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

 
 

要把每一天都看作最後的一天,
天天想到我就要死了,還有什麼事情比念佛重要。

 
 
   
  本期專欄:人生的三苦和八苦
  本期內容簡介
  經論輯要: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187)
  印光大師開示:明對治習氣
  倫理道德:古人稱領導人為父母官更恰當
  因果教育: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新譯(27)
  心得交流:eh15305同學的學佛心得
  答疑解惑
  網路講座:淨空老和尚網路首播
  法寶流通
  信息交流
我要訂閱/取消 雜誌下載 學佛問題 2017.1.15 星期日 Vol. 462
 
本期內容簡介
 
本期內容如下:

  《佛地經》第五卷曰:「逼惱身心名苦。」這個逼就是我們現在人講的壓力,精神的壓力,工作的壓力,在這個社會上人情世故的壓力,各種壓力太多了,身心兩方面都有。惱是煩惱,讓你身心都不自在,這叫苦。請看本期專欄

  『因為無有定法,所以不可執有,不可執無』。有、無都不能執著。『必須離相反照,庶幾證入也』。此條很重要,教我們如何證入。請看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

最新訊息:嚴正聲明Facebook

  

  目前發現yahoo、pchome、themai、sohu、126、263、163、eyou、sina、21cn免費信箱,會被isp當作廣告信擋掉或移至垃圾筒,若您是上列信箱,請先查看垃圾筒是否有,若無收雜誌建議使用其他Email信箱訂閱,謝謝!

 
本期專欄:人生的三苦和八苦
 
 

一、何為苦

  《佛地經》第五卷曰:「逼惱身心名苦。」這個逼就是我們現在人講的壓力,精神的壓力,工作的壓力,在這個社會上人情世故的壓力,各種壓力太多了,身心兩方面都有。惱是煩惱,讓你身心都不自在,這叫苦。

  世間苦難太多了,由於分類不同,眾多的苦可分為「二苦」,即「內苦、外苦」;「三苦」,即「苦苦、壞苦、行苦」;「四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等。六道眾生沒有一個人能夠避免這些苦,人人都要受。

二、三苦和八苦

  苦事眾多,大乘教里常講「三苦」、「八苦」。往往我們以為八苦比三苦多,其實不是的,三苦是總說,八苦是細說,細說苦苦,是這個意思。

(一)苦苦

  第一個苦是個動詞,第二個是名詞。我們這個身是苦果,過去生中造的不善業是因。造的不善業感得這一生苦難,這個身不是病痛,就是橫禍,它有報應。身是苦果,再加上種種苦,「逼迫身心,苦上加苦,故曰苦苦」。

  苦苦再細分,就是八苦,「八苦者,乃人間之苦」,任何一個人都不能夠避免,前四種「生老病死」這是內苦,本身的,統統不能避免。古人常說,上自帝王,下至乞丐,人人都逃不了生老病死。后四種「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是身外的苦。

  1.生苦
   人投胎在母親肚子裡,受胎到出胎都是苦,佛把這一段期間(這十個月)形容為地獄。母親喝一杯熱水,就好像在八熱地獄,難過、痛苦;喝一杯冰水,就像在八寒地獄,苦不堪言。出生的時候更苦,猶如在地獄中受夾山地獄之苦。剛剛出生皮膚柔嫩接觸到外界空氣,佛形容有如利刀割我們的皮膚一樣,所謂風刀解體,那樣的痛苦。所以小孩一生下來就哭。我們每個人都經過,只是把痛苦忘掉了。

  2.老苦
   人的年齡大了就會老態龍鍾,耳也聾,眼也花了,動作也不靈了,處處需要人照顧,多半被人嫌棄。這是老之苦!如果不想老苦,那只有短命;要想長命,那非受老苦、病苦不可。人生多難過!

  3.病苦
   病有兩種,一種身病,一種是心病。「身病,謂四大不調,眾病交攻。若地大不調,舉身沉重」,這講病的現象,「水大不調,舉身胖腫。火大不調,舉身蒸熱。風大不調,舉身倔強」,倔強就是不柔軟、僵硬,身體僵硬。「二者,心病。謂心懷苦惱,憂切悲哀,是名病苦。」幾乎人人都經歷過病苦,特別是現在,物質環境的染汙,心理、精神、情緒、生理的染污,一天比一天嚴重,奇奇怪怪的病比從前多了很多倍,苦不堪言啊!

  4.死苦
   死有二種,一種「病死」,生病死亡的;第二種「外緣」,我們叫橫死,「或遇惡緣,或遭水火等難而死」,這都是死苦。死是真苦,佛在經上形容死之苦,講我們的神識(俗話講靈魂)離開身體,那痛苦就像生龜脫殼。所以臨命終時,那一口氣不好咽,不容易斷,非常痛苦。

  5.求不得苦
   眾生都有欲望、希求,求不得就感到很痛苦。求得了怎麼樣?求得了還是苦,怕丟掉;患得患失,人生絕大多數的煩惱來自患得患失,沒有不苦的。

  6. 愛別離苦
   你喜歡的人、物,要常常離別,不能常常聚會,很痛苦。這都是人之常情,愈是親愛的愈要別離。

  7. 怨憎會苦
   愈是討厭的,不喜歡見到的人,天天看到;不喜歡的環境,想離也離不開,怨憎會苦。

  以上七種是苦果。

  8.五陰熾盛
   這是苦的因。五陰熾盛是我們的妄想、煩惱、憂慮、牽掛在裡面像火燒一樣。

(二)、壞苦

  人生苦多樂少,有時候偶爾苦中斷了一段時期,就覺得很樂。其實那不是樂,而是苦暫停,你就感覺樂,這是迷惑顛倒,不清楚事實真相。譬如怎麼說樂是苦?佛法通常講真妄的標準永遠不變,這是真的,凡是會變的是假的。譬如講苦,我一天不吃飯很苦,兩天不吃飯更苦,三天不吃飯還苦,絕對不會說四天不吃飯會快樂起來。所以苦是真的,不會變的。樂,譬如飲食,喜歡吃的,吃一碗好吃,吃得很快樂,再吃一碗還可以,叫你連續吃個十碗、二十碗,苦了。它會變苦的,樂會變苦,樂就不是真的,而是假的。跳舞很樂,叫你連著跳七天七夜,那苦不堪言。樂會變成苦,苦不會變成樂。樂是壞苦,所以樂是暫時、片刻的,苦就在後面,樂極就生悲,不會長久的。

(三)、行苦

  「行苦是非苦非樂」,這個境界很好,如果能夠常遠保持,這就叫定,心地清淨,沒有苦樂;不能常遠保持就是行苦。譬如青春不能永駐,這是行苦。一天一天生理都在變化,雖起變化我們不能夠覺察,這一類就是叫做行苦。行就是不住,不能夠停止在那個地方,我十八歲不能永遠停止十八歲,畢竟是一年一年要衰老。

三、三界統苦 火宅無安

  三界統苦,不要以為有樂。如果以為三界裡頭有樂,那是看錯了;三界裡面沒有樂,只有苦。在欲界裡面,有三苦、有八苦;在色界天裡面,有行苦、有壞苦。縱然生到無色界天,身形都沒有了,我們今天所謂靈界,靈界連這個色相都沒有了,他還有行苦。三界統苦這是事實的真相。三界的果報叫苦報,這個苦是指三界六道的果報。業在果報之先,造業才會有果報。經裡面一再告訴我們,造作善業,有三善道的果報,造惡業,有三惡道的果報,不管是善是惡都是苦。三善道也苦,我們現在人道,人苦不苦?我們今天作人,嘗到人的滋味,人苦!諸天,佛經裡面講,欲界天有五衰之苦,色界、無色界天有死墮之苦,死了之後要墮落。

四、西方極樂世界 「無有眾苦,但受諸樂」

  三界統苦,找不到一個安樂的處所。想要真正找到安樂的處所,必須超越三界,跳出六道輪迴;也就是說唯獨生西方極樂世界,不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苦你永遠沒有辦法離開,決定要受。
西方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無苦就是樂,這是西方世界緣特別殊勝。第一個,沒有「罪報之苦」,沒有三途六道,只有一法界,沒有十法界;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入一真法界,真是不可思議,殊勝到了極處。

  西方世界的日常生活造作都是講經說法,研究討論。其他的事情就是到十方世界,上供諸佛,下化眾生。所以,他不造業,不但不造惡業,也不造善業。心真正清淨,沒有苦因、苦果。
我們非常有幸,這一世當中得人身、聞佛法,已是不易;聞到淨土法門,又聞到持名念佛往生的法門,太難太難了。有機緣遇到了就要抓住,我這一生決定超越輪回。

  ——恭錄自淨空老和尚講演集

 
經論輯要: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187)
 

14.因為無有定法,所以不可執有,不可執無。必須離相反照,庶幾證入也。

  『因為無有定法,所以不可執有,不可執無』。有、無都不能執著。『必須離相反照,庶幾證入也』。此條很重要,教我們如何證入。要想證入境界,首先要「無住」,不著有,不住「法相」;不可以執無,不住「非法相」。法相與非法相都不執著,心就清淨;清淨心就能反照。如何反法?反字的意義很深,《楞嚴經》中,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怎麼反聞?「反照」就是反視。我們的眼睛怎麼能回頭看自己?難在「反」字。反的意思是不看相,要看性,是從相上反歸自性,就成功了。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菩薩何以覺而不迷,就是懂得反照,懂得反聞。反聞與反照是一個意思。《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用「聞」字作代表,反視自性。你要知道怎麼反法,才會用功夫。要是不懂此字的意義,天天想這個字,回頭看自己,想久了得神經病!怎麼反都反不過來。我們聽到外面音聲,怎麼能回過來聞自己?如果這樣想法,即是依文解義,三世佛都喊冤枉!

  反是從相上見性,反過來見自性。性是了不可得。其實我在前面已透露過一些方法,如果你很留意聽,在此一聽就明瞭,就能會入。佛告訴我們,十法界依正莊嚴,真相是一剎那九百生滅的相續相。《楞嚴經》講,「當處出生,當處滅盡」。十法界依正莊嚴現象之生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些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佛教導我們「無住」;又因為相是相續不斷,所以佛教我們「生心」。生心、無住與事實真相完全相應,證明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若能明白此理,見色聞聲觀察剎那九百生滅的相續相,即是反聞,即是反照,自己的心立即平等,決不會執著,因為了不可得。不僅外面境界相了不可得,乃至能見能想的心也了不可得,內外都了不可得,就證入實相。「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就現前。此乃諸佛菩薩、法身大士修行的方法。我們凡夫很可憐,見到相,隨著相轉,聽到聲,隨著聲轉,這個好聽、那個不好聽,煩惱都起來。諸佛菩薩是聽而無聽,視而無視。因為反聞聞自性,都歸到自性。自性了不可得,萬法平等,當體即空。如此則心清淨,得大自在!

15.相即性體之用,有體必有用。性相一如,相何可滅。則知欲見本性,必應離名絕相,破其我見。我見不除,便生分別心,而起念即著相矣。

  『相即性體之用,有體必有用。性相一如,相何可滅。則知欲見本性,必應離名絕相,破其我見。我見不除,便生分別心,而起念即著相矣。』這幾句說得很簡單,可是義理相當深廣。我們首先必須明瞭道理,然後修行才有著力之處,即是功夫才能得力。

  性與相是一件事,是一體的。「性」是體,「相」是用,有「體」一定有「用」。古人說至此處,唯恐聽眾不能體會,所以就用比喻說明。「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以「金」比喻「性」,以「器」比喻相;性永遠不變,相是可以變化的。

  十法界相:佛相、菩薩相、緣覺相、聲聞相、天相、修羅相、人相、畜生相、餓鬼相、地獄相。譬如,這些相都是用黃金造的,黃金是一樣的。黃金是體,用黃金造一尊佛像,若不喜歡佛,喜歡觀音菩薩,就把佛像融掉,再鑄一尊觀音菩薩的像,還是黃金。金沒有變,相變了。「相」就是「體」的起用。「用」會變,「體」不會變,是故「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用黃金做器皿,何止千萬種花樣,可是金的體只有一個。明白人知道「金就是器,器就是金」,沒有兩樣。無論用黃金做成什麼樣的器皿,器都是金,無二無別。因此,它的作用是不會消滅的,也就是說,相是不會滅的。若不要佛像,可造一尊菩薩像。若不要菩薩像,什麼都不要時,則黃金是一塊的相,它總有個相。沒有相,也就沒有金;只要有金,一定有相,此道理一定要懂。

  我們把黃金比作「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會現相,現的是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象。「金」與「器」隨著我們的「意識」而變化,我們想要什麼,就把它鑄成什麼像。十法界這些依報、正報的現象是怎麼來的,是誰主宰的?隨著眾生的妄想、執著而變化。有妄想就現出十法界;有執著就變現六道輪迴。由此可知,十法界、六道輪迴是我們妄想、執著變現的。如果離一切妄想執著,真性所現的相是什麼?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是「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在《華嚴經》上稱為「不思議境界」,這「不思議」用得太好,《普賢行願品》即四十華嚴。四十華嚴的題目比較詳細:《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境界普賢菩薩行願品》。「華嚴」的四分,信、解、行、證。「末後一分,入法界品」是「證」,「入」就是「證入」,《八十華嚴》省略為「入法界」。什麼法界?《四十華嚴》上講得詳細,「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不思議解脫境界即是「一真法界」。如果有思有議就不能「入」。有思有議就掉到「十法界」了。十法界是本經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十法界是虛妄的,是故一定要離「思議」。

  「思」就是妄想;「議」就是執著。離一切妄想、執著,「一真法界」就現前。此才是恢復性德,真心本性完全顯露。是故,「相」不會滅,而會轉變。因為相會轉變,所以佛才教我們生心。雖然現相,這個相決定了不可得,當體即空,是故又佛教導我們一定要「無住」。由此可知,無住生心、生心無住,與法性的現象完全相應。如此才是「隨順法性,稱性起修」,宗門稱之為「明心見性」,即是此境界。生心,是令我們生無條件為一切眾生服務之心。

  世尊在本經教我們「應無所住,而行布施」。「布施」就是為眾生服務。「無住布施」就是無條件的為眾生服務,就與「性相」的事理相應,其中義理甚深,而且極其微細。如果有住生心,即是住相生心,便造六道輪迴業。無住要是不生心,就「著空」,「著空」不能出三界,就到四禪「無想天」去受生。功夫更高一點的,就升到「四空天」,這就是「無住不生心」,落得如此的果報。「生心而有住」就落在「色界」、「欲界」裡輪迴。是故,佛教導我們「無住生心,生心無住」,方能超越六道輪迴。

  「必應離名絕相」。「必」是必須、應該,若不如此做則不行。「離名」不是不要名字,否則無法與別人溝通往來。「名相」是與一切眾生溝通的一種方法,沒有它不能溝通。是故,要名相,佛經裡多少專門名詞、術語,不能不要。「離名」是心裡不執著。心裡執著就錯了,它只是與一切眾生溝通的工具而已。這種工具是假設的,並不是真的。我們知道這個性質,心裡對於「名字相」就不執著。不僅名字相不執著,「言說相」亦不執著。言語還是與眾生溝通的工具,亦是因緣所生,所以不應當執著,我們應當要用它,不要執著它。「離」即是「不執著」。

  「絕相」。「相」是指形相。人有人的形相;畜生有畜生的形相。在生活環境裡,住的房屋有其形相,桌椅板凳各有其形相,可見形相也是性體的起用。無論是動物的相、植物的相、礦物的相,全是性體的作用,相也是隨著分別執著變化的。這些相,我們可以用,但是不能執著。「絕」就是斷絕心中對於一切形相的執著,離名字,離言說,離一切形相。

  「破其我見」。「我見」是對於自身的執著;對於所有一切形相的執著亦是「我見」。此處的「我」是廣義的,凡是執著一個形體真的存在,即是「我見」。佛在經上說得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此是告訴我們,雖然有「相」,它的「性質」就像夢幻泡影一樣,不是真的存在,有是假有,是幻有,是暫時的存在。說「暫時」亦不妥當,說真話,它根本就不存在。講真話,我們不懂,無法體會;說暫有,暫時有,我們還能勉強同意。其實根本就沒有,「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方是真相。

  真正明瞭真相,方不執著,心裡妄想執著真的放下了。然後就能隨緣,如佛與大菩薩一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可見普賢菩薩十大願中此兩願,不容易做到。若無徹底了解,焉能做到!「恆順眾生」,要真正看破才能做到。「隨喜功德」,要真放下才能隨喜。成就自利利他的無量功德,方能破除我見。我見破除了,《金剛經》上講的「四相、四見」皆破除,方是真正的菩薩。菩薩即是真正覺悟之人。

  如果還有絲毫我見未除,那就還有分別,還是會起心動念;只要起心動念就著相。著什麼相?《金剛經》上說的「四相具足」,「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具足就不是菩薩。佛在經上講得很好,「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為我們說明何以要離相,如何離法。此處講得很清楚、很透徹。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印光大師開示:明對治習氣
 

  在凡夫地,誰無煩惱。須于平時預先提防,自然遇境逢緣,不至卒發。縱發,亦能頓起覺照,令其消滅。起煩惱境,不一而足。舉其甚者,唯財色與橫逆數端而已。若知無義之財,害甚毒蛇,則無臨財苟得之煩惱。與人方便,究竟總歸自己前程,則無窮急患難求救,由惜財而不肯之煩惱。色則縱對如花如玉之貌,常存若姊若妹之心。縱是娼妓,亦作是想,生憐憫心,生度脫心,則無見美色而動欲之煩惱。夫婦相敬如賓,視妻室為相濟繼祖之恩人,不敢當作彼此行樂之欲具,則無徇欲滅身,及妻不能育、子不成立之煩惱。子女從小教訓,則無忤逆親心、敗壞門風之煩惱。至於橫逆一端,須生憐憫心,憫彼無知,不與計校。又作自己前生曾惱害過彼,今因此故,遂還一宿債,生歡喜心,則無橫逆報復之煩惱。然上來所說,乃俯順初機;若久修大士,能了我空,則無盡煩惱,悉化為大光明藏。(正)復高邵麟書四

 
倫理道德:古人稱領導人為父母官更恰當
 

  在今天許許多多的事情都要認真去做正名的工作,名不正,言不順。譬如中國跟外國,看這些做官的,中國人觀念跟外國人不一樣。中國人觀念自古以來父母官,各個單位的領導人是父母官,官是人民的父母,人民是官的子女,他對子女好不好?他要不要好好教他?外國人官是什麼?是我家的佣人、僕人。僕人對你家的人忠心,還是你父母對你家的人忠心?不一樣。民選出來是人民的公僕,公僕不好,你家財不錯,撈一把走了。你把他當僕人看待,他做了幾年下台要走,當然可以撈一筆走,理所當然。父母對兒女就不一樣,父母你看掙的家產留給兒孫,他有親情,他有愛心,不相同。

  所以我還是贊成父母官,這個意思好,有倫理的意思在裡頭,比僕人好多了。尤其僕人叫公僕,公僕他就不照顧你私人了,我照顧團體,我不照顧你私人,人民的死活他不管,那你私人的事情。所以這個稱呼我覺得不太好,還是父母官好。國家領導人是最高的父母官,這是一國的父母官,省領導人是一省的父母官,縣的領導人是一縣的父母官,鄉領導人是一鄉的父母官,我們村有個村長,是這一村的父母官,好!這絕對不是落伍。古今,你想想這裡頭的含義,真比現在好。好的東西要留下來,不好的東西可以改革,好東西不能改。

  文摘恭錄—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二五五集)2013/4/8 檔名:02-040-0255

 
因果教育: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新譯(27)
  
 

清朝崑山周夢顏安士氏述/民國蓬島思尼子新譯

【下附徵事】

 五里銅盆【雜寶藏經】

  拘留沙國有個惡生王(1),看見一隻金貓從園堂東北方進入西南角,於是命人挖開,獲得三層銅盆,裡面裝滿了錢,五里之內都是這樣。國王非常懷疑、奇怪,就請問尊者迦旃延(2)。尊者回答說:「過去九十一劫之前有佛出世,號毗婆尸(就是莊嚴劫千佛中第九百九十八佛)。這尊佛涅槃以後,有比丘乞食,把缽放在路上,而後告訴人們說:『如果有人以錢財放到這個堅固的倉庫中,一切的國王、盜賊、水火都不能奪走它。』當時有一個貧人聽到以後,高興得跳躍起來,正好身上有賣柴的三文錢,就拿出來布施。在回家的五里路中,步步都發出歡喜心;回到家門口要進屋時,又遙遙地向僧人頂禮發願。當時的貧人,就是現在大王您啊!」

 (1)惡生王:國王名,又叫琉璃王,舍衛國末利夫人(勝鬘夫人)所生,他殺盡迦毗羅衛國釋迦族人。
 (2)迦旃延: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即摩訶迦旃延,譯為大文飾,在佛弟子中列為議論第一。

佛弟子中列為議論第一。

【按】佛在舍衛國時,有一位婦人至心布施一缽飯,佛授記說她的福報會非常多。她的丈夫心中產生懷疑,認為哪有布施一缽飯就能得到這種福報的。佛呼叫他而問說:「你看尼拘陀樹的高度有多少呢?」他回答說:「高四五里,每年結果實幾萬斛。」佛又問果核的大小,他回答說:「只是像芥菜子那麼大。」(這種樹天竺國有)佛說:「地是無心的東西,一粒芥菜子尚且能夠每年收穫幾萬斛果實,何況人是有心的東西,能夠至誠地供奉一缽飯給如來呢?」夫婦二人於是心開意解。末世薄福的人,眼光非常短淺,聽到「五里銅盆」的說法,哪會不起上面所說「一缽飯的福報」的疑惑呢?

 一月布施【法苑珠林】

  舍衛國有一個貧窮人家,布施一穗葡萄給比丘,比丘說:「你已經有一個月的布施了。」窮人說:「我只是布施一穗而已,為什麼說布施一個月了呢?」比丘說:「這一穗葡萄,一個月前就已經有了布施的念頭,念念都不間斷,這不是布施一個月了是什麼呢?」

【按】布施的事情或許可以偶爾中斷,但是布施的心念不能片刻中斷,必定要讓它念念相續,才能培植菩提種子。

☉供養庵院一缽飯,使人得益最多,使得他在不知不覺之中,就能天天供養三寶。

 指上植福【譬喻經】

  從前有一位長者叫阿鳩留,他不相信有後世。有一天經過險路,三四天看不到水草,正當快要餓死時遇到一位樹神,於是告訴他非常飢渴;樹神就從手指端變化出飲食,來救助長者和他的同伴。長者就問:「您有什麼福德,手指能夠如此呢?」神說:「我在迦葉佛時,本來是個窮人,一直是在城門磨鏡,看見沙門乞食,一定舉起右手指,指示他們有齋飯的地方。一直都是這樣做,所以今生受用都依靠這根手指。」長者心有所悟,從此大修布施,每天供養很多僧人,後來生到第二層天,做了散花天人。

【按】沒有智慧的人,有財不能修福;有智慧的人,無財也能修福。若能夠學習樹神的手指頭,那麼他人的錢財都可以為我所用。用手指頭替人指路,福田從手而廣大;讚歎勸勉,福田從口而廣大;奔走效力,福田從腳而廣大。看看自己的耳目手足,沒有不可以修福的。佛法利益一切眾生,真是廣大無邊,凡夫哪裡有這種智慧!

 身小聲宏【賢愚因緣經】

  波斯匿王帶兵經過祇洹時,聽到一位比丘誦經,聲音非常美妙,就頂禮佛陀說:「希望與誦經比丘相見,布施十萬錢。」佛說:「必須先給錢,然後才能見面。國王如果先見他,絕對不會布施錢財。」國王就布施給他。而後看見這位比丘外貌非常醜陋,又非常矮小,果然生起後悔的心理,就請問佛其中的因緣。佛說:「迦葉佛涅槃之後,當時有一個國王建立一座塔廟,四個臣子督工,其中一個懈怠,國王責備他,他就很氣憤地說:『這座塔太大,要到什麼時候才能蓋成呢?』就因為這一句怨言,五百世中身體非常短小。工程完成之後,他順便布施一個寶鈴放在塔裡,所以五百世中聲音非常美妙。」

【按】六根所造的因,善惡互相交替,因此所得到的果報,苦樂互相依附。從前有人住在海上的山內,看見一人發出不尋常的光芒,面貌端莊,以天樂自我娛樂,只是他的嘴就像豬口。問他原因,原來前世是個修福的人,只因無故犯下口過,常說淫穢的話罷了!唉,因果可畏啊!

 十粒除貧【法苑珠林】

  隋朝終南山的釋普安是個聖僧,所到之處,人們就聚集過來,爭相設齋供養。有一天來到大萬村,有個田遺生的人家徒四壁,四個女兒衣不蔽體。長女名叫華嚴,年紀已經二十歲,看看家裡沒有一點物品,只有二尺粗布,悲傷家中窮得沒有一點東西,無法修福,仰頭看著屋頂而悲傷,偶然看見屋樑上的孔隙中有一團雜亂的穀子,取下來一看,找到十粒黃色的穀子。磨去秕糠,連同粗布,打算要布施聖僧,卻又看到自己沒有衣服可穿,不能夠出門,就在黑夜裡爬行前往,把布遠遠地丟進僧房,而將十粒穀子親手放進飯桶內,默默祈禱說:「我因為前世慳貪,今世才受到苦報,今在佛前求哀懺悔,以此微薄之物供養僧眾。如果我的貧窮業報從今天起已經完結,願炊具中所炊的飯都變成黃色。」於是才含著淚水回家。第二天早晨,僧人看見炊具中所煮的五石米飯,顏色都變成黃色,不久就查知它的原因,大家都很感嘆。於是愛好仁義的人士,各自以財物救濟她。後來這位女子就出家學道。

【按】雖然只是二尺布、十粒穀子而已,但就田氏女來說,則是竭盡一切來布施了,前世的業報怎能不從此隨之消除呢?

  >>續載中……

 
心得交流:eh15305同學的學佛心得
 

標題:情執生起的時候

  為何近日來心裡多起了一念,為何這一念有這麼強烈,為何這一念讓我不得安靜,我從內心中尋尋覓覓。哦,原來是情執的生起,情執像一條無形的繩子,繫住我的心,牽引我的念,拖著我到另一個地方,一個我曾起心嚮往的地方。遠方的影子不斷地在我心中起伏,遠方的境相在心中不斷的浮現,啊,那是多麼美好的地方,還有可愛和藹的人兒。天是那麼的高,地是那麼的遠,真的是一邊的相思,或會兩頭生愁,如是何時了。

  生活中的煩惱已經夠受了,現在又多曾了妄想,洗洗染染,如是何時能顯清淨心。雖說見色生心,人之常情,但於佛弟子來說是心受境轉,誠是自心不定。這才知道,學佛一年,佛在身邊;學佛兩年,佛在天邊;學佛三年,佛如雲煙!如是者正信弟子夫?

  我自問佛祖:佛啊佛,我念的您為何老是不見,我不念的她卻老是浮現?為何老是生妄念!是啊,色即是空,一切都是緣起,緣和、緣滅,不可攀,只能隨,不可逆,只可順。情執就是枷鎖,放下便是自在。無緣的空想就是妄念,妄念就會障礙真心,失去真心難得正道,自性不顯談何清淨。一切妄念都是夢幻泡影,一切法由心想生,老實修持想佛念佛才是正道。

(文章來源「佛陀教育網路學院-心得交流」)

 
答疑解惑
 

問:誦《地藏經》時看到許多無形眾生在旁邊,誦經完畢後,就會向我們索取食物。但是我們施食後,眾生仍不願離去,請問這種情形應該如何應對為妥?

答:施食之後還找你,不肯離去,大概你施食的太少,他還沒吃飽;如果他滿足了,他就會離開。另外一個就是施食不如法,你雖然施食,他並沒有真正得到,做這些佛事專門超度鬼神的,所供養的食品都要打開,像罐頭,紙包食品,你不打開他就吃不到。要誠心誠意去供養他,一切能夠如理如法,鬼神是不會找麻煩的。找麻煩總是有原因的,自己要認真檢討,有哪些地方不如法,好好的改進。對鬼神最重要的,跟對人一樣要真誠恭敬,要尊重他們。

問:弟子前妻留下泰國一個佛子(鬼仔),請問應如何處理?

答:前妻的冤親債主如果不走,還留在你家,那可能是與你們家裡有關係,這個要談條件,要超度他。通常你跟他商量,問他叫什麼名字?過去生在人間是哪裡人?什麼原因找到這裡來?需要怎樣超度他?或者是誦經、或者是拜懺、或者是念佛給他超度,他要是得到超度,他也會感激,他會離開。

問:請問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與當時的菩薩、阿羅漢,身份暴露了還不走?

答:如果你今天修證,你能把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執著放下,你就證得阿羅漢。你可以在這個世間教化眾生,什麼時候走那是隨你意,你想走真走得了,你想多住幾年也不礙事,所以這個情形不一樣。如果現在是應化再來的,身份一般不暴露,為什麼?暴露之後麻煩就來了。哪個人不來拜你?你還能修行嗎?還有避免冒充的,冒充佛菩薩的人很多,給人說我是什麼佛再來,什麼菩薩再來的,目的是叫你來拜,叫你來送供養。所以佛這個制度一立定就不能冒充,你暴露身份你就得走,你要不走就是假的。這對於正法的維護產生很大的效果。

  如果佛沒有這個措施,妖魔鬼怪都來冒充佛菩薩,整個佛法就亂掉了,眾生想學佛學不到,在這裡苦死了,所以有這麼個規定。真的是菩薩再來的,就是人家曉得了,他也決定不承認。印光大師,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的,他老人家在往生之前四年,身份暴露了。但是沒有人知道,只有一個念初中的女孩子。她夢到觀世音菩薩托夢,說大勢至菩薩在這個地方,告訴她,印光大師就是的。以後他們全家人到印光法師那兒去拜他,就說出這個夢,印光法師把她狠罵一頓,「決定不能說,你要說了,以後你就不要再見我」。

  所以一直到印光法師走了,往生了,才說出來,這是正確的,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細心去觀察印光大師一生的行持,跟《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上講的很像,你愈去思惟就愈像,真的像大勢至菩薩。所以身份暴露還要炫耀,那決定是妖魔外道,決定不是真的。

  (節錄自21-343學佛答問)

 
淨空老和尚網路直播台
 

◎淨空老和尚最近講演資訊,詳細內容請參考網路直播台

 
法寶流通
 

◎淨空法師講演音帶、DVD及書籍,皆免費結緣,請就近向各地淨宗學會索取。
◎台灣地區同修索取法寶,請至「華藏淨宗學會弘化網-法寶結緣」。
◎大陸同修若欲索取 淨空法師講演帶及法寶,請與「香港佛陀教育協會」聯絡:amtbhk1@budaedu.org.hk

 
信息交流
 

◎誠邀全世界各淨宗學會提供貴會的佛事活動消息,利用敝刊為世界佛教徒提供學佛信息。請寄amtb@amtb.tw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成立緣起:我們常常收到各地網路同修來信,皆言及雖有心學佛,卻不知從何學起,應如何聽經學習。又 淨空老和尚的講演有大小性相,各個宗派的經論典籍,法海深廣,初學者不知修學之次第,何者為先,何者為後,以故學而不得其宗旨,始勤終惰,退悔初心,實為可惜!今佛陀教育網路學院之成立,正是針對上述緣由,將現有網路的文字(教材)與影音(講演畫面)合為一體,如同「網路電視台」,為世界各地真正有志於學佛者,提供一個方便快捷,隨時隨地不受時空限制的網路修學環境。網路學院一切課程之排列,皆是以 淨空老和尚為澳洲淨宗學院所訂之課程,從初級到高級,從本科到專科的修學次第,也是為實現澳洲淨宗學院將來能真正達到遠距教學的前哨站。今日社會是科技進步、資訊發達的時代,要善用高科技宣揚妙法,闡釋正教,令佛法傳遞無遠弗屆,才將進一步利益更多學人,將般若文海遍及環宇,使一切有緣眾生得佛正法薰習之機會。若有心想修學的同修,可至佛陀教育網路學院參觀訪問。

淨空法師英文網站網址http://www.chinkung.org/,此網站主要以配合 淨空法師的和平之旅,同時接引國外眾生認識佛教。提供 淨空法師多元文化理念及國際參訪等相關資訊。敬請諸位同修將此網址廣為流通給外國同修,讓他們更有機緣認識佛教,功德無量!

淨空法師專集大陸鏡像站網址http://www.amtb.cn/,更方便大家記憶。大陸地區同修可以就近訪問這個網站。若同修於瀏覽中有發現任何問題,歡迎來信告知,請至amtb@amtb.tw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佛陀教育雜誌由華藏淨宗學會網路講記組恭製
地址 : 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333之1號2樓
電話 : (8862) 2754-7178
e-mail: amtb@amtb.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