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來到此地,時間雖然很短,但是一切都很圓滿,我非常高興。借這一堂課的時間,我簡單扼要的來談談「修行」。
一、何謂「修行」
「修行」二字,學佛的同修常掛在嘴邊,而真正理解其意義的人不多。所以,天天說修行,自己的心行卻沒有改正過來。「行」是行為,行為包括的範圍非常廣大,佛為了教學方便,把無量的行為歸納為三大類:身體的動作是「身」的行為;言語是「口」的行為;心裡起心動念是「意」的行為,這三種行為稱為「三業」。業是什麼?業是造作的結果。我們正在造作的時候是事;事做完之後,結果就叫業。業可以分為三類:善業、惡業和無記業(說不上善也說不上惡)。這就將我們的行為、造作統統包括盡了。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善惡的標準何在?佛講了很多層次,正如學校教學一樣,小學生的善惡標準與中學生不同,中學生的善惡標準與大學生又不同,大學生的善惡標準與社會大眾又不同,佛法亦復如是。佛法講的比這個更詳細,因為佛教學的對象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而一切眾生因為根性不同,文化、種族、生活方式、居住的地理環境、信仰的宗教也不相同,因此標準不只一個,一個標準決定談不上契機,所以標準有很多。
何以有這麼多標準?譬如現在交通便捷,資訊發達,我們到國外旅行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古代,別說是出國旅行,就算到其他城市去,都是一樁大事情。我們到其他的國家,這個國家的風土人情、法律規章,與我們國家不一樣,所以要「入境隨俗」。在我們地區認為這是善的,可能他們認為是惡的;我們認為是惡的,可能他們認為是善的,所以就有很多不同的標準。
標準儘管不同,但總有一個永遠不變的標準,那就是「愛」。無論是哪個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愛」是共同的標準。宗教也說「神愛世人」,因此「愛」是一個絕對的標準。我們掌握絕對的標準,犯的過失就少。
佛法不但說愛,而且是從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中發出大愛,這就是佛法講的「慈悲」。慈悲是理性的愛,與其他宗教的愛不一樣,其他宗教的愛是情,不是真智慧。感情的愛會變化,理性、智慧的愛是永恆不變的,所以佛不用愛,用慈悲。慈悲與愛在形象上完全相同,但是用心卻不一樣;慈悲是用真心,愛是感情,是用妄心。用感情的愛會變成恨,智慧的愛永遠不會變質。你愛諸佛菩薩,諸佛菩薩也愛你;你恨他,他還是愛你;甚至於你陷害他、嫉妒他、殺害他、毀滅他,他還是愛你,他的慈悲絕對沒有絲毫改變,這是真實的愛。凡夫用的是妄心,妄心是生滅心,諸佛菩薩用真心,常住真心。換言之,凡夫用念頭,佛菩薩不用念頭,用禪定。何謂禪定?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不是不做事,事沒有妨礙,心地清淨,心有主宰,不為外境所動,就是禪定。
明瞭這些原理原則,我們就曉得如何來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看錯、想錯、說錯,也做錯了。怎麼說是錯了?六根隨順外面境界,完全是煩惱作主,這是過錯的根源。眾生無量劫來迷失了自性,見思煩惱當家,於是將一真法界變成六道輪迴。因此,六道輪迴是見思煩惱變現出來的。見思煩惱第一個錯誤,就是執著身是「我」,從這個地方一錯到底,回不了頭。
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身好比是衣服,衣服不是我,衣服是我所有的。如果把這個道理參透了,人有沒有生死?沒有。譬如說我的衣服髒了,脫掉再換一件,脫掉就等於死,換一件就等於生。人在六道裡面捨身受生,就跟換衣服一樣。
到底什麼是「我」?印度有些高級的宗教認為「神我」是我;中國人講靈魂,佛法講神識,印度教講神我。他比我們執著身體是我,進了一大步。為什麼?神識在六道裡投胎,換一個身體就像換一件衣服一樣,所以他們對於生死沒有恐怖,心態非常正常。如果你一生修善業,這個身體就愈換愈好,人身換成天身,欲界天身換成色界天身,相貌愈換愈端莊,壽命愈換愈長,福報愈換愈大,這是「種善因得善果」。反之,造作惡業,這個身就愈換愈差。
最近,有些中國的同修到新加坡參學,他們告訴我,天津有一位老太太,她的兒子死了兩年,有一天她作夢夢到兒子,她問兒子說:「你現在在哪裡?」他說:「我現在在一個廟裡。」她問:「你在廟裡做什麼?那個廟的名字你還記得嗎?」他說:「我在廟裡看門」。她聽了很難過,醒來之後,過了不久,她和一些佛門同修結伴去朝山,到達的這個廟,好像就是她夢見兒子的那個廟。她向寺廟的老和尚打聽:「你們這個廟有沒有門房?」老和尚說:「我們沒有門房。」她說:「誰在看門?」老和尚說:「有一個小虎。」她聽到小虎的時候,寒毛直豎,小虎就是她兒子的小名。她說:「在哪裡」?老和尚說:「牠是一條狗。」她的兒子投胎作狗(可能這隻狗長得很雄壯,像個小老虎般,所以人家就叫牠小虎)。她跑到門口去找那隻狗,那隻狗看到他的母親就流眼淚,人跟狗抱在一起。人投胎作狗,這是造不善業,所以換的身體就差了。以後此事在天津傳遍了,天津人來看牠的時候,牠很有靈性,牠就躲藏起來,不好意思見人;其他地區的人來,牠就走出來。有些懂得佛法的人就勸老太太,把這件事情多多宣揚,不要難為情,這樣能度很多眾生。這是最近發生的事情,所以輪迴是真的,決不是假的。
肯定了輪迴是真的,我們起心動念就不能不注意。人在世間的時間很短促,死不可怕,重要的是死了以後到哪裡去,這是非常嚴肅的問題。我們修行的目的也在此地,希望來生比這一生殊勝,明天比今天更好,因此要懂得如何修法。佛在經上教導我們的很多,我們要掌握佛陀教導的綱領。
二、修行的根本
佛教導我們最根本的,就是《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淨業三福」。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是佛陀教學的核心、大根大本。無量無邊的佛法就是以此為基礎,所以佛法是孝道、是師道。《菩薩戒經》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孝養父母從這裡建立。又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奉事師長的根就在此地。所以,菩薩眼睛中,一切眾生是父母,一切眾生是諸佛如來,以對父母的孝心對一切眾生,以對佛陀的恭敬對一切眾生,這是菩薩行。
我們今天修行不能成就,就是缺乏這種心態,處處總以為我是老大,我比誰都強,別人都不如我,無絲毫孝敬之心。以這樣的心態,既使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無濟於事,正是古德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將來該怎麼墮落,還是怎麼墮落。《楞嚴經》云:「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因地就是最初的念頭。所以,修行就是要依照佛陀的教誨,把錯誤的觀念修正過來。
經上常講:「一切眾生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說一切眾生現在就是父母、諸佛,我們很難懂,所以佛才換一個講法說:「一切眾生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這樣我們聽了,勉強可以接受,但是還是不能落實。如果真正能落實,這個人就是菩薩,至少是初信位的菩薩,已經把基本的觀念修正過來了。
宗門教下祖師大德都教人修行「從根本修」,這是根本之根本,從這個根就生出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佛陀教學的綱領,我們掌握住了,但是修學仍得不到受用,原因就是根沒找到,所以一定要把這個念頭轉換過來。我們無量劫來生死輪迴的原因,就是不知道宇宙人生與自己是什麼關係。佛是過來人,他為我們說破了,我們對他要相信、要接受,要真的改過來,改過來之後,才能行菩薩道,菩薩道就是菩薩的生活。
「菩薩」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是覺有情,覺悟的有情眾生。我們都是有情眾生,覺悟了就稱為菩薩,不覺就稱為凡夫。菩薩與凡夫,其實就是覺、迷不同而已。覺悟的人時時刻刻會將自己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所以,你要想把自己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首先要能發現自己的錯誤。發現錯誤,在佛法就叫做「開悟」;悟後起修,把錯誤改正過來,就叫「修行」。
三、修行的方法:六波羅蜜
菩薩修行有六大綱領,即六波羅蜜,對治六種大毛病。我們的第一個大毛病是貪心、慳貪,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佛教菩薩要「布施」,布施度慳貪。慳貪的根是貪生怕死,自私自利。我們如何用布施的方法,將這個毛病修正過來?那就要懂得布施的真正意義。布施不是到寺廟裡捐一點錢、添一點香油。布施的真正意義,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一切眾生是我的父母、師長,我要用真誠的孝順心、尊敬心,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就是「布施波羅蜜」。我們捨財為社會、為眾生造福,屬於外財布施。我們捨身為眾生無條件的服務,作義工,這是內財布施。時時刻刻心裡想著社會需要什麼,眾生需要什麼,我如何幫助眾生,這就是法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統統都要具足。總而言之,布施就是為社會、為一切眾生服務。
布施裡有孝順心、恭敬心,這個布施就稱作「供養」,就變成普賢行,普賢行是最高級的修行。因此,養成這個心理,比什麼都重要。決不能輕慢一個人,輕慢人就是輕慢父母,這是不孝;輕慢師長,這個罪很重。天天造作罪業不知道,還自以為有大功德,所以念佛不能往生。
我們為社會、為一切眾生服務時,無論事情大小,都須合理合法;合理是般若波羅蜜,合法是持戒波羅蜜。你辦事方法很正確,沒有過失,這叫持戒。持戒就是守法、守規矩,無論辦什麼事情,都有次第、程序,有條不紊,別人看到都尊敬你、佩服你,向你學習,這是「持戒波羅蜜」。持戒度惡業(壞習慣、壞毛病,不足為社會大眾做榜樣的行為)。無論做大事、小事,其程序、方法都要給社會大眾做好榜樣,這個心是持戒的心,這個行為就是持戒的行為,所以持戒不能死在戒條之中。如理,不論事情大小,合乎人情事理,這是智慧,這是「般若波羅蜜」。
服務要有耐心,耐心就是「忍辱波羅蜜」。做事情沒有耐心,就容易發脾氣,忍辱是對治瞋恚的。大的事情要很大的耐心,小的事情也要小的耐心,沒有耐心決定不能成就。《金剛經》云:「一切法得成於忍」。菩薩修學的六個綱領,特別提出忍辱,就是說娑婆世界的眾生沒有忍耐心,所以世法、佛法、一切事業都不能成就。要想成就,一定要培養自己的耐心。
無論做什麼事,做得太積極、太快容易出差錯,緩慢一點好。所以,明瞭事情的緩急、次第,這是學問。中國儒家的教學,進德修養要急、要快,物質生活上的追求要緩、要慢。積極追求的是品德的修養,佛法講道業的修養,生活方面過得去就行了。許多宗教都重視苦行,基督教、天主教不叫苦行,叫神貧,過一種清苦的生活。從這個原理原則,我們體會到:為眾生的事情要積極,要認真努力;為自己的事情要緩慢。一定要為社會、為眾生造福,不為自己。這就是「精進波羅蜜」,精進度懈怠。
禪定度散亂。我們的心思很亂,禪定就是精神意志集中。《金剛經》上,須菩提尊者發心度化眾生,佛教須菩提尊者,度化眾生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定慧。經上講:「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六祖惠能大師的教學,也是根據這兩句話,但他說得淺:「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外不著相」就是不取於相,「內不動心」就是如如不動。你能具備這個條件,就可以度化眾生,什麼地方都可以去,什麼境界都可以接觸,因為你有定慧,不會被外境所轉,你有能力轉境界。沒有這個功夫,就去教化眾生,反而會被眾生度了。自己接觸外面群眾起貪瞋痴,合自己意思的生貪戀,不合自己意思的生瞋恚,這是沒有定功,沒有智慧。有定慧的人,順境不起貪心,逆境不起瞋恚心,始終保持自己心境清淨平等,這叫禪定。
修禪定不是在禪堂裡面壁打坐,面壁打坐是教初學的。接受訓練之後,離開禪堂,在社會上也要像在禪堂一樣。在工作當中接觸各個層面,心地如如不動,不會被外境所轉,這是修禪定。《華嚴經》上,鬻香長者修禪定,是在最熱鬧的市場。所以,在家裡看電視,或在熱鬧場所唱歌、跳舞、看戲劇,都能保持「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是「禪定波羅蜜」。外面境界是表演,清楚明瞭,那是智慧,是「般若波羅蜜」。般若是一切明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定慧等持。
這六條綱領,如果學會了,一生受用不盡。以此功德迴向求生淨土,決定得生。佛說,只要你有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念頭,念佛十念、一念都能往生。十念、一念憑什麼往生?憑平常修學的功德,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功德。
四、修行就在生活中
菩薩將這些原理原則應用在生活上、工作上,並沒有改變原來的生活方式,也沒有換一個工作,在境界裡,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所以,在任何環境、工作當中,都是行菩薩道。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甘露火王、勝熱婆羅門、伐蘇蜜多女,在我們看來都是做殺盜淫之類的事,可是他們是在修菩薩道。五十三參就是現實社會,所以各行各業都有菩薩,無論從事哪個行業都是在行菩薩道,廣度眾生。由此可知,佛法涵蓋了整個社會。他們從事的行業,都是真誠心、清淨心、大慈悲心,為眾生、為社會造福,這些不善行業是替眾生消災、消業障,那是菩薩。我們不懂這個境界,不是發菩提心,不是行菩薩道,做這些不善行業就是惡因惡報。
《華嚴》的教學,行門上的綱領,就是文殊菩薩的「十波羅蜜」、普賢菩薩的「十願」,這二十條是華嚴海會法身大士修學的總綱領,每一條的境界都是盡虛空、遍法界,深廣無際。對我們初學來講,修學找個好環境是必要的,因為我們是佛法幼稚班的學生。《華嚴》是佛法的大學,他們的修學,就在自己現實生活環境當中,在現前工作裡面,不改變生活方式,也不改變工作行業,就在本位上修十波羅蜜,修十大願王,本位當中就成菩薩、成佛。我們要懂這個道理,雖然事上我們現在做不到,但理上要曉得,自己的境界才會不斷向上提升。如果你不明白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縱然修行很認真努力,境界也不高,因為你的觀念就是一個界限,使你無法突破。
這些年來,我們跟許多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接觸,這就是修《大方廣佛華嚴經》法,這是真修!古德說:《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本《無量壽經》,《華嚴》到最後,文殊、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因此,你只要遵守這些理論方法去修學,修正我們錯誤的生活行為,錯誤的想法、看法,以此功德迴向求生淨土,就生實報莊嚴土。這種殊勝的功德利益,諸佛菩薩說之為「不可思議」,我們這才真的懂得這個意思。由此可知,《華嚴經》對現代眾生很契機。
五、懂得掌握機緣
雖然現在眾生造的惡業太深重,但這些眾生也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可惜的是他沒有遇到好的緣分,如果有好的因緣,他的善根、福德就能引發出來。念頭一轉就是大乘圓頓根性,轉不過來,這一生就空過了,古人所講的,「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念頭一轉,就立刻破迷開悟、轉凡成聖,正是善導大師所說的「總在遇緣不同」。因此,我們修行證果,「緣」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可是凡夫畢竟是凡夫,聽一百遍、一千遍、一萬遍,還是回不了頭。所以,世尊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千遍萬遍才能喚醒我們,這樣佛度化眾生的目的就達到了。現在佛不在世,我們的緣有沒有缺乏?沒有,緣是要你自己懂得掌握。「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林長陳光別老居士,最近往生了,他就是能把緣抓住。他今年八十六歲,八十三歲的時候身體不好,所以放下工作,在家養病。養病期間,每天聽經八小時,聽了四年,他成功了,這就是緣殊勝。臨命終時,預知時至。往生前三個月,就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走。兩年前他見到阿彌陀佛時,就要求往生,阿彌陀佛囑咐他再等兩年,大概是要照顧居士林這個道場。果然照顧到這一屆的改選,改選的時候,他坐著輪椅參加,改選完之後,沒幾個月他就走了。我們所有的錄影帶,他都有,這是他的緣殊勝,一般人沒有這個緣。
六、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沒有這個緣不要緊,只要有一卷就行了,你每天聽八個小時,保證你的功德超過老林長。「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戒定慧三學統統具足。你每天修八小時的戒定慧,修上三、四年,哪有不成就之理!所以,我們自己不能成就,不能怪別人,不能怪運氣不好,沒有遇到善知識、好的同參道友,這都是推卸責任。真正修道人過失都在自己,別人沒有過失,環境也沒有過失,都是自己錯過了機緣。
十五年前,我在美國講經,洛杉磯的趙立本居士聽得很歡喜。他找到我早年講的兩套錄音帶,一套是《六祖壇經》,一套是《金剛經》,在家裡反複聽了二十六遍。來問我:「法師,我學經教,我聽這兩樣就夠了,其他的我不聽了,我就念佛求生淨土,行不行?」我說:「行!你聽多少遍了?」他說:「二十六遍。」我說:「太少了!至少要聽一百遍。」他真幹!一百遍聽完了,我告訴他再聽一百遍。現在這兩部經,他講得很好,而且很多地方請他去講。所以,熟透了就變成自己的。這個修行方法就是戒定慧三學統統具足;依照這個方法修學就是持戒,專心不再學別的東西,你心定了,定了就開智慧。為什麼一般人不能開智慧?心太亂了。心定就開智慧,聽經遍遍都有新悟處,積小悟就成大悟,積大悟就大徹大悟,以此功德迴向求生淨土,決定得生。《無量壽經》的「三輩往生」,他是屬於「一心三輩」,他不是修《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是修學其他大乘經典,以此功德迴向求生淨土,也能成就。這些人修學的方法,都足以給我們做榜樣。
所以,今天科技發達,只要自己有一部經、兩部經的帶子就足夠,利用錄音機、錄影機重複的聽,哪有不成功的!只要自己真正肯做,菩薩六波羅蜜都在其中,做任何一樁事情都具足六波羅蜜。六波羅蜜不是分開的,任何一樁事情統統具足六波羅蜜,這是菩薩行。要明白這些道理,知道自己如何修行。
由此可知,這些成就的人,真的如佛所說的:「一切法得成於忍」。他有耐心,他不改變,天天聽經,天天改過。佛對我們的教訓,哪些應該做,哪些不應該做,聽懂了、聽熟了,自然就記得了。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上,念頭一起,就知道是對、是錯。如果是錯誤的,立刻改過,這是真修行、真用功。不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一切隨順佛陀教誨,沒有不成就的!《無量壽經》上說,這種人是「如來第一弟子」。如來第一弟子的條件,就是世尊常常囑咐、勉勵我們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只要把這一條做到,就是如來第一弟子。
佛所說的,你真聽懂了,就會接受;還不能接受,就是你沒有真懂。大經常講要「深解義趣」,為什麼你不能深解?你讀的遍數不夠多。古人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讀書、聽講都是一個道理,你聽講聽上一千遍、兩千遍會開悟;聽的遍數太少了,不管用。聽經要專,不能雜;雜,悟門就堵死了。能做到專,聽經、讀誦就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如果聽多了、聽雜了,就是「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沒有任何受用。祕訣就是專精,長時間的薰修,就會得定、會開慧。妄想少、煩惱輕、智慧長,這是得定的樣子。處事待人接物聰明了,從前常常做錯事,現在不會做錯事,這是慧的樣子。一切都在功夫要用得深,才能把無量劫來錯誤的習慣扭轉過來,轉煩惱成菩提,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
這是每一個人都做得到的,關鍵就在你懂不懂這個訣竅;不懂這個方法,你會把修行看作與生活工作毫不相關,天天在念佛堂念阿彌陀佛,禪堂裡打坐,坐上一輩子都不能成就。懂訣竅的,任何一種行業、任何一種生活方式都能成就。
因此,穿衣、吃飯都離不開三學六度,點點滴滴再小的事情,都具足圓滿的波羅蜜,這才是《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任何一行都具足無量無邊的行門,一行不是獨一,不是專一,而是任一,任何一個行門都具足圓滿波羅蜜,所以一成一切成。大乘經教裡的這些原理原則,我們要常聽、要多聽,才能把妄想、分別、執著突破,使我們對修行不至於產生誤會、產生障礙。
今天時間雖然不長,我把修行的重點、關鍵,向大家做一個簡單的報告。這個錄影帶要多聽幾遍,現在有這些科技設備方便了,可以重複聽,這是我們比古人殊勝之處。一遍聽不懂就再聽,聽的遍數多了,真的明白了,就曉得路應當怎麼走法,這是「成佛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