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集:【29-365-0001】
知足常樂
講義下載:二苦 三苦 八苦
八苦等。分類不同,均表苦類眾多。菩薩了達一切諸苦,皆是虛妄,畢竟不可得。故能安忍,住於平等。故曰「不計眾苦」。「少欲」者,不多求也。「知足」者,所得雖少而不惱恨也。如《涅槃經》云:「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又《遺教經》云:「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又《法華經勸發品》云:「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又義寂師引《般若經》云:「云何菩薩少欲,乃至阿耨菩提尚不欲,何況餘欲。是名少欲。云何菩薩知足,得一切種智,是名知足。」此意不求他境名少欲,安住自法名知足。他境即是色等五欲,自法即是現量之智。準義寂意,則不於心外取法,無一法當情者,名為少欲。體露真常,寂滅為樂,如如不動,為知足。於此「少欲知足」一句,具如是妙意,足證佛經語深。
「專求白法,惠利群生」。「白法」者,白淨之法,指一切善法。《大乘義章七》曰:「善法鮮淨,名之為白。」《魏譯》為「清白之法」。《淨影疏》云:「所顯之法,出離邪謗,名為清白。」《嘉祥疏》曰:「是無漏明,故云清白。」《會疏》云:「大乘法,名為清白。」「惠利」者,「惠」者惠施,「利」者利濟。故經義為:專求無漏大乘清淨之法,用以普施有情,利樂群生。
「志願無倦」。「倦」,疲也,厭也。《華嚴經》普賢大士十大願王,概括其願末之意為: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至迴向)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乃至迴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是即「志願無倦」之義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