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背書?(有影片)
看mms影片
看youtube
下載影片
於是我們就懂得古人的教學,古人了解這些,從小培養嬰兒就養這三樣東西,誠敬、孝順、寧靜,喜歡靜,不喜歡動。對小孩的教育、對嬰孩的教育。家學就是私塾,啟蒙,教他背書,背書的用意在哪裡?用意就是培養這三種心,不讓他有胡思亂想。小孩要不好好培養他,他也是胡思亂想,他看到的、他聽到的他有反應。
如何減少對外的干擾?最好的方法教他背書,背聖賢書。背聖賢書第一個目的不是在記誦,要記得,不是這個意思,那是副作用,最重要的意思是讓小孩沒有胡思亂想,訓練他寧靜。《大學》上所講,「知止而後有定」,你看,老師教學知止。知止是什麼?一門深入,不能搞多、不能搞雜,止於這一門,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知止是心定了,心定了,他心就靜下來,靜下來他才能思考,他才能夠有慮,就是說他才能懂,這個慮可以當作懂,慢慢他懂了。定下來之後、靜下來之後他才懂,心要不能定、不能靜,他不懂,他所懂的是他自己的意思。就像佛法說,如來真實義他不懂,他聽的經、學的教是自己意思,自己意思是第六意識、是第七識,不是正知正見。
從這些地方我們就了解,為什麼中國古人有智慧,中國古人有眼光,能看到五十年之後,能看到一百年之後。釋迦牟尼佛講這段經文,三千年前看到三千年以後這個社會,什麼原因?定、靜當中看到的。所以慮就是明瞭。中國人翻譯外國的禪定,把禪翻作靜慮,靜就是定,慮就是智慧。
慮而後有得,得就是證得,我們講開悟了,開悟才證得佛的果位。得,得實在講無所得,得到是什麼?得到是自性,自性是本有的。所以,大乘裡頭又常說「歸無所得」,最後成佛了,成佛無所得,你所得的全是你自己本有的,自己本有之外你什麼也沒得。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德相現前,不是新有所得,全是本有的。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第四三九集)2012/7/20 檔名:02-037-04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