擄掠致富。巧詐求遷。賞罰不平。逸樂過節。苛虐其下。恐嚇於他。
「擄掠致富。」《彙編》云:「所謂擄掠,非因兵火,安得有之。然居官吞剝百姓,私竊公帑;豪強重利舉債,皆擄掠也。以此致富,悉出家破人離,妻啼子泣之餘,豈能安享。」這些行為,在佛門屬於犯「盜戒」。盜戒的範圍非常廣泛,不論用什麼方式,奪取別人的財物或剝削別人的利益,都屬於犯盜戒。盜竊果報之嚴重,結罪之複雜,如果不是佛說,世人確實無法理解。
財布施得財富的果報,廣行財布施,是致富的正當方式。用不正當的方式,不可能取得正真的財富。六道眾生哪個不盼富貴?「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佛陀教導我們「求」的道理和方法,如理如法的修學,必定能稱心如意,能滿所願。如果非理祈求,就如此地講的,「奪志之惡」,違背了道理與方法,縱然得到,仍是他命中原有的,不過提前得到而已。譬如,一個人命中應當五、六十歲發財,他用不正當的手段,三、四十歲就提前得到了財富。而不正當手段所造的罪業,把他命中的財富已經打了很大的折扣。不如法的「求」,實在得不償失。
一個人與一切人的關係,總不外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如果沒有這四種緣分,縱然相遇也是陌生人。緣,分為善緣、惡緣。我們一定要斷惡修善,欠別人的債一定要還清。別人欺騙我,侵犯我,掠奪我,都要做還債想:他為什麼不去欺騙、偷盜、掠奪別人?因為別人在過去生中,和他沒有這個緣。什麼緣?自己在過去生中曾經偷過他、盜過他、掠奪過他。今生大家遇到了,因緣具足,所以他用同樣的方法拿回去了。我們本該還債的,理應心中舒坦、自在。
「巧詐求遷」,指用不正當的手段謀求晉升。「遷」是升官,從低的職位晉升到高的職位。現代社會,無論在國家機構,還是在私人公司,常見巧詐求遷的事例。
早年我在台北,教育部官員趙福崇先生是我的老朋友,他是虔誠的佛教徒。有一天,他來徵詢我的看法:「教育部有一個單位主管出缺,我有資格爭取,應不應該爭取呢?」
我問他:「你爭取這個職位,目的何在?」
他說:「無非想為國家、社會多做一點事情。」
我說:「你如果是這種心態,可以爭取。如果是希求升官發財,提高地位,增加俸祿,甚至想為非作歹,收取賄賂,那就不應該爭取。」
他聽了我的話之後,很積極的爭取,但沒有爭取到。我說:「沒有爭取到也好,你可以少操心,少勞碌。如果你不爭取是消極,表明你為社會服務的心不真切。你努力爭取了,爭取不到是緣不成熟,你也落得清閒自在!」
古人稱官職為「不易居」,做官很不容易。在職位上,就擔負著責任,必須盡忠職守,做好分內之事。只要盡職盡責,做得有成績,長官自然會提拔,或者按照功績升遷,或者按照資歷升遷,都是正常的。若為了自己升遷,想方設法障礙別人,甚至打擊同僚,就是造罪業。然而,能被障礙的了,那是他命中本無;若是他命中該有的,必定障礙不了;他命中本來沒有的,想給他,他也得不到。
這個理很深,縱然熟讀《了凡四訓》,熟讀《感應篇》的人,境界現前往往仍然做不了主,依舊隨順自己的惡習氣,而不能遵從聖賢的教誨。什麼原因?是非人我、貪瞋痴慢、自私自利的惡習氣沒有拔除。修行的最低標準,就是要把自私自利、是非人我、貪瞋痴慢放下。縱然是勉強放下,也好!哪位修行人在初期不是勉強自己,壓抑自己呢!總是需要一段時間,感覺才能逐漸趨於自然。到功夫得力時,法喜就生起來了。然而,最初如果不克制自己,永遠隨順煩惱習氣,修行豈能成就!
如果看見別人得到利益,得到高位,得到榮譽,自己的嫉妒心還是免不掉,自己就要有高度的警覺-「我又在造罪業了!」雖然沒有行動,起心動念就是業!如果看到別人獲得榮耀,得到利益,自己就生歡喜心;看到別人遭遇困難,自己就生憐憫心,就證明修行功夫得力了,念頭真的轉過來了。「轉」念頭,不是在口頭上轉,而是在心地上轉,在境界中轉。
而為眾生服務要隨緣,眾生的機緣未到時,要耐心等待。佛法講「佛不度無緣之人」,諸佛尚且如是,我們不必著急!機緣不成熟時,充實自己,「獨善其身」;緣成熟時,為眾生服務,「兼善天下」。
所以,「巧詐求遷」是迷惑顛倒的眾生。覺悟的人、明理的人,絕不會「巧詐求遷」。真心為社會做事,為眾生服務,布施供養,不必地位、權勢。中國古代有一位乞丐叫武訓,他把每天乞討得的一點錢積攢起來,辦了不少學校。依佛法講,他是佛菩薩;依儒家講,他是聖賢。
對於職位,中國的傳統是「讓」,豈有「爭」的道理!上古時代有位賢人許由,堯帝欲讓位給他,他聽到後,趕快逃入深山隱居。為什麼?他不要居高位,因為責任太重。為官,做好是應該的;做不好就是罪過。三國時代的諸葛亮,經劉備三顧茅廬,誠摯邀請才肯出山。這是真正的讀書人,真正明理的人。「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自己生活得逍遙自在;一旦擔任職務,就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寺院的住持、執事,職責是住持正法,教化一方眾生。這份職責不容易做好。如果做好了,功德無量;做得不好,罪業太重了,所以印光大師一生不做住持。
「賞罰不平。」《彙編》云:「失輕失重,略錯一分,便是不平。公道不存,人心弗服,非特無以旌功懲罪,且反足積怨招禍矣。」失,是偏失、失誤的意思;「略錯一分,便是不平」,做到賞罰公平,相當不容易;稍有差錯,就是不公平。公道不存,人心不服;人心不平,累積的怨恨一旦發作,就是禍患。縱觀中外歷史,特別在朝代興替的時期,當政者賞罰不平,尤為明顯,往往激起民怨,最後導致國破家亡。
賞罰的標準,在世法是法律,在佛法是戒律。執法的人不僅要懂律法條文,也要明理,還要通情,對「情、理、法」都看得很透徹,賞罰才能公允。
團體無論大小,小至一個家庭,一個小團體,賞罰都很重要。公司、行號、商店的老闆,對員工的獎懲也很重要。如果老闆做到公平合理,員工必定心悅誠服,效忠盡力。如果老闆隨順個人的好惡,賞罰不平,人心就會不服,最終必定導致眾叛親離。賞罰是大學問,需要豐富的閱歷。無論事業大小、久暫,要做到賞罰公平,都相當不容易。我們平常處事、待人、接物,做弘法利生的事業,也不能背離賞罰公平的原則。
現代的世道比古代艱難多了,古人有機緣接受聖賢教育,對於人情事理較為通達客觀,人與人之間相處比較融洽。現代社會,倫理道德教育全面廢弛,接受的是功利主義的教育,人情淡薄,不僅對外人,即使父子、兄弟之間,親情也非常淡薄。在古代,為爭奪遺產鬧到法庭是大不孝、大不敬,很少發生,現在卻常常見到。
「逸樂過節。」「樂」是人之大欲,誰不求享受?《彙編》云:「禮曰:樂不可極,欲不可縱。」享樂一定要有節制,不可過分,過分就會樂極生悲。欲望不可放縱,一旦放縱,禍害會隨之而來。
又云:「國語謂民勞則思善,逸則思淫,是不欲人逸也。」勞,指勞苦。人生活過得勞苦一些,就易於回心向善,容易教化。在歐美發達國家,如果向他們講「苦」,他們體會不到,他們覺得生活很幸福。所以,度化他們要講積德修善,多做好事,多幫助苦難的人,多布施恩德。布施,對他們是輕而易舉的事。進而為他們說明福樂的由來,今生享福,有財富、有地位,是自己過去生中所修善因感得的果報。然而,福報是會享盡的,如果不繼續修善就會樂盡苦來。對於遭受苦難的人,我們首先要展開救濟,缺衣送衣,缺食送食,再慢慢教導他們,如何改善生活品質,如何提升自己,如此教化就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彙編》:「孟子謂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憂患」不是為自己,而是為社會、為眾生,為人民服務,認真努力把服務工作做好,唯恐做得不夠好。「死於安樂」,臨終必定得安樂,這才是真實的福報。如果平常福享盡了,臨終時手忙腳亂,糊裡糊塗,這一生就空過了!而來生能得人身的人,臨終時是神智清楚,不昏迷顛倒。積功累德生天的人,臨終會有天樂來迎接。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臨終會有佛菩薩來接引。
一九九八年,新加坡的一位林醫生往生,瑞相很好。他一生行醫為病人服務,還創辦了「觀音救苦會」。往生之前,他對李木源居士說,想見我一面。當時,他的體力已經不支了。我說:「不必他來,我去看他。」我送給他念珠、佛像。一個多星期之後,他就往生了。臨終時,助念同修聽到他說:「我看到一片金光。」說完,就安詳自在的往生了。
「苛虐其下。」主人苛刻虐待佣僕,官吏苛刻虐待平民,均屬於此。
修行人如果用嚴苛的手段對付自己,道業必定成就。古往今來,凡是有成就的人,要求自己都非常嚴格,對待別人都很寬容。
《彙編》云:「佛告尸迦羅越言。一切世人,視其奴僕,當有五事。」這是引用《尸迦羅越經》中,佛對尸迦羅越的教誨。
「一者,先宜知其飢渴寒暑,然後驅使。」先要照顧好他的生活,然後才可以讓他做事。
「二者,有病當為醫治。」生病時一定要盡心盡力為他治病。
「三者,不得妄用鞭撻。當問虛實,然後責治。可恕者恕,不可恕者訓治之。」僕傭有過失,在所難免。發現傭僕的過失,應當查清事情的始末,情有可原者原諒,不能原諒者,教訓而不能隨便鞭打他。
「四者,若有纖小私財,不得奪之。」僕傭積蓄的一點財物,是他的私有財產,絕不能剝奪。
「五者,給與物件,當令平等,勿得偏曲。」對僕傭賞罰公平,派發衣、食、日用品或零用錢等,都要均等、合理,如此做才不至於引起他們的不平、怨恨。
人與人之間互相猜疑,多半起於心量狹小,心量愈小,疑心愈重,與人愈不能和諧相處。作為領導者,若疑心重,對人才猜疑、嫉妒,其部屬只能用奴才,不能用人才。因為會對人才猜疑嫉妒。真正成大器的人,部屬必用人才,否則怎能建功立業!
管仲是中國古代的大政治家,幫助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他說,他所用的人都是第一流的人才,能力都優於他;在行政上,他不如某人;在理財上,他也不如某人;在領眾上,他又不如某人;而他的能力就是會用人才,絕不嫉妒。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講的,領導者要掌權,屬下的幹部要有才。領導者要有這樣的度量,有才幹的人方肯輔佐他,為他效力。
「恐嚇於他。」「恐嚇」有兩種:一、見人有急難,不去安慰、幫助,反而裝腔作勢去嚇唬。二、圖利,作為損人利己的手段,尤其有權有勢的人,常以此手段欺壓平民百姓。
觀世音菩薩在眾生怖畏急難之時,以無畏施予眾生,救苦救難。這是觀世音菩薩修行證果的首要因素,所以觀世音菩薩也被稱為「施無畏者」。因此,在他人困難危急之時,我們要安慰他,幫助他離苦得樂。我們要有高度的智慧,深遠的見識,開導於人,讓人覺悟,化解困難。
怨天尤人。訶風罵雨。鬥合爭訟。妄逐朋黨。用妻妾語。違父母訓。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貪冒於財。欺罔其上。造作惡語。讒毀平人。毀人稱直。罵神稱正。棄順效逆。背親向疏。指天地以證鄙懷。引神明而鑑猥事。
此段講「無忌憚惡」。
《彙編》云:「閻浮世界,素號缺陷。」「閻浮」是梵語,含有欠缺的意思。閻浮世界的眾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所以稱為「娑婆」。我們常常感到諸事不能稱心如意,這是業因果報,是自己過去造的因不善,累積的福德不厚之故。
太上勉勵人們要「積德累功」。如何積累?「六波羅蜜」是積累之道。「布施」,即為社會服務,為眾生服務。用財物布施,是外財布施。用自己的勞力服務,做義工,是內財布施。用自己的智慧服務,是法布施。為他人解決困難,是無畏布施。布施做到圓滿,就含攝六度。布施要如法,要合情、合理、合法,有方法、有程序、有次第,有條不紊,即攝持戒。布施要有耐心,即攝忍辱。不斷求進步,反省、檢討、改進,以使布施做得更好,即攝精進。自己有定見,不為外面境界所動,堅持不懈的布施,即攝禪定。對一切事理通達明瞭,以善巧方便行布施,即攝般若。因此,布施做到圓滿,六波羅蜜也就圓滿了。
一切時,一切處,遇到有困難的人,我們自己還有一點力量,就得要盡心盡力幫助別人。幫助別人決定不希求果報,布施是清淨的;布施絕不分別貧富貴賤,布施是平等的;清淨平等的布施就是菩薩行,常存此心就是菩薩道。
當在不稱心、不如意時,要反省自己,不如意的境界是果報,自己應當承受。在承受果報時,改進自己,提升自己的境界,才能累積更大的功德。如果遇到小小不如意,就埋怨老天不公平,埋怨別人對不起自己,這就是錯上加錯,罪上加罪!怨天尤人不但不能轉禍為福,而且加深自己的罪業,減少自己的福報。因此,一切吉凶禍福,皆是自作自受,唯有真正明白道理、了解事實真相的人,心才會平靜。縱然遭遇災禍,也不會怨天尤人。即使受到別人的侮辱、陷害,也不會抱怨,因為知道這是因果報應。如果自己過去不曾得罪別人,今天別人就不會障礙自己。如果自己過去沒有陷害別人,今天別人怎麼會陷害自己?受人侮辱、誹謗、陷害,都是自己過去造業的果報,自己應當承受。如果能歡歡喜喜的承受,這筆帳就結清了。
在現代人的觀念中,「呵風罵雨」並無過失;依佛法言,過失就很重。為什麼?千經萬論所說,只有兩個字:「誠」與「敬」。一旦呵風罵雨,誠就沒有了,敬也沒有了。
古代不僅修行人,凡是讀書明理之人,每遇自然災變,心就特別誠敬,不驚不怖,以「誠敬」對一切災變。《彙編》云:「曲禮曰:若有疾風迅雷甚雨,則必變。雖夜必興。衣服冠而坐。」甚雨即大雨、豪雨;變即格外恭敬、謹慎之義。縱然在夜晚也起床,穿戴整整齊齊而坐。現在佛門仍有少數人,在災變時起床、整裝,恭恭敬敬到佛堂來,或念佛,或經行。
我們遇到任何災變時,以誠敬心面對,就可以化大災難為小災難,化小災難為無災難。因為,「依報隨著正報轉」,境隨心轉,誠敬就能轉變。若災變時,恐慌驚嚇,心就被境轉了;若冷靜以對,思過、懺悔、反省、改過自新,就能化解災變。
「鬥合爭訟。」斷惡修善一定要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
有些人喜歡「爭訟」,當別人發生爭執時,他們不去勸解,反而慫恿、教唆,使雙方爭鬥不已,乃至訴諸公堂。學佛人遇到爭訟,要以善言勸解,不但爭執各方得福,自己也修積功德。若挑撥離間、鼓惑煽動,無論抱什麼目的,都是造業。
尤其在佛門,「破和合僧」是五逆重罪之一。一個僧團無論是否如法,我們都不能干預。一個如法修行的僧團,利益社會,利益大眾,若是干預破壞這樣的僧團,不只是與僧團成員結罪,而且是與所有受益的眾生結罪,其果報在阿鼻地獄,不通懺悔。
縱然看到某個道場的出家人行事不如法,乃至破戒、犯規,我們也不必干涉,因為我們不是執法的人。在社會上,犯法的人由法庭、警察等執法人員去管,普通人不能管。我們如果去管,懲罰犯法的人,我們自己也犯法了。出家人犯法,自有僧團糾舉,與我們無關。如果自己看見了,或者聽到了,而且與這位出家人關係很好,可以詢問他:「這是不是事實?」若是事實,則好言勸導;若不是事實,則好言安慰,不必追究,絕不爭論。
「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自己命中本有的,別人爭不去;自己命中沒有的,想爭也爭不來。何必爭呢!別人要爭,我們就讓給他。如果是自己命中本有的,這邊讓掉了,那邊就又來了。懂得此理,明白事實真相,就會歡歡喜喜的忍讓,怎麼會有爭執!
「妄逐朋黨」,朋黨即現在所謂的「幫派」,結黨營私。
近年來,美國的青少年犯罪為何如此嚴重?因為電視節目充斥暴力。小孩子每天看電視的時間很長,而電視的內容是什麼?殺、盜、淫、妄。方東美先生說,這些電視內容會滅亡一個國家,會毀掉一個社會。美國將來亡國,首要因素就是電視節目。電視是工具,工具沒有罪,責任在運用工具的人。我們利用電視弘揚佛法,教人斷惡修善,這就是功德無量。
中國的古聖先賢為何如此重視兒童教育?如此重視防微杜漸?因為社會的安定、國家的長治久安,都在兒童教育中奠定基礎,所以父母、老師、社會大眾都要給兒童做好榜樣。
古代的教育,無論家庭教育還是社會教育,都重視倫理道德。戲劇、舞蹈、音樂等,也都寓教於樂。其內容不外乎褒揚忠孝節義,宣揚善因善果,惡因惡報。在普通教育不普及的時代,這種教學方式,對世道人心產生很大的正面作用。
古人不僅關懷自己的兒孫,也關懷整個社會所有的年輕人。他們都希望下一代比自己這一代有進步,比自己這一代更幸福。現代社會對這種理念非常淡薄,人們心中完全是自私自利,只有自己,沒有別人,甚至只有今天,沒有明天。這是多麼可怕的觀念,多麼可怕的行為!
現代社會,結黨營私的現象非常普遍,大家有共同利益時,暫時維持表面合作。一旦出現利益衝突,派系間就會發生鬥爭。依佛法言,這是很重的惡業,果報在地獄。
結黨營私的現象,也存在於宗教之中。在雪梨召開的「世界宗教和平會議」上,一位天主教神父很坦率的與我談論此類問題,甚至他懷疑宗教與宗教之間能否團結?我告訴他:「這是教育的問題。」
當代的宗教,只有「宗」,沒有「教」。「教」是教育,各宗教要教導自己的信徒,發揮平等的大愛。唯有如此,各宗教之間才能團結。《聖經》說「上帝愛世人」,並沒有說「上帝愛他的信徒」。對信仰上帝的人,上帝愛他;對不信仰上帝的人,上帝也愛他。佛法講「真慈平等」,佛弟子要愛護一切眾生,以真誠的愛心,無私的布施,無條件的為一切眾生服務。
教育,往往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收到效果。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孔老夫子晚年長期教學。他們是大聖大賢,尚且需要長時間的教化,才對社會產生影響。何況是我們!
世出世間聖賢教化的目的,無非希望一切眾生相親相愛,和睦相處。用政治、軍事的方式都不能達到此目的,如果用政治的方式可以達到此目的,釋迦牟尼佛是王子,他完全可以去做。如果用軍事暴力的方式可以達到此目的,釋迦牟尼佛年輕時武藝高強,他可以作將軍、統帥。他之所以放棄了政治、軍事,就是因為他知道政治、武力不能達到目的。現代人講經濟、科學技術,也達不到這個目的。唯有「教育」能收到較好的效果,所以釋迦牟尼佛從事教育,終生一心一意從事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工作。
「用妻妾語,違父母訓。」《彙編》云:「妻妾之語,甘而易入;父母之訓,正而難從。妻妾之語,未有不與父母之訓相反者,世人所以孝衰於妻子也。夫父母閱歷既多,見事必當,愛子又切,為謀必周,豈有年少女子,而所見反勝於老成練達之人乎,事理亦然,不但為勸孝說法也。」妻妾,引伸為親愛之人。通常,人們對親愛的人容易感情用事,往往會疏忽是非、利害、得失的考量。因此,愈是面對親愛的人,愈要理智、冷靜。親愛的人常常在自己耳邊甜言蜜語,我們要想想:他所說的與佛菩薩的教誨相應不相應?如果不相應,就不能接受。
「違父母訓」,在現代社會應當講違聖人訓,違佛菩薩、祖師大德的教誨。當今的父母大多鼓勵兒女升官發財,謀取一家的利益。勸勉兒女犧牲自己,服務社會的父母,已經不多見了!而家親眷屬之間,更應當要互相勸勉學佛,皈依佛法。
「得新忘故,口是心非。」這是大惡。《彙編》云:「小而衣服器用,大而朋情親誼。」古人說「朋友是老的好」,新交的朋友未必不好,但是交了新朋友而疏遠老朋友,顯示你寡恩。不忘故交,常常念舊,表明他的心地厚道、老成,處於社會能得到朋友的幫助。
心、口要相應,不能「口是心非」。《無量壽經》開端,佛教導修行的下手之處,轉惡為善的起點,即「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要常常反省、改過自新,就能與佛相應。
「貪冒於財,欺罔其上。造作惡語,讒毀平人。」《彙編》云:「索取無厭曰貪,昏昧無恥曰冒。事上忠而持己廉,人臣之大節。今也,以貪冒之故而罔上,臣節安在?縱令一時富貴,多見旋踵破敗,子孫狼狽矣。」
有些人在工作上欺騙上司,欺騙同僚,欺騙眾生。現代社會的風氣,似乎不做欺詐的事,就不能生活;似乎做生意不逃稅,不欺騙主顧,就不能賺錢;似乎沒有惡手段就是笨人,會被時代淘汰。如果每個人都有這種觀念,世界還能太平嗎?社會還能安定嗎?災難還能避免嗎?
「讒言」指兩舌、綺語,這是造口業中最嚴重的。《彙編》云:「人縱有過,亦當曲為掩護。」這句話很重要!世出世間聖賢無不教人積德累功,而原諒別人的過失,正是積德累功之入手處。
「十大願王」之「禮敬諸佛」,就是以真誠心、恭敬心,對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如果兩隻眼睛像小偷一樣,專門找尋別人的缺點,專門蒐集別人的過失,就是大不敬。
「知事少時煩惱少」,凡是與自己不相干的事,別打聽;不需要認識的人,少接觸。古人為什麼選擇在深山人跡罕至的地方修行?因為環境清淨,容易成就。我們現在居住在都市,本來就是最不好的環境,再喜歡去打聽,修行如何能成就?我們要想修學成就,一定先要懂得保護自己。
心不清淨,淨業就不能成就。我們要修清淨心,修清淨行,就要把不相干的事情放下,把不相干的念頭斷除。縱然不能完全斷除,也要把是非人我看淡,尤其要把「毀譽」看淡。無論遭到別人的誹謗,還是受到別人的讚歎,學著不動心。如此,心慢慢就會清淨,常常保持正念現前,二六時中,心中只有一句佛號。
不但是非之言不應講,更不應說他人的過失。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修正自己的毛病過失,自己豈有資格說別人的過失?要知道誹謗侮辱,其傷害甚於刀斧,甚於虎狼。
《彙編》云:「古詩曰:讒言慎莫聽,聽之禍殃結。」《彙編》舉例說,「君聽臣當誅,父聽子當決,夫妻聽之離,兄弟聽之別,朋友聽之疏,骨肉聽之絕。堂堂七尺軀,莫聽三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讒毀之害如此慘烈,豈能不謹慎、審思、明辨是非!
讒毀破壞他人家庭,離間他人骨肉,破壞僧團,毀滅佛法,斷人法身慧命,結罪之重,《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中講得十分清楚。我們絕不可逞一時口舌之快,造作如此深重的罪業。
「謠言止於智者。」讒毀之言,要有智慧去辨別,不能輕信謠言。聽信讒言是隨順魔鬼,拒絕讒言是隨順佛菩薩,是非邪正、吉凶禍福就在當人一念之間。
「毀人稱直。」《彙編》云:「士君子立身行己,要當行其在我者,必使正直無邪,斯為直矣。或身未能直,而但以毀人為直,則良心已喪,烏得謂之直耶?且正直之人,心必忠厚,當言即言,使人知改,要在誠有餘而言不足,所謂直也。彼毀人者,污人之名,快己之怒,而乃自謂直道,豈不可痛可恨。老子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譏議人者也。」
誹謗別人,是現代人常犯的大過失。縱然別人沒有過失,也要無中生有,以顯示自己正直。如果自己身不直,心邪曲,有什麼資格責備別人?以誹謗別人,顯示自己正直,其良心已經喪盡,造作極重的罪業,果報在阿鼻地獄。地獄中的果報,不是閻王設置的,是自己惡心、惡行變現的境界。
「正直之人,心必忠厚。」現代社會,心地忠厚的人少了,「忠」是心正,不偏、不邪。心中有邪曲,就是不忠,也就不誠,言行必然輕浮。「當言即言」,言語要思考,《論語》講「三思而行」。開口說話前先要想一想,這個話當說不當說?應不應該說?四攝法的「愛語」,不是指好聽的言語,不是諂媚巴結,而是愛護眾生,規過勸善之言語。「要在誠有餘而言不足」,內心真誠幫助別人改過自新,以真誠心成就別人,真誠心有餘,言語則點到為止,才能感動人;反之,誹謗人,侮辱人,「快己之怒」,自己泄憤,還標榜這是「直道」,這種作為真是「可痛可恨」!
老子說:「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譏議人者也。」「聰明」即佛法所謂的世智辯聰。「深察」指觀察別人的過失,喜歡打聽別人的過失。「近於死者」就是會有死亡的危機。程子說:「君子於人,當於有過中求無過,不當於無過中求有過,責己反是。」對待別人,要在別人的過失中,發現其事出有因,情有可原;對自己恰恰相反,在無過失之中,要細心檢點,把過失找出來。
《彙編》云:「世間之人,口業無窮,故太上再三嚴戒也。」佛經亦復如是。
「罵神稱正。」《彙編》云:「聰明正直之謂神」。「神」字左半邊的「示」是上天垂象的意思,現在稱為自然現象。「二」指上天,下面三豎,表示垂象。「神」字右半邊的「申」表通達,指通達宇宙人生的真相。誰能通達宇宙人生的真相,人們就稱他為「神」。又云:「君子所當敬畏」,讀書人對神應當敬畏;「乃有無忌憚之小人,自謂正直無邪,可以屈服鬼神」,自以為了不起,可以降服鬼神;「不知其心術之微,鬼神早已窺破」,他的起心動念,鬼神早已看透他在造作惡業。
「棄順效逆,背親向疏。」《彙編》云:「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六順也。」「順」,大者,順真理;小者,順禮義。佛法講順法性,儒家講順道、德、仁、義、禮。一個人如果順世法,得世間福報;如果順法性,得出世間無比的福報。
儒家教學分別親疏,由親及疏,逐漸擴大服務的範圍,擴大服務的效果。佛陀教導人們由「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開始,然後再逐步把孝養、奉事擴展到一切眾生。可見,世出世間大聖大賢的教學,都講親疏與順序。
最近兩年,我們與許多不同的宗教、族群交往,有些人批評我們「棄順效逆,背親向疏」。其實是不明瞭事實真相,一旦明瞭了,他也會贊成,承認自己的錯誤。我們與外界交往時,有些媒體報導,多半是對方邀請記者採訪,而不是我們安排的。儒、佛、道都注重積陰功,做好事不讓他人知道,而我們是默默的做,盡心盡力去做,沒有私心,不求名聞利養。
《彙編》云:「背親向疏,不止一端」,這個事情太多太多了;「如瞞背父母」,瞞著自己的父母,也就是現在人說,愛護妻子的家庭超過自己的家庭;對岳父母的尊敬,超過對自己生身父母;對兄弟斤斤計較,而對於朋友、外人卻慷慨大方;不照顧清寒的族人,卻照顧別人。這就是「薄其所當厚,厚其所當薄」,應該厚待的卻薄待,不應該厚待的卻厚待。這些現象的存在,不外乎「利害」二字。他對我有利,我就對他好。他對我眼前沒有利益,我就對他不好。父母年邁不能照顧我了,我就不理他。妻族能照顧我,我就要特別厚待他們。這完全是功利主義,不知報恩行義,才造成了現代社會的亂象。
佛教我們對人也是由近及遠,如許多地方同時發生災難,我們一定先幫助靠近的災民,然後再逐步延伸到較遠的地方。「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一個人如果不孝順自己的父母而去孝順別人,不尊敬自己的師長,而去尊敬別人,必定另有企圖。一個人能孝親尊師,友愛兄弟,對外人也能尊敬、友愛,這是正常的,是真情流露!
對於違背常理的人,我們一定要警惕,提高警覺,他一定是別有用心,有他的目的,其目的不外乎名聞利養。與這些人交往,必定受大損害。可是世人明白此理者不多,往往吃虧上當之後,才有所警覺。
所以,做人一定要順正法,依世間法要順禮法,合情、合理、合法。我們處事待人接物不違背情、理、法,才能減少過失,事業、道業才能有所成就。
「指天地以證鄙懷,引神明而鑑猥事。」《彙編》云:「天地無私,神明正直。順吉逆凶,其應如響。」「其應如響」,講報應不爽。有的人做了錯事不承認,還發誓賭咒,讓諸佛菩薩、神明為他作偽證,這種心行是極大的惡業。而天地神明只能證明他作惡多端,不知悔改。
在台灣南投、埔里一帶,佛法鼎盛,廟宇林立,是台灣佛教最殊勝的地區之一,為何會發生大地震?於是大家對於佛法產生疑惑,認為佛法不靈。這是讀經、聞法太少,不了解其中的因緣果報之故。
佛法興衰在於人心,人心向道,佛法就興旺。古人講:「有廟無道,不能興教。」評判一個寺院是否為名副其實的道場,要看寺內有沒有真正的修道人?寺內人多,很難要求每個人都修道,但總要有一、兩位真正的修道人。如果連一位真正的修道人都沒有,災禍就不能避免。懺雲法師的道場也在埔里附近,為什麼沒有受災?我們要多想想!
而世樺印刷廠的老闆曾來看我,談起往事,他說曾經鄰居失火了,附近的房屋全被燒毀,唯獨他的倉庫倖免。在失火的當天,原來倉庫中存放著一千套《大藏經》。所以,正法所在之處,自有龍天護持,做好事必有好報!
出家人是佛菩薩的代表,如法修行,保持良好形象,讓社會大眾因你而對佛教生起恭敬、讚歎,你就是為佛增光,功德無量。反之,言行招致社會大眾的批評、指責,讓社會大眾因而侮辱三寶,其罪過是毀壞佛教聲譽,果報在阿鼻地獄。我們出家人要常常反省自己,對佛的教誨做到了幾分?若以「代表佛法」而自居,貢高我慢,輕視信徒,行持卻反不如在家居士,這就是罪過。因此,出家人的形象十分重要,無論在大庭廣眾中,還是獨處時,都要保持良好的形象。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的林長陳光別老居士預知時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幾年,他每天聽經八小時,信心堅定,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他在三個月之前預知時至,寫了十幾張「八月初七」。家人看到,不明白什麼意思。他正是八月初七往生的,走時神智清楚。他的冤親債主沒有去障礙他,卻到居士林來,附在一位居士身上,求授三皈,要求聽《地藏經》。我們都照做了,給他們傳授三皈,在二樓播放《地藏經》錄影帶。
最近,我聽到許多感應的事例,是鬼神要求聽經,而且要求延長聽經的時間。實際上這都是諸佛如來的化現,以鬼神身來度我們。因為,佛以世間善知識來示現,大家不肯信受奉行;佛示現鬼神,人們才害怕,不敢掉以輕心。
>>>續載中…
(此《太上感應篇》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9/5/11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