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存亡品第七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觀是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惡緣。念念增益。
此品是本經的重要部分。
民間習俗在農曆七月都做超度法事,而超度法事的起源、理論依據在本品經文中說得很清楚。「閻浮眾生」,指我們地球的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我們冷靜思惟,確實起心動念「無非是罪」。為什麼?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不會起心動念,只要起心動念,就落到十法界,就是罪。標準是以一真法界與十法界為界限,落到十法界,即是罪。十法界裡,起心動念,將心變成了識,把四智變成了八識,當然是罪。十法界的分別、執著很淡,六道的分別、執著很嚴重,三惡道眾生更為嚴重。故現在世間人起心動念,都是造三惡道的罪業!
佛是平等心,等念眾生。佛看虛空法界沒有分別,是一體的。平等心是成佛的第一因。菩薩是六度心,起心動念與六度相應。緣覺之心(亦稱辟支佛)是十二因緣,念念與十二因緣相應。念念與四諦相應是聲聞。念念與十善、四無量心(慈、悲、喜、捨)相應,是天道之因。念念與五戒相應得人身。三惡道中,餓鬼道與慳貪相應;地獄道與瞋恚相應;畜生道與愚痴相應。十法界裡,還有修羅道,這比較特殊。修羅也修上品十善,但沒有四無量心,他是貢高我慢,嫉妒心很重,好勝心很強,此是修羅之因。十法界的業因非常複雜,此處說的是最重要的因素。
我們起心動念與哪一法界相應,將來就到那一道去受生。到哪一道去投胎,完全是自己造作。上帝、閻羅王做不了主,佛菩薩也做不了主。我們明瞭此理,每天起心動念就應知道自己的念頭落在哪一道。我們要想往善道去,純善至善是佛道、菩薩道。要想作佛、作菩薩,一定要修清淨平等覺,用清淨平等覺心去修六度,起心動念與清淨平等覺相應,走的方是佛道。若起心動念與貪瞋痴相應,則走的是三惡道。
大乘經說「佛不度眾生」,是真的。眾生得度是誰度的?自己悟、自己度。佛只為我們做增上緣而已。佛法是師道,佛菩薩是我們的老師,老師把道理、方法教給我們,我們要力行才能得到好的效果。我們學佛將來生到哪個法界,得到什麼樣的結果,完全要靠自己。所以,學佛的人與不學佛的人差別就很大。不學佛的人不明白道理,不知如何修法。做善事還有好勝心,還有名譽、地位、有大家對其尊重讚歎的意念在,果報就在修羅道。福大的做天阿修羅,次一等的做人阿修羅,再次一等的是在餓鬼、畜生裡做阿修羅。是故,唯有接受佛的教誨,斷惡修善而不執著,心地平和,走的才是菩薩道。
《華嚴經》最後歸結到十大願王,總結了十個綱領。我再把它簡化,提出「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二十個字。我們修學,起心動念與這二十個字相應,走的是菩薩道、是佛道。《華嚴經》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們這二十個字最後結歸也是到念佛。所以,解要深廣,行要專一,功夫才得力。若舉心動念皆是貪瞋痴慢,何能與道相應?
「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脫是脫離三惡道苦。在惡道教化眾生的菩薩都稱作地藏菩薩。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到惡道教化眾生,也都稱為地藏菩薩。是故,地藏菩薩的名號絕對不是專指一個人。菩薩在什麼場合就稱什麼菩薩,諸佛如來亦是如此。
菩薩善巧方便教化三惡道的眾生,使之醒悟。這也是眾生有善根,善根深厚的人能依教奉行。菩薩在惡道裡度的眾生都是善根很深厚的,他們回頭向善,一念回心就離開惡道。離開惡道到人間來的多,到天上去的少。生到天上,多數是四王天跟忉利天。然而,生到人天得善利後,很快又迷惑退轉了。
不但迷惑,「若遇惡緣,念念增益」,益是增加。現代社會的環境,我們六根所接觸的都是惡緣,自己無始劫以來煩惱、習氣很重,受各種惡緣的誘惑,煩惱念念增益,就又造罪業。我們生活在如此環境中,如果沒有高度的警覺,將來果報必墮三途。如果五戒十善可以達到八十分,來生能得人身。如果五戒十善能達到滿分,來生決定生天。假如五戒十善連五十分都保不住,那就三惡道去了。
世間人常說,人死為鬼,不無道理。鬼道的業因是貪,世間人貪圖五欲六塵,起心動念都是貪,是故將來死後就做鬼。學佛人還有貪佛法的,佛教我們斷貪心,不是教我們換貪的對象。貪佛法還是要變餓鬼,但在鬼道裡比較有福報。明白理事,就能知道自己所走的是哪一道。
是等輩人。如履泥塗。負於重石。漸困漸重。足步深邃。
「是等輩人」,指造作罪業的眾生。前世接受佛菩薩的教誨,轉世後把前世都忘得乾乾淨淨,多半都是退轉。是故,彼等「如履泥塗,負於重石」,好像走在沼澤裡,非常危險,一不小心就陷到泥潭裡。不但走險路,而且還「負於重石」。換言之,是加速度地在墮落。「漸困漸重,足步深邃」,陷入後就無法出離。
若得遇知識。替與減負。或全與負。是知識。有大力故。復相扶助。勸令牢腳。若達平地。須省惡路。無再經歷。
「若得遇知識,替與減負,或全與負」,是人如果有緣遇到善知識,幫助減輕重負,或是把重擔全接過來。此是比喻。「是知識有大力故」,何謂「大力」?指佛法的五根、五力--「信、進、念、定、慧」。善知識大力輔導、幫助,「勸令牢腳」,勸我們站穩。「牢腳」比喻善心不退,腳根站牢。大乘佛法常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是故,我們若能生起善心善念,就能感動佛菩薩來應化,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若達平地」,平地指超生,比喻生人天兩道。天台大師講十法界,說得很巧妙,每個法界都具足十法界,把十法界展開成一百法界,稱為百界。《法華經》講,每個法界具足十如是,一百法界即是千如。天台家講的百界千如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現前在人法界,人法界裡有十法界。我們起心動念與自性平等相應,就是佛法界;起心動念與六度相應,就是菩薩法界;起心動念都是貪瞋痴慢,就是三惡道的法界。雖然現在在人道,造作的是三惡道的業因,將來必墮三惡道。好比我們現在已經掉在泥坑裡,佛菩薩把事實真相告訴我們,我們覺悟了,趕緊回頭,牢住腳根。起心動念一切造作,決定與五戒十善、四無量心相應,即是牢腳,就是踏到平地。
「須省惡路,無再經歷」,惡路就是貪瞋痴慢,通達惡道的路不可以再走。起心動念能與阿彌陀佛相應,是成佛之道。如何才能與阿彌陀佛相應?用平等心念佛就相應。平等心就是清淨心,放下萬緣,放下身心世界。世間好人也罷,壞人也罷,與我們皆不相干,我們見如不見,聞如不聞,用清淨平等心念阿彌陀佛,走的方是成佛之道。《華嚴經》真的是無上法寶,《華嚴經》中所講的各個族群,都是諸佛如來示現的。是故,我們用清淨平等心看,一切人都是諸佛如來,凡夫只有我一個。
《華嚴經》說:「唯心所現」,心就是真如本性,是圓滿法身。清淨法身變現出來的境界,是諸佛如來應化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是故,諸佛的一切示現是來度我一人的。看到大地眾生皆是諸佛如來,自己就成佛了。佛眼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凡夫看諸佛菩薩都是凡夫。動的是何念,就在何法界。我們明白此理,了解事實真相,才知道自己應該怎樣修,如何成就自己的無上菩提,使自己在一切境緣中,真正成就清淨平等覺心。此乃修行證果的絕妙方法。所以,一切眾生種種作為,我們不要放在心上,知道各種示現都是為度自己,讓自己在境界中修平等心。若還看到不平,就是自己還有煩惱、習氣,還有妄想、分別、執著,過失在自己。所有一切境緣,我們接觸之後,心是平靜的,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接觸外面境界生智慧,清淨平等覺就現前。所以,「須省惡路,無再經歷」,真是苦口婆心,我們要能體會。
世尊。習惡眾生。從纖毫間。便至無量。
「習」是習性、習慣,「惡習」是指種子,「習惡」是指現行。我們無始劫來的習氣,惡多善少。如果善的習氣多,起心動念、一切作為自然與善相應。為何我們一切的造作與惡相應?惡習氣太重。起心動念,「從纖毫間,便至無量」,即是受外面惡緣的影響。我們內有惡習的種子,無始劫來的習氣,遇到外面惡緣就起現行。起現行就造無量無邊的罪業,墮落三途惡道,很不容易出離,非常可怕!
是諸眾生。有如此習。臨命終時。父母眷屬宜為設福。以資前路。
此是講到修福。家親眷屬不肯回頭,我們知道他必墮惡道。如前面婆羅門女、光目女,給我們做出示範,給其母「設福」。「資」是幫助,對親人的前途能有幫助。
或懸旛蓋。及然油燈。或轉讀尊經。或供養佛像。及諸聖像。乃至念佛菩薩。及辟支佛名字。一名一號。歷臨終人耳根。或聞在本識。
修福的方法非常多,此地僅舉幾例,希望我們能舉一反三。經上所說的似乎很容易,不難做到,「如是眾罪,悉皆消滅」。能有如是效果?關鍵因素要正法住世。正法沒有了,徒有形式,「如是眾罪」就消滅不了。
「懸旛、懸蓋」用意何在?旛是佛門的旗幟,是召集大眾聽經聞法共修之意。旛幢寶蓋是供養具,不宜繡佛菩薩名號,要以自己虔誠心供養才好。沒有正法,懸旛幢寶蓋,只是形式,沒有實質內容。現代講堂懸幢是一種象徵,因為都市大廈林立,掛的旗幟外面人看不見。現在可以用報紙作廣告,用電話來傳遞訊息,也是懸旛幢之意。
「蓋」是寶蓋,懸在佛像的頂上,其表法的意義是防止污染。用何法防止污染?講經說法就是防止污染,時刻提醒,幫助大眾覺悟。何謂「然燈」?捨己為人,燃燒自己,照耀別人。犧牲奉獻,利益眾生,方是真正燃燈。諸供養具全是表法的,是故要懂得經教的義趣,如法奉行,才能產生效果。
「或轉讀尊經」。轉是轉變我們六道輪迴的念頭,轉過來學佛菩薩,轉輪迴心為菩提心,轉輪迴業為菩薩業。佛不在世,我們學佛只有依靠經典。佛在世時,三寶具足,以佛為師。佛不在世,以法寶為師,依教奉行。讀經要研究經義,讀了要能解,解了方能行。
「或供養佛像,及諸聖像」。聖像就是菩薩像。供養佛菩薩形像有兩個意思,一是報恩,如同中國人供祖宗牌位一樣,「慎終追遠,返本報始」。二是「見賢思齊」,提醒我們要跟佛菩薩學習。
「乃至念佛菩薩,及辟支佛名字」。此是另一種方法。念佛菩薩名號,較前者更簡單。佛菩薩名號的含義深廣無盡,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要懂得佛的名號是性德之名號,菩薩的名號是修德之名號,性修不二。念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要把自己的慈悲心念出來,方是真念觀世音菩薩。念地藏菩薩名號,要將自己的孝敬心念出來,學習地藏菩薩孝敬的精神,方是真念地藏菩薩。文殊是智慧,普賢是實行。是故念菩薩名號要如是念,就真有功德。
佛的名號是性德,念釋迦牟尼佛是表仁慈清淨,念念以仁慈的心對待一切眾生,在一切境緣中布施自己的清淨心,方是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無量覺,覺就不迷,覺心不動。是故念阿彌陀佛是一心稱念,念到極處就得一心不亂,一心是不動心。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才是真念阿彌陀佛。
若能如是念法,臨命終人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功德甚大。我們念佛的力量,用波來講大眾好懂。念力就是波動,真誠心、清淨心的波無比的殊勝。
「或聞在本識」,人雖然死了,阿賴耶識還在,還會去投胎。阿賴耶識在活動,它有波動,我們的波動可以跟它的波動起感應道交的作用,就是加持,就是亡者得到的利益,幫助他在阿賴耶識裡種下佛的種子。種子力量的強弱在念佛的人,念的人明理,念念相應,種子力量就非常強大。如果不明道理,雖然也合掌恭敬念南無阿彌陀佛,力量就比較弱。
是諸眾生。所造惡業。計其感果。必墮惡趣。緣是眷屬。為臨終人。修此聖因。如是眾罪。悉皆消滅。
「計」就是我們客觀的觀察,想想其一生所造的業,知其因就知其將來的果報。佛說:「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如果其人造的惡業多,必定墮三惡道。從習性、嗜好、作為,處事待人接物來觀察判斷,即知其往哪一道受生。
「聖因」是講供養佛菩薩。供養佛菩薩決不是在事相上的供養,一定要懂得表法的義趣,如法供養,依教奉行,進而勸導大眾如法修行,功德就大。聖因,不是形式上的供養,是講如教奉行供養,罪業才能消滅。本經的光目女與婆羅門女就是好榜樣。我們要細心觀察、體會,他們是如何修習的。
>>>續載中…
(《地藏經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8.5.28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