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  雜誌下載  文字講堂  常見問題  繁簡轉換程式下載

2001.12.08  星期六  VOL.77


 

雪公云:「古人說:『多言傷人」,好話說多了,也傷人。言多必失,佛家言沉默,儒家言,敏於事,慎於言。口為禍福之門,出大毛病之處,都在口上。」

 

卷首語
編者的話

 

本期「了凡四訓講記」刊登「第二部份、改過之法」。「立命之學」懂得了,從哪裡下手?從改過下手。人生來既不是聖人,怎麼能沒有過失?孔子說:「過則勿憚改」,有了過失不怕改,要有勇氣、有決心、有毅力改過,既使小小過失也要認真改。所以,改過很重要!

「吃葷是否可以幫人助念?」「受菩薩戒後,可不可以煮死的魚肉類給家人吃?」這都是一般學佛人常常會問到的問題,本期「答疑解惑」中,淨空法師對此有一番詳盡的解答。

最近「文字講堂」新增內容:《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至 90集圓滿(新加坡宣講)、如何挽救社會人心系列6∼10集圓滿、金剛經至110集、十善業道經至50集。

近期常常收到帶有病毒的信件,因此amtb信箱曾經一度因感染病毒,而導致將病毒發送到某些同修的信箱中,對此我們深感歉疚。因最近病毒肆虐,希望同修們能抽空檢視一下自己的電腦,避免因病毒感染而傳播給他人,功不唐捐,阿彌陀佛!

 

返回

 

經論輯要
改造命運心想事成-了凡四訓講記(10)  淨空法師講於鳳凰衛視  講記組整理

 

二、改過之法

改過之法與積善之方,是本書的重點。以佛經慣例而言,第一篇是序文,第二、第三篇是「正宗」,最後一篇是「流通」。以此三分來觀察本書,就能明瞭全書的旨趣。「立命之學」懂得了,從哪裡下手?從改過下手。人生來既不是聖人,怎麼能沒有過失?孔子說:「過則勿憚改」,有了過失不怕改,要有勇氣、有決心、有毅力改過,既使小小過失也要認真改。一般人因循苟且、得過且過,疏忽了小過失。而小小的惡念沒有把它看重,於是小過失養成大過失,小的惡念慢慢養成大的惡念,後果不堪設想。

改過之法第一段是講「改過之因」。避禍納福是人之常情,可是吉凶禍福決定有預兆,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文章一開端,了凡先生引用古人的記載:

春秋諸大夫。見人言動。億而談其禍福。靡不驗者。左國諸記可觀也。

「大夫」是國君、諸侯的助手,像現在部長、總理這一階層的人物。「億」,猜想。「左國」,《左傳》、《國語》,這是左丘明的著述。「諸記」,《公羊傳》、《穀梁傳》。

他們見的人多,學識、經驗豐富,看到這個人的舉止,聽聽這個人的言語,想他將來的吉凶禍福,都很靈驗。左國諸記中許許多多的記載,我們都能明確的看到。這就是說明,吉凶禍福有預兆。

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動乎四體。

人心存善惡念,所造善惡業行,只能欺瞞愚人,決定瞞不了有道德、有學問的人。我的三位老師:方東美先生、章嘉大師和李炳南老居士,他們都有這個能力,都能看得很清楚。接觸大眾,偶爾也談談:「某人命很薄,沒有福、沒有壽;某人心地純厚,積功累德,將來必有福報。」他們對於福薄的這些人都生憐憫心,教導他改過修善,創造命運。我年輕時,就是屬於薄福短命之人。我聽老師的話,所以老師特別憐憫我,教導我改造命運,自求多福。「萌乎心而動乎四體」,起心動念自然表現在言語動作之中。怎麼個看法?下面提出一個原則:

其過於厚者常獲福。過於薄者常近禍。俗眼多翳。謂有未定而不可測者。

一個人心地善良、厚道,待人忠厚,處處能替別人著想,這個人將來有福。反之,心胸狹窄,起心動念為自己的利益,損人利己,對人刻薄,此薄福之人。縱然眼前有福報,眼前的福報是命中的福,命中福雖不小,但因為心行不善,福已經折了,折了還有餘福。由此可知,他要是存好心、行好事,他的福報一生享不盡,他的餘福子子孫孫都享受得到。

然而世俗人沒有學問、常識,如白翳障住眼睛,現稱為「白內障」,什麼都看不見,說:「禍福沒有一定,而且無法預測」,這是世俗人的看法。真正有學問、有德行的人,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至誠合天。福之將至。觀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禍之將至。觀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

這是說明禍福可以先知,可以預測得相當準確。我們能不能得到這個能力?答案是肯定的。我們要想有這種能力,只要做到「至誠合天」這四個字就行了。我們以真誠起心動念,合乎自然的法則,「天」就是自然法則,不加絲毫的妄想、分別,心地真誠、清淨、平等,這個能力就現前了。

一個人福報快要現前,他的心善、言善、行善,對人厚道,就能推想到他的福報快到了。如果他的思想言行不善,他的災難就愈來愈近,這是從小而言。從大而言,觀察社會、家庭、團體,乃至於國家、世界,無不準確。這裡面有道理、學問在,決不是妄言。我們自己要曉得自己這一生,特別是將來的吉凶禍福,應當從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處反省。如果純善,自己可以肯定災消福來;如果心不善、言不善(花言巧語欺騙眾生)、行為不善,自己要警惕,禍患災難必定是一天一天接近。從個人到家庭、社會、國家、世界,無不如是。下面是「改過之基」。

今欲獲福而遠禍。未論行善。先須改過。

這是講趨吉避凶,改過為先。所以,「改過之法」、「積善之方」,排列順序,從這裡而來。在沒有談行善積德之前,先要改過。若過不能改,或改而不徹底,雖然修善,善中夾雜著惡,善不純,功難顯。因此,改過是積善的先決條件。

 

返回

 

楊枝淨水
惜緣、回心、祈福

     

最近從世界各地傳來災變的訊息,我們看了自然生起憂慮。學佛的同修都知道,所有一切變幻皆起源於心,要想得到真正的安穩、平和、幸福、繁榮的生活,一定要正知正見。如果知見有錯誤,行為有錯誤,必然感召惡劣不善的果報,於自於他帶來了嚴重的災害。這種災害在佛法稱為花報,果報更不堪設想。我們生在這個時代,置身於水深火熱之中,必須要知道如何自度。災難來臨時,生命不足為惜,應該看破、放下,知道將來的時間長,要時常想到死後往何處去,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在大乘佛法中,佛說來世總共有十條路,就是十法界。這十條道路我們應如何選擇,如何修得,是我們當前最重要的課題。十條大道只有佛道、菩薩道是真實永恆的,如果要想走這一條道,最重要的是發菩提心。《無量壽經》講往生的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單有「一向專念」還不行,一定要「發菩提心」。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是純一大乘,沒有三乘、二乘,所以不發菩提心,與那個地方就不能起感應的作用。

而世尊在《觀經》裡將菩提心講得很清楚,菩提心的本體是至誠心,也就是真誠到極處。善導大師教導我們,「一切從真實心中作」,一切皆依菩提心為基礎,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都與菩提心相應,用真誠心,無絲毫虛妄意念夾雜其中。一心念佛就是修佛道,六根面對一切人事物,遵循三福、六和、六度,就是菩薩道、菩薩行。

我們見到許多怵目驚心的報導,因此發心念佛,修菩薩道,實在講是刻不容緩。諸位只要肯做,感應不可思議。祖師大德時常在註疏裡提到,眾生愈苦,愈有大災難,佛菩薩的慈憫會格外偏重在這個地區,因此種種感應就非常明顯。真有如此多的人以真誠心來修學,冥冥之中就得諸佛菩薩、龍天善神的保佑,這個地區能得福報,可以倖免於災難。所以,真正發心修行,就是自利利他,真正的救苦救難。

在修學過程中,有疑惑一定要問,有障難要懂得如何化解。一定要珍惜自己過去生中所修的善根、福德,珍惜當前的因緣,善根、福德、因緣具足,無論修學任何法門都能成就。而淨宗的成就殊勝,諸位都很明瞭。因此,念佛堂的成立非常希有,如法的念佛堂能夠延續多久,是現前學佛同修們的緣分,也看大家的發心。大家真正發心,延續的時間就長,正法久住;若大家不發心,習氣毛病不能改,還是隨順貪瞋痴慢、是非人我,正法就不能久住世間。大災難來臨,我們也無法倖免。

所以,我勸勉同修們要效法佛菩薩,學地藏菩薩孝親尊師,學觀音菩薩救苦救難,這是佛法教學的真義。我們自己如是發心,認真努力修學,才能得到一切菩薩與我們起感應道交的作用。這個道理就是《易經》所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同氣相求,感應道交。」這是一定的道理。我們肯做,諸佛菩薩也想做;他想做,奈何眾生業障深重。諸佛菩薩應化世間的善巧方便說之不盡,我們在經論、傳記、傳說見到很多。

我們生在現前這個環境,與過去不一樣,現在災難逼近,若不認真幹,來不及了。所謂「學佛」,即是向佛菩薩學習,真學、真幹,自然就會有很好的效果。而且效果是「立竿見影」,不是諸佛菩薩冥冥加持,而是非常顯著的感應。所以,應當全心全力做,做的人愈多,效應愈大、愈顯著。今天新加坡念佛堂有這麼多人念佛,念得如此歡喜,我們看到很安慰,這是得諸佛明顯的護念,進入這個念佛堂,就與佛菩薩的氣氛相接相融。如果將來在其他地區也有這樣如法的道場出現,完全摒棄私心、欲望,真正為正法久住,為眾生消災免難,這是真實的功德。這樁事端在我們自己回心轉意,真肯捨己為人,就能做得圓滿。

縱然在事上不圓滿,眾生的業力太重,我們這一點道心抵不過眾生的業力,這個世間還有大災難現前,我們的心意已到,正是《楞嚴經》講的「發意圓成」,已經圓滿功德。我的意思到,力量達不到,所謂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真有這個心意,功德也是圓滿的。

我們在災難中不幸生命捨棄了,在凡夫人眼光:好人不長命、好人還遭難,真是災禍,這是凡夫的見解。而實際上捨這個身,得更殊勝的身;捨眼前生活環境,換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所以,身命不足為惜,將來有好去處,這是福不是禍。這些道理事實,我們總要清楚明瞭。所以,修善因必得善果,造惡因一定有惡報,因緣果報真正是絲毫不爽。

念佛堂能發起二十四小時念佛,這個機會很難得,能參加這個法會就是真正的護持道場,供養諸佛菩薩,利益一切眾生,一舉成就圓滿功德,利益無量無邊。世間凡夫看不出來,稍稍深入經藏的人,對這個事情知道得很透徹。我們一切從真誠心中去做,《無量壽經》經題上「清淨、平等、覺」,我們要從這個心做起。心地清淨平等覺,表現在外表也是清淨平等覺,這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是清淨平等覺落實在事相上,這樣念佛自然就有感應。

 

返回

 

蓮語珠磯
印光大師開示-法名

 

慧脫(朱子權居士):

謂以智慧,脫除從前種種惡習,更以念佛求生西方,永脫生死輪迴之苦,常享真常無漏之樂。【文鈔續編上99

德扶(莊厚澤居士):

謂以因果報應,信願念佛,為自扶扶人之法。俾一切同倫,生為聖賢之徒,歿生極樂世界。【文鈔續編上106

德澤(方長隆居士):

以無躁競之清心,普潤一切,故名德澤。【文鈔續編上107

德克(戰居士):

戰之一字,關係甚深,人欲、天理之際,若不以力戰,則理被欲蔽,俾理必隱而欲必著矣。孔子四十不惑,乃理勝而欲伏之時。七十所欲不踰矩,乃天下太平,了無戰爭矣。孔子曰,我戰則克。孔子一生,未操兵權,何得說我戰則克之話乎。乃孔子教人克念作聖之微旨也。故為取名德克。聖人垂衣拱手而治天下,其要只是無欲,無欲則無戰。有欲則長戰,直至自他同歸於盡,方肯死心。否則,必欲人亡而我獨存,決不肯念戰爭之慘而暫息也。【文鈔續編上107

德霖(于霈霖居士):

若知如來淨土法門,為九界眾生之甘露霖雨,果能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自行,則一倡百和,相觀而善者,大有其人焉。【文鈔續編上107

德淨(蔡錫鼎居士):

汝處外道多,汝既生正信,凡所言所行,當勿與彼同,則或可轉彼邪執。第一須要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第二須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不使名利及人天福報之心稍萌,則可謂德淨。即維摩所謂,欲生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心有污穢,何能生淨土乎。【文鈔續編上143

慧棟(梁居士):

謂以佛智慧為世棟梁,俾彼無依孤露之人,同得託庇於佛法大屋之下。若肯顧名思義,當可不虛此生此遇矣。【文鈔續編上145

歸淨(于歸淨居士):

法名即原歸淨二字甚妙。古云,縱然生到非非想,不如西方歸去來。果能老實念佛,成彌陀之願船,歸極樂淨土家鄉,是可預卜。此乃千經萬論,處處指歸,若不此是歸,定如貧子,不識故土,不憶慈父,而甘漂泊他鄉,以轉於溝壑也。若不擬不議,一心歸去;使知自性本來清淨,又何處求歸相淨相耶。古又云,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歸淨歸淨,念茲在茲。【文鈔續編上146

慧雅(陳慧恭居士之妻):

雅者,正也。能一心念佛,不生來生人天福報之妄想,方為依佛智慧之正慧,故曰慧雅。【文鈔續編上153

宗貞(陳逢春,陳慧恭居士之女):

宗,主也。貞,正也。春為一歲之首,貞為乾德之終。乾卦云,乾、元、亨、利、貞。孔子釋之曰,貞者,事之幹也。此貞字,義理深廣,非止以女守身為貞也。凡一切人,所作所為,得其大體,皆名為貞。逢春果能恪守本分,以行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將來相夫教子,俾夫與子女,皆為賢善,方為宗貞之實義。方與歲首之春,乾德之貞相合。便是女流師範,閨閫母儀,其為榮也,何能踰焉。【文鈔續編上153

 

返回

 

淨空法師佛教觀
早晚課

 

基督教每個星期上教堂,在佛法裡面,雖然沒有說是一個星期,但是佛法教我們每天做早晚功課。早課讀的經文就是提醒你,今天我要遵照佛教導的這些方法去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晚課是反省,我今天一天做得夠不夠好,我還犯了哪些過錯。知道有過錯,就要改過自新;知道自己做得好,明天要做得更好,這個早晚課才真正有利益。如果早晚課流於形式,我做的時候對佛菩薩敷衍,就完全錯誤,而且罪過很重。因為泥塑木雕的佛菩薩,你早晨騙他一次,晚上又騙他一次。你騙活人還情有可原,泥塑木雕的佛像你還忍心去騙他,你的心太殘忍了。

(節錄自21-111-03)

 

返回

 

淨空法師說故事
真誠心得大福

 

我勸勉同學們,福報現前決定不要享受,為什麼?過去生中所修的福報很容易享完,享完以後怎麼辦?我們很冷靜、仔細的觀察,在社會上得大福報、富貴之人,今天擁有這個福報、富貴都是前世所修的善因,可是一享受,他就不再修善,不再修因。縱然他在社會上也做一些慈善福利事業,這都是一些小善。怎麼曉得是小善?《了凡四訓》有一個小故事,有一位年輕的女孩,家境非常清苦,到廟裡燒香拜佛,身上僅有兩文錢,拿出來供養三寶,住持老和尚親自為她迴向。到以後她發達作了王妃,帶著千金到這個寺廟來供養三寶,老和尚叫他的徒弟為她迴向。她非常驚訝,向老和尚請教,老和尚講:「過去妳的兩文錢出自於真心,那個功德大,我不親自為妳迴向,對不起妳;現在妳帶的金錢雖然多,妳的心沒有以前那樣真誠,所以布施的錢雖然多,福報很小,我的徒弟給你迴向就夠了。」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知道,什麼是修大福?真誠心。凡是大富大貴人家做這些好事,沒有真誠恭敬心,都是吩咐下面的人替他去辦,所以所修的都是小福。佛在經上講,親手去布施,誠誠懇懇,福報大。

 

返回

 

答疑解惑                      
               淨空法師2000年12月28日解答於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念佛:

問:請問彌勒淨土法門是否也是念佛法門?為何有些法師認為求生彌勒淨土將來會退轉?

答:八萬四千法門,沒有一個法門不是念佛法門。這一樁事在善財童子參訪德雲比丘可以看到,門門都是念佛法門,所以彌勒淨土怎麼不是念佛法門?

至於求生彌勒淨土將來會不會退轉?這是個人自己的事情。經典有記載,無著、天親、師子覺兄弟三人,都是求生彌勒淨土。他們兄弟約好,往生之後趕緊回來報信。師子覺先往生,往生後就沒有消息了。然後是天親往生,往生之後三年回來報信,他到彌勒內院。無著問:「你怎麼三年才回來?」他說:「我一到彌勒內院就立刻回來報信了。」彌勒內院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所以他到那裡打個轉回來,人間已過了三年。無著又問:「師子覺到哪裡去了?」他說:「師子覺在外院被五欲六塵迷住,還沒有到內院來。」所以,會不會退轉在你自己,天上的福報比人間大得多,禁不起誘惑就退轉了。祖師大德、諸佛如來勸我們求生西方淨土,因為西方淨土沒有誘惑,彌勒淨土外院有很嚴重的誘惑,端看你有沒有本事通過。

問:打佛七期間,每天所定的功課沒有完成,請問可否如此?

答:你每天定的功課,現在參加佛七,完全依照念佛堂的儀規去做,你的功課沒有中斷。打佛七期間,平常的功課還要另外找時間去做,就夾雜了,佛七的效果就收不到。所以,功夫應當用在得力之處,應當要求效果。

無論做什麼功課,縱然法門不相同,方式不一樣,求「戒定慧」的目標是不變的。清淨心是戒,平等心是定,覺而不迷是慧。《無量壽經》經題是「清淨、平等、覺」,不管哪個法門,這是修行的總目標、總方向。我們修行用功,自己反省,這個心一年比一年清淨,一年比一年平等,一年比一年有智慧,功夫就得力了。你能月月都有進步,你這一生決定有成就;你能每一個禮拜都有明顯的進步,你決定是上輩往生,用這個來檢點自己,就知道自己修行是否正確。

問:分區共修念佛,請問是否以繞佛為主?有人提倡多禮佛方能消業障,念佛、讀經不是一樣能消業障嗎?

答:繞佛、念佛、讀經統統都消業障。念佛確實是以繞佛為主,這個方法是《華嚴經》德雲比丘所傳的。德雲比丘的念佛方法,就是後人講的「般舟三昧」、「佛立三昧」,是以繞佛為主。

我們業障重,沒有那麼好的體力,繞佛累了可以坐下來休息,休息好了趕緊再出來繞。繞的時候出聲,坐下來的時候止靜不出聲,可以默念,也可以不念,不念就聽念佛的聲音,這都是攝心念佛,這個方法很好。如果精神提不起來,在昏沈的時候就拜佛,這是最好的對治方法。分三個區是這個意思,樣樣都能消業障。

問:有人說現前眾生業障深重,念阿彌陀佛太慢,來不急幫助眾生,念咒可以立即幫助眾生,請問這個說法是否正確?

答:古大德講:「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這問題不就解決了嗎?「念咒不如念佛」,急難的時候愈簡單愈好,咒比名號多,名號好念,只有「阿彌陀佛」四字,緊急關頭時,「南無」二字都不要念了。

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有記載,有人向他請教:「您老人家如何教人念佛?」大師說:「我教別人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他又問:「您老人家自己怎麼念佛?」大師說:「我念『阿彌陀佛』四字。」他問:「為什麼教人六字,自己念四字?」大師說:「別人未必這一生中求生極樂世界,加『南無』是皈依、禮敬,這是客氣話。這一生決定要求生淨土,客氣話統統免了,就是這一句佛號。」

《彌陀經》的「執持名號」,名號就是四字,多簡單!愈簡單愈有力量,六字不如四字,四字比六字更有力量!咒更長,愈長你的心力就愈散,愈不能集中;愈簡單,你心的力量愈集中,才能產生力量。懂得這個道理,所以「念咒不如念佛」。念經不如念咒,因為經比咒長。念一部《阿彌陀經》,哪裡能比得上念一遍「往生咒」簡單?往生咒比《阿彌陀經》簡單多了,佛號又比往生咒簡單。記住!愈簡單愈有力量,這個不能有疑惑,不能有誤會。

 

往生助念:

問:請問皈依證可隨著亡者入土嗎?

答:皈依證上面沒有印佛像就可以,如果印上佛像就不可以。實在講,先人的皈依證,兒孫留下來也是最好的紀念。如果兒孫也學佛,可以把它供養在佛像的旁邊,這是孝心、孝思,常常念著過去的父母,把自己修積的功德迴向給他,也常提醒自己斷惡修善。

問:請問往生極樂世界是否指神識去西方極樂世界?人死後身體留在世間,神識又怎麼能夠生出另外一個身體?

答:神識投胎就是換一個身體,到極樂世界是蓮花化生,你的神識去換一個身體,那個身體非常莊嚴,《無量壽經》講:「莊嚴的身相跟阿彌陀佛一樣。」

問:我負責送往生、助念的活動已有三年,都是按照祖師的儀規,現在有人提出要我只念一句佛號送往生。但是我們作佛事是:第一唱蓮池讚,第二念《彌陀經》,第三念《心經》,第四念往生咒、讚佛偈、念佛號,每天念二十幾個小時的佛號,然後唱三寶迴向,請問可否?

答:這是嫌多了一點。古大德教導我們:「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在緊要關頭,愈簡單愈有力量,愈複雜力量就消失了。最緊要關頭只抓住一句佛號,其他的什麼都不要。你念這句佛號,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全都在一句佛號裡面。佛號是大總持法門,是佛法的總綱領,一個都不少,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一句佛號就好!

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往生,往生之後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四十九天不間斷,真的是空前絕後,以後也沒有這種場面了。台北「景美華藏圖書館」韓館長往生,也是四十九天一句佛號日夜不斷,這都是希有的因緣,可以提供你做參考。不要搞得這麼複雜,四十九天之內最好就是一句佛號,無量無邊功德!

問:一個道場中,送往生的知見不同,請問是否對超度亡靈不利?

答:知見不同,確實是對超度亡靈不利,這個傷害很大。

問:請問吃葷是否可以幫人助念?尤其是蔥蒜之類,有人說護法神一聞到就跑開了?

答:吃肉食可以幫人助念,但食五葷菜不可以,這個氣味不好,鬼神都討厭,《楞嚴經》說得很清楚。

現在人講「吃葷」,意思非常含糊。吃葷不是肉食,葷是蔬菜,不要認為「我吃肉叫吃葷」,這搞錯了。肉食叫「腥」,不叫「葷」。葷是蔬菜裡面的五種,叫「五葷」,這五種是蔥、大蒜、小蒜、韭菜、洋蔥,這一定要辨別清楚。

問:《地藏經》說:「善男子、善女人臨終有無數鬼神來障礙,若每天念一千句地藏名號,共念一千天,就可以得到鬼神擁護。」請問修淨土法門可以念嗎?

答:可以念。佛經教我們修行的原則-「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心裡想到自己有無數鬼神會來障礙你,你就修這個法門也行。你能信得過阿彌陀佛也有地藏菩薩這個能力,你專念阿彌陀佛也行,這個事情完全由你自己的信心來決定。

 

其他:

問:年輕時曾做見不得人之事,為此尋死未遂。學佛後仍疑神疑鬼,總覺他人在背後指點,羞愧難當。思及此事,無法念佛,生活非常壓抑,請問該如何?

答:根據你的說法,這確實是魔障,必須有善知識開導,把情結解開。在外國遇到這種事情,可以看心理醫生,但在美國可用催眠術把癥結解開。過去、今生我們遇到的緣不一樣,如果將前後事實都搞清楚,這個情結就能化解。當然佛法比這些心理醫生更高明,所說的更透徹,但是遇不到善知識就比較困難了。

佛法講極重的五逆十惡罪都可以懺悔。《觀無量壽佛經》講的阿闍世王,殺父親、害母親,跟提婆達多合作破壞僧團,五逆十惡罪造全了。阿闍世王臨命終時至心懺悔,念佛求生淨土,結果往生了,品位是上品中生。我們透過這樣的學習,真正了解懺悔功德不可思議!

問:佛法不離世法,佛法不壞世法,佛法求明心見性,世法追求五欲六塵,請問這當中是否互相矛盾?法師說:「隨緣是指隨順佛法的道理,而非隨順人情。」這是一個充滿人情的社會,如果隨順佛法而不隨順人情,往往不盡人情,使周圍的人離你而去,請開示。

答:佛法不壞世間法,「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怎麼會不順人情?不順人情不是佛法,佛法是順人情。以智慧順人情,他不迷,那是佛法;以迷情順人情,那是世法。世間人不能通情達理,迷惑在裡面,跟佛菩薩不能相比,所以世人必須要學佛。佛法就是我們實際的生活,佛法應用在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才真正得到幸福美滿。若學佛是不近人情,把人都得罪了,讓人遠你而去,這是不通佛法。

惠能大師講:「佛法是不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你懂得世法與佛法是一不是二,才真正了解佛法。既然是一,為何又分世法、佛法?就是覺、迷而已。覺,世法就是佛法;迷,佛法就是世法。佛說:「迷悟不二」。為何說迷悟是一不是二?事是一樁事情,迷是它,悟也是它,所以迷悟不二。法有沒有改變?沒有。迷,法也不會變成迷;悟,法也不會變成悟。諸位細細參這個道理,離心意識參,才能將這個道理搞得透徹明白。

世間人追求五欲六塵,五欲六塵是不是佛法?覺了就是佛法。每天誦經、念佛、拜懺是不是佛法?迷了就不是佛法。世法、佛法在迷悟,不在事相。事相當中沒有迷悟,迷悟在人心。《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勝熱婆羅門、甘露火王、伐蘇蜜多女追求的是五欲六塵,就是貪瞋痴,但那是佛法,因為他不迷,他覺。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有作天王、人王,有經商、做工,各行各業,男女老少,全是佛法。

譬如,永明延壽禪師未出家前,是一位小公務員,每天偷盜公款去放生,它是佛法還是世法?是佛法,因為他不迷。世法、佛法不在事相,在一念之間。一念覺,為利益一切眾生,這是佛法;一念迷,自私自利、損人利己,這是世法,所以世法與佛法是一法不是二法。

問:請問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真的?與畫像上畫的完全一樣嗎?

答:西方世界是真的,與畫像上畫的未必相同。因為畫像的人沒有去過極樂世界,是他看經上所說的,憑自己想像畫出來的,我們應當要理解。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實在說,釋迦牟尼佛也無法完全說出來,也只能說個彷彿。我們只要念佛生到極樂世界,就見到了,這要親證。

念佛功夫深的人,也能在定中見到。過去廬山遠公大師一生在定中三次見到西方極樂世界,臨終往生時才跟大眾說。他所見到的,大致情形與《無量壽經》講得相同,這個證明是正確的,沒有錯誤。

問:有一位老闆經常做壞事,只因為他是老闆,我們又不好開口,使他變本加厲。但我覺得不講出來,就等於給他機會讓他做壞事,但聽人說:講出來他會更恨你,會更傷害你,不知如何是好?

答:你還是不說的好。你可以把我們流通的《了凡四訓》光碟片給他看,讓他自己去反省、覺悟,這比什麼都好。用旁敲側擊的方法,不要直接說他,直接說恐怕他不太容易接受,會起反效果。

問:從畫像上看,佛菩薩的身體也像有血有肉的凡人身體,請問何以會不生不滅?

答:你看的畫像、塑像是有生有滅,佛菩薩的應化身也是有生有滅。阿彌陀佛雖然壽命很長,將來還有入滅的一天。阿彌陀佛入般涅槃時,上午入般涅槃,下午觀世音菩薩就補佛位,示現成佛,誰說沒有生滅?

不生不滅是講法身,「法身」沒有生滅,「報身」有生不滅,「應化身」有生有滅。西方世界講佛有四土,阿彌陀佛的應化身還是有生有滅。我們現在這個身也有三身,我們的肉體身是應身,有生有滅;我們的報身有,但沒有證得;我們的法身也有,也沒有證得。「法身」是我們六根的根性,六根的根性是不生不滅,在眼稱為「見性」,在耳稱為「聞性」,見聞覺知,六根門頭放光動地,這是不生不滅。

世間人也說「精神不滅」,精神與肉體合一,但肉體有生滅,精神不滅。我們看外國討論輪迴的書,他們說「靈魂」,靈魂是不生不滅的。「靈魂」就像駕車的人,「肉體」就像車,你千萬不能把車當作自己,否則就錯了。車走了幾十萬里,不能再走了,丟掉再換一部車,就是「投胎轉世」。這個身不要了,再換一個身。身有生滅,靈魂沒有生滅,這種認知比一般凡夫高得多。可是佛法告訴我們:靈魂還是有生滅的,真正沒有生滅的是靈魂的性,在佛法稱作「心性」,這是不生不滅。

問:受菩薩戒後,請問可不可以煮死的魚肉類給家人吃?

答:可以,這是不殺生,是佛家講的吃三淨肉。你受了菩薩戒,如果不煮這些東西給家人吃,家人就鬧革命,所以要「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飲食方面,自己的家親眷屬要如何度他?學佛之後,要比沒有學佛前做得更好、更孝順,服務更周到。在愛心照顧上,也要比沒有學佛前做得更好。自己的心愈來愈清淨、慈悲、智慧,果然如是,你的身體必定是愈來愈健康。家裡人看到會感覺得驚訝!「你跟從前不一樣了,如何會變得這麼好?」告訴他們:「我吃素、念阿彌陀佛」,他們個個將來都跟你學了。我們自己學佛,學得很邋遢,面黃肌瘦,家裡人說:「不能吃素,這都是學佛學壞了。」所以,一個人學佛先度家人,再度親戚朋友、鄰里鄉黨,一定要做出個樣子給他們看。

問:請問放生的錢是否可以拿去幫助老人院?這擔不擔因果?

答:這是擔因果。放生的錢只可以用在放生,如果做別的用途,印放生的文字、書籍、圖畫,這跟放生是一樣,這個行。放生的錢拿去印經都不可以,都背因果,但印送蓮池大師的《放生文》、《護生畫集》,這個行。

問:學習打法器,請問是否一定要在寺院廟堂,在家裡學習有何妨礙?

答:在家裡學習法器不會有妨礙。寺廟裡面敲打法器,有時候鬼神聽到會生煩惱,所以要供一個牌位告訴鬼神:我們是在學習,請你原諒!在家庭裡面不需要,寺廟常住的鬼神很多,家裡不會有這些。

問:請問知見立知與作觀有何差異?如何區分?

答:這樁事情,佛在《楞嚴經》講得非常清楚,這是一個大問題。「知見立知是無明本」,我們初學的人對於這一句的意義很不容易理解,如果要講這四個字,兩個小時都講不清楚,你最好先讀《楞嚴經》,有了基礎之後再來問。

 

返回

 

淨空法師弘法訊息
最新消息

 

淨空法師於10月22日開始宣講《大方廣佛華嚴經》,一天四個小時,詳細請見 http://www.amtb.org.tw/audio/audio.htm,有網上直播,歡迎收看,共沾法益。重播的網址在 http://www.amtb-dba.org/Audio/index-H-02-02-01V-temp.html

 

返回

 

法寶流通
最新消息

 

現有淨空法師講經有聲版CD片(電腦專用片),太上感應篇2片(1∼254集),華嚴經五(161∼200集),華嚴經六(201∼240集),華嚴經七(241∼280集),華嚴經八(281∼320集),無量壽經細講二(41∼80集),無量壽經二次宣講2片(1∼107集),地藏經含玄義2片(1∼89集),及其他講演音帶、VCD及書籍,皆免費結緣,請向「社團法人華藏淨宗學會」索取: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333之一號二樓 Tel:(02)2754-7178;Fax:(02)2754-7262 e-mail: amtb.amtb@msa.hinet.net,或就近向各地淨宗學會索取。

大陸同修若欲索取 淨空法師講演帶及法寶,請與「香港佛陀教育協會」聯絡:amtbhk1@budaedu.org.hk

大陸同修若欲索取「兒童讀經教材」,請向湖北武漢大學 余一彥教授聯絡。地址:湖北武漢大學6-307信箱 電話:(027)8765-2614或8786-7749。其他國家地區,請與各地淨宗學會聯絡。

 

返回

 

信息交流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您有過心靈的感觸嗎?歡迎在「學佛心得」欄目內踴躍投稿。來稿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feeling

誠邀全世界各淨宗學會,提供貴會的佛事活動消息,利用敝刊為世界佛教徒提供學佛信息。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news

有任何修學上的問題,來信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question

*所有稿件,編者有權潤飾修改。

 

返回

 

聲明啟示

淨空法師所有一切著述,暨四眾同修整理文物書刊,公開授權大眾翻印流通,但不得擅自加註版權所有,任意增減內容,非法牟利,侵害公眾權益及原著本意。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若您有任何意見,歡迎來信指導,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adv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