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人過世的時候,請問要穿什麼樣的衣服比較恰當?
答:如果是學佛的同修就可以依照佛教的儀規,大殮的時候最好能穿海青、戴念珠,這樣就很好。
這是禮俗上的問題,這只有現代人才會提出來問,在過去這不成問題,因為中國習俗都有遵守禮制。我們從歷史去觀察,一個朝代的成立,就是帝王取得政權之後,統治這個國家,一般不超過五年一定建立典章制度,所謂是「制禮作樂」,所以「禮樂治天下」,讓社會廣大的群眾在生活上有所依循。但民國成立至今,沒有制禮作樂,很遺憾!樂章只有一個國歌。而講禮大概只有軍隊、軍人還保持著禮節,其他的都見不到了。
就歷史而論,如果國家建立政權之後,沒有禮樂、典章制度,就稱之為亂世。民國至今沒有制喪禮,所以喪禮穿的衣服哪一種比較合適,就很難回答了。因此,你喜歡穿什麼衣服,就穿什麼衣服。可是現在在民間所見到的,許多人還披麻戴孝,披麻戴孝是清朝之禮,這是過時了;也有人用西洋的禮。所以,不是用過去的,就是用外國的,這是自己本身沒有禮樂。樂章也是如此,哀樂都是採取外國的,自己沒有,這是很悲哀的現象。
問:讀請問我們要如何修持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答: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學佛人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可以說他的大事已圓滿了,不但是這一生的大事,而且是生生世世修持的大事情。如何才能有把握往生?必須依據《淨土三經》所講的理論與方法,特別是《無量壽經》講得詳細。諸位必須要讀誦,一定要理解。
往生最重要的一個條件,「三輩往生品」提出來:「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一句經文非常重要,也很深廣,與《彌陀經》講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可以互相參研。
蓮池大師寫的《彌陀經疏鈔》,將此句經文做了很詳細的說明,佔全部《疏鈔》的八分之一。古代的線裝書版本,《疏鈔》總共是四冊,而解釋這一句就用了半冊。由此可知,這是非常重要的經文,一定要細心去讀誦、研究,然後才知道自己應當如何做,這一生才決定得生。
另外還有一種情形,就是我們常講的真正老實人,這種人不懂教理也沒有關係。但是這種人太少太少了,希有難逢!像倓虛老法師說的,往年諦閑老法師有一個徒弟,四十多歲出家。出家之前是做鍋漏匠,就是挑一個擔子補鍋、補碗,做這種生意非常辛苦,賺的錢很少。他不認識字,也沒念過書,從小跟著諦閑老法師一塊長大,以後看到諦閑老法師出家,也要求出家。起初諦閑老法師不答應,到以後被他纏得沒法子就答應了。
但他提出一個條件說:「你想出家,一定要聽我的話。」他說:「那沒有問題,我既然拜你做師父,你怎麼說,我就怎麼聽、怎麼做。」諦閑老法師說:「這個行!」就給他剃頭,之後叫他不要受戒,也不要住在道場,原因是怕他什麼也不會,與大眾相處,人家會嫌棄他。所以,諦閑老法師在鄉下找了一個破廟,讓他去住。只教他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什麼都不要想,什麼都不要管,一句佛號念到底,將來一定有好處!
鍋漏匠真老實、真聽話,他就依教奉行念了三、四年,功夫真的成就,預知時至,站著往生。死了之後還站了兩、三天,等諦閑老法師給他辦後事。他真的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是老實人。所以,他不用研究教理,也決定有成就。但是一般人不行,一般人的妄念很多,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這樣的人一定要通達教理,要了解事實真相,要斷疑生信,慢慢才會學老實。所以,我們自己想想,有沒有像鍋漏匠這樣的老實?如果不老實,一定要在教理上下功夫奠定基礎,依照經典上的理論、方法、境界,認真的去修學,才能決定得生。
問:請問佛門是否有求神、問卜之事?
答:佛門決定禁止求神、占卦、問卜、算命、看風水。佛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說得很明白,佛弟子可以做世間事,不可有世間意。什麼是世間事?像世間的婚喪、應酬的禮俗,甚至於祭祀祖先,祭祀天地鬼神,這些可以做。但是不能向鬼神求保佑、求趨吉避凶,因為求神、占卦、問卜、算命、看風水,這些是世間意,這是禁止的。
問:損壞的經書、佛像,請問應該如何處理?
答:古大德告訴我們,從前科技不發達,經書、佛像相當不容易取得。宋朝以前的經書都是手寫的卷子,佛像也是塑造的,彩畫的當然也不容易。所以,這些法寶就非常珍貴,破損之後一定要修補,而古籍的修補也是工夫。但是現代科技、印刷術發達,破舊經書補好了也沒人要。在現在這種情形下應如何處理?其實古人也教我們,如果破損不能修補、復原,就恭恭敬敬將之包好,找個很清靜的地方,沒有人踐踏的處所,將之埋在地下。或者在焚化爐焚化之後,將這些灰包起來沈在水裡,而水最好是流動的,表我們的一番恭敬。
但是這兩種方法對於現代居住在都市的人相當困難,相當不方便。都市這麼擁擠,我們要到哪裡去找一塊空地?公園是大家休息的場所,你在公園裡埋這些東西是犯法的;你要是把它沈到河水裡,又會造成環境污染。所以,今天我們可以用乾淨的塑膠袋給它包好、密封好,隨著垃圾去處理就好了,我們的恭敬心做到了。所以,這些不必再去憂慮,不必再去顧忌,恭敬處置就很好,這是隨著我們現前的環境來做改變。
問:請問朝山代表何種意義?
答:現在台灣、大陸許多地方,甚至於美國,朝山的風氣都很盛。但是要知道朝山真正的意義是尋求明師,是要請益的,也就是請教。古代真正有修行、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往往在深山裡建個茅篷隱居。從前寺院也是建築在深山裡,與外面的社會隔絕,所以進修容易得清淨心。
當我們想問道,有疑惑想去請教時,則必須去朝拜,這正是所謂「只聞來學,未聞往教」。我們不可能請法師大德下山來教導我們,一定是要自己去朝見,朝山真正的意思在此。從前跟現代人的理念確實不相同,古人有道德、學問,表現出來的是非常謙虛,沒有傲慢,能也說不能,有學問、有修持也說沒有修持、沒有學問,他真的很謙虛。
所以,從前住山就是住茅篷,不是住在寺院裡,而是距離寺院不遠之處搭一個茅篷,所以更清靜了。因為寺院還有信徒往來,還有干擾。
另外一種是「閉關」,閉關與住茅篷是有條件的,不是像現在我想閉關就閉幾年關,想住茅篷就去住茅篷。現在是民主自由開放,誰也不能管誰,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在從前是不許可的,是要有條件的。在自己道業尚未成就之前,要去尋師訪友,到處去請教,這就是朝山。我自己的道業、學業沒有成就,要向高人請教,這是做學生的態度。
如果自己的德學成就了,就不必向人請教。宗門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教下是大開圓解,真的開悟了。悟了以後,一定要度眾生。換言之,一定要幫助別人。但是度眾生要靠機緣,也就是說要有人來請你去說法。如果沒有人來禮請,你總不能說我很行,我來教你們,這個說不出口的,未免狂妄自大。真正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也不能這樣作法。那怎麼辦?住茅篷、閉關。這就等於向大眾說,我參學已經圓滿了,我的道業已經成就,你們還在參學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請教。
所以,從前要找真正善知識到哪裡去找?打聽此地有沒有人住茅篷?有沒有人閉關?如果有住茅篷、有閉關的人,就是「真善知識」。你有任何疑難雜症可以去扣關,到茅篷去拜訪,他一定會教導你。假如你提出的問題,他不能解答,你就可以把他的關房打開,請他跟你一道去參學,因為他還不夠資格。
但現在朝山的意義已經不相同,朝山變成了大家集合去遊覽、觀光。現在你要是喜歡朝山,跟著大家一道去玩玩,也沒有什麼不對,可是真正的意義要懂得。
問:《了凡四訓》說到祈天立命,向天神祈求長壽富貴之道,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請問如何理解?
答:這是雲谷大師教導袁了凡先生的。雲谷大師所講的話,實在講完全是依照世尊在經典裡的教誡。《大般若經》講得很多,菩薩所有一切行持都要從「無所得」這個理論事實上去奠定基礎。一切法無所得,就是無思、無慮,如此與諸佛菩薩、一切天龍鬼神才能感應。這也是世俗裡所謂的「誠則靈」。何以說誠能感應道交?誠意裡沒有界限。何謂「誠」?曾國藩先生說得很好,「一念不生是謂誠。」這個定義下得好,與儒家、佛法統統相應,所以無思、無慮就是誠。
「慮」是心裡的憂慮、牽掛,「思」是念頭,所有一切念頭都放下,所有一切憂慮、牽掛也放下,這個心是清淨心、真誠心。心裡沒有界限,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能與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菩薩、天地鬼神都感應道交。換言之,你心裡稍有一念就是不誠,不誠無物,不能起感應道交。
這是雲谷禪師對了凡先生的一番開示,教導他從這個理念上建立改造命運的方法。如果基於這個理念,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建立信願行三資糧,也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但往生,還可以保證往生的品位很高。
問:我有一些首飾,請問學佛之後是否還可以戴?
答:這屬於日常生活中的瑣事。你要懂得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的境界不相同,小乘是保守的,大乘是開放的。《法華經》講得很明白,末法時期是一個思想、生活開放的時代,應當弘揚大乘,大乘適合於這個時代的根器。在古代封建保守的時代,則很適合小乘,所以小乘在當時很流行。
我們看佛菩薩滿身的瓔珞,他也很大方,沒有感覺得扭扭捏捏。所以,你今天穿華麗的衣服,戴珍貴的首飾,也要學佛菩薩一樣,喜歡戴就戴,不喜歡戴就不戴,這樣生活多自在、多瀟灑!學佛是要「離苦得樂」,絕不執著這些相,著相就錯了。
既然不著相,為什麼我們學佛也穿得這麼華麗、戴這麼多的首飾?你要懂得,這一切是為眾生,不是為自己,就是行菩薩道。如果你戴這些首飾,覺得自己很高貴、很榮耀、很驕傲,你的想法、做法就錯了。
你穿著華麗的服裝,戴名貴首飾,用這個來度一切眾生,就是行菩薩道。為什麼?社會上有許多人看到學佛的人,這樣也不能戴,那樣也不能穿,這個也不能吃,嚇得他不敢學佛、不敢入佛門。而你行菩薩道,是這樣一身打扮,而且虔誠的念阿彌陀佛,別人會覺得你這樣可以學佛,那我也可以學佛,你就接引許多人了,所以這是行菩薩道。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
因此,起心動念不為自己,是為一切眾生,這種方式就可以普度社會上一些富貴家的子弟。你明白這個道理,如是發心就對了。由此可知,菩薩道沒有定法,完全在自己的用心,用心為社會、為大眾,不為自己,就是正確的。
問:遇到父母或家人生病時,請問我該去拜懺、參加念佛共修,幫助他們消業障,還是待在他們身邊照顧?
答:在他們身邊照顧是正確的。你到外面去拜懺、消災,說老實話,是消不了他們的業障。你留在他身邊,自己讀經、念佛,念的音聲很大,讓他也聽見,如果他能跟著你念就更好了。你讀經讓他聽見,他聽了歡喜,或者聽了不明瞭經的意思,你方便為他開導、解釋,讓他生歡喜心而能念佛,這就是消業障。這比你離開他在其他地方拜懺、念佛,其效果不知要大多少倍!
而且我們不能忘記一件事情,就是諸佛菩薩所示現的,都是給社會大眾做最好的榜樣。如果父母或家親眷屬生病,我們不去照顧他,而到寺廟去做法會、去拜懺,讓你的街坊、鄰居以及其他的親戚朋友看到,有時會產生負面的影響。大家一看,這個小孩連父母生病都不照顧,他們就會告訴別人千萬不要叫小孩學佛,因為學佛都不孝,父母生病要死了,他都不管,你讓這些人造口業毀謗三寶,罪過多重!
所以,諸位同修一定要通情達理,此時是最好的機緣,讓你表現佛弟子真正的行持,誠心誠意、全心全力去照顧,照顧當中一切依佛法。親戚朋友來看病的時候,看到你這種行持會佩服,這真正是孝順,使他們心裡能感動,學佛原來有這樣的好處,他自己也會學佛,也會勸他的家親眷屬學佛。所以,父母年老尤其是在病痛時,一定要全心全力去照顧,勸父母念佛,將佛經所講的道理講解給父母或家親眷屬聽,這是無量功德,比你拜懺、共修的功德不知殊勝多少倍!這個必須要知道。
問:小孩年歲小正在發育期間,請問煮食葷菜是否有益於健康?為了怕業障而吃素,真的能消得了業障嗎?素食的選擇是否應該由自己去決定?
答:飲食起居是人生的大事,其最重要的是要攝取養分,使身心健康。世間人對於飲食只懂得衛生,「生」是生理,如何保護生理使之不致於得到傳染的疾病,所以講求清潔、衛生。可是人除了物質的身體之外,還有精神部分就是「情緒」。情緒的好壞與飲食也有影響,影響最明顯的是酒,特別是酗酒,酒醉會亂性。所以,佛家制訂戒律,飲酒列入重戒。其實喝酒有什麼不好?怕的是你喝醉亂性。由此可知,飲食對於自己的情緒有關係。
伊斯蘭教懂得此理,所以飲食有選擇,不但是衛生,還要保護性情,這是他高明之處。我在很小的時候接觸過「清真寺」,對他們的教義、儀規懂得很多。以後學佛看到佛家素食就有了悟處,知道佛家這種生活比他還高明。所以,我二十六歲學佛,學佛半年就選擇素食,因為我明白這種生活方式:「衛生、衛性、衛心」,不但是保護善良的性情,也保護慈悲心,因此這種飲食方式是最殊勝、最圓滿的。
如果講業障也能講得通,因為心地不慈悲就是業障,性情不好也是業障,身體有病當然是業障。所以,你說素食可以消業障,也能講得通。
但是有些人有個錯誤的觀念,認為素食沒有營養。實在講,這都是為了貪圖葷腥所說的障人眼目的言詞,不是真話。你看一些出家人、老和尚從小吃素,有很多七、八歲出家,一生都是素食,他們吃得肥肥胖胖的,營養不比一般人差,健康長壽比比皆是。而現代西方人逐漸明白這個事實,所以有許多外國人也素食。他沒有學佛,何以要素食?為了身體健康。因此,素食對於健康是有好處,沒有壞處。而小孩不知道選擇,你替他做一個最好的選擇,我相信他將來長大得到利益,一定對父母非常感激。
問:學佛的目的是要成佛,當然是愈快愈好,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所以我直接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請問這個看法有沒有錯誤?
答:你的看法決定正確!此與佛所講的完全相應,確實要在這一生成就,就是要有這種想法和做法。
問:有些人認為去西方極樂世界很難,見佛極為不易,所以他們的重心放在大法師身上,想依靠這些大法師。我的想法是如其依賴這些大法師,何不去依賴宇宙之中最厲害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比大法師厲害多了,末法眾生他都能度,否則就不算厲害了。請問這樣想有沒有錯?
答:你想的非常正確。佛在四依法告訴我們:「依法不依人」,人是什麼?就是你所講的這些大法師。大法師他縱然修得好,他能往生,但與你不相干,你靠他能靠得住嗎?所以,一定要依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哪裡?如果你家裡供一尊阿彌陀佛的佛像,你依靠他,那也錯了。諺語常講:「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你依靠他,怎能靠得住?一定要依靠真正的阿彌陀佛,真正的阿彌陀佛在何處?《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就是真正的阿彌陀佛。你依照經典上的理論、方法與境界,透徹的明瞭,認真去修學,努力去做到,就是全身投靠阿彌陀佛。
我曾經說過,如果你將《無量壽經》上所有的教訓百分之百做到了,就能上上品往生;你能做到百分之九十,還有百分之十做不到,就是上中品往生;假如你只能做到百分之八十,還有百分之二十做不到,那你是上品下生。如此遞減,減到下下品往生,也要做到百分之二十。換言之,百分之二十都做不到,往生就靠不住了。我是用此方法來解釋三輩九品。
佛法重點在於行、在於實踐,光說不行,不能成就。一定要在行,你的見解、看法是正確的,一定要努力認真去修學。法師只能為我們介紹,他對我們的恩德是將佛法介紹給我們,我們感激他的恩德。至於修行一定要靠自己,不能依賴法師。
我們講皈依是皈依自性三寶,三寶是覺、正、淨,佛是覺而不迷,法是正而不邪,僧是淨而不染;不是皈依泥塑木雕的佛像,不是皈依經本,不是皈依出家人。希望大家一定要留意,千萬不要錯了方向,否則我們好心修學,最後的結果不是自己的願望,就非常可惜!
(節錄自淨空法師講述之佛學答問24-07-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