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網站首頁 > 開示 > 節錄 > 歎德標名(有字幕)
現在選擇: 《現在播出 : 0001》
 
歎德標名(有字幕)
◎ 2012.12.7-9 啟講於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2012淨土大經科註02-040-0057~0060集) / 編號: 29-333 / 共 4 次講演
下載BT種子 (影音、文字、教材、或從FTP)
   

  
會自動播放首集,也可自由選擇底下的集數收看、收聽或下載。若播放不順,請手動選擇主機,下拉可以看到主機選項,英文字代表地區縮寫;選好主機,再點選下方表格的集數的小圖,即會播放在上方視頻區。點文字檔編號會詢問doc或pdf兩種格式,請依需求按「確定」後下載,閱讀pdf可能需要安裝adobe reader軟體。無法閱讀請看此

宣講
日期
講演文字(文件檔)
mp3
點播
高畫質影片
點播
2012.12.7

第1集:【29-333-0001

歎德標名

「大」者,梵語為摩訶。具有三義:謂大、多、勝。「大」者,《彌陀疏鈔》云:「天王大人,所共敬仰,非小德也,名大。」《淨影》云:「曠備高德,過餘近學,故名為大。」「多」者,內典外籍,無不博通,非寡解也,名多。「勝」者,勝過餘學,超於九十六種外道之上。再者,《佛地論》另有三義。一最極利根,波羅密多種性。二得無學果位。三得小果已,趨大菩提。以上三義,故名曰「大」。又嘉祥師謂「大」有三義:一生大解。二破大惡。三證大果。由上可見,大比丘者乃德高望重,迴小向大之比丘,乃比丘眾中之尊宿。

「萬二千人俱」,標比丘之人數。日《會疏》曰:「諸經多標千二百五十人。今經與《法華》標萬二千人,蓋是出世本懷,一代勝會,故十方大德皆雲集乎。」上說甚是,會眾之盛,正表世尊說法之勝也。又「俱」者共集之義。

戊二、歎德標名 分二 己一、歎德

【經】一切大聖。神通已達。

【解】「一 切大聖,神通已達」。上二句,讚諸大比丘之德。「一切」,乃該羅事物之稱,又「一切」,普也。「一切大聖」,讚嘆之辭。《嘉祥疏》云:「游心空理,隱顯難測,故稱聖人。」《會疏》曰:「初果已上,悉名聖者。以究大阿羅漢,故名大聖。亦可雖外現聲聞,內秘菩薩之行,故名大聖。」《淨影疏》曰:「大有兩義:一位高名大,一德勝名大。會正為聖。」綜上可見,或從德而言,契於空理,會合正道曰聖;或從位而言,初果以上稱聖。唯迴小向大,行菩薩道,直趣佛果者(乃名究大阿羅漢),或大權示現者,方名大聖。

又淨影曰:「神通已達,歎其德勝。所為神異,故名曰神。無壅曰通,所謂身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及與漏盡。」故知「神」為不測之義,「通」為無礙之義。「達」者,嘉祥曰:「達者言證,證六通三明等是也。」阿難當時,雖未得漏盡,但以當機,應須並列。又淨影釋曰:「阿難增上利根,雖居學地(未得無學果位),而成無上勝妙功德。故曰大聖。於神通中,解了畢竟(徹底了解),亦名已達。」是故阿難亦得名列「一切大聖,神通已達」。

己二、標名 分五 庚一、第一得度

【經】其名曰。尊者憍陳如。

【解】「其名曰,尊者憍陳如」。「尊者」,梵語阿梨耶,譯為聖者、尊者,謂智德具尊者,乃阿羅漢之尊稱。淨影曰:「有德可尊,故曰尊者。」《會疏》曰:「尊謂尊貴,有德可貴,故曰尊者。」


下載

下載
2012.12.8

第2集:【29-333-0002

歎德標名

「憍陳如」,梵文全名,作阿若憍陳如。阿若是名,憍陳如是姓。譯為華文是「了本際」、「知本際」,或作「已知」、「無知」(無知之義,非無所知,是知無之義)。淨影曰:「阿之言無,若之言智,證無成智,故曰無智。『無』是一切諸法本性,名為本際。於此本際知見明了,名了本際。」憍陳如於世尊初轉法輪,度五比丘時,首先悟道。《法華文句》曰:「是釋迦法中第一弟子。」《增一阿含經弟子品》中,佛稱之為「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寬仁博識,善能勸化,將養聖眾,不失威儀。」今經首列尊名,正表能聞受此經法者,皆是第一弟子。本經《非是小乘品》曰:「得聞阿彌陀佛名號,能生一念喜愛之心,歸依瞻禮,如說修行。……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庚二、智慧第一

【經】尊者舍利弗。

【解】「尊者舍利弗」。梵語舍利,譯為鶖鷺。梵語弗,譯為子,故曰鶖子。因母得名。其母身形端正,眼淨如鶖鷺,乃名鶖子,謂是鶖鷺之子。又名珠子,亦表其母眼淨如珠。又名身子,表母身端正。舍利弗在佛聲聞弟子中,智慧第一。在母胎時,能令母得妙辯,勝於乃舅俱絺羅(後亦證阿羅漢)。八歲登座,十六大國,議論無雙。七日之內,遍達佛法。本經說此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惟大智者,始能深信不疑。故列上首,僅次憍陳如。

庚三、神通第一

【經】尊者大目犍連。

【解】「尊者大目犍連」。即《阿彌陀經》中摩訶目犍連。摩訶即是「大」義。目犍連是姓,譯為(一)讚誦;(二)采菽;(三)萊菔根等。其族出家人多,故於尊者姓氏冠 以「大」字,曰大采菽(大目犍連),以揀別之。其名為拘律陀,父為相國,從拘律陀樹神祈求得子,因以名之。於佛弟子,神通第一。《智度論》曰:「如舍利弗,於智慧中第一,目犍連神足第一。」又「舍利弗是佛右面弟子。目犍連是佛左面弟子。」尊者神通甚廣。例如舉一城釋種,上升梵天;外道移山,制之不動,及降服毒龍等等。難以具述。

庚四、宗門初祖

【經】尊者迦葉。

【解】「尊者迦葉」。「迦葉」,姓也。此譯為龜或飲光。名畢缽羅,亦樹名,因父母禱於該樹神而生,故用以為名。尊者乃大富長者之子,能捨大財,修頭陀大行,為大人所識,故名為大迦葉,以別於同時之三迦葉:(一)十力迦葉;(二)童子迦葉;(三)童女迦葉等。

又迦葉譯為龜,《法華文句》云:「其先代學道,靈龜負仙圖以應。從德命族,故云龜氏。」又云飲光。因於毘婆尸佛時,為冶金師。與一貧女,共以黃金,莊嚴佛像。自爾以來,九十一劫,身如黃金,光色晃耀,掩蔽餘色,故名飲光。(飲指吞,光吞諸色,即飲光義。)

尊者,頭陀行第一。頭陀者梵語,此云抖擻或云淘汰,以十二行淘汰塵勞煩惱。十二行者:(一)住阿蘭若(寂靜處);(二)常行乞食;(三)次第乞;(四)日中一食;(五)節量食;(六)過中(午時)不飲漿;(七)著糞掃衣;(八)但三衣;


下載

下載
2012.12.8

第3集:【29-333-0003

歎德標名

講義下載:十二行

(九)塚間坐;(十)樹下宿;露地坐;但坐不臥。以斯苦行,掃除塵累,澄淨身心。迦葉年老,不捨頭陀。佛憫其衰,勸命休息。迦葉頭陀如故。佛乃深讚云:「有頭陀行,我法久存。」故云頭陀第一。

尤 應深省者,大迦葉尊者,即傳佛心印之禪宗初祖。《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第三卷云:「梵王至靈山,以金色缽羅華獻佛,捨身為座,請佛為眾生說法。世尊登座, 拈華示眾,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有金色頭陀,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摩訶迦葉。』」此即世傳之拈花公案。世尊傳心於迦葉,為禪宗初祖,迦葉再傳於阿難,為二祖。今上首中,標舉大迦葉,正表禪淨不二之深意。

庚五、啟教宗師

【經】尊者阿難等。而為上首。

【解】「尊者阿難等」。唐宋譯作阿難陀,略稱阿難。譯曰慶喜、歡喜。又云無染。乃白飯王之子,佛之堂弟也。生於佛成道日。淨飯王既聞太子成佛,又聞宮中誕子,更增歡喜。乃曰,今日大吉,是歡喜日。語來使言,是兒當字為阿難。又尊者端正清淨,如好明鏡,見其相者,聞其聲者,睹其威儀者,莫不歡喜,故以為名。又尊者隨佛入天宮龍宮,心無樂著,故名無染。佛壽五十五歲時,阿難出家,侍佛二十五年,佛所宣說,悉能憶持,不忘一字。《涅槃》稱阿難多聞士。又迦葉讚曰:「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故曰,多聞第一。

「等」者,魏譯中列三十一人,今會本僅列舉其中上首五人之名,故曰阿難等,以概其餘。

「而為上首」,今稱首座為上首。大眾一座之上位,稱為上首。各經中上首人數不同。例如《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於大苾芻一千二百五十人,列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阿泥律陀等四人為上首。今經則憍陳如等五人為上首,是乃一切大聖神通已達之大尊者中之上首。

按「一切大聖,神通已達」之句,本為菩薩歎德。如《密金剛力士經》云:「與大比丘眾四萬二千俱,菩薩八萬四千,一切大聖,神通已達。」今此經中以讚歎菩薩功德之語,以讚聲聞。正表此等常隨聖眾,本法身大士,隱本垂,或他方聖眾,助佛宏化,為影響眾。「一切大聖」,指其本地,本是究竟菩提之人故。「神通已達」者,示權。遊戲神通來此土故。故知所列之聲聞眾,皆是大權示現,助我世尊,開顯淨土法門也。

綜上五聖,了本際,謂了知其久遠之本際,故首列之。身子智慧第一,表彌陀之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之深廣無涯。


下載

下載
2012.12.9

第4集:【29-333-0004

歎德標名

綜上五聖,了本際,謂了知其久遠之本際,故首列之。身子智慧第一,表彌陀之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之深廣無涯。目連之神通第一,顯遊戲神通之誓願。大飲光,顯彌陀殊勝光明,無不照見,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慶喜表聞名歡喜,悉得度脫。又迦葉是宗門初祖,阿難為二祖,阿若憍陳如表當人之本際,舍利弗表眾生本具之智慧,目連即眾生本有之神通,飲光表靈光獨耀,迥脫根塵,慶喜表慶快平生,心心相繼。故知一部大經,正是付法傳心;一句名號,直顯本來面目。於此薦得,始稱帶角之虎。但當驀直念去,便是無上深禪。無論定持散念,決定功不唐捐。

本經先列聲聞後彰菩薩。正如《佛地論第二》云:「先說聲聞,後說菩薩。聲聞眾者,近對世尊,親受化故。又諸聲聞,常隨佛故,形同佛故。」是故諸經多是先聲聞,而後菩薩。

丁二、菩薩眾 分三 戊一、略列 分二 己一、出家菩薩 (此界當機眾)分四 庚一、淨密不二

【經】又有普賢菩薩。

【解】 「又有普賢菩薩」。菩薩乃梵語之略存,具足應云「摩訶菩提質帝薩埵」。「摩訶」譯為大,「菩提」譯為道,「質帝」譯為心,「薩埵」譯為眾生或有情。合之則應為大道心眾生。簡稱菩提薩埵,義為覺有情。同佛所證之謂覺。無明未盡之謂情。又覺是所求佛道,有情是所化眾生,利生為急,廣度群生同登大覺,故謂覺有情。菩薩二字則是最略者也。

云何為大道心眾生?以具四種大故。四種者,《清涼疏》謂:「一者願大,求大菩提故。二者行大,二利成就故。三者時大,經三無數劫故。四者德大,具足一乘諸功德故。」此亦含攝《法華》之六大:(一)信大法;(二)解大義;(三)發大心;(四)趨大果;(五)修大行;(六)證大道。以具上述諸「大」故,名為大道心眾生。


下載

下載

分頁顯示: 第 1 頁 / 總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