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集:【29-390-0003】
一念淨心的重要性
講義下載: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寶王論
《那先經》云:「諸善之中,獨有一心,最為第一。一其心者,諸善隨之。」《彌陀疏鈔》曰:「即此一心,全體是佛。又此一心,即定中之定故,即菩薩念佛三昧故,即達摩直指之禪故。」
上所引證,一念即一心。此之一念,蓋指本覺靈知之自性,謂為一念。例如日本幸西氏云:「一乘即弘願。弘願即佛智。佛智即一念。」該氏並立一念之義。謂凡夫之信心,如能與佛智一念相應,則往生事業自然成辦,不須口口聲聲多稱名號。此與《報恩論》相似。論云:禪宗破參,讀教解悟,而專修淨土,而能一念淨信,與佛智相應,一念稱佛,而得往生者也。
但淨宗常謂之一念、十念。則逕指凡夫之稱念佛號一聲與十聲。如義寂之《無量壽經疏》曰:「此言念者,謂稱南無阿彌陀佛。經此六字頃,名一念。」是謂念誦一聲佛號,即名一念。《觀經》謂下品下生者,「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車輪。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由上可見,十念即十聲。如是臨終十念,乃至一念,皆得往生。如彭際清曰:「如實回心,一念念佛,無不往生,以佛本願力故。」
至於《觀經》中臨終十念而得往生,與上所論一心之念,是同是別。蓮池大師於《疏鈔》中,論之極為精確。《疏》曰:「故知至心念阿彌陀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良繇正指理一心故。人有疑言,罪既多劫,業重障深,久勤懺摩,漸積功德,庶可消亡。而念佛一聲,滅多劫罪。因微果巨,固所不信。今謂至心者,即一心也。若事一心,雖能滅罪,為力稍疏,罪將復現。多多之念,止可滅少少之愆。此之至心,正屬理一心。一心既朗,積妄頓空。喻如千年闇室,豈以一燈,闇不速滅。故『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不獨《妙法蓮華經》有之。《法華三昧觀經》云:『十方眾生,一稱南無佛者,皆當作佛。唯一大乘,無有二三。一切諸法,一相一門,所謂無生無滅,畢竟空相。』如上所說,非理一心而何 ?」蓮池大師謂《觀經》之「至心」,即理一心。蓋臨終親見獄火,乃生實信,故能頓釋萬緣,唯提一念,念念離念,念念是心,念念契真,念念是佛。如是臨終十念,契理一心,故得滅罪往生也。
又何為至心?《無量壽經宗要》引什公之喻:譬如有人,值遇惡賊,直來欲殺。其人勤走,渡河求免。爾時但念渡河方便。「但有此念,更無他念。當念渡河,即是一念。此等十念,不雜餘念。行者亦爾,若念佛名,若念佛相等。無間念佛,乃至十念。如是至心,名為十念。」是謂行人念佛,如彼喻中人之欲渡河。只是欲渡之念,更無他念。是名至心。如是之念,相續至十,即為十念。臨終能行,決定往生。乃至一念(見《念佛三昧寶王論》),念心純固,亦得往生。蓋以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是故五逆十惡,臨終念佛,乃至一念,亦得往生。正顯彌陀本願不可思議。法藏菩薩五劫思維之果,即在於此。五逆十惡臨終之際,地獄相現,眾火俱至。而能以稱名故,頓離妄惑,入理一心。以契理故,眾罪消滅,即生極樂,登三不退。若非方便中之究竟方便,圓頓中之最極圓頓,何能臻此。今淨土法門,能令惡逆凡夫,暗契一心,是故彌陀,號為願王,誠不虛也。
又道綽大師於《安樂集》亦論十念往生云:「汝謂一形惡業為重,以下品人十念之善以為輕者,今當以義校量。輕重之義者,正明在心,在緣,在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