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不當。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諂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輕蔑天民。擾亂國政。賞及非義。刑及無辜。殺人取財。傾人取位。誅降戮服。貶正排賢。凌孤逼寡。棄法受賂。以直為曲。以曲為直。入輕為重。見殺加怒。
「受恩不感,念怨不休。」《彙編》云:「一飯之恩,古人必報。報即無力,心必銘感。念茲在茲,不可或忘。」佛菩薩、古聖先賢教導我們,要常常想著別人的好處,不要記著別人的惡處;要常常念別人的恩,不要念別人的怨。我們如果真正做到,則生生世世享福,生生世世得到許多人的愛戴和幫助。
《大智度論》曰:「受恩不感,甚於畜生。」受人之恩,毫無感念之心,就連畜生都不如了。二地菩薩修學的四個科目,其中之一是「知恩報恩」。一個人能知恩報恩,縱然不學佛,不求出三界,來生也必定享人天大福報;反之,忘恩負義者,果報必定在三途。
我沒有什麼大智慧,也沒有真正的修行功夫,就是有一點誠心-知恩報恩。我一生確實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我感念別人對我的好,對我的照顧,我只記別人的好處,絕不記怨。我一生受過很多委屈,從學佛那一天起,受到的嫉妒、侮辱,甚至於陷害,我都沒有放在心上,所以我很開心,日子過得很自在。「委屈求全」的人,在儒家講是君子,不是聖人。聖賢人連「委屈」的意念都沒有,是真正的清淨、平等、覺。
現代人正是「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而造這種重業的人,前途都在阿鼻地獄。所以,佛菩薩慈悲苦口婆心的勸諭,就是希望人們迷途知返,改過自新。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落實在事相上就是要懂得恩、義。哪些人對於我們有恩?迴向偈說「上報四重恩」,這四種恩都是重恩大德。
第一重是父母之恩。如何報父母之恩?父母在世時,要盡孝養之道。父母不在世,則要以自己的德行、學問,對社會大眾的貢獻來「榮宗耀祖」,使父母得到榮耀。我們讀書志在聖賢,學佛志在佛菩薩,這就是報父母之恩。
第二重是三寶之恩。佛菩薩教導我們覺悟,這種大恩大德永遠不能忘。恩要如何報?「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一條做不到,就是將三寶老師的恩忘記了。讀經就是為了念念不忘佛祖的教誨,圓滿具足信、解、行、證,稱為受持,依教奉行就是為人演說,為人演說是報恩的落實。
我們自己這個身相,與道場裡佛菩薩的塑像、畫像作用相同。塑像、畫像是不會動的像,我們的身相是會動的像,所以一切言行都是做出榜樣給大眾看。自己演的是什麼?自己說的是什麼?能不能為大眾做表率、榜樣?大眾如果都像自己這副樣子,行不行?我們要常常如是反省,如是檢點。
而佛對我們的期望是成佛、成菩薩,我們真正成佛、成菩薩,普度一切眾生,才是真正的報佛恩。
佛的心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佛的行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二十個字,總結了《大方廣佛華嚴經》,也總結了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也總結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的教誨,這是我們修行的綱領。最後兩個字是「念佛」,「佛」就是前面十八個字。「念佛」就是囑咐叮嚀,不要忘記前面十八個字。真正做到這二十個字的人,就是佛陀,就是佛家講的超凡入聖。這才是真正的知恩報恩。
第三重是國家之恩。古代講帝王之恩、國主之恩,現在講國家之恩。由於政府的治理,才使社會安定繁榮,使我們能安居樂業,進而修學佛法。
第四重是眾生之恩。我們每日所食之飯菜,身上所穿之衣物,皆是農夫耕種,工人製造,商人運輸,方才得到衣服、飲食。因此,一切眾生於我們有大恩大德,一杯水、一碗飯,皆是大恩大德。
我們常念「上報四重恩」,但念時心中有沒有想到這些?若常念怨,果報在三惡道。念佛作佛,念善生天,念怨生三惡道。學佛目的在作佛,受恩不感,念怨不休的人,能作佛嗎?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來生能生善道嗎?大家雖然明白這些道理,可是心行仍然轉不過來。為什麼轉不過來?無量劫來煩惱習氣的薰習太嚴重了。但是要知道,轉不過來必定墮落三途!
所以,世出世間聖賢教導我們要感恩報恩,化解怨結。化解怨結要從內心化解,內心覺悟,必無怨結。迷惑的人才有怨結,覺悟的人沒有怨結。覺悟的人知道:「世間無常,萬法皆空。」世出世間一切法了不可得,哪有不可化解的怨結?
墮惡道的業因是念怨、瞋恚。因此,在修學過程中,首先要斷「瞋」。色界初禪天以上的天人,已沒有瞋。他們的心是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如果沒有四無量心,禪定修得再好,也只在欲界,到不了色界。欲界有六層天,愈往高處去,瞋恚愈淡薄。煩惱輕的往上升,煩惱重的往下墜。《楞嚴經》講「情想」,「情」指煩惱,「想」指智慧,所以地獄眾生是純情無想。「情」是感情用事,沒有理智,完全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念怨。
在日常生活中,念怨人的心情是痛苦的,感恩人的心情是快樂的,念阿彌陀佛、念極樂世界的人心情是極樂的。一切都在自己的一念心。
要把一切眾生看作諸佛菩薩,好心待我們的人,我們感恩蒙他的照顧;惡意對我們的人,我們也感恩,因為他消除了我們的業障。如是用心,哪一位不是善知識?哪一位不是佛菩薩?把圍繞在自己周邊的人,都看作善知識,都看作佛菩薩,就是修行。自己一生都生活在誠敬感恩之中,生命多麼充實!「生命的意義」、「生命的價值」,就在於此。
「輕蔑天民,擾亂國政。」《彙編》云:「帝天之命,主於民心。凡此蒼生,皆上帝之赤子,故曰『天民』。天之愛民至矣。」
常言:「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人、我是一,就是法身。何謂法身?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體,人、我是一體。輕視別人,就是輕視自己;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人不能沒有尊嚴,尊嚴從何而來?從尊重別人得來。尊嚴不是狂妄自大,自以為是,輕視別人,作威作福,那樣做反而會破壞自己的尊嚴。一個人處處讓別人怕他,必定一事無成。如果一個人處處都受人尊敬,做人就成功了。古人說「敬人者人恆敬之」,你不尊敬他人,別人怎麼會尊重你?
無論世法、佛法,說到究竟處,就是一念真誠。佛法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就是講真誠的慈悲心。念念為一切眾生,就是菩提心。事事為一切眾生,就是菩薩行。絕不能輕視任何一位眾生,絕不能與任何一位眾生結下冤仇。一旦結下怨仇,後面的麻煩就沒完沒了。
《彙編》云:「帝堯曰:吾存心於天下,加志於窮民。」他念念想著天下的苦難眾生,念念想著如何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如果眾生缺少吃的東西,就送去一點食物;缺少穿的東西,就送去一點衣服,這只是小恩小惠,不能永遠靠救濟生活。如果教導眾生有智慧、有能力獨立謀生,自求多福,這才是真正的慈悲濟世。因此,古人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究竟圓滿徹底的教學,是幫助一切眾生轉迷為悟,這才是佛菩薩教導眾生的重點,亦是學佛之重點。
「賞及非義,刑及無辜。」此講賞罰不明,是非顛倒。
《彙編》云:「賞之為道,崇德報功,朝廷激勸人心之大典也。不宜及而及之曰『非義』。」「義」是應當;不該賞而賞,是「非義」。這是不明是非,不尊重法律,破壞國家的體制,其後果必然助長結黨營私,擾亂社會,損害善良的百姓。
「舉枉錯直,最干天怒。」這是真實語,可是世人卻以為是迷信。「子不語怪力亂神」,孔老夫子對於天道講得不多,但不是沒有講。中國人對天地神明、因果報應的理論與事實,知道得很多,古書中隨處可見。聖人對這些事不提倡,是因為天地神明之事,世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佛經將所以然之理,講得清楚、透徹,所以不可不讀佛經。
「殺人取財,傾人取位。」殺害、陷害別人,以奪取其財富、地位的惡行,古今中外史不絕書,現實社會中也不少見。但他縱然能逃過法律的制裁,逃過一般人的耳目,終必逃不了因果,免不了惡報。巧取豪奪即使能奪到手,也保不住,終究會被人奪去;騙來的,終究會被人騙去。
人生在世不會真的佔到便宜,也不會真的吃虧。這一生佔了別人的便宜,來生一定會還給對方;這一生吃虧了,來生必有福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造作罪業一定會折福損壽,中國歷史上的相關記載很多,因果報應的事例舉不勝舉。如果稍稍留意,報應的實例就在我們的周邊。法律絕非盡善盡美,總有漏洞。有人鑽法律的漏洞,作奸犯科。世人以為他們聰明,在佛法看,他們是最愚痴之人。他們眼光短淺,只看到眼前的小利,所以招致未來的大害。
這些「聰明」人反而不如老實人。老實人當前吃一點虧,厚利在未來。如果積植德行,晚年就得大利。李炳南老師常說:「人要往遠處看。遠處在哪裡?在來生。」這一生是近處。
諸佛菩薩常常勸人「發心念佛」。「發心」指發菩提心。菩提心是真正覺悟的心。什麼人能發菩提心?真正覺悟的人,他們一切為別人著想。所以,我們常常為別人著想,別人也會常常為我們著想;如果我們只為自己著想,別人也不會為我們著想。大聖大賢、英雄豪傑常懷十方,常念眾生,尤其念苦難的眾生,念念不忘,念念都要幫助他們,絕不會傷害、殺害他們。
「誅降戮服,貶正排賢。」古禮規定,打了勝仗不用吉禮,而用喪禮,因為戰爭中雙方必有死傷。對於俘虜要用憐憫心安慰他們,幫助他們。如果以貢高傲慢之心虐待他們,任意殺害他們,就造下很大的惡業,因為這些人已經失去了抵抗的能力。
世間為何會有戰爭?戰爭是殺業的果報。如何才能使世間永遠沒有戰爭?「除非不食眾生肉。」人吃眾生肉,冤死的眾生不甘心,只是現在沒有能力抵抗,一旦轉世,「人死為羊,羊死為人。」牠們有了能力,就會來報復。報復絕對不會恰到好處,總要過分一些;每一次報復都過分一些,累積起來就非常殘酷了。近代一百年中,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而且一次比一次殘酷。原因就是人們提倡「進化論」,弱肉強食。世人不懂因果的道理,不知道殺業果報的可怕。
而古代政府官員戴的帽子稱為「進賢冠」,形狀像樓梯,前面一層低,後面一層高。前面代表自己這一代,後面代表下一代,希望後代比自己更加賢明。這是提醒官員們要常常想著照顧下一代,栽培下一代,愛護下一代,給下一代做好榜樣。
皇帝、高官戴的帽子是平頂的,前面有冕旒。平頂表示領袖要以平等心對待一切大眾。冕旒像窗簾一樣,地位愈高,冕旒愈多。皇帝是十二條,大夫是五條。帽子兩邊各有一隻棉球耳塞,表示下屬的話也不要聽得太清楚。中國古代的衣冠設計都是高等的智慧,高度的藝術,教導政治領袖垂拱而治天下。
「凌孤逼寡。」世間最苦的人莫過於孤寡,對於這些人要特別憐憫、照顧。這些人是「福田」中的「悲田」,照顧他們是修福。
我們看到眾生遭難,必須想到:我在過去世也曾遭遇過這種災難,未來必定還會遭遇很多災難,只要未出離六道輪迴,肯定無法避免災難。我們怎麼知道?從因果看。《了凡四訓》告訴我們:「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這些苦難的人過去一定造作過這些業因。我們學佛明瞭業因果報,怎麼可以欺負他?怎麼可以逼迫他?欺負逼迫這些人,罪孽比欺負普通人要加重很多倍,果報不堪設想。不但不能逼迫他們,而且要照顧他們,還要教導他們,「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佛家最殊勝、最偉大的理念,就是一切眾生同體。
「棄法受賂。」從此句開始,到「見殺加怒」,專講刑官之惡。
《彙編》云:「凡衙役、書吏,亦在其中。」不守法,接受賄賂,已經不僅限於辦案的法官了,「凡衙役、書吏,亦在其中」。現在舞弊賄賂的惡行,在許多國家、地區已經很常見,甚至社會大眾也習以為常。
世間的「聰明」人鑽法律漏洞。有人說,法律是為好人、為守法的人制訂的;也有人說法律是為愚人、笨人制訂的。殊不知因緣果報,絲毫不爽。凡是執法犯法的人,擾亂社會,使人民含冤無法申訴,必招致天怒人怨。受賂的官員當前雖然得到一點小利,可是未來的果報不堪設想。所以,我們行善、做好事,也要遵守法律程序。
「以直為曲,以曲為直。」《彙編》云:「兩訟在官,曲直未定。生死予奪,在吾一言。豈可輕忽!今乃曲直顛倒,非因受賂,即是徇情,否則率意魯莽。有一於此,豈宜居官為民上乎!」
《了凡四訓》對此說得廣泛詳細深入,其原則我們要能掌握。「是非」、「曲直」,不僅是現前,要論其影響深廣。有些事眼前似乎是不利,但是將來的利益很大;在此時此處不利,其他的地方利益很大。佛說一切法,從空間上講,「橫遍十方」,從時間上講「豎窮三際」,要利益十方三世一切眾生;從時間上講,「豎窮三際」,這才是真實利益,永恆的利益。凡夫只想到眼前此時此地,甚至於只想到自己一生,於我現前有沒有利益,我往後的利益都沒想到,眼光謂短淺到了極處。
曲直顛倒的原因,不外乎三種:第一、受賄賂;第二、徇私情;第三、太草率、太魯莽,沒有認真調查。這種罪業的大小要看後果,依影響的深廣程度而結罪不同,果報不一。影響面愈廣,時間愈長,罪業就愈重;影響的只是一個人,只是一時,罪業就輕一些。
曲直就是是非。曲直顛倒,在現代社會,幾乎每個人都可能犯這種過失,如無真實智慧很難斷定是非。一些事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人們往往判斷錯誤,造下深重罪業而不自知。所以,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能不謹慎。
尤其是謠言,古德講「謠言止於智者」,有大智慧的人才能面對造謠生事而不為所動。誰有大智慧?沒有私心的人,沒有私心的人才能不為外境所動。佛菩薩為何能如如不動?因為他們沒有任何私心,他們連身體、生命都奉獻給眾生,為眾生服務。因此,只要有絲毫自私自利的念頭,就不可能不為外境所動。
「入輕為重。」《書經》上說:「罪疑從輕」。對罪犯,常人想:「他犯的罪太重了,十惡不赦。」仁慈的人想:「他的過失不是很嚴重。」一位仁慈的法官斷案時,總希望入罪從輕,乃至洗刷罪名,而不會把小罪加重處罰。而現代人是對自己所犯的過失,可以原諒;對別人的過失,就要把罪責加重。
「見殺加怒。」指法官對死囚沒有憐憫之心,反而懷著瞋恨之心。雖然死囚罪有應得,但總不忍心看著一個人死去。無辜的、冤枉的囚犯,更是令人痛心。法官總要千方百計為他洗雪,豈能「加怒」?豈能動瞋恨心?瞋恨心非常殘酷,瞋恨是三惡道之心,其果報極為可怕!對於落難的人,應當懷著憐憫心、同情心、救護心,這是仁心。佛菩薩的心是仁慈到了極處。
知過不改。知善不為。自罪引他。壅塞方術。訕謗聖賢。侵凌道德。
此段講「士庶之惡」。「士」指讀書人,「庶」指平民。
「知過不改,知善不為。」知過、改過是世出世間一切聖賢教化眾生的樞紐,通一切法,也通一切宗教。許多宗教的教義都重視懺悔,懺悔就是知過、改過。
修行人從初發心直到如來果地,只是改過自新而已。知道自己的過失,就是覺悟;改正自己的過失,就是修行。
《彙編》引圓悟禪師語:「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唯君子能改過遷善,則其德日新。」何謂君子?以佛法言,即真正發心肯改過、肯為善,依教修行之人,亦是經中講的「善男子、善女人」。
「知過」、「改過」、「知善」是世出世間一切賢聖教化眾生的樞紐,也是一切宗教的共同點。從此共同點出發,就能融合世間各個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
何謂過?何謂善?十惡是過,十善是善;「迷邪染」是過,「覺正淨」是善;六度是善,六度的反面是惡。善惡的標準很多,還會因不同文化而不同,若說到最精深之處,也必定相同。
過失之根源,無非是自私自利、我執。因此,要改正過失,就是要拓開心量,向佛菩薩學習。佛菩薩起心動念,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著想,為一切眾生服務。我們若能學習如是用心,這是真實功夫,是真正的寡過之道。
修行要從根本修,改過要從根本改,行善要從根本行。文殊菩薩向世尊請教:一個人少年造孽,到老才修行,還能否成佛?世尊答道:「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如何回頭?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做一個大轉變:轉凡心為佛心,轉凡境為佛境。這個轉變就在迷悟之間,一迷一切迷,一悟一切悟。轉不過來怎麼辦?學,勤學,努力修學。如何學?「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彙編》引用元朝天如禪師開示:「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又到我。」這是對修行人的高度警策語。又說:「現前諸大德,多是下手做功夫來的。」為什麼我們修行功夫依舊不得力?原因就在知過不改,知善不為。
為什麼知過不改,知善不為?章嘉大師說:「知的不徹底。」大師說佛法教學是「知難行易」。世尊說法四十九年,就是教弟子「知」。直到「見性」了,才徹底「知」。
「行」,只在一念之間,只要念頭一轉,就能成就。善財童子一生成就,龍女八歲成佛,都證明「行」並不難。不肯行,就是知的不透徹,一知半解。果然知的透徹、明瞭,豈有不放下之理!真正明白人徹底放下,永恆不變。佛讚歎此人是大丈夫!真英雄豪傑!
可是能保持始終不變者又有幾人?往往退失者多!何以會退失道心?就是不明瞭宇宙人生的道理與事實真相;內具自私自利,貪瞋痴煩惱,外有五欲六塵之誘惑為緣,內緣外緣均不善,怎能不退轉?
天如禪師講了三種緣:第一,「為身口所累」,為了吃得好一點,過舒服的日子,貪戀物質享受。第二,「為眷屬所累」。第三,「為家計所累」。出家人應當捨棄一切,切實做到身心俱出。這些煩惱習氣「累殺天下人」,忙了一世,鬧了一世,苦了一世。何況又因這三種累,起了無量貪瞋痴,造了無量大小惡業。由此惡業,墮落三途八難苦海之中,生死輪迴受了無量苦惱,不得解脫。佛為我們講經說法,祖師大德苦口婆心的勸誨,只是我們始終不曾清醒過來。
《彙編》又引一段故事。春秋時,齊桓公經過郭氏的廢墟,他很感嘆的問一位老人:「郭氏為何會家破人亡?」
老人說:「善善而惡惡。」
桓公又問:「善善惡惡,何亡也?」
老人說:「善善而不能為也,惡惡而不能去也。」這兩句話我們要記住,有兩個善,第一個是知道善,第二個是要行善。知道善,應該要行善,他不肯做;知道惡,應當要改惡,他不肯改,所以家破人亡。
這是僅就一世而言,若以佛的智慧觀察,一生之中造作無量無邊的大小罪業,禍患無窮,招來生生世世的不如意。為何不能忍一時?一世就是一時,幾十年光陰,剎那即過,生命多麼短暫!佛說:「世間無常,國土危脆」。此地講:「善善而惡惡」,這些都是至理名言,我們要銘記在心。
一個人不能改過,不肯為善,就是自暴自棄,修學又豈能成就?古人講:「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又說:「天心仁術」。天道善神皆有愛心,絕不會懲罰悔過、改過之人。知過而改,就能得到天地神明寬恕,得到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
修行人一定要做早晚課。早課是提醒自己:這一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以經教為標準。晚課是反省檢點:這一天有沒有做到佛的教誨?做到則加勉;沒有做到的,明天一定要做到。我們修淨宗法門,早課採取《無量壽經》中的四十八願,其中有理論、事相、修學方法和境界;晚課選擇《無量壽經》中的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這段經文講五戒十善。做好早晚課,功夫必定突飛猛進,道業根基必定紮得堅固。
「自罪引他,壅塞方術。」「自罪」指自己犯罪;「引他」指攀誣別人,所謂「拖人下水」,這種罪業非常重。
《彙編》云:「己過終不可掩,他人終不可誣。」自己有福,要與大眾共享。如果自己有了過失,犯了罪,自己的責任一定要自己承當,決不能捏造無根的謊言,攀誣別人。
《彙編》云:「自罪引他,縱逃王法,難免天誅。」「天誅」指天地神明的懲罰。將自己過失的責任推給旁人,縱然能逃過世間法律的制裁,終究逃不過因果報應,逃不過神明的懲罰。
《彙編》云:「方術,如醫、卜、星、相,及一技、一藝皆是。淺者藉以養生,高者用以濟世。若壅塞之,使不得行,亦是吾道之不廣,而四方多饑寒失業之人矣。」
方術包括的範圍很廣,引伸的意義更多。凡是能利益社會,造福眾生的一切理論與方法,都應當使它暢行無阻。佛經的最後都有流通分,就是希望這些經法能流布十方,通達三世,利益一切眾生。
現代人有一個嚴重錯誤的觀念:為保護自己的私利,不惜障礙佛法流通。其實,他們所得到的利益非常有限,而造作的罪業卻無量無邊。
古代沒有版權制度,佛經最後一頁是「歡迎流通,功德無量」,或是「歡迎翻印」。現代的佛教書籍,甚至《大藏經》的後面都印著「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這樣做的人當前可以得到一點利益,而果報在地獄,永劫不得翻身!什麼原因?他並未擁有著作權,釋迦牟尼佛沒有授權給他,祖師大德也沒有授權給他,所以他在阻礙佛與祖師大德的著作廣泛流通。古聖先賢、諸佛菩薩留下來的遺產,世間一切眾生個個都有份,豈能獨佔?而妨礙流通!
佛說:財富是果報,財布施是業因。布施愈多,果報愈厚。不肯行財布施的人得貧窮的果報,不肯行法布施的人得愚痴的果報,不肯行無畏布施的人得多病、短命的果報。反之,歡喜修財布施的人得財富,歡喜修法布施的人得聰明智慧,歡喜修無畏布施的人得健康長壽。世間人追求富貴、智慧、健康長壽,而所作所為卻恰恰與此相反。諸佛菩薩、世出世間大聖大賢,起心動念都為利益社會,利益眾生。他們希望一切眾生得富貴,得智慧,得健康長壽。他們如果有點點滴滴的方法、技巧、訣竅,都趕快傳授給別人,希望眾生個個都能通達、明瞭,都能掌握。這是聖賢的心,是佛菩薩的心。他們絕不會障礙別人,而且連障礙的念頭都沒有。
「訕謗聖賢。」《彙編》云:「訕是戲侮,謗是非毀。」「訕」指嘲諷、戲弄、侮辱;「謗」指誹謗。世間有兩類人常會犯訕謗的過失:一類是愚痴的人;另一類是好出風頭、標新立異,喜歡在社會大眾中興風作浪的人。而袁了凡先生在修學佛法之前,也有這些習氣。這兩類人所造的罪業極其深重。
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理事因果的人稱為「聖」;對宇宙人生的真相有所了解,而尚未徹底通達的人,稱之為「賢」。聖賢、佛菩薩、善知識是社會的導師,是眾生的楷模,對他嘲諷、誹謗、戲弄、侮辱所造成的影響,非常廣大且深遠。在佛法講,這是斷眾生的法身慧命,斷人的生命其罪業尚輕,斷人的慧命則罪業極重,我們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有的學佛人,乃至出家人,批評經教,批評古大德的言論、著作,而沒有深思:佛經、古德語錄為何這樣說,是對什麼人說的,其用意何在,這些他們都沒有深刻的了解,就妄加批評,造下很重的罪業。
有的佛弟子因為門戶之見,造下謗法之過。現在有些人批評夏蓮居老居士的《無量壽經會集本》,障礙他人修學、往生,造作的罪業太重了!
對出家人來說,自己的思想見解、言行舉止,如果隨順經教,就是社會大眾的善知識;如果違背經教,就是「訕謗聖賢」。為什麼?世人聽說你是佛教徒,可是看到你仍舊在造作惡業,仍舊在搞自私自利、貪瞋痴慢,心量窄小,不能容人。世人因你的言行舉止而輕視佛教,你豈不是在訕謗聖賢!這等同是五逆十惡的罪業。
所以,學佛人受到他人的侮辱、誹謗、陷害,要表現出心平氣和,決不能有絲毫惡念。如此社會大眾看到了,就會讚歎:「佛教徒了不起!有修養!」由於你一個人的表現,令許多人對於佛陀的教誨生起信心,你就是無量功德了。
哪些人是聖賢?在真正修道人的心目中,一切眾生都是聖賢。六祖惠能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們卻是「只見他人過,不見自己過」,這正是大過失。只見他人過,就免不了要「訕謗」;不見自己過,自己的過失不但改不掉,而且每天在增長。
大勢至菩薩教我們「淨念相繼」。淨念是善念、正念。唯有不見世間過的人,善念、正念才能現前,才能永遠保持不失。許多人念佛功夫不得力,修學一輩子,還是修到三途去了,什麼原因?只見他人過,不見自己過。
佛說縱然是造作極重罪業的人,只要能懺悔、改過、回頭,回頭是岸。阿闍世王造五逆十惡的重罪,臨終懺悔,念佛求生淨土,尚能往生。因此,我們不能輕視造作惡業之人,輕視他也是訕謗,因為他一旦回頭,勇猛精進,或許往生的品位高於我們,我們尚且遠遠落在他的後面,豈能輕視、訕謗他?普賢菩薩教我們,用一顆真誠、恭敬的心,對待一切眾生。別人可以輕慢我、侮辱我,我絕不敢輕慢他、侮辱他。
縱然看到別人的過失,你知道那真的是過失嗎?菩薩、善知識接引眾生是方便多門,譬如《華嚴經》講的甘露火王,用嚴酷的刑罰對待眾生,看似瞋恚,實是菩薩度那一類眾生之權巧方便。凡夫之人智慧暗劣,豈知菩薩用意!若隨便批評,就會造作無邊罪業。眾生根性不同,習氣不同,菩薩接引眾生的方式、手段也就不同。
學佛人要用什麼方法處事、待人、接物?見人行善法,對社會、對眾生有正面影響,就讚歎他;見人行惡法,雖對社會、對眾生有負面影響,但不能確知他的用意,禮敬而不讚歎他。進而想到:「我有沒有這類過失?」有則改之,無則警誡無犯。真正修行人,唯有自己是凡夫,其他人都是諸佛菩薩、大善知識。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無論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乃至於樹木花草、山河大地,一切現象統統是諸佛如來慈悲示現。以此心態修學,方是真正的大乘法器。
《彙編》云:「崇信聖賢者,未有不獲聖賢之報者也。」我們只要崇敬、信仰聖賢的教誨,就能得到如聖賢所說的真實果報。
我們對佛菩薩、祖師大德要尊師重道,對其他宗教也要平等尊重,對一切眾生要當作諸佛菩薩禮敬。雍正皇帝上諭說,儒、釋、道三教教化眾生,「理同出於一源,道並行而不悖」,各行其道,相輔相成,不相違背。可惜的是,一些信眾不能通曉經典義理,以很深的成見,狹小的心量,自讚毀他,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彼此不能相容,違背了聖人的本意。雍正皇帝的這段話,就是我們所講的多元文化的理念。
宗教與宗教能否和睦相處?族群與族群能否團結?依佛法的理論,只要大家覺悟,肯定是可能的。世間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學說,正如大家站在不同的方位,看同一事物。由於各自的方位不同,所見就不同。譬如一個茶杯蓋,這邊的人看到凸出來,那邊的人看到凹進去,於是雙方爭論不休,誰也不服誰。若彼此換個位置再看,問題不就解決了!佛法的教學講求圓滿,唯有不偏於任何一邊,才能化解紛爭。
世界原本就是多元的,如果想把世界變成一元,是不可能成功的。譬如人身,人身是個小宇宙,外面環境是大宇宙。大宇宙與小宇宙的道理完全相同,大宇宙如何複雜,小宇宙也如何複雜。眼睛不是耳朵,耳朵不是鼻子,鼻子不是舌頭,如何能統一?我們只要眼睛,其他都不要了,行不行?當然不行,必須多元。不僅多元,而且個個第一。眼見第一,耳聽第一,鼻嗅第一,……統統是第一,沒有第二。一旦有第二,就難免紛爭。其實,整個宇宙萬事萬法,個個都是第一。
凡聖就在迷悟之間,悟什麼?悟「萬法平等」,個個「第一」。《楞嚴經》中的二十五位菩薩,也是個個第一,佛沒有說哪位居第二。悟入「法法平等」,個個「第一」,尊重別人的心,敬愛別人的心,自然就生起來了。唯有如此,才能解決宗教紛爭,才能真正帶給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一切眾生才能過幸福美滿的生活。
《華嚴經》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不破壞「多」,「多」也不破壞「一」。什麼是大乘佛法?「多元一體」是大乘佛法。止於多元,不能契入一體,就是凡夫。如果能從多元證得一體,修行就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了。超凡入聖,關鍵在此。
《華嚴經》說: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離開「心識」,無有一法可得。皈依三寶講自性三寶,念佛講自性彌陀。推而廣之,豈不是自性娑婆,自性釋迦。延伸到其他宗教,豈不是自性上帝,自性基督!明白此理,我們的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就放下了,對各宗教的聖賢、神明,就不會訕謗了。
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為眾生服務,為世界服務,沒有私心,沒有希求,沒有任何條件,這樣的人就是聖賢。我們以這樣的心態,求佛菩薩,求一切神明,都會得到幫助。
「你要信我這個宗教,神才幫助你,才保佑你。如果你不信我這個宗教,神就不保佑你。」這是人的觀念,是錯誤的觀念。捨己為人的人有福,並沒有說一定要信特定宗教的人才有福。
過去社會閉塞,人們不容易看到其他宗教的典籍,不同宗教的領袖,彼此也難得見面、開會。現在資訊發達,我們有緣接觸到許多不同的宗教。大家互相了解了,我們才知道,各宗教都持有類似的見解,採行類似的作法;我們才肯定,古今中外大聖大賢的教誨是相通的。
天主教的《感謝經》有一段話:「主扶救我」,人們很容易被一切人、事、物迷惑,喪失了理性,祈求上帝救助。「俾知痛悔改過,專心憶主。我心已足,不圖外物,主原教我:毋聽淫聲,毋視邪色,毋道非禮之言,毋取非義之物,毋踐非禮之地,心毋妄思,意毋妄動。」這些教誨,他們的信徒如果能依教奉行,就是世間的大聖大賢。
如果要說:佛教與其他宗教的區別是什麼?那就是其他宗教的修學沒有離開分別、執著、四相;佛法的修學離一切分別、執著、四相。我們要反問自己:「我有沒有離分別、執著?」如果沒有離分別、執著,就和其他宗教信徒的修學一樣,只要沒有離開分別、執著,必定離不開欲界,離不開六道。
「侵凌道德。」「道」是明理,「德」是將所明之理落實在生活上,所以稱為「德行」。
《彙編》云:「世間道德之人,如讀書明理之儒士,刻苦修行之僧道,言為法則,行則楷模。超等出倫,天地正氣之所鐘也。愛敬不暇,何可侵凌耶。」這正是我所講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樣的人就是道德之士。他們「超等出倫」,從哪裡「超」?普通人心量窄小,起心動念為自己;道德之人心量廣大,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為社會、為眾生。依佛法言,即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侵犯道德之人,罪過很重。善知識教化眾生,是眾生的眼目,黑暗的明燈;他們是社會上的善人,是大眾的好榜樣。若侮辱誹謗他們,不僅是對他個人的傷害,也是對眾生的傷害,等於是把眾生的榜樣毀掉了,使社會大眾失去善惡的標準,這個罪業重大,必墮阿鼻地獄。反之,對道德之士稱讚、擁護、幫助,功德無量無邊,吉凶禍福就在一念之間。覺悟的人一定是全心全力讚歎、協助,自己力量不夠,緣分不夠,但嚮往之心是圓滿的,稱讚之心是圓滿的,同樣可以得到圓滿的功德,何樂而不為!
從「知過不改」一直到「侵凌道德」,這一段是講讀書人與平民所造之不善業,以下講殺生之惡。
>>>續載中…
(此《太上感應篇》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9/5/11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