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  精彩導讀  雜誌下載  常見問題  繁簡轉換程式下載

2001.7.14  星期六  VOL.56


 

學佛修行,貴在腳踏實地,切勿詐現有德之模樣,逢人巧說浮誇,未得言得,無戒言戒。儒者尚且恥有其德,而無其行。學佛人更不應欺世盜名,這樣只有損己不利人。

 

卷首語
編者的話

一般人都說,心好就好,何必學佛?雪公云:「一切眾生貪、瞋、痴充滿,何能誇心好?日日口說妄語、綺語等,身作殺、盜(不與取)、邪淫等,何可自讚是好人?信佛正是求覺悟,不學佛焉有清醒之日?」

返回

 

經論輯要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56)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五根莊嚴故,深信堅固,精勤匪懈,常無迷忘,寂然調順,斷諸煩惱。

「深信堅固」,我學佛七年才出家,出家就教佛學院,教了兩年才受戒,受戒之後,到台中去看李老師,老師遠遠的看到我,指著我說:「你要信佛!」當時我愣住了。然後老師給我解釋:「信佛不容易。」所以我們想想,我們信不信佛?什麼樣的人才叫「信佛」?依教奉行的人。

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講了六種信,第一「信自」,信自己有佛性,信自己有佛種,信自己決定能成佛,這就是無上菩提心。第二「信他」,「他」是老師、是佛。佛雖然不在世間,但是佛的遺教流傳在世間,我們讀經典如同見佛,展開經卷就如同聽佛的教誨。佛所教導的字字句句都是我們自性的性德,本具的智慧德能,不是外來的。佛是明心見性,我們是迷惑顛倒;撇開迷悟不談,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沒有兩樣。經上常講:「自性本具德能,在聖不增,在凡不減」,都是圓滿具足的。聖人覺悟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用上了。我們迷失了自性,雖有,用不上,我們用的是妄想、分別、執著,我們錯在這裡。諸佛菩薩從未離開世間,問題是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哪一天你覺悟了,宗門所說的「大徹大悟」,你豁然就覺察到周邊全是諸佛菩薩,這一部《大藏經》活活潑潑的就顯在我們生活範圍之內,六根所接觸的無不是諸佛如來的大經大論,這叫信他。自他不二,這是第一對。

第二對,「信事」、「信理」。「事有理無」,所以事是幻有,稱為「妙有」;「理無」,理是空寂,稱為「真空」。「真空不空,妙有非有」,這就是我們常講的事實真相。第三對,「信因」、「信果」。因果是世出世間法永恆不變的真理。因此,我們起心動念、造因不能不注意,種善因必定得善果。可是我們現在真的是迷惑顛倒,沒有能力辨別善惡,常常把惡當作善,把善當作惡,這就是佛法講的「顛倒妄想」。如果我們信有根,就是信裡有十善業道,把十善變成我們實際的生活行為,佛所講的這些戒條是我們自性本具的德能,哪有做不到的?不是佛菩薩制定這個東西來約束我們,佛菩薩只是幫助我們恢復性德,消除煩惱習氣,恢復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而已。我們首先要相信,然後你才歡喜接受,真正用功,洗刷自己的過失,恢復自己的德能。所以,信具足十善,十善業道落實在信根,「深信堅固」,你的信心不會動搖了。

「精勤匪懈」,十善落實在進根,進是精進。我們現在懈怠、懶散,這是煩惱習氣。精神提不起來,什麼原因?我們精進裡面沒有十善。換言之,有精進的空殼子,沒有內容,想精進也精進不起來。精進具足十善,精進就有內容,是真精進!大經常說:「自他不二」,度人就是度自己,度自己就是度眾生。說到極處,「生佛不二」。

「常無迷忘」,這是念根的成就。由此可知,我們現在常常迷惑、常常忘記,這是念沒有根。「念」,上面是「今」,下面是「心」,這就是佛法所講的「當下一念」,這是念的本義,念念不失。

佛說六道凡夫真正常無迷忘的一念是「我」,末那識(第七識)就是我執,堅固的執著,無論在何時、何處,從無間斷。如果「我」這個念頭斷了,就超越六道輪迴。佛教導我們把這個念頭換過來,而一切法門中,念佛法門最殊勝,把「我」換成「佛」,這一生就決定成就。不要念「我」,念「佛」,所以稱作「念佛法門」。廣義而言,諸佛菩薩所說的無量法門沒有一門不是念佛法門。

而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只是在一切念佛法門裡的一個特別念佛法門,這是世尊為我們選擇的,幫助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圓滿成就。佛常言:「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為什麼不想佛?為什麼不念佛?為什麼還有其他的妄想、分別、執著?我們錯就錯在這裡。佛教導我們要看破。所謂「看破」,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通達明瞭;看破之後,才能放下。放下什麼?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的心恢復到真心,宗門講「明心見性」的境界就現前了,見性就是佛。由此可知,我們最大的障礙不是外頭,是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的正念不能現前,都是被這些東西妨害了。

什麼人一生肯定成就?我們從古人經驗當中體會得,二六時中除了一句「阿彌陀佛」,決定沒有一個雜念,這個人成功了。對我們現前而言,除「阿彌陀佛」外,其餘的全是妄念。所以,祖師的念佛堂只有一句佛號,念佛堂裡不講經,真正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念佛堂不是普通人能夠進去的,普通人進去是結緣,不是真正用功。真正用功,宗門裡面的道場是「選佛場」,淨宗的念佛堂是「成佛堂」,到那兒就成佛了。從這些地方,我們才體會得這種道場的殊勝、莊嚴與本質。

我們不具足這個條件,還有妄想、分別、執著,就不能不求教。世尊當年在世,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沒有禪堂,也沒有念佛堂,只有講堂。講堂是幫助你看破,看破之後,你自然就放下,自己就會用功,這是著重在教學。我們的煩惱習氣是無量劫帶來的,我們很想斷斷不了,這就說明相當不容易斷,這才在教下下功夫。教下下功夫也要懂得方法,不懂方法,這一生功夫也就白費,不能契入。

修學決不能貪多,最忌諱的是當「通家」,一切經論樣樣都通,最後是樣樣都不通,得不到利益。你一門深入之後,「一經通,一切經通」,就契入境界。一切經通了之後,還是專學這一門,這是佛菩薩、古大德教導我們的方法。契入之後,永遠不會迷忘,這個念就有根。念有根,哪有不成就之理!念有根,也就是儒家所說的「知止而後有定」,「念」底下是「定」,「知止」就是「念」,止於至善。儒家的教學,總綱領就是「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是孔孟之道!

「寂然調順」,這是十善業落實在定根所起的作用。世出世法若沒有定根,就是沒有一個堅定的志願,於是心是浮動的,見異思遷,很容易受外界的誘惑而動搖心志,世出世間法都不能成就。「定」,簡單的講就是「胸有成竹」,自己內心有主宰。這個主宰不是成見,有些人成見很深,也不會被外境動搖,但這與定完全不一樣。定是從信、進、念而生的,有信、進、念,這個定是「正定」,不是邪定;成見很深的人好像有定力,那個定是邪定。唯有正定才能建大功、立大業,利益一切眾生,這是我們應當要修學的。《教乘法數》解釋「定」是「攝心正助,相應不散」,這是通途的解釋。

『寂然』是心地清淨,清淨心自自然然就產生調順的作用。「調」是自受用,「順」是他受用。普賢菩薩教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們為什麼不能恆順眾生?我們沒有「寂然調」的功夫。「調」,用現代話來說是「調和、調整」。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能把這些東西統統放下,身心調整了,就與性德圓滿的相應。性德像水一樣,它沒有執著,地形彎就彎著流,地形直就直著流,決定不固執「我一定要這麼走法」。能這樣調適自己的身心,就得大自在。跟一切眾生相處,順境很好,逆境也很好,什麼都好,這樣才真正能做到恆順眾生,與自己絲毫都沒有妨礙,自己的心永遠是寂然不動。

我們與一切眾生往來,自己心動搖了,這就是錯誤。如何能做到心寂靜不動?就像《壇經》所說的「本來無一物」,「無一物」當然不動。我們現在心裡不止一物,拉拉雜雜的無量無邊,所以心是動的,不是寂靜的。動是妄心,寂是真心。顯教、密教,宗門、教下,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手段不一樣,目標都是禪定。淨土宗用執持名號的方法修禪定,「一心不亂」就是禪定。如果這個法門與戒定慧不相應,就肯定不是佛法。因此,我們要揀別它是不是佛法,很簡單的方法:它與戒定慧相不相應?相應是佛法、是正法,不相應是邪法。不管哪個宗派、法門,沒有例外的。

古大德講:「無為而無所不為,無所不為而無為。」「無為」是寂靜、寂然,「無所不為」是調順,所以無為是自受用,無所不為是他受用;無為是不變,無所不為是隨緣。佛菩薩應化在十法界,《楞嚴經》云:「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是無所不為。雖然無所不為,他的心確確實實常住在無為,「常住真心」,他還是用真心沒有用妄心,學佛要從這些地方學。

我們現前是初學凡夫,就用通途這個方法,心要定在正助法中。什麼是「正法」?淨宗法門所依據的《無量壽經》、《彌陀經》,都是主張「持名念佛」。《十六觀經》有「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等,這是讓我們選擇。由此可知,持名念佛是正法,心要常住在這裡。什麼是「助法」?助法非常之多,綱領就是斷惡修善。印光大師教我們用《了凡四訓》、《感應篇》做為助修,從《了凡四訓》醒悟過來,真正相信因果,「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善因決定有善果,惡因決定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深明這些大道理,信心就堅定了。順境絕不起一念貪愛之心,貪愛是煩惱,煩惱是障礙,障礙你開悟,障礙你往生。逆境決定不生瞋恚,生瞋恚是造業,是嚴重的錯誤。逆境,要像諸佛菩薩一樣逆來順受,業障就消了,順境、逆境都是自己的好增上緣。你有智慧能夠辨別,知道如何運用,佛家所講的「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我們才體會得到。如果你不會運用,則日日是惡日,時時是惡時;惡是造業,好是積功累德。

由此可知,外面境界有沒有善惡?沒有!好惡完全在自己的心。你以善心看一切法,一切法都善,世間沒有一個不是善人;你以惡心去看,諸佛菩薩都是惡人,「境隨心轉」。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佛勉勵我們用「真心」,真心是純善。「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善是純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是相對的,不是真善。真善裡沒有善惡,惡也是善。我們要懂這個道理,要在這個地方修學,這都是屬於性德,一切眾生自性本來具足。佛菩薩證得,我們迷失。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幫助我們讓我們從迷失裡再把它找回來,如此而已。

所以,心決定要安住在正助二法當中,二六時中,念茲在茲。我們這一生唯一的願望:求生淨土,親近彌陀,有願必成。這個身體還住在世間,每天跟許多人事物接觸,完全依靠經典的教誨。善導大師講得好:「佛教我們做的,認真努力去做;佛教我們不可做的,決定不違犯。」

從哪裡做起?從十善業道做起,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常常想到,跟佛的教誨相應,遠離十惡,勤修十善,念念都在十善當中,這是助道。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如果不修十善業,佛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真實說,不修十善業,佛也無法念得好。

由此可知,念佛要修善,不修善不行。我們每天反省檢點,就用這個做標準。我從早到晚起心動念,「不殺生」這一條有沒有做到?有沒有傷害小動物?有沒有損傷他人的念頭?不但是行為上沒有,念頭都沒有,念頭是念念愛護眾生。今年我們特別提出「愛的教育」,念念愛護眾生,決定不能有一念傷害眾生。別人傷害我可以,因為他不學佛,他還在迷。我學佛,已經覺悟了,不再迷了,縱然別人傷害我,我也不能有絲毫報復的念頭。我有這個念頭,依舊要搞輪迴,只有輪迴才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我們想在這一生當中脫離輪迴,決定不能有傷害一切眾生的念頭。不要說對人,對一隻螞蟻、一隻蚊蟲都不可以,牠也是一條命,也是眾生,牠也是造作罪業轉生為動物,殺一隻螞蟻跟殺一個人沒有兩樣。對於這些小動物的騷擾,不可以有厭惡心,要知道牠今天來騷擾我,是我們過去也騷擾過牠,冤冤相報,理所當然。怎麼改進?用真誠心跟牠溝通,真誠心是一個妄念都沒有,誠就靈了。人真正在行道,小動物都會感動,也會護法,就不來干擾了。我們各人有各人生活的空間,我們幫助牠,牠也幫助我們。不但這些小動物,連我們居住附近的花草樹木統統都護法,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共存共榮。花草長得特別茂盛,讓我們接觸到的時候心開意解,看到這些花草好像都在笑,我們心境多舒暢!如果我們不修善,天天造惡,會有很多小動物來騷擾,花草樹木也會很不高興、很不耐煩的樣子。

所以,用清淨、平等、真誠來調心,處事待人接物自自然然就能與一切眾生調和。調和到極處,「生佛不二」,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本來一體。「一體」是真性,佛家講「真性」、「自性」是一個,虛空法界都是這一個自性變現出來的。見性之後,所有一切障礙都沒有了,一切眾生起心動念清清楚楚。為什麼?他性跟我性是一個性,就像我們一個人的身體一樣,蚊蟲在手上叮一下,我們全身都知道。《無量壽經》講極樂世界的人,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就是這個道理。我們現在迷了,迷就是麻木不仁,蚊子叮都不知道。但是這一塊麻木了,那一塊並沒有麻木,麻木是暫時的,它會恢復,覺悟就恢復了。

「斷諸煩惱」,是五根最後的慧根,《教乘法數》講「以觀自照,抉擇分明」。這一句話著重在「觀」,所以佛家修行的綱領,稱為「觀照」、「作觀」。不僅是眼觀,耳聞聲也叫觀,鼻嗅香也叫觀,六根接觸六塵都叫做觀,用這一個字來代表。何謂「觀」?「離心意識」就是觀。所以佛法不講「研究」,研究沒有離開心意識;佛家用「參究」,參究就是不用心意識。心意識是虛妄的,不是真的,用虛妄的心意識,決定不能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妄不能證真,只有真才能證真。「真」是真性,觀是自性起用,研究是意識起用,在形式上看好像相似,實際上大不相同。

學佛的人何以能夠修行證果,世間人何以做不到?總的說一句話,就是錯用了心。你不知道用真心,你用妄心,真心才能見到真相,真心裡面沒有妄想、分別、執著。要曉得,心集起就是妄想,妄想變成阿賴耶識的種子,意識是分別,末那是執著。不用心意識,換言之,日常生活當中沒有妄想(不用阿賴耶),沒有分別(不用第六意識),沒有執著(不用第七識)。交光大師在《楞嚴正脈》主張「捨識用根」,就是捨八識,用六根的根性。六根根性是真心,根性沒有分別。所以,他教導我們用見性見一切萬法,用聞性聽一切音聲,就見到真相。你要是會用六根根性,你就成佛了。

諸佛如來(最低程度是圓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不再用八識五十一心所。十法界的眾生,包括十法界的佛,都用心意識,都沒有離開八識。離開八識就到一真法界了,《華嚴經》講的「華藏世界」,西方極樂世界也是華藏世界,完全不用心意識。我們曉得這個道理,還是轉不過來,因為無量劫來用心意識用成習慣,學佛還是用心意識學,所以學佛不開悟,學教不能大開圓解,參禪不能大徹大悟,念佛不能一心不亂,都是用心意識,不懂得作觀。

禪宗修行三階段,最初功夫是「觀照」,相當於淨土宗的「功夫成片」。有這個程度,在禪宗、在教下不能成就,不能了生死出三界,但是在淨土宗有這個功夫,就肯定往生,生凡聖同居土,所以淨宗不可思議,殊勝就在此地。往上再提升是「照住」,照住就得定了。最高的功夫是「照見」,照見是明心見性。《心經》云:「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這是最上乘的功夫。所以,修學其他的法門,一定要到「照見」才能脫離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就是證得諸法實相。但是在淨土宗,有「觀照」的功夫就能生凡聖同居土,「照住」生方便有餘土,「照見」生實報莊嚴土,西方世界的四土是這麼成就的。又有一個特別,這是十方諸佛剎土裡所沒有的,西方世界雖有四土,四土平等,這個不可思議,諸佛讚歎!我們這個世間四土不等,我們見不到法身大士,也見不到阿羅漢。阿羅漢的功夫是第二個層次「照住」,法身大士是「照見」。

到功夫成片,在一般法門來講,是小乘須陀洹的境界,這是剛剛入門,我們也無法做到。小乘須陀洹執著放下了,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不再執著自私自利,連身都不執著,何況身外之物?這就是常講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功夫才成片;有一樁事情放不下,功夫就不能成片,往生就沒有把握。智慧能斷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妄想是無明煩惱。功夫成片,破了第一層,這是「觀照」;到「照住」就破第二層,到「照見」就破第三層。

「止觀」,「止」是定,「觀」是慧。由此可知,煩惱要是不斷,不是聖人。「聖」的意思就是明瞭,正確的明瞭,沒有絲毫疑惑,在佛法講是「覺悟的人」,正覺、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都稱為聖人。正覺是小聖,正等正覺是大聖,這個說法大家好懂。眾生在迷,迷而不覺;諸佛菩薩不迷,覺而不迷。他為什麼覺?他用「觀」,不用「想」。我們是用思、用想,思想是錯誤的,思想是虛妄的。聖人用真心,不用思想,凡夫用思想。「思」是分別、執著,心裡起了界限,「田」字是界限,心本來是廣大無邊的,現在劃成很多格子就壞了,不是真心;真心裡沒有相,「想」就有個現相,那個相是幻相。

永嘉大師說得妙:「分別亦非意。」他有沒有分別、執著?有,他的分別、執著不是思,也不是想。真心為什麼會有思想?因為你們有思、有想,我要是不用思對你的思,不用想對你的想,你怎麼會懂我的意思?凡夫用心像照相機,照一個,底片落個影子;聖人用心像一面鏡子,照得清清楚楚,痕跡都不落。不但照過之後不落痕跡,正在照的時候也不落痕跡,這是「分別亦非意」。所以,他示現在世間,跟世間人和光同塵,實際上絲毫都不沾染,這是他的本事,佛家術語稱為「不變隨緣,隨緣不變」。

「不變隨緣」,這是佛,這個佛是廣義的,宗門裡常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圓教初住菩薩(法身菩薩)就稱為佛。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裡面註解,「諸佛」就是從圓教初住菩薩到究竟果位,這四十二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四十個位次,加上等覺、妙覺,妙覺是究竟佛果),稱作「諸佛」,他們不用心意識。還用心意識,用得很正,沒有用錯,這是「相似位」,就是十法界裡的四聖法界(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十法界裡面的佛沒有見性。天台家四教所說的藏教佛、通教佛,沒有見性,是十法界裡面的佛,別教佛是一真法界的。四教所講的「別教初地」,相當於「圓教初住」;由此可知,別教的佛果是圓教二行位的菩薩,在斷證相當於二行位的菩薩。這些理事我們都要清楚,然後自己冷靜去想想,我們這一生當中能不能做到?不要說高品位,我們連一個須陀洹果都不容易做到。

而淨土法門的功夫成片下下品都能往生,正因為這個道理,所以十方一切諸佛無一不讚歎阿彌陀佛,他真正是普度一切眾生。下下品的功夫成片,煩惱一品都沒斷;雖沒有斷,用這一句佛號控制住了。所以,念佛要會念,心裡念頭才起,不管它是善念、惡念,立刻用一句「阿彌陀佛」把它壓下去,二六時中決定不容許自己的念頭起來,這是下下品的功夫成片。諦閑老和尚的鍋漏匠徒弟,念佛三年成就了,沒有別的,就是會用這個功夫,決定不許心裡有一個雜念,只有一個阿彌陀佛,一天到晚專想,他成功了。他往生那麼自在,預知時至,站著往生。

人身體很健康,天天懷疑:「我這裡痛,有病!」過幾天真的有病了,為什麼?想出來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為什麼不常常想健康,要想生病?你為什麼不天天想快樂,要想煩惱?世出世間念頭都是主宰。出世間到上乘法是沒有念頭,有念才有善惡。有念,有邪正、真妄;沒有念,也就沒有邪正、真妄,才到純真不妄,法身大士入這個境界。十法界裡面有邪正、有真妄、有善惡,一真法界沒有,這才能真正斷煩惱。因此,慧要是沒有根,就斷不了煩惱;有根還要再往上提升,要有力。底下一段講到「五力」。

 

返回


楊枝淨水
佛陀教育重在行證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教」在清涼大師判教四分裡屬於信解,我們的信解依靠教,真正重要的部分是在行證。如果疏忽了行證,只在信解上下功夫,都會落在世智辯聰,不是真智慧。落在世智辯聰,往往不知不覺做了一些謗法的事,自己還不知道。

「教」的目的是幫助那些不相信的人起信,幫助疑惑的人理解,破疑生信。經教要透徹,一定要有行證的功夫,否則你讀得再多、聽得再多,都是別人的,不是自己的。一定要從自己心性裡流出來的智慧,才是正解、正行,所以學教決定不能疏忽行持上的功夫。行持不僅是念佛,生活也非常重要。

念佛堂的成立,是我們法身慧命寄託之所在,念佛堂要真正做到二六時中念佛不間斷。「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的條件具足,可以無條件的供給大眾飲食,有寮房提供大眾休息,正是諦閑老和尚所說,「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趕緊接著念」。這個方法好,能使念佛人身心自在,毫無壓力。因此,我們的修學要以念佛堂為主,念佛堂的堂主就是大眾法身慧命之所依靠。

初學念佛會相當辛苦,可是念上三個星期之後,會逐漸感覺很輕鬆、很自在。以後功夫得力,愈念愈自在、愈念愈歡喜,法喜充滿,此時才真正有幾分體會到經裡所講的教理、教義。行能幫助理解,幫助契入教理,沒有真正修行的功夫就做不到。所以,如理如法的修學,不僅是千百年來祖師大德遵守的一個老規矩,實在是無量劫來一切諸佛如來修行證果的老路子,我們要認真去遵循。如果以為這是老東西不以為然,自己想要創一套新的規矩,最後都不能成就。

我學佛四十多年,當中也經過試驗,試驗的結果:新辦法不如老辦法,老辦法確實快速見到效果。許多同參道友應用新方法,也沒有顯著的成就,充其量只能做一位佛學家、佛學博士。而心不清淨,煩惱不斷,習氣也沒有減少,依舊是用輪迴心造輪迴業,這一生無法脫離六道輪迴,修學就沒有成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最殊勝的成就,上上的成就。生天不是成就,縱然你生到大梵天,生到非非想天,雖能脫離六道輪迴,都不是真正的成就,這是我們一定要清楚的。

機緣不能夠錯過,一定要牢牢的掌握住。當我們自己有能力、有體力的時候,多做一些貢獻,報佛恩,報眾生恩。在家同修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這是修福。等到年歲大、體力衰、財散了,才想到修福,那是沒有福報的人。財富像流水一樣,從眼前流過而已,不是你的。有智慧、有福報的人懂得把握短暫的機會,為佛法、為眾生做好事;如果沒有福報、沒有智慧,財流過去之後就沒有了,等到有修福的機緣,已經沒有能力、財富了。

出家人沒有財富,趁著年輕有體力,努力研教弘揚佛法,幫助人破迷開悟,建立信願,這是出家人修福的方法。另外更好的方法,就是進念佛堂念佛,福慧雙修。自己在家裡念佛是自利,進念佛堂念佛是自他兩利,此利益之殊勝不可思議!殊勝在哪裡?念佛堂有這麼多人念佛,二十四小時長年不斷,給全世界的佛教做一個最好的榜樣,這個功德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都讚歎不盡。這個念佛堂必定有人往生,往生的瑞相必然希有。你帶動許多人建立信心,發願求生淨土,這功德無人能比。念佛堂的堂主之功德,全世界講經的法師都無法與之相比,只有真正通達教理的人知道。不是一個真正明白人,就把念佛人看輕了。而講經要不能真修,只是說食數寶而已,領眾薰修是真幹,這不能不知道。

我們真正發心去帶動,自行化他,必定感得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護念,龍天善神擁護。所謂擁護,並不是為你帶來很多財富,讓你生活過得富裕,那只會增長你的貪瞋痴。生活一定要艱苦、節儉,過世間人最低生活的水平,成就最不可思議的事業。做佛的事業,這是真正的偉大。我們不肯發心認真努力去做,是因為我們不認識這個法門是整個佛法最殊勝的法門。學教這麼多年,講經這麼多年,如果對於念佛這樁事沒有透徹了解,經教就白學了。

講經是到外面去接引人、介紹佛法;念佛堂是陪著修行,是帶領入門。所以,念佛堂是辦行證,講經說法是辦信解。古時候有念佛堂,沒有佛學院;佛學院可以不必要,念佛堂不能不要。如果沒有念佛堂、沒有禪堂,不算是道場。念佛堂與禪堂,古大德都稱之為「選佛場」,就是在一切眾生中挑選出來,這一班人要作佛,所以這是作佛的場所。

在承平安樂的時代,安穩日子過習慣了,大家警覺性比較低;現在是動亂的時代,愈是有大的動亂,警覺性特別容易提起,這是諸佛菩薩接引大眾的大好機緣。經上講得很好,世間這些眾生造業雖然重,他能覺悟、回頭,回頭是岸。即使五逆十惡的重罪,懺悔都能往生,都能不退作佛。佛在經上把這些道理講得很透徹,我們應當細心去領會。

所以,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清楚了,從今而後,死心塌地,一向專念,求生淨土,就完全符合《無量壽經》所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阿惟越致菩薩,一生當中決定證得圓滿的無上菩提,廣度有情眾生。

 

返回

 

蓮語珠磯
印光大師開示

 

◎人之修福造業,總不出六根三業。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前五根屬身業,後意根屬心,即意業。三業者,一、身業。有三:即殺生、偷盜、邪淫。此三種事,罪業極重。學佛之人,當吃素,愛惜生命。凡是動物,皆知疼痛,皆貪生怕死,不可殺害。若殺而食之,則結一殺業,來生後世,必受彼殺。二、偷盜。凡他人之物,不可不與而取。偷輕物則喪己人格。偷重物,則害人身命。偷盜人物,似得便宜,折己福壽。失己命中所應得者,比所偷多許多倍。若用計取,若以勢脅取,若為人管理作弊取,皆名偷盜。偷盜之人,必生浪蕩之子。廉潔之士,必生賢善之子。此天理一定之因果也。三、邪淫。凡非自己妻室,無論良賤,均不可與彼行淫。行邪淫者,是壞亂人倫,即是以人身行畜生事。現生已成畜生,來生便做畜生了。世人以女子偷人為恥,不知男子邪淫,也與女子一樣。邪淫之人,必生不貞潔之兒女,誰願自己兒女不貞潔。自己既以此事行之於前,兒女稟自己之氣分,決難正而不邪。不但外色不可淫,即夫妻正淫,亦當有限制。否則不是夭折,就是殘廢。貪房事者,兒女反不易生。即生,亦難成人。即成人,亦孱弱無所成就。世人以行淫為樂,不知樂只在一刻,苦直到終身與子女及孫輩也。此三不行,則為身業善,行則為身業惡。二、口業。有四:妄言、綺語、惡口、兩舌。妄言者,說話不真實。話既不真實,心亦不真實,其失人格也大矣。綺語者,說風流邪僻之話,令人心念淫蕩。無知少年聽久,必至邪淫,以喪人格,或手淫以戕身命。此人縱不邪淫,亦當墮大地獄。從地獄出,或作母豬母狗。若生人中,當作娼妓。初則貌美年青,尚無大苦。久則梅毒一發,則苦不堪言。幸有此口,何苦為自他招禍殃,不為自他作幸福耶。惡口者,說話兇暴,如刀如劍,令人難受。兩舌者,兩頭挑唆是非。小則誤人,大則誤國。此四不行,則為口業善,行則為口業惡。三、意業。有三:即貪欲、瞋恚、愚癡。貪欲者,於錢財、田地、什物,總想通通歸我,越多越嫌少。瞋恚者,不論自己是非,若人不順己意,便發盛怒,且不受人以理諭。愚癡者,不是絕無所知。即讀盡世間書,過目成誦,開口成章,不信三世因果,六道輪迴,謂人死神滅,無有後世等,皆名愚癡。此三不行,則為意業善,行則為意業惡。若身口意三業通善之人,誦經念佛,比三業惡之人,功德大百千倍。(續)誡初發心學佛者書

 

返回

 

多元文化論壇
談阿富汗破壞佛像

 

上一次阿富汗破壞了兩尊佛像,那時我正好在香港講經,香港鳳凰電視台的記者來訪問我,我笑了笑,我說這是不知道事實真相,是誤會造成的遺憾,我沒有怪罪他有錯誤。他什麼地方誤會?他不曉得釋迦牟尼佛是阿拉的化身,他如果知道,他見佛也會頂禮膜拜。「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在佛法裡面講,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佛菩薩應以阿拉身得度,就現阿拉身;應以基督身得度,就現基督身。我看每一個宗教的神都是佛菩薩的化身,這樣多平等,多和睦!問題馬上就化解了。

他要滅佛,滅是他造業,「佛」已經落在他阿賴耶識裡,滅不掉,「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他這一生雖然滅佛,將來他會興佛,無量劫之後他會作佛。為什麼?他有佛種子。這個種子一般人講印象,這個印象非常深刻。所以,造佛像的人無量功德,把佛像破壞的人也是無量功德。破壞佛像怎麼是無量功德?他對那個佛像多麼恨,他的印象多麼深,假的佛像被他破壞了,真的佛性已經種在他阿賴耶識去了,不需要責備。所以,我們看事情要看得圓、看得深、看得廣,就非常有意思,心決定是平靜的。不能只看一面,看一面不知道另外一面,矛盾就產生,煩惱就生了。面面都看到,不生煩惱而生智慧。

我們要求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不要引起衝突,不要自生麻煩,我們講的話句句都是實話,都是事實真相,哪有不能和睦相處的?他把佛像炸毀,我們不怪他,怪我們自己,我們佛教徒沒有把這些道理向世間人講清楚,使他產生誤會。他把佛像炸毀,過失在我們佛教徒,不在他。責怪他就錯了,凡事要反求諸己。我們自己沒有做好,人家說我們供佛像是迷信,是拜偶像,我們能怪他說錯嗎?他確實沒有說錯。錯在哪裡?錯在我們沒有把供奉佛像的意義跟他說清楚。我們講解清楚,他就明白了,恍然大悟,不至於說我們是迷信,也不會說我們是多神教。

(節錄自《無量壽經》第120卷及《華嚴經》第413卷)

 

返回

 

淨空法師說故事
樹木花草有靈性

 

北京陳曉旭居士到新加坡跟我們做報告,她感應的事情不可思議。她說在晚上睡覺的時候,突然之間感到這個房間裡有鬼,所以寒毛直豎。她說如果真的你們要找我替你們辦事的話,你就給我做一個訊號,你讓電燈閃一閃,我們彼此有個默契。於是她夫妻兩個就看著電燈,看了大概五分鐘,果然電燈閃了一下,她說嚇死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怎麼溝通?她說你晚上託夢給我好了,所以她就睡覺了。果然靈就來託夢,告訴她好幾遍,不是一遍,「我們是你們家的草木,我們需要水,我們快要枯死了。」這個印象很深。她自己彷彿感覺到許多小孩的哭聲,真的像挨餓時候的哭聲,不是一個,是許許多多小孩的哭聲。第二天早晨醒來的時候,她到院子一看,果然那些小樹和草沒有澆水,她就拿水拼命去澆。她爸爸看到說:「樹和草不要澆,澆花就好了。」她也不說話,就拼命澆水,因為說了,她爸爸一定罵她「迷信」。

這就是草木有靈性,只要是生物都有靈性。澳洲土著告訴我們,樹木花草喜歡唱歌,它日夜唱歌供養我們,我們有耳不聞。什麼原因?頻道不一樣,它的頻道播出來,我們的耳根故障,收不到它的頻道。澳洲土人都會欣賞,可見得他們的耳朵比我們厲害,我們聽不到的頻道他聽得到。他說我們人應該回饋它們,也要常常唱歌給它們聽。所以,我們要懂得供養它,我們唱歌它能聽得到,它唱我們聽不到,但是我們從色相上能感覺得出來,樹長得很茂盛,花開得很美,讓我們接觸到感到非常快樂。這些植物喜歡聽音樂這樁事情,很早就被人發現,這有科學的證據。所以,有一些人養花,在花園裡面放音樂,花就開得特別美,長得特別好,真有這個效果。

我們曾經到古晉李居士的山莊,他山上種菜,菜園裡放音樂給那些菜聽,這很有道理。我去看了之後,我建議他放佛號。我們要怎樣去對待這些植物、花草?我們懂得音樂供養,懂得愛護、尊敬,對一切動物、一切人更不必說了。這些都是我們應該要做的,理所當然要做的。可是我們過去不了解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我們疏忽了,這是我們的過失;知道之後,我們就要認真去做。我們也希望這個花神能夠聞到佛號,聽到佛法,發願求生淨土。為什麼?他有靈。澳洲土著講的,靈是到這個世間短暫的訪問,所以靈必須要寄託在這個身,身是靈最重要的媒介。這個身失掉了,靈又會去另外一個身。一切動物生到這個世間來也是靈找的寄託,一切花草樹木還是靈,不然樹神、花神、草木神怎麼講法?草木真有神。

(節錄自《華嚴經》第413卷)

 

返回

 

答疑解惑                      
                      淨空法師解答於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問:「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每一個星期天的晚上,邀請各個宗教來講演,是否妨礙大家一門深入?

答:來的人都能夠掌握住一門深入,沒有妨礙;如果有妨礙的,就不會來了。我們邀請各個宗教到此地講演,這個意義非常之大。人與人之間、人與眾生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族群與族群之間、宗教與宗教之間,如果不能合作團結,這個世界上的天災人禍決定不能避免。

「居士林」這兩年主動訪問、聯合各個宗教,這對於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有很大的貢獻。不僅我們跟其他宗教建立了很好的友誼關係,我們特別開放星期天邀請他們到此地來傳道,用這種方法使各個宗教在教義上也能夠互相交流,這是世間真正和平安定的堅實基礎。這是過去歷史上所沒有的,我們在這裡開創,希望將這個作法向全世界推動。全世界的人民都是一家人,我們要密切的溝通、往來,消除一切誤會與歧視。大家都能和睦相處,平等對待,互助合作,世界才光明,人民才幸福。這是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普度眾生的落實。

問:一個沒有開悟的人能做翻譯工作(從中文翻成英文)嗎?

答:做翻譯工作,不開悟也行。過去兩千年來,佛法傳入中國,從梵文翻成中文,翻譯的人很多,不是一個人。「譯場」,就是翻譯工作的機構。鳩摩羅什大師的譯場有四百多人,玄奘大師的譯場有六百多人,都是有編制的。這麼多人是不是都開悟?不可能,其中可能只有一、兩位開悟,而開悟的人是做他們的印證。

譬如,《心經》是唐三藏法師玄奘譯,這是用他的名字,其實翻譯工作並不是他自己做的。用他的名字,他要負責任,也就是翻出來之後,一定要經過他審定,他同意了,用他的名字來發布。每一部經翻譯的名題,就是這個人對這部經的翻譯要負責任。因此,沒有開悟也可以參加這個工作,如果要開悟之後才能翻譯,那佛法早就滅絕了。

不僅是翻譯,講經也是如此。古時候講經,不開悟的沒有能力講經,也不敢上台講經。如果用這個標準,現在也沒人講經了。我早年還沒有出家時,參加李炳南老居士的經學班,裡面的學生有二十幾人。這二十幾個人當中,念過大學的只有一個人,高中的有兩、三個人,初中的有七、八個人,小學的有十幾個人。經過李炳南老居士訓練之後,個個都會講經,而且在全台灣各個地方講經。

李老師教給我們一個原則,沒有開悟不可以自己隨便講,如果用自己的意思來講,講錯了要背因果。古人所講的「錯下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不能不謹慎。李老師教我們講註解,古人的註解多半是文言文,我們用白話文翻譯出來。我們寫講稿,完全依照古人的註解寫成白話文;如果講錯了,古人負責任,我們不負責任。用這個辦法,所以我們不是學講經,是學講註。如果遇到註解很深,我們看不懂的,李老師教我們一個妙法:看不懂的不講。不講是這個地方沒有講清楚,不是講錯。我們謹守這個原則,在講台上天天練。只要誠心誠意,沒有私心,絕不搞名聞利養,絕對不搞貪瞋痴慢,確實會有進步,年年都有進步;進步一定有小悟,小悟就變成大悟。於是我們今天展開經卷,不必看古人的註解,我們有能力看得懂,也看出它很多的意思,這就是不斷在求進步,也不斷得到諸佛菩薩冥冥當中的加持。

李老師當時送我四個字,這四個字是關鍵:「至誠感通」。要學講經,必須要通世出世間法,通世出世間法絕對不是容易事情,李老師教我唯一的方法是用真誠心求感應。你沒有真誠,就得不到感應。當然,如果有人出來講經說法,我們就不講了;沒有人講,這才發心出來,勉強擔負起這個重擔。我在講台上講經有四十一年,平均至少每天講兩個小時,才有這麼一點小成就,可以提供大家做參考。

問:弘一大師用筆名「二一老人」,這怎麼說法?

答:弘一大師說過,他非常感嘆自己:「一事無成人漸老」、「一文不值何消說」,「二一」就是他感嘆這兩樁事情。這一生光陰虛過了,一事無成,一文不值,所以他署名為「二一老人」。

問:八萬四千法門都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否只限於受三皈依者?有心向佛而沒有皈依,譬如病重者,或者是外教,也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

答:這在淨土經典裡說得很明白,發心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念就皈依了,皈依不在形式。我心裡想著到極樂世界去,依靠阿彌陀佛,向他學習,就是皈依。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不一定要請法師做儀式。外道、修學其他宗教,如果在臨命終前,有人勸他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一聽就歡喜,真的起了「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念頭,也算是皈依。臨終最後一念嚮往西方極樂世界,念佛決定得生。

問:日本出家人吃肉,韓國出家人吃大蒜,能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答:這個不一定。《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都沒有說吃肉不能往生,也沒有說吃大蒜不能往生。往生的關鍵在信、願、行,不在吃肉、吃大蒜。

但是我們要曉得,佛為什麼教我們不殺生。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是沿門托缽,人家給什麼吃什麼,決定沒有分別、執著,這是隨緣。今天南洋小乘仍舊是托缽,還是給什麼吃什麼,並不是素食。如果出家人一定要人家煮素食來供養,是增加別人的麻煩。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絕不給人添麻煩。

要曉得,全世界出家人都沒有素食,只有中國出家人素食,我們一定要懂得這個歷史的淵源。中國的素食運動是梁武帝提倡的,梁武帝是佛門大護法,念《楞伽經》念到「菩薩慈悲心不忍心食眾生肉」,他深受感動,所以採取素食、提倡素食。素食運動是中國佛法,不是印度佛法。明白這個道理,外國人不吃素,我們一點都不奇怪了。

但是肉食在現代最好還是不要吃,因為病菌太多。現在社會上許多人得奇奇怪怪的病,病從哪兒來的?吃肉來的,現在的肉不乾淨。餵畜生的那些飼料,現在用基因飼料,非常不好!用基因飼料餵養這些動物,人吃了,將來不曉得要變成什麼樣子?所以,科學進步會把人類毀滅,不是好事情。

至於吃大蒜,這是各個地區生活環境、條件不一樣。譬如在熱帶地方,印度人喜歡吃辣,四川、湖南、貴州都是吃辣吃得很厲害。在中國,山東人蒜吃得很多,跟韓國差不多,這是地理環境的因素,他必須用這個才能調身,防止一些疾病,要明白這個道理。

佛家戒五葷,「葷」是草字頭,它是素菜,不是肉食,肉是「腥」,所以是「葷腥」。「葷」有五種,佛在《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有大蒜、小蒜、韭菜、蔥和興渠。當時中國沒有「興渠」,現在我們知道,它和洋蔥的性質相同。佛為什麼把這五種列入戒條,禁止大家食用?「五辛」是對於初學人講的,因為它刺激我們的生理,生吃容易動肝火,容易發脾氣,動瞋恚心;熟吃容易產生淫欲的念頭,所以禁止我們吃,離開這五樣能幫助我們調心、調身。如果家裡做菜,放一點蔥蒜調味做配料,用的量很小,不起作用是許可的;五辛也要吃相當的量,才會產生作用。

「酒戒」,佛為什麼要把酒列入重戒?酒醉了亂性,就會做錯事;如果酒喝了不醉,不會出事情。往年李炳南老居士跟我們講《禮記》,《禮記》早期註解的人是鄭康成(鄭玄)。鄭玄的酒量好,古人常講「三百杯」,這個典故是從他而來的。他求學結業了,要離開老師,老師跟同學為他送行,每個人敬他一杯酒,他連喝了三百杯,連小小的禮節都不失。所以,李老師講,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鄭康成這種酒量,就沒有「不飲酒」這一條戒了。因此,一定要曉得佛講經的用意何在,佛制戒律的制意何在,然後才懂得如何持戒。而且每一條戒都有開遮持犯,都不是死呆板的,什麼狀況之下應如何做法,都是活活潑潑的。

至於能否往生極樂世界,若是如理如法的修學,求生淨土,決定得生。假如五辛真的會妨礙你的性情,讓你常常發脾氣、做錯事,就不能往生了。

問:聽師父講經說:「如果被人害死,也應該抱感恩之心」。被人害死是橫死,很少會不害怕的,這種死法豈不是後果很差?是否會墮三惡道?

答:如果被人害死還是感恩的心,他不會害怕,念佛一樣往生淨土,不會墮惡道。被人害死要是有恐懼、有報復,就隨業受報,那是橫死。因此,我們不能因為這個事情,就懷疑經上講的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是橫死,他不是橫死,為什麼?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地清淨,絲毫不染著,那是無量功德。

 

返回

 

法寶流通
最新消息

 

現有淨空法師講經有聲版CD片(電腦專用片),太上感應篇2片(1∼254集),華嚴經五(161∼200集),華嚴經六(201∼240集),華嚴經七(241∼280集),華嚴經八(281∼320集),無量壽經細講二(41∼80集),無量壽經二次宣講2片(1∼107集),地藏經含玄義2片(1∼89集),及其他講演音帶、VCD及書籍,皆免費結緣,請向「社團法人華藏淨宗學會」索取: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333之一號二樓 Tel:(02)2754-7178;Fax:(02)2754-7262。或就近向各地淨宗學會索取。

 

返回

 

信息交流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您有過心靈的感觸嗎?歡迎在「學佛心得」欄目內踴躍投稿。來稿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feeling

誠邀全世界各淨宗學會,提供貴會的佛事活動消息,利用敝刊為世界佛教徒提供學佛信息。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news

有任何修學上的問題,來信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question

*所有稿件,編者有權潤飾修改。

 

返回

 

聲明啟示

淨空法師所有一切著述,暨四眾同修整理文物書刊,公開授權大眾翻印流通,但不得擅自加註版權所有,任意增減內容,非法牟利,侵害公眾權益及原著本意。


若您有任何意見,歡迎來信指導,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adv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