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  精彩導讀  雜誌下載  常見問題  繁簡轉換程式下載

2001.05.19  星期六  VOL.48


 

貪是愛的極點,凡事到了極處,就生變化,好比大寒之後,即是立春,大暑之後,便是立秋。人一沾上貪字,離倒楣便不遠了,貪則近貧,中國歷代皇朝,除堯舜讓位外,夏朝以後,均不得好結果。

 

卷首語
編者的話

 

世出世間法,信心非常重要,有信心方能成就。我們念佛,信心更為重要。有信心、有毅立,念佛一定會成功,反之則很難成功。念佛志在一心不亂,唯有佛號才是正念,除佛號之外一切念頭皆不算是正念。古德曾說:「佛法的仗,是正念與邪念打,敗了又來,要像久不死的團魚,正念是永遠不會死的,敗了再打,時久自然邪不勝正。所以說,正念像不死的團魚,不怕持不了,只怕不發心。」

我們念佛更應如是,稍有邪念、不正念產生,立刻警覺,趕快提起佛號之正念,將念頭壓下去。此雖不能盡斷煩惱,但是久久自然功成,自然伏住煩惱。若念佛能將煩惱伏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有把握了。因此,古德的這幾句開示,正是提醒我們念佛的淨土行人,應當善思、善體會之!

 

返回

 

經論輯要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48)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念處莊嚴故,善能修習四念處觀。

這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一段。道品總共有七科,科是科目就是七個段落,即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這七個段落是完整的佛法,無論大乘、小乘、顯教、密教,總不出這七類。每一個科目的內容,都是深廣無際,所以我們不能將之看作小乘。天台大師用藏通別圓四教來說明,每一科都有藏通別圓;由此可知,它包括了整個佛法。

第一科就是四念處,第一個科目當然也是最重要的科目,這是我們入門下手的最初方便。四念處就是看得破,四神足就是放得下,四正勤是斷惡修善,看破、放下貫穿全部的佛法。凡夫為什麼會有這些深重的煩惱習氣?根本原因是不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念處就是幫助我們明瞭宇宙人生。

四念處觀:第一「觀身不淨」,第二「觀受是苦」,第三「觀心無常」,第四「觀法無我」。「觀」是想法、看法;觀身不淨,就是你對身的看法;觀受是苦,就是你對於一生中享受的看法;觀心無常,就是你對於心的看法;觀法無我,就是你對於心外一切萬事萬物的看法。如果你的想法、看法是正確的,才能修道;若是錯誤的,縱然很精勤努力的修行,修的都是邪法。佛提醒我們,心正一切法皆正,心邪一切法皆邪,所以四念處就是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宇宙觀。前三觀是屬於人生觀,「觀法無我」是屬於宇宙觀,千萬不能疏忽。

第一「觀身不淨」,什麼是身?狹義的身是我們自己的身體,廣義的身是所有一切的物體,只要有體,就稱它作身。無論是自身,無論是一切物體,都是不淨的。

佛在經上分析,我們物質身體的構造不清淨,最明顯、最簡易的觀察,就是看我們七竅排泄出來的是什麼,七竅之外更微細的是毛細孔,毛細孔所排出來的,現在人稱為尿素,這說明我們裡面沒有一樣是清淨的。古人講肉皮、皮袋,皮袋裝的是什麼?膿血、便糞。對於這個東西,過分的執著貪愛就錯了。古德形容身體是「臭皮囊」,從我們身上散發的氣味不好聞,煩惱愈重,氣味就愈難聞,而身心清淨的人氣味是香的。

許多人都曉得,虛雲老和尚一年剃一次頭,一年洗一次澡,身上的衣服破破爛爛,領子上油垢很厚,可是味道是清香的。而我們三天不洗澡,就臭得難聞。從這個地方看,心清淨,身就清淨。由此可知,功行的淺深,確實改變了我們身心的組織結構,正是佛在本經前面所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因此,我們就能體會到,佛之所以教菩薩要「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夾雜」的道理。

我們要修成金剛不壞身,在這個世間難,往生極樂世界就容易了。生到極樂世界,每一個人都是「紫磨真金色身」,這是佛對我們的大慈大悲、大恩大德。而這一生能否往生?就看你能否看破、放下,不能看破、放下,這一生只可以說與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結個善緣,這一生去不了。想在這一生決定往生,必須看破,必須放下。為什麼放不下?沒看清楚,真正看清楚了,沒有不肯放下的。放下就自在,放下真快樂,放下就入佛境界。還是堅固的執著,就是凡夫境界;放下我執,就是放下六道輪迴。

因此,這個身不是個清淨的東西,不必過分去執著愛護,但也不許可任意糟蹋,糟蹋也是過失,隨緣就對了。我們必須借假修真,這個身是假相,我們要借這個假相去修真實的。對自己,要往生淨土,利用這個身體認真努力念佛,除念佛之外,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世出世間法都不要放在心上,因為出世間法也不是真實的,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佛法因緣生」,凡是因緣生法都是虛妄不真實的,所以《金剛經》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連佛法都不放在心上,何況其他?

我們今天沒有入佛境界,就要一切放下,單單執著阿彌陀佛名號;執持名號,執就是很執著,持是保持,絕不失掉,我們要靠這一句佛號往生淨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執持名號也要放下,沒有到達不能放下。像乘車一樣,上車買一張票,執持阿彌陀佛名號就是這張票,到達了,票還給票房收回去。除此之外,什麼都放下,就正確了。

諸佛菩薩會利用身體,「借假修真」,相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身相也是虛妄的,借虛妄相修真的。真的是什麼?真實智慧。《無量壽經》講三個真實:第一、「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就是禪宗講的心性,「開化顯示」就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真的。第二、「住真實慧」,就是四念處的第二條觀受,住真實慧這個享受好,即六祖大師在《壇經》所說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住真實慧,不生煩惱。第三「惠以真實之利」,這是他受用。我們身住在世間,對於一切眾生要布施供養真實的利益。佛菩薩住世只有真實,沒有虛妄,他們的享受,真的是至高無上的享受、是智慧,決定不是煩惱,我們應當要學習、明瞭。

凡夫執著這個身,愛惜這個身,對身起了嚴重的貪愛執著,這個執著就是六道輪迴的根。你把這樁事情看清楚了,把身見放下,你就超越六道輪迴。六道輪迴絕對不是事實,它是個幻相,如《金剛經》講的「夢幻泡影」。哪一個人有執著,哪一個人就現這個相,所以放下這個執著,這個現象就沒有了。

由此可知,這個境界是虛幻的,不是真實的。世尊在楞嚴會上,把這個現象稱作「同分妄見」,妄是虛妄,見是見解。「同分」,我們都有共同的,雖是共同的,還是各人是各人的。譬如這個講堂很明亮,有幾十盞燈照著,這是「同分妄見」。但其實每一盞燈的燈光各個不相干,好像光光交融在一起,實際上還是各是各的;你滅掉一盞燈,這盞燈的光就沒有了,它並沒有妨礙別的。所以,各人是各人的境界,各人是各人的天地,各人是各人的宇宙,可以說各個不相同,也可以說各個有密切的關聯,這個事實真相要細心體會。

所以,不能說同,也不能說不同,像燈光一樣,你不能說它不交融,幾十盞燈光確實是交融在一起;你也不能說真的交融,因為熄掉一盞,這盞燈光就沒有了。佛法說明事實真相,常講「非一非異」,不能說一,也不能說不一,這不是一個含糊搪塞的話,確確實實是真相。

我們今天墮落在六道輪迴,與什麼人都不相干,完全是自己妄想、分別、執著製造出來的現象,這個事實真相我們要明瞭。你不了解,就很難超越。佛苦口婆心勸導,你有疑惑,不能肯定的相信,還是堅固執著自己的成見,成見就是我見;因此,佛在此地,用圓滿智慧、高度的方便教我們「觀身不淨」。

你真正明白身是不淨之物,對於身相就不會貪戀,也決定不會為它而造罪業。眾生造業,為身而造的超過半數,就是為了身體的享受,迷於身家,造無量無邊的罪業,招得來生的不如意。諸佛菩薩看破,第一就是把身家看破,對身家的真相徹底清楚明白。明白了是不是不要身?不是,要用這個身替我修積功德。世間人迷於身家,利用身造作罪業,佛菩薩利用身積功累德。由此可知,身家是個工具,它不是目的,這一點一定要認識清楚。

經教裡面講自他身,一切色法皆不淨,我們自己的身,一切有情眾生的身,色身都是不淨之物。為什麼不淨?心不清淨,心染污,所以身也就染污。心要是清淨,身就清淨,所謂「境隨心轉」。身跟心相對的講,身是心的境界,身是心變現出來的。本經一開端就說:「一切法從心想生」,身是從心想生的。你來投胎的時候,你有想,想才變成身。你為什麼長這個相貌?這是你在投胎之前想的,你喜歡這個相貌,就變成這個相貌。世間人講遺傳,兒女的相貌很像爸爸、很像媽媽,在佛法講你喜歡爸爸、媽媽的相,自己就變成那個相,不是遺傳,這是想像,一切法從心想生。古人講四十歲之前是受前世的影響,四十歲之後,自己身體健康、容貌,自己要負責任,為什麼?一生當中,妄想、思想會改變你的容貌,如果你的念頭惡、行為惡,相貌愈變愈凶惡;心地善良、慈悲,相貌愈變愈好。從你的容貌、體質,就知道你平常想的是什麼,思的是什麼,念的是什麼。

如果我們能依照《十善業道經》來修行,「晝夜常念善法(晝夜是不間斷)、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間雜」,容貌一定跟菩薩一樣。我們今天的體質、相貌,沒有達到菩薩水平,就是我們縱然修善,依舊夾雜不善,所以我們沒有得到這種殊勝的果報。因此,一個人修行有沒有功夫不必說,看面相、動作就曉得,哪裡能瞞得了人?瞞只能瞞世間愚人,有智慧的人瞞不了。

 

返回


楊枝淨水
如何得身心安穩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華嚴經》中,世尊引用光嚴童子的一段故事,這個故事裡,維摩居士教導我們什麼是道場,如何將心安住在道場。心的安住,在大乘修學中是非常重要的問題。要求心安,先要求得身安,身心安穩,道業才能成就,正如同佛家常講:「法輪未轉,食輪先」,就是這個道理。我們要弘法利生,首先要令大家生活能安定,這樣才有心學佛;生活沒有著落,每一天的憂慮放不下,就沒有心思學佛。印尼暴動的時候,有幾位印尼同修來看我,對我說:「佛號都念不下去!」因為不知道自己的家何時會被燒掉,生活在疑慮恐懼之中,沒有一刻能安穩。所以身心的安穩非常重要。

契入佛法,對佛法的利益逐漸明白了,身心才真正得到大安。法身大士無論在任何環境裡,身心總是安穩,縱然是劫火滿三千大千世界,身心也是如如不動,安穩如須彌山。諸佛如來與法身大士是以法空為座,也就是說他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瞭、通達,沒有絲毫的疑惑,這時心才得到真實的安住,安住在一切法空。以法空為座(這個座是師子座),座表示安穩、安住的意思,安住在法空之中,這就是真正安住在實相(事實真相)。所有一切的憂慮、煩惱、牽掛、業障,都圓滿的消除,因為這些都不是真實的。

佛經比喻說,罪障就好比霜、露水一樣,太陽出來不久就消失了,太陽就是比喻智慧。自性智慧現前,業障才從根本拔除;智慧不現前,決定有業障、罪報。雖然全是假的,如夢幻泡影一樣,卻不能說夢中沒有境界,夢裡確實有境界,但是夢中境界是假的,不是真的。不了解事實真相的人,在假相裡受苦;明瞭事實真相,知道這種假相了不可得。《般若經》上,佛說了幾百遍「無所有」、「不可得」,確實是無所有,確實是不可得。你認為有、認為有得,是迷惑,不是智慧。

佛說「有」,佛不著有;佛說「空」,佛也不著空,所以佛說法四十九年,「佛無有法可說」。說與無說同時存在,同一個意思,說即無說,無說即說。我們把說與無說看作兩樁事情,這是迷,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佛用比喻(實在講,比喻是無法達到事實真相,一切的比喻只能比個彷彿),你要從比喻當中去體會,體會淺深各人不同。佛用鐘來作比喻說法,「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我們撞鐘,鐘響了,鐘本身並沒有意思去想響(你來撞擊,我趕快就響),它無心,無心就無聲,所以聲即無聲,無論音聲大小都是無聲。在洪鐘響亮的時候,你能聽到無聲,你就聽到法性。

《楞嚴經》上,觀世音菩薩修行的是「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撞鐘時聽到鐘的聲音是外聞,聽不到鐘的聲音是聞自性。見色而不著色,聞聲而不著聲,才能做到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就是入佛的法界(一真法界),與心性體、相、作用圓滿的相應,即《華嚴經》的經題「大方廣」。契入「大方廣」,你過的生活就是佛華嚴的生活,學佛入這樣的境界才能真正得受用,才是真正學會了。宗門的大德常常問學人:「會麼?」真的會。不會的人心被境轉,這是佛常講的「可憐憫者」。境是假的、是夢幻泡影,凡是隨夢幻泡影而轉,就永遠墮落在輪迴之中,隨業流轉永無出頭之日。

大乘法裡,要超越生死輪迴、超越十法界,才算是成就。小果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還不是真的成就,那個成就是相似位。而真實的成就,凡夫也能做到。凡是凡夫做不到的,佛決定不說。賢首大師判教,五教裡面有頓教,頓教是頓超,從凡夫地立刻就契入如來果地。

隋唐以前有些大德們,講往生淨土的前面四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是菩薩往生的,凡夫沒分。而善導大師告訴我們,凡夫可以達到上上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善導大師說的就是阿彌陀佛親自宣說的,所以我們要有信心。哪些是緣?遇到正法是緣,遇到淨土是緣,遇到善知識是緣,遇到好的同參道友是緣,遇到修學道場是緣,種種緣統統具足就上上品往生;緣不具足,品位就次一些。我們細細想想,歡喜接受,肯定自己有分,殊勝的法緣不能捨棄。新加坡這個道場,可以說是一切勝緣圓滿具足,我們將心安住在這個地方,一心一意專修專弘。弘就是自修,利他就是自利,自利利他是一樁事情。

要想得到最殊勝的成就,一定要深入經藏,深解義趣,時時刻刻提起觀照的功夫。過去我講《金剛經》的時候,提示同修們,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念念當中要想到經上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觀」用現代話講是看法,你應該有這樣的看法,然後你才能離一切相。「離」是不著,不著一切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一切法是佛法,法法皆是佛法,法法圓融,即一切法。換言之,你要是不能作如是觀,心還隨境轉,就不是一切法,連《大方廣佛華嚴經》也不是佛法。佛法、世法就在一念之間,一念覺,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念迷,佛法也是世法,這是事實真相。我們何時學會不被境界轉,功夫就得力,這個功夫並不是很高,但在這個基礎上,可以逐漸將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所以,我們坐在這個座位上,一坐下來,法空為座,佛以法空為座,這就對了。

住在一個房子裡,不管什麼樣的房子,搭個帳篷也好,在帳篷裡慈悲心現前,身就得安穩。房舍是保護我們的身體,慈悲心就像房舍一樣,保護一切眾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走進一個房舍,這個心就要生起來│我要像房子一樣,庇佑一切眾生,使他們避免日曬雨淋。你喜歡樹木,看到樹木│「高樹法幢,普度眾生」。所以,佛在經上講,《華嚴經》是一切諸佛常說、遍法界說、無間斷說,這個話是真的。我們六根接觸六塵,無處不是佛在說《華嚴經》,無處不是佛在轉究竟圓滿的法輪,是眾生自己不覺,迷惑顛倒,得不到法義。我們在佛法上要想有成就,外緣重要,借重外緣開發自性;外緣再好,不知道回頭,不知道開發自性,就空過了。

維摩居士講:「布施是道場」。佛在大乘經上常講:「毫髮的布施(毫是毫毛,髮是頭髮,布施這麼少的東西),功德福報遍虛空法界」,這是真的。因為稱性,所以遍虛空法界。所謂稱性,就是與真心相應,真心裡面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心量是遍虛空法界,毫髮之善也遍虛空法界,得福報無有窮盡。世間人布施一萬塊、十萬塊,乃至布施千億、萬億,得的福報有限。得多大福報?就在他限量之內,這個限量是他自己劃的,不是別人劃的。他的心量小,如果念念為自己,無論布施多少,所得的福報是一個人受用。心量想到一家,就一家人受用,就只有這個範圍,無法突破障礙。心量想到自己的國家、民族,將來他的福報,就作這個國家的國王,作這個民族的領導,他的福報只到此地。如果懂得大乘佛法,心量拓開了,心量到大千世界,但一個大千世界還是很有限,不能突破到第二個大千世界。所以,有界限,得福始終是有限。

這些道理與事實真相,唯有《華嚴經》講得透徹。這樣圓滿的法輪,能在一生當中遇到的有幾個人?如果不是善根、福德、因緣在此時成熟,就遇不到,真正是百千萬劫難遭遇,如同彭際清居士所講,「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這話說得一點也不過分。真正是個聰明人、有智慧的人、覺悟的人、有福的人,寧願捨棄生命,也不願意捨棄這個希有難逢的機緣,如此才能有成就。

聞法修學真正是希有難逢,要有覺悟的心、願心,掌握機會,不要失去這個機緣,我們才能成就。這些道理與作法,也能啟發一些有心人。善根、福德成熟的人,看到我們這個作法,會有所感悟,會來學習。他知道應當如何學佛,如何將這一生過得有意義、有價值,得到真實圓滿的成就。

 

返回

 

蓮語珠璣
印光大師開示

 

凡修行人,俱宜以至誠恭敬為本,以慈悲謙遜為懷。心之所存,身之所行,雖不能完全與佛相應,必須努力勉勖,以期其不遠佛心佛行,則可謂真修行人,真佛弟子矣。

殘經,無可修補,燒則無過。如可看可補,則不宜燒。有不知變通,一向不敢燒,此經畢竟不能看,兼不能好好收藏,反成褻瀆。兼以褻瀆之過,貽之於後人也,豈可不知權變乎哉!

學道之要,在於對治習氣,每有學問愈盛者,此乃學道作學藝耳。故其所學愈多,畔道愈盛,此吾國儒釋俱衰之本源也。

 

返回

 

多元文化論壇
愛是自性本具的大慈大悲

      

我們聽天主教跟我們講到愛心,他們講的確實沒有佛經講的這麼清楚、透徹,但是一個意思。許哲居士講「愛」就是宗教,「愛」是自性本具的大慈大悲,裡面決定不夾雜情識在其中,夾雜情識就不是自性。所以,佛法裡面講慈悲有四種:「愛緣慈悲」、「眾生緣慈悲」,這是六道眾生有的;「法緣慈悲」,菩薩有的;「無緣慈悲」,法身大士有的。六道裡只有愛緣慈悲、眾生緣慈悲,因為他有情識在裡頭。無緣慈悲,「無」是沒有情識的,完全是自性本具的德能。

(節錄自《十善業道經》第107卷)

 

返回

 

答疑解惑                      
                      淨空法師解答於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問:素食者可不可以吃生蠔、雪蛤和燕窩?

答:發心素食是不忍食一切眾生肉,如果是有生命的,就在禁止之內。但是佛法有開緣,當身體衰弱有疾病時,經醫生診斷,需這些東西配藥,或者是確實對病痛有所幫助就可以。學佛對於戒的開遮持犯一定要懂,佛法無論在任何方面,都是通情達理,所謂是合情、合理、合法。因此,戒律並不難持,主要是要真正清楚的了解。

問:念佛消災免難之理?

答:世間所有一切災難,皆從不善念及惡行所產生,這是一切災難的根本因素。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明白這個道理,念佛就可以消災免難。念佛是所有一切法門裡最善的法門,慈雲灌頂法師講,所有經懺都消不了的重災大難,念佛能夠消除。一切經懺不是不善,是沒有達到究竟圓滿。念佛是究竟圓滿的大善,明白此理者不多,且知而能深信不疑者,尤其難得。古來祖師大德從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法中,做精細的比較,世尊所說的重點,就是《華嚴經》,這是一切經的根本。《華嚴經》到最後指歸淨土,淨土第一經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的精華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的核心是第十八願,就是持名念佛。因此,不僅是釋迦牟尼佛是以念佛為核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無不以念佛求生淨土為修學終極的目標,所以念佛的功德無比超勝,無能與之相比。

但現在我們似乎看到念佛的功德效果不怎麼大,不是想像當中那麼殊勝,原因何在?這是我們念得不如法,所謂是「有口無心」,念佛的效果大打折扣。如果如理如法的念佛,功德不可思議,什麼樣的災難都消除了。明瞭此理,信心就具足了。

問:對病人的冤親債主應該做些什麼?

答:應該做超度的佛事。佛事怎麼作法?最簡單的作法,就是用真誠心、清淨心為他誦經念佛,斷惡修善,將此功德為他迴向。或者在超度的法會中,供個牌位,親自參加大眾的超度佛事,那也很殊勝。供牌位是個形式,當然最有效果的還是自己讀經念佛迴向給他。

問:發心當義工,如何使自己的心不被污染,而又能盡到義工應盡的責任?

答:只要沒有過分的分別、執著,就可以避免污染。「污染」,簡單的講,就是動感情,動喜怒哀樂,尤其是看到別人做的,自己以為不如法,心裡就生瞋恚心、傲慢心,這就是被污染了,起貪瞋痴就是被污染了。你能夠看破一些,不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就不會有污染。義工的工作很多,有人分配工作給你,把自己分內的工作盡心盡力做好,就盡到責任了。

問:當義工須具備什麼條件?

答:條件就是個熱誠的心、慈悲的心。布施,用錢財、物品稱做「外財布施」;用我們的勞力、智慧,稱作「內財布施」,內財布施福德勝過外財。義工是內財布施。

問:如何建立真正修行的道場?

答:過去,一般寺院叢林在市區人煙稠密之處都建有下院,下院專門接引大眾;自己主要的道場建立在山上人跡罕至之處。所以,佛家的道場稱為「阿蘭若」,這是印度話,意思是「寂靜處」。靜到什麼程度?牛叫的聲音都聽不到,這是從前寂靜處的標準。人少的地方,很安靜的地方,沒有吵雜的音聲,這個地方便於修道。因此,修道的場所不可以做觀光旅遊,做觀光旅遊,這個修道場所就不安靜,修道人的道心就破壞了。所以,從前建道場是分成兩個地方,下院是接引,主要道場是修行的。

我們從歷史記載上看,淨土宗的慧遠大師在廬山建念佛堂,是報名參加的,不是隨便可以去的,人數總共只有一百二十三個人,一起共修,個個都有無比的殊勝成就。在道場修行,不能隨便下山,不能常常請假,否則就是破壞道場,而且要把自己世俗的習氣、污染統統放下。我們在傳記中看到,謝靈運居士跟遠公大師私交很好,謝靈運居士想參加廬山的蓮社,被遠公大師拒絕,這是什麼原因?文人習氣太重,他喜歡作詩、作文章,這個地方是念佛的道場,天天吟詩、作文會把大家念佛的心擾亂,所以不讓他去,這是很值得我們做參考的。

所以建立一個真正修行的道場,決定有其獨特的學風、道風。講堂就是教學,在一切經裡面,選擇幾種進修,就是我們的學風。道風是修行的方法,我們採取哪一種方式,大家在一塊共修。如果這個道場沒有道與學,就是有場無道,人多少無所謂。

問:在現今的社會狀況之下,如何教育下一代?

答:現在的社會環境,資訊發達,要想不受環境的干擾,這是一樁相當不容易的事情。小孩受染污最多的無過於電視,小孩從兩、三個月就會看電視,小眼睛天天就盯著電視螢幕,這個污染實在太嚴重了。從前沒有這些科技,小孩的心靈純潔,確實沒有被污染。我們生長在鄉村農家,十歲真的還不懂事,對人情世故一竅不通。現在幾個月的小孩就會察言觀色,就懂得看大人的臉色,真是不得了。

古人講童年的幸福,童年就是天真爛漫,現在的兒童沒有了,都被電視破壞了。家裡要是沒有電視又不行,小孩會跑到隔壁鄰居家去看,所以電視是我們現在世間第一號的魔王。佛說:「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電視就是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很可怕!

如何教小孩?為了養育小孩,母親決定不能工作,一定要在家裡照顧小孩。電視可以選擇好的、有教育的,對小孩會有正面的影響,這是真正愛護子女,真正負責任。家庭生活可以節儉、清苦一點,決不可以把心完全放在賺錢,和提升自己家裡的物質生活條件,而把對小孩的教育疏忽了,這個損失非常之大,我們應當要了解。

問:印光大師教導的十念記數法,從一句至十句,一口氣念完,還是中間可以換氣?另外,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如此念佛便不是一心,雖可以減少妄念,但仍是二念,可以得一心不亂嗎?

答:這是印光大師特別教我們攝心的方法,你念佛念得很清楚,一面念佛一面記數,念佛與記數都清楚。這個記數是暗著記的,不是很明顯的,不是「阿彌陀佛一、阿彌陀佛二、…」,這個念法就錯了,也不可以用手指記數。而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面念,一面數字很清楚,能夠這樣暗記,記十句就相當不容易。

也可以用三、三、四,你念佛的時候記三,三遍能記得很清楚,念到五、六數字會亂掉,是一種攝心的方法。念佛當中還是有二念,二念也不錯,比雜念好多了。你現在不能到一心、一念,你已經到二念了,功夫就相當不錯。二念念純熟就變成一念,功夫一定會有進展。如果這十句不容易,念到六、七句數字就亂了,不知道念到多少了,你就不必記十句,十句是個圓滿數字,你可以慢慢來,先從三句、四句、五句,逐漸求進步,達到十句就很好。十句記得很清楚,一點都不亂,這是攝心的好辦法,這個念法確實會將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都念掉。


返回

 
淨空法師說故事

因果通三世

 

我往年住在美國的時候,達拉斯佛教會有一個會長蔡文雄居士,他告訴我學佛的因緣。他們長住在外國,有一年他的父親過世,他到台灣來奔喪。他父親臨終的時候在床前,看到一尊佛像,這一尊佛像在窗戶裡面,那個窗戶就好像是佛龕一樣,佛像在當中。他說他至少看了十五分鐘,決定不是看錯,他感到非常驚訝!他問別人,別人看不見。他學佛的信心,從這個地方開始的,這是佛來度他。以後他做生意,賺錢的時候逛古董店,在古董店看到一尊佛像是石頭雕的,這一尊佛像就是他父親走的那一天現在窗口的那一尊佛像,他立刻就買回去。那是在中國買的,買了之後帶到美國。最先供在家裡,以後把這個事情告訴我,我去看了也很歡喜,我勸他把這一尊佛像供在道場,因為他是這個道場的會長,現在這尊佛像還供在那裡。這是他學佛的因緣。

他又告訴我一樁很不可思議的事情。他說有一次他跟幾個朋友開車回到舊金山,結果路走錯了,走到一個小鎮,這個小鎮在他這一生當中從來沒去過。車接近小鎮的時候,他突然感覺到這個小鎮很熟,是他住過的,他能夠立刻記起這個道路及裡面建築的狀況。然後他們的車開進去,跟他所說的完全一樣。他非常驚訝,這一樁事情,多年以來得不到答案。遇到我的時候,他問我:「這到底是什麼緣故?」我說:「大概你前生住在這個城市裡,而且住的時間相當長,否則你不可能知道這個小城裡面的狀況。」他一想有道理。他還算不錯,前生沒做什麼壞事,這一生又得人身,生意還做得不錯,又能學佛。

像這一類的事情,我遇到的太多了,我自己本身也有好多次,到外國一個地區,從來沒有去過的,一去突然感覺到不生疏。如果沒有前世,這怎麼講得通?由此可知,人決定有過去生。既有過去生,肯定有來生,因果通三世。

(節錄自《了凡四訓》第11卷)

 

返回

 
法寶流通

最新消息

 

現有淨空法師講經有聲版CD片(電腦專用片),太上感應篇2片(1∼254集),華嚴經五(161∼200集),華嚴經六(201∼240集),華嚴經七(241∼280集),華嚴經八(281∼320集),無量壽經細講二(41∼80集),無量壽經二次宣講2片(1∼107集),地藏經含玄義2片(1∼89集),及其他講演音帶、VCD及書籍,皆免費結緣,請向「社團法人華藏淨宗學會」索取: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333之一號二樓 Tel:(02)2754-7178;Fax:(02)2754-7262。或就近向各地淨宗學會索取。

 

返回

 

信息交流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您有過心靈的感觸嗎?歡迎在「學佛心得」欄目內踴躍投稿。來稿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feeling

誠邀全世界各淨宗學會,提供貴會的佛事活動消息,利用敝刊為世界佛教徒提供學佛信息。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news

有任何修學上的問題,來信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question

*所有稿件,編者有權潤飾修改。

 

返回

 

聲明啟示

淨空法師所有一切著述,暨四眾同修整理文物書刊,公開授權大眾翻印流通,但不得擅自加註版權所有,任意增減內容,非法牟利,侵害公眾權益及原著本意。


若您有任何意見,歡迎來信指導,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adv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