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自利 禍之本源
(19-14-001佛說十善業道經)《感應篇》的文字雖然不長,但是古人所彙編的這些歷史公案因緣、感應故事,卻非常豐富,有理論、有事實,若詳細介紹,永遠說不盡。過去有很多感應的事實,現在更多,無論中國、外國,在報紙、電視等資訊中,常常能看到。這些報導確實增長了我們的信心,決不可說我沒有親眼見到,就不承認。李老師曾比喻說:「你的父親、祖父你見過,你承認;你的曾祖父、高祖父也許沒見到,難道就不承認?」我們見不到的事情太多了,現代科學家說,我們眼睛的功能很有限,所見到的光波,只能在適合的波度才能看到,比我們能見光波長的就見不到,短波也見不到,但是用科學儀器測量,確實有長波、短波。我們見不到的,不能說它不存在,不能說它不是事實,否則就是迷信、武斷。 佛是非常科學的,他讓我們去證明,宇宙之大,無奇不有。科學家知道空間有不同的維次,有三度空間、四度空間、五度空間;在理論上講,空間是無限度的。而與我們不同維次的空間,我們見不到,也無法接觸。科學家了解有不同維次空間的存在,但是無法突破。佛法不僅了解這個事實,而且也清楚其由來與演變,所以佛法有理論、有方法突破空間。佛法講不同維次的空間,是由一切眾生妄想、分別、執著造成的,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無量無邊,所以空間維次也就無量無邊。知其根源所在,只要消除根源,問題就解決了。 佛法用禪定的方法,降伏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於是不同維次空間就突破了。放下得愈多,突破的層次愈深。心愈清淨,接觸的境界也愈廣大;妄念煩惱愈多,生活的空間就愈小,也就無法突破。佛法講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然而這種種法門,皆是修禪定的不同方式而已。換言之,皆是以消除妄想、分別、執著,以恢復自性真心為目的。真心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我們學習佛法,就是學習「看破、放下」。真心、本性是我們的根本,現在染上自私自利,才產生問題。 真心是什麼樣子?大乘經講:「真心離念」。換言之,無妄念的心就是真心,有妄念的心就是妄心。最嚴重的妄念就是我執,起心動念以「我」為中心,自己的利益至上,這種錯誤的觀念,縮小了自己的生活空間,也帶來了痛苦與煩惱。現代人甚至連夫妻之間都不能坦誠相見,還有個人祕密,這麼嚴重的我執!除我之外,全世界沒有一個可靠的人,一生不敢與人說真話,這種人生活在世間,就是經上講的「可憐憫者」。而學佛人沒有自私自利,對待任何人都坦誠公開,沒有絲毫祕密。 所以,學佛要想有成就,要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如果有私心,即使念佛念得再好,也是枉然。何以故?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不但是善,而且是最善、上善,我們不善如何去得了?何謂上善?就是決定沒有自私自利,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有如此大的心量,才是上善。有自私自利,即使再大的福報,也只能享受一生。因此,首應拓開心量,絕不為自己,一切為正法久住。正法是教化眾生,幫助眾生覺悟,這是第一等的好事。 要想社會安定,世界和平,眾生和睦相處,平等對待,互相尊重,互助合作,整個世界是一個大家庭,如何才能落實?政治、武力、經濟、科學、技術均無法辦到,幾千年的歷史,使我們明白,能達到這個目的唯有教育。釋迦牟尼佛是王子出身,武藝超群,可以作國王、作將軍,然而他都捨棄了,終身從事於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用現代的概念來講,釋迦牟尼佛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工作者」,而且是義務教學,不收學費。每天三衣一缽,過最簡單的生活,清淨自在,快樂無比。 世尊當年在世,遊學五印度(當時的印度與中國周朝一樣,尚未統一),用教學化解了國與國之間的矛盾、衝突。我們在書上常看到,當時十六大國的國王都皈依佛法,依釋迦牟尼佛做老師。在佛教未傳到中國之前,古聖先賢也懂這個道理,所以提倡孝道,提倡師道。漢武帝制定國家教學的方針,也就是國家的教育政策,是根據《禮記•學記》來實施。《學記》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是中國古老的教育哲學。 國家之治亂,在於教育;家庭之興衰,亦在教育。家能不能興,端賴父母對小孩的了解,並能及時加以引導,糾正其錯誤的思想。讀書學習志在培養其操守德行,智慧、技能是為社會、為國家、為全世界人類而服務,並不是為自己家庭賺錢。諺語說:「一家飽暖千家怨」,若是你一家很富裕,不照顧別人,別人都是你的冤家債主,到你運衰的時候,群起而攻之,你這個家就滅亡了。所以,要學會布施恩德於人,自己有能力、有財富,要布施貧窮的人,你的家道永遠不衰。為什麼?貧窮人擁護你,「你是好人,你肯幫助別人,我們希望你發大財」。因此,我們一定要學會幫助別人,幫助社會。我們幫助別人,自己遇到困難時,別人才會幫助我們。 財是通貨,像流水一樣,大去大來,小去小來,不去就不來。財不可以積,一積就錯了,佛經講「積財喪道」,所以財要用來幫助苦難的人,多做利益社會、大眾的事情,這是真實功德。 歸根結柢,學佛就是要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只要把這十二個字放下,學佛就能成佛。你學佛不能成佛,這十二個字總有幾個字沒放下,造成了障礙。佛菩薩之所以能成佛菩薩,就是這十二字完全沒有了。 我們常說佛菩薩乘願再來,何謂乘願再來?發的願力超過業力,當下就是乘願再來。佛菩薩是什麼願?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是為大眾服務,不是為自己。我們念念為我,為我就是業力。身體不是我的,身體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的工具,你就是乘願再來,與佛菩薩無別。凡夫與佛只在一念之差,一念迷,迷什麼?這個身是我,一切都為我;佛菩薩覺,覺什麼?身體不是我,身體是為眾生服務的工具,盡量發揮這個工具的作用,為一切眾生造福。不為自己,自己的智慧、福報無量無邊。我們在這裡做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這一生肯定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