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  精彩導讀  雜誌下載  常見問題  繁簡轉換程式下載

2001.06.09  星期六  VOL.51


 

為何妄念常起?乃在不明佛理,不知所受皆苦;不知人命無常,故心放逸散亂。若能了知命存在呼吸之間,為了生死,當力求解脫,則心漸可收矣!

 

卷首語
編者的話

 

在人的五官中,耳聰目明即是康健的表徵。然而在耳與目的作用上,人們常常比較相信耳朵所聽聞到的,對自己眼睛所親睹的,則常抱懷疑的態度。這是一般人的通病,也因此常被流言蜚語所干擾及傷害,因此我們修行人於耳目之間應當小心謹慎才是。

 

返回

 

經論輯要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51)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神足莊嚴故,恆令身心輕安快樂。

這一句是將十善業落實在「四如意足」,四如意足也稱作「四神足」;『足』是滿足,真正達到究竟圓滿。神足也稱作「思惟」、「如意」,「如意」比較容易理解,即「稱心如意」。我們仔細觀察這兩個名稱「神」、「如意」,「如意」的頭是回過來的,「回首如意」,佛家講「回頭是岸」,回頭就如意了。無論你在社會上有多高的地位,有多大的權勢、財富,知道回頭就如意了。佛法講「看破、放下」,「四念處」是看破,「四神足」是放下。「四神足」是欲、念、進、慧,這些名詞在經論裡用得非常廣泛,應用的處所不同,意思就不相同。

第一是「欲」,欲是欲望。一切眾生都有種種希求、仰慕,如果不能把這些放下,就無法脫離六道輪迴;放下一切欲望就得大自在。一般人的觀念認為:世界不斷在進步,是什麼力量推動的?欲望。而進步到最後怎麼樣?世界毀滅,同歸於盡。所以,佛教我們放下、回頭,很有道理。人一生拚命在追求欲望,得不到休息,身心的壓力有多大,而所得到的享受,實在是得不償失!人貪求欲望,增長貪瞋痴,付出那麼大的代價,試問:你享受什麼?所以,看不破、放不下,不知道這一生為何而來,不知道日子怎麼過,這個多可憐!多可悲!

釋迦牟尼佛是王子出身,可以繼承王位,過富裕的生活,何必要出家、日中一食、三衣一缽、樹下一宿?這是教導我們:心地清淨,全身放鬆,身心無絲毫的負擔,這種日子是最幸福、最美滿、最快樂的生活,這就是「神足」、「如意」。如意能生神通,所以稱為「如意通」。

何謂「神通」?神通是我們的本能,本能何以不能現前?因為身心太緊張,使我們本有的智慧德能透不出來。如果心裡無事,身心放鬆,智慧德能就現前了。所以,神通不是從外得來的,是自性本具的。大乘經常講,我們的心性與諸佛如來的心性無二無別,心性本具無量智慧與德能。

佛教我們要覺悟,諸佛菩薩念念當中求覺悟,求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決定不求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過最低水平的生活,這是人生最幸福、最美滿、最究竟的生活,這個道理沒有人懂!今天說起來,也沒有人相信,要深深思惟,冷靜觀察才能看到。其實世間所有一切都是累贅,連身體都是累贅,身外之物愈多,負擔愈重,日子過得愈辛苦。只要想想佛菩薩、祖師所示現的,我們就覺悟了。

一切放下,一心只求正覺,一生為別人,不為自己,這是最快樂的人,所謂「助人為快樂之本」,幫助別人是真快樂。貪圖一切的名利、五欲六塵的享受,是真正的痛苦。自己心地清淨,一無所有,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才會如意,這叫「神足」。

我們今天是希求世界和平,社會安定,這是第一個條件。如果世界不和平,社會不安定,什麼都不能談,誰有心思來學道?要達此目標,決定要教學-聖賢的教育。但現在大家都把聖賢教育忘記了,不但忘記了,提起來都反對,認為這是古老的東西,這樣的錯覺,在一切大眾心中生了根,你就想這個事情多難!所以,今天我們要想幫助眾生,先要從自己做起。學一條做一條,做到了再跟人說,別人才能相信。我們自己的力量非常薄弱,眾生的業力這麼大,我們怎麼能轉得過來?轉不過來也要轉,能轉幾分算幾分,決定不氣餒,決定不能放棄。

我們不能影響別人,是我們的心不誠,行為做得不夠好;果然是真心誠意,如理如法修學,為眾生,決不為自己,這是接引眾生的前方便。所以一定要「離欲」,然後才能成就性德之德能。因此,「四神足」擺在斷惡修善之後,你才會真正發現到,凡夫的價值觀與聖人不同;聖人的價值觀是真實的,凡夫的價值觀是虛妄的。如果自己沒有辦法做到斷惡修善,你也無法體會到,必須通過斷惡修善,才能體會到佛菩薩如何自在。

第二是「念」,在經論的註解裡稱為「一心正住」,這是「念如意足」。這個說法,念佛人立刻就能體會到《彌陀經》講的「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念就如意自在了。「一心」是真心,這才能稱得上「正住」。《金剛經》中,須菩提尊者向世尊請教,心要安住在哪裡?安住不妥當,就不如意、不自在,就是「邪住」,不是「正住」。正住是一心,即《彌陀經》講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

我們要怎樣契入這個境界?淨宗法門妙,一句「阿彌陀佛」老實念,就能契入。「老實念」,關鍵在老實。我們念佛念了很久,沒有得到一心正住,原因就是不老實。不老實是有疑惑、有夾雜,還有間斷,所以功夫不得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的綱領,「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是一心,「淨念相繼」是正住,這個「住」是佛住,菩薩也是住在「佛住」。通常我們說菩薩住六度,聲聞住四諦,緣覺住十二因緣,這個「住」是講存心。天人住十善、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只有三途的眾生心住在貪瞋痴,起心動念都是貪瞋痴。

所以,我們自己如果起心動念也落在自私自利,貪瞋痴慢,是非人我,前途是三惡道,走的路是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這個世間很短暫,一百年光陰一彈指就過去了,到哪裡去?到惡道去。你到惡道去是自作自受,沒有任何一個人干涉你,沒有任何一個人左右你。你作佛、下地獄,完全是自己的事情,什麼人都幫不上忙,什麼人也障礙不了,佛菩薩對你也無能為力,這個一定要懂得。

佛菩薩對眾生的慈悲加持是教學,我們能接受教學,能夠領悟,能夠改過自新,就「回頭是岸」。從哪裡回頭?從六道回頭,從十法界回頭,向一真法界,這是回頭是岸。六道、十法界是妄想、分別、執著,「回頭」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捨棄,捨掉六道!六道最重要的業因就是「見思煩惱」,見思煩惱造成六道輪迴。「見惑」歸納五大類: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思惑」:貪、瞋、痴、慢、疑。你把見思煩惱統統放下了,從這裡回頭,這一回頭就是十善業道。

所以,如果對於「見思煩惱」不能夠理解,你就記住最簡單的「十善業」,十善業的反面是十惡業。從殺、盜、淫回頭,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從妄語、兩舌、惡口回頭,一生不打妄語,不自欺欺人,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你就真的回過頭來了。「回頭」就是佛菩薩,就不再作凡夫。意三就是貪、瞋、痴,從貪、瞋、痴回過頭來,不貪,不瞋,不痴。不但世間一切法不貪,出世間法也不貪,你的念就清淨了,這時才「一心正住」,對待一切眾生就跟諸佛菩薩一樣。教化眾生時,他是菩薩種性,就用「六度」教他;他是聲聞種性,就用「四諦」教他;他是天人種性,就用「十善、四無量心」教他,這是教化眾生的方便。與自己一心正住有沒有妨礙?決定沒有妨礙,這樣才成就無量無邊真實功德。

我們的心究竟安住在哪裡?《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就是正住,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不是凡夫能做得到的,所以佛才為我們說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是方便。諸位要知道,真實法是說不出來的,佛能說得出來的,佛能表現出來的,全是方便法。所以,佛在經上才告訴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聰明人從方便而悟入真實,這就是佛的教學真諦。沒有方便,我們就無從下手,所以方便法要用,不能執著。經上舉的比喻很好,像過河,我們要用船,船是方便法,過了河之後,船就不要了。佛法就像船一樣,我們可以用它,不能執著它,執著就錯了,這才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必須心地乾乾淨淨,一塵不染。

六祖惠能大師說得很好,「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就是《金剛經》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生度化眾生的心,「無住」與「生心」是一不是二。我們凡夫生心就不能無住,要無住就不能生心,總是兩邊合不攏;諸佛菩薩生心跟無住是一不是二。大家慢慢從這裡去體會,才能領略一點圓教的思想與義趣。

空、有是同時的,這是大乘教常說的「不二法門」。所以歐陽竟無先生說:「佛法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佛法就是佛法,世間任何一法不能與之媲美。」什麼原因?世法是從意識裡生的,佛法是從真性裡流露出來的。我們如何能契入境界?要用一心,但起個念頭就是二心。這個地方要記住,一般人起念是妄想,不起念是無明,都不是一心;凡夫不是落在妄想這一邊,就是落在無明這一邊。

真心到底是什麼樣子?「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同時」。「寂」就是無住,「照」就是生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就是「無住生心,生心無住」。我們幫助一切苦難眾生要盡心盡力,認真努力,做的時候和做了以後,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這是「寂照雙融」的境界。凡夫做不到這個境界,凡夫做了一些好事,就覺得自己做了很多好事,功德很大,念念不忘,這是著相,心不清淨。作跟無作是一不是二,決定不著相,不但沒有執著,連分別、妄想都沒有,才稱作「一心正住」,你的念就自在、如意。

「四神足」的前兩條最重要,尤其是「念」。實在講我們非常幸運,在無量法門裡遇到淨土這個方便法門,教我們把心恆住一句佛號之中。這是不是有念?是有念。用這一念止一切妄念,無論做什麼事,心裡只有阿彌陀佛。譬如我們修六度,六度落實在生活當中,心裡是阿彌陀佛;我們處事待人接物,學四攝法,心裡也是阿彌陀佛;斷十惡、修十善,心裡還是阿彌陀佛;所有一切的修學,統統歸到一句「阿彌陀佛」。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不起第二個念頭,這叫念佛人,這個人決定往生。念念抓住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的命根,只有阿彌陀佛是真實,其他一切都虛妄,這才叫「老實念佛」,比什麼都重要!

我們一心住在「阿彌陀佛」上,沒有分別、執著,沒有間斷。日常生活當中,依著經典的教導,不違背我們提出的五科。第一「淨業三福」,第二「六和敬」,要真幹!別人跟我不和,我跟他要和,我們各人走各人的路。他跟我不和,他要走六道,我要跟他和,我走西方極樂世界。我能幫他,我盡量幫他,實在幫不了,也不能受他的牽累,他墮三途,我不能跟他去。這也是經上佛常說的,先度自己,自己不能得度,要想度別人無有是處。

第三「三學」:戒、定、慧。《無量壽經》講得非常具體:「善護三業」是戒學,「三昧常寂」是定學,「觀法如化」是慧學。第四「六波羅蜜」,第五「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我們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遵守這五大科目,這是菩薩道。別人不走,我走!我知道這是菩薩大道,我們要把心住在這個道上,這是利他,這一句「阿彌陀佛」是自利,自利與利他是同時的,自利就是利他,利他就是自利,念念不捨「阿彌陀佛」。


返回


楊枝淨水
捨己為人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捨己為人】

佛告訴我們,凡聖只在一念之間,一念轉變能夠捨己為人,就是佛菩薩;如果為自己也為別人,就是凡夫;只為自己不為別人,就很難避免墮三惡道。念念為一切眾生,即佛家常言的「乘願再來」,已經超凡入聖。而身體還在這個世間,也不能任意糟蹋,要好好的利用,為一切眾生服務、做榜樣。自己個人的生活、家庭、工作,樣樣認真,循規蹈矩,是為了給眾生做樣子,決不是為自己做的。

《法華經》上世尊告訴我們,他在久遠劫前已經成佛,不是這一次才成佛的。他到這個世間來投胎、出生、求學、修道,再表演證果,都是做樣子給眾生看的,希望眾生見到能有所感悟,這是示現,是大慈大悲。一切菩薩修行證果,大致上都不離八相成道,所以世尊也循這個模式來表演給大家看,其中用意甚深。佛處處都是示現,處處都在表演。譬如,色界天人已經離開財色名食睡五欲,佛心更是清淨,不需要吃飯,也不需要睡眠,但是他仍舊每天出去托缽,日中一食,中夜十點到二點睡眠。佛這個示現,是要做出榜樣教導一切大眾,而我們學佛就是學佛這個形象。

中國幾乎每個朝代都有佛菩薩應化,他們已經證果了,還要示現凡夫這些跡象,表演從迷開悟,悟後如理如法的修學,這都是大慈大悲的示現。他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現在正值末法時代,大家都放逸了,無論對世法、佛法都不認真,不肯循規蹈矩,做事喜歡投機取巧,連出家人修行、弘法也如此,所以佛菩薩示現守規矩給大家看。人見不到的地方也守規矩,因為人見不到,鬼神見得到,而現在連鬼神也不守規矩了。所以,佛菩薩一舉一動是度六道眾生,慈悲心到了極處,不但給人做好樣子,也給鬼神做好樣子。末法時期人沒有耐心,不肯布施,放不下,佛菩薩示現很有耐心,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就是度眾生。

我們提出修行的五個科目: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我們在這個世間就是要把這五個科目表演出來。世間人不孝順父母,我們表演孝順;世間人不敬師長,我們表演尊師重道;世間人缺少慈悲心,我們表演大慈大悲;世間人造十惡業,我們表演修十善業道。世間人學佛受三皈依,不是真的回頭;我們表演真正從迷、邪、染回過頭來,依覺、正、淨。即使是佛菩薩再來,也一定是這樣表演,才是真正的再來人,是來度眾生的。

因此,我們講演的總題目、總目標,就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不但自己要向這個目標努力精進,也教導一切眾生向這個目標去精進。修學、處事待人接物,不存絲毫苟且之心,認真努力去做。

【心淨則土淨】

學佛最要緊的,是從心理上轉變,心理轉變了,身自然就轉變了;身心轉變,外面環境就轉變了,風水也就轉變了。我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曾見到從廈門來的一位八十二歲老法師,他的身體不錯,人很慈悲,對風水也很有研究,他跟我談「風水輪流轉」。諸位要曉得,風水的轉變,根源在人心。環境是跟著人心轉,人心向善,風水就好。他告訴我,現在風水漸漸轉到中國了,因為現在中國政府宗教政策的落實,對佛教的前途非常有利,很多高幹現在對佛教很關心,也很認真在學習。若全國上下都能真正明理,人心就轉了,人心轉變成佛心,這個國家就變成佛土,還有哪個風水能比得上佛土的風水?尤其是淨土宗的宣揚,「心淨則土淨」,立竿見影,效果無比的快速、顯著。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就曉得自己怎樣去努力,確定自己的方向、目標,捨己為人,行菩薩道。菩薩道就是沒有自己,只有眾生、只有社會、只有國家。用現代話說,就是為社會、為國家、為人民服務,而沒有自己,這是菩薩道、菩薩行。我們是社會的一分子,沒有脫離群眾,社會好、大家好,我們自己當然好。一定要知道,為人才是真正為己,為自己而不顧別人就大錯了。菩薩心與眾生的輪迴心差別在此,真是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所以,我們處處要想到,做一切人的好榜樣,這是總綱領。

【學一家之言】

古德要求學生遵守五年修學的規矩,我們現代人的根性比古人差得太遠,五年這個根還是紮不住。我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學習,李老師要求我五年,我自動延長五年,我守他老人家的規矩十年。古人所謂「根深則本固」,這個根要紮得深。古大德教學用意非常之深,但是現在已無法運用此法,因為師道已經不存在了。現代父母都不能夠約束兒女、要求兒女,更別說老師了。因此,在現在民主自由開放的時代,要想成就道業非常艱難。古人有個比喻「心猿意馬」,眾生心是放蕩的,像猿猴一樣收不住,所以這個環境不利於修道。在古代專制的時代,你不敢不守規矩,而民主自由開放後就隨你放蕩,心不能定下來。所以,從前學禪的人能得定、能開悟,現在學禪連定都得不到。細細去追究其中原因,就是這個社會環境非常不利於修行,所以惟有依靠念佛法門。但念佛也要不受社會的誘惑,功夫才能成片,如果你心裡拿不定主意,常常受外面人事物種種境界的誘惑,你佛號念得再多,功夫依舊不能得力。

所以,一定要了解大環境,現在沒有人約束我們,我們要自動自發約束自己,學習跟定一個老師,學一家之言,我們才能成就。我們現在一起學習《華嚴經》,我們跟定一個老師-清涼大師,我們的研究討論以《疏鈔》為主,以《合論》為輔。道霈禪師所作的《疏論纂要》,也是以疏為主,以論為參考;他自稱是清涼大師和李長者的私淑弟子(私淑弟子,是老師已經過世了,仍依他為老師,依據他的著作,跟老師在世時一樣,循規蹈矩來學習,不敢違越),所以他是清涼大師和李長者真正的弟子。因此,如果拜一個老師,不能夠遵守老師的教誨,這不是真弟子。

今天在這個世間,我們不認識誰是善知識,所以找古人決定不錯。往年李炳南老居士教我依印光大師為老師,時常讀誦老師的《文鈔》,依教奉行。李炳南老居士不敢以師自居,他是印祖的學生,他要我依印祖,這話出自於真誠,言詞非常懇切,感人甚深。所以,我一生也不敢說是某人的老師,我都勸人依《無量壽經》、依阿彌陀佛作老師。淨宗祖師當中,善導、蓮池、蕅益、印光大師四人的作品很豐富,字字句句與往生經完全相應,都可以依靠。以這幾位大德為老師,我們的道業哪有不成就之理?如理如法的修學,做好樣子給人看,這是真正如來第一弟子,端在自己發心受持。

 

返回

 

蓮語珠璣
印光大師開示

 

◎天下事,皆有因緣。其事之成與否,皆其因緣所使。雖有令成令壞之人,其實際之權力,乃在我之前因,而不在彼之現緣也。明乎此,則樂天知命,不怨不尤。若知前後因果,則窮通得喪,皆我自取,縱遇逆境,不怨不尤。只慚己德之未孚,不見人天之或失。見正編何閬仙家慶圖序素位而行,無入而不自得矣。(正)復周群錚書五

 ◎人生世間,所資以成德達才,建功立業,以及一才一藝養活身家者,皆由文字主持之力,而得成就。字為世間至寶,能使凡者聖,愚者智,貧賤者富貴,疾病者康寧。聖賢道脈,得之於千古。身家經營,遺之於子孫,莫不仗字之力。使世無字,則一切事理,皆不成立。而人與禽獸無異矣。既有如是功力,固宜珍重愛惜。竊見今人任意褻汙,是直以至寶等糞土耳。能不現生折福折壽,來生無知無識乎哉。(正)挽回劫運論

 

返回

 

多元文化論壇
學習天主教

      

天主教的經典,在感謝經裡面,幾句話說得很好,「主扶救我」,我們很容易被一切人事物迷惑,喪失了理性,求上帝幫助。「俾知痛悔改過,專心憶主」,我們念佛,他們念上帝,念要專念,專念就產生效果。「我心已足」,這是知足。「不圖外物」,對於其他的一切人事物,都能夠放得下。「主原教我,毋聽淫聲,毋視邪色,毋道非禮之言,毋取非義之物,毋踐非禮之地,心毋妄思,意毋妄動」。我們跟外教很少接觸,接觸之後,看到他們的經文,我們才五體投地,他們如果能夠依教奉行,這是世間的大聖大賢。

天主教經典裡面有很多句子,要求信徒要做社會的好榜樣,跟我們提出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完全相同。我們淨宗講「信願行」,他們也講信願行,他們有三德-信德、望德、愛德,望是希求。信德是「信」,望德是「願」,愛德是愛天主、愛人如己,是「行」,這是他們的信願行。我們講六波羅蜜,他們講四種樞紐的德行是「智、義、節、勇」。智是智慧;義是布施,不希求回報;節就是忍辱;勇是持戒,勇於改過自新。和平禱詞裡尤其殊勝,非常感動,它能成為世界大宗教,擁有那麼多人的信仰,有其道理。我們今天學佛,實實在在跟人家比,遠遠落在人家後面,人家決定能升天,我們落阿鼻地獄,這是我們要深思反省檢點的。他們早晚祈禱,時時刻刻省察檢點自己的過失,改正自己的過失,比我們認真。佛陀雖然有非常殊勝的教誨,可是在末法時期多數流於形式,所以「信解行證」這四個字有名無實。

(節錄自《太上感應篇》第150卷)

 

返回

 

答疑解惑                      
                      淨空法師解答於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問:人往生之後,多少天火化比較適合?

答:真正往生的人,什麼時候火化都沒有關係,因為他一斷氣,神識就走了,你怎麼碰他就無所謂。怕的是他沒有往生,神識還沒有離開身體,所以為了安全起見,最低限度是八個小時,最好是十二個小時以後再動他,這是非常安全的措施。這些在《飭終津梁》、《飭終須知》中,都說得很清楚。但是有些地方受國家法律的管制,規定你一定要在什麼時候火化,在這種狀況之下,我們一切要遵守法令規章。

問:父母七十多歲了不信佛,勸他們反而被罵,我該怎麼做?

答:父母年歲大了,你一定要表現得比平常還要好,他就會覺得奇怪,你現在變得這麼孝順,跟過去不一樣。你說這是佛教我這麼做的,這樣才能感動他,讓他對佛法有好感,然後慢慢再勸他念佛。如果你所做的,他都不歡喜,你勸他念佛就非常困難。為了孝順父母,你可以不必到佛堂,在家裡念佛就好。如果出聲念佛,他不歡喜,你就默念,一切要順從父母。

問:以前在搬遷新居時出現很多蟑螂,我把牠們殺死了,事後我的身體情況一直不理想,有何補救方法?

答:你可以誦經、念佛將功德回向給這些冤親債主,蟑螂、蚊蟲、螞蟻都是冤親債主,祝願牠們也能發心求生淨土。我們真誠祝願,這個劫也能化解,重要是要用真誠心,古人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真誠心,上能感動諸佛菩薩,下能感動一切眾生。而且一定要真正持戒,決定不殺生。

問:如果一個人沒有任何宗教信仰,心地善良,能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答:心地非常善良,但不相信西方極樂世界,不想去西方極樂世界,就不能去。如果他臨終還沒有斷氣之前,聽到阿彌陀佛、聽到西方極樂世界,心生歡喜,發願往生,決定得生。學佛一天都可以往生,而心地善良就是他的本錢。

問:供養佛菩薩,所有的佛菩薩都要供嗎?每一尊是不是要磕三個頭?

答:在道場供的佛像很多,但自家不必供很多佛像。你頂禮三拜,就全拜到了,不需要一尊一尊的磕頭。

問:修定,必須打坐、參禪才能證得嗎?

答:打坐、參禪未必能證得。首先要懂得何謂「定」。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不受影響,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稱作「禪定」。若每天面壁打坐,坐上幾個鐘點,看到不高興的人還會生氣,看到喜歡的人還會手舞足蹈,就是沒有定。「定」是在接觸外面境界時,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絕不受外面境界影響,心地永遠清淨、平等,這是禪定。

問:是否只要將《無量壽經》念三千遍,就保證可以往生?所以不少人都以念經為主、念佛為副,也有人提出異議,何者正確?

答:我過去一直教導同修們,修淨土要先將《無量壽經》念三千遍,但我沒有說保證可以往生。念三千遍,用意何在?把心定下來。世出世間修學,首先就是要把心定下來。用念經的方法把心定下來,定下來之後就開智慧。心裡很亂、很煩惱,不生智慧;心定下來之後,煩惱輕、智慧長。這時就要解經義,經裡面所講的道理你懂得了,所講的方法都記得很熟了,才能將經典的教訓(即佛菩薩教導我們的),落實到日常生活工作當中,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是真正學佛。所以,佛經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是為了自己。

讀經在修學過程當中,是幫助我們信解,我們對淨宗有深刻的信心,堅定的願心。信心與願心都是從理解而生的,如果你對淨宗一無所知,你的信心、願心怎麼能生得起來?所以,三千遍之後再求解義,就是建立對淨土的信願。有了信,有了願,然後執持名號,老實念佛,才能保證往生,真正功夫還是在執持名號,千萬不要搞錯了。

問:有人批駁夏老的會集本,揚言會集本是偽經,教大家改念康本。有些人認為會集本很好,且數年來已念成習慣,不願改念,也不參加康本的助印。不少人受其影響,不知如何是好?

答:佛總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喜歡康本,就念康本;喜歡夏老居士的會集本,就念會集本。《無量壽經》總共有九種本子,喜歡念哪個本子就念哪個本子,不喜歡也可以統統不念,一句阿彌陀佛也能往生。所以,不要限制別人一定跟我一樣,否則就違背了佛陀的教誨。如果只有一個法門,釋迦牟尼佛何必講八萬四千法門?眾生根性不相同,所以佛慈悲說許多法門,應一切不同的根性。我們自己有沒有成就,自己要有智慧選擇法門。幾種本子擺在面前,夏老居士的會集本文字淺,我們都能看得懂、看得很歡喜。康僧鎧的本子有一部分文字比較深,不容易看懂。我們為什麼不選擇古本?我們程度不夠。他們高程度的選那個本子,我們恭敬讚歎,這個不能勉強。喜歡念什麼本子就念什麼本子,最重要是這一生真正往生,搞到最後自己不能往生,那才是真正大錯。

問:患了憂鬱症,心很雜亂,妄想不息,有時會執著的重複去想,請問該怎麼辦?

答:這是妄念太多。在這種狀況之下,念佛是最有效果的治療方法,把所有的妄念都換成阿彌陀佛,什麼都不想,專想阿彌陀佛,這個病就治好了。這是以一念對治一切妄想雜念。

問:《金剛經》說:「三心不可得」,那麼言語、音聲是不是也不可得?要不要去執著或去想它?

答:《金剛經》上這一句話,你要是真懂了,你的問題全都解決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萬法皆空」,記住「因果不空」。因果何以不空?因變成果,果變成因,因果的轉變不空,循環不空,相續不空。所以,佛教給我們,種善因一定得善果。想,要想善事,什麼是善事?利益眾生、利益社會的事情。不要想利益自己的事情,想利益自己的事情,決定免不了貪瞋痴,增長貪瞋痴,麻煩就大了。可以替別人著想,不要替自己想,這樣就好。

問:法師常說佛教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但是由於環境和遭遇不同,我們時常在報紙閱讀到,父母虐待孩子、父親強姦親生女兒,或是養女的事。請問這個孩子如何盡孝道?

答:這是社會上一個非常奇怪的亂倫現象,由於這種現象,造成社會的動亂,造成世間許多的天災人禍。作兒女盡孝道要有智慧,要知道怎樣避免。中國二十四孝,第一個是舜王。舜王的環境不好,他的母親過世,父親娶了個繼母,繼母對他非常不好,也是影響他的父親。於是他的父親、後母跟後母生的兒子(他的異母弟弟),三個人常常想置他於死地。他孝順,知道父母對他的用心,所以他就想了很多預防措施,所以每一次的傷害,他都能夠避免。他對父母還是非常好,一點懷恨的心都沒有,幾年之後,一家人被他感動了,舜是孝子,這給我們做了一個非常好的榜樣。所以,要有智慧,要懂得迴避,決不能懷恨父母,要想辦法去感化,讓父母回過頭來做個好人,做個社會的好榜樣,這是真正盡孝。

問:本人以前是一位養女,生長在有問題的家庭。母親的虐待,父親嫖賭又酗酒,現在我成家了,每個月按時給他們送錢,但是溝通並不融洽,如何幫助他們消業障?

答:妳這個心是孝心。親生父母與養父母的恩德是相同的,要知恩報恩。自己沒有這個力量改變養父母一些不善的行為、習慣,妳可以每天誦經拜佛,求佛力加持,果然是真誠心,佛菩薩有感應。《地藏經》上,婆羅門女、光目女為什麼感應那麼顯著?真誠心。妳今天還不能感動,是真誠心不夠,要認真努力加強。佛氏門中,有願必成,何況是個善願,一定得到諸佛護念,龍天善神加持。

 

返回

 
淨空法師說故事

放下欲望

 

美國人跟中國人比較,美國人物質生活確實比中國人好,他們有很舒適的居住環境,生活全都是電氣化的設備,出門都有汽車代步,每一個家庭都有庭院、花園。我第一次陪韓館長回到祖國,在大連他們的鄉親父老問起美國的生活,個個都投以羨慕的眼光。可是我告訴他們:「美國人的生活不如你們!」他們都非常驚訝問:「為什麼?我們出門騎腳踏車,住的房子破破爛爛,無論在哪一方面都不能跟美國人比。」我說:「請問你們哪一個人是負債過日子的?」大家彼此看一看,一個都沒有。美國人的生活統統是賒帳賒來的,買房子、買車、家庭用具,都是向銀行貸款,從生下來就負債,到死都還不清,來生還要還債,這種精神壓力多大!每天拚命工作,就為了還債。

中國人雖然辛苦一點,不負債!每天放工之後,幾個人在自家門口,擺一個小桌子,吃花生米、喝老酒,優遊自在,美國人哪有這種享受!所以,要曉得真正的快樂是放下欲望。

(節錄自《十善業道經》第111集)

 

返回

 

 
法寶流通

最新消息

 

現有淨空法師講經有聲版CD片(電腦專用片),太上感應篇2片(1∼254集),華嚴經五(161∼200集),華嚴經六(201∼240集),華嚴經七(241∼280集),華嚴經八(281∼320集),無量壽經細講二(41∼80集),無量壽經二次宣講2片(1∼107集),地藏經含玄義2片(1∼89集),及其他講演音帶、VCD及書籍,皆免費結緣,請向「社團法人華藏淨宗學會」索取: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333之一號二樓 Tel:(02)2754-7178;Fax:(02)2754-7262。或就近向各地淨宗學會索取。

 

返回

 

信息交流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您有過心靈的感觸嗎?歡迎在「學佛心得」欄目內踴躍投稿。來稿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feeling

誠邀全世界各淨宗學會,提供貴會的佛事活動消息,利用敝刊為世界佛教徒提供學佛信息。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news

有任何修學上的問題,來信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question

*所有稿件,編者有權潤飾修改。

 

返回

 

聲明啟示

淨空法師所有一切著述,暨四眾同修整理文物書刊,公開授權大眾翻印流通,但不得擅自加註版權所有,任意增減內容,非法牟利,侵害公眾權益及原著本意。


若您有任何意見,歡迎來信指導,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adv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