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  精彩導讀  雜誌下載  常見問題  繁簡轉換程式下載

2001.06.16  星期六  VOL.52


 

修行人均知起瞋恚之心,是三途種子,不能成佛。必須放下萬緣,心平氣和,提起佛號,才能與佛感應。故而瞋心常起,心即遠離淨土,修行人心中念瞋則障佛,往生無望矣!

 

卷首語
編者的話

 

慈舟法師云:「佛法不是送人情的,不同世間法,可以作人情送。古人云:『寧肯己身墮地獄,不以佛法作人情。』如何是將佛法作人情呢?假如有人障礙我,不願意我修行,我聽從他,就是以佛法作人情。這個人情一送,我就要墮苦,是不可以送的。」在家學佛,障礙甚多,讀此法語,應發警策之心,萬勿隨順塵緣,妄失佛道。

 

返回

 

經論輯要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52)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神足莊嚴故,恆令身心輕安快樂。

第三是「進」,進是精進,不斷進步,進步就自在快樂,退步就懊喪、起煩惱。真精進是心地的清淨平等慈悲,我們要在這個地方求進步,而物質、精神的受用不必求,自然在其中。這就是佛家常說的,「功德」裡有福德,「福德」裡沒有功德,所以佛菩薩教我們修積功德。「功」就是做功夫,什麼是功夫?放下是功夫。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一切不善,這是「功」;你所得到的智慧、德能、受用,那是「德」。你修「功」,自然就有「德」;不修「功」,妄想求「德」是決定求不到。

求進步,著重在「精」,精是純而不雜。如果不精進,決定不能成就。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會下是專精,初學一門深入。一門深入到什麼時候才可以廣學多聞?到戒定慧三學完成,智慧開了,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是圓教初住菩薩。這明白教給我們,沒有到破一品無明的程度,沒有資格參學,沒有資格廣學多聞。

四弘誓願說得多清楚,第一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第二是「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是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無明煩惱也要破幾分,才能進入第三「法門無量誓願學」。我們一開頭就要廣學多聞,所以用盡了心思、精力,到後來一事無成,這是不聽佛陀的教誨。最後「佛道無上誓願成」,佛道怎麼成的?善財童子最後一參參訪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無上佛道成就了。這麼清楚擺在我們眼前,我們不能依教奉行,多可惜!所以,要知道精進無間,才得自在。

最後是「慧」,這是自性般若智慧起用。心不散亂了,實在就是《彌陀經》講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四神足裡,「念」就是「一心不亂」,「慧」就是「心不顛倒」,這樣才得大自在,才能事事如意。這四條能發神通,所以稱為「神足」;「足」是表圓滿的意思。我們知道這個道理,就曉得怎樣修法。

凡夫修行最大的障礙,是我、法二執,我執造成了煩惱障,法執造成了所知障。所以,佛教人第一要把「我」執捨棄,才能找到真正的「我」。這個「我」是佛經講的「常樂我淨」的「我」,禪宗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是真正的自己。如果執著這個身是我,就永遠找不到真的我。這個身是假的,不是真的,剎那生滅,捨了假的,真的就現前了。因此,能夠依教修四神足,就能「恆令身心輕安快樂」,這是受用。

『輕安』是佛法修學最初證得的境界,身心安樂,永離煩惱。凡夫身體粗重,就是煩惱、習氣太重,得不到輕安。當我們自己修學功夫得力的時候,輕安的境界會現前,但是時間很短,不能保持。有許多同修都有這個經驗,特別是在念佛、誦經的時候,偶爾會短暫的感覺身心清涼自在。有人在念佛的時候,突然感覺身體沒有了,非常舒適,這都是輕安的境界。如何能永遠保持?那就是功夫。

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這時沒有妄念,也就是離開了妄想、分別、執著。可是剎那之間,妄想、分別、執著又起來了,這時境界就沒有了。這雖然很短暫,但證明了佛講的這個境界是真的。這個境界是真實受用,人常住在這個境界裡面,頭腦是清醒的,對於世間一切眾生、一切現象的變化,就會看得很清楚,所謂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種能力就稱為「神通」。為什麼我們看不清楚,他能看得清楚?他在覺,我們在迷。所以,這些覺悟的人幫助我們迷惑顛倒的人,教導我們一定要求覺悟,才能真正解決問題。不依靠別人,靠自己,不需要常常求別人指點,自己比誰都清楚,這個多好!

因此,一定要修「四念處」,四念處是看破,純粹是智慧;修「四正勤」,斷惡修善;修「四如意足」,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然後才真正能夠得到欲自在、念自在、進自在、慧自在,這個大自在確實是可以證得的。何時證得?完全在個人。你真精進,就早一天得到;你懈怠,就晚一天得到。這個「晚一天」,這一天的時間很長,可能是來世,可能是後世,也可能是無量劫之後。因此,不精進就會墮落,一定要精進不懈。


返回


楊枝淨水
反省懺悔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我們生活在世間,一切為社會、為眾生,不為自己。如果為自己,就不必住在這個亂世,可以早一天去親近阿彌陀佛。我們對於西方淨土全程肯定,絲毫疑惑都沒有,往生的道理與方法也明瞭,決定去得了。《地藏經》、《華嚴經》上說,世間眾生愈是有苦難,愈是需要幫助,所以在我們的身體還沒有壞之前,能使用一天就幫一天忙。年輕人發菩提心尚且如此,何況像我這個年齡?七十歲是退休的年齡,這一生的事情已經結束,要辦自己來生的事情,希望來生比這一生過得更好。由此可知,退休之後是反省懺悔、改過自新、斷惡修善,真正能這樣覺悟,來生才能比這一生更好。

世間人沒有接觸佛法,不知道法界的真相,但是普遍都相信有天堂、地獄,有餓鬼、畜生,總希望來生能夠生到天上、人間享福,不至於變餓鬼、變畜生。有許多人年輕的時候氣旺,剛強之氣造作一些罪業,晚年的時候多半都會懺悔,知道自己做錯的事太多,對不起眾生,對不起社會。我過去曾聽李老師說,慈禧太后晚年也懺悔,在臨死之前很感慨的囑咐後人:女子不要干政,這是她的懺悔話。梅光羲居士在《無量壽經》序文裡提到,清朝早年宮廷裡念《無量壽經》,從《無量壽經》裡建立共識,所以清朝每一代的帝王確實非常英明有智慧,沒有依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大家統統依照佛的意思來做,人人心服口服,沒有話說。慈禧是咸豐的妃子,干政後廢除了宮廷讀經制度,一切要依她的意思去做,所以大家尊稱她作老佛爺,要依照老佛爺的意思,不依《無量壽經》,結果是亡國。她只知道鞏固自己的權位,不知道鞏固國家及人民的利益,作威作福,造作深重的罪業。所以,人在晚年的時候,在臨終的時候,只要有良心,沒有不悔過的。這些人一生造作罪業,臨終知道後悔,做出一個好樣子,這也是表演給我們看。

佛家教我們每天反省、懺悔、改過,才能避免造作罪業。所以,佛門的早晚二課,早課是提醒自己,今天一天要依教修行,不違背佛的教誨;晚課是反省,細細的省察,這一天有沒有造作罪業?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樣才叫修行人。修行是修正自己的思想、言語、行為;希望自己的善業與日俱增,自己的惡業天天減少,這就是功夫得力。功夫能得力,自己就能做得了主宰,在十法界、一真法界、極樂世界,想到哪裡都能辦到。

功夫不得力的人,自己做不了主宰,正如《地藏經》上所講,必然是「隨業流轉」。業力做主宰,必然是惡業多,善業少,作主的是惡業。這種情形非常明顯,我們自己稍稍反省一下就會發現,是業力在主宰我們。譬如我們很想學好,偏偏做壞事,這就是業力在主宰。業力是妄想、習氣、貪瞋痴慢,順心意的境界起貪心,不順自己意思就生瞋恚。假若死的時候還是業力作主,業力會牽引你入六道輪迴,如果是惡業必然牽引你往三惡道;善業做主宰,就是人、天二道受生;起心動念都是利益眾生、利益社會,生三善道。淨業能做得了主,才能生佛國。淨業就是一切時、一切處,處事待人接物,自己的心都能與清淨平等覺相應,都能與四弘誓願相應,都能與三福、六和、三學、六度相應,就是菩薩,已經超凡入聖,必定生在佛國。

儒家教學的目的,希望大家做聖人、做賢人、做君子,而達到這個目標的原則,要從「格物致知」下手。格物裡特別講求「克己」,克己是克服自己的習氣;不能克服,格物就沒有功夫。格物是克制欲望,人都有欲望,欲望不是好事情,所以一定要把享受的欲望克服、降低。

佛法講,欲望愈降低,你在欲界天愈往上升。欲界六層天愈往上,欲望愈少,來生享天福;欲望愈濃、愈執著,果報是往下墮落。佛法教人要作佛,要超越三界、十法界,所以教人一定要斷欲望。心理上不能有絲毫的欲望,要捨得乾乾淨淨,要知道這是六道輪迴的根本。你能夠捨棄欲望就是捨棄六道輪迴,捨棄了六道輪迴,再到六道輪迴來,就是菩薩度眾生,是乘願再來,不是輪迴來受報。示現的種種形象,都是為了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都是來唱戲、表演的,來教化眾生、啟發眾生,我們要能體會佛所說的甚深義趣。

 

返回

 

蓮語珠璣
印光大師開示

 

 ◎佛所說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乃發揮因果之究竟者。有謂因果為小乘,而不肯提倡,是皆專事空談,不修實德者。如來成正覺,眾生墮惡道,皆不出因果之外,何得獨目之為小乘乎。其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此所謂道,果何道也。非誠明合一之道乎。誠即明德,乃吾人即心本具不生不滅之妙性,乃性德也。由無克復之功夫,則不能顯現,故謂之為陰。即明明德之上一明字。乃朝乾夕惕,兢業修持之功夫,即修德也。修德之事顯著,故謂之為陽。修德功極,性德圓彰。誠明合一,即所謂明明德而止至善也。前此之功夫,為格、致、誠、正、修。後此之事業,為齊、治、平。然此誠明合一,明明德而止至善,以迄于齊、治、平,非憑空即能如是。固自有使之不能不如是者在。何為使之不能不如是者,即所謂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也。人雖至愚,決無好兇惡吉,幸災樂禍者。聞積善必有餘慶,積不善必有餘殃,賢者必益加勤修,不肖者亦必勉力為善。勉為既久,則業消而智朗,過無而德明。昔為不肖,今為大賢。是知誠明之道,于自修則已具足。於教人,非以因果相輔而行,亦不易盡人悉各依從也。合因果誠明二法,方為聖人繼天立極,垂型萬世之道。亦即自心本具之光,與普照法界之佛光也。(續)婺源佛光分社發隱

 

返回

 

多元文化論壇
普入一切世間

      

《華嚴經》講的「普入一切世間」,著重在「普」字,這個法門就是我們現前正在推動的多元文化。「一切世間」就是多元文化。如何能夠「普入」?普是平等,真誠、清淨、平等。我們對一切世間各個不同的國土、族類,不分宗教信仰、不分歷史文化,一律平等看待,這樣才能「普入」。

現前我們看到這個世界不安定、不太平,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人,大多數都沒有安全感,這是非常可悲痛苦的現象。我們再仔細一觀察,古往今來,這個世界有不少的宗教,創教的這些神聖都提倡要愛世人。佛家所說的大慈大悲,跟「神愛世人」的意思完全相同。伊斯蘭教的經典,幾乎每一段經文的頭一句:「阿拉是仁慈的」。由此可知,這些教主、神聖他們心目當中,確實沒有國家界限,沒有族群的界限,也沒有宗教的界限,心胸都是廣大的,都是「普入一切世間」。

這些宗教傳到今天至少都有一千多年,基督教兩千年了,如果再往上推,從《舊約》裡面去看,超過四千年。佛教在中國歷史上記載,也有三千年。印度教就更早,印度教是佛經裡講的婆羅門教,現在世界公認他們至少有八千五百年的歷史,他們自己說有一萬多年。這些宗教在全世界傳播、弘揚,都是普入一切世間。為什麼今天社會還是這樣動亂、不安?這些救世主降臨在這個世間,並沒有帶給我們真正幸福美滿的生活,安定和平的生活環境,這是什麼原因?實在說,神真的是愛世人,佛真的是大慈大悲,我們怎麼知道?從經典教誨裡面知道的。

他的愛,他的和平安定、繁榮幸福,不是他賜給我們的,我們以為要求他賜給我們,這個觀念錯了,這是迷信。應當是我們學習他,向他學習,實踐他的教誨,這就正確了。基督教徒要學習耶穌,伊斯蘭教徒要學習穆罕默德,佛家的四眾弟子要學習釋迦牟尼佛。他們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我們要認真向他學習,把他的言教都落實在自己的生活上,落實在自己的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佛菩薩的大慈大悲就落實了。每一部佛經最後一句:「信受奉行」,人人都能夠依教奉行,就是神聖、諸佛菩薩的加持,這是他們對我們的保佑、恩賜。

佛教用現代話來說,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其他每一個宗教,我仔細去讀他們的經典,與佛教沒有兩樣,何嘗不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這些宗教的創始人都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我們後人尊稱他為神聖。中國人對於神、聖的解釋,意思很接近,這兩個字的意思都是指對於宇宙人生真相通達明瞭,而沒有障礙,即《華嚴經》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就稱作神、聖。由此可知,神人、聖人就是一個通達明白事理的人,對於事理迷惑而不通達、不明瞭,就稱為凡人、凡夫,凡聖差別在此。

經論裡面常講,凡夫覺悟了,就是聖人;聖人迷惑了,就是凡夫。凡聖不二,怎麼不二?凡夫跟佛過去不二,佛過去沒有成佛的時候,也是凡夫;我們現在是凡夫,跟佛過去在修行、初發心的時候,不是不二嗎?佛跟凡夫也不二,凡夫聞到佛法,將來修行證果成了佛,跟佛也不二了。佛在經裡這些話講得很多,我們要細細去體會,尊重自己的性德,不再迷惑顛倒,就能夠轉凡成聖。這是這一生我們作人唯一的一樁大事,其餘都是雞毛蒜皮,不足以掛懷;換言之,應當完全放下,就對了。

學佛是這個學法,修學其他宗教都沒有例外。我們從《華嚴經》裡面得到很大的啟示,世出世間所有的賢聖、所有宗教裡面的神聖,乃至於宗教的領導人、傳教師,哪一個不是諸佛如來的化身?其他宗教聽到我們這個說法,他要是真正懂得意思會點頭,他要是不懂這個意思就會反駁。站在他那個教的立場,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就是他們上帝的化身。《華嚴經》上講「主伴圓融」,一個主,其他都是伴;在佛教,釋迦牟尼佛是主,其他宗教教主是伴;在基督教,基督是主,釋迦牟尼佛也是伴。主不是一個,各個都能作主,這才叫「一」。所以,「一」不是獨一,是任一,在佛法裡面就見到清淨平等覺。

說真實話,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哪一個眾生不是諸佛如來化現的?都是。諸佛如來是什麼?不是一個人,你若將諸佛如來看作是個人,就講不通了。諸佛如來是自性,《華嚴經》云:「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跟識是一不是二。我們說話為了方便起見,說心是體,識是作用,體跟用是一樁事情。稱佛、稱如來,稱佛是從相上、上講的,稱如來是從性上、理上講的。我們把這些名詞的含義都搞清楚,問題就解開了,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哪一法不是心性?哪一法不是如來?哪一法不是諸佛?法法皆是。

為什麼會有六道、十法界?總的說法,就是迷悟不同。徹底覺悟,在事相上成佛了;迷惑顛倒,在事相上是凡夫。生死凡夫是從事相上講的,不能從性體上講,從性體上講完全平等,沒有兩樣,眾生與佛是一不是二。所以,我們必須深深去體究,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本是一體,這是佛在經上常說的,「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這才講到真正究竟的圓滿,他在相上當然是「普入一切世間」。我們今天在事上普入,宗教的傳教確實不論哪個宗教,不分國家、不分族群,都在傳播,希望一切群眾信我的教,這就是普入一切世間。

他是普入一切世間群眾,沒有普入一切世間宗教,宗教與宗教對立,我不入你的教,你也不入他的教,這還是不能普入,這個入只入了一部分,另外一部分不能入。這又是什麼原因?還是妄想、分別、執著。佛門裡面還要分宗分派,彼此格格不入,這是對於諸佛菩薩的慈悲完全不了解,他只慈悲他自己小圈圈裡面的人,不同宗派的人就不慈悲,那不同宗教的人當然就更不慈悲;不但不慈悲還對立,一對立之後就變成鬥爭,人走上鬥爭,社會怎麼會安定和平?民生的福祉全被破壞了,這不是佛法。

所以,不僅佛門裡面,所有一切宗派法門,我們都要平等的尊敬。《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修學的法門都不一樣,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愛,自己謙虛,推崇別人,這是佛在此地教導我們的。《華嚴》是世尊示現成佛第一部講的經,第一部經就教導我們修學的良好態度,我們要把這個意思引伸,對待世間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學術思想,都要包容、尊敬。

讀了《華嚴》之後,我們很清楚,「本是同根生」,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哲學思想,就像一棵大樹不同的枝幹,根是一個。所以,任何宗教、學術思想只要深入,真正像佛法講的徹法底源,問題就解決了,什麼爭執都沒有了。因此,諸佛如來看到一切眾生,不管你講什麼,他都點頭,因為他真正徹法底源。我們沒有找到根本,在枝葉上,這個枝跟那個枝會打架。找到根時,原來是一家,原來是一體,什麼都化解了。由此可知,這個世界的動亂紛爭,根本解決之道,用佛家的術語來說,就是「深入經藏」、「深解義趣」。

我們跟其他宗教往來,絕不拉信徒,要他信我的教。我們鼓勵他,深入他的經藏;他要是入得深,到最後跟我們就變成一家。他入得淺,他有妄想、分別、執著,如果我們也有妄想、分別、執著,就產生矛盾、對立,化解就困難了。因此,一定要深入,深入到最後,一個根生的,原本是一體,都沒有錯,這個問題才真正得到解決,才真正能夠「普入一切世間」,得大解脫,這是我們要學習的。

(節錄自《華嚴經》第374卷)

 

返回

 

答疑解惑                      
                      淨空法師解答於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問:我覺得信、解、行、證的「行」最難,如果不能證得,往生淨土是否完全沒有把握?

答:往生淨土並沒有要我們證果,這是淨土法門殊勝之處;除淨宗之外,其他的法門都要證果。大乘從菩薩初信位逐漸向上提升,小乘從須陀洹果也是逐漸向上提升。淨宗法門可以「帶業往生」,雖不需要證,也要有能力伏住煩惱習氣。如果伏不住,常常又犯,就不能往生。伏住之後,根沒有斷,但是可以不犯,也就是說順逆境緣當中自己有忍辱的本領,可以忍耐不發作,能養成這個功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沒有障礙。

這個功夫怎樣養成?一定要看破、放下。常常想著佛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要去認真,不要去計較,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我們的心就平了。看到別人過失,那是他的過失與我不相干;只要我自己不動心,我就能往生。一些修行人不能成就,最大的麻煩是把別人的過失放在自己心上,不肯放下,這個麻煩大了;看到這個人也不對、那個人也不對,牢牢記在心上,把自己往生的機緣毀了。聰明人看到一切眾生造極重的罪業也不放在心上,他的事情與我有何相干?真正是好的同參道友,就提示、規勸他,但是古人告訴我們,勸人頂多三次,四次就變成冤家對頭。勸三次,他不肯改過,就不要再勸,見了面恭恭敬敬、歡歡喜喜,做朋友不要做冤家,這是古聖先賢教我們在這個世間處世待人的原則。

問:聽師父講經時,整個人體像被一種氣體托起,頭頂有東西往下鑽,有撕裂的疼痛,是何原因?

答:在你讀經、念佛、經行,或者拜佛的時候,一切境界現前都不需要理會,就沒有事情。如果你去理會它,就受它的干擾,就會變成魔障。魔障不怕,魔障可以破除,只要不理會就沒事,一段時期之後,這種現象就不會現前。

問:自從認識了《無量壽經》,就堅持早晚讀誦。但是每天還犯過失,要如何才能收住這顆心?

答:你能問這個問題,就說明你已經覺悟了,佛家講「始覺」。過失實在講是無量劫的習氣,現在想斷當然不是容易事情;雖不容易,一定要斷。如何克服自己的困難?古大德教給我們的方法是讀誦,要堅持每天認真讀誦,一天都不缺。讀誦的時間可以自己選擇,要是時間多,每天念兩、三個小時;如果工作繁忙,每天念一個小時或者半個小時。半個小時也不算少,天天不缺,這是功夫。有一天缺了,明天再來補,你的功夫就斷了。決定要堅持,一天不能缺。你念上個三年五載,十年、八年,不知不覺就能夠脫離習氣。所以,古聖先賢教誨薰習的力量很大,這個我們要能體會,不可疏忽。

問:前段時間我一直誦《無量壽經》,心裡很歡喜,後來遇到九華山師父,說我以前謀財害命,讓我誦《地藏經》,可是誦起來很吃力。現在每天拜《地藏經》、誦《無量壽經》,這樣修學可以嗎?

答:假如你到天台山再遇到一個法師,教你誦《法華經》;再到五台山去,一個法師教你誦《華嚴經》,你遇到一個法師就修一個法門,遇到兩個法師就兩個法門,遇到三個法師就走到三岔路口,遇到四個法師就在十字街頭;再遇到多的,就不知道走到哪裡去了。所以,古人教導的話有道理,我們跟老師只能跟一個。

我初學佛的時候跟李炳南老居士,那時我沒有出家,一入門就是堅持三個條件。第一就是以他為老師,唯一的老師,除他之外,任何出家、在家的法師大德講經說法,一律不准聽。第二,所看的書籍、學習的功課,由老師指定,老師沒有指定的一切經論都不可以看,這就是「一門深入」。第三,你以前學的,我一律不承認,從今天起,一切從頭開始。我親近他老人家之前,曾親近過章嘉大師三年,跟方東美先生也學了一段時期,全都作廢,從頭開始。這才能成就。

老師跟我約定五年,決定要遵守。而我遵守他的條件三個月之後就見到效果,什麼效果?妄念少了,智慧多了,心清淨了,頭腦靈光了,聽東西能聽得懂,體會有相當的深度,六個月之後生歡喜心,這個辦法高明!他老人家要我守五年,我自己延長五年,我遵守他這個方法十年,根才紮得深。不聽教誨就沒有辦法了,這是現在人很困難的地方,現在人喜歡廣學多聞,不能深入,不開智慧,所學的是常識不是智慧,智慧是從清淨心裡得來的。只跟一個老師學一部經,容易得清淨心,搞多了、搞雜了,變成一種佛學常識,想深入就太難了。

問:我是將父母度成佛後自己再往生,還是我先往生之後再來度他們?

答:佛在經論上常常教我們,隨緣而不攀緣。隨緣才能得自在,自己要想怎樣做,往往事與願違,反而做不到。你認真努力依照佛陀教誨去修行,常將你的功德迴向給父母,就是一個孝順的兒女。而自己確實要具足深信切願,要發願往生,至於你先走還是你父母先走,這是業力在主宰,自己做不了主,這個很難說的。最好能夠勸父母也念佛,就是大孝。

問:我的外甥女被鬼神上身,有她的內外祖父母,她的祖母說她很苦,請求超度她與自殺死的母親。似乎現在鬼神一直在她身上來去自如,不知有何辦法?

答:這些事情過去在我們念佛堂發生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老林長往生的時候,他的冤親債主也是附在一個同修身上,請求超度。他頭一個請求是皈依,然後請求聽經。所以,「新加坡佛教居士林」二樓跟一樓的電視,每天播放的講經錄像帶,二十四小時不中斷,就是為他們播放的。她來求妳,妳可以比照這些方法來幫助她。最好能夠在功德堂為她立牌位,每天自己能夠到功德堂去誦經,或者是誦一部經,念一、兩個小時的佛號給她迴向。也跟她約定期限,比如說:為她念一百部《無量壽經》、念十萬聲佛號,以這個功德迴向,這是專門為她讀的、為她念的,她的願望就達到了,以後這個事情就不會再發生。

 

返回

 
淨空法師說故事

隨緣得大自在

 

飲食愈簡單、愈少,對身體愈好。瘦一點沒有關係,中國古人常講,「有錢難買老來瘦」,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很瘦,他活到九十七歲,身體健康,身體輕力。從哪裡看得到?從爬山。他跟很多年輕人一起爬山,他走在頭一個,他走到山頂等了好半天,才有一個人上來。所以,吃的東西太多、太好,身體就很重,上山很吃力。他居住的環境只有十五坪,是很小的一個房子,一生就住在那個地方。生活隨緣,絕不攀緣,別人供養他的東西都拿出來供眾,自己沒有絲毫享受。我們看了他十年,十年如一日,他不是裝出來的,是已經養成一種生活習慣。所以,一切都隨緣,就得大自在。一切為眾生,決定不為自己。

(節錄自《太上感應篇》第122集)

 

返回

 

 
關愛生命實例

與野蜂共處

 

――7年來放棄6次搬家的機會,只爲照顧上萬隻幼小的生靈

 家住成都飛機工業公司50117號的周勳英女士近日憂心忡忡地告訴記者,她住了近20年的房屋即將被拆除,可她不知道與她相處了7年多的上萬隻野蜂該如何處理。

說起周女士家的野蜂,還有一段人蜂共處一室互不相擾的因緣。據周女士回憶,那是19944月的一天,她偶然發現屋頂牆角的電線上懸有一個雞蛋殼,周女士開始以爲是鄰居小孩的惡作劇,仔細一看,發現有幾隻野蜂忙進忙出,原來是一個蜂巢。

出於對小生靈的憐愛,周女士沒有將它們趕出家門,而是順其自然,任由蜂兒進進出出,採蜜築巢。結果,蜂兒愈來愈多,蜂巢愈築愈大,僅僅8個月的時間,一個長78釐米、厚37釐米、寬60釐米的蜂巢就在周女士家誕生了。蜂兒的數量驟增到上萬隻,並漸漸成爲周女士家中的一部分。

爲了保護蜂兒,周女士可謂煞費苦心。7年間,周女士有6次搬家的機會,可是想到成群的蜂兒今後無人照顧,周女士猶豫了很久還是放棄了。7年來,周女士一直守護著15.9平方米的陋室和生活在其中的無數小生靈。由於蜂巢恰好當戶,周女士爲了不驚擾蜂兒,特意封了原來的門,另闢一道門進出;陋室中唯一的窗戶終年不閉,只爲了蜂兒進出方便;窗台上還專門放置了一盆盆花草,室內也從不使用滅蟲劑之類的藥物。

如今的蜂兒「業績」累累,蜂巢已經有85釐米長,周長達1.5米多;在另一道門的前面,蜂兒們又開始了新的「工程」--開始築建第二個蜂巢,不過現在才雞蛋般大小。可現老房子要拆了,周女士不得不忙著搬家。蜂兒彷佛也通人性,據周女士說,近日,蜂兒們便漸漸的飛離了她家,如今已是蜂去巢空,不過牠們偶爾也會飛回來看看主人。

對於周女士與上萬隻野蜂相處,大多數人都爲她愛護小生靈的舉動所感動,可也有不少人嘲笑她是個神經病,和野蜂住在一起。據周女士說,曾經有一隻蜂兒偶入鄰居家,女主人尖叫著要打牠出,幸虧她及時勸阻,救回了蜂兒。除此之外,這上萬隻蜂兒對人友好,以床爲界,只在一半的空間裡活動。甚至掉在地上的死蜂或蛹蟲,蜂兒們也會自己動手搬出屋子,始終保持室內清潔。周女士一家三口整整7年與蜂兒同吃同住,加上許多慕名前來參觀的人,都從沒有被野蜂傷害過。

現在周女士最擔心的是如何保護這兩個一大一小的蜂巢,她相信如果自己不搬,蜂兒們也會陸續飛回來,絕對不會離開她。周女士手上還有一疊厚厚的記錄蜂兒生活習性的資料,她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將這套房子保留下來,將蜂兒們保護起來,對人蜂同居一室的現象進行研究。

目前周女士在自己的新家陽台上留出了蜂巢的位置,實在不行,她將動手搬蜂巢。她最大的願望是蜂兒們能跟她到新家來,讓她繼續保護牠們。周女士告訴記者:「保護生靈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需要更多的人加入關愛生命的隊伍,這樣的世界才會更和諧。」

 

返回

 
法寶流通

最新消息

 

現有淨空法師講經有聲版CD片(電腦專用片),太上感應篇2片(1∼254集),華嚴經五(161∼200集),華嚴經六(201∼240集),華嚴經七(241∼280集),華嚴經八(281∼320集),無量壽經細講二(41∼80集),無量壽經二次宣講2片(1∼107集),地藏經含玄義2片(1∼89集),及其他講演音帶、VCD及書籍,皆免費結緣,請向「社團法人華藏淨宗學會」索取: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333之一號二樓 Tel:(02)2754-7178;Fax:(02)2754-7262。或就近向各地淨宗學會索取。

 

返回

 

信息交流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您有過心靈的感觸嗎?歡迎在「學佛心得」欄目內踴躍投稿。來稿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feeling

誠邀全世界各淨宗學會,提供貴會的佛事活動消息,利用敝刊為世界佛教徒提供學佛信息。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news

有任何修學上的問題,來信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question

*所有稿件,編者有權潤飾修改。

 

返回

 

聲明啟示

淨空法師所有一切著述,暨四眾同修整理文物書刊,公開授權大眾翻印流通,但不得擅自加註版權所有,任意增減內容,非法牟利,侵害公眾權益及原著本意。


若您有任何意見,歡迎來信指導,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adv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