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

 
 

要把每一天都看作最後的一天,
天天想到我就要死了,還有什麼事情比念佛重要。

 
 
   
  本期專欄:圓(輪)的表法意義(下)
  本期內容簡介
  經論輯要: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200)
  印光大師開示:明對治習氣
  倫理道德:今天社會的病在哪裡?
  因果教育: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新譯(40)
  心得交流:ed22368同學的學佛心得
  答疑解惑
  網路講座:淨空老和尚網路首播
  法寶流通
  信息交流
.
我要訂閱/取消 雜誌下載 學佛問題 2017.8.1 星期二 Vol. 475
 
本期內容簡介
 
本期內容如下:

  「圓」是圓滿,圓也有周遍之意,「性體周遍為圓。」請看本期專欄

  相雖然無量無邊,森羅萬象,體是一個。古德比喻說,「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請看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

最新訊息:嚴正聲明Facebook

  目前發現yahoo、pchome、themai、sohu、126、263、163、eyou、sina、21cn免費信箱,會被isp當作廣告信擋掉或移至垃圾筒,若您是上列信箱,請先查看垃圾筒是否有,若無收雜誌建議使用其他Email信箱訂閱,謝謝!

 
本期專欄:圓(輪)的表法意義(下)
 
 

二、表推行宇宙人生真相的教育、教學

  「圓」是圓滿,圓也有周遍之意,「性體周遍為圓。」「輪」是慧,代表圓滿法,「轉」是推動、推行、普及輾轉流通、傳授的意思。從初發心到見道、修道、證道,自己證得之後,也幫助別人修證,就是轉法輪。法就是指的佛法,再擴大講就是指一切法,一切法輾轉傳授就像輪一樣,永遠轉動,不能停滯不動,這就是法輪常轉。所以,請真正善知識、真正好老師來給我們教學,教導我們,推行宇宙人生真相的教育,這就叫「請轉法輪」。這在世出世間是第一等的有意義、有價值的好事,具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我們看到孔老夫子沒有分別,有教無類,一生教學的功德,千年萬世都受他的恩澤。出世間,釋迦牟尼佛捨棄了富貴和物質享受,過著乞食的生活,哪裡邀請就到哪裡去教學。四十九年不中斷,天天為大眾講經說法,目標就是說明大家破迷開悟。

(一)教學為先 輪轉無窮

  古時佛法雖然還沒有傳到中國來,但中國的古聖先賢已經非常重視教學,《禮記.學記》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再比如《論語》的「論」字,有「輪」的意思。就是這一部書,不但是當時人之所必讀,就是千年萬世之人也要必讀;不但中國人應該要讀它,外國人也應該要讀它,真的是「輪轉無窮」!

(二)法輪常轉 正法久住

  1.佛陀教育 三輪弘化

  本師釋迦牟尼佛一生無條件的到處教導眾生,有教無類,從事多元文化社會的義務教學,平等的教學,是名副其實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家。他老人家一生講經說法,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教我們明瞭宇宙人生真相,轉凡成聖。

  佛陀教學,不僅僅是言教身教,身語意都是三輪弘教。身語意三輪都是法輪常轉,言語是法輪,身體也是法輪,起心動念也是法輪,身語意三業都可以做為眾生的模範、眾生的榜樣,能夠引導大眾出離三界、出離苦海,這是三輪教化。

  2.教學方式 三轉法輪

  佛法常說,三轉法輪,就是佛說法的三個原則,用現代的話來講是教學法,三種方式。第一是「示轉」,示是開示,把這些理論事實說明,根利的人一聽就開悟了;第二種根性鈍的人他還不悟,佛再勸導他、勉勵他,經過苦苦的勸他,他才會相信,這是「勸轉」,他覺悟了,他能夠接受;假如善根更差一點的人,勸他,他也不接受,勉勵他,他也聽不進去,佛只好拿證據出來給他看,這是「證轉」,他一看到證據,他相信了,這個人還是有救,還是可以度的。證據拿出來給他看了,他再不相信,那沒法子,這就是與佛無緣,佛也沒法子度他。

  黃念老是當代真正的大德,通宗通教,顯密圓融。晚年生病的時候一天十四萬聲佛號,專念彌陀,專求淨土,他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了,為我們表演,為我們做示現。假如他註的這個註解註得這麼好,他臨走的時候是參禪走的,是念咒走的,我們對他這個註解就會懷疑,講得這麼好,為什麼你自己不肯修?肯定有問題。他是密宗上師,不修密了,不念咒了,念阿彌陀佛,不參禪了,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念佛求往生。這是三轉法輪,註解是勸轉,往生是作證轉,給我們做證明。妙!這個老人慈悲到極處。

  3.知恩報恩 請轉法輪

  我們做一個佛弟子,受佛的教育,得到真實的利益,我們要用什麼方法回報老師?老師的智慧、福德都是圓滿的,我們供一點供品,實在說這是不能夠報答的。真正能夠報答的,就是我們怎麼樣把佛的願望實現。佛的願望是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聞到正法,一切眾生都能夠依照佛法修學,都能夠早一天圓成佛道,這是佛的心願;滿他的心願,這真正叫報佛恩,所以真正報佛恩就是「請轉法輪」。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請法師、大德到我們這個地方來弘法利生,把佛教普遍廣泛介紹給大眾。

  4.法輪在心 自利利他

  講經說法固然是「轉法輪」,但如果我們只以為天天講經就叫法輪常轉,那個意思就太窄小了,這轉得再多也沒有意思,輪是要在我們心裡頭常轉。這個常轉一個是精進的意思,一個是降伏煩惱的意思。自己心裡面沒有法輪常轉,那依然是生死凡夫,無論怎麼修行都叫做盲修瞎練。心心念念不離阿彌陀佛,這個法輪要時時轉、處處轉、念念都在轉,這才真正叫法輪常轉,自己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然後一定要用佛法來利益眾生,希望大家心裡面都有法輪常轉,弘法利生目的在此地。這樣才能自利利他。

  5.一門深入 通達圓融

  佛法的經論看似容易,實際上字字句句含攝無量義。從深度上講,其深無底,其廣無邊,任何一部經典,不僅一生學不盡,生生世世都學不盡。因為經典與自性相應,字字句句都是性德的流露,性德無有窮盡、無有邊際。佛在經論上教誡我們,要「深解義趣」、「廣學多聞」,但是一般人修學往往錯會意思,以為「廣學多聞」是什麼都要學,什麼都要聽,這是完全錯會了。廣學跟深解都是一門深入,一門怎麼能稱為廣學?一門見性就廣了,「一經通一切經通」,一經學通了,一切經都通了。

  譬如圓有圓心,圓周上任何一點都能通到圓心,通到圓心一切就通了;通不到圓心,只能通一門,第二門就通不到。要如何通到圓心?一門深入。圓心是自性,圓周是自性變現的法相。佛家的圓心,宗門稱為「明心見性」,教下稱為「大開圓解」,淨土宗稱為「一心不亂」,名詞不一樣,意思是相同的。所以修學要專、要精。你要是從圓球上的點點滴滴去學,永遠學不盡。你達到圓心,全部都包括了,世出世間法全都通達,才能開智慧,無量無邊的法門立刻就圓融了。

  所以,圓球上任何一點(任何法門)都能通到圓心,這稱作「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不但佛法如是,世間法亦復如是。

  6.「壞生死輪」 乘「如來本願輪」一生圓滿菩提 乘願度生成就「大願輪」

  六道凡夫死生相續,永遠沒有完,如同「輪」一樣永遠不停的在轉動,所以叫做輪迴。輪迴的原因是什麼?佛告訴我們是「業力」。不知道緣生如幻,這就是起惑;執我執人,造作我見,種種取捨,這就是起惑造業。其結果是受生滅流轉,無有休息,輪迴不絕,這就是苦報,惑業苦!這是六道輪迴的根源。六道眾生,生生世世,都是業果的相續、業果的循環、業果的轉變。怎樣出離六道輪迴?佛在經論上教導我們,還是一個轉變,這一次的轉變,是轉惡為善,就不墮三惡道;轉迷為悟,就不會再迷惑顛倒;轉凡成聖,就超越三界,問題真的解決了。所以佛法裡面講斷煩惱,不是真正斷,煩惱哪能斷得了,是轉變!

  轉煩惱為菩提,菩提是智慧,菩提是正覺,無上正等正覺;轉生死為涅槃,所以轉凡成聖。問題是要會轉,而且要轉得快。

  一切眾生能不能當生轉變很快成佛?這個答案也是肯定的,能!善導大師他老人家說過,「一切如來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就是「演說如來本願輪」,如來本願是什麼?就是希望眾生快快成佛,這是如來的本願。

  八萬四千法門,哪個法門都要具備相當的條件,而且這些條件都很難,不是普通人能夠辦得到的。所以阿彌陀佛慈悲發四十八大願,成就西方極樂世界,攝受一切眾生。往生的條件就是信願持名,「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生到極樂世界,就是阿惟越致菩薩,圓證三不退,壽命無量,永離退緣。

  實在講極樂世界是個最理想的教學的處所,也等於是十方諸佛在這個地方建立一個學校,彌陀是導師,好比是校長,十方諸佛菩薩代阿彌陀佛到各處去招生,往生去的都是學生,進入阿彌陀佛大講堂是凡夫,畢業離開時成佛了。不成佛,不會離開,一生必定成就無上菩提,證得圓滿的自性。

  更殊勝的是在阿彌陀佛大講堂天天聽經聞法,與觀音勢至這些大菩薩及極樂世界的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同時受彌陀本願威神加持,化身無數,上供諸佛、下化眾生,有感就有應,哪裡有緣就到哪裡去,成就「大願輪」。

  由此可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苦口婆心宣說一切法,到極樂世界大圓滿。

  ——恭錄自空老和尚講演集

 
經論輯要: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200)
 

11.當知般若,亦是與彼諸法相形。名為般若耳,安可執著名字相。

  『當知般若,亦是與彼諸法相形。名為般若耳,安可執著名字相。』「般若」是佛家的名詞,亦是與一切諸法相對而建立的。佛法既是因緣生法,無不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因此,佛所說的名相,不能執著,一執著就錯;體會它的意思,就可以了。學佛,要緊的是明心見性,破迷開悟,方是真實的目標。名字相是相對建立的,是故不可以執著名字相。因為眾生愚癡,佛才說般若。般若是依愚癡相對而建立的。

12.前云明了無有定法,是清我見之源。今云破除攀緣妄想,是截我見之流。

  『前云明了無有定法,是清我見之源。今云破除攀緣妄想,是截我見之流。』源流像泉水一樣,源頭是比喻妄想、執著的根源。此是無始無明。前面經文說「無有定法」,是清除我見之源頭。此處講「破除攀緣妄想」,源頭就不起作用。由此可知,正因為妄想、執著,無明才擴張。愈擴張愈大,愈擴張愈深,無明是如此起作用的。

13.一切眾生,從本以來,不了達十法界理事,唯一真如,同體平等。念念相續,未曾離念,謂之無始無明。

  『一切眾生,從本以來,不了達十法界理事,唯一真如,同體平等』。此是把源流的樣子說出,也就是根本無明的現象。根本無明是什麼樣?此處說的就是。一切眾生就是迷,無明不斷的增長,不斷的擴張,這是講現前的眾生相。何以有此現象?「從本以來」,有些地方講「無始以來」,意義完全相同。「不了達」,「了」是明瞭,「達」是通達,不明瞭、不通達十法界的道理與事實真相。十法界的理與事是什麼?「唯一真如」。理是真如;事也是真如。一如無二如,「同體平等」。體是真如,焉能不平等!

  相雖然無量無邊,森羅萬象,體是一個。古德比喻說,「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的器皿有無量種,各個不一樣,但是體質都是黃金,沒有兩樣。從體上看是平等的,從相上看也是平等的。相都是金,不管變成什麼樣子,都是黃金的相。一般人講,體平等,可以接受,相如何平等?著相,就不平等;在相上起分別執著,即不平等。不著相,則相平等。金手鐲是金的相;金耳環也是金的相,都是金的相,焉能不平等!如果起分別執著,手鐲不是耳環,耳環不是手鐲,即是著了相分。不著相分,皆是金之相,平等的;體是黃金,還是平等的。體、相平等,理、事亦平等。

  我們現在迷了,不僅起妄想執著,而且妄想執著『念念相續』。雖然妄想執著的念很短暫,前念滅,後念生,念頭生滅不停。生滅不住,不能斷除!『未曾離念』。前念滅,後念即生,沒離念,『謂之無始無明』。此段文非常之好,第十二段、十三段將無始無明的相狀、來源,為我們說出。文字不多,講得很明白。

  初學佛的,對於「無始無明」,很不容易弄清楚,很難了解事實。難得此小註說得如此詳細、明白。如果未入境界,說不出來。

14.今欲返本還源,故必須從根本解決,以斷其念。難哉、難哉。因其難也,故佛為說種種方便法門,令其隨順得入。

  『今欲返本還源』。我們學佛為的就是返本還源、明心見性,即是找回自己。宗門常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我們學佛就是為此事,找到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即是自己本人。意即明心見性,找回自性,即成佛,即是「返本還源」。

  『故必須從根本解決』。這是最直捷、最聰明、最為第一的,不從枝葉,從根本著手。我們的根本就是妄念,要直截從根本下手,『以斷其念』。破除妄想執著,即斷妄念。知道這個方法的人很多,不但宗門知道,教下的人也知道。『難哉、難哉』。真難!說的是很清楚,然而斷得了嗎?不但斷不了,愈斷愈多。不斷妄念,似乎還沒有妄念;一想斷,妄念來得何其多。

  『因其難也,故佛為說種種方便法門,令其隨順得入』。因為太難,是故佛說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些法門都是斷妄想雜念的。諸位必須知道此原則,否則不會用功,甚至往往用錯。

  無論在家、出家,一入佛門,就教持戒第一,將持戒當作第一門功課,因為它重要。因戒生定,不持戒就不能得定。因定開慧,就開始悟入心性;不得定就不能開智慧。大家很認真持戒,戒律非常精嚴,能不能得定呢?不能,因為觀念錯誤,分別戒律、執著戒律;須將分別、執著破除才行。用分別、執著持戒,戒律再好,得的是人天有漏福報。雖很善良,不造惡業,然不能得定。

  何以不能得定?《壇經》中六祖說得很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一般人把持戒的意義弄錯了,不知道是自己持戒,沒有叫別人持戒;自己守規矩,沒有叫別人守規矩。自己持戒,看這人不持戒,那人破戒,心焉能定下來?不能得定,自己修得不錯,而起心動念都不善,心依然是隨著好壞境好界轉,其實根本就不懂什麼是持戒。三世佛見了都搖頭,把我的意思搞錯了。戒是清涼,自己得清涼。小乘戒是在相上,論事不論心,比較容易持,完全著相。大乘修行相當困難,大乘戒在心地,論心不論事,要心地清淨,是故容易成就定慧。與小乘比較,大乘是修行的捷徑。

  佛何以說這麼多法門?因為眾生的根性不同,只要法門適合,所謂契機,就很容易成就。修學不契機的法門,則非常困難。這種例子在大小乘經上說得很多。所以,法要對機,若不對機,很難得效果。那一種法門能讓我們隨順而入?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印光大師開示:明對治習氣
 

  民十年,光至南京。魏梅蓀係翰林,時年六十謂光曰,佛法某也相信,佛也肯念,師之文鈔也看過,就是吃不來素。光謂,富貴人習氣難忘。君欲吃素,祈熟讀文鈔中南潯放生池疏。以其文先說生佛心性不二。次說歷劫互為父母兄弟妻子眷屬互生,互為怨家對頭互殺。次引梵網、楞嚴、楞伽經文為證。熟讀深思,不徒不忍食,且不敢食矣。見息災法會法語。當數數讀,自不能吃肉食矣。此係八月十二日話。至十月,彼六十生辰。恐人情有礙,往金山過生日,回家即長素矣。(續)復卓人居士書

 
倫理道德:今天社會的病在哪裡?
 

  佛教沒傳到中國來,之前中國這些老祖宗有智慧、有大德,他們的智慧、大德跟佛法相通的。祖宗給我們定的標準,父子有親,親愛。父母對兒女有親愛,真的。兒女對父母有沒有親愛?小時候有,長大了,愈大距離就愈遠,到自己結婚成家,沒有了,真的沒有了。有了妻子,就不要父母,這是今天社會的常情。從哪裡見?結婚不願意跟父母住在一起,跟父母住在一起,父母干預太多,麻煩、討厭,最好距離遠遠的,愈遠愈好。這叫缺德,缺大德,根本德缺掉了。這個缺掉之後,其他什麼都是假的,全沒有了,整個崩潰了。因為像樹一樣,這根之根。怎麼救?不從這兒救,是假的,枝葉照顧得再好,根爛掉了。

  今天社會的病就在這裡,孝道沒有了。孝道是主的根,還有一個副根,輔助孝道的,那是師道。孝道沒有了,師道自然就沒有了,因為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淨業三福,第一句孝養父母,尊師重道是在第二句,奉事師長。一個是生命的根,一個是智慧的根,老師是智慧的根,父母是身命的根,兩個根都沒有了。今天這個世界出事了,出在哪裡?就出在這裡。古人說人心壞了,不孝不敬,人心壞了。不孝不敬上加個大字,大不孝,大不敬。對於後人不教,這根就會斷掉,這才可怕!我自己不孝父母,我教我的兒孫都不孝父母。他們學得快,變本加厲,他比我對父母更不孝。我們今天遇到是這樣一個局面,怎麼辦?

  佛教我們只有一條自救的道路,就是念佛求生淨土,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你作了佛你才有辦法來教化眾生。你沒有作佛,你是凡夫,你的德行薄,敵不過煩惱;你的智慧淺,伏不住那些邪思邪念。所以真的只有念佛,做樣子、做好樣子,那個功德無量無邊。好樣子,放下萬緣,一門深入。這個救世之道還是古人說的,不是我們自己發明的,我們自己沒有這個智慧、沒有這個能力。現在人忘本,我們把本找出來,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真要做到。這是什麼?這是教人。

  孝親、孝祖宗,教人尊師重道,這叫從根本救。這不是從枝葉,從根本救。唯有從根本救,枝葉才能活得過來;不從根本,枝葉決定活不下去。你天天去灌溉它,幾天枯死了,它沒根。面對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定要如如不動,心是清淨心、是平等心,這個重要。清淨、平等是真心,染污、動搖是妄心,我用真心不用妄心。真心用得最好的,諦閑老法師鍋漏匠的徒弟用得最好,所以他三年就成就,告訴大家,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真去了。我們不做樣子不行。

  文摘恭錄—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一四六集)2013/1/26 檔名:02-040-0146
 
因果教育: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新譯(40)
  
 

清朝崑山周夢顏安士氏述/民國蓬島思尼子新譯

 培植真儒

  我們有志學習孔孟,應該學習他們的大本領。例如:「學習沒有固定的老師。我所說的道可用一個道理來貫穿。不憑空妄測、不絕對肯定、不拘泥固執、不唯我獨尊。」這些都是孔子的大本領。闡發「克制私欲,恢復禮教;盡己本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這些都是顏子、曾子的大本領。孔子的學問,主要在於治理自己的心行,所以說︰「將所學默記在心中。自我檢束猶恐不及。對自己從重責備,對他人從輕責備。」各種訓誨不一而足。

☉孟子時代雖然出現楊墨(1)的學說,孟子發表言論駁斥他們,就如同從禮讓變為口誅筆伐,這不是人人都能仿效的。不料後人對於孔子注重親身實踐的道理,畏懼其難行而苟且偷安;一聽說能夠駁斥楊墨就是聖人的弟子,就踴躍鼓掌。這些人捨難就易,反恨當今天下沒有楊墨可以駁斥,所以只要稍微能夠勉強搭上邊的,就將其當作楊墨來對待,於是把這種說法轉移到佛道兩家。只是從事於講述儒學,但對於怎樣修養自己卻疏忽了,那麼不如存著聖賢人大公無私的心,只求克盡自己的心力,不從事於黨同伐異(2),來得較有好處。

 (1)楊墨:楊朱、墨翟。戰國時期,楊、墨兩派的學說都很盛行,孟子說:「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
 (2)黨同伐異:無原則地分門立戶,偏袒意見相同的,攻擊意見不同的。

【按】佛教的五戒,類似儒家的五常(3),只應當互相稱讚,不應該互相毀謗。世俗人不能明察,聽到慈悲的說法出自佛教,必定反對這種說法;而儒家的仁道,這時就喪失了。聽到偷盜、邪淫的戒律出自佛教,必定反對這種戒條;而儒家的義理,這時就喪失了。聽到妄言的禁律出自佛教,必定反對這種禁戒;而儒家的忠信,這時就喪失了。這難道不是想要捍衛大道,反而傷害大道嗎?從前有個學者以佛教的害處請問象山先生(4),先生說:「請問害處在什麼地方?」今天那些害道的人,正是喜歡說這些沒有用的話。

 (3)五常:仁、義、禮、智、信。
 (4)象山先生:宋巢陸九淵曾經講學於江西貴溪縣西南的象山,故稱象山先生。

 潛消禍亂

  茫茫的宇宙,並不是沒有出類拔萃的英雄,若是用在正道,就是張良、周勃、陳平、蕭何之流(5);若是用在邪道,就是王莽、董卓、司馬懿、曹操之流(6)。自從科舉考試設立,他們在童年就從事文章書畫;年復一年,在不知不覺之中,兩鬢斑白,牙齒脫落。而其中奸雄的喪氣,強橫狡詐者的灰心,也是很多。又有一種是才智傑出、不被功名動心的人,則是寄身叢林修行,暮鼓晨鐘,東參西訪,看富貴如浮雲、生死像夢幻。以專橫暴戾的材料,用來念佛參禪。因此暗中消除禍害與動亂的根源,又不知有幾千萬億,哪能說幫助很小呢?

 (5)這四位都是幫助劉邦建立漢朝、治國安邦的卓越人物。
 (6)這四位都是漢朝的亂國奸臣。

【按】孔子作《春秋》,而使亂臣賊子畏懼。畏懼什麼呢?畏懼死後會留下惡名。但這還是國家昌盛時的事,若是後世的亂賊,並不害怕這個虛名;哪裡只是亂賊,就算是號稱為認識字的人,也都不知道有《春秋》的存在。惟有顯示出人命無常,死後會受到報應,不忠不孝的人會變成畜生、餓鬼,這樣才知道縱然用盡陰謀詭計,最後還是一場空,來生受盡萬苦千愁,都是自己所造成的。回想在世之時龍爭虎鬥,圖謀稱王、創立霸業的謀劃,不知不覺之中就會冰消瓦解。哎呀!自從有佛法以來,不知讓多少亂臣賊子寒心,多少大惡豪強喪膽,讓人們日漸變為良善,卻不知道是誰的功勞!這件事情,我在佛陀的教法中看到了。

【下附徵事】

 毀教現果【魏書】

  北魏的司徒崔浩見聞廣博,記憶力強,才智過人,太武帝非常寵信他。但他就是不信佛,還勸武帝毀教滅僧。他看見妻子郭氏誦經,就非常生氣地燒毀經書。崔頤、崔模是他的弟弟,兩人深信三寶,見到了佛像,即使是在糞土中,也必定會禮拜。崔浩總會加以譏笑,而且斥責他們。後來崔浩因為國書事件觸怒了太武帝,而被關進囚車裡,送到城南嚴刑拷打,極其慘酷。更派衛士幾十人把屎尿潑在他身上,嗷嗷的哀叫聲傳遍整條道路。自古以來被處死所受到的侮辱,沒有像崔浩這樣悽慘的。崔氏家族不論老少,都在鬧市處死,屍體曝露街頭,只有崔模和崔頤因為志向與崔浩不同,而獨獨免除了禍患。

【按】太武帝滅法以後,有僧人曇始手持錫杖,上朝去見太武帝。太武帝命人殺他,卻無法傷害到他;太武帝大怒,抽出佩刀親自殺他,也不能傷害到他。於是把他丟進虎牢,老虎都恐懼得趴在地上;就再讓天師寇謙之去虎牢,老虎就大聲咆哮,想要咬他。這時太武帝才驚嚇地省悟過來,請僧人上殿,再三禮拜,懺悔罪業,答應恢復佛教(詳見《北山錄》)。

  哎!三教聖人無非是想教化人行善而已,哪裡希望各立門戶,而互相比較高下呢?秦始皇受到李斯的迷惑而焚書坑儒,最後葬身於沙丘,李斯全族也被殺死。漢朝的桓帝、靈帝,唐朝的昭宗、宣宗,都受到宦官、寵妃的迷惑,而殺盡天下名士,最後協助的人也都遭到殺害,君王也亡國了(俱見《資治通鑑》)。

  北魏太武帝受到崔浩的迷惑,毀寺焚經,不到三、四年,崔浩全族都被殺,太武帝父子都不得好死(出自《魏書》)。北周武帝受到衛元嵩的迷惑而毀滅佛法,不到四、五年,衛元嵩就被貶死,武帝忽然得了惡疾,全身潰爛,三十六歲就死亡,死得非常地悽慘,讓人不忍談起(出自《周書》)。唐武宗寵信趙歸真、李德裕,毀壞全國的佛寺,不到一年,趙歸真被殺,李德裕流放而死,武宗三十二歲就夭折了,死後斷絕子嗣(出自《唐書》)。五代的國君之中,沒有比後周世宗更賢能的,但世宗不知道佛法,才導致毀壞佛像來鑄造錢幣,所以不到六年,國家就滅亡了(出自《通鑑》)。

  畢竟秦朝廢儒後,不到三十年,儒教就復興了;漢唐禁止佛教後,不到幾年,在知識分子中又日漸興盛起來;北魏廢佛教後,七年就復興了;北周廢佛教後,六年就復興了;唐武宗廢佛教後,不到一年就復興了。這些廢教的行為,難道不是仰起嘴巴向天空吐痰,反而玷污自己的臉嗎?李斯、崔浩最是滅儒滅佛的首謀,所以他們受到的現世報特別慘酷。宋徽宗雖然改天下寺院為道觀,但還不到毀滅佛法,所以雖然被抓受辱,但國家還能延續下去。這些都是歷史上清清楚楚可以查得到的。

  真誠希望天下人都能以至誠心奉行三教義理,學儒的人做一個真正的儒生,學佛的人做一個真正的佛子,學道的人做一個真正的道士,盡心盡力一同協助教化眾生,不要互相詆毀,這就是天下人的大幸啊!

○問:僧人不耕作、不織衣而安享供養,只會耗費衣食而已,對人有什麼利益呢?

◎答:世界上不耕而食的人太多了,哪裡只是僧人呢?假使這些人不出家,能保證他們不吃不穿嗎?能保證衣食必定是自己耕織的嗎?況且在家人除了自身之外,還有妻子、兒女、僕人,花費更加倍於本人,哪裡能像僧人那樣一瓢一缽、四海為家呢?貂騷狐鼠的貴重皮帽,錦繡龍紋的貴重衣服,山珍海味的貴重美食,那些享用的人,想必都是不耕而食、不織而衣吧!請問這些享用的人,到底是僧人還是俗人呢?在家人為了愛妾的妝扮,不惜花費大量的珍珠翠玉;為了歌舞戲劇的享受,動不動就使用玉帶金冠。或是開設賭博場所,而通宵達旦地賭錢;或者結交放縱的朋友,而大吃大喝。這種好吃懶做之徒,實在是不計其數!這種人為何不予去除,而單單要歸罪於僧人呢?難道庸俗、凶惡、鄙劣之人,就應該任由他們穿華麗衣服、吃珍貴美食,而那些明心見性的修行人,反而不容許他們粗茶淡飯嗎?這種情形大多顯示出他們只是袒護有相同習氣的人,而攻擊不同型態的人,他們的心地真是太不平等了。

○問:古時候的人民有四種,今天的人民有六種。從事農耕的只有一家,但吃糧食的就有六家;生產器具的只有一家,但使用器具的就有六家。這樣哪能不貧困又不偷盜呢?

◎答:吃糧食的人少,那麼糧食售不出去就會損害農民;使用器具的人少,那麼器具售不出去就會損害工人。這些農民所得到的利益,正要依靠很多人吃糧食;工人所得到的利益,正要依靠很多人使用器具。更何況,試問吃糧食及使用器具的人,是平白索取還是出錢購買呢?如果是平白索取,那麼確實是要憂慮吃飯及使用器具的人太多了;如果是出錢購買,若也憂慮這種人太多,那麼大富商家每天賣出千金貨物的,他的父母妻子從門縫中看見了,都應該要痛哭。這些都是迂腐的讀書人不知世務的說法,實在不值得一提。

  

  >>續載中……

 
心得交流:ed22368同學的學佛心得
 

標題:念頭一轉,就超凡入聖

  阿彌陀佛!學生今天在學習老和尚九八年早餐開示時看到這一段話:「這段經文,諸位要從這兒體會這意思。我們能夠行孝、行敬,能夠孝順父母,尊敬師長,你就是地藏菩薩;你能夠把孝敬擴大,孝順一切眾生,尊敬一切眾生,你就是觀世音菩薩;你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你用理智不用感情,你就是文殊菩薩;你把佛陀的教誨完全落實,小善也不放棄,小惡也不敢造作,你就是普賢菩薩。所以我們這一身確實具足了萬德萬能。今天我們淪落在六道,實在是迷失了自己的性德,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佛家的教育沒有別的,幫助一切眾生恢復性德而已。所以佛才講佛不度眾生,這句話不是謙虛話,是老老實實的話,是事實真相。」

  我們具足萬德萬能,正如六祖惠能大師開悟時做的報告中所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又一次給學生增強了信心,我們每個人的自性確實與佛的自性沒有差別。

  老和尚又繼續開示:「眾生什麼人度的?自己覺悟,自己度自己。佛為我們做增上緣,我們不知道事實真相,他為我們說出來。我們恍然大悟,叫開悟,明白了。明白之後,念頭一轉,就超凡入聖。所以要能轉,要會轉,要轉得快。這個轉太難了,一般人都認為太難,難在哪裡?難在自己的煩惱習氣太重。可是要曉得,煩惱習氣是虛妄的,自性裡頭本來沒有的,本來沒有當然可以斷掉,決定不是斷不掉,真斷得掉。大智、大德、大能是自性本有的,本有的當然可以得到。這些道理,這種事實真相,諸佛菩薩在經論裡面說得太多了,我們要細心體會。從哪裡轉起?從一切為眾生、為佛法,不為自己做起,就轉得過來。而且跟諸位說,很容易轉過來,不是個難事情。決定不為自己,自己這個身體在世間,我說一天就很長了,活一天,這一天為眾生、為佛法;為佛法就是續佛慧命、就是弘法利生。」

  一切都要靠自己轉念頭,這也就是雪公太老師所說的「換心」。作為我們學淨土的,只有把心換成「阿彌陀佛」,這個轉換應該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改革。祈願阿彌陀佛永住我心,我心永住阿彌陀佛!

  「念頭一轉,就超凡入聖」,多麼不可思議的轉變!

  (文章來源「佛陀教育網路學院-心得交流」)

 
答疑解惑
 

問:在世俗法中,一切物質現象剖析到最後都是波動現象,「當處出生,當處滅盡」,不生不滅,「不生不滅」乃屬於波動現象。一真法界,常寂光中的「不生不滅」是否也屬波動現象?也是場,也是當處出生、當處滅盡?或者一真法界已無波動現象?世間與一真法界的不生不滅,有何異同?

答:佛法裡頭說,「唯證方知」!你要證得這個境界,你就知道了;給你講講不清楚,你也很難理解。這個境界能不能證得?能。佛給我們講肯定能,只要你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了,你就見到。你現在具足妄想分別執著,這麼多的障礙,就是佛來給你講你也聽不清楚。佛講得很清楚,你聽不清楚,為什麼?障礙在你這邊。所以,你必須把心地恢復到清淨,也沒有障礙,那佛一說你立刻就懂。

  科學家發現到一切物質真的是波動現象,這個現象跟佛經上所講的非常相似,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也沒有什麼科學儀器,他老早就說過,而且說的比科學家還清楚,這實在是難得。讓我們相信,真的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自性般若智慧現前。所以佛也說得很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如來的智慧,我講經的時候用唯識的四分來講,大家好懂。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就是四分裡面的「證自證分」。而自證分是本體,就是法性,也叫真如,它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見分,阿賴耶的見分是精神,相分是物質,精神跟物質都是波動現象。自證分裡頭有沒有?自證分裡頭沒有波動現象,自證分是一真法界。所以我們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放下還有淺深不一樣,我們自己認為都放下了,無始無明的習氣在,那個東西不是你想放就放掉。

  所以真正能放下的,是什麼地位?《華嚴》圓教初住菩薩就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初住菩薩就是佛,他真的成佛,他跟諸佛如來實在講沒有絲毫差別,就是智慧、德能、神通、相好都沒有差別。差別在哪裡?差別就是他的習氣還有,但是習氣不礙事。習氣沒有辦法斷的,時間長了,自然就沒有了。因為他在這個境界裡面他決定不會退轉,初住菩薩已經證到三種不退,就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那要多長的時間?佛經上講三大阿僧祇劫。要這麼長的時間,他習氣自然沒有了,是這麼一個道理。

  是不是一定每個人都要三大阿僧祇劫?在我們想法是不一定,因為我們的煩惱習氣不相同,有人執著很深,有人就馬虎一點,就不太計較。不太計較的,他的習氣一定時間就短;很執著、很計較的,什麼都是很在意的,他的習氣就比較難斷。我們從日常生活當中就能體會到,無始無明習氣大概也不例外。所以佛講三大阿僧祇劫,是最長的一個限期,不會超過這個期限。我們相信一個阿僧祇劫、兩個阿僧祇劫成就的一定也很多。這個才能講得通,才講得圓。

  譬如在學校念書一樣,在美國,你要去留學,去拿個碩士、博士學位,他們的期限是七年。可是有些人他很用功的,他兩、三年就拿到。我聽說好像鍾茂森博士,四年他就拿到。所以佛講的三大阿僧祇劫,那就是像學校規定的七年,大概是這種情形。諸位要曉得,佛沒有定法可說,佛法是活活潑潑的。

  (節錄自21-346學佛答問)

 
淨空老和尚網路直播台
 

◎淨空老和尚最近講演資訊,詳細內容請參考網路直播台

 
法寶流通
 

◎淨空法師講演音帶、DVD及書籍,皆免費結緣,請就近向各地淨宗學會索取。
◎台灣地區同修索取法寶,請至「華藏淨宗學會弘化網-法寶結緣」。
◎大陸同修若欲索取 淨空法師講演帶及法寶,請與「香港佛陀教育協會」聯絡:amtbhk1@budaedu.org.hk

 
信息交流
 

◎誠邀全世界各淨宗學會提供貴會的佛事活動消息,利用敝刊為世界佛教徒提供學佛信息。請寄amtb@amtb.tw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成立緣起:我們常常收到各地網路同修來信,皆言及雖有心學佛,卻不知從何學起,應如何聽經學習。又 淨空老和尚的講演有大小性相,各個宗派的經論典籍,法海深廣,初學者不知修學之次第,何者為先,何者為後,以故學而不得其宗旨,始勤終惰,退悔初心,實為可惜!今佛陀教育網路學院之成立,正是針對上述緣由,將現有網路的文字(教材)與影音(講演畫面)合為一體,如同「網路電視台」,為世界各地真正有志於學佛者,提供一個方便快捷,隨時隨地不受時空限制的網路修學環境。網路學院一切課程之排列,皆是以 淨空老和尚為澳洲淨宗學院所訂之課程,從初級到高級,從本科到專科的修學次第,也是為實現澳洲淨宗學院將來能真正達到遠距教學的前哨站。今日社會是科技進步、資訊發達的時代,要善用高科技宣揚妙法,闡釋正教,令佛法傳遞無遠弗屆,才將進一步利益更多學人,將般若文海遍及環宇,使一切有緣眾生得佛正法薰習之機會。若有心想修學的同修,可至佛陀教育網路學院參觀訪問。

淨空法師英文網站網址http://www.chinkung.org/,此網站主要以配合 淨空法師的和平之旅,同時接引國外眾生認識佛教。提供 淨空法師多元文化理念及國際參訪等相關資訊。敬請諸位同修將此網址廣為流通給外國同修,讓他們更有機緣認識佛教,功德無量!

淨空法師專集大陸鏡像站網址http://www.amtb.cn/,更方便大家記憶。大陸地區同修可以就近訪問這個網站。若同修於瀏覽中有發現任何問題,歡迎來信告知,請至amtb@amtb.tw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佛陀教育雜誌由華藏淨宗學會網路講記組恭製
e-mail: amtb@amtb.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