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

 
 

要把每一天都看作最後的一天,
天天想到我就要死了,還有什麼事情比念佛重要。

 
 
   
  本期專欄: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本期內容簡介
  經論輯要: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206)
  印光大師開示:論存心立品
  倫理道德:佛教「不爭」,中國儒家教「讓」
  因果教育: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新譯(46)
  心得交流:eg20953同學的學佛心得
  答疑解惑
  網路講座:淨空老和尚網路首播
  法寶流通
  信息交流
.
我要訂閱/取消 雜誌下載 學佛問題 2017.11.1 星期三 Vol. 481
 
本期內容簡介
 
本期內容如下:

  祭祖的意義在於不忘根本,知恩報恩。正如樹木有根,才能枝葉茂盛,開花結果。請看本期專欄

  「親近善知識」,親近一位善知識,心容易清淨,還是清淨很多善知識,心容易清淨?請看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

最新訊息:嚴正聲明Facebook

  目前發現yahoo、pchome、themai、sohu、126、263、163、eyou、sina、21cn免費信箱,會被isp當作廣告信擋掉或移至垃圾筒,若您是上列信箱,請先查看垃圾筒是否有,若無收雜誌建議使用其他Email信箱訂閱,謝謝!

 
本期專欄: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祭祖的意義在於不忘根本,知恩報恩。正如樹木有根,才能枝葉茂盛,開花結果;流水有源頭,才能源源不斷,滋潤大地。人也一樣,有祖先的篳路藍縷,開疆拓土,才有後代的繁榮昌盛,安定幸福。不忘祖先的恩澤,緬懷祖德,是做人的基本德行。繼承祖先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利益當代,傳之後世,則是報答祖先恩德的最佳表現。

  【源遠流長的家族歷史】

  祖先跟後代息息相關,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追本溯源、認祖歸宗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在世界各民族的傳統文化中,都重視祖先與後代的關聯。例如在西方社會,很重視「譜系圖」,又稱為「家族樹」,這是將家庭的每位成員描繪在同一棵樹上,體現出家族成員一體不二的親密關係。

  與世界各民族相同,中華民族是一個非常尊崇孝道的民族。如同《孝經》所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中國人不但孝敬在世的父母,連世世代代的老祖宗都念念不忘。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很重視祭祖,家家都有祠堂,祠堂中供奉著家譜,記載著家族世代的歷史。這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良好做法。

  以我的家族為例,我的俗家姓徐,徐氏家族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四千五百多年前軒轅黃帝時代。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徐氏是從黃帝的次子昌意傳下來的。傳到我這一代,是黃帝的一百三十六代子孫。古代的徐國,就是現在的徐州。這個國是大禹王的兒子啟封的,他做國王的時候封我們老祖宗若木為徐國的國君。這個國享國相當久,歷經夏、商、周三代(大約一千五百年),都是諸侯國之一。到了西周穆王的時候,徐國之君徐偃王在位,行仁義,結眾心,頗得百姓擁護,四周有三十二個國家都派人向他朝貢。周穆王怕他坐大了,將來奪取他的地位,就要把他消滅。我們的老祖宗沒有抵抗,逃亡躲到山裡面去了。周穆王特地封他的子孫為「徐子」,繼續管理徐國。爵位降低了,降到子。從前的爵位是帝、王、公、侯、伯、子、男,降到子爵,降了好多階級。這個子爵的國家一直延續了數百年,直到公元前五百一十二年才被吳國滅掉。亡國之後,徐國王室和黎民百姓為紀念故國,便紛紛以國名徐為姓氏。這些淵源,以及歷代祖宗的種種德行與貢獻,全都記載在家譜之中。

  以「江州義門陳氏」為例,陳氏是舜帝的後代,大舜以孝道治國,而得享太平盛世。舜帝的三十四代孫陳胡滿公,曾經幫助周武王伐紂,於是武王把女兒許配給他,並把陳國分封給他,以國為姓,成為陳姓的始祖。陳氏家族崇尚孝道,賢才輩出,世世代代共同居住在一起,三千多人不分家,連家中養的一百多條狗,都能做到「一犬不至,眾犬不食」,令人十分讚歎。在中國的歷史上,這樣的大家族多不勝數。

  被譽為「天下第一家」的義門陳氏,是古聖先賢所倡導的大同世界的縮影,也是英國思想家所嚮往的「烏托邦」。他們不但促進了社會的安定團結,也成為後世子孫效法的榜樣。印尼前總統瓦希德長老(President Abdurrahman Wahid),他心地善良,英明睿智,曾經為種族和諧乃至世界和平做出過很大的貢獻。他的祖先就是姓陳,其祖籍是福建泉州晉江,移民到印尼已經是第六代了。

  剋實而論,不僅是徐氏、陳氏如此,中華民族萬姓先祖,乃至世界各民族的先祖都有源遠流長的歷史和精彩感人的故事,值得我們深深的緬懷與崇敬。《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正是祖先積德行善,才給後世子孫留下了真實而長久的福報。

  【延續傳統文化以報恩】

  老祖宗對後代子孫的恩德重大,子孫報恩的方式,就是將老祖宗遺留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承傳下去,傳之久遠。中國人的老祖宗不但修善積德,福蔭後代,而且留下了大量智慧經驗的寶典,讓後代子孫能夠學習與效法。尤其是《四庫全書》,匯集了五千年老祖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智慧、理念、經驗、方法與成效,不僅是中國的國寶,而且是全世界人類共享的無價智慧寶藏。

  過去我們讀書人最擔心的,就是一旦發生戰爭,《四庫全書》被毀掉了,那將是全人類莫大的損失!幸好後來《四庫全書》和《四庫薈要》都重印了。我總共購買了一百一十二套《四庫全書》,以及三百三十套《四庫薈要》,分贈給全世界各大學圖書館、國家圖書館收藏。如此分散保管,即使世界有災難,也不至於全部被毀,總會留下幾套,這就解決了經典寶藏失傳的擔憂。《四庫全書》雖然保存下來,不至於失傳,但是如果沒有人能讀,那就等於一堆廢紙,不起任何作用,那跟失傳其實沒有什麼兩樣。所以我就積極的想辦漢學院,培養能讀、能講、能翻譯、能落實《四庫全書》的年輕人,將老祖宗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前年,我參加了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和平會議。會議之後,我來到英國,來看英國,看看英國從小學到大學學習中文的情況。也想提醒大家,中文真正的寶在古書裡面、在漢字文言文裡面,不在現在通用的白話文裡面。當時威爾士三一聖大衛大學的休斯校長來訪問我,和我談了三個多小時。我將我的擔憂告訴他:當今時代,中華傳統文化到了繼絕存亡的關頭,華夏數千年的道統,到我們這一代若是不能繼承下去,就面臨著消亡的危機。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也是後世子孫對祖先最大的不孝。尤其現在只剩下少數幾位老師能夠教導文字學、音韻學和訓詁學的課程,他們都是七、八十歲的老人,如果在這十年之內找不到傳人繼承,一旦他們走了,再想繼承就來不及了。校長完全明瞭這件事情的重要性,就提議我們合辦漢學院。他比我熱心,我受他的感動,不真幹就對不起他。所以在一年零三個月之後我們就簽訂了合同,現在漢學院在威爾士已經正式開學了。英國漢學院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成立,確實是出人意料。我常說,漢學院的榮譽是歸查爾斯王子,功勞是歸休斯校長,而教學是由長老院長周春塘教授來負責。

  我想順便提一下,長老院長的父親周邦道先生,是中日戰爭時期我在國立三中求學時候的校長。周校長是江西人,他是民國時期第一位高考狀元,曾經擔任江西省教育廳長。抗戰期間,我是流亡學生,周校長和師母照顧我們學生比父母還要周到。像救濟品,優先分給學生,有剩下的,他的兒女們才有份,真正是大公無私!學生們,我們都稱他「聖人」,一生都忘不了校長的恩德。後來,周校長任考選部政務次長,公家配的有車,同時在家裡安裝的有電話。周校長交代兒女:公家的車和公家的電話只能在處理公事的時候用它,不可以用於私事。他自己和家人私事出門都坐公共汽車,私人打電話都到公共電話亭去打,真正是清廉至極,是聖人的行持。現在由他老人家的公子來擔任英國漢學院的長老院長,也充分顯示先人的德澤長流,護佑著我們這一代。

  【英國漢學院的特色】

  我們辦英國漢學院的目的很簡單,希望培養三十到五十位年輕的師資人才,將傳統文化繼承下來,代代相傳而不中斷。我們所辦的漢學院是古漢語學院,主要學習漢字文言文經典,要將古書裡頭的智慧延續下去;不同於一般大學的文學院,現在的文學院不重視學習古文。英國漢學院的目的就是要承傳古漢語,使命是要「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正如中國古代的大家庭一樣,我們希望漢學院也落實「家文化」,院長、教職員工和學生如同一家人,相親相愛,和睦共處,這樣漢學院就會興盛起來,所謂「家和萬事興」,在漢學院裡就能落實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古訓。漢學院師生本身做好了,就能帶動這個地區,都受到良好的影響。

  教學方法採用古人「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的方法,學生就是專學一門功課,每天想到的只有一樣東西。一門課程學完之後,才學下一個科目。這樣學生的心思是專一的、心是定的,學習的效果才會更好。所以一門深入是漢學院的一個大特色。

  英國漢學院另一個特色,是我們要求學生學習之後必須複講,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上台講課。怎麼講法?完全照老師的話來說。所以老師先講一遍給學生聽,學生聽完之後,再完全照他的話複講;講漏掉的沒有關係,但不可以加自己的意思。這個方法在佛教裡頭用了三千年,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完經之後,這些弟子們各個就複講。複講的標準完全依照老師所說的,這是規矩。古人都能夠遵守,所以他們能開悟。

  我還特別注重學生的德行,要求學生學到的必須做到。我鼓勵學生,內要學釋迦牟尼佛,放下「貪瞋痴慢疑」;外要學孔子,「溫良恭儉讓」。這也符合中華傳統的教學理念。

  【承先啟後 繼往開來】

  祖先跟我們是一體的,但是由於近代人們崇尚物質文明,忽略了精神文化;注重科學技術的發展,拋棄了傳統文化,才造成我們跟祖先之間產生了隔閡。現在全世界面臨許多方面的問題:自然災害、戰爭衝突、環境污染、疾病饑饉,人類找不到解決問題的對策,該怎麼辦?找老祖宗,運用老祖宗的智慧就能解決問題。中國古人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老祖宗有豐富的經驗與閱歷,歷代祖先把他們人生的智慧留給我們。世界各族的祖先、各個宗教的聖哲,都教導仁慈博愛、推己及人,唯有愛才能解決一切問題。如果我們能夠繼承老祖宗的仁慈與智慧,學習老祖宗的教誨,就能有效解決多種問題,少走彎路,獲得身心安康、家庭美滿、事業順利、社會安定、國家富強、世界和平。尤其在今天,特別需要提倡老祖宗謙讓、忍讓、禮讓的美德;放下爭,放下競爭、放下鬥爭、放下戰爭。如果選擇競爭、鬥爭、戰爭,人類將有受不完的苦難。如果放棄競爭、鬥爭、戰爭,人類將有享不盡的福報。

  今天我們在這裡辦祭祖,意義非常重大!在今天世界各族傳統文化普遍受到漠視的時代,舉辦祭祖,緬懷祖德,提倡孝道,能夠喚醒大家對祖先的記憶與懷念,提醒大家向祖先學習亙古常新的智慧與經驗,將傳統文化承傳下去,發揚光大。於此同時,這也是促進東西文化交流互鑒的大好機會。希望愈來愈多人來參與祭祖活動,找回我們與祖宗聯繫的紐帶,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為人類開創更光明美好的未來。

  ——恭錄自空老和尚講演

 
經論輯要: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206)
 

25.必須多讀大乘,親近善知識,指示修學門徑。首先要明瞭六塵等境,唯虛無實,不為所迷。知一切法唯心,心外無法。此是遣蕩塵境之方便,漸漸乃能胸無點塵。則慧光開矣。縱有念頭,亦極微薄。然後乃能斷之。

  『必須多讀大乘,親近善知識,指示修學門徑』。此段文不太容易理解。「必須多讀大乘」,是否將所有大乘經都搬出來讀?如果我們這樣領會就錯了。多讀大乘是多讀一部大乘經,我奉勸諸位同修念《無量壽經》,三年中一定要念滿三千遍,這是「多讀」。如果叫你什麼經都讀,就讀亂了。讀一部經,一門深入,才能契入。我們修行的目的在那裡,原理、原則在那裡?在離相、離念,得清淨心。試想,念一部經,心容易清淨,還是念幾百部、幾千部,心容易清淨?一比,自然就明白了。

  「親近善知識」,親近一位善知識,心容易清淨,還是清淨很多善知識,心容易清淨?一位善知識,教我們走一條路;兩位善知識,就有意見分歧;三位善知識,分歧更大;四位善知識,將我們擺在十字路口,無所適從。諸位一定要懂得,讀誦大乘是在大乘經裡選一種,一門深入;只親近一位善知識,決不可多。

  在一位老師會下奠定基礎,紮下根基,然後再去參學。智慧開了,就有能力辨別得失、辨別是非、辨別邪正。這兩句千萬不能誤會,四弘誓願裡,煩惱斷除之後,才可以廣學多聞。廣學多聞是參學,就是善財的五十三參。善財在文殊菩薩那裡,成就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斷除之後,老師就叫他出去參學。沒斷煩惱沒有資格參學,所以四弘誓願是有次第的。現代人前兩願不要,專要後面兩願。度眾生也不要,斷煩惱也不要,一開頭就學法門、成佛道。沒幾天就宣布自己成佛了。如蓋四層樓房,一、二樓不要,就蓋三層、四層。是故,今人沒有古人踏實,沒有古人殊勝之成就。

  『首先要明瞭六塵等境,唯虛無實,不為所迷』。這是真實的智慧。我們眼前的六塵現象,十法界依正莊嚴,只不過是「剎那九百生滅業因果報的相續相」,真的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真正明白事實真相,就不被境界所迷,在一切境界裡不會起心動念,不會有妄想執著。若不了解事實真相,妄想執著決定不能避免。有妄想執著,就依舊搞六道輪迴;離妄想執著,方能出三界。

  『知一切法唯心,心外無法』。此是般若之核心,般若經中最重要的開示。若在此處真的有體悟,則成就快速,不可思議。

  『此是遣蕩塵境之方便,漸漸乃能胸無點塵』。「胸無點塵」就是心地清淨,六祖所謂「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正是此意,才是真實功夫。『則慧光開矣』。心清淨了,智慧就開;智慧就是清淨心起作用,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所以智慧不是從外面來,不是修來的。大家千萬不要誤會,以為多讀大乘經會開智慧;不但宗門不承認,教下也不承認。

  清涼大師在《華嚴疏鈔》講過,「有解無行」,就是大乘經讀得很多。「無行」是沒有認真修行,沒有離念、沒有離相。認真修行是離念、離相。大乘經念得很多,結果是「增長邪見」,不是增長智慧。我們明白這個事實,才知真正善知識何以教人讀一部經,不教人讀兩部經。心不清淨,還有妄想、煩惱、還有是非、人我,讀得再多,只是增長邪見,不能增長智慧。有些人有錯誤觀念,以為只要認真用功,參禪也好、念佛也好,不需要讀經,不需要解經。清涼也說過,「有行無解,增長無明」,也錯了。這是華嚴宗祖師說的話,那裡會錯!就像《金剛經》上講的原理,空有兩邊不能著。著有錯,著空也錯。因此,行門中一定是解行相應。一定要有老師指導,才不至於走錯方向,這是非常重要的。

  『縱有念頭,亦極微薄。然後乃能斷之』。真修行人要完全斷念,當然難。可是比一般人的念頭淡得多。只要肯認真修行,我們的妄想,一年比一年少,一月比一月少,這是好境界。如果我們修行而妄想、分別、執著、煩惱與去年沒有兩樣,甚至沒學佛時,好像煩惱還少,學佛之後,煩惱愈學愈多,那就大錯特錯。佛法之修學,在功夫檢點上,決定是煩惱輕,智慧長,功夫才能得力,修學就很順利。假如不是這樣,就要認真反省。錯誤不外乎兩大類:一是理論上錯誤,一是方法上錯誤。一定要把錯誤糾正過來,才能得佛法真實之利益。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印光大師開示:論存心立品
 

  已往之罪,雖極深重,但能志心懺悔,改往修來以正知見,修習淨業,自利利他,而為志事,則罪障霧消,性天開朗。故經云:世間有二健兒。一者自不作罪,二者作已能悔。悔之一字,要從心起。心不真悔,說之無益。若不改過遷善,則所謂懺悔者,仍是空談,不得實益,見正編復鄧伯誠書二。譬如讀方而不服藥,決無愈病之望。倘能依方服藥,自可病癒身安。所患者,立志不堅,一暴十寒。則徒有虛名,毫無實益矣。(正)復周智茂書

 
倫理道德:佛教「不爭」,中國儒家教「讓」
  
 

  多少人都在想方設法怎麼拯救,讓社會恢復到穩定、恢復到安定、恢復到和諧,不但中國人在找,全世界人都在找。找了這麼多年,最明顯的,聯合國帶頭主辦這些國際和平會議,目的是化解衝突,他不叫化解,叫消弭衝突,促進社會安定和平。從一九七0年代開始,到現在四十多年,每年不知道開多少次的會議,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我們有機緣參加十幾次,跟這些會友們接觸,這些會友們都是全世界每個國家地區的菁英分子、學者專家,想不出辦法。

  一九七0年代那個時候,湯恩比還在世,有人問他,提出這些問題問他,那個時候他已經很老,一九七一年他八十二歲,一九七五年過世的,也就是他八十六歲過世。他告訴我們一樁事情,「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我們看到另一次的談話,也在日本談的,告訴世人,「宗教是人類的必需,人類不能沒有宗教」。這些話對於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有很大的啟示。有沒有證明?今天的斯里蘭卡就是證明,你看佛教的教學在這個地方產生多麼殊勝的效果。斯里蘭卡的人民並不富有,可是生活得非常快樂,這個快樂從哪來的?從佛陀教育來的。

  佛教人不爭,中國儒家教人讓。夫子五德,這是學生們對老師的讚歎,老師的德行,溫良恭儉讓五個字。孔夫子一生的為人,處世待人溫和,就像我們人講厚道,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讓,總是自己謙虛讓別人,夫子一生處事待人接物。以後儒家讀書人都以這個為自己修身的標準,我們在生活當中、在待人接物,有沒有做到?這是學生沒有人反對的,說夫子五德,人人都點頭,人人都贊成,沒有反對的。這五樣,五個字,如果我們落實了,對化解衝突、對於促進安定和諧有沒有幫助?真有幫助。

  孔子主張仁,仁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要知道愛人。愛人最重要的是知道自愛。什麼是自愛?溫良恭儉讓就是自愛。自愛他才能愛人,真心誠意幫助別人。今天的社會這些美德沒有了,你什麼時候看到一個溫良恭儉讓的人?當年夫子在世,夫子做出來了,大家見到他、聽說他,跟他接觸,真正看到了,讚歎他,向他學習,造成社會風氣,就是溫良恭儉讓的人很多,帶動社會良好的風氣。五倫、五常、八德是中國社會的風氣,這就是中國傳統的文化,湯恩比就是說的這個,不是說的四書五經、十三經,那些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普通人能夠做到五倫、五常、四維、八德跟夫子的五德,夠了,足夠了,天下太平。

  文摘恭錄—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三三三集)2013/6/18 檔名:02-040-0333

 
因果教育: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新譯(46)
  
 

清朝崑山周夢顏安士氏述/民國蓬島思尼子新譯

歲饑賑濟鄰朋。

【發明】救濟饑荒的辦法,有施行於已經發生之後,有施行於尚未發生之前。請求免除國家稅賦,留下所經手的漕米(1);勸募施粥,嚴禁米商低價糴入、高價糶出,牟取暴利,這些是施行於已經發生之後的辦法。開通河渠水道,築高堤岸;致力於根本、節約消費,儲存米糧、促進農民富足;招募民眾開墾,嚴禁攔河捕魚、宰殺耕牛,這些是施行於尚未發生之前的辦法。救助於還沒有發生饑荒之前,那麼花費較少而所救助的較為廣泛,這樣人民能夠謀生,官府就不會欠缺賦稅。如果到了饑荒已經發生了,餓死的人遍滿街道,然後才商量免除賦稅,商量賑濟災民,那麼所救助的就很有限,而死亡的人就會很多。這裡只說到「鄰朋」,是舉出小的方面,而大的方面也就能夠了解。

 (1)歷代由水路運往京師供應官軍的糧食。

⊙水旱災荒,原因是從吝嗇、貪心、粗俗招來的,這是大家的惡業所感。如果能用心在賑濟上,那麼未來的饑荒也就可以免除。

⊙經上說:「人的平均壽命在三十歲的時候,就會有饑饉的災害出現,總共有七年七月七日,日夜都不下雨,大地寸草不生,白骨遍野。整個地球所存活的不會超過一萬人,留下他們作為將來的人種。《婆沙論》說:「人如果能夠用一小團食物,發出大慈悲心布施飢餓的人,在未來世絕對不會遇上饑饉的災害。」這種救濟災荒,更是不著任何痕跡。

【下附徵事】

 因荒釀禍【隋書】

  隋朝末年,馬邑發生大饑荒,太守王仁恭堅持關閉糧倉,不作賑濟災民之事。劉武周對大眾說:「現在百姓飢餓,滿街都有餓死的屍體,王太守這樣見死不救,哪能算是人民的父母官!」因此就用棍子敲打牛皮鼓,對大眾宣誓說:「我們不能甘心等死,官倉的糧食都是百姓的血汗,你們可以跟隨我去拿取,以便延續生命。」大家都一致答應,於是謀殺了仁恭,開糧倉賑濟。從此以後,遠近各地都紛紛響應。

【按】劉武周(2)的原意,只不過是想號召饑民乘機叛亂罷了!但是促成這件事情的,都是王仁恭。從前趙清獻公在主理越州時,恰巧吳越大旱,趙公在百姓還沒有發生饑荒時,就提早規劃,特別加以撫慰,而後民情因此安定下來。那些要保全自己和妻子兒女的人,哪裡值得與此相提並論!

 (2)劉武周:任馬邑鷹揚府校尉。大業十三年(六一七),與同郡張萬歲殺太守,聚兵萬餘人,自稱太守,依附突厥,自稱皇帝,後來被殺。

 增價免饑【荒政備覽】

  宋朝范仲淹主理杭州時,正好遇到饑荒,一斗米漲到一百二十文,百姓非常憂慮。范公反而加價到一百八十文,並且出示許多文告,到處傳播,詳細說明本州缺米,所以不惜高價收購。同僚都不知道他為什麼要這麼做。過了幾天,各地的商人爭相來到,米因而過多,於是價格自然降低了,百姓因此非常信賴他。

【按】這也是在荒年時大興勞役修造佛寺、橋樑的本意。人們只知道在收成不好時,就停止一切工作而已,哪裡知道一般百姓沒有事情可做,正好使他們提早死亡。只有勞役一發動,那麼富人的錢財糧食,無形中就會散布給一般百姓;這樣並沒有損害到富家,卻是有益於貧民!

 種荳代穀【文獻通考】

  宋朝程珦主理徐州,有一年長期下雨,稻穀都損傷了。程珦推測等到水乾枯的時候,再耕種就來不及了,於是向富家募集豆子數千石,貸放給農民播種於水田中;水還沒有完全乾枯,而豆子已經發芽了。這一年穀子雖然沒有收穫,但人民卻不至於受到飢餓,都是豆子所賜啊!

【按】曾經閱覽《四友齋叢說》,上面記載一則防範饑荒的方法,說應當拿各府州縣貪污的罰款,全部用來購買穀糧;那些犯充軍流放以下罪行的人,允許他們用穀糧贖罪。如果有一個地方遇到水旱災害,就讓人民到沒有災害的地方通融借貸,等到來年豐收時再補還。那麼百姓能夠免除流亡,朝廷就可以沒有顧慮。這樣的善政正應當盡快推行,希望喜歡行善的人告訴那些當權的官員!

 抗疏救遼【瑣闈管見】

  明世宗嘉靖末年,遼陽發生大饑荒,軍民互相吞食。兵部侍郎王某上疏請求賑濟饑民,商議將二萬石米陸運到山海關,運費是每萬石米要八千兩銀子,地方官民深以為苦。當時崑山人許伯雲擔任給事,說遼陽人命在旦夕,如果用陸運就會拖延時間,並且造成騷擾,不如暫時開放海路,用漕船順著海路送去,就可以迅速到達。於是拒絕奏疏、極力陳述,並說海運如果有差錯,就以我一家人的生命作為擔保,而後朝廷才聽從他的請求。於是將原先議定的漕糧,加上天津的存糧,總計添加到十多萬石,連夜航海到遼陽。遼陽人因而歡天喜地,救活了非常多人,到現在該地還有祭祀許公的廟宇。

【按】用痛哭流涕的真誠心,來救赴湯蹈火的急難,難怪奏章才剛呈上,而恩澤隨即播散出去,許君真是高明呀!他的德澤非常廣大啊!

 自諱其德【周子愉筆記】

  明思宗崇禎年間,常熟縣進士蔣畹仙偶然借住在崑山的同年(3)周明遠家裡。這一年發生大饑荒,夫妻父子都無法互相照顧。當時有姓郭的人將要賣掉妻子,但礙於手中所抱的孩子而猶豫不決,後來才說:「各自逃生了!」於是把孩子放在道路旁邊。蔣公悲傷地說:「怎能因為吃飯的緣故,瞬間就離散一家人呢?」蔣公問他需要多少錢,他回答說:「一十五千。」蔣公立即拼湊袋子裡的錢,但只有十千,又向明遠借貸五千,以便湊足錢數。明遠說:「世上的善事應當與大家一起來做,您不以獨自成為君子為羞恥嗎?」說完也捐了五千贈送他,他的妻子因此才不用出賣,兒子也能夠保全。後來這個人稍微有一點家業,就帶著兒子前去拜謝,蔣公不讓他們上前禮拜,並且不願提起這件事。

 (3)同年;鄉試、會試同登科榜者。

【按】明遠公就是子愉的先祖,與蔣先生可說是莫逆之交。我看見子愉記載蔣氏三代的善行非常地詳細,因此摘錄幾條列在篇末「百福駢臻」三句下面,這裡不再多講。

  >>續載中……

 
心得交流:eg20953同學的學佛心得
 

標題:磨練過關,看破放下

  「見過不講理的,沒見過這麼不講理的」,遇到了恰恰是磨練自己的大好時機!必須謹遵師父上人教導,抓住這個大大有利的時機,好好利用,決不能「恩將仇報」。要知道這是提高自己境界的絕佳機會!於是,自己好像回到小學生時代,每天背誦口訣度日:

  「這個幫你消掉多少罪業?」,還不感恩?
  「這是來幫助你看破放下的」,還不感恩?
  「這是來成就你的」,還不感恩?
  這是劉素雲老師講的「花多少錢都請不到的老師、考官」,還不感恩?
  這是胡小林老師講的「給你卸包袱的人」,還不感恩?
  聯想起胡小林老師講「還不感恩?」時的表情,常常禁不住笑出聲來。這個時候恨怨惱怒煩煙消雲散,神清氣爽,亮亮堂堂了。

  自己如同一葉孤舟,顛簸迷失在暴風驟雨、巨浪滔天、黑夜茫茫的大海之上。危難時刻,發現了指引航向的燈塔,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無量壽經》,淨土念佛法門,師父上人,各位老師,導航之燈塔!這真的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即將傾覆之小舟又回到了正確航向。

  自己今生今世一定要放下身心世界,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不達目的絕不罷休。感恩師父上人!感恩諸佛菩薩!感恩龍天護法善神!更要感恩磨練自己的老師、考官們!阿彌陀佛。

  (文章來源「佛陀教育網路學院-心得交流」)

 
答疑解惑
 

問:往生西方後,佛菩薩是如何面對因緣果報的?今生所造的惡業在「帶業往生」後,還會不會報?何時報?

答: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後,業障完全轉變成智慧。要曉得業障跟智慧是一樁事情,覺悟了就叫智慧,迷了就叫業障,它只有迷悟之分。實在講這個東西不是真的,可是你在迷,它就真有,真的把智慧變成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造成的結果就是業障。成了佛之後,你的妄想分別執著就變成智慧了。法相唯識講得好,阿賴耶識就是含藏業障習氣種子,像倉庫一樣,一覺悟,它變成了大圓鏡智;末那識是執著,執著變成了平等性智;第六意識是分別,分別變成了妙觀察智;前五識是造作,造作變成了成所作智。所謂轉八識成四智,怎麼個轉法?覺悟就轉了。迷了,四智就變成八識,覺悟,八識就變成四智,迷悟而已。

  覺悟之後,佛菩薩自然與十法界的眾生感應道交,感應裡面力量最強的,就是與你有恩有怨的人,跟你有過往來的人。沒有過往來的人也有感應,感應很薄弱,沒有那麼強,所以這叫佛不度無緣之人。跟你結的善緣是有緣人,結惡緣還是有緣人,到那個時候不管善緣、惡緣,都跟你有感應道交;換句話說,你統統都會度他,都會幫助他。《金剛經》,歌利王割截身體,歌利王是惡王、暴君。忍辱仙人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修忍辱波羅蜜的菩薩。他被割截身體的時候沒有一絲毫怨恨,而且還跟他講,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所以釋迦牟尼佛成佛,第一個得度的憍陳如尊者,憍陳如的前身就是歌利王。

  在菩薩受到這麼大的災害,菩薩沒有怨恨心,反而感激,為什麼?成就他的忍辱波羅蜜。這是我們要學的,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受了別人一點羞辱,可不要生氣,生氣我們就失敗了,就知道自己一點功夫都沒有。特別好像是道場裡面做義工,一點點不如意的事情就掉頭而去,永不再來了,那就承認你徹底失敗。如果能堅持到底,這是忍辱菩薩,難得的機會。這就是轉境界,你要會轉,有智慧就會轉,不會受境界障礙。逆境、順境、善人、惡人,對自己都有好處。

問:我們共修小組每年七月份,增加幾次讀誦《地藏經》,是否算夾雜?

答:七月份一般講超度,超度這些幽冥界的眾生,這是專門為他做的。但是對自己的功課不能減少,多讀幾部《地藏經》給他迴向,這就對了。像從前印光大師在世的時候,他老人家教人,因為世界已經亂了,叫我們念佛的同修,每天早課完了之後,念一千聲觀世音菩薩名號。這一千聲觀世音菩薩名號是專門迴向給世間這些災難地區的,這是為他們的。這是好事情,所以這不算是夾雜,自行化他。我們自己的功課是屬於自行,偏重在自行;現在我們加念《地藏經》,加念觀音菩薩名號,這都是利他,自他兩利。

  (節錄自21-348學佛答問)

 
淨空老和尚網路直播台
 

◎淨空老和尚最近講演資訊,詳細內容請參考網路直播台

 
法寶流通
 

◎淨空老法師講演CD、DVD及書籍,皆免費結緣,請就近向各地淨宗學會索取。
◎台灣地區同修索取法寶,請至「華藏淨宗學會弘化網-法寶結緣」。
◎大陸同修請與「香港佛陀教育協會」聯絡:amtbhk1@budaedu.org.hk

 
信息交流
 

◎誠邀全世界各淨宗學會提供貴會的佛事活動消息,利用敝刊為世界佛教徒提供學佛信息。請寄amtb@amtb.tw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成立緣起:我們常常收到各地網路同修來信,皆言及雖有心學佛,卻不知從何學起,應如何聽經學習。又 淨空老和尚的講演有大小性相,各個宗派的經論典籍,法海深廣,初學者不知修學之次第,何者為先,何者為後,以故學而不得其宗旨,始勤終惰,退悔初心,實為可惜!今佛陀教育網路學院之成立,正是針對上述緣由,將現有網路的文字(教材)與影音(講演畫面)合為一體,如同「網路電視台」,為世界各地真正有志於學佛者,提供一個方便快捷,隨時隨地不受時空限制的網路修學環境。網路學院一切課程之排列,皆是以 淨空老和尚為澳洲淨宗學院所訂之課程,從初級到高級,從本科到專科的修學次第,也是為實現澳洲淨宗學院將來能真正達到遠距教學的前哨站。今日社會是科技進步、資訊發達的時代,要善用高科技宣揚妙法,闡釋正教,令佛法傳遞無遠弗屆,才將進一步利益更多學人,將般若文海遍及環宇,使一切有緣眾生得佛正法薰習之機會。若有心想修學的同修,可至佛陀教育網路學院參觀訪問。

淨空法師英文網站網址http://www.chinkung.org/,此網站主要以配合 淨空法師的和平之旅,同時接引國外眾生認識佛教。提供 淨空法師多元文化理念及國際參訪等相關資訊。敬請諸位同修將此網址廣為流通給外國同修,讓他們更有機緣認識佛教,功德無量!

淨空法師專集大陸鏡像站網址http://www.amtb.cn/,更方便大家記憶。大陸地區同修可以就近訪問這個網站。若同修於瀏覽中有發現任何問題,歡迎來信告知,請至amtb@amtb.tw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佛陀教育雜誌由華藏淨宗學會網路講記組恭製
e-mail: amtb@amtb.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