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以惡為能。忍作殘害。陰賊良善。暗侮君親。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誑諸無識。謗諸同學。虛誣詐偽。攻訐宗親。剛強不仁。狠戾自用。
「虛誣詐偽。」《彙編》云:「漫無根據曰虛,妄有污衊曰誣,詭計蒙人曰詐,矯情欺世曰偽。」「虛」是虛妄,無根的謠言,毫無根據就隨便議論。有些人製造謠言,完全憑自己的猜測、妄想,一些顯而易見的謊言,大家能一眼看穿;若涉及深層的事情,人們就不易察覺了,所以誤導世人顛倒善惡、是非、邪正,罪業很重。
造謠生事者的目的何在?無非為了私利,小而個人,大而團體。其根源都是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心態。其實,損人必定不利己,只有利人才是真正的利己。
《彙編》云:「虛誣詐偽,分言則四,合言則不誠也。」分開來講四個字,合起來講就是沒有誠心。現代人確實如此,不僅對社會、對大眾沒有誠意,而且對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也沒有誠意,甚至對自己都沒有誠意。
《彙編》云:「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天」指真心,即本性、自性;「思誠」就是佛法講的發菩提心。菩提心之體是至誠心,真誠心才能真正做到不欺騙自己,不欺騙眾生,才能戒除虛誣詐偽。唯有真誠心,才能離一切相,修一切善。有真誠而後才有清淨平等覺,有清淨平等覺,而後才有大慈大悲。心存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必得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
《彙編》云:「其心甚勞,其事甚危,乃天下第一等薄福相也。不入三途,其將何歸?」一個人如果心行不善,他的妄想就很多,天天在勞心,他所做的事就很危險,「乃天下第一等薄福相也」,想想自己是不是薄福之人?反之,我們存「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之心,行「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之事,就是天下第一等「厚」福之人。我們是厚福還是薄福,全在自己一念之間。我們要把薄福的緣斷掉,認真修厚福。沒有福報不能幫助眾生,縱然有心去幫助,也會幫倒忙、做錯事,所以說「其事甚危」。「不入三途,其將何歸?」他不墮三惡道,又能到哪裡去呢?
若捨棄真誠而虛誣詐偽,這是違背天道,喪失人道。何以會如此?追根究柢,就是隨順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又背離了聖賢教育,先人不善所致。
「攻訐宗親。」《彙編》云:「同姓曰宗,異姓曰親。雖有遠近親疏不等,實皆我身關係之人。」父子、兄弟、族人同姓,是一位祖「宗」一脈相承的後裔;異姓結為婚姻,成為家「親」眷屬。雖然同姓與異姓有親疏差別,既已結為婚姻,就是一家人,應該誠摯相待,同患難、共甘苦,這是從人倫上講。依佛法講,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與我們是同一個自性,同一個真心,所以是同宗。佛與法身大士看到眾生互相殘殺,就如同老祖宗看到自己的子孫互相廝殺一樣。
在中國古代,聖賢人會要求國家、地方政府、鄉村的領導人,乃至於家庭的家長,都要做到「君、親、師」。不僅僅要做領導者,對被領導者還要有親情,如同父子兄弟、家親眷屬一樣,熱忱的愛護;還要做老師,盡心盡力的教化他們,使他們明瞭倫常大道,懂得為人處世之道。
中國原來已經具備了教學的觀念,佛教傳到中國後,與中國的聖賢之道不謀而合,相得益彰,得到朝野的熱烈歡迎。中國人喜歡簡明扼要,而佛法是說得非常詳細,二者正可繁簡互補。中國人得天獨厚,世界上其他國家、民族都無此機緣,此正是中國人之福。
佛法傳到中國之後,已經變成中國的文化。我到北京訪問時,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的吳所長說,印度要求他們,將中文的經典翻譯成印度文送給他們(因為佛教經典在印度已經失傳很久了)。這是好事,我們應當做。翻譯佛經很不容易,僅僅通達兩國文字的人都很難勝任。《華嚴經》云:「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必須有修有證的人,才能做好譯經工作。
人才難得,而此事又勢在必行,因此我建議分三個步驟進行:首先,用五年的時間,建立一個翻譯組織,要固定成員,翻譯現代人的佛學著作、講演;第二個五年,翻譯古人的註疏;第三個五年,嘗試翻譯經典。翻譯人員有了十年的佛法修養,加上依教修行,之後再來翻譯經典,產生錯誤的機會就較少了。這項工作一定要做好,不僅要把經典翻譯成印度文,而且要翻譯成其他各種文字,將佛法傳播到全世界。
翻譯佛經是一項很重要的工程,能使全世界人類都有正確的認知,眾生全體是同一條根所生,這條根就是真如、自性。如此,大家才能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共同創造安定繁榮的社會、幸福美滿的生活,才能真正消除「攻訐宗親」的情況。
《彙編》云:「披其枝者傷其心,伐其根者斬其脈。」這是用植物作比喻,如果砍掉樹的一根枝,一定會傷及樹幹,仁民愛物要從此處去體會。動物、植物、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宗親,豈能「攻訐」?
縱然他人確實做錯了事,我們應當諒解,不可計較。或許這並不是他的本意,而是他一時迷惑、一時誤會。時間久了,他就會覺悟、懺悔,就會回頭。我們要耐心等待,從旁協助,幫助他覺悟,幫助他回頭。時間久了,他就會覺悟懺悔,就會回頭。這樣做才是仁人君子,才是通情達理之人。
「剛強不仁,狠戾自用。」《彙編》云:「孔子所取之『剛毅』,主於理者也;太上所戒之『剛強』,動於氣者也。」這是首先要辨別清楚的。凡是剛強而不仁的人,會意氣用事,不講道理,隨順自己的喜怒、意願而行事發言。
《彙編》云:「好剛使氣之人,待人遇物,不知痛癢,純是殺機。」我們冷靜思惟,有沒有這個毛病?是不是想傷害人,只是沒有機會、沒有害人的權力?一個人只要有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念頭,就難免造作悖逆大惡;
如果自己當權,自己有機會,不知道會害多少好人,不知道障礙多少好事。
而念頭的善惡,往往連自己都不能覺察,可是天地神明看得很清楚。一個善念起,天神擁護你;一個惡念起,妖魔鬼怪就圍繞你,他們來做助緣,成就你的惡行。現代社會上,善知識少,惡知識多;善知識會成人之美,惡知識就助人作惡。
註解舉例,宋朝的包公剛強而明理。審判刑事案件時,如有人關白,他往往當面喝斥;有人與他論辯案情,講得很有道理,他也歡喜接受。他是一個剛強明理之人,不講情面而講道理,所以他有智慧能斷案,才能得到大眾對他佩服、尊重,這是「仁者之勇也」。
古人說:「一家仁,一國仁。」「仁」是「二人」,不是一人,自他一體,自他不二,就是仁。
禪宗講:「識得一,萬事畢。」真正識得一,入不二法門的人,才是仁者。在經典中,佛稱菩薩為仁者,「仁者」是極為尊敬的稱呼。
「仁愛」與「親愛」不同,親愛由情而生,容易變化;仁愛由理而生,乃心性之流露,則永恆不變。
古人說「仁者無敵」,「仁者」是大慈大悲的人,「無敵」指心中沒有敵人。大慈大悲的人,能融合不同的族群,能融合一切眾生。
「狠戾自用」就是常言心狠手辣,對人、對事、對物,造極重的罪業,死後必入三途。《彙編》云:「夫強梁者,不得其死,固不必言。而死後三途之報,經何時而得免乎!」這句話值得我們深深反省。
世出世間的聖賢者為人處世,非常謙虛、忍讓。世間的聖人孔老夫子是「溫、良、恭、儉、讓」,待人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忍讓。他老人家一生不但以言教,而且以身教做出榜樣給世人看。若人人能奉行聖人的教誨,社會就安定,天下太平,人民的生活就安和樂利。
「自用」就是自以為是。世法、佛法都講「上智與下愚不移」,就是上上根人有智慧、心清淨,一經提示就能通達義理;下下根人雖然愚鈍,但他沒有妄想,人老實,教他就能相信,就會照做。這兩種人只要遇到佛法,必定成就。許多人的根性是上不上、下不下,往往自作聰明,自以為是,「剛強難化」,就是最難教化的。世尊對上上根與下下根之人,講經說法幾個小時就能度化他們了,哪裡需要講四十九年?佛四十九年苦口婆心講法,就是度不上不下這類根性的眾生。
而別人自以為是,我們看得很清楚;自己自以為是,往往就不能自知了。自以為是尚且不可,何況再心狠手辣對付別人?必定與人結怨甚深,於不知不覺之中,真是愚痴至極。若善人不願意與他共事,不善之人要報復他,他就更慘了。
如何與「剛強不仁,狠戾自用」的人相處?一定要明理,一定要有極大的忍辱與耐性。
《彙編》云:「佛言狠戾如惡馬,言難調也,人而狠戾,一切執拗。自以為是,不肯服人,善友知識,誰來相親?善言名理,誰來相告?造惡招尤之原,莫此為甚。」人造惡業,與人結怨仇,其根源正是如此。
所以,管子說:「喜氣迎人,親如兄弟。怒氣迎人,殘於兵戈。」這是世法。佛家則講「笑面迎人」,佛教道場供奉彌勒菩薩,就是以歡喜心面對一切眾生。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好榜樣。
>>>續載中…
(此《太上感應篇》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9/5/11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