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人之家。取其財寶。決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亂規模。以敗人功。損人器物。以窮人用。
此講「顯橫之惡」。「顯」是明顯,「橫」指以暴力欺負別人。
「破人之家,取其財寶。決水放火,以害民居。」《彙編》云:「事出無心,偶被破壞,已為損德。況為財寶而致破人之家乎?」此罪過就非常嚴重了。又云:「或明倚勢力,或陰用計謀。然明虐者,國法無逃。而陰謀者,或得漏網,為罪更甚。其甚如何?曰:視人間計贓論罪之法或倍蓰之耳。」蓰是五倍。倍蓰,形容很多倍。縱然能逃過法律的制裁,終究逃不過神明的懲罰,也逃不過因果報應。若能想到地獄之果報,縱有再大的利益擺在眼前,也不敢造此罪惡。
佛說「財為五家共有」:一水,洪水沖毀;二火,不慎而招致火災,或是因戰亂而毀失;三官府,罰沒充公;四盜賊,為賊偷竊;五敗家子,揮霍一空。
財富乃是修財布施而得之果報,佛勸眾生廣種福田,即是修福。福田有三。「一恩田」,對於父母、師長、和尚、阿闍梨等,於己有恩德之人,能知恩、感恩、報恩,可生福德,如田地之能滋生長養穀物,故稱「恩田」。「二敬田」,對於佛、法、僧三寶恭敬供養,由恭敬而生無量之福,如田生穀物,故稱「敬田」。「三悲田」,以悲愍之心救助貧困,則能得無量之福。因此,有財富要布施供養,種三種福田,福報則生生世世永遠享之不盡。縱然世界毀滅了,福報也不會毀滅。諸佛菩薩福報之大不可思議,原因就在此。
世間芸芸眾生,各人際遇不同。有人一生過得很幸福,家庭美滿,事業順利;有人一生都不如意,災禍綿延不斷,困苦不堪。同樣是人,何以差別如此之大?因各人所造的業因不同故。所以,一切的「不平等」,非他人決定,而是自己過往的業因所造成。「人生酬業」,人出生到世間來,就是受果報。過去生中造善業,這一生得善報;過去生中造惡業,這一生受惡報。人們迷惑顛倒,受報時不肯安分,又造新業,於是因果報應持續不斷。如不能徹底覺悟,所造惡業多,善業少;只有徹底覺悟之後,方能盡斷惡業,真修福善。
「紊亂規模,以敗人功。損人器物,以窮人用。」這些也是很缺德的事,人們往往在不知不覺之中,犯了過失。
「規模」就是制度、規矩。人是群居動物,大眾在一起生活、工作,必須要有規矩,否則就會亂無序。所謂是「家有家規,國有國法」,團體愈大,規矩就愈多、愈嚴格。團體的興旺,社會的安定,就依賴這些法令、規章的保護。一位有德行的人,必定尊重制度,遵守規矩,絕不紊亂。紊亂規矩不僅破壞團體的秩序,而且「傷天理、壞良心。」
如果自己是一個團體中的成員,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身分,謹守本分。特別是佛門,寺院有「常住公約」、「清規」,大眾都能遵守戒律,遵守規章,就是尊重佛法,就是尊重社會,尊重一切眾生。理與事都必須通達明瞭,決定不敢違越,豈敢破壞!
有些人以為自己是「特權階級」,依權仗勢,破壞規矩,使國家法令不能執行,團體規章形同廢紙。這種特權觀念是人類一種不正常的心態,以為「我和別人不同!別人要守規矩,我可以不守規矩!」有這種特權觀念,是由驕慢心而生的極重煩惱,這是一種沒有智慧、沒有教養的表現。
見他榮貴。願他流貶。見他富有。願他破散。見他色美。起心私之。負他貨財。願他身死。
此段講「陰藏之惡」。
「見他榮貴,願他流貶。見他富有,願他破散。」《彙編》云:「凡人榮貴,皆非偶然,皆其昔有善緣,夙植德本。更其祖宗積德,乃能如是。見之者,當起追慕之心。非慕其榮貴,實追慕其前修也。」
世間人無不貪財,然而貪、瞋、痴、慢的心念,能否得到富貴榮華?絕對得不到。因為一個人富貴榮華不是偶然的,而是他自己培植的。佛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如果這一生種善因,來生就一定會得善果;如果這一生的心行不善,來世豈會有善果!
一個人這一生發財了,無論以什麼方式|經商、做工、從政……乃至收受賄賂,都是命中原有的。若非命中所有,剛收到一點賄賂,立刻就敗露,受到法律的制裁。有的人收更多的賄賂,卻終生不敗露,因為那些錢財是他命中原有的。但是,他如果不收賄賂,同樣會有財富,不過來得晚一點而已,數量會更多。命中原有的,丟都丟不掉;命中沒有的,求也求不來。自己細心想一想,自己像不像富貴命?該不該得富貴?
佛菩薩教誨我們,不義之財不可取。不義就是不應該得到的,若是得到了,往往因意外的災禍而散失,古今中外多有例證。
譬如,賭博收入是不義之財。有許多人因為賭博而傾家蕩產、離婚、自殺,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中國古聖先賢苦口婆心勸導大家,安分守己,積德修善,前途一片光明。哪個人發財是靠賭博起家的?靠偷竊起家的?古今中外找不到這樣的人。對於賭博,很多國家都有法律予以禁止。
佛菩薩、神明都有神通,如果去賭博,一定贏錢。他們為什麼不用這種手段贏錢來布施,做好事?因為賭博是不正當的手段,是罪惡的手段。佛菩薩教化眾生都用正面的方法,負面的作法有流弊,會遺害世人。
諸佛菩薩有神通,但是絕不用神通度眾生,而用教學,用示範。為什麼?防止流弊。佛菩薩如果用神通度眾生,妖魔鬼怪也有神通,眾生會受迷惑,邪正不分,魔佛不分,遺患更大。魔擁有的能力,佛都擁有;而佛擁有的某些能力,魔卻沒有。例如:佛心善、行善,以身作則,魔就做不到。佛以正法教化大眾,魔也做不到。
世人希求的財富、智慧、健康長壽,如果遵從佛的教誨,用正當的方法修學,一定有願必成,有求必應。如違背佛的教誨,用不正當的手段謀求,造作罪業,必定得不償失。縱然一時得到,也不能常保,不能長享,而且往往會有災難隨之而來。
命運從哪裡來的?命運是自己所造善惡業的果報,自作自受。明瞭事實真相的人,無論享福還是受罪,心中都很平靜,不會怨天尤人。他看到別人榮華富貴,不會羨慕,也不會嫉妒,更不會破壞;他看到別人受苦受難,憐憫之心便會油然而生。
佛菩薩教我們要安貧樂道,知足常樂。孔老夫子讚歎顏回是「一簞食,一瓢飲」,可是顏回之樂無人能比。他樂什麼?樂「道」,安貧樂道是聖賢之樂。心無貪、瞋、痴、慢,心境與虛空法界融成一體。凡夫豈能體會到這種境界?這是他學養的功夫,智慧的圓滿。
讀書與學佛,就是要提高這個境界,在其中獲得真樂。沉迷於物質享受是假的樂,就像世人吸毒、打嗎啡一樣,不正常。正常的樂是覺悟、明理,了達事實真相。聖賢之樂,不在物質生活的豐富,而在心地清淨光明,遍照法界。所以,聖賢對眾生的幫助,主要是破迷開悟,從而離苦得樂。因為苦從迷來,樂從覺來。
「見他色美,起心私之。」在現代社會,這種現象已經到了氾濫的程度。當今社會動亂頻繁,天災人禍,究其根源,這未嘗不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故《禮記•儀禮》云:「男女五歲不同席。」五歲的男孩和女孩,就不可坐在一起了。為什麼?防微杜漸。現在在一些資訊中,常看到十三歲到十五歲的女孩懷孕墮胎,比比皆是。
《彙編》云:「佛言,人於世間,不犯他人婦女,心不念邪僻,從是得五善。」第一、他可以保住自己的財富。第二、他守本分,守規矩,不怕縣官。第三、心行正大光明,不畏於人。第四、命終得生天上,天女作婦。第五、從天上下生人間,多端正婦。前三種是當世的花報,後兩種是後世的果報。
又云:「人於世間淫佚,犯他人婦女,從是得五惡。一家室不和,數亡錢財。」家和萬事興,家不和,必會敗亡。現代社會離婚率高,離婚就是家庭破散,給兒女造成嚴重的傷害,財產也會流失。「二畏縣官。」這是犯法的行為,要受法律的制裁。「三自欺欺人,身心不安。四死入太山地獄,受炮烙之刑,千萬億年才能出離。五出地獄後,墮畜生道,淫佚不避母子,亦無節度。」墮於此道,果報之悽慘、痛苦,說之不盡。
這一段《彙編》的內容很豐富,說理舉事,引經據典,無非從最初一念處,喚醒痴迷,警誡世人。肉眼凡夫不能洞徹因緣果報,故《彙編》多番舉例,以事證理,令大眾曉了明白。現代人以為這是古人勸善之後詞,未必真有其事。其實,不妨看看古人的例子,再冷靜觀察現實社會,對照思惟,就能深信不疑,所言不虛。
修行就是修正我們貪念的習氣,修正我們淫佚的行為。心行能得其正,則身心健康長壽。每個人都喜歡健康長壽,健康長壽的第一個因素是心地清淨。如何得清淨?「寡欲」就清淨了。色欲是「欲」中重要的一種。財、色、名、食、睡都要淡,愈淡愈好,愈淡身心愈健康。
為何世尊教導我們要遠離「五葷」?是五種蔬菜,大蒜、小蒜(我們叫蕎頭),韭菜、蔥、興渠,興渠過去中國沒有,現在我們叫洋蔥。因為這些食物對生理有刺激作用。熟吃會引起性衝動,生吃會引起肝火旺,易發脾氣。因此,佛制禁食,意在防微杜漸。
「負他貨財,願他身死。」「負」是欠的意思。凡是向人借器物、錢財,無償還的意願,即屬此類,此屬偷盜業行。借而不想還,這樣的心態後果不堪設想。以偷盜的心,怎麼能發財?怎麼能過幸福的生活?
佛法講「不與而取謂之盜」,凡是有主之物,未經主人同意,無論用什麼手段得到,即犯盜戒。若借人財物,不想歸還,還希望別人早死,罪過就更大了。有此心行的人,來生必墮惡道。世人眼光短淺,只見現前小利,不知後患無窮。
三惡道的業因是「貪、瞋、痴」。佛教導我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目的就是不墮惡道,因為三惡道易入而難出!
一個人要守住「人」的根本,就能不失人身。佛法講五戒:「殺、盜、淫、妄、酒」,儒家講五常:「仁、義、禮、智、信」,這是做人的根本。
我們這一次到人道來,相當不幸,因為社會環境不好,沒有人教導我們。古人重視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縱然古人念書的機會比較少,很多父母不識字,但是他們受到社會教育的薰陶,懂得做人的道理,懂得為兒女做好榜樣。
五倫,是人與人的關係。五常,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仁」,講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對待任何人,都要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義」,盡義務,為社會、為他人服務,不求報償。「禮」指有分寸,有節制,自卑而尊人。「智」指理智,不感情用事。「信」指信用,人無信不立。
現代科學技術發達,物質文明有了大幅度的進步,可是人們的精神文明並未與物質文明相配合。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紊亂了,倫理道德被人們疏忽,甚至被遺忘了。尤其,現代社會提倡競爭,「仁、義、禮、智、信」都不講了。
我們與人相處,如果有恩,希望再加厚;如果有怨,要化解;自己欠人家的債,歡歡喜喜去償還;別人欠自己的債,一筆勾消。常常存這種心,就是好心;常常行這些事,就是好事。如果別人有恩於自己,一旦他有小小不如意,就忘恩負義;如果別人有怨於自己,就念念在懷,總想報復;欠別人的債,不想還;別人欠自己的債,想盡方法催討。以上這些都是造罪業,果報必定在三途。
人與人之間,絕沒有誰佔便宜,也絕沒有誰吃虧。你佔他人的便宜,將來要還債,欠命的償命,欠債的還錢。真正修行人不與任何人有債務上的糾紛。別人欠自己的債,不要他還。如果要他還,來生還要向他討債。自己欠別人的債,要趕快還清。冤親債主不來刁難,菩提道上就少障礙,往生就走得瀟灑、自在。
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見他失便。便說他過。見他體相不具而笑之。見他才能可稱而抑之。
「干求不遂,便生咒恨。」《彙編》云:「干求指一切大小之事,凡有干懇求託於人者皆是。」「不遂」指沒有達到目的。求人幫助,對方沒有滿足他的願望,於是他就憎恨、詛咒對方。
又云:「君子達理安命,豈肯向人干求。」明理的人縱然一生窮困潦倒,也不會去求人。他知道這是自作自受,安心隨緣,樂天知命。縱然出於不得已而求人,別人肯幫助,則心存感激;不能幫助,也絕無有怨恨之心。
「見他失便,便說他過。」「失便」指人遭遇到困難、挫折、失意之時。世人往往在這時,談論他的種種過失,其中多數是無中生有,是猜測、推想,是冤枉人。
《彙編》云:「天下之事境,本來敗易而成難。」好事多磨,成就非常不容易。我們仔細觀察社會現象,乃至細心回顧自己一生的遭遇,確實是「事難成」。即使是好事,利益社會、利益眾生的事,也未必能成就!為什麼?這關乎自己的業障,也關乎眾生的福報。如果眾生沒有福報,事情就很容易被破壞。南宋的岳飛盡忠報國,為國家、為民族,還要遭受秦檜、宋高宗殺害,這是最明顯的好事多磨!
二十五史中,每部都有「隱逸志」,專門記載因不得志而隱居山林的志士仁人。他們不是不願意出山,不是不願意為社會、國家做事,而是沒有機會。有的人剛剛出仕,就被別人壓抑,障緣太多,不得已而退居山林。他們有學問、有道德,但不得志。他們能安分,不會為非作歹,因為他們不是為自己,而是為眾生。他們懂得修心養性,將自己的精神境界不斷向上提升,有緣則可兼善天下,無緣則獨善其身。
我這一生的遭遇,又何嘗不如是!若無得力的護法護持,也只有隱居,終生一事無成,對社會、對佛教不可能有貢獻。所以,護法的功德超過弘法的功德許多倍。我相信,還有很多能弘法的佛門龍象,比我能力強,比我智慧高。但是,由於沒有遇到得力的護法而一籌莫展,不能發揮所長。
我每到一個地方,都勸導四眾同修要做護法。佛法能否常住在世間,能否利益廣大眾生,完全在護法。弘法的人無論多麼有能力、有德行、有學問、有智慧,如果沒有一位得力的護法,也必定無所作為,默默無聞。
發心弘法者,一定要尊重護法,要結法緣。如果自以為是,貢高我慢,目中無人,就把法緣斷掉了。而無人護持,自己無論多麼有能力,也無法發揮。
護法猶如校長,弘法法師只是教員。校長要有慧眼,要能鑒識一位好的教師,將他聘請他來幫助你弘法利生。如果四眾同修都有這樣的共識,都能互助合作、互相尊重,正法就能久住世間。
「見他體相不具而笑之。」「體相不具」指殘障人士。他們已經很不幸了,我們應當幫助、扶持他們。有的人不但不幫助、不扶持,反而譏笑他們,這種罪業很重。譏笑他們的人,將來必定得「體相不具」的報應。誰能保證自己的身體不會受到傷害呢?
「自求多福」都在這一生。唯有真覺悟,真回頭,放棄自己的成見,隨順佛陀的教誨,才是真正有智慧、有福德,前途才會一片光明。如果一味隨順自己的成見,前途必定一片黑暗。
「見他才能可稱而抑之。」此過失大多出於嫉妒心態。障礙他人,雖可得一時快意,但將來的果報苦不堪言。我們所犯的種種過失,自己往往不自覺、不自知。世尊大慈大悲在《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中,一一為我們說明。這部經是末法時期的「救命經」,經文不長,要視為戒本,至少每半個月要念一遍,常常反省!
改過一定要落實,過去我障礙別人弘法,現在就要幫助一切人弘法利生。過去,見他人才能可稱,總是極力貶抑他。現在,反過來讚歎他,請轉法輪,請佛住世,盡心盡力護持他,這才是真懺悔、真回頭。
埋蠱厭人。用藥殺樹。恚怒師傅。抵觸父兄。強取強求。好侵好奪。
「埋蠱厭人。」這種事,我少年時,在湖南、貴州讀書常常聽說。在帝王專制時代,這是犯法的行為。「蠱」聽說有很多種,大概都是毒蛇、蜘蛛、蠍子等類。古大德告訴我們,凡是蓄意養蠱,放蠱害人,都有很深的過失。他為什麼要放蠱害人?據說蠱毒養到一定的階段,如果不害別人,就會反過來傷自己,所以不害人就害自己,有什麼好處?
從廣義上講,凡是損人不利己的事,都屬於此句講的範圍。損人利己的事,尚且不可做;損人不利己的事,更不應做。
「用藥殺樹。」這就是傷慈悲心,而且如果沒有正當的理由而過度伐樹,會破壞自然生態環境。
從前,出家人住山,搭茅篷時,要在砍樹的前三天,為樹神誦經、念咒,給他祝福,請樹神遷移。一般來說,樹木超過一人高,就有樹神。何謂樹神?神祗依附於樹;依附花草的神祗,是花神。特別喜歡樹木、花草的人,死後仍不願離開,就變成花神、樹神,所謂「精靈」附在這些植物上。這些植物就是他們的「家」,如果毀壞他的居所,也會使他生煩惱,所以必須預先通報他,誦經、超度、結緣請他遷移,另選擇安居處。這些事情絕不是迷信,凡夫見不到、聽不到,諸佛菩薩心地清淨能見到、聽到。佛教我們如是做,肯定有其道理,肯定對我們有益。
佛菩薩、古聖先賢教我們「仁民愛物」,無非是啟發我們的愛心,培養我們的愛心而已。戒經說:「清淨比丘,不踏生草。」對花草樹木都要愛護,非不得已,絕不可傷害。一個連一草一木都愛護的人,怎麼會不愛他人?怎麼會不愛動物?怎麼會傷害他人?人生活在愛的世界裡,是真正的幸福。
新加坡的許哲居士,她一生就是生活在「愛」的世界裡,幸福美滿。一九00年出生,到今年二000年,正是一百零一歲,看她的模樣不像百歲之人。身體和年輕人一樣,她還能翻觔斗,牙齒只掉了一顆,視力很好,天天看書不用戴眼鏡,耳聰目明,反應敏捷。她自稱「年輕人」,是名副其實!現在,每天仍做義工,每個星期還教幾堂靜坐課。
她一生心地清淨,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我問:「妳看到一些不好的事情,看到惡人,有沒有感受?」她說:「沒有感受,見如不見,就像我們走在馬路上,看見過往的行人一樣。」這是心中不落印象。
同修問她:「妳會不會生氣?」
她說:「不會!一生沒有發過脾氣,沒有生過氣。」她告訴我們:「發怒一分鐘,身體所受的傷害,需要三天才能恢復。」
人的身體、心情與大自然融成一片,是真正的養生之道。七情五欲擾亂自然,擾亂人體。七情是「喜、怒、哀、懼、愛、惡、欲」,就是佛法講的「貪、瞋、痴、慢」。其中最嚴重的,破壞力最大的是瞋恨、發怒。李炳南老師曾說,中國醫學的根本典籍《黃帝內經•靈樞》講到,人的正常壽命應當是兩百歲,活不到兩百歲,是自己的煩惱把身體糟蹋了。
永遠生活在大慈悲境界的人,不老、不衰、不迷、不邪、不染,這是究竟圓滿殊勝的功德,是真實的快樂。凡夫正好相反,被人讚歎幾句,就歡喜得不得了;聽見幾句不順耳的話,就要生氣好幾天。
許哲居士的生活非常簡單,一天只吃一餐,回歸自然,油、鹽、醬、醋等一切調味品,統統不要,最多用水煮熟。她不是沒有錢,供養她的人很多。她說:「別人給我這麼多錢,是要我替他們做好事,替他們修福,自己不能用。」她又說:「世間還有很多人沒有衣服穿,沒有飯吃。我如果做一件新衣服來穿,打扮自己,穿得漂亮,怎麼對得起他們呢?」她的愛心是真誠的,絕不是虛假的,她生活得那樣節儉,看起來似乎很清苦,但她是世間第一快樂的人。
她的房間整理得乾乾淨淨、簡簡單單,沒有什麼陳設,桌上放了一張照片,床頭放了一張照片,都是她母親的照片,可知她是孝女。孝親必定尊師,孝親尊師必定友愛一切眾生。
所以,她一百零一歲的高齡,不必他人照顧,反而去幫助、照護貧困的人家。有的人家沒有錢繳房租或水電費,她去幫忙繳。有的人家沒有吃的,她就去送米。她的屋裡堆著二、三十包米,是別人送給她的,她都拿去布施。她建了十幾座養老院。她一生的工作,就是照顧老人、病人。依佛法講,她行「無畏布施」,果報是健康長壽。從她的事蹟,我們得到了證明。
我們天天講:「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我們自己尚未做到,她已經做到了。她雖然沒有受過三皈、五戒,然而依佛法三福、六和、六度、十善的標準,每一項都可以打滿分。
我們如果真正接受佛法,依教奉行,也能有她那樣的成就,也能像她那樣生活得真正幸福美滿。
她一生中,心中只有「愛」。
我們問她:「妳到底信什麼宗教?」
她說:「我信『愛』的宗教。」
這話很有道理,「愛」的宗教,把所有宗教都包括了。言語簡單,意味無盡!
「恚怒師傅,抵觸父兄。」「恚」是內心憎恨;「怒」是表現在外。《彙編》云:「此是因教責而恚怒之也。古人事師之道,無犯無隱。凡有所教,皆當虛心和氣以受之。何可恚怒乎?恚怒者,必是薄德無福之人也。」「恚怒師傅」是指老師教訓學生,學生不服。與前之「慢其先生」不同,慢是輕慢,沒有把老師看在眼裡。
現代社會,兒女不孝父母,學生不敬師長,已經形成社會風氣。處在這樣的社會,要做一個抉擇:「自己要不要在道業上有所成就?」如果希望自己在道業上有所成就,就要遵循古德的教誨;如果自己不想在道業上有所成就,盡可以隨順世風。
老師有所責備時,如果認為老師講錯了,古人有涵養,無犯無隱,表示我們涵養不夠,可以向老師請教,請老師解釋。老師畢竟比我們年長,學識、閱歷比我們豐富,對問題看得深、看得遠。
當初,我親近李炳南老師,追隨他老人家的學生很多,他對學生的教誨有區別。對於肯接受責備的學生,李老師的責備、教訓就多。如果學生表現出不太願意接受的樣子,老師從此不再教訓他。即使他有過失,老師也不再說。正如印光大師所說的,學生有一分誠敬心,教他一分;有兩分誠敬心,教他兩分;沒有誠敬心,老師就不教。上課、講學時,雖讓他旁聽,但絕不把他做為教學的對象。其實,學生恚怒師父,只能使自己蒙受損失。
「恚怒師傅,抵觸父兄」,這是違背佛法的根本。淨業三福第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佛法教學從這裡開始,也到這裡圓滿。成佛就是孝親尊師達到究竟圓滿。佛教講什麼?孝、敬而已。學佛學什麼?學孝,學敬。不孝,不敬,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俱不可能成就。
我們要尊師重道,知恩報恩,念念不忘。我們能認識佛法,理解佛法,修學佛法,得益於老師的教導。我們要挽救這個社會,一定要對症下藥。人們忘恩負義,我們就提倡知恩報恩。人們輕慢、恚怒師父,我們就對老師特別恭敬。人們不孝父母,牴觸父兄,我們就特別孝順。我們這樣做給世人看,就是「為人演說」。
古人說:「父兄五倫之首,孝悌人道之先。」縱然父母、師長有偏愛、不公平,我們也要和顏悅色的承事受教。「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世出世法,求學受益多少,與尊敬老師的程度成正比例,不敬師長的人修學絕不會有成就。
《彙編》列舉了不少事證,很感動人,不要看作神話,應當細讀審思!「明汪會道,性穎悟。書過目輒成誦,八歲能文。然事師傅則傲慢異常,稍拂意則背師怒詈。一日獨坐書齋,忽呵欠,口中躍出一鬼。指生曰:汝本大魁天下,因汝恚怒師傅,上帝削去祿籍,吾亦從此去矣。言訖不見。尋翻故篇,茫然不識一字。」明朝的汪會道很聰明,天賦好,書讀一遍就能背誦,八歲就能寫文章。「詈」是罵,他背後罵老師。一日獨坐書齋,忽呵欠,口中躍出一鬼,鬼指著他說:「你本來可以考中狀元,因為恚怒師傅,上帝把你的功名勾消了。」之後,他連字都不認識了。《彙編》亦有列舉幾則恭敬承事老師、接受教誨的故事,他們後來都學有所成。
「強取強求,好侵好奪。」「強」是勉強的意思。《彙編》云:「分所不當得,而必欲得之,謂之強。」「分」指本分。對不應當得到的財富、地位等利益,千方百計去求取,都稱為「強」。
其實,這不合乎因果定律。命中沒有的,如果真的得到了,因果定律就被推翻了。佛菩薩、世出世間的賢聖,一切宗教的神聖,無一不闡揚因果的真理。古今中外,強求的人太多了。一百個強求的人,真正能得到的,不過一、兩個而已。他們縱然「奪」得,也不過是把命中本有的,提前拿到手而已。「分所不當得」,指他現前的時節因緣尚未成熟,他偏要在此時爭取。凡是能拿到的,依舊是命中本有的。諺語說:「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
《彙編》又云:「以人供我曰取,以我干人曰求。」別人供養我,稱為「取」;我求助於別人,稱為「求」。二者都不能勉強,應該隨緣隨分。
又云:「以詭計暗取曰侵,以勢明取曰奪。如此得來,自難消受,將必并其本有者而失之矣。」以陰謀、詭詐、欺騙而得到的,稱為「侵」;以勢力、權力、地位,明目張膽的搶擄,稱為「奪」。這些事古今中外都有,尤其在現代社會,幾乎成為普遍的風氣,強取強求,能侵能奪的人,社會上反而尊之為英雄好漢。殊不知,他奪取、佔有只是一時,能享受幾天?他的禍患就在後面。人們能看得到的禍患,僅是現報,果報在地獄、餓鬼、畜生。世人實在迷惑顛倒,不知因果之可畏!
又云:「鄭瑄曰。余觀錢之為物,人所共愛,勢所必爭。」「錢」屬於會意字,一邊是「金」,另一邊是兩個「戈」,戈是武器,兩個戈表示互相爭鬥,「為了財富而爭鬥」。可見,貪「錢」之心是禍害。
中國古人留給後世子孫真正的財富是智慧、經驗、教訓,表現在文字符號之中。現代人缺少智慧,這些智慧符號即使擺在面前,也看不出其中的含義,依舊迷惑顛倒!有鑑於此,印光大師極力提倡因果教育,幫助大眾認識因果的道理與事實真相,辨別邪正是非,破迷開悟。
侵與奪的惡行惡業,源於錯誤觀念-我執。我執不去除,無論怎樣用功修學,依然在六道中流轉,永無出期。「我執」是由一個根深柢固的錯誤觀念造成的,六道凡夫起心動念,都執著自己的「身相」,以為是「我」。如果說:身不是我,那麼「我」在哪裡?「我」又是什麼?我們必須把這個謎底揭開,找到「真我」。
宗門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就是真我。身體是我所,不是我。眼、耳、鼻、舌、身是物質,意是精神。一位西方哲學家說「我思故我在」,他已經知道物質裡沒有我,認為能思惟、想像的是我。其實,他依然錯了。思惟是什麼?我的思惟、我的想像還是屬於我所,不是我。從物質、精神現象之中,都找不到我。物質、精神都是屬於我所有的,是「我所」,而不是「我」。
唯有不執著「我所」,「我」就現前,真相就顯露了。我的手,我的腳,我的眼睛,我的耳朵,我的身體;擴展到身外,我的家庭,我的父母,我的兄弟,我的朋友,我的城市,我的國家,我的世界;再擴展,我的虛空。凡夫就是在「我的」之中迷失了,覺悟之後才知道,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就是「我」。唯有不執著「我所」,「我」就現前,真相就顯露了。
「身體」不是我,而是我所,就像自己的衣服一樣,衣服髒了,脫掉換一件;身體壞了,同樣可以丟棄,換一個新的。所以,真正的「我」,沒有生死,捨身受生,就像換衣服一樣。如果勤修善法,將來換新身體愈換愈好,愈換愈殊勝;若多行惡事,愈換愈差,一世不如一世。人身如果換成畜生身,就低了一級了;如果換成鬼身,就更低了。
佛法講「常樂我淨」,「我」是什麼意思?佛經的解釋很多,通常講八種含義,其中最重要的是「主宰」和「自在」。
其他宗教家們認為「真我」只有一個,稱之為「造物主」、「神」、「聖」,佛教稱之為「自性」、「法身」。從「我」變現出無量無邊一切眾生,虛空法界都是我所變現的。既然我所是從我變現的,我與我所是「一」,一切諸法怎麼會不平等?但是佛說:「平等真法界,無佛無眾生。」「無」是無妄想、分別、執著,唯有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真相才會現前。真的「我」是什麼?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
若以三德講,法身是我之體,般若是我之相,解脫是我之用。以三身講,法身是我之體,報身是我之相,應化身是我之用。惠能大師說:「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如果落在「法、報、應」三身中,分別有三身,執著有三身,是迷而不覺。覺悟的人,三身是一身,一而三,三而一,言說有「三」,事實是「一」。一是「我」,三是「我的」。
突破這個關口瓶頸之後,才能真正「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四相到底有沒有?有。「我相」,眾生誤會身是我。「人相」,指與自己相對待的一切有情眾生。「眾生相」,十法界依正莊嚴,一切諸法皆是緣生,緣生法即是眾生。「壽者相」是過去、現在、未來三際。所以,四相包括了世出世間一切法,而這些法相都是因緣生法,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有沒有障礙?沒有障礙。不但理無礙、事無礙,實際上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障礙從哪裡來的?從執著來的。四相明顯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與四相是一體,是一不是二。如果執著這些相,在法相、法性上起了妄想、分別、執著,就是著相。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是沒有四相的妄想,沒有四相的分別,沒有四相的執著。果真能離四相,法身、般若、解脫就現前了,這就是破迷開悟,轉凡成聖。
佛法教學講求「悟處」,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有沒有悟處?如果我們沒有做功夫,就沒有悟處。什麼是功夫?放下分別、執著是功夫。看破是真學問、真智慧,放下是真功夫。看破,就是真正認知:這個身體是「我的」工具,為我的家庭,為我的國家,為我的世界,為我的一切眾生,為他們服務的工具。
「我的」,有能、有所,仍是第二義,不是第一義。把「的」字除去,就是第一義了。「我」這個工具是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服務的。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就是「我」。總之,「身」不是我,而是工具,是我為眾生服務的一個工具。什麼是「我」?虛空法界是我,一切眾生是我。用「身」這個工具來成就「我」,服務於「我」。
法身、般若、解脫,法身、報身、應化身,是自性本具的德能。《華嚴經》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是法身,智慧是般若,德相是解脫。依三身而言,如來是法身,般若是報身,解脫是應化身。一切眾生皆有三身,「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凡夫一切都具足,只是現在迷而不覺,一旦覺悟,他與諸佛如來沒有差別。這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誰看破了,誰就破迷開悟,轉凡成聖,真是所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如果這一關不突破,既不能自度,也不能度人。如果把這關突破了,無量智慧、無量德能應念而生,得大自在。
要想悟入,從何處下手?放棄自私自利,放棄名聞利養,放棄貪、瞋、痴、慢,一心一意為一切眾生服務,只要看到眾生有需要,就盡心盡力去幫助。用什麼態度幫助眾生?眾生是主人,自己是僕人。一個人如果能以孝順心、恭敬心為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為一切眾生服務,他就是佛菩薩再來。
關鍵就在放下,放下就突破了。之後,要以真誠的慈悲,十二萬分的熱忱,為社會大眾服務。放下絕不是消極,而是更積極。如果消極了,仍未悟入,而是誤會。悟入之人必定積極,誤會之人才會消極。
所以,迷時,業力作主;悟時,願力作主。業力作主時,以「身」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願力作主時,利用「身」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一個人如果覺悟了,就是佛法講的「乘願再來」。迷時,對於事實真相茫然無知;悟時,對於宇宙人生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既然在這個「身相」中,「我」確實不可得,那麼何必為這個「不可得」的身相,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呢?一個人如果覺悟了,自然會轉惡為善。
>>>續載中…
(此《太上感應篇》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9/5/11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