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發菩提心。持諸禁戒。堅守不犯。饒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令得安樂。
這一條是我們一生處事待人接物的準則。「菩提」是梵語,譯為「覺悟」。「發菩提心」,就是發覺悟之心,不迷惑、不顛倒。凡夫之所以稱為凡夫,就是迷惑顛倒。這也是教導我們對人對事對物,一定要用真誠心,決定不能欺騙,不能虛偽。真誠也是菩提心,《觀經》講「至誠心」,就是真誠到了極處,這是菩提心的本體。
如何才能真正不迷惑、不顛倒?我們從形象觀察,一個真正覺悟的人,對於自己及生活環境都能認識清楚,認識就是覺悟。認識的標準何在?佛是一個真正覺悟的人,佛就是我們的標準。佛說這個世間的真相是苦、空、無常,這是世間法的真實相,任何人都不能避免。
這個世間是「苦、空、無常」,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的。認識清楚之後,捨棄「苦、空、無常」的世間,去取得「常、樂、我、淨」的境界,這就是真正覺悟的人。「常、樂、我、淨」,是諸佛菩薩的境界。
佛法講「了生死,出三界」,「了」是明瞭,對於六道輪迴生死的狀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覺悟。所以,事實真相清楚了,第二步就要超越六道、擺脫輪迴,這是佛菩薩的事業。
事實真相清楚了,要如何修行?佛陀在世是「正法時期」,人根性很利,修學一切法門,多數人都能成就!到「像法時期」,距離佛陀時代遠了,人的根性差了一等,傳下來的佛法也慢慢變質了;不是佛經變質,而是講經的人把經講變質了。傳的時間愈久,就愈傳愈訛。到「末法時期」,距離佛滅度三千多年,變質的狀況愈來愈嚴重,嚴重到我們無所適從。我們要想在佛法上修學得到證果,已愈來愈困難。
世尊對於現今社會狀況,在三千年前就瞭如指掌!但對真正有心求出離、真正有心求佛法證果的人,佛沒有辜負我們。所以,《大集經》告訴我們,末法時期修淨土成就。這一句話實在是世尊告訴我們現代人,依照這個法門修學決定成功。
末法一萬年,現在才過了一千年,往後還有九千年。正如《無量壽經》所說,九千年之後,佛法在世間滅盡,《無量壽經》還在世間多留一百年。一百年之後,《無量壽經》也沒有了,還有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在。由此可知,六字洪名功德不可思議,那時期的人依這一句名號都能得度,何況現在?
唐朝時代的道綽大師,這是淨宗的一代祖師。一生只講淨土三經,講了二百餘遍。由此可知,專修、專弘才是圓滿的「菩提心」。
要想了生死,第一要真正知道人生苦,來生必定比這一生更苦。來生不想作人,這個願望能達到嗎?可以說除了念佛求生淨土之外,你的願望不見得可以達到。所以,我們要有決心,這一生中決定得生淨土,這就是真正的「菩提心」。
覺悟的心有了,還要有覺悟的行為,也就是說我們要過一種覺者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處事待人接物,念念「覺而不迷」。下面就是佛教導菩薩住在世間,正確的造作行持。
「持諸禁戒,堅守不犯」。廣義的持戒,就是守法、守禮。戒律的精神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是小乘戒,眾善奉行是菩薩戒。
但是善惡的標準,有層次淺深次第之不同。如常講的「五乘佛法」,就是把佛法分為五個層次:人乘、天乘、聲聞、緣覺、菩薩乘。五乘人與天都沒有出三界,超越輪迴;聲聞、緣覺才真正超越六道輪迴。
可是圓滿的佛法是建立在作人的基礎上,人都做不好,怎麼能成佛作祖?所以,學佛從哪裡學起?從作人學起。《觀無量壽佛經》教導我們淨業三福,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作人的基礎。
「五戒」是根本戒,諸佛菩薩都遵守的。從戒律引申就是法律,現行國家政府頒布的法律決定要遵守,道德觀念、風俗習慣也要遵守,這都在戒律範圍之內。除此之外,要克制自己的情欲,堅守不犯,這就是「諸惡莫作」,小乘戒的精神。
「饒益有情」,這一句屬於大乘菩薩戒。「有情」是眾生(有情眾生),就是廣大的人群。利益上面加一個「饒」,「饒」是最豐饒的利益,最高的利益,我們要盡心盡力去做對人有利益的事情。也許我們的力量有限,但只要有真誠心、恭敬心、清淨心,耐心去做,必定得到諸佛菩薩威神加持,一定能滿你所願。
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天天想它,時時想它,念念不忘它,這個事情就成功了。如果想「這個事情好難,做不到,算了!」那這個事情就不能成功。為什麼?你這個念頭中斷,不能產生力量。所以,真正會發生不可思議的力量,就是念心不斷。我們懂得此理,念佛可以成佛,念佛人必定得生淨土,也是這個道理。我念阿彌陀佛,念西方極樂世界,念得很勤,念得不斷,一定把阿彌陀佛念來。所以,對於眾生有真實、廣大利益的事情,我們要盡心盡力去做,這個念頭決定不使之中斷。
「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令得安樂」,這是說將我們的心量拓寬。沒有學佛之前,念念都想自己,想到自己一生的幸福、家庭的幸福,很少去想國家、社會,這個心量小!學佛之後,尤其是看到阿彌陀佛的大願,他的境界包括了虛空法界,那是真心圓滿的顯露,這是我們應當學習的。
所以,無論做什麼事情,即使是小小一點善事,都要把這些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希望所有苦難眾生都能離苦得樂,這就是法供養裡的「代眾生苦供養」。所修的福報不獨享,而與一切眾生共享,就是回向的意思。我把我的智慧、福德、才藝、能力都與一切眾生共享,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得到安樂,這是菩薩行。能否做到?能。有一個人修持,大眾都托他的福。如果這些人要遭災難,而有一個大福德的人在此地,他們就不遭難,或者是災難減輕了。
因此,一定要自己認真修學,才能消除世界災難。只要真心努力做,念念為苦難眾生做,所做的功德,自己決定不取,普遍施與一切眾生。
菩薩勇猛精進,力量從何而來?就是這一念大慈大悲,為一切眾生,絕不為自己。一個覺悟的人,一定是這樣的行為。假如他不是這樣的行為,念念還是為自己、為家庭,甚至於為一個小團體,他沒有覺悟,他的心量還很小。覺悟的人,心量一定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