阿彌陀佛,念觀世音菩薩,念地藏王菩薩都好,只要一心稱念,心行相應,感應就特別殊勝。若口念,心不相應,還做損人利己、傷害眾生、擾亂社會的事情,怎樣念也是枉然,因為心口不相應。本經所講的每天稱念千遍至於千日,也不能離開這個原則,就是一心稱念。「一心」是沒有夾雜妄想、分別、執著。而且要知道把念佛、念菩薩名號的心,應用在生活中才起作用。不能說在佛堂做一個小時或半個小時的功課,那時是一心,做完之後,又去搞是非人我、貪瞋痴慢,那沒用處。要把一心保持在一天當中皆不變,對人事物都要誠心誠意,利益眾生,方是真修行,是真正會用功,必有感應道交。今天念佛,今天的心就像佛,願像佛,在生活中,行也像佛。唯恐明天忘記,明天再補念一遍。天天如此,做上三年,已經做熟了,一定會永遠做下去。如是才得善神擁護,佛菩薩護念。
「是人畢竟得菩薩摩頂授記」,此是得究竟圓滿的果報。此處菩薩是指地藏菩薩,一定得地藏菩薩摩頂授記,所修的因真實,果報當然殊勝。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發廣大慈心。救度一切眾生者。欲修無上菩提者。欲出離三界者。
「善男子善女人」之善,必然是具足淨業三福之善,不是普通之善。世間的善人沒有如此大的心量,二乘善人亦無有此心量,故此是大乘菩薩之善。「發廣大慈心」,廣大慈心包含淨業三福十一句。「救度一切眾生」,一切是盡虛空遍法界,不限定某個地區,即是四弘誓願裡的「眾生無邊誓願度」。「欲修無上菩提」,是四弘誓願裡的「佛道無上誓願成」;「欲出離三界者」,是「煩惱無盡誓願斷」,那才出得了三界,真正覺悟。
科註云:「此是大菩薩心,習行般若波羅蜜,故能發起度人之心。然慈悲本具,昔著我人,故分彼此。今知同體故發等心。」我們雖發此心,在日常生活中還是若有若無,心不懇切不真實,故而修學功夫不得力。我們在境緣中境界轉不過來,皆是沒有真正發心。一定要發真實心。真實心一定要「住真實慧」,「習行般若波羅蜜」,真心才發得起來。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皆是我們自性本具,與一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
然而,我們著了人我,著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在境界上起妄想、分別、執著。有妄想、分別、執著,就分此分彼,分自分他,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之心就不能現前,本有的性德不起作用。起作用的是妄想煩惱,日子當然不好過。若性德本具的智慧德能起作用,就過佛菩薩的生活,過的是高度智慧的生活,過的是真善美慧的生活。是故要發捨己為人、救度一切眾生之心。
科註云:「出離三界者,即圓教初信至七信,見思先去,長別三界苦輪也。」圓教初信位的菩薩,三界八十八品見惑皆斷了,斷煩惱的功夫與小乘初果相同。初信位的菩薩雖然未出離三界,然已入聖流,不是凡夫,在三界人天兩道修行,決定不墮三途。為何不墮三途?因為不再造三途的惡業,三途的因斷掉了。
是諸人等。見地藏形像。及聞名者。至心歸依。或以香華衣服。寶貝飲食。供養瞻禮。是善男女等。所願速成。永無障礙。
此段經文最重要的是「至心」。「歸」是回歸回頭,「依」是依靠,是依教奉行。真心回頭依照《地藏菩薩本願經》修行,方是皈依地藏菩薩。真心誠意的照做,就是「至心歸依」,從心回頭,功德甚大。
「香華」,香是戒香,要持戒、要守法。華代表因行。在大乘法裡,「華」表六度,「衣」表忍辱。「寶貝」代表財物,「飲食」是維持生命所不能缺少的。以此來「供養瞻禮」,在菩薩形像面前供養。應用在生活上,就是救度一切眾生。要把供養瞻禮,落實到生活之中,才是修行。
每天早晚課誦,無論是在寺廟殿堂,或是在家裡的佛堂,要懂得課堂作業。早課是提醒自己,一天的處事待人接物要如法,如法就是持戒,也要勸人守法,這一枝香就沒有白點。勸人家種善因,斷惡修善,就是供花,花就沒有白供。晚課是反省檢點,今天有沒有認真去做?做得自己滿意否?若自己覺得不夠滿意,要懺悔改過,明天要做的比今天好,如此方是修行。早晚二課成就真實功德,不是形式。現代人修行只有形式,沒有實際,是故不能成就。
若能如實修學者,「是善男女等,所願速成,永無障礙」。所願就是度眾生之願,成佛道之願,脫離三界六道之願,皆能成就。
復次觀世音。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現在未來百千萬億等願。百千萬億等事。
「善男子善女人」,善字是關鍵;若不是善男子善女人,依照此方法求,未必得感應。善的標準在三福,若想求人天殊勝的果報,一定要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之人天善,求世間殊勝的福報才能求得到。若求出世間殊勝的果報,則要做到「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的小乘之善。何謂三皈?皈是真正回頭,依是依靠。「皈依佛」是從迷惑顛倒回頭依自性覺;「皈依法」是從邪知邪見回頭,依正知正見;「皈依僧」是從一切染污回頭,依清淨心。三皈談何容易!這是出世間的善法。我們今天受的三皈眾戒是有名無實的,但為何還要此形式?戒經上說,沒有受過戒的人不可以看戒經,所以為了避免別人毀謗,我們是受形式戒去讀戒經。過去章嘉大師告訴我,真正能做到一條,這條戒就受了,就是登壇受了戒;若做不到,等於沒有受。
科註云:「願念在內,事相據外。約世出世間,則有百千萬億。或求現生果遂,或期他世從心。準《十輪經》云,此善男子,隨所在處。若諸有情,或為多聞。淨信,淨戒,淨慮,神通,般若,解脫,妙色聲,香,味,觸,利養,名聞,功德華果,樹林,床敷,舍宅等,是也。」在內有願有求,而所求的事相在外。所希求的事太多,說之不盡。或是求此生中的願望皆稱心如意;或希望來生得殊勝的果報;或希望在此生有很好的緣分聽聞佛法;或是「淨信,淨戒,淨慮,神通,般若,解脫,妙色聲,香,味,觸,利養,名聞,功德華果,樹林,床敷,舍宅等,是也。」此處只是例舉一些,因為世出世間人想希求的事情太多了。
但當歸依瞻禮供養讚歎地藏菩薩形像。如是所願所求。悉皆成就。
此段經文就是《普賢行願品》裡的「如說修行供養」,法供養中的第一句。真正做到如教修行供養,所求之願皆能得到。「歸依」、「供養」,歸是回頭,從一切錯誤、過失真正回頭懺悔。如何懺除?「後不再造」。知道錯了,以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方是真懺悔。
「瞻禮」是功課,時刻提醒自己,早晚功課要瞻仰、禮拜地藏菩薩的形像。禮拜是恭敬,表達自己誠敬之心,並依教奉行。真正要依《地藏菩薩本願經》修行,必須把經典裡的教訓節錄出幾十條,擺在面前,天天照做,方是供養,如教修行供養。不但自己要依教奉行,還要教化眾生,因為這是大乘法。大乘菩薩之善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自己做到還不夠,還要勸化別人。
「讚歎地藏菩薩形像」。形像,不是雕塑彩畫的形像,而是地藏菩薩示現在人間的形相。菩薩用什麼心、以什麼樣的態度處事待人接物,是菩薩的形相。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述地藏菩薩的功德,講了《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十輪經》和《占察善惡業報經》,即是專門讚歎地藏菩薩形像的。讚歎,不僅是要為人演說,還要為人做好榜樣。地藏菩薩在末法時期,代表世尊弘法利生,接引大眾。我們修地藏法門,行願都與地藏菩薩相應,所願所求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我們所願所求是自性功德的現前,還是佛菩薩的加持?兩者皆有。自性功德是因,佛菩薩加持是緣。若自己沒有真修,佛菩薩的緣就加持不上。必須自己有真因,佛菩薩做助緣,果報才能順利成就。只要認真努力地修學,現前修現前就得感應,真的是如願以償,有求必應。
復願地藏菩薩。具大慈悲。永擁護我。是人於睡夢中。即得菩薩摩頂授記。
科註云:「歸供合法,求懇如心,故感大士,夢中授記。」皈依供養如法,菩薩就為我們做增上緣;皈依供養不如法,什麼樣的希求,皆得不到感應。如理如法的希求,一定能成就,既是為自己,也是為眾生。如四弘誓願所說,願斷煩惱,願學法門,願成佛道,皆是為度眾生。若只為成就自己,而不是全心全力救度眾生,則願很難成就。為眾生亦為自己,依舊有障礙。為眾生,不為自己,其願方容易成就。為眾生,不為自己的願,也有不能成就的,不是菩薩不幫助,是眾生業障太重。由此可知,佛菩薩現不現身、說不說法、教不教化眾生,都是一片慈悲。佛菩薩不現身、不說法、不教化眾生,乃緣不成熟。緣是在眾生這邊,不在佛菩薩那邊。是故我們一定要存善心、行善事、發善願,才能感得佛菩薩現身說法。若心行不善,佛菩薩決定不會來。
只要善心不變,菩薩始終會保護。永遠不退心,依教奉行,愈做信心愈堅定,信心愈清淨,法喜充滿,一定得諸佛菩薩護念,天龍善神擁護,還會夢到菩薩摩頂授記。科註云:「若非信力堅固,安有如是瑞相」,希有的瑞相皆靠信力清淨堅固而得。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善男子。善女人。於大乘經典。深生珍重。發不思議心。欲讀欲誦。縱遇明師。教視令熟。旋得旋忘。動經年月不能讀誦。是善男子等。有宿業障。未得消除。故於大乘經典。無讀誦性。
沒有智慧而想修學大乘,不但不能開悟,連經文都記不住。像現代中年以上的學佛人,皆有此困難。因此學佛第一個條件,就是遇到好老師,此是一生修學成敗關鍵之所在。「明師」是過來人,有修有證。然「善知識可遇不可求」,能遇到是宿世的善根、因緣,過去生中沒有善根、福德、因緣,何能遇到!「縱遇明師」,善根、福德薄,遇到了不相信,不肯接受教誨;縱然接受也是陽奉陰違,故無成就。
「教視令熟」,視就是觀,觀察觀照,屬於慧。觀察是初步,要從觀察提升到觀照,只用觀用照,不用心意識;用心意識,觀照就沒有了。其實觀照還是沒有離開心意識,要想離開心意識,我們初學的人做不到。對初學人來說,是通過觀察觀照,再依教奉行,把佛講的理論、方法、境界與我們實際的生活做對比。
先觀察因果,觀察行善是否得善果,作惡是否得惡報,先從最明顯的地方去觀察。然後再觀察入微,漸漸契入到微細,就生智慧。禪宗從觀照入門,功夫漸漸深了,即是照住。照住就是得定,再往上提升就是照見。《心經》說觀世音菩薩的功夫,是「照見五蘊皆空」。知道眼前現實的狀況確實是夢幻泡影,正如《般若經》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那是照見。這個境界就超越十法界,因為十法界裡還有能所,「照見五蘊皆空」是能所都沒有了,就是一真法界現前。
「旋得旋忘,動經年月,不能讀誦」。我們學習是邊聽邊忘,還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是故不能開悟。我們要認真反省檢討,才能發現自己的過失。必須肯定自己業障深重,才會發心消除業障,業障不消就要輪迴六道。一輪迴,來生又得從頭學起,來生有沒有機會遇到明師很難講。不是說生生世世皆能遇到,開經偈說:「百千萬劫難遭遇」,此話是真的。故今生不能成就,絕對不是說來生會遇到,很可能會隔幾十生、幾百生,乃至於多少劫,才有機緣再遇到。這就是退轉,退的時間太長了,一定要了解。然後才知道機緣希有難逢,遇到之後要牢牢地抓住,不能放鬆,如何辛苦也要咬緊牙關做到今生成就,才是真正覺悟、真正有智慧的人。
消除業障最有效果、最快速的方法,無過去於一心念佛。身心世界、世法佛法皆放下,一心念佛,勸人念佛,這個消業障的方法比什麼都快,能得念佛三昧。業障再重的人,一生當中都能做到,這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遇緣不同」。得念佛三昧,智慧開了,能否弘法利生?不敢肯定。要看法緣,自己雖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若無法緣,講得雖好,人家不聽。此時如何辦?一般皆是先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是故,成就的人是否住世,不是自己的事情,與自己業報已完全沒有關係,住世不住世都看法緣,有緣多住幾年,無緣立刻就往生。成就的人能自在往生,但示現不一定相同,也有人示現生病,也有人示現很苦。何以故?覺悟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見到生起警覺之心。示現沒有病苦,很自在的,令大眾看到生羨慕心。菩薩做種種示現,都沒有一定。示現也不是自己的意思,看眾生之緣,應該做哪種示現,菩薩就做那種示現,所謂是隨類化身、隨機說法。但有個原則,無論何種示現決定是利益眾生的。
如是之人。聞地藏菩薩名。見地藏菩薩像。具以本心恭敬陳白。
「聞地藏菩薩名,見地藏菩薩像」。聞名見像,此地的「聞」、「見」是菩薩的「聞、思、修」三慧,這才能與菩薩相應。開智慧,是開啟我們真心本性本有的般若智慧、德能。
見地藏菩薩像,就要想到地藏菩薩的行誼。故我們聞名見像,知道必須如地藏菩薩的行誼,才能把自性本具的心地寶藏、智慧、德能開發出來。有智慧,業障就消除了。若不能效法地藏菩薩的行誼,業障就無法消除。
在菩薩形像前求懺悔,「具以本心」。本心是真心,要誠心誠意求懺悔。科註云:「聞名見像,陳白本心者,以地藏之名,從智慧而生,而大士之像,由功德而立,故稱名供像,即發慧性,然須恭敬,始能感動,以誠能動物,不誠,未有能動者也。」一定要懂地藏菩薩表法的意思。「動」是感動,「物」是指一切有情眾生,包括諸佛菩薩。心地不誠就不能感動佛菩薩,對一切善人善神,都要用真誠感動;若不誠,則感得妖魔鬼怪。殺心感羅剎,瞋恚心感修羅,慳貪心感餓鬼。
更以香。華。衣服。飲食。一切玩具。供養菩薩。
科註云:「假物將意,藉事顯心,香取清遠潛通,華表圓滿悅澤,衣服見寂忍不捨,飲食顯慧命常存,玩具彰遊戲神通,故借斯儀,表我誠敬也。」香是清香遠聞;華表圓滿悅澤,沒有一個人不歡喜花。花代表歡喜,完全是從相狀上來說。「衣服見寂忍不捨」,衣表忍辱。「飲食顯慧命常存」,表這個意思。「玩具彰遊戲神通」,此是舉幾個例子。主要是藉此儀式表自己的誠敬。此是至心懺悔,修誠敬的儀規。
以淨水一盞。經一日一夜。安菩薩前。然後合掌請服。迴首向南。臨入口時。至心鄭重。
再「以淨水一盞」,供佛菩薩像前,「經一日一夜,然後合掌請服」,把此水喝下去。「迴首向南」,地藏菩薩坐在南方。「臨入口時,至心鄭重」,科註說得很清楚,「用淨水者,藉緣發慧」。供一杯淨水,心要像水一樣清淨平等,清淨平等心就發慧。不要把這杯供水倒掉,要喝下去。供水最好供涼開水,可以喝。表示我接受,認真學習之意,不是每天將佛前的水換一換就倒掉。這些事相皆在日常生活中,看其用的是什麼心,我們的心就是「至心鄭重」。智者樂水,水有洗淨污染的功能,貪瞋痴是污染。《無量壽經》教我們「洗心易行」,用清淨平等的水來洗滌我們的心,改變錯誤的行為。
科註又說:「以清治濁,以正治邪,眾邪斷絕,知水為真。」要懂得表法,不是說天天喝供水就開智慧,要表裡一如,才能開智慧。天天供水,天天喝供水,一定要把不平的心洗成平等心,把污染的心洗成清淨心,才能開智慧。若每天喝供水還是貪瞋痴慢、自私自利,智慧如何能開!業障如何能消!懂得表法的義趣,不喝供水亦可。喝供水在事相上表示誠敬,取此義耳。
服水既畢。慎五辛酒肉。邪淫妄語。及諸殺害。一七日。或三七日。
修此法要「慎五辛酒肉,邪淫妄語,及諸殺害」。換言之,一定要修十善業。不但修十善業,還要斷五辛。五辛即「蔥、蒜、韭菜、蕎頭,洋蔥」,這五樣東西不能吃。「一七或三七日」,這幾天當中要嚴格的修十善法,此是講修行的方法。
說一七、三七是剋期求證,期望在此日程內得到感應,若業障很重的話,三七日不行。一般講三個月會見到效果,六個月效果就很顯著。年歲大的人也能恢復記憶力,讀過的東西也能很久不忘,可以達到這樣的功效。科註最後一句:「但除狐疑不信,及不至誠者」,若對此修法有懷疑,不能以真誠心去修,那感應就很難達到。若深信不疑,以真誠恭敬心去修,一定有感應。
是善男子。善女人。於睡夢中。具見地藏菩薩。現無邊身。於是人處。授灌頂水。其人夢覺。即獲聰明。應是經典。一歷耳根。即當永記。更不忘失一句一偈。
此是所求而得成就,願亦遂之。有人求而不得感應,皆是精誠不足之故。精是專一,誠是誠敬。有些人讀了本經,不能夠圓解,心量窄小,只是在佛菩薩面前誠心誠意祈求,處事待人接物不誠實。能否求到?求不到。在佛菩薩形像前露一點誠心,離開佛菩薩形像,與大眾接觸時,惡念又起來了,煩惱習氣又起現行,則毫無用處。經典一聽就明白,一讀就能記住,在日常生活中,樣樣事情皆聰明,能開解,能記住,其效果才真的成就了。若不懂得道理,不了解事實真相,雖求亦得不到果報。是故,如理如法的修學非常重要。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願。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屬分散。或諸橫事。多來忤身。睡夢之間。多有驚怖。
「若未來世」。此品經裡,佛皆是對末法眾生所說,救度苦難之事不但付囑給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也有分。「有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願」,現今世間災難頻繁,天天皆能見到,這是無始劫來眾生積習惡業之所感召。可是現代世間人不相信。古時由於世代相傳的教誨,還有能接受的人。現代人以為自己的想法、做法是正確的,反而認為古聖先賢的教誨不適合時代,應完全捨棄。新的思潮,其想法、做法結果如何,值得深思。
「衣食不足」是世間最痛苦的事。根源我們了解,但說出來無人相信。發心救濟,是治標不治本。佛的教誨是治本,是根本的救濟。「家宅不安,眷屬分散」,逃難到他方;「橫事」是意外的災害。科註說得很清楚:「此由宿世之慳貪,致有今生之禍患耳。」我們過去生曾修過五戒十善,由此因緣,引導我們到人道來投生。雖得人身,每個人富貴貧賤不相同,所遇的禍福不一樣,此是滿業所感。滿業是過去生中所造的善業與惡業,宿世造作善業,今生得福報,衣食豐足,所求如願;若宿世造作的是惡業,就會感受衣食不足,願求不遂,遭遇艱難困苦。
如是人等。聞地藏名。見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滿萬遍。是諸不如意事。漸漸消滅。即得安樂。衣食豐益。乃至於睡夢中。悉皆安樂。
此是轉惡業報,乃至於達到所求滿願。是否真正能滿所求之願?問題端在自己的存心。若對於佛法有相當的契入,就能相信「境隨心轉」,心能轉境界,不是境界轉心。若真正能做到心轉境界,豈有不如願之事!
「如是人等」,遭遇災難的人應覺悟。「聞地藏名,見地藏形」,地藏表孝敬,聽到地藏菩薩名號,見到地藏菩薩形像,就要生起孝親尊師之心,改心理轉業報。孝敬是一切善法的根源,三善根是「無貪、無瞋、無痴」,是以孝敬為基礎。《觀無量壽佛經》講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地藏菩薩本願經》就是說明這四句話。大眾遇到災難,我們全心全力救助也是一時的,算不了什麼。根本的救助是佛陀的教誨,永遠解除災難,幾個人能體會到佛陀的恩德?
修學最重要的是「至心恭敬」,科註云:「至心恭敬,徹到源底也。」足見這四個字含義之深廣。徹到源底,何謂源底?即真心、自性。《華嚴經》說,虛空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故心是虛空法界一切萬法的根源,至心恭敬就達到這個源底。至心真誠到極處是所感;消除一切災難,則是所應。我們能感,佛菩薩就有應。
「聞名不惑於名,見相不著於相,冥契真實中基,方曰至心」,這是教我們如何做到至心。世間一般人遇到災難,縱然讀到本經,聞地藏菩薩名,見地藏菩薩像,苦苦的哀求佛菩薩保佑,也未必真的有效果。何以故?沒有做到至心。聞名惑於名,見相著於相,把感應的通道阻塞了,故苦難的境界依舊轉不過來。要做到至心,得有相當的修養,智慧開了才行,唯有真實智慧才聞名而不惑於名,不但聞佛菩薩的名號不迷惑,聞世間所有一切的名相皆不迷惑。不迷一名,一切名皆不迷;不著一相,一切相皆不著。
「念滿萬遍」,是多次薰修,希望能契入境界。經要常讀常講,尤其講比讀的效果殊勝。我自己是凡夫,不是上根利智,今天能在佛法上得這一點利益,沒有其他原因,就是靠天天講經。每講一遍就是薰修一遍,我四十年天天不斷的薰修才有這點效果。這使我深深體會到教學相長,明瞭菩薩熱心教化眾生亦是為了利益自己。若沒有一顆熱誠教化眾生的心就無法自利,自利決定是建立在利他的基礎上。不僅解門如是,行證亦復如是。不能全心全力幫助有苦難的人,自己的災難就轉不過來。熱心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消除災難。不肯真做,解悟得再圓滿,災難還是免不了,故「至心恭敬,念滿萬遍」的義理很深廣,佛言真實不虛。
「是諸不如意事」,就是衣食不足,所求不能如願,疾病、凶衰、不安,眷屬分離等等。這些不如意事,「漸漸消滅」了。佛用漸漸的意味深長,因為災難消除的快慢是依自己用心的程度、薰修時間的長短而定。災難有很短時間就能消除的,也有很長時間才能消除的,完全看自己的修持。自己若能頓悟,勇猛精進地修學,在短時間內就能消除災難。「即得安樂,衣食豐益」,豐是豐足,溢是增加,不但自己足用,還有多餘的幫助別人。
「乃至於睡夢中,悉皆安樂」,惡夢沒有了,身心安穩,轉禍為福。科註云:「修善消滅安樂」,這句話對現代人來講,還得加幾個字才行,否則就會產生誤會。說成「修善消滅諸不如意事,即得安樂」,意思就圓滿了,不至於誤會。我們希望自己有難之時,有人幫助、安慰我們;我們看到別人有難就要去安慰、幫助別人,才能收到如是之果報。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因治生。或因公私。或因生死。或因急事。入山林中。過渡河海。乃及大水。或經險道。
現今出門旅遊,交通工具與古時候不一樣,但遇到的災難是相同的。科註云:「安水陸險道」,在水陸險道旅遊能得到平安。前段有「若未來世,有諸人等」,此段有「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每段經文大家注意一下,若是善男子善女人,遇到災難的可能性少;沒有加善的,只講「有諸人等」,則不然。若真行善人,則很少會遭遇災難。故對經文,字字句句我們皆要留意。
此地是講「善男子善女人」,其最低限度要做到淨業三福的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才能稱作善男子善女人。「治生」是為了自己家庭的生活,外出謀生。「或因公私」,或在朝廷作官,受公家的差遣;或是私人之事,探親訪友。「或因生死」,死是奔喪,生是家裡人生小孩,回去探望。「或因急事」,臨時有急事。這些,皆是外出的原因。
「入山林中」,旅行之時經過山林。或要渡江河大海,「大水」是湖泊一類。「或經險道」,險道包括有猛獸毒蛇,或有強盜搶劫的地區。在過去,險道水陸皆有。現代交通比過去便捷,但交通事故也頻頻出現。如何能在旅途中確保平安,是所有出外旅遊者的期望。
是人先當念地藏菩薩名萬遍。所過土地。鬼神衛護。行住坐臥。永保安樂。乃至逢於虎狼師子。一切毒害。不能損之。
善男子善女人還是要至心稱念,誠心誠意的念地藏菩薩名號。科註說:「此顯稱名之益。是人,通指九界。以初地菩薩,尚不免虎狼之難。」世尊教導我們,不單是指我們人道,九法界包括菩薩在其中。初地菩薩尚不免虎狼之難,何況菩薩以下?為何會遇到災難?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如果我們過去世跟虎狼獅子沒有結怨,牠看到我們理都不理,不會傷害我們。過去跟牠結了怨,牠就會來傷害。即使是初地菩薩遇到冤家,冤家也不會饒過他,故冤家宜解不宜結。《高僧傳》裡的安世高,到中國來還兩次命債,所謂是欠命還命,欠錢還錢,因果通三世,只有世間人看不到前後的因果。
惠能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們還見到世間有過失,別人有過失,自己沒有過失,那修學就有障難。何時能做到不見世間過,只見自己過,方是真的有進步,業障消除,轉禍為福。縱然不幸生命失掉,遭人陷害或被人殺害,也是轉禍為福。何以故?捨掉此身再受身,不知比現前要好多少倍!即使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必生天道享天福。若遇到災難,一念怨恨心起,不僅災難不能避免,且會墮落三途。我們能明白事理,平心靜氣觀察世間,皆是得力於佛陀的教誨,是故佛菩薩、三寶的恩德超越父母。
平常能斷惡修善,方是善男子善女人。我們旅行之時,又能念地藏菩薩名號萬遍,念念不忘孝親尊師,念念不忘斷惡修善,念念不忘對一切眾生憐憫慈悲救助。由此而知,在旅途中就能得到天地鬼神的保佑,所在之處皆得安穩;即使遇到災難,也不會受到損害。世尊在此地教導我們,要依照經典教誨去修學,利益無量無邊!
佛告觀世音菩薩。是地藏菩薩於閻浮提。有大因緣。若說於諸眾生見聞利益等事。百千劫中。說不能盡。
「閻浮提」是指地球。此處世尊特別為我們強調,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不僅對「閻浮提有大因緣」,對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都有大行願。
「見聞利益」,見地藏菩薩像,聞地藏菩薩名,利益太多了,一百劫、一千劫皆說之不盡。科註云:「此結地藏偏向閻浮之意。《十輪》云:「歸敬地藏者,所求皆滿足。具足施功德,悲愍諸眾生。假使百劫中,讚說其功德,猶尚不能盡,故皆當供養。」「結」是總結,「地藏偏向閻浮之意」是世尊特別地強調地藏菩薩布施的功德,悲憫一切眾生。歸敬地藏的人一定要效法地藏行,若不能盡心盡力效法地藏菩薩,不是真正歸敬。天天禮拜地藏菩薩,見到眾生苦難還置若罔聞,那就錯了。即使自己沒有能力幫助別人,也要讀經、執持名號,以此功德至心迴向。若有能力要盡心盡力把救助做到圓滿,才是真正修學地藏法門,方是真正歸敬地藏菩薩。
是故觀世音。汝以神力。流布是經。令娑婆世界眾生。百千萬劫。永受安樂。
佛囑咐觀世音菩薩流通本經。末法九千年,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把弘法利生的使命委託給地藏菩薩。由此觀之,末法時期能挽救劫運度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不至於墮落惡道,就是本經所講的方法。弘法利生最重要的是契機契理,本經是從世尊真如自性流露出來的教誨,是大乘中的大乘,與《華嚴經》、《無量壽經》無二無別,這是契理。而經中所說的境界、修學的方法,更是契合末法時期眾生之根機。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吾觀地藏威神力。恆河沙劫說難盡。見聞瞻禮一念間。利益人天無量事。
此品後面有重頌,重頌的目的有二。一是佛講經說法之時,聽眾有先來後到,先來的前面皆聽到,後來者則沒有聽到。若是很重要的開示,佛一定把前面所說的意思,簡單扼要的再說一遍,照顧後來的人。二是偈頌便於記憶,前面說得很多,唯恐聽眾記不住,故用偈頌的方式再略說一遍,便於大眾記憶。對於佛的教誨,我們常讀誦記憶,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就會想到,一切皆以經教為準繩,方是依教奉行。
「吾觀地藏威神力,恆河沙劫說難盡,見聞瞻禮一念間,利益人天無量事」。此是第一首,是總讚地藏菩薩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吾觀」,吾是世尊自稱。佛看到地藏菩薩的威德神通,幫助虛空法界一切苦難眾生。菩薩的威神力是什麼?就是地藏三經所說的道理和方法。一切眾生能讀誦憶念,依教奉行,無不得利益。其功德利益,乃「恆河沙劫說難盡」。
「見聞瞻禮一念間,利益人天無量事」。此是說見到地藏菩薩像,聽到地藏菩薩名號,哪怕只在一念之間,就在阿賴耶識落下了金剛種子,這就是利益人天無量事。故此世間人現在雖還遭受災難,佛菩薩慈悲地讓其見到佛像,聽到佛名,給其種善根,往後必定得度。若眾生有善根,那就很容易得度,很可能在這一生中就能消災免難,念佛往生淨土。往生淨土就是去作佛,利益無比殊勝!
若男若女若龍神。報盡應當墮惡道。至心歸依大士身。壽命轉增除罪障。
第一句包括的範圍非常之廣,男女人間天上龍神,通指六道一切眾生。「報盡應當墮惡道」,壽命盡了,由於造作了惡業,因此要墮惡道。「至心歸依大士身」,關鍵是至心,依照菩薩的教誨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皈依是回頭,真正回頭依教修行。念頭轉過來,境界就轉,壽命延長,罪業消除,轉禍為福。
少失父母恩愛者。未知魂神在何趣。兄弟姊妹及諸親。生長以來皆不識。或塑或畫大士身。悲戀瞻禮不暫捨。三七日中念其名。菩薩當現無邊體。示其眷屬所生界。縱墮惡趣尋出離。若能不退是初心。即獲摩頂受聖記。
現代人多數只貪圖眼前的享受,忘恩負義。也有些眾生恩深情重,心地厚道。家親眷屬在自己很小的時候就過世,長大後常常思念,不知道親人的狀況,這是知恩報恩。
「或塑或畫大士身」,或是塑造地藏菩薩形像,或是彩畫地藏菩薩形像。「悲戀瞻禮不暫捨」,塑畫菩薩形像之後,供養菩薩形像,每天禮拜瞻仰相續不斷。「三七日中念其名,菩薩當現無邊體」,真誠之感,佛菩薩就有應。三七日中即二十一天,至誠修持一定得到感應。若在三七日中菩薩不現身,那是自己誠敬不夠。此處是三七,如此長的時間至心瞻禮,豈有不感動之理?眾生有感,佛菩薩決定有應。「示其眷屬所生界」,菩薩告訴其所憶念的家親眷屬現在何處,在十法界裡的哪一界。「縱墮惡趣尋出離」,縱然家親眷屬墮在惡道,我們能將修行的功德至心迴向,就能感得地藏菩薩現身,親人就能脫離惡道。故人生在世間,積功累德很重要,對一切眾生要布施恩德,依教修行。方有孝順兒女為父母修福,自己縱然墮到地獄也能出離。
「若能不退是初心,即獲摩頂受聖記」。能在三七日中,「悲戀瞻禮不暫捨」,若能永遠保持下去,這一生就能成佛。此是真誠恭敬到極處,能感動諸佛菩薩。此句是講「現報受記」,真的是存亡兩利。菩薩為其摩頂授記,授記就是告訴他何時能證果,得何成就,這是佛法修學中的大事因緣。希望同修真正發心專修專弘本經,但最後一定要導歸極樂才是大圓滿。
欲修無上菩提者。乃至出離三界苦。是人既發大悲心。先當瞻禮大士像。一切諸願速成就。永無業障能遮止。
「欲修無上菩提者」,是發菩提心,無上菩提是無上正等正覺。「出離三界苦」,小乘人也能做到。三界之內,苦不堪言,真正覺悟的人一定常想著永脫三界輪迴。「欲修無上菩提」,是超越六道十法界,希求究竟圓滿的佛果,志願宏大。既然發了大心,「先當瞻禮大士像」,求佛菩薩加持,自己依教修行,護持正法。
「一切諸願速成就,永無業障能遮止」,自己成就之後,要教化一切眾生。諸佛如來示現在世間,往往也示現有業障,此是佛教化眾生之善巧,令凡夫深深警覺因果之可畏。孔子在陳絕糧,釋迦牟尼佛也有三個月馬麥之報,所以即使成佛成聖也無法轉變因果。
百丈大師說:「大修行人,不昧因果。」所謂不昧,不是沒有因果,而是對因果清楚明白,知道自己現在所受的果,正是自己過去所造的因,「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故受報之時心甘情願。世間人遭遇一切苦難,怨天尤人,受報之時再造罪業,因果循環永無休止。解決問題真正的辦法是解結。所有一切不善的果報皆甘心承受,才能化解怨結,我們在菩提道上才沒有障礙。
「瞻禮大士像」,最重要就是「孝敬」,孝敬要擴展到對一切冤家,皆用孝敬之心。普賢菩薩第一願教我們「禮敬諸佛」,敬就是孝敬,沒有分別,方是真正修行,才能轉業;業轉了,果報就隨之而轉。
有人發心念經典。欲度群迷超彼岸。雖立是願不思議。旋讀旋忘多廢失。斯人有業障惑故。於大乘經不能記。
沒有智慧,是過去世的業障,障礙了智慧。我們遇到佛法、善友,發心研教學經,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大菩提心。真正發此大願心,一定得諸佛護念。雖得諸佛護念,我們智慧依舊不開,是自己有業障。諸佛如來沒有辦法消除我們的業障,不是佛菩薩不保佑,是自己造的業障一定要自己去消,佛菩薩對此無可奈何。佛菩薩把消除業障的道理和方法告訴我們,我們明白了道理要照做,業障才能消除。消業障最根本、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孝」,故《地藏經》是根本經。能孝順父母,孝順一切眾生,尊敬父母,尊敬一切眾生,什麼業障都能消除。為何佛在本經一再教導我們,「先當瞻禮大士像」,道理在此。雖然願很好,佛菩薩也加持,可是讀經還是一面讀一面忘,縱然多聞也不能開悟,原因是自己有業障,故於大乘經不能記誦。
供養地藏以香華。衣服飲食諸玩具。
「供養」,若無孝敬,何有供養!普賢的十願,後後深於前前,有禮敬、稱讚,而後才有供養。地藏法門是菩薩修行的根基,觀音是慈悲,慈悲是從地藏根基而發,沒有孝敬,慈悲是假的。無有禮敬,豈有讚歎!沒有禮敬的讚歎、供養,是虛偽的。故孝敬是根基,真正想有成就,就要從此處入手。我們要明瞭孝敬是性德,本經就是開顯我們的性德。
以淨水安大士前。一日一夜求服之。
「淨水」是菩薩威神加持,供一日一夜,認真如法的修學,才能得感應。
發殷重心慎五辛。酒肉邪淫及妄語。三七日內勿殺害。至心思念大士名。
此是剋期求證,此法要修三七二十一天,二十一天要「發殷重心」。「慎五辛」,五辛是「熟食發淫,生啖增恚」,熟食助長荷爾蒙會引起性衝動,生吃容易發脾氣,都會影響我們的情緒。
「酒肉」是葷腥,所以修學此法要素食。「邪淫及妄語」,一定要斷十惡修十善,在三七天中持戒念地藏菩薩名號。此即是打地藏七,專持地藏菩薩名號。「至心思念」,不是口念,是思念,心真誠到極處,這是關鍵。念地藏菩薩名,心與念要相應。念名思德,想到地藏菩薩的行誼和慈悲教誨。聞名見像能提醒自己依教奉行,才是相應。古德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若念菩薩名號,依舊打妄想造罪業,則「喊破喉嚨也枉然」!
即於夢中見無邊。覺來便得利根耳。應是經教歷耳聞。千萬生中永不忘。以是大士不思議。能使斯人獲此慧。
「無邊」,是說地藏菩薩的化身無量無邊。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在夢中見到地藏菩薩的化身,為其摩頂授記。
「覺來便得利根耳」,醒後變聰明,根性利了,所求就有感應。「應是經教歷耳聞」,以後再讀經聽經,「千萬生中永不忘」,句句都能憶持不失、依教奉行。因此,「至心思念」是我們修學的關鍵,務必如是而念,方得感應!
「以是大士不思議,能使斯人獲此慧」,此是地藏菩薩不可思議的威神加持,也是自己至心之所感,真誠到極處,性德的流露,才有此效果。此是求智慧的方法。
貧窮眾生及疾病。家宅凶衰眷屬離。睡夢之中悉不安。求者乖違無稱遂。
此是講轉災難。經上所說的,正是我們現前所遭遇的,故此品經文我們讀後感觸非常深,字字句句皆是講我們現實的狀況。世尊無比的慈悲,長行文為我們說清楚之後,還用偈頌重複再說一遍,無非是加深我們的印象。世間貧窮眾生多,富裕的人畢竟是少數,我們要常念貧窮苦難的眾生,他們的疾病不僅是身病,還有比身病更嚴重的,像情緒不安、智慧不開的心病。身病需要藥物來醫治和調養,心病需要佛法幫助其破迷開悟。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一語道破虛空法界依正莊嚴的根由。心善念善,境界就善;心惡念惡,環境就惡,此乃宇宙人生之真相。真正覺悟,從心地去改,把過去惡的念頭捨乾淨,養成純善之心,純粹利益一切眾生的心,我們眼前的境界就會好轉,而且轉的速度很快,則所求皆能滿願。
至心瞻禮地藏像。一切惡事皆消滅。至於夢中盡得安。衣食豐饒神鬼護。
關鍵皆在「至心」。「瞻禮地藏像」是修孝敬,真心效法地藏菩薩的大孝大敬。「一切惡事皆消滅」,境隨心轉,心不會再被境界所轉。「至於夢中盡得安」,睡夢安穩。「衣食豐饒神鬼護」,所求皆能滿願。修行的關鍵在效法地藏菩薩大孝大敬,孝順一切眾生,尊敬一切眾生,而一切眾生就包括一切人事物。
欲入山林及渡海。毒惡禽獸及惡人。惡神惡鬼并惡風。一切諸難諸苦惱。
此是重頌外出旅行遇到的災難。出去旅行經過的山林是毒蛇猛獸、盜賊時常出沒的處所。「及渡海」,大海波濤洶湧。「惡神惡鬼并惡風」,惡風是指渡海容易遭到颶風災難。「惡神惡鬼」是真有。為何會遭遇到惡神惡鬼,從因果上講,「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我們過去生中跟惡神惡鬼沒有惡緣,他們不會找麻煩;來找麻煩,皆是過去今生得罪過他們。
但當瞻禮及供養。地藏菩薩大士像。如是山林大海中。應是諸惡皆消滅。
長行文裡講得清楚,在旅行未出行之前讀《地藏經》,念地藏菩薩名號滿萬遍,所過之處「應是諸惡皆消滅」。至心稱念,非常重要!真心稱念,思惟菩薩的功德,效法菩薩的行誼,鬼神不但不惱害,還要保護。
觀音至心聽吾說。地藏無盡不思議。百千萬劫說不周。廣宣大士如是力。
世尊勸導觀世音菩薩流通本經,觀世音菩薩當然到處為大眾介紹地藏菩薩的行誼。現今社會為何不能安定?疏忽了心理建設,人人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爭名奪利。孟夫子說:「上下交征利,其國危矣」!我們現前的世界,正是孟夫子所講的情況。故消除災難一定要靠心理建設,人人都懂得孝道,皆能以孝敬心待人接物,以大慈大悲之心幫助一切眾生,世間的災難立刻就會化解,災禍煙消雲散。
佛法沒有什麼奧祕,無非是一個「孝」字而已。佛經常講虛空法界是一體。佛教導我們心量要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方是「孝」的深義!佛家的修學始於孝道,而終於孝道的圓滿。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孝道還欠缺一分,只有諸佛如來的孝道才真正圓滿。
世尊滅度之後,何以把教化眾生的重任託付給地藏菩薩,道理就在於此。誰是地藏菩薩?誰懂得孝道,能修持孝道,能發揚孝道,那就是地藏菩薩。地藏菩薩無邊身。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是地藏孝行的發揚光大。我們以孝親尊師之心,孝順尊敬慈悲救度一切眾生,那就變成觀世音菩薩。孝敬要依理性,不能依感情,那就是文殊菩薩。文殊表智慧,我們生活處事待人接物,要用理智不用感情。普賢菩薩是把孝親尊師、大慈大悲、智慧落實在生活行誼上。此是中國佛法的特色,四大菩薩為大乘佛法教學的四大支柱,缺一不可。
世尊囑咐觀世音菩薩流通本經,也是教導我們流通。本經所講的,全是我們現前的事實。我們要禮請善知識,為一切大眾宣揚本經。自己要真正做到,依教修學,才能消除業障災難。
地藏名字人若聞。乃至見像瞻禮者。香華衣服飲食奉。供養百千受妙樂。若能以此迴法界。畢竟成佛超生死。
造像的功德殊勝不可思議,讓一切眾生有聞名見像的機緣。但必須要知道,佛法盛行的時候才有如此殊勝的功德,因為大眾聽到地藏名,見到地藏的形像,能生起孝親尊師、效法菩薩行願之心,從而啟發眾生的善念,功德殊勝。若佛法衰微無人宣揚,大眾把佛菩薩形像當作偶像,不能說沒有功德,只是現前功德得不到。形像一歷眼根,名號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功德在此。
何時建造佛像最為適宜?經教普遍宣揚之後大眾知道,塑造佛菩薩形像給人帶來正知正見,那功德就無量無邊。因此,我們對大眾進行機會教育,非常重要!佛門所有一切設施,皆有很深的教學內涵。不但佛菩薩形像,一切建築,一切供具,皆有其表法的義趣。
「若能以此迴法界」。如何迴向法界?拓開心量而已。世間眾生念念皆為自身的利益,矛盾衝突永遠不能避免。若把心量拓開,問題就解決了。心量拓開,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家,任何佛剎的眾生見到都會很親切。
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自己的身相。哪一天忽然覺悟到盡虛空遍法界皆是自己,就證得清淨法身。證得清淨法身,業報之身立刻就轉變成圓滿報身。智慧現前,圓滿報身是智慧之身。我們就生活在真實智慧之中,過的是高度智慧的生活,此身就是報身。我們以愛心幫助一切眾生,那是千百億化身。
此品所說的皆是我們現在生活環境的事實真相。佛所教給我們的理論方法,正是我們迫切需求的,世尊此地都為我們做了說明,真乃慈悲到極處。末法九千年,從《地藏菩薩本願經》奠定的基礎才堅固踏實,以此基礎來念佛求往生,決定得生淨土。「若能以此迴法界,畢竟成佛超生死」。
是故觀音汝當知。普告恆沙諸國土。
我們敬仰觀世音菩薩,就應當效法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對於恆沙國土,普遍宣揚《地藏菩薩本願經》,我們應當學習弘揚。尤其是《地藏經科註》註得非常好,我們學習弘揚本經,有此註解做參考足夠了。科註引經據典,蒐集很多的資料。我們弘揚時,可以蒐集一些最近的感應事例,增強聽眾的信心。
>>>續載中…
(《地藏經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8.5.28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