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  精彩導讀  雜誌下載  常見問題  繁簡轉換程式下載

2001.06.02  星期六  VOL.50


 

凡夫俗子,目光如豆,只見跟前私利,俗念紛繁,攀緣不放。修行人當目光如炬,曉見出世法益,一切放下,俗緣漸隔,道心日生,漸離生死,獲大自在。

 

卷首語
編者的話

 

我們學佛之人,要腳踏實地,絕不可心存僥倖。佛學裡不講將功贖罪,立功造罪之權。我們要知道,功罪不能抵消,「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得惡報」,各不相變,亦不相抵。而果報現前要有緣,沒有緣則不會現前。學佛以後,諸惡莫作,則惡緣不起,罪因為沒有緣,自然就不會現前。因此,福罪之果,完全根於自作自受。這是我們要清楚的。

 

返回

 

經論輯要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50)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正勤莊嚴故,悉能斷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

這是「三十七道品」的「四正勤」,『勤』是勤奮,這四條是正法,要認真努力去做。

「正勤」有四法,這四法是善惡兩對。四正勤的前兩條:「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這是斷惡的兩條,第一是斷已生的惡法,第二是斷未生的惡法。已經生的惡法要反省,已經在造作的要立刻斷除;還沒有生的惡法,我們看到別人造惡,自己決定不能造,這是惡法的兩條正勤。已經生的善法,要繼續不斷努力讓它增長;沒有生的善法,要把它生起來,這是善法的兩條正勤。「悉能斷除一切不善法」,斷惡的兩條有了效果,一切惡法、不善法統統能斷除。成一切善法」,這是善法的兩條也能落實。

而善惡的標準何在?就是這部經。「十善」就是下手的最初方便,即身三、口四、意三;與這十條相應的是善法,與這十條不相應的是惡法。身造殺、盜、淫,口造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有貪、瞋、痴,這是惡法。四正勤的最初方便,就在這個地方用功夫,真的會用功,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用這十條標準來修正,惡的一定要斷除,後不再造,善的要念念增長。

到什麼時候成就一切善法?就是本經開端教導我們的,「晝夜常念善法」,晝夜是不間斷;「思惟善法」,就是晝夜不斷的思惟善法,思想善,從早到晚,對人、對事、對物都要以十善相待。「晝夜觀察一切善法」,觀察是奉行,把你的存心、思想落實在生活行為當中,才能成就一切善法。善法到了純真圓滿,就證無上菩提,這是究竟圓滿的佛果。所以,這部經雖然看起來不長,但非常重要。

我們在許多地方看到佛像,特別是彩畫的佛像,頭部都有一個圓光;圓是圓滿,光表智慧,智慧裡面包含著福德。我們讚歎佛是「二足尊」,這個「二」就是智慧、福德究竟圓滿,光代表這個意思。光的上面有三個字,有梵文寫的,也有中文、藏文寫的,念法是「唵、阿、吽」。這三個字就是十善業道;「唵」是身三善,「阿」是口四善,「吽」是意三善。由此可知,十善業道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究竟圓滿。佛教我們什麼?就是教我們這個。我們學佛怎麼個學法?也就是學這十樁事情。在佛門裡面,大乘、小乘果位有許多的差別,差別就是修學十善程度上不同而分別出來的。

何謂「一切善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就與十善相應。十善是事,事對面有個理,理事不二。從理上去觀察,《無量壽經》也教給我們「觀法如化,三昧常寂」,「觀法如化」是般若智慧,十惡要斷,十善要修,斷惡修善都是如幻如化,斷惡不執著斷惡,修善不執著修善,你就是十住、十行位菩薩。「三昧常寂」就是永遠保持真誠清淨平等覺,這是《楞嚴經》上講的「常住真心」,你的常住真心常常現前。常住真心人人都有,非常可惜被業障蒙蔽,所以透不出來,透出來的是妄心。

因此,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一定要用「四正勤」。在日常生活,一切時、一切處,念念都要提得起來。念頭一起,立刻覺察到這個念是善還是惡;如果是惡,趕快斷;是善,要生起。這裡特別要注意的,斷惡、修善都不執著,這個路子走得純正,在大乘法來講,這是走中道,中道是菩薩道。斷惡修善如果有分別、執著,雖不是菩薩道,也是人天善道。無分別、無執著是菩薩道;有分別、無執著是二乘道,比人天道要高一等,差別在此地。因此,這一條宗旨就是教導我們斷惡修善、積功累德。

凡夫之所以無量劫的輪迴,都是造作善業、不善業產生的結果。斷惡修善是修行的起步,所以對於善惡必須要有能力辨別。更深入來講,凡是為自己的都是惡,凡是為眾生的都是善。世間人所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個意思好像是說人起心動念為自己是正常的,哪個人不為自己?而佛說為自己是惡,這是佛與世間人說法不一樣,也就是覺悟的人與沒有覺悟的人說法不相同。

佛為何如此教導我們?首先我們要知道十法界、六道輪迴是怎麼形成的?經上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都是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諸佛如來、法身大士沒有心想,所以住一真法界。佛把一切「心想」分為三類:見思、塵沙、無明,通稱「煩惱」。《華嚴經》上,佛沒有用這個名詞,用妄想、分別、執著(妄想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你起這三種煩惱,就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十法界有四聖六凡,六凡通稱為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就是眾生嚴重的執著造成的。

《金剛經》的上半部教我們「離相」,就是離執著;下半部教我們「離見」,就是離分別。能夠離相,即「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超越六道輪迴;但是分別尚在,也就是見還存在。若能進一步把四見也離開了,即「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就超越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

因此,佛才說起心動念為自己是惡,因為起心動念為自己就著相,就是堅固執著我相。換言之,起心動念為自己,這個心是輪迴心,出離不了六道輪迴,所以這是惡。佛教我們把這個念頭轉過來,起心動念為眾生、為佛法。把觀念換過來,雖有分別,但你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至少能提升到四聖法界的境界。如果你連四見都破了,就是法身大士,超越十法界。

所以,我們要修正所有錯誤的觀念,提升自己到一真法界,這一生就沒有白來,人生真的有意義價值。若不能提升,不能超越輪迴、契入一真法界,我們的人生依舊是醉生夢死、糊裡糊塗,生命結束後又去投胎輪迴,而投胎大多數往地獄、餓鬼、畜生。要想保住人身,來生還得人身,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一定要懂得斷惡修善。

而斷惡修善,世尊是我們最好的榜樣。釋迦牟尼佛的行儀,就是佛菩薩的行儀。諸佛如來的生活,對世間一切法一塵不染,過最簡單的生活。釋迦牟尼佛生為王子,是王位的繼承者,「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他放棄這一切的享受,就是教導我們要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釋迦牟尼佛是真放下、真修善,他一生修什麼善?三種布施。世尊沒有錢財,他用身體到處講學,教化眾生,為社會服務,身體是內財,這是財布施。教學的內容是幫助人開悟,教導人斷惡修善,破迷開悟,這是法布施。慰問一些苦難眾生,與他們生活融成一片,讓他們生歡喜心,這是無畏布施。釋迦牟尼佛一生做的事業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他教菩薩六度四攝,他自己圓圓滿滿做到。他一生當中表現的是敬業,從示現成佛到離去這個世間,總共四十九年,天天講經說法教化眾生,這是「正勤」,我們應當要學習。所以,釋迦牟尼佛就是我們的榜樣,我們每天供養釋迦牟尼佛的形像,要向他學習;學不到要生慚愧心,一定要認真努力將自己不斷向上提升。

 

返回


楊枝淨水
偷盜的果報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聽說印度有龍捲風、香港下黑雨,幾乎每天都有災難傳自世界各地,使我們十分憂慮。災難之所以形成,佛說得很清楚,是眾生共業所感。人生在世間,古人常講不過三萬日,壽命很短暫,正如杜甫所謂的「人生七十古來稀」。何必在如此短的時間裡,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受無窮的苦報?這是佛說的「可憐憫者」。佛雖然憐憫眾生,也無法幫助,因為眾生造作惡業太多了,這是自作自受。

現今世界上殺生食肉,甚至還見殺、吃活的,不知道此業之重!佛說殺生招來的果報是刀兵劫(戰爭),人為的災害,冤冤相報;偷盜得貧窮果報,感召的是自然災害,而大家普遍都在造這兩種惡業,如何能免受災難?

殺生,學佛的人比較容易體會,偷盜就不容易體會。天天做偷盜的事,自己卻不知道,知道就開悟了。佛家講不偷盜是「不與取」,戒經裡講得很詳細,東西無論大小、貴賤,只要這個東西有主,主人沒有同意就把它拿來用,就是偷盜;甚至我暫時拿來用一下,沒有經過主人同意,也是偷盜。用後還能歸還,這個罪輕;據為己有,或者轉送給別人,這個偷盜罪業就很重。

佛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因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四種因緣,才聚合在一起。我們明白了此事理,才知道人生在世間,沒有所謂的吃虧或佔便宜的事,真的是冤冤相報,絲毫不爽。因此,如果你是盜一個人,結罪對象是一個人,將來還這一個人比較容易,罪比較輕;若是公共之物就麻煩了,因為主人太多,這些債主不可能在下一生統統齊聚,可以一次還清。個人有個人的業報,輪迴到各個法界,將來遇到都要還債,決定不能避免此因果報應,所以絕對不能盜公共物品。

國家設施來自全國老百姓的稅收,如果是偷盜、竊取、霸佔國家的設施,將來還的時候,要還給全國的人民,所以這個罪很重。佛在經上一再囑咐我們不可以逃稅,逃稅也是屬於偷盜。鑽法律的漏洞,以種種巧妙的方式來偷盜,在世間的結罪懲罰,可以說是微不足道,但將來在三途的罪報就不得了。佛在經上講得清楚,祖師大德們在講解、註解經典時,也說得很透徹。

而最重的罪報是偷三寶物,盜取佛家道場的東西,無論一針一線、一草一木,結罪就很麻煩。佛說得很明白:「比丘破戒我能救,偷三寶物不能救。」不但一尊佛救不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聯手來救,都救不了。因為三寶物是常住物,通盡虛空、遍法界,所以稱為十方常住。譬如中國現在有十三億人口,你要是偷國家的東西,要向十三億人結罪。如果偷三寶物,是與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出家眾生結罪,道理在此。

人生壽命如此短暫,其實我們生活的需求實在很微薄,每天三餐,有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足矣。在這一生當中,為什麼不利用此機緣修無上道?我們在修道過程中,如果犯偷盜戒,往生是不可能的。「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和「淨宗學會」是希有的正法道場,我們出家同學聚集在一起,如果能愛護這個道場,就修無量的福報;如果破壞這個道場,竊盜常住物,就造無量無邊的罪業。不要以為一針一線、一草一木微不足道,世間人常有這種錯誤的觀念,這是不了解事實真相,及後面果報之嚴重性。

過去我在台中求學的時候,有些好學的年輕人、出家人,看到常住的書很不錯,偷偷的拿幾本,這都犯了嚴重的盜戒。從前我們看到好書,都是帶筆記本去抄,現在非常方便,一般圖書館都有大型影印機,有需要的可以拷貝帶回去。這個設施救了不少人,減少人動盜心、造盜業。

李炳南老師是一位在家居士,每天要去上班,他告訴我,大家上班時用公家的信封、信紙寫私人信,都變成習慣。李老師在奉祀官府服務當秘書,他每次領信封、信紙時,都要向奉祀官報告:「這個信紙、信封,有時候我要拿來寫私人信。」奉祀官嫌他囉嗦:「哪一個不是這樣,你說這個話做什麼?」「我說了,你答應了,我就不犯盜戒。我要是不跟你說,我拿這個信封、信紙寫私人信件,我犯盜戒。這是公家的東西,犯盜戒要向機關團體來結罪。」只有學佛的人懂得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態之嚴重。所以,他常常教導我們這些學生,因為在佛門、在常住最容易造這些罪業,自己完全不能覺察、不以為然,將來遭受極大苦報,就後悔莫及。

說實在話,作法師也很難。譬如傳授三皈,要把三皈的意思講清楚;授五戒,要把每一條戒的戒體、戒法、戒相、開遮持犯,都講得很明白。他懂得才能持戒,才曉得應該怎麼守。若沒講清楚,含糊籠統傳授了,將來他在日常生活當中犯嚴重的過失,造罪受報的時候,傳戒的法師也要負責任。所以,印光大師一生有三不:不作住持,不收出家徒弟,不傳戒。印祖為何這樣做?收的出家徒弟如果沒有深厚的善根,師父還在時守規矩,師父不在就胡作非為,曲解經義,破壞佛法,破和合僧,罪業就是阿鼻地獄。

如果作住持,道場至少要維繫解行相應。古時候的道場,每天八個小時講經;若是念佛道場,八個小時念佛,禪堂是八個小時參禪,解行相應。若是偏重於解的講寺,譬如天台宗,每天講經研究討論八個小時,念佛、或參禪至少也有四個小時。一天十二個小時心住在道上,這叫道場。你做不到這個標準,就千萬不要作住持,否則就是造業。

住持就像學校的校長一樣,主持教學行政,責任是教化一方,自己可以不講經、不上殿,請法師來講經、領眾。至於請哪些法師,教什麼內容,由住持決定,不能由法師決定,因為住持是校長,要負責任。住持請法師講什麼經,法師一定要依照規矩講。教育的成敗是校長負責任,教員只是執行,不負責任,所以住持的功德遍在一方。如果本來這個道場是如法的道場,你接受過去之後,把這個法破壞了,使它變質成為一個專門營利的場所,佛家講的「裨販如來」,搞迷信欺騙眾生,這個罪就在阿鼻地獄。為什麼會做這種事情?不了解宇宙人生事實真相,對於業因果報的道理與事實一無所知,所以自己得便的時候,就造罪業。造極重的罪業,自己還以為這是無所謂、小事情,因為這些事世間法律不結罪,怎麼曉得有這麼重的罪業?要不是佛在經上為我們說出,我們怎麼會知道?

我們總算是過去生中有善根、福德,這一生遇到這樣殊勝的法緣,遇到好老師將正法傳授給我們。經上講的「當孝於佛,常念師恩」,所以我在教室裡供奉老師的照片。我的佛法是方東美先生介紹的,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居士傳授的。夏蓮居老居士是間接承傳,雖然沒見過面,我確實依照他的教誨去奉行。韓館長三十年的護持,使我們身心安穩,在講台上沒有中斷,才有今天這一點成就,這個恩德我念念不忘。我們此次開講《華嚴經》,也是她臨終時最後一個願望,希望我把《華嚴經》講圓滿;我是報她的恩,這個恩德惠予一切眾生。

所以,學佛決定要守戒律、要持戒,特別是盜戒決定不能犯。要知道三寶門中盜戒的罪報是不可思議,而且是佛都不能救的。  

 

返回

 

蓮語珠璣
印光大師開示

 

◎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利人即是利己,害人甚於害己。殺人之父者,人亦殺其父。殺人之兄者,人亦殺其兄。善事其親者,其子必孝。善事其兄者,其子必弟,如屋檐水,後必繼前。由是觀之,孝親敬兄,愛人利物,皆為自己後來福基。損人利己,傷天害理,皆為自己後來禍本。人雖至愚,斷無幸災樂禍,趨凶避吉者。而究其所行,適得其反何也。以其未遇明理之人,為彼詳細發揮因果報應之事理故也。天下不治,匹夫有責。匹夫何能令天下治乎。使天下之人,同皆知因識果,則貪瞋癡心不至熾盛。殺盜淫業,不敢妄作。愛人利物,樂天知命,心地既已正大光明,則前程所至,無往不是光明之域。(續)到光明之路序

 

返回

 

多元文化論壇
本是同根生

      

茗山長老帶了中國二、三十位年輕的法師到新加坡來參加「竹林寺」觀世音菩薩開光大典,「竹林寺」也邀請新加坡九大宗教的代表來參加。九大宗教都給「竹林寺」祝福,茗山長老看了很感動,他說他一生當中第一次看到,以前佛教的活動從未有別的宗教參加,所以他非常讚歎。接著又有一個機會參加印度教的聚會,他也看到九大宗教在一起,他說:「這個我們要學習」。他跟我說,他從前讀經也有這個想法,但是始終沒能說出來,今天在新加坡親眼見到了。印度教的晚會有晚餐招待,我們一同吃印度的食物,這是從未吃過的。他希望將來中國所有的宗教,也能變成一家人,這有助於社會安定和平。

今天在新加坡,任何一個宗教活動,一定是九大宗教聯合起來互相協助。譬如回教要辦一個培訓班,不屬於宗教的,是社會各個科目,需要買一個學校,用錢不少,我們九大宗教也幫助他籌款。我們競走、義賣,為他籌募基金。那個義賣有六十多個攤位,「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就承包一半。走路的路線大概是七公里,那一天我也去參加,彼此互相合作。

現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常常有很多宗教在那裡開會,變成了九大宗教的俱樂部,大家歡歡喜喜,一團和氣,這在全世界任何地方見不到的。社會讚歎,政府歡迎,所以我們的大活動請總統來,總統一定參加。納丹總統非常溫和,真的是平民總統。由這一點逐漸就影響到世界,最近印尼總統對新加坡宗教種族融洽團結,非常讚歎。我們希望全世界的宗教師都能團結一致,提倡宗教教育,來挽救世道人心。人心的反常是因為沒有人教導,所以我們必須要提倡宗教教學。

要知道不同的宗教,根本是相同的,這個相同就是佛家講的「慈悲為本」,宗教講「神愛世人」,愛就是慈悲。我們要發揮神的愛,發揮佛菩薩的慈悲。我跟他們說明,神的愛要落實在宗教徒的身上,若宗教徒不能夠平等博愛,神的愛就不能落實。「神愛世人」表現在哪裡?所有宗教徒熱愛一切眾生。佛門弟子要把大慈大悲落實,如果不能慈悲一切,愛護一切眾生,尊敬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佛家「大慈大悲」是一句空洞的口號。所以,眾神、諸佛菩薩的精神、願望、事業,是要我們去做到,這才是報佛恩、報神的恩。至於方法、手段不相同,那是細節。我們在根本上相同,所以能聯手變成一家人,推行愛的教育,推行慈悲的教育,這是「一切諸法義」裡面的精義。必須要找到根本,根本找到了,佛家裡面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才真正做到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清淨平等的慈悲。

有些宗教的慈悲是有限的,這是沒有找到根。我們必須幫助他再深入,所以不管是什麼經,佛家的經典、《古蘭經》、基督教的《聖經》,我們要深講,講到根之處,大家就相通。所以,不是形式上我們是一家人,而是理論上、根本上我們就是一家人,我們所做的是共同的事業:挽救社會,救度眾生。我們找到根本,所以我們敬神,我們進他們的教堂,別人不禮拜,我禮拜。拜火教裡面沒有神像,他們供的是經典,他們拜經,所以我走到他的殿堂,我也跪下來禮拜他們的經典。為什麼?「本是同根生」。

眾神都是諸佛如來,像《華嚴經》上的夜叉王,全是諸佛如來變化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基督身得度,諸佛如來就現基督身。基督是諸佛如來,他們不知道,我知道,不知道的人不會拜,知道的人會拜。在他的立場上來說,釋迦牟尼佛是上帝的化身,這不就平等了嗎?我們也沒有輕視你,在我們眼睛當中,上帝是諸佛如來的化身;在你們眼光裡,佛是上帝的化身,這就平等了。所以什麼誤會都化解、消除了,真誠清淨恭敬心自然就生出來,那不是假的,是真誠的禮敬,真誠的讚歎,真誠的供養。所以,有人說,我們佛教拿錢去供養外教,這句話是錯誤的。那是諸佛菩薩的化身,一定要修供養。普賢菩薩教我們「廣修供養」,何謂「廣」?遍虛空法界平等供養。如果只供養佛教徒、佛教寺廟,不能供養別的,這個供養很窄狹,不是廣修供養,一定要懂得《華嚴》的教義。

(節錄自《華嚴經》第300卷)

 

返回

 

答疑解惑                      
                      淨空法師解答於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問:我厭倦是非人我,不想工作,想在家自修,可是父母要我工作,該如何是好?

答:你要聽從你父母的話,好好去工作,從工作裡面去體會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學佛並沒有離開工作,釋迦牟尼佛本身一生就是從事於教學的工作,他也沒有將工作放下。

問:朋友的兒子病重,我替他推拿過後,並念《無量壽經》迴向給他,和無量壽水給他喝,他病有好轉,而我卻禍事多多,是否他的冤親債主找我討債?

答:你做好事,會有好的果報。你現在遇到的禍事多多,這是過去不善的業報,決不是你行善會得惡報,沒有這個道理。

問:弟子學佛三年多,一心一意求往生,早晚念《心經》、《無量壽經》及往生咒。有人告訴我,佛弟子一定要學大悲咒及其他的咒語,是否正確?

答:不一定要學咒語。佛說無量法門是對治無量眾生不同的根性,我們在無量法門裡選擇一門,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能得利益。很多念佛往生的人,也不會念大悲咒、楞嚴咒,一樣往生。譬如諦閑老和尚有一位念佛的鍋漏匠徒弟,只會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除此之外什麼都不會,他念了三、四年,預知時至,站著往生,這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一句佛號有不可思議殊勝的成就、功德。

問:您提倡一句佛號、一部經念到底,是否也應該念《地藏經》、《菩提道次第廣論》、《楞嚴經》和一些咒語,及看其他書籍?但現在愈來愈覺得時間緊迫,想學而無從下手?

答:如果你覺得時間很緊迫,就要懂得「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涉獵太多的經論,對自己決定造成障礙,這是不能不知道的。你現在的功課已經很好了,至於《地藏經》、《楞嚴經》和《菩提道次第廣論》,都可以不必去讀。一定要在一部經裡面有一個入處,然後有時間、有能力才涉獵其他經論,否則必須要一門深入。

問:看很多佛書對自己修行是否有障礙?

答:這個完全看自己,如果你看的東西很多,接觸的面很廣,心地依然清淨,沒有分別、執著,就沒有障礙;如果心地不清淨,還是要捨離。

問:佛學的基礎是因果論,是什麼在輪迴?是我嗎?如果確實有這個我在,這個是物質還是精神?如果是我成佛,是不是佛也沒有脫掉我?如果不是我成佛,又如何建立個人修行的信心?

答:佛法說「我」,誰成佛?我成佛。誰修行?我修行。佛在經論上給我們講的「我」,決不是執著這個身體是我,身體是個「假我」,它成不了佛;這個東西是個物質,物質決定是有生有滅,身體終歸要消失的。不但身體不能永恆存在,就是地球、太陽系都不能永恆存在。現代科學家告訴我們,銀河系也不能永恆存在,都是剎那在轉變。

「我」到底在哪裡?你要想把這個問題搞清楚,你去讀《楞嚴經》;佛在《楞嚴經》上有非常精彩的說明,你可以在這個經上開智慧。什麼時候你找到真正的我?佛告訴我們,見思煩惱、塵沙煩惱斷了,無明破一品,「我」就找到了,這是佛家常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那就是你真正的自己。成佛是他,現在作人也是他,造作罪業墮三惡道還是他,六道輪迴也是他。為什麼會有六道輪迴的現象?就是造不善業。脫離十法界,你就證得一真法界,這裡面有法身、般若、解脫三德,自性的三德,三德各有常樂我淨,這時你才真正把「我」找到了。

問:「心淨則土淨」,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淨土是心的變現,而不是有形的世界,人只要修證到一個程度就有淨土現前,而不需要去?

答:這個問題必須要清楚。心淨就現淨土,心不清淨就現穢土,這是一定的道理。如果你說這只是一個心理上的現象不是事實,我要問你:現在我們的心不清淨,娑婆世界是穢土,娑婆世界到底有沒有?不可以說極樂世界的淨土沒有,娑婆世界的穢土有,那就講不通,「一有一切有,一無一切無」。你如果肯定娑婆世界這個現象是假的,如《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極樂淨土也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才能講得通。不能說我們穢土有,極樂世界是個理想,這個想法就錯了,你會錯過這一生永脫輪迴的機會。所以要多讀經,多去研究、學習,不能錯會了意思。

問:佛教發展的歷史,多個法門教法都曾經興盛一時,如果淨土法門是究竟的法門,祖師大德為什麼不著力弘揚淨土,而要等到末法時期人們根性不及才提倡?

答:你說這話,是你對於佛教的承傳歷史了解得不夠,淨土法門自始至終是非常認真的在宣揚。釋迦牟尼佛的父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觀無量壽佛經》裡韋提希夫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經》裡阿難尊者也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的經教是阿難尊者承傳的,所以阿難尊者是大乘八大宗的祖師,而他自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早傳淨土法門是在《華嚴經》,這是釋迦牟尼佛第一部講的經,講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都發願求生淨土。因此,淨土不是在末法時期才宣揚,釋迦牟尼佛開口講經說法時就弘揚了。這些事實要多讀經論才曉得,不至於產生誤會。

問:繪畫佛像後,沒有上色的草稿,和複印做資料用的黑白佛像,將如何處理?

答:凡是畫佛像的稿紙,或者是寫經寫錯的這些廢紙,最好是恭恭敬敬將之焚化。當垃圾處理,那是很不得已的辦法。有許多城市不准你隨便燃燒東西,在這種情況之下,才可以當垃圾處理;當垃圾處理,也要把它包得整整齊齊,用塑膠袋封好,隨著垃圾處理,這都是我們的一份恭敬心。如果可以燃燒,最好把它焚化。焚化的灰,祖師大德教給我們兩種處理法,一種是埋在野外很乾淨的地方;另一種就是把它沉在大海河流深處,這是最恭敬的處理法。

問:臨終阿彌陀佛來接引時,佛的影像是從西方極樂世界來的,還是自性感召所現?

答:從相上講,佛是從西方極樂世界來的;從性上講,是自性變現的,所以這兩種意思都講得通。兩個意思要融成一個意思,就圓融了;把它分作兩截,我們修學的境界不高。真正契入境界,入不二法門,性相是一不是二。

問:恆順眾生首先要恆順家人,如果家人要吃活的動物,我做還是不做?

答:佛教導我們「恆順眾生」,不是順人情,恆順眾生的人情,就免不了要造業。到底是順什麼?恆順眾生的法性。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的身分、地位、行業、修學的法門不相同,善財童子訪問參學,我們看出「恆順」。對於眾生的善行、善事決定隨順;對眾生的惡行、惡事,禮敬而沒有讚歎。禮敬是對佛性;不善的人、不善的事、不善的境界,法性是一不是二,所以從法性上看要禮敬。但是從現相上看,他這個事是不善,對社會大眾是有損害而沒有利益的,就沒有讚歎,這個我們要清楚。認識清楚了,這些資料可以提供給自己反省,自己決不能這種作法。藉著不善反省自己有沒有不善,自己的境界就向上提升一層,這稱作「逆增上緣」。你很有智慧、很會學,在不善的人事環境裡面,你也能成就自己殊勝的德行。這是善財童子在《華嚴經》裡面教導我們的。

家裡面的人當然要隨順,要多找一些因果報應的故事,在適當的時候說給大家聽。我在香港講經時,有些同修跟我講吃海鮮得的果報,很多人聽了之後,再也不敢吃了。因此,盡量少吃,到最後能夠不吃是最好。最好能從健康的道理上去規勸,現在社會上奇奇怪怪的疾病很多,病從哪裡來的?古人講得好,「病從口入」。尤其現在動物嚴重被污染;蔬菜雖然也有污染,但比較上好一點。所以,現在很多講求衛生的人,逼不得已自己種菜。而市場上的有機蔬菜也靠不住,你沒有辦法去測驗它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所以最可靠的還是自己種。


 

返回

 
淨空法師說故事

好事不如無事

 

唐朝時候,龐蘊居士家裡相當富有,他學佛開悟後,把家裡面的金銀財寶裝在一條大船上,划到長江中心,把船砸沈,全部沈到江底,什麼也沒有了。別人看到了問他:「你這些家產都不要了,為什麼不拿去做好事,救濟別人?」他說了一句話:「好事不如無事」,無事是真正的好事。龐蘊居士表演給我們看,這是教誡世間急功好利這一類的人,因為他們做好事,都是為了希求好果報。

今天社會為什麼這麼亂?李炳南老居士說得好,社會上好人太多了。我們聽了不懂,好人多不是好事嗎?他後頭加了一句話,「好人好事」(「好事」的「好」念去聲,喜歡之意)。每個人都好事,都搶著做好事,麻煩大了!

真正的好事,佛教給我們隨緣而不攀緣,永遠保持心地清淨平等。清淨、平等、慈悲心,你做的事樣樣都是好事,真正的好事。如果心不清淨、不平等、不慈悲,喜歡的人就對他慈悲,不喜歡的人對他一點慈悲都沒有,這個慈悲不是真的,佛家講這是「愛緣慈悲」,這樣做的好事,不是真正的好事。我們要懂得佛的真實義,開經偈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才是佛的好學生,才能真正依教奉行。

(節錄自《太上感應篇》第129集)

 

返回

 
學佛心得

新世紀飲食觀                             

 

從小我們都視為營養最佳來源的「肉蛋奶」,其實是我們身體的三大禍害,為什麼呢?種種醫學研究顯示,吃肉愈多的國家,得文明病的比例愈高;乳製品消耗愈多的國家,得骨質疏鬆症的愈多。動脈硬化的原因,是飽和性脂肪和膽固醇,而飽和性脂肪多半來自動物性食物,食物中膽固醇最高的是「蛋」。

事實上,食物中即使沒有肉蛋奶,也絕不會蛋白質不夠、營養不良。人體所需的蛋白質很低,蔬果中都能提供量足、質優的蛋白質,而且植物性的食物多屬於「不飽和脂肪」、零膽固醇。根據美國農業部所編的營養手冊,如果我們只吃小麥(蛋白質含量為十七%),或燕麥(十五%)、南瓜(十二%),所獲蛋白質已經超過人體的需要量。此外,菠菜、甘藍菜的含鐵量是沙朗牛排的十四倍;綠葉蔬菜所提供的鈣質比動物食品還要多,黑芝麻的鈣質甚至比牛奶高十數倍。而蔬果中的維他命C、纖維質等,則是肉類及雞蛋、牛奶中最欠缺的。

這只是真相的一部份,當大家快樂的吃著肉時,很難了解這些肉是怎麼來的。如果你去參觀現代化的農牧場,你會看到小小的雞籠裡,擠滿了一群雞,牠們無法轉身,連揮動一下翅膀的機會也沒有,牠們在此度過一生,所以很多雞因而被逼瘋。

新孵出的小雞第一件遭到的酷刑是「去喙」,就像我們硬把指甲掰掉一樣痛苦。為什麼要去喙?因為業者怕雞互啄而死,使他們雞財兩失。而且為了雞不要死掉,還餵食、注射大量的賀爾蒙、抗生素等,而這些化學藥品最後都回到消費者的肚子裡。雞如是,豬、牛亦然。為了提供粉嫩的小牛肉,就使小牛無法喝到足夠的母乳、無法正常躺下、故意被弄成貧血…。所以當大家快樂吃下這些食物時,也造成動物們的恐懼和痛苦。

因此,一個人選擇錯誤的飲食,其代價是犧牲健康;但是當人人都選擇錯誤的飲食時,我們的代價卻是犧牲地球-人類賴以生存的大自然環境。為什麼?當我們不直接吃穀物,而拿穀物餵養牲畜時,十二磅的玉米只能換得盤中一磅的牛肉,其它十一磅的玉米都變成糞便了。為了吃一磅的牛肉,需要種十二倍的穀物,土地哪裡來?當然是砍伐森林,而結果是造成水土流失、物種消失種種問題。而浪費十一磅的穀物變成動物的糞便後,又產生水源污染。因此,當我們快樂的吃著牛排、漢堡時,已不自覺的決定著地球的命運。

所以,如果我們能改變飲食,少吃一點肉蛋奶,我們將可以保住大片的森林,減少水源污染,解決世界的飢荒,減少動物的苦難,還可以擁有一份心靈的喜悅和平和。因此,你我的健康、地球的命運、眾生的福址,就在您舉箸、咀嚼的剎那決定,而這只要你小小的改變。

 

返回

 
法寶流通

最新消息

 

現有淨空法師講經有聲版CD片(電腦專用片),太上感應篇2片(1∼254集),華嚴經五(161∼200集),華嚴經六(201∼240集),華嚴經七(241∼280集),華嚴經八(281∼320集),無量壽經細講二(41∼80集),無量壽經二次宣講2片(1∼107集),地藏經含玄義2片(1∼89集),及其他講演音帶、VCD及書籍,皆免費結緣,請向「社團法人華藏淨宗學會」索取: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333之一號二樓 Tel:(02)2754-7178;Fax:(02)2754-7262。或就近向各地淨宗學會索取。

 

返回

 

信息交流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您有過心靈的感觸嗎?歡迎在「學佛心得」欄目內踴躍投稿。來稿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feeling

誠邀全世界各淨宗學會,提供貴會的佛事活動消息,利用敝刊為世界佛教徒提供學佛信息。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news

有任何修學上的問題,來信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question

*所有稿件,編者有權潤飾修改。

 

返回

 

聲明啟示

淨空法師所有一切著述,暨四眾同修整理文物書刊,公開授權大眾翻印流通,但不得擅自加註版權所有,任意增減內容,非法牟利,侵害公眾權益及原著本意。


若您有任何意見,歡迎來信指導,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adv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