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  精彩導讀  雜誌下載  常見問題  繁簡轉換程式下載

2001.11.17  星期六  VOL.74


 

印祖云:勿以小得為足,勿以小過為無礙。勿以自性彌陀為究竟,而不念西方彌陀。勿唯祈佛之默祐,而不於自己所感於佛之心中認真以行。

 

卷首語
編者的話

 

很多人發心弘法利生,但如何將此工作做好,成就圓滿功德,本期的「楊枝淨水」一欄中,淨空法師對此有精闢的開示。

對於已婚和準備結婚之人,學佛應注意哪些方面?請看本期「答疑解惑」。

最近有些同修來信說,收不到雜誌,對此我們深感抱歉!「佛陀教育雜誌」是透過魅力站的發報系統來處理發行電子雜誌,這個問題我們也已向魅力站反應過,原因可能是因為訂閱人數太多,在傳送當中免不了會有遺失現象。因此,若有同修沒有收到雜誌,煩請至淨空法師專集網站的「佛陀教育雜誌」中去下載閱讀。謝謝!

若諸位同修對於參與「文字講堂」的文字輸入、校對有興趣,或在電腦動畫上有專業技術者,願意發心加入我們的行列,歡迎與我們聯絡:amtb@amtb.org.tw 功德無量。

 

返回

 

經論輯要
改造命運心想事成-了凡四訓講記(7)  淨空法師講於鳳凰衛視  講記組整理

 

至修身以俟之。乃積德祈天之事。曰修。則身有過惡。皆當治而去之。曰俟。則一毫覬覦。一毫將迎。皆當斬絕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實學。

「俟」,等待,所謂「水到渠成」。「將迎」,念頭起滅。孟子云:「修身以俟之」,這是說時時刻刻要修養德行,乃至於「積德祈天之事」,這是屬於存養功夫。身有過失、有惡的行為,必須要永遠斷除。修身積德之事不可存有僥倖之心、非分之想,若有絲毫念頭起滅,「皆當斬絕」,這是真正的功夫。果然做到如此,性德就恢復了,這是大菩薩的境界,這是實實在在的學問。

孟子說得很好:「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放心」是能斷除妄想、分別、執著之念,這是真正的學問,自性本心就完全恢復。自性本來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這是有求必應真實的原理。依此理論與方法修學,世出世間法無一求不得。

汝未能無心。但能持準提咒。無記無數。不令間斷。持得純熟。於持中不持。於不持中持。到得念頭不動。則靈驗矣。

我們凡夫無法做到無心(無念),因此如何將念頭控制住、如何消滅念頭,就要用方法。雲谷禪師教了凡先生用持咒的方法。有人讀了這本書,聽了我這麼一講,就有疑問:「我們要念準提咒,還是繼續念阿彌陀佛?」我們學習要善用心,畫符、參禪、念咒、念佛,雖方法、手段不一樣,其目的與原理完全相同。所以,他念準提咒,我們念阿彌陀佛。

「無記無數」,這是一個共同的原則,但是也要因人而異。中上根性的人可以不要記數,中下根性的人最好是記數,而念珠的作用就是記數。一天一定要記多少數,這樣能將妄念消除,功夫能到精進而不懈怠,這是初步功夫。如此用功,幾年之後,妄念少了,心地逐漸清淨,就不要記數了,因為記數還是分心。佛號一句一句接著念,無記無數,心念念在佛號上,妄念自然不生。

念佛的功夫貴在「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功夫純熟,到「持中不持,不持中持」,就是念與不念合一,這就入不二法門,功夫到家了。念佛、念咒都一樣,功夫有很多層次。「記數」是最低的功夫,從記數提升到「無記無數」,再提升到「持而不持,不持而持」,這是第三層境界。明白此理,「靈驗」就會得到。靈驗的原理是「誠則靈」,靈是感應;「誠則明」,明是智慧現前。

雲谷禪師的教導告一段落,下面是了凡先生自己修持的經歷,他如何將大師這一番開示完全落實在自己的思想、行為,這是真功夫,值得我們學習。

余初號學海。是日改號了凡。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我們從了凡先生的「號」也能看出他的為人,「學海」是他喜歡讀書、好學,但是這個口氣很大,我們能覺察出他的貢高我慢。而他從接受雲谷禪師教誨的這一天起,改號「了凡」。『了』,明瞭、了脫;『凡』,凡夫。他知道命運可以改造,「數」可以突破,他不願意再作凡夫,一心想超越,所以改號「了凡」。

從此而後。終日兢兢。便覺與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戰兢惕厲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毀我。自能恬然容受。

了凡先生從這個時候才算是認真用功,每天依照功過格做反省的功夫,戰戰兢兢。於是覺得與從前不一樣,從前每天過日子是「悠悠放任」,現在感覺到自己有戰戰兢兢的功夫,有一點不同的氣象。時時刻刻能提醒自己,唯恐自己起惡念、說錯話、做錯事,得罪天地鬼神,他有這個警惕的念頭。從前遇到有人憎恨、討厭、毀謗,他絕不甘心饒人,決定要報復。現在他懂得了,不報復了,心平了,心量慢慢拓開,能夠「恬然容受」,可以包容別人,這是修持功夫得力了。

我們也要常常勘驗自己,認真反省:「我今天有沒有空過?」如果自己功夫不得力,這一天就空過了。諺語云:「寸金難買寸光陰,光陰一去不復回。」真正成功的人,無論世法、佛法,沒有不珍惜光陰的,都是天天求精進,一天都不空過。

到明年。禮部考科舉。孔先生算該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驗。而秋闈中式矣。

了凡先生三十五歲遇到雲谷禪師,三十六歲參加禮部的科舉考試。孔先生算他應該考第三名,但是他忽然考了第一名。這就是他修持功夫改變了他的命運,孔先生為他算的命,第一次不應驗。同一年秋天考中了舉人,舉人是他命裡所沒有的,這是改造命運非常明顯的應驗。

然行義未純。檢身多誤。或見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為善而口有過言。或醒時操持而醉後放逸。以過折功。日常虛度。

他自己反省,雖然斷惡修善,但是做得不純,還夾雜著私心。檢討自己的行為,過誤還很多。這是說他知道應當要認真努力去做,可是做得不夠,沒有盡心。

大凡改過自新,總是開頭發心勇猛,時間久了就慢慢疏散了,這是人的通病。了凡先生也是如此,第一年勇猛精進,以後也退步了。雖然退步,他還有警覺心,常常提醒自己努力,所以進步得很緩慢。初發心修學,這種現象是正常的,而且是每一個修行者都必須經歷的。因此,不要灰心害怕,在緩慢當中也要求進步,雖然進得不多,只要有進步就好,否則「不進則退」。

自己巳歲發願。直至己卯歲。歷十餘年。而三千善行始完。時方從李漸菴入關。未及回向。庚辰南還。始請性空、慧空諸上人。就東塔禪堂回向。遂起求子願。亦許行三千善事。辛巳生男天啟。

「己巳」是了凡先生三十五歲。他從遇到雲谷大師之後,就發願斷惡修善。發願做三千樁善事,整整十年(從三十五歲到四十五歲)才完成。由此可知,三千善事是多麼難行!我們曉得這個事實真相,希望自己能比他更勇猛,至少一天做一樁善事,能夠做兩、三樁就更好,天天不要間斷,效果決定超過了凡先生。

「時方從李漸菴入關,未及回向」,因為他在外面服務,曾經一度在李漸菴的軍中辦事,跟著軍隊到處行軍,沒有機會迴向。庚辰年,了凡先生四十六歲,他從南方回來,請性空、慧空兩位法師在東塔禪堂迴向。遂又發願「許行三千善事」,到第二年(辛巳年),即了凡先生四十七歲,生第一個兒子天啟。因為斷惡修善有這麼好的效果,信心就增長,行善就愈懇切。換言之,斷惡修善是愈來愈順利,效驗愈來愈顯著。

余行一事。隨以筆記。汝母不能書。每行一事。輒用鵝毛管。印一硃圈於曆日之上。

他每天修持還是用功過格,但他的太太不認識字,也不會寫字,所以每做一件好事,她就用鵝毛管沾硃砂,在日曆上印一個紅圈,用這個方法來記錄。

或施食貧人。或買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餘圈者。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數已滿。復請性空輩。就家庭回向。

這是舉例說明,看到貧苦的人,布施飲食給他。或每天去市場買菜,看到很活潑的動物,就隨便買一點放生。放生是機緣,不要特意去買,買了之後牠確實能活命,就買來放生,若是不能活命就不必買了。他做得很如法、很認真,所以「一日有多至十餘圈者」,可見得他愈做愈順利。從庚辰年發願到癸未年,四年三千樁善事就完成了,然後請法師在家裡誦經迴向。

 

返回

 

楊枝淨水
如何把弘法利生的工作做好

     

發心弘法利生的同學將工作做好,確實能契理契機,使大眾見聞之後,都能生起清淨的信心,發願依教奉行,這樣才有效果,才是真實的功德。如果聽眾聽了之後,信心生不起來,或者是有信心沒有願心,有願心不能依教奉行,你所做的就是福德,不是功德,功德與福德差別就在此地。

要將弘法利生的工作做好,自己一定要契入境界。縱然不能契入境界,自己所說的要能做到,如果做不到,就很難讓人生起信心。言說裡所謂傳神,精神在其中,容貌、音聲裡有自己真正修持的功夫,如此才能使人見色聞聲有所感動。所以,你的行持愈得力,功夫愈深,感人就愈深。

修學的總綱領,《無量壽經》上掌握得明確,心行不外乎佛所講的「身、語、意」。《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這是行門的總綱領。善護的標準,就是經題上的「清淨、平等、覺」。《維摩經》云:「入不二法門」,能入不二法門,修行人才能契入境界,證得淨宗所說一心不亂,教下所講大開圓解,你才真正是清淨無染,才真正是平等正覺。

作佛的第一個條件是平等心,平等心是佛心,平等心就是不二。菩薩心是六度心,六度就是大慈悲心。緣覺是因緣心,聲聞是四諦心。天人是上品十善,慈悲喜捨。人道是五戒心,中品十善。地獄是瞋恚心,餓鬼是貪心、嫉妒心,畜生是愚痴心。這是佛概略為我們說明十法界的第一個因素。我們要作佛,希望這一生能成佛,就一定要修平等心。對自己用平等心,對一切眾生用菩薩心,念念不捨,這一生就能圓成佛道。

講經的人平時要深入經藏,廣學多聞,而廣學多聞不是為自己,是為眾生。現階段來講,廣學就是我們的常識、經驗要豐富,才有能力開導社會各個階層不同根性、不同需求的人。一定要求智慧,而智慧是從清淨心、從禪定中來,禪定就是清淨心。無論對人、對事、對物都要有定慧,定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慧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都不迷惑。

這個時代災變頻繁,次數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嚴重,一般人看到好像無緣無故這一批批的人就這麼死了,其實這當中有因緣果報,我們要省察、要明瞭。明瞭的好處很多,對自己有大利益,決定不敢為非作歹,才會真正斷惡修善。對於事實真相不清楚,便會依舊造罪業。有人說造罪業的習氣很深重,想斷斷不了,其實這是你自己不肯斷,沒有斷不了的。這是你不能放下,沒有看破。看破是明瞭事實真相,真正明瞭事實真相,沒有不放下的。所以,放不下實在講是沒看破,沒有真的清楚;真清楚了,你的行持決定與法身大士一樣,沒有差別。初學的時候困難,難在往昔的習氣太重,現在立刻要與舊習氣相背而行,自然有困難,但這是可以克服的。

李木源居士告訴我,彌陀村的九樓、十樓要供養真正發心在念佛堂念佛不離開的常住念佛人;七樓、八樓供養住半年到一年的念佛人;三、四、五、六樓是供養短時期的,譬如住一個星期、一個月的。我們很希望常住在此地給世間人做個樣子:日中一食,一天吃一餐,雖然不是樹下一宿,但一天睡四個小時應該足夠了,其他時間都在念佛堂念佛。這是真修行,只要心裡沒有妄念就能做得到。

身體是個機器,機器活動運作需要能量推動,飲食是養分、能量的補充。如同汽車要加油,車有耗油的、有省油的,修行人就是省油的車。能量百分之九十五是消耗在妄念上,你如果心地清淨沒有妄念,一天到晚專想阿彌陀佛,一天一餐足夠了。世間人因為妄想太多,所以需要那麼多能量補充,三餐之外,還要吃點心、吃宵夜,不補充就不行,身體受不了。這種消耗,說真實話,是無謂的消耗,對身體決定有妨害,造成生理上的不健康。

一定要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即使弘法利生也隨緣而不攀緣,保持心清淨。攀緣是我想怎麼做、我希望怎麼做,攀緣心不清淨。佛教給我們有願而不攀緣,願與求不同。我們願成佛道,願度眾生,如果緣不成熟、條件不具足,我們保持清淨,如如不動。哪一天條件具足,便歡歡喜喜的做,做的時候心地還是清淨無染就對了。

我往年在台中求學,親近李炳南老居士十年,他的工作量至少是普通人的四到五倍。他是山東人,喜歡吃麵食,最常吃小饅頭。他一天吃一餐,兩個小饅頭,一碟青菜豆腐,幾十年如一日,他沒有營養不夠。他不吃零食,也不吃補品,因為心地清淨,所以體力充沛。那樣的繁忙,那樣多的應酬,依舊保持清淨,這是真功夫,連一般出家人都比不上。我看他十年,我向他學習,可是我的心還達不到他清淨的程度。我在台中也是一天一餐,他兩個小饅頭就夠了,我要吃三個,這就比不上他。我這樣的生活在台中過了五年,過得很自在、很舒服,人雖然是瘦一點,精神好,體力也好。

所以,一定要用真功夫,真功夫就是要斷煩惱,要破妄想、執著,除去煩惱與所知二障,恢復自己心地的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是自性,真心本性就是這個樣子,並不是佛對我們的要求,這是「法爾如是」,本來如是。我們今天不如是,就是有了過錯,就是犯了毛病。

因此,自己入這個境界,經自然就能講得好,就能攝受一切眾生,這不是勉強,也不是學得來的。你能學得來的,只是一些規矩而已。這是屬於度生的善巧,善巧是從功夫來的,是從實證來的,你真實證得這個境界。

所以,一切務必要「從真實心中作」,決定要做到不自欺、不欺人,知道一切法平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善的境界相也是虛妄,一真法界、佛法界也是虛妄相,地獄、餓鬼、畜生的法相也是虛妄相,虛妄與虛妄平等。你就知道何以大菩薩入不二法門,因為天堂與地獄在他眼中是平等的,無二無別。正如古德的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用同樣重量的黃金造一尊佛像與一個地獄像,要是不著相,你看到的都是黃金,是平等的,是一不是二。若從相上看,這一尊佛像塑得好,是高度的藝術品,那個地獄的像也塑得好,也是高度藝術品,相上也平等。不但性上平等,相上也平等。至於不平等,是從分別、執著來的。離開了分別、執著,十法界是平等法界,你的平等智就現前,這是佛的智慧。

所以,蕅益大師告訴我們,「境緣無好醜」,這話說得有道理。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無好醜就是沒有善惡、沒有差別。「好醜生於心」,不是生在境上,是生在自己的妄念。順你的妄想、執著,你就覺得好;不順你的妄想、執著,你就覺得討厭。不是外面境界有差別,是你自己妄想、分別、執著的習氣有差別,過錯還是在自己這一邊,與外境不相干。你若不懂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便不能入一真法界,不能證不二法門。

不契入這個境界,你所說的一切經皆是說食數寶,是別人的不是自己的。你能入一分,你所講的就有一分是自己的,你入兩分就有兩分是自己的。我們今天照著佛的經本來學習、來講解,總得要有自己一點悟處在其中,才不至於被人笑話為「說食數寶」,不至於讓人家說我們是依文解義,照本宣科。一定要有自己的悟處,不論多少,從小悟到大悟,從漸入到深入,這樣才能把經講好。你所講的經就是自己圓滿自性的流露,藉著釋迦牟尼佛經典做導引,把我們自性般若智慧、真實功德引導出來。所以,講台上再熟練,還要自己真正功夫,沒有真正功夫,決定不能攝受眾生。

因此,同學們要走這一條路要真幹,自己要下定決心,這一生中決定作佛。你要真正決定作佛,從現在起眼中所見的一切人事物都是真佛,從這裡下手才快。佛眼看一切「都是佛」,不是把他「當作佛」看,把他看作佛就錯了,你還沒入這個境界。我跟大家說的話是真實的,決不是虛妄,因為「相隨心轉」。《華嚴經》上告訴我們,「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理論的根據。你真正懂得理論的依據,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切人事物,都是諸佛如來示現的境界,全體就是真佛,這才能契入境界。

 

返回

 

蓮語珠磯
印光大師開示-法名

 

五、法名真義:

1.法名智茂

以心性如木,由煩惱隱蔽故,心性不能顯現,如木枯槁。既有智慧,則煩惱不生,而心性之木自然茂盛也。(文鈔上168

2.動物皈依

法名格心:

案王遠居士予與印光大師因緣篇曰,亡友張善子,畜一虎,在網師園,予偶言於師,師以野性難馴,終恐殺人,予以皈依請,師首肯,乃偕善子曳虎師前,為說三皈,並賜法名格心,自是虎遂柔伏,未幾化去,亦一異緣也。陳海量居士於此文加以案語有云,善子擅畫虎,畜一虎自娛,師見之曰,此虎凶心尚在,當慎之,皈依未久虎斃,殆仗大師慈力加被,已脫畜生道歟。大約當日煥文居士遠道亦聞有此說,故具書大師而詢之。而大師之答書老實開示,絲毫無自矜之意。大師一生,以不要學大派頭為主旨,關於此書而益信。

印光大師復許煥文居士書

所言張某之虎,乃從小養的,豈是有道以伏之乎。彼善畫虎,故屢養虎。前養一虎已死,前年又買得一始生小虎。日須以牛肉餵之,一年當吃二隻多牛。乃玩物喪志,又令虎吃牛。實造殺業,何足稱述。光謂其友曰,宜勸彼以素食餵之,勿令吃牛。又彼日日畫虎撫虎,恐來生託質虎身,則可憐矣。是日其人與其兒女并一狗同來,狗尚欺虎,其兒女均可撫虎。去年來時,尚不及一歲,已很不小。來時提一洋鐵罐,有時不聽招呼,則將洋鐵罐口向之,則便順從。以其口大,恐吃他故。光一向不喜瞎張羅,故於從小養之虎,完全不介意。若是以道德所伏者,尚可稱述。此絕無稱述之價值,何得無事生事。(文鈔參編上129

 

返回

 

淨空法師佛教觀
學佛入門

 

我在澳洲帶二十幾位年輕的出家人,我教他們學《弟子規》。《弟子規》是中國儒家教四、五歲小朋友的,其內容是教行住坐臥、如何與人交談話的方法,以及對尊長、兄弟應有的禮儀。這是做人的根本,沒有根本,其他的不要談了。

所以,我定了六門功課:《弟子規》、《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和《十善業道經》,另外一種是我編的《淨宗同學修行守則》。我限定這六門課兩年完成,我不是要求會背、會講,而是要求每一條要如實做到,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這樣學佛就有基礎。好比蓋大樓,地基打好了,然後無論修學哪一部經論,弘揚哪一個宗派,有根底才能成就。不在基礎上下功夫,空中樓閣,皆不真實。

我要求學生每天課堂作業八小時,念佛堂念佛八小時,睡眠五小時,吃飯以及其他工作時間只有三小時。為什麼這樣做?這是唐朝百丈大師訂的生活作息,這樣做你就沒有時間打妄想,你的妄想、分別、執著、雜念自然減少。真正做上兩年,你的煩惱、分別、執著可能減少到百分之八十,你的心就自在,心安理得,自然就快樂,真正過幸福美滿的生活。因此,要把聖賢教誨落實,光是聽了學了做不到,沒有用處!

(節錄自「專題訪問」21-111-01)

 

返回

 

淨空法師說故事
秦檜七世豬身

 

佛說人以惡意向道德之人、向善師,將來遭遇的痛苦,比萬石弩射身不知道要嚴重多少倍。這事情有幾個人知道,果報必定在三途。佛法確確實實是講因果的,而在中國史書上每一個朝代也記載很多因果的例子。從前李老師跟我們講個故事:「秦檜七世豬身」,現在很多地方出版的因果報應的書應該可以查得到。清朝不知道是哪一個年代,有人殺豬的時候,毛去掉之後,在豬肚子底下有「秦檜七世身」。我們知道秦檜是嫉妒瞋恚謀害了精忠報國的岳飛,死後當然是墮地獄。秦檜殺岳飛,實實在在講是禍國殃民,因為那時國家的形勢,岳飛確實有能力打敗金兵,能將被金人俘虜的徽、欽二宗皇帝迎接回來,保住國家領土。

秦檜何以要謀害岳飛?還不是希望保住自己宰相的地位,如果戰事結束,宋朝跟金講和,岳飛的功勞第一大。換言之,他怕岳飛將來回國之後作宰相,取代他的地位,他恐懼了。正好這時候的皇帝是高宗,也是個糊塗人,欽宗是他的哥哥,他想如果欽宗回來之後,皇帝位子不就要讓給哥哥了?所以,高宗不想將皇帝位子讓給他哥哥,換言之,不想他們兩個人回來。這兩個人志同道合,為了自私自利,不顧國家民族的利益,不顧全國國民的利益,做了這一樁傻事情,連金人都批評,殺岳飛是宋朝自毀萬里長城。

根據許多書籍記載,秦檜死後墮地獄,宋朝到滿清時間並不長,大概只有七、八百年,秦檜就離開地獄,變畜生還債。地獄果報很苦,時間很長,都是論劫數算的。

(節錄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15-13-48)

 

返回

 

答疑解惑                      
                      淨空法師解答於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問:我生長的地方是以補魚為業,殺業很重,請問如何結緣能讓這地方人學佛?

答:這必需讓他們認識佛教,以及懂得佛法的道理,並且為他們講解佛法。若無人為他們講解,道場流通的《了凡四訓》連續劇光碟,可以帶回漁村讓他們看電視劇學佛,這片光碟接引初機很理想,就從這裡下手。

問:請問已婚和準備結婚之人,學佛應注意哪些方面?

答:已婚或準備結婚之人,應該多向年長者請教,長輩會把以往的經驗、教訓教導你。結婚,首先要了解事實狀況,不但是男女雙方彼此了解,雙方的家庭狀況也必需了解。若家庭三代以上都修善積德,其兒女必定有福,祖宗積德,後代必能發達。再者,夫妻要有共同努力的目標,決不能感情用事。感情是非常脆弱的,禁不起考驗,現在的社會離婚率這麼高,就是沒有考慮這麼多的因素。

學佛之人,找對象一定也是學佛人,譬如我們的道場是修淨土,目標就是修清淨心,兩人都修清淨心,法門相同、目標也相同,志同道合這樣最好。學佛人必須懂得時常保持心地清淨、身體輕鬆,身心清淨才有智慧,方能解決問題。

夫妻要創造美滿的前途,一定是同心同德、志趣相投。這種結合是道義不是感情,感情是媒介,後面一定要有道義才能美滿;疏忽了道義,只是曇花一現,婚姻不能長久。

問:請問對於整天忙碌的初學者應如何修學?

答:初學者的修學,應先從《認識佛教》入門,然後再讀《了凡四訓》,真正明瞭因果報應的道理與事實真相之後,再讀佛經,古人雖然已用最淺顯的文字來譯經,但我們看了還是覺得很深,所以要聽聞經典的講解或看註解,這樣對讀經就有幫助。所以,接引初機最好先從《認識佛教》、《了凡四訓》修起。

學佛不是迷信,佛的教導是什麼、學佛有何好處、是否該學習;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何意思、為何要念、有何益處,我們總得要搞清楚。佛之體是「智慧」,佛之用是「覺悟」。智慧裡面講到「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換言之,佛的智慧是圓滿、究竟、廣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佛不是神亦不是仙人,佛是對於宇宙人生理事因果徹底通達明瞭之人。「佛學」是智慧的學問、是智慧的教學。「佛法」是一切萬事萬物的一個代名詞,佛是能覺,法是所覺。我們學佛目的為何?學佛學真實智慧。我們清楚明白了,這樣事情才好辦。

問:請問如何幫助學法輪功的人回頭學佛?

答:最好的方法,首先是從《認識佛教》下手,之後介紹《了凡四訓》給他,最後觀察他的機緣,再介紹經典給他讀,用這個方法幫助他比較妥當。

學法輪功之人,裡面有不少是善根福德之人,只是沒有機緣遇到佛法,學了法輪功就先入為主。若讓他們接觸佛法,他們就會比較了,諺語云:「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拿佛法跟法輪功做個比較,他們就懂得選擇了。

問:我們有小病時,在寮房裡互相按摩、刮痧等,請問這種幫助可以嗎?

答:可以!佛法是通達人情事理、活活潑潑的。有小病立刻就治,決定不能把時間拖長,否則小病就難治了。不要疏忽小病,小病是大病的根源,有小病立刻就制止、就防禦,這是最好的方法。

問:某人得業障病,我幫他按摩,請問我會不會因此承擔他的業障?

答:你幫助他減少痛苦,他的業障不會加臨你的身上。如果加臨於你,你可以行菩薩道代眾生苦-「眾生所有的業障由我一人承擔,讓眾生都沒有業障」,這樣你就是大菩薩再來。諸佛菩薩大慈大悲,何嘗不想把眾生的業障都讓自己來受,但各人造業各人當,任何人都不能代替。

楞嚴會上,阿難尊者遭摩登伽女之難,業障現前,釋迦牟尼佛再慈悲也不能代替。修行就如父子上山,各自努力,誰都不能代替。我們幫助別人要全心全力,有些人怕承擔了別人的業障,嚇得自己不敢做。仔細想想,他還是自私自利,還是不肯幫助別人,這是沒有菩薩精神。「代眾生受苦」是一個願望,事實上做不到,但是菩薩有這個悲願,願代一切眾生受苦。

問:請問海青可以拿進去洗手間嗎?

答:海青是我們的禮服,上洗手間最好脫下來,不要帶到洗手間,表示我們的恭敬心。若在某種特殊情況下不方便脫,也可以不脫。佛像、念珠也都不帶到洗手間,但有一種情況,我們在機場剛要上飛機,卻急著上洗手間,由於脫衣服、拿東西不方便,則可以不脫海青。佛法是融通的,不是一成不變,只要我們真誠恭敬,怎麼做都如法。

問:我是大陸出家的佛子,雖然出家,但常為男女之事困擾。夏天時寺裡的年輕女信眾衣服穿得單薄,年輕人心理、生理當然會有很大的反應。請問出家眾應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答:這個事情難!國內難,國外就更難,因為國外比國內更開放。這是對你的考驗,你能通過這一關就會有成就。不能通過這一關,最好還俗結婚,作在家佛弟子也很好。這個時代,在家學佛成就的人很多,國內外念佛往生種種瑞相都非常希有,往生的人確實在家比出家多,而且女眾比男眾多。

年輕人一定要懂得迴避,要少接觸,但事實上有困難,原因是現在的道場沒有經濟來源,完全靠在家信徒的供養,所以不得不巴結、不能不接待信徒。因此,真正出家一定要找寂靜的環境修學,就是世尊講的「阿蘭若」。

從前寺院建立在人跡罕至的深山,交通非常不方便,修學的環境很清淨。但現在交通方便,寺院叢林雖建在高山,為怕上山的人麻煩,馬路也開闢到山上,纜車也通到山上,這如何能修行?所以,要選擇與外界隔絕的清淨環境修學,這種地方好養道。

年輕人學佛成就都在「緣」字,自己要好好的處理自己的修學因緣。緣最重要的是親近善知識、道場、同參,這三個緣具足就能成就。

返回

 

淨空法師弘法訊息
最新消息

 

淨空法師於10月22日開始於香港宣講《大方廣佛華嚴經》,一天四個小時,詳細請見 http://www.amtb.org.tw/audio/audio.htm,有網上直播,歡迎收看,共沾法益。重播的網址在 http://www.amtb-dba.org/Audio/index-H-02-02-01V-temp.html

 

返回

 

法寶流通
最新消息

 

現有淨空法師講經有聲版CD片(電腦專用片),太上感應篇2片(1∼254集),華嚴經五(161∼200集),華嚴經六(201∼240集),華嚴經七(241∼280集),華嚴經八(281∼320集),無量壽經細講二(41∼80集),無量壽經二次宣講2片(1∼107集),地藏經含玄義2片(1∼89集),及其他講演音帶、VCD及書籍,皆免費結緣,請向「社團法人華藏淨宗學會」索取: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333之一號二樓 Tel:(02)2754-7178;Fax:(02)2754-7262。或就近向各地淨宗學會索取。

大陸同修若欲索取「兒童讀經教材」,請向湖北武漢大學 余一彥教授聯絡。地址:湖北武漢大學6-307信箱 電話:(027)8765-2614或8786-7749。其他國家地區,請與各地淨宗學會聯絡。

 

返回

 

信息交流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您有過心靈的感觸嗎?歡迎在「學佛心得」欄目內踴躍投稿。來稿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feeling

誠邀全世界各淨宗學會,提供貴會的佛事活動消息,利用敝刊為世界佛教徒提供學佛信息。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news

有任何修學上的問題,來信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question

*所有稿件,編者有權潤飾修改。

 

返回

 

聲明啟示

淨空法師所有一切著述,暨四眾同修整理文物書刊,公開授權大眾翻印流通,但不得擅自加註版權所有,任意增減內容,非法牟利,侵害公眾權益及原著本意。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若您有任何意見,歡迎來信指導,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adv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