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次龍王,若離妄語,即得八種天所讚法。何等為八?一、口常清淨,優缽華香。二、為諸世間之所信伏。三、發言成證,人天敬愛。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五、得勝意樂,三業清淨。六、言無誤失,心常歡喜。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勝,無能制伏。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真實語。
一切眾生特別是娑婆世界的眾生,「身語意」三業中,口業罪重,所以佛說口業說了四條:妄語、兩舌、惡口和綺語。第一、「妄語」,妄語是存心欺騙別人,這個罪很重。其次,有意無意的傳播妄語傷害別人,別人包括社會、國家,乃至整個世界。而結罪是以妄語的影響程度,影響愈大,受害的人愈多,罪就愈重;如果影響小,受害人少,罪就輕。因此,言語不能不謹慎,在發言之前一定要考慮到以後會產生什麼後果。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中,佛講有兩位比丘講經說法,弘法利生,法緣很殊勝。嫉妒的人以妄語、兩舌,使信眾對法師喪失信心,破壞弘法道場,這個果報在地獄。墮入地獄一千八百萬年,這是以人間年代來計算,但在地獄實際的感受是無量劫,真是「度日如年」。造業很容易,幾分鐘的造謠生事,果報如此之慘重!我們知道果報之慘重,就要小心自己的言行。
不妄語的功德,無比殊勝。佛在此地說:「得八種天所讚法」,『天』是天人,天人、天神讚歎你。哪八種?「一、口常清淨,優缽華香」,『優缽華』翻成中文是青蓮花,就是口中常出香氣。對修行人來講,如果口裡出的氣味很難聞,這不是壞事,為什麼?警策自己,「我口業不清淨,應當努力修學」。與大眾相處,有時說話距離近,就聞到別人很不好的氣味,也不要嫌棄,知道這是他口業很重。所以,你能善護口業,一定得口常清淨,青蓮花香。
說話發出的氣味難聞,通常自己不覺得。早年「華藏圖書館」成立時,那時我講經滿二十年,有一位老居士,大概六十多歲,常來聽經。有一天他告訴我說:「法師,從前你口裡氣味很難聞,現在沒有了。」二十年了,我自己都不知道,也從未有人講過。所以,真正依照佛法修行,時間久了,一定會有轉變。可是經要天天讀、天天講,若離開經教,就會胡思亂想;離開佛陀教誨,對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的誘惑,決定抵擋不住,肯定墮落。我們等於是大風大浪中的一條破船,還能不沉沒,靠的就是佛法天天提醒、勉勵,在境界現前時,立刻想到佛陀教誨,才不至於淹沒。
我們知道,虛雲老和尚一年剃一次頭,一年洗一次澡,衣服都不換,領子上的油垢很厚,但聞起來很香。我們是三天不洗衣服就有臭味,而他的衣服出清香,清香就是青蓮花香,老和尚是三業清淨,感得這個果報。我們無法與他相比,這值得我們警惕、學習。修行要勘驗自己的功夫,知道自己的境界,修學就有信心,這樣能警策自己,勇猛精進,確實得好處。
古人講,我們四十歲以前,果報還受過去業報的影響;四十歲之後,這一生所造的業逐漸現前。過去生中造惡業不怕,只要真正覺悟、回頭,斷惡修善就好了。像《了凡四訓》中,袁了凡先生這樣的人,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在中國過去乃至現代都很多。佛陀的教學沒有別的,就是教我們改造命運。斷惡修善是改造命運,破迷開悟是轉凡成聖。我們想改造自己的命運,就要好好的跟著佛學,佛對我們是慈悲到了極處,佛完全是義務的,字字句句都是真實教誨。
因此,心清淨,身就清淨,體質就清淨。能夠依教修行,十善業道可以改變體質、容貌,這是「相隨心轉」。口裡的氣味沒有了,轉變成清香,這是「不妄語」的第一個好處,也是勘驗自己不妄語的一個準則。經上講的「廣長舌相」,是三世不妄語的果報,舌頭伸出來可以舔到自己的鼻子。而釋迦牟尼佛的舌頭伸出來可以將臉蓋住,這是生生世世不妄語的果報,是三十二相之一。
「二、為諸世間之所信伏。」古人常說:「人無信則不立」,中國古代對信用非常重視。五常:「仁、義、禮、智、信」,「常」是恆常,所以五常也稱為「常道」,即做人基本的道理。佛法對「信」也非常重視,淨土宗往生的三個條件「信、願、行」,這不僅是淨土宗,無論修學哪個宗派、法門,都不可缺少。尤其「信為道元功德母」,信是入道的根源,能生功德,所以稱為「功德母」;母是能生的意思。可見信之重要!
現在人都使用信用卡,要是沒有信用,你在社會上就很難生存,所以對於如何維護自己的信用,外國人非常重視。他們重視信是為了利,而佛家講信是為了道。我們與人接觸,別人是不是用妄語對待我們,關係不大,我們受一次騙、兩次騙,就會學到教訓,不會上第三次當。最重要的是自己有沒有打妄語,有沒有欺騙別人。可是在現前社會,妄語成了一種習慣。為什麼?為了保護自己的權益,不能不打妄語。實際上,你的權益非常有限,縱然打妄語可以得到整個地球,還免不了生死輪迴,因為妄語決定不能超越三界,決定不能往生淨土,這個損失多大!這是不了解事實真相,往往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
現在人不懂得說話,也不能怪他,因為沒有人教他,正如《無量壽經》云:「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真正明白人要體諒現前社會一切眾生,他們是經上講的「可憐憫者」。而明理的人雖然不責備他,但是他不能不受果報,自己造的業因一定有果報,因緣果報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所以,言語不能不謹慎,縱然你是善心善意,也一定要明瞭,聽話的人能否體會到你的善心善意。有時你的善心善意,人家聽了之後產生誤會,說你是惡心惡意。所以,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談何容易!我們修學所以不能成就,說實在話是誤解、曲解如來真實義。佛的意思我們都會誤會、曲解了,日常生活當中,人與人往來,別人的意思我們也可能錯解,等到自己知道錯,已經來不及了。所以,言語不能不謹慎,不能不學習。
佛指導我們一個原則「誠實」,非常重要,誠實就是不妄語。說話要有分寸,一定要顧及現實周邊的狀況,讓人聽了不至於產生誤會。因此,誠實的言語,為世間人所信,為世間人所尊重。
「三、發言成證,人天敬愛」,因為別人相信你誠實、不妄語,往往引用你的言語、說法來作證,就像我們引用經典、古大德所說的為證。這是諸天所稱讚。
「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眾生因迷惑,而隨順煩惱、習氣,造作種種不善,所以得的果報不善,常生活在苦難之中。苦難不分貧富貴賤,有很多人地位很高,財富很多,但是生活非常痛苦。地位高了,朋友遠離;財富太多,時時刻刻提防別人,出門要請很多保鏢,行動不自由。真正的知心朋友沒有了,所遇見的人他都提防,變成孤單的人。所以,富貴人有富貴人的苦難,貧賤人有貧賤人的苦難。
苦難,唯有菩薩能幫助。菩薩於世間一無所求,「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因此能以愛語安慰他。『愛語』是愛護的言語,不一定是好聽的,對他有真實利益,打他、罵他都是愛護他,這是真正的愛心。如今大概只有父母對子女還有愛心、愛語,老師對學生都未必有,朋友之間更難。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倫理道德淪喪的悲慘世界,是一個大亂時代。在這個時代,還能聽聞佛法,發心修行,這是我們的幸運,也是自己有善根、福德,非常希有,因此我們一定要保護自己的這一念善心。
這個世間到底有沒有災難?你們自己看。如果你能通達社會的現象,就是古人所講的「審而明之」,吉凶禍福就瞭如指掌。人與人之間果然充實「仁、義、禮、智、信」,這個社會、這個時代就有福,即佛家講的福地、福城。反之,沒有仁慈、道義,無禮、無智、無信,這個社會必定有凶災。
綜觀歷史的興衰,天下大治,社會安定,世界和平,社會所呈現的是一個怎樣的現象;天下大亂,社會動蕩不安,這時又是怎樣的現象。歷史是一面鏡子,拿這面鏡子照照現前社會,就能清楚這個世間到底有沒有災難。社會的治亂、吉凶禍福,根本是家庭,家庭是社會基本的組織。這個組織破壞了,社會永遠得不到安定。而家庭的核心是夫婦,從前夫婦是道義的結合,有「恩、義、情、愛」。如今這四個字沒有了,夫婦結合是「利」、「欲」,這是多麼可怕的現象!
所以,今天社會的結合,從基本家庭的組織到整個國家世界,就是利、欲。有幾人能看清其中的業因果報?又有幾人能回頭?佛家常講:「回頭是岸」,一人回頭,一人得度;兩人回頭,兩人得度。大家不知道回頭,我們自己要曉得回頭,才不辜負佛菩薩的教誨。
「五、得勝意樂,三業清淨」,『勝意樂』就是法喜充滿,儒家所說的「不亦說(悅)乎」,悅是勝意樂,是從內心而生的喜悅,像泉水一樣,非從外來。這是法喜,這是樂道,所以「三業清淨」就樂了。《無量壽經》云:「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三業展開就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統統做到了,就得勝意樂。經論常講:「常生歡喜心」,這個果報你真正得到。諸佛菩薩得到,祖師大德也得到,真正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依教奉行的人都能得到,我們只要肯幹也能得到。這種喜悅能消除一切煩惱、業習、天災人禍,這是三業清淨之德,可見言語非常重要。
「六、言無誤失,心常歡喜」,一個不妄語的人,他的言論不會有過失。為什麼?他有智慧。常妄語是煩惱、習氣作主,所以錯誤不能避免。人誠實,沒有妄語,心地真誠清淨,不欺誑眾生,這個人常開智慧,言論當然就沒有過失。『心常歡喜』,就是佛法常說的「常生歡喜心」。這個喜悅是身心健康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古人常講:「人逢喜事精神爽」,如果人遇到悲傷、痛苦,身心健康就受很大的傷害。多愁的人決定多病,雜念多的人決定不健康,而健康的人一定是常生歡喜心。
「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一個人誠實、可靠,他所說的話,大家都相信,不懷疑。不但人不懷疑,諸天聽到都歡喜、尊敬,也會奉行。佛法講,天有二十八層,高級的天人五通(五種神通)的能力很強。六通之中,他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能知他人心中之所思)、宿命通和神足通(變化無礙),唯獨沒有漏盡通;「漏」是煩惱,因為他的煩惱沒有斷盡,也就是說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斷乾淨。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太重了,所以根本就不通。妄語是嚴重的煩惱,因此古來祖師大德勸人修行,「從不妄語始」。其他的煩惱容易斷,妄語不斷就肯定妄想、習氣一條都斷不了。不斷猶罷,天天還在增長,真的是不進則退,這樣修行怎麼會有成就?
「八、智慧殊勝,無能制伏」,這就是講無礙辯才。無礙辯才不是學來的,它是屬於果報,這個果報是從智慧來的。我們一定要明瞭,煩惱輕,智慧增長;煩惱重,智慧就少。因此,我們要想開智慧,就不能不斷煩惱。「智慧殊勝」,就辯才無礙,當然「無能制伏」。『無能』是哪些人?煩惱、習氣沒有斷的人,他沒有能力跟你辯論。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度外道,就是以佛的智慧能力,無礙的辯才,將之降伏。當時著名的外道有九十六種之多,說外道不是毀謗,不是貶低。「外道」的定義,是心外求法。所以,我們要細心檢點、反省,自己是不是心外求法?若是心外求法,也是外道,稱作「門內外」,佛門裡的外道。雖然學佛、皈依、受戒了,還是心外求法;換言之,對經教的義理沒有深入了解,念念還受外境影響,這都叫做外道,所以外道的意思很廣。
與外道相對的是「內學」,佛法從哪裡學起?從內學起,「內」是心性。換言之,內是能現能變,外是所現所變;能現能變是真的,所現所變是假的,你在假的那一面去求,何時才能見道?「見道」就是見到心性,宗門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才入門,「入大乘之門」,但距離登堂入室,還相當遙遠。《華嚴經》講,入門就是圓教初住菩薩;換言之,圓教十信位的菩薩還沒有入門,但是接近了,向著這個大門的方向。佛家講位次,入門才算拿到學位,所以初住菩薩以上才有位次。
由此可知,佛法是向內求,內求諸己,不求諸人。實在講,內證的方法好,直接穩當,不迂迴,這是佛法的殊勝。我們往往不懂佛的意思,不明瞭佛教導方法之所以然,於是有意無意中,思想、言行與佛所教的恰恰相反,這是我們不能證果,不能入門的真正原因。如果我們懂得佛的意思,知道他的善巧方便,如理如法修學,一生當中契入境界,不是難事。
佛教我們不妄語,我們做到了嗎?沒有做到。什麼原因?「我」沒有忘記,總有個「我」,這個關不能突破。《般若經》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為什麼還要堅固執著「我」?諸佛菩薩敢講真話,因為他「無我」;凡夫起心動念頭一個就有利害,所以明知故犯。明知故犯是愚痴、無明,損失太大了,將明心見性損失了。所以,真正知道利害得失,肯定會隨順佛陀教誨。
「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真實語。」這是如來果地上得的相好。如來的真實語,是從不妄語這個業因得來的。如果從相上講,即得如來廣長舌相。
佛教我們的是真實善法,其果報非常殊勝。若違背善法,所招感的必定是災難。如今我們放眼社會,細心觀察,大家都在造作十惡業,甚至是在競爭,誰將十惡業做得廣大,便是英雄,被社會所讚歎;反之,修十善業者,則被視之為無能、窩囊。我們的所作所為,究竟是與十善相應,還是與十惡相應,一定要認真思量。人生苦短,死了以後,會換到另一個不同維次的空間,這就是常言的來生。可是講來生,現在人很難相信,要是他相信有來生,起心動念便會謹慎。然而事實如是,你相信有,不相信還是有。美國有些雜誌、報紙常常刊登這方面的訊息,有些同修將之蒐集起來,翻成中文給我看。現在這些輪迴的例子更多,應當要多蒐集、多發表、多流通,讓大家曉得決定有來生,這是事實。
若細心觀察也不難體會,我們每天晚上會作夢,夢中的空間維次與現實不一樣,生命會捨掉,夢境不會捨掉。為什麼?夢境跟我們的身體不相干,它會存在。佛法講的夢境是阿賴耶識的種子起現行,我們只要細心觀察,佛所講的十法界就能體會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