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
「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此段說明,善人之福報盛大而且不爽。
註解說:「善人之實,始於是非不謬,則智勇兼盡;終於人我兩忘,則仁恕兼行。」這是世出世間善人的總原則。
「善人之實」,「實」是實質。「始於是非不謬」,「始」指最低的水準,有能力辨別是非、邪正,能破邪行正。「智勇兼盡」,智是能辨別,勇是有取捨,取善捨惡。「終」指最高的境界,「人我兩忘」就是《金剛經》講的「破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大慈悲心就流露出來。依此標準,大善人是佛菩薩,小善人是世間的賢德君子。
佛經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其標準有上、中、下三品。下品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中品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上品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所以,我們要反省一下,自己符不符合佛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學佛先要學做人,學做好人;做人都做不好,學佛就是有名無實。
天台大師講「百界千如」,十法界的每一個法界之中,又具足十個法界。在人法界中,依心行又可分為十類。平等為佛,一個人如果對一切眾生持平等心,他就是人中之佛。持六度心,念念利益一切眾生,他就是人中的菩薩。持因緣心,他就是人中的緣覺。持四諦心,他就是人中的聲聞。慈悲喜捨,持十善業心,他就是人中的天人。嚴持五戒,他就是人中之人。懷著貪心,他就是人中的餓鬼。懷瞋恚心,他就居人中的地獄。愚痴,他就是人中的畜生。要常常反省、檢點,自己屬於哪一類?
註解又說:「況其立心用意,待己待人,內而五常百行,外而事物機宜,無一之不盡乎。」這是講善人的用心,是純一的善心,處事待人接物,「止於至善」。大乘佛法講的「菩提心」,《觀無量壽佛經》中講的「至誠心」,就是善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就是善意。善意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上,就是善行。善行,不外好善、好德、五戒、十善,這是總綱領。世出世間聖人的所作所為,自行化他,不離此原則。佛菩薩如是,天地神明亦如是。天地神明也好善,所謂「天心好善」。因此,四王天、忉利天,皆是修十善業道所感得的果報。
鬼、畜道中,惡多善少。可是我們在經上看到,地獄道、餓鬼道的鬼王,都非常善良。心地善良者怎麼會墮到鬼道、地獄道?那是菩薩示現,去教化惡業深重的眾生。眾生愈是遭受苦難,佛菩薩示現就愈多,顯示了佛菩薩的真慈大悲。
善人的果德殊勝,所以「人皆敬之」是顯而易見的。例如,孔老夫子、釋迦牟尼佛、諸佛菩薩,到現在仍然受人尊敬。
「天道佑之」,天道指天神,天神保佑他。「福祿隨之」,真正心善、意善、行善,即使原來沒有福報,也會修得福報。福從善來,善的感應就是福祿。「眾邪遠之」,邪指妖魔鬼怪,他們必然會離開他。「神靈衛之」,護法神會保護他。
對於毫無私心,真誠為佛法、為眾生的人,鬼神會尊敬他、幫助他。我讀書時,親身經歷過一件感應事蹟的事。有一位同學得重病不治,屍首停在太平間。師母(周邦道先生的夫人)得知這位同學是兩房單傳,如果死了,他家的祭祀就斷了。師母當時尚未學佛,就到關帝廟許願,寧願減自己的壽命,求關老爺一定不能讓這位學生死。她真誠懇切的祈願,痛哭流涕,竟然感得那位同學活過來了。同學們問他死後的情形,他說自己不知道已死了,只覺得被人關在一間黑屋子中。當他聽到周師母呼喚他的名字時,就看到一點亮光。他循著光亮走來,就復活了。這是精誠所至!
「所作必成」,語氣非常肯定。《彙編》云:「世間無不成之事,天下皆可作之人。」人人都能行善,人人都能成就所期望的事業,所謂「有願必成」。古來的聖賢、諸佛菩薩都如是說,可是以我們的經驗,要做成一件好事,往往有很多困難,俗話說「好事多磨」。如果不能克服魔障,好事就不能成就。魔障從何而來?來自生生世世與眾生結下的恩怨債務。要如何消除魔障?我們要向世尊學習。世尊以真誠來感化,把魔王轉變為護法。
《彙編》云:「惟以實心行善,則人事既合天心,而天意豈違人願。」實心即真誠心,亦即佛法所講的菩提心,儒家所講的誠意、正心,以誠意、正心行善;天心就是佛法講的性德,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與性德相應;天意指天地神明。如果你是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連鬼神都敬仰。縱然是你的冤親債主,看到了也佩服、敬仰。他縱然不肯幫助你,也絕不會妨害你。
我們的戒定慧如果被外面的境界干擾破壞了,外面的境界就是魔。若你堅持戒定慧三學,外面的境界不能干擾破壞你,即使魔的法力再高,對我們也無可奈何,外面的境界就是佛。所以,佛境界與魔境界是一,不是二。如果你用戒定慧的心念面對外面的境界,外面的境界就是佛境界;如果你用貪瞋痴的心念面對外面的境界,外面的境界就是魔境界。佛與魔從何而來?從自己的心念中生起。一念覺,即是佛;一念迷,佛也是魔。
儒家講「誠意」,《觀無量壽佛經》講「至誠心」;儒家講「正心」,就是《觀經》的「深心」,好善好德,沒有絲毫的惡意。《觀經》的「迴向發願心」即《大乘起信論》講的「大慈悲心」。至誠心是菩提心之體,深心是菩提心的自受用,迴向發願心是菩提心的他受用。儒家講誠意是體,正心是起用,然後才能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平天下,指天下一切眾生得到安平、安定。我們以清淨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自然默助,行無不通,作無不成。」自然會得諸佛護念,龍天善神幫助。
「神仙可冀」,道家最後的目的是希望成為神仙,佛法修行的目的是成佛,儒家的目標是成為聖賢,這些都是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名稱雖然不同,可是修學的方法極其相似,也就是要斷惡修善、修養心性,才能達到這種境界。
而神仙並沒有出三界,只能伏住見思煩惱,沒有斷除。四禪八定都是很高深的定功,在定境中,能見到六道輪迴的狀況。佛法的禪定更深,見得更廣,能見到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的心行。《楞嚴經》說的「淨極光通達」,淨到極處就是放下到極處,連放下的念頭也放下了,自性的本能就完全恢復,斷惡修善、修心養性的效果,就圓滿現前了。世間人所求的功名富貴、健康長壽,都是小事,當然可以得到。
註解講,宋朝太尉李端愿問達觀禪師:「天堂、地獄,畢竟是有?是無?」這也是許多人的問題。達觀禪師答覆說:「諸佛向無中說有,眼見空花。太尉就有裡尋無,手撈水月。」這是講非有非無,境界很高。
此問題若是要答覆現代人,我會直截了當說:「肯定有!」為什麼?因為有念頭,就有地獄;沒有念頭,就沒有地獄。念頭是妄想、分別、執著,六道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的,十法界也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的。只要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六道就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
利益眾生是我們終生唯一的事業,無論自己是什麼身分,無論在哪個工作崗位上,都是為眾生服務,為社會服務,幫助眾生改過遷善,幫助社會安定繁榮。
幫助眾生的方法千變萬化,《華嚴經》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我們看到善人善行,惡人惡行,無論善惡,其實皆是菩薩示現。眾生的根性不同,佛菩薩遇到善人,就比善人更善,善人折服了;佛菩薩遇到惡人,就比惡人更惡,惡人也屈服了。菩薩示現的面貌,無論是善還是惡,都是純一善心。
「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漢鍾離說,仙有五種,這是道教修學的境界。通常佛法講六道,唯獨《楞嚴經》講七趣,也就是六道再加「仙」道。經上講有十種仙,《彙編》都輯錄了。道教講仙道,也有高低層次不同,最低的是鬼仙,依次是人仙、地仙、神仙、天仙。天仙就是佛法講的天道。神仙的境界,很像欲界四王天、忉利天。天仙中比較高的境界,可以達到色界天。這些都是修行的果報。
釋、儒、道三教修行的目標各不相同,修行的功夫各有差異,積功累德、斷惡修善的功夫有淺深、廣狹的不同,果報也有很大的差異。佛法之所以能達到究竟的果報,原因就在於菩提心。
「菩提心」一詞,我們雖然聽得很多,也很熟悉,但是說到究竟處,還是茫然無知。這是因為這個名詞的含義太深廣,不是人的思惟想像所能達到的。凡是思惟想像,都不能超越意識,意識是一個界限、範圍,就是佛講的十法界。突破十法界,才是一真法界,然而這一關不容易突破。我們都是用意識做主宰,用意識修行,縱然修行到最高、最圓滿的境界,也只是天台家所講的「相似位」,而不能達到分證位,十法界中的四聖法界都是相似位。雖然不究竟、不圓滿,但也實在不容易證得。
唯獨修學淨土法門,可以得佛力加持。我們憑什麼得佛力加持?憑善心、善行、願心。善心、善行一定要符合佛講的標準|「淨業三福」。
《觀無量壽佛經》中,韋提希夫人厭棄世間,想往生到善處,求釋迦牟尼佛指點。佛以神力將十方諸佛剎土示現在她面前,就好像看電視一樣,讓她自己選擇。她選擇了西方極樂世界,世尊對她的選擇非常讚歎。佛說往生方法之前,先講「淨業三福」。佛說,淨業三福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淨業正因。無論修學哪個法門,若無三福的基礎,皆不得成就,念佛亦不能往生極樂世界。
三福是佛法修行的根本法,若能以此基礎,深信、切願、求生,必定得生。如無此基礎,縱然念佛,亦僅得人天福報而已。人天福報也要與十善業相應,若雖名念佛,而心行不善,福報在鬼道或畜生道中享受。在地獄道,縱然有福報,也無法享受,可是福報不會失去。出離地獄之後,得鬼身、畜生身、人身之時,福報還會現前。
此段註解的文字雖然不多,卻每句都非常精彩,都取自佛經。註解引《萬善同歸集》云:「萬善,是菩薩入道之資糧。眾行,乃諸佛助道之階漸。」此語非常重要!學佛的同修不能沒有善心善意,善心善意是菩薩修行證果必要的條件;善行,是一切諸佛助道的階梯。「諸佛」指「分證即佛」,即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善心、善行是向上提升的因素。
佛法修學的總綱領、總原則,就是《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離一切相,修一切善」。「應無所住」就是「離一切相」;「而生其心」就是「修一切善」。凡夫著相修善,所得福報是有限的,不出所著的範圍。九法界眾生執著程度淺深不同,愈往上愈淡;心量愈大,修善所得的福報也愈大。諸佛如來沒有絲毫執著,離相修善,福報是盡虛空、遍法界,是圓滿的。
人生在世短短數十寒暑,為什麼不做一個好人?若能存好心、行好事、說好話、做好人,必得福報。
以上講勸善,以下講止惡。
>>>續載中…
(此《太上感應篇》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9/5/11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