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教為天下太平之源(有影片)
請點下面的選項觀看影片
看mms影片
看youtube
下載影片
像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為我們建立三乘佛法,聲聞、緣覺、菩薩;給我們建立五乘佛法,五乘是人、天,人乘、天乘、聲聞、緣覺、菩薩。學佛從哪裡學起?從做人學起。
人要學什麼?人要學道德仁義禮。這些東西不是理想,在我們中國五千年文化裡頭都實現過。三皇五帝,三皇以道治天下,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他自己能夠契入這個境界,在中國傳統裡面講的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入這個境界。
在佛法裡面講,就是入佛的境界。佛菩薩再來,可不可能?可能。佛菩薩無盡的慈悲,應以老師的身分出現,他就以老師身分示現在世間,給一般學校,那個時候的學校是私塾,給私塾老師做個好榜樣,菩薩老師。
三皇時代人心純樸,用現在的話來說,老實、聽話、真幹,所以居上位的人(領導人)無為而治。到五帝就差一等,五帝時候,我們講物質生活改善很多,人民心就不清淨了,沒有上古那麼清淨,上古是大同之治。五帝時候還不錯,雖比不上上古,也算是大同,堯舜禹湯,這是五帝時候,以德治天下。
德是道的外顯,顯示在外面,一切精神物質現象,五種能量,這都是自然的。這五種能量就是仁義禮智信,依倫理、四維八德、因果感應教化眾生。道德遍宇宙,現在講太空、講萬物,它無所不在,佛法裡面所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道,因為人心浮動,道不能行了,則用德,五帝時候用德,就是仁義禮智信,五德,用這個治天下。差不多一千多年,我們中國人稱之為大同小康,出現過大同之治,歷史上記載堯舜的時代;小康之治,這是講的三代,夏商周這三代。
大同跟小康差別在哪裡?大同是沒有私心,我們這經上所說的,諸法平等,究竟如如。國家領導人是選出來的,不是人民選舉,帝王選舉,帝王沒有私心,在全國選最有德行的人、最有學問的人、最愛護人民的人,選他出來接班。
堯選舜,舜選禹,大同之治,沒有私心。對於這個人觀察至少是二、三十年,這人真是個好人。堯選舜,差不多觀察三十多年,把兩個女兒嫁給他,九個兒子跟他做朋友,觀察他,他的德行是不是真的,是不是表裡一如。兒女向堯王報告真實不虛,然後才把位子讓給他。舜選禹都是這個樣子。
禹也了不起,禹年歲大了,傳位找賢人,兒子賢慧,人民喜歡,大家推選王啟,是夏禹的兒子,所以他的位子傳給兒子。以後世世代代都是變成家天下了,禹之前天下為公,禹開始傳兒子、傳孫子,這樣一代傳下來。這個歷史差不多三千年。但是在夏商周這個三代,德,德教,推行得非常成功,所以歷史上稱之為小康之治。
這是說明中國古人重視教育,重視老師,就是善知識,求好老師教下一代,用的是道德,仁義禮智信。用它來修身,用它來齊家,用它來治國,用它來實行天下公平,這個平天下就是天下得到公平的意思。所以這是聖賢的政治,聖賢的教化。
現在很多人都知道,文化是民族的靈魂,一個國家政權喪失不可怕,中國在歷代兩次喪失政權,元朝的時候,蒙古人統治中國;第二次是清朝,滿清人統治中國,但是文化存在,文化沒有失掉。所以蒙古跟滿清都被中國文化同化,變成一家人,從前是異族,以後變成一家人,漢滿蒙回藏變成一家人。所以教育是文化的生機,講到師道了,不教可不行。
所以老祖宗三千年之前,我們相信可以能夠推到四千年,四千五百年,黃帝。我們相信「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句話絕不是在三王之後提出來的,我們相信這兩句話是在上古時代祖宗提出來的。
中國人是非常重視教育的一個族群,有教育的智慧、有教育的經驗、有教育的方法、有教育的效果,世代相傳,「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我們把它引申,創業齊家,現在這個企業規模很大,大企業員工幾萬人,創業齊家,教學為先;安身立命,教學為先;穩定和諧,教學為先;禮義之邦,教學為先;國豐民安,教學為先;長治久安,教學為先。
我們看佛經上,看到極樂世界諸佛剎土,諸佛報土,教學為先,極樂世界也是教學為先。我們今天要求太平盛世,不是教學為先做不到!教學成敗關鍵在老師,老師是善知識,你說這個多重要。只要著重教學,著重教育,沒有一個事業不成功。如果是疏忽了教育,肯定出亂子,福報再大,他享受不久。在歷史上我們能看到,這不重視教育怎麼行?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五七五集)2011/9/3 檔名:02-039-0575
>>>回前面總目錄 / YouTube影片主頁 / 土豆網影片主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