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anguage=JavaScript %> 佛陀教育雜誌

2000.08.05  星期六                                                           VOL.9


 

處事讓一著為高,退步即進步之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即利己之基。按物接人,要養得滿腔和氣;對天對地,全憑著一點良心。

 

卷首語
編者的話

 

為了方便同修們聽經聞法,在「淨空法師專集」網站,開闢了一個欄目「文字講堂」,將老法師最新講演內容的文字,陸續刊登供養大眾。文字經過台北校對組同修三校完成,並製成影帶、VCD字幕及上衛星電視流通。此內容尚未經過整理,僅為親聆音帶之記錄,旨在提供讀者閱讀之便,二者若發心整理講記,請順文略微修飾文字,但教理部分請保留老和尚原意,勿任意增減或斷章取義。

 

返回

 

經論輯要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 9)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龍王,汝見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

世尊在許多大乘經論裡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大至宇宙,小至毛端微塵,正是中國古聖先賢所謂「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這也是《般若經》上所說的「諸法實相」,宇宙人生萬法的真相。

「龍王」是大眾的代表。「龍」表千變萬化,就是一切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王』是「主」的意思,在帝王時代,唯帝王做得了主,發號施令,全國臣民要聽命於他。

「汝見此會」,今天啟建十善業道的大會,目的在討論十善業道。參加這次法會的人,有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眾,雖然只說了比丘、菩薩兩類,而實際上把社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統統包括在其中。比丘代表出家眾,菩薩則在家、出家都有。如中國四大菩薩:地藏、觀音、文殊、普賢,只有地藏菩薩現出家相,觀音、文殊、普賢菩薩都是在家相,這說明在家菩薩比出家菩薩多。凡是依照佛所傳授的理論、方法修學,並能落實在日常生活、工作、待人接物之中,這個人就是菩薩。

「及大海中」,『大海中』是比喻社會。本經是佛在娑竭羅龍宮中講的,娑竭羅龍王是佛的學生,是皈依三寶虔誠的佛弟子,也是菩薩摩訶薩,是諸佛菩薩示現。「娑竭羅」是梵語,翻成中文是「鹹水海」。佛說法都是意在言外,「鹹水海」就是苦海,這正是形容苦海無邊。在苦海裡好像過得很快樂、很自在,這是不覺悟。這個苦海是形容六道,特別是指三惡道。龍是屬於畜生道,不是人道,所以代表三惡道的意思非常明顯。

「形色種類,各別不耶」,讓我們觀察這個社會、這個世界,所有一切眾生形狀不一樣。縱然同是人類,形狀也不一樣,有高的、矮的,有胖的、瘦的。膚色也不一樣,有白種人、黃種人、紅種人、黑種人。種類差別就更多了,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如果再擴大到一切生物,地上跑的、水裡游的、天上飛的,形色種類各個不同。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差別?下面,佛為我們說明。

「如是一切」,『一切』包括動物、植物、礦物,真的是各不相同。譬如礦產的蘊藏種類很多,有些被發現開採出來,這個地區就富裕。還有時節因緣也各別不同,譬如石油如果在兩百年前被發現,則一文不值,因為當時沒有汽車。今天科技發達,利用這個做動力,它就變成珍寶。這就曉得礦物蘊藏在地底,開採也有時節因緣。由此可知,宇宙之間一切事物的複雜性。

宇宙之間的一切事物是怎麼產生的?許多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們都在研究,始終沒有把真相講清楚,唯有大乘佛法講得透徹。佛法是真正的寶,現在卻被蒙上一層迷信的陰影,說它是消極的,於是許多人不敢接近,致使寶擺在面前而不得受用。我們非常幸運,有機會接觸到,有緣去學習,真的得到一些受用。

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宇宙現象,包括科學家講的不同維次的空間。現代西方科學家已經證實有十一度維次空間的存在,但從理論上說,不同維次空間是無限度的。在佛法裡不稱空間,稱法界,界是界限,不同維次就是不同界限。佛法講十法界,加上一真法界,就是十一種法界,這十一種是大分。天台大師講得更清楚、更具體,十法界的每一個法界又具足十法界,就是一百法界。這一百界中,每一界還有一百界,重重無盡,這才真正將事實真相說出。換句話說,法界不同維次的空間,是隨著我們念頭的轉變而轉變。修行人心地清淨,在他入定時,定中的法界與不在定中的法界,是不同維次空間。所以,在定中能見到過去、未來,能見到遠方,這是修定人都曾出現過的境界。

台北簡豐文居士在沒有遇到我之前是修禪的,打坐入定,在定中曾見過十殿閻羅王。他說:他們的身體很矮,大概只有兩三尺高。我勸他:跟鬼道常往來沒好處,跟佛菩薩往來有好處。以後他念阿彌陀佛,這個境界就沒有了。所以,在定中會出現不同維次的空間。一般人都有作夢的經驗,夢中也是不同維次的空間。所以,我們現在不是固定生活在一個空間,也是生活在多元空間之中,只要自己細心觀察、體會就能發現。

這些界限、不同維次空間是怎麼造成的?「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整個宇宙人生(人生是一個代名詞,包括不同現象裡所有的生物)的現象,是由心想變現出來的。前一段講:「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異」就變成不同的界限。我們每個人天天在造業,從未停止過,而所造的總不外乎妄想分別執著三大類。由於有妄想分別執著,才變成凡夫,凡夫與佛菩薩的差別就在於此。

佛與大菩薩(大菩薩是《華嚴經》講的法身菩薩),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進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將無量無邊的法界,即各種不同維次的空間,全部突破。現在科學家雖然知道,但是還無法突破不同維次的空間。現今物理學發現了「加速度」,如果我們的速度能夠超過光速,在理論上就能回到過去,也能進入未來。換句話說,時空的障礙突破了。這個突破是有限度的突破,不是無限度的,因為他的突破是有造作的。正如我們現在跟美國的距離是一萬多公里,我們利用網路,立刻就能面對面討論課程,這個時空好像也是突破。但這是用機械的方法來溝通,機械的能力有限,而且對方還要有設備,沒有設備還是做不到,這個不自在。佛教給我們的方法自在,只要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就得自在。

所以,無量無邊的法界是由一切眾生「心造善不善」。什麼在造?身體在造,言語在造,念頭在造。造作有無量無邊,但不出身業、語業、意業這三類。天天在造,就是說你天天在障礙自性裡本來具足的圓滿智慧、圓滿德能,把自己的智慧德能愈縮愈小,小到最後是無知無能。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返回

楊枝淨水
如何建立和合僧團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三十年前,有一次我到台灣南部去弘法,遇到天一法師,她問我:如何建立四眾一心、和樂融融的和合僧團?我告訴她:大家居住在一起,不能和合,原因在意見多多,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各人有各人的想法、看法,這個團體怎麼能和合?想法、看法一致,自然就和合。如何做到對一切人事物,對世出世間看法能夠接近?關鍵在教學。

古時候僧團有幾百人,甚至一、兩千人,都能和樂融融,原因就是道場天天講經。釋迦牟尼佛的常隨眾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是相當大的僧團,用什麼方法維繫?每天講經說法,建立共識。一個團體如果三天不講經,意見就產生了。每個人煩惱習氣不一樣,煩惱習氣是無始劫來累積而成的,根深力大,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時,就起現行。所以,生煩惱、鬧意見,是很正常、很平常的現象。

佛天天講經,跟大家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希望每個人能逐漸了解、體會,這樣才把煩惱習氣降伏住。要降伏,必須要將世尊教誨落實;不能落實,只是解悟,沒有契入。解悟可以暫時伏住,忍耐一下,一般人常講「忍耐是有限度」,到忍無可忍時就會爆發,所以必須要落實。深解義趣之後,煩惱習氣能化解,落實在生活中,那是修行、是證果。世尊這個方法很有效,中國儒家、道家也用這個方法。所謂「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建立一個國家,領導全國人民,讓全國人都能夠一心一德,和樂融融,就是用教學的方法。在這個國家、地區,每個處所建立道場,請真正有德行、有學問、有慈悲心的出家人,在這些道場講經說法,教化眾生,這個國家、地區就得以和平安樂。在中國歷史上,凡是亂世,都是講經說法少;凡是太平盛世,都是高僧大德多,講經說法多。

今天我們要想達到世界和平安樂、繁榮興旺、互助合作,利用高科技的技術能做得到。我曾經提出,二十一世紀的道場不在寺院,寺院的功能已進入歷史,新興的道場是衛星電視。如果有能力自己發射衛星,建立一個全球的電視廣播網,有十幾二十個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每天研究經教,深入經藏;面對著攝影機,一天二十四小時講經不中斷,全世界的電視機都能收到,這樣就能建立共識,就能收到效果,所以我從來不主張建寺廟、建道場。念佛也用這個方法,一句佛號二十四小時不中斷,向全球廣播。只要有收音機,任何時候打開頻道,就能跟著收音機念佛。大的團體、大的社會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一個小僧團也不例外。乃至於家庭,夫婦兩人要和合,也要建立共識。在家庭裡面,每天有一個時間,不論長短,能為家人講解這些大道理,這是教育,就能達到一家和融的目的。

儒、佛的教學,都教人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是自己,宇宙是自己的生活環境,知道如何對人、對事、對物,這是大學問,其目的就是建立和合的社會、和合的團體。團體共修的基本守則,世尊為我們列了六個原則,稱為「六和敬」。六和敬第一條是「見和同解」,用現在話說,大家建立一個共識,這是和合的基礎;如果我們的見解、看法、想法不一樣,就不可能和合。

諸佛活動的範圍大,他們生活的社會是盡虛空、遍法界。他與虛空法界諸佛剎土一切眾生相處,依據的是法性,現代哲學所講「宇宙萬有的本體」,這才能與宇宙萬有和睦相處。真實明暸:法身即是眾生,眾生即是法身,法身就是法性,就是自己的自性。從此地奠立我們思想見解的基礎,就是佛知佛見。不但小團體裡,會過得和樂融融;大的社團,一個國家、一個世界,再擴展虛空法界,我們都能與一切眾生和睦相處。所以佛家「六和敬」的基礎,是建立在這個事實真相上,這不是理想、不是理論,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諸佛菩薩、法身大士見到了事實真相,六道凡夫迷失了,所以與人事物相處不能和合。見到事實真相的人,妄念止息,不生分別執著;沒有見到的人,妄想分別執著決定斷不了。妄想分別執著是造業,業遇到緣會現相,現六道三途的現象。相是從想生的,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什麼就現什麼,那為什麼不想佛?想佛就現佛。為什麼天天看別人的短處,想別人的過失?別人到底是否真的有過失?不見得。說老實話,別人的過失是你自己想出來的,那個人未必有過失。

佛菩薩應化在世間,種種行為不可思議,我們哪裡知道?濟公和尚喝老酒、吃狗肉,你說他破戒,是壞人,但他是佛菩薩再來。這裡頭的奧妙我們不懂,他也沒有必要告訴你,總是慈悲度化眾生的方便。

「老實念佛」是正念,胡思亂想是邪念。正念的人作佛、作菩薩,邪念的人必定墮三途。六祖大師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不僅是人,人事物都沒有過失。蕅益大師說得好,「境緣無好醜」;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一切萬物、一切人,都沒有過失,過失在自己的心。自己的心善,一切法都善,一切人都善;自己的心不善,一切人事物都不善,連佛菩薩也不善;境隨自己心轉。明白這個道理,就懂得怎樣建立一個和樂融融、和合的團體。

 

返回

 

蓮語珠璣
印光大師開示

 

貪者,見境而心起愛樂之謂。欲界眾生,皆由淫欲而生,淫欲由愛而生。若能將自身他身,從外至內,一一諦觀。則但見垢汗涕唾,髮毛爪齒,骨肉膿血,大小便利,臭同死屍,汙如圊廁。誰與此物,而生貪愛。貪愛既息,則心地清淨。以清淨心,念佛名號。如甘受和,如白受采。以因地心,契果地覺。事半功倍,利益難思。(對治瞋恚等義)

瞋心,乃宿世之習性。今作我已死想,任彼刀割香塗,於我無干。所有不順心之境,作已死想,則便無可起瞋矣。此即如來所傳之三昧法水,普洗一切眾生之結業者,非光自出心裁妄說也。(復裘佩卿書)

所言瞋心,乃宿世習性,今既知有損無益,宜一切事當前,皆以海闊天空之量容納之。則現在之寬宏習性,即可轉變宿生之褊窄習性。倘不加對治,則瞋習愈增,其害非淺。(復裘佩卿書)

瞋心一起,於人為益,於己有損。輕亦心意煩燥,重則肝目受傷。須令心中常有一團太和元氣,則疾病消滅,福壽增崇矣。(對治瞋恚等義)

 

返回

 

多元文化論壇
何謂「多元文化」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何謂「多元文化」?恆順眾生就是多元文化。要聽命於一個,那就是統一文化,是一元的。

一個大型的聚會場面,全世界的國旗都掛在一起就很美;若全世界的國旗是一種顏色,就不美了。花園裡,百花盛開很美;若只種植一種花,就沒有欣賞價值。所以,文化根本上就是多元的。

以一個身體來說,眼能見,耳能聽,這種組合就是多元的。若要統一成一元的,只要眼睛就好了,耳朵、鼻子、嘴巴都捨棄,人就不能生存了。所以,身體的每個器官都是多元文化的組合,世界也是多元文化的共同體,怎能強迫成為一元化?

佛家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是一元,多是多元。一元是講自性,多元是講現相、作用。《華嚴經》講:「體、相、用」,體是一元,相、用是多元。這是真理、事實真相,若違背了就不吉祥,必定有凶災;你能順從,就會非常幸福美滿。990224早餐)

有一位天主教的神父在參加「論壇」時提出,他希望每個宗教在傳教、講道時,不要攻擊別的宗教。這個理念很好,這是真正有自覺。我聽了之後說,我們不但不能攻擊別人、批評別人,還要禮敬、讚歎別人。希望全世界所有宗教領導人都能覺悟,把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共存共榮,落實到信徒上,這個世間才有真正的和平安定。

我們最近訪問了伊斯蘭教、回教、印度教(即婆羅門教)和天主教。新加坡有九大宗教,我們往來很親切。他們有需要幫忙的,我們全心全力主動的幫助,這是前所未有之事。

我們籌備將培訓班擴充到佛學院,佛學院將來的課程,是每個宗教的課程都有。我們請各個宗教的傳教師,來為我們介紹他們的宗教教義,他們的生活習慣、禮儀。我們先學習他們,讀他們的經典,以後,他就會讀我們的佛經。彼此互相了解,誤會、摩擦、隔閡就消除了,這才能做到大同,才能真正落實到共存共榮,互助合作。

《華嚴經》一展開,列出二百二十八種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族群都在華嚴海會。西方極樂世界也是許多不同的族群生活在一起。我們要向毘盧遮那佛、阿彌陀佛學習,我們這個世界才會美滿,大家才能幸福。990412早餐)

 

 

返回

 

學佛心得
超越自我                               法化

 

有句話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世間人所向望的自由,是為追求言論及行為上的自主,不希望受到壓迫與限制。而佛法所說的自由,其意義不是在言論與行為上的計較,而是不受煩惱所纏縛,擺脫輪迴,超越生死洪流的自由,所展現的是無盡的空間,是隨其心性而任意自在,這才是真自由。

世間之教育,是要我們在社會上頂天立地,在工作崗位上佔有一席之地,讓自己更有身分地位,使自己更富貴,一切都要超越別人。生活、讀書、工作幾十年,就在為這些東西辛辛苦苦的奮鬥,在這過程中所蘊積的,是無盡的煩惱與憂慮、不甘與憤怒、報復與仇恨。表面上可能是獲取不少財富,也得到了應有的地位與尊重,也曾得到過些許滿足與喜悅,但是內心深處,是無盡的不安與恐懼,依舊擺脫不了煩惱憂慮的牽絆,生死危難的掙扎。試問,這樣就真正超越了別人,站在別人之上了嗎?

而事實上,超越自我,才是真正的超越。佛法教導我們,要超越心中的一切煩惱憂慮,不被貪瞋痴慢、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所牽繫,不受生死危難所畏懼,遇境逢緣能如如不動,保持心境清淨無染,能隨心所欲而不違犯法令,隨緣生活,處處皆是歡喜自在,這是真正的超越,是真正高顯於別人之上。當有財富、有地位的人,滿身金銀珠寶,看起來高且貴,常常為了一點小事即發脾氣,動口粗言罵人,內心無法自主,情緒之起伏猶如大海翻騰;而超越自我的人,表面上雖無富且無地位,身著家居便服,看起來一點都不高貴,遇逆境時卻處之泰然,內心中不為外境所轉,能以智化解,這樣的心境已遠遠超於表面上之富且貴,高高在他們之上。這是真正的超越,真正的自由。

佛法如是教我們,我們就不用像世間人,為了自由捨生命、棄愛侶,做一些可歌可泣、聳動人心的事跡,而是依舊能保有生命,依然能與眷侶相互扶持共同生活,只要我們願意發心,斷煩惱,改習氣,放下世間種種染污心性的誘惑,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去做,就能獲得更廣闊的自由,只要堅持不懈,真正的自由離我們就不會太遠,甚至於現前就可以得到,何樂而不為?

 

返回

 

淨空法師說故事
  

 

長春有一位常慧法師,我邀請她來新加坡念佛堂為大家做個榜樣。她念佛已經四百多天沒有睡覺,完全依照夏蓮居老居士《無量壽經》會集本修學,我們看她的行持,最低限度是「念佛三昧」。她今年六十五歲,聲音像三、四十歲的人,身體輕飄飄的。她所修的念佛法門,就是《華嚴經》吉祥雲比丘所傳-「佛立三昧」,她是繞佛經行,沒有坐下來,沒有躺下來,四百多天一天吃一餐,身心清淨,一個妄想都沒有。她能做得到,任何人也都能做到。做不到的原因就是妄念太多,有妄念,身體是沈重的;沒有妄念,身體是輕的。所以,一定要真幹,不要自欺欺人,這個最重要。

 

返回

 

答疑解惑               淨空法師 7/7 日解答於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一)修學類

為什麼聽《無量壽經》覺得很相應,很能契入,但聽《華嚴經》就覺得很茫然,是不是境界不夠?

答:人有過去、今生,學佛同修決不是這一生才開始學佛。每個人的善根都很深厚,過去你所修學的法門,這一生遇到了,就會覺得很投緣、很歡喜;從前沒有學過,這一生遇到了,就感覺得很生疏、很茫然。你這種情形,大概過去生中修過淨土,《無量壽經》念得很多,所以一遇到就生歡喜心;可能《華嚴經》從前沒有學過,所以接觸之後就比較生疏,原因在此地。

斷一分煩惱、分別、執著,就是功夫成片,這個人是什麼樣子?他自己能知道嗎?這個人一定能往生嗎?

答:斷一分煩惱、分別、執著,關鍵在這一分的標準是多少。每個人標準不相同,甚至於大小乘經裡的標準也不相同。佛何以說這麼多不同的標準?佛說經是因人而異,佛是遷就眾生而有不同標準。至於斷了煩惱、分別、執著是什麼樣子?這個樣子很明顯,就是「煩惱輕,智慧長。」最明顯的,就是聽經有悟處,讀經能通達義理。處事待人接物,在日常生活之中,會覺得比過去進步很多。過去處世待人有許多不當之處,現在這些毛病都改正了,所以心情舒暢,清淨快樂,這是不同之處。分別、執著重的人,生活得很苦,縱然富裕也非常苦惱。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縱然窮困,也非常快樂。如孔老夫子讚歎他的學生顏回,「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雖然過著窮困的日子,可是他很快樂。由此可知,苦樂沒有一定標準,佛法講:「苦樂在覺迷。」一念覺,轉苦為樂;一念迷,樂中就有苦。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在念佛堂念佛,在日常生活修行,應怎樣做才相應?

答:念佛堂是訓練,養成念佛的習慣。在日常生活之中,無論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心中「憶佛念佛」,能做到不中斷,就是功夫成片。功夫果然成片,往生就有把握。所以,在念佛堂是養成,真正的功夫是在日常生活中。

學佛後做了錯事,過後已經改過,但是不好的念頭常現前,不知如何是好?

答: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而且是許多同修的問題。學佛為什麼功夫不得力,境界轉不過來,毛病也在於此。自己曉得錯了,也知道改,可是改得不徹底。《十善業道經》講「夾雜不善」,怎樣能做到不夾雜?印光大師教我們的方法很好,常常想到「死」,我快要死了,自然就放下了。印光大師在念佛堂的佛像後面寫了一個「死」字,所謂「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人生在世一場空,「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常常想此,萬念俱灰,才回得了頭。我們活在世間,決定不是為自己,自己隨時隨地都可以死,對自己、對世間一切人事物,決定沒有留戀。活在世間,就是為眾生、為佛法,為大眾做好樣子。別人不能放下的,我統統放下。別人犯過,不能痛改;我犯過了,真正能改,做出一個知過能改的好樣子,一切為眾生,為正法久住。

學佛的人絕對不怕死,死了以後,要換更殊勝的境界,這是智慧者的作法。如果死了墮落在三途,愈轉愈苦,這是愚痴。所以,真正想改過,就要常念死。佛在大小乘經典裡,常教我們六念,六念前面是念三寶,後面是念天、念戒、念無常。過去很多修行人都將《無常經》作為早晚課誦,現在念這個經的人比較少。我們也必須用這個方法來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這一生才有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聞佛法很不容易,有這個機會決定不能錯過。

請問上「佛學班」好不好?

答:上「佛學班」要看什麼情形,現在一般的「佛學班」,學的都是一些佛學常識,如果對佛學常識想知道多一些,這個對你有幫助。如果不想知道,也不妨礙,佛法貴專精,不貴多,所謂「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才能夠得真實利益。學得太多太雜,充其量是個佛學家、佛學學者,但對於了生死、脫輪迴,毫不相干。所以,你自己必須要衡量哪個重要,這個事情由自己去選擇。

有些常住道場的同修,念佛已經有三、五年,經常出現肚子脹、打嗝、手腳腫等狀況,是什麼原因?有什麼辦法可治?

答:最重要的原因,是要觀察道場的衛生狀況。古代的道場對於衛生非常重視,現在日本的道場還保留了古代道場的傳統美德,不管是大殿、房間都是一塵不染,衛生清潔工作做得令人敬佩。他們進房子都要脫鞋,穿白襪子、白衣服,從地上走過,不會有一點污染,而且陳設簡單整齊,有條不紊。所以衛生條件是第一因素。

第二、與道心也有關係。我們是凡夫不是聖人,凡夫決定會受環境所轉。古來祖師大德為什麼要把道場建在山林之中,遠離都市村莊,就是曉得初學的人「心隨境轉」。環境清淨、整潔、衛生,他的身心安穩,對修學有很大的幫助。到了真正得到禪定智慧,不會為外境所轉,能轉境界,就像濟公一樣,回到都市跟大家打成一片,和光同塵,幫助一切眾生,有能力不被境轉。可是這是少數人,不是多數人,多數人一定要靠環境做助緣,所以對道場的選擇不能不留意。「新加坡佛教居士林」這個道場,最適合多少人修行?「一串念珠之數」,一百零八個,太多就不行了,環境條件就不夠。人太多,衛生條件當然要下降,這是一定之理。到講堂、念佛堂參加共修,不住在道場,就無所謂。住在道場的人,一定要注重環境。道場不大,住的人就不能太多,這是受物質條件的限制。

 

(二)戒律類

我們是「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大廚房的洗菜義工,每天洗米時發現有米蟲,不小心弄死牠們,將來是否要還命債?

答:這是無意的,這種事情不僅「居士林」有,寺院叢林的大廚房也在所難免。只是我們洗菜、洗米時,佛號不間斷,把念佛功德迴向給牠們。這些小動物得到這個力量加持也很幸運,死了之後牠能超生,得到解脫。

在家居士受持三皈五戒後,對「開遮持犯」有何解釋?

答:受持三皈五戒後,「開遮持犯」一定要學習,一定要懂,這個最重要。如果不懂「開遮持犯」,就無法持戒。

受不殺生戒,還要給家屬做葷腥,是否犯戒?

答:給家人做葷腥,只要不殺活的就不算破戒。受戒要懂得「開遮持犯」,為家人做葷菜這是開緣,但是決定要避免殺生。若是買肉,只能買三淨肉;就是沒有看到殺、沒有聽到殺的聲音、不是為我而殺。買這種肉供養家人,再慢慢的讓他們知道素食的好處。

前幾天我們在馬來西亞古晉弘法,住在李金友居士的山莊,山莊很大,有三萬畝,裡面三百多名員工全都吃素。這些員工都是從附近村莊招來的,山莊原來是一片原始森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所以這些人都以打獵為生。現在在李居士的山莊裡工作,有很好的待遇,可以養家,就把以前打獵的工具都收起來,不再殺生。他們最初吃素,很難接受,吃了半年之後,漸漸就習慣了,現在非常歡喜吃素。人變的年輕,臉上的皺紋也沒有了,這是吃素的好處。

我們不要勸家人吃素,要用自己實際行動來感化家人。你吃素一、兩年,你的身體比他健康,容色比他好,臉上沒有皺紋,他就會學吃素,這就能度一家人。所以,李居士很了不起,度了十幾個村莊,而且勸人不殺生,這是很好的榜樣。

受了不妄語戒,在不得已時打方便妄語,是否犯戒?譬如這次來新加坡拜師參學,不敢和家人直說,怕受阻礙,只好講去旅遊。

答:你本來是旅遊,沒有打妄語,聽經只是順便而已,況且對別人沒造成傷害。如果打妄語欺騙別人,使別人受到傷害,就有罪過。你這個妄語讓別人得好處、得利益,是有功德的。所以,這是開緣,不是犯戒。

吃三淨肉的罪大?還是吃雞蛋的罪大?

答:兩者都一樣。在外國市場上買的雞蛋,是不會孵小雞的,是沒有生命的,可以吃;可是中國的雞蛋就不太保險。譬如農村的雞都養在外面,都有交配,那個蛋就有生命,不應該吃。三淨肉是不得已的方便法,並非佛教你吃肉、准許你吃肉。

糧食和蔬菜上長了蟲,怎麼處理?

答:菜蟲容易處理,把牠揀掉就行了。真正處理的方法,是培養自己的慈悲心,心地慈悲善良,這些病害蟲不會侵犯你。這次我們在古晉得到了證明,他們山上種的菜,最初蟲很多,菜園裡的工作人員跟主人都非常慈悲,不去趕牠們,讓牠們吃,牠們吃剩下的,我們再撿來吃。牠也是一條生命,牠不為別的,也是為吃飽肚子。所以,種菜供養這些眾生,這些眾生也懂得人的意思,也受感動,於是蟲一年比一年少。所以,我們能夠與這些眾生共同生活,歡歡喜喜相處,我們幫助牠,牠也會幫助我們,不必去殺害牠。總是以真誠心,每天念佛修持,將這些功德迴向給牠們。

 

(三)往生類

人死後將骨灰投入大海,這樣處理好不好?

答:佛在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怎麼處理都好,只要自己歡喜,不必去分別、執著。

有人說把陀羅尼被蓋在亡者身上,亡者就得生天,應該怎麼解釋?是蓋,還是不蓋好?

答:陀羅尼咒如果蓋在身上就生天,我們都不要修行了,死的時候多買幾床陀羅尼被蓋一蓋就好了,你們想想有沒有道理?經論常講:「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你不修,反而投機取巧,想得到別人修的功德,沒有這回事情。別人修的,我們能得一點福,功德是絲毫都得不到。

 

(四)懺悔類

有位中風的病人,不能語言,不能行動,躺在床上已經有好幾年,有個兒子辭去工作,日夜照顧他。他應該如何幫助這個病人消罪業?

答:這種狀況在現代社會很多,我們常見到。不是不能度,確實能度,《地藏菩薩本願經》裡,婆羅門女、光目女就是個好例子。要以真誠心,所謂「孝感天地」,不是真誠感動天地鬼神,很難!這種病多半是業障病,是宿業,或者是過去生中造的罪業,或者是這一生造了很重的業,這是業報,要真正懺悔。有很多人病了多少年,就是一口氣不斷。往往得這種病的人都是富貴人家,為什麼?貧窮人家病不起,沒人照顧;有錢人請三班護士,二十四小時不斷地照顧。躺在床上幾十年,他是在享福,他命裡的那些財還沒有用完,每天花這些醫藥、護士的錢,等錢用完了,他就走了。如果明白這個道理,把他的一些財物,做社會慈善事業。有兩個狀況:一個是他如果壽命尚未盡了,病就會好;壽命到了,他立刻會走,不再受這個苦。凡事要了解其道理與事實真相,就知道應當如何來處理。

 

(五)存心類

紙張、紙袋、衣服印有佛像、佛號、經咒,應如何處理?

答:對佛像、經咒一定要存恭敬心,所以紙張上印有佛像、經咒,不可隨便拿來抹桌子。現在生活水平高了,沒有人拿紙張擦桌子,可是也不能隨便丟棄。衣服上印有佛像、經咒,是用來度眾生,希望穿在身上當廣告,人家看到念一句「阿彌陀佛」,既使不念,看到了,所謂「一歷眼根,永為道種」,這是度化眾生的一種手段。凡做一切事都要看用心,用心正都是對的,用心不正就是錯誤的。如果衣服上繡佛像、菩薩像,為了美觀,這就錯了,不能拿佛菩薩來裝飾自己,我們是用佛菩薩形像去教化眾生,幫助眾生。所以,用心不一樣,罪福就不相同。

 

返回
 
淨空法師弘法動態
八月份香港弘法行程

講題:學為人師 行為世範-善財童子參學報告
地點:尖沙咀街坊福利會-香港九龍彌敦道136號A

◎ 講經日期:7~10(週一~週四) 4天,7:30pm~9:30pm

 

◎ 念佛會時間:5~11 9:00am~9:00pm  

 

備註:

若當日講經,念佛時間為9:00am~5:30pm

最後一天7:30pm~9:30pm舉行大回向  

 

詢問處:中華佛教圖書館 香港九龍界限街144號3F

     Tel: (852) 2336-0437 Fax: (852) 2336-1851

 

返回

 

法寶流通
好消息辑

 

在大陸現有淨空法師講經VCD流通:

了凡四訓菁華(7盤),對洛杉機淨宗同修的開示(2盤),成佛之道(2盤),節錄無量壽經「不貪計身願」(2盤),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2盤),當前應如何修學才能自在往生(2盤),華嚴經知足天王(35盤),無量壽經(83盤,94年宣講)

欲索取之同修請直接與馬居士聯絡,E-mail: mahaishe@pub.jieyang.net.cn

聯絡地址:廣東省普寧市流沙鎮白沙隴路46/11號 馬海生收  郵編:515300

聯絡電話:(0663) 224-7472;手提電話:013502663552

 

現有淨空法師講經有聲版CD片(電腦專用片),華嚴經五(161∼200集),地藏經含玄義2片(1∼89集),皆免費結緣,請向社團法人華藏淨宗學會索取: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333之一號二樓 Tel:(02)2754-7178;Fax:(02)2754-7262。

 

返回

 

信息交流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您有過心靈的感觸嗎?歡迎在「學佛心得」欄目內踴躍投稿。來稿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feeling

誠邀全世界各淨宗學會,提供貴會的佛事活動消息,利用敝刊為世界佛教徒提供學佛信息。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news

有任何修學上的問題,來信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question

*所有稿件,編者有權潤飾修改。

 

返回

 

聲明啟示

淨空法師所有一切著述,暨四眾同修整理文物書刊,公開授權大眾翻印流通,但不得擅自加註版權所有,任意增減內容,非法牟利,侵害公眾權益及原著本意。如有故違,將予查究,特此聲明。


若您有任何意見,歡迎來信指導,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adv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