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  精彩導讀  雜誌下載  常見問題  繁簡轉換程式下載

2001.03.24  星期六  VOL.40


 

與人互動時,語言為重要的工具,但能否善巧利用就在「用心」與否。

 

卷首語
編者的話

 

真正學佛之人,就是要用佛法調熟自己。調熟就是要使自己的惡習氣、不良嗜好調伏,使善成熟。這也就是老法師常說的,生處轉熟,熟處轉生的道理。

什麼是生?善心、善念、善行是生,學佛之後,要使善念、善的心行純熟起來,在遇境逢緣時,方能警覺自己,觀照內心深處,使之不要隨波逐流。

什麼是熟?惡心、惡念、惡行是熟,這是眾生無始以來流浪六道的因素,因此我們要將這些熟的、不好的習氣煩惱,漸漸的淡忘,使善的成熟並取而代之。譬如說:一個常常發脾氣的人,學佛用功之後,脾氣逐漸少了,多了一些容忍與和氣。向來懶惰,且生活毫無規律的人,一改昔日不好的習氣,且精神煥發,生活有規律了,這就是調熟功夫得力了。若是學佛很多年了,現在的我與過去的我,依然故我,這就是調熟功夫做得不夠,雖然學佛而未得佛法的真實利益。

因此學佛,端在此處用功,若能如是用心、觀照自己,方能得其佛法的真實利益。

 

返回

 

經論輯要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40)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忍辱莊嚴故,得佛圓音,具眾相好。

這是說行十善業道,落實在忍辱波羅蜜。這一段經文,與前面「舉要言之,行十善道」兩句是貫穿起來的,這是集結經藏時,為了美化文章,做了文字上的省略。

在佛法的原典裡只有「忍」字,沒有加上「辱」,辱是翻經法師加的。中國古代讀書人,稱為士大夫階級,「士可殺不可辱」,把侮辱看得非常嚴重,殺頭可以忍受,侮辱不能忍受。而翻經法師看到他們有如此嚴重的執著,所以在「忍」後面加上「辱」,如果辱都可以忍,還有什麼不能忍,才特別用「忍辱」。

不能忍,無論世法、佛法,皆不能成就。我們要想在世出世間法得到圓滿的成就,忍是關鍵。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金剛經》云:「一切法得成於忍。」世出世間無論大事、小事,要想成就,都得力於忍,「忍」的意義深廣無盡。人是依靠社會大眾而存在的,決定不能脫離社會而獨立生存,所以與大眾一起生活,不能忍怎麼行?尤其在現今時代,《無量壽經》云:「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從小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養成許多不善的習氣,就很難與大眾相處。

世出世法凡是有成就的人,事業愈大、地位愈高,愈謙虛、愈和敬,得到別人尊敬、仰慕,一樁事就能令人一生感恩不盡。譬如我年輕作公務人員時,在辦公室裡看報紙、看書,坐在靠背椅上,把椅子前面兩條腿翹起來。長官從背後拍拍我的肩膀,並沒有責備我,反而柔言愛語的說:「你這種坐法容易跌倒、受傷。」這一次教訓終身不忘,從此毛病就改過了。他若是教訓我一頓,他走了,我還照樣做,不是內心悅服。因此,作長官的如何對待部屬,能夠得到部屬衷心擁戴,認真負責替自己做事,都在一個「謙敬」。只要我們留意細心,時時刻刻都是我們的學處。

過去太虛大師提倡的「菩薩學處」,首先要學著跟大眾相處;跟大眾相處最重要的,要跟大眾打成一片。今天佛教比不上基督教、天主教,原因是我們不能跟最貧苦的人打成一片,不能過貧苦的日子。這是我們極需效法、警覺的。

世法、佛法,古聖先賢教導我們,在工作崗位上,一定要把自己的本分工作做好,每個人都能把本分做好,這個世界是祥和的。大家要互助合作,沒有忍辱的功夫就不能成就。忍辱一定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事事要忍,不能忍就不能隨緣,一定要隨著自己的意思、好惡就難了。殊不知自己的好惡是煩惱,心不清淨;能放下自己的好惡,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那個功德就是忍辱波羅蜜。

「莊嚴」就是做到盡善盡美,你修忍辱度修到盡善盡美,你得的果報,就是「得佛圓音,具眾相好」。「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個音才是『圓音』。相好的因素固然很多,第一因素是忍辱。菩薩成佛還要特別用一百劫的時間,修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因為眾生喜歡相好,佛能以相好攝受眾生。這一百劫修什麼法門?六波羅蜜,而且以忍辱波羅蜜為第一。

確實佛的相好度了許多眾生,阿難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阿難為什麼出家?就是羨慕佛的相好。所以,阿難發心學佛不是學別的,是想學相好。這才曉得相好攝受眾生,這個力量多強!說老實話,釋迦牟尼佛早已證得究竟圓滿的果地,還要修相好嗎?是做給六道凡夫看的。六道凡夫哪一個不想自己相好?不管你是哪一個族類,信哪一個宗教,無不想自己身體健康、容貌相好。佛的示現就是告訴我們,這個欲望可以滿足,只要修「忍辱波羅蜜」就達到了。

事事能忍,時時能忍,處處能忍,忍辱波羅蜜的圓滿就是相好光明的圓滿。忍辱是禪定的前方便,一個不能忍的人就無法修定。不論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都是修禪定,定是一切法門的樞紐。所以,菩薩六條修行原則(六波羅蜜)是有次第的,決定不能顛倒。第一布施,是教你放下;你不能放下,就不會守規矩,守規矩是持戒;不能守規矩,決定不能忍辱;不能忍辱,決定不會有進步,精進是進步;沒有進步,怎麼可能得禪定?這六條就跟上六層大樓一樣,沒有下面一層,決定沒有上面一層。我們要怎樣修法?要從布施修。真正放得下,真正守規矩、守法,絕對不可以把自己塑造成一個特殊的人物。為什麼?離開群眾就得不到群眾的幫助;換言之,你變成孤立了,無論世出世法一事無成。

古今中外,成功的人決定是得到大眾擁護、愛戴,尤其現今是民主自由開放的社會,競選憑選票當選,選票就是群眾對你的愛戴、擁護。你平常不能照顧別人,誰肯幫助你?所以,跟大眾相處,布施、持戒、忍辱這三條做到了,你就法緣殊勝,無量功德。

 

返回


楊枝淨水
掌握機緣 成就道業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同學們學講經,講經的聲調最好是前低後高,古人講,此人有後福;說話聲音前高後低是衰相。《內典講座之研究》講,愈到後面聲音愈高、愈響亮,才能振奮人的精神。反之,聽眾坐久了,如果講者到後頭聲音逐漸沒有了,聽眾的精神會提不起來,所以愈是後面愈要響亮、緊湊。

其次,每位同學都要著重學普通話。演培法師也是一位講經法師,他在新加坡住了三十年,無法帶動此地佛法的風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口音。演培法師的家鄉口音很重,始終改不過來,聽眾大多數都聽不懂,這對法緣就造成很大的障礙。我們所講的內容,聽眾能聽得懂,能透徹理解,他的興趣就產生了;講得再好,聽眾無法理解,無法契入,興趣決定生不起來。另外,我們自己修學、度眾,最重要的一樁事,就是心量要大,要真正愛護眾生、關懷眾生,全心全力照顧眾生。

我們要學習世尊的遍施,普遍布施就是「四悉檀」。世尊一生的生活、言行,完全落實在「四悉檀」與「四攝法」。一舉一動、一言一笑,全是「四悉檀」、「四攝法」的發揮光大。世尊之所以能落實、發揮,因為他有真誠慈悲。我們雖然有慈悲心,但還是不夠,差得很遠;雖然也想幫助眾生,說真實話,沒有盡到全心全力,只盡到百分之一、二而已。不像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他們盡力是百分之百,毫無保留。他們能稱為佛、法身大士,我們依舊在凡夫位不能提升,這是我們要覺悟的。

尤其大家要珍惜此希有難逢的緣分,李木源會長與我都全心全力在幫助大家,沒有為自己,只為續佛慧命,幫助一切眾生消除劫難,不為別的。這樁事重要,但知道的人並不多。「弘法利生,續佛慧命」,大家都會說,但是真正的意義並不了解。如果真明瞭,就會去做;光說沒有做到,就是道聽途說,根本不了解其中的真實義。

從這些地方,我們也能體會到,佛法確實是「知難行易」。開經偈說:「願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真實義是從真心自性之中流露出來的,一切眾生與諸佛如來同一心性;換言之,如來真實義就是自己的真實義、自性的真實義。而我們何以不解?被煩惱習氣障礙了。諸佛如來、法身大士過的是稱性的生活,無有一法不與自性相應,所以得大自在、得真解脫。我們今天很不幸,有煩惱習氣,自性不能現前,所以過著煩惱的生活。這種生活正如《地藏經》所言,閻浮提眾生所思、所作、所為,無不是罪業。還常常自以為是,要到哪一天才能覺悟?

佛說真正要覺悟,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即《阿彌陀經》所云:「善根、福德、因緣」,缺一不可。一切眾生皆有此三條件,但是這三條要同時具足就難了。我早年在大專佛學講座時,台灣藍吉富居士問我:「開悟為什麼這麼難?」我說:「善根、福德、因緣三個條件同時具足的,有幾個人?」他想一想,這是真難!有善根的人,沒有福德;有福德的人,沒有因緣;有因緣的人,沒有善根;三種同時具足太難了。

今天大家在此地相聚,這是因緣具足,但這種因緣不是永遠存在。我們從歷史上觀察,因緣就像《金剛經》講的「如露亦如電」。如果你能掌握,你正好在這個因緣當中,善根、福德現前,你成就了。在這個機緣當中,有善根沒有福德不能成就,有福德沒有善根也不能成就。所以,因緣聚會的時間,並非永恆,也是相當短暫的。

近代在佛教界著名的「支那內學院」,只辦了兩年,時間雖然短,但對佛法的影響非常大。民國初年的高僧大德,幾乎都是這兩年之中培訓出來的,譬如太虛大師就是支那內學院的旁聽生。更近的,「閩南佛學院」,時間都不是很長。在台灣,同修們親身經歷的「華藏圖書館」,都不是永恆的。因此,有機緣的時候,不認真、不努力,因緣錯過再想遇到,就不容易了。遇到緣時,一定要克服自己的煩惱。

我過去在台中跟隨李炳南老居士學習,我知道自己在台中居住的時間不會很長,不一定哪一天緣盡了,必須離開,學習的環境就沒有了,所以很珍惜每一天的時光,這才能有一點成就。不知道緣之難遇,以為這個緣會常在,你就完全錯了。明天這個緣是否能相續,明年是否能存在,都是未知數。世法講「掌握機會」,緣就是機會。能認識機會、掌握機會的人,無不成功,世出世法都不離此原則。

我與李居士有時到外面奔走,為的也是替諸位同學創造因緣,為你們弘法利生開路。我們為諸位製造機會,希望你們將來弘法利生一帆風順。我們這一代遭遇的困難、挫折,希望你們可以避免。你們的成就要超過我們這一代,這是我們的願望。而下一代弘法利生,必須要有真正的德行,真實的學問。因為現代資訊發達,下一世紀會超過我們現在幾十倍、幾百倍都不止,完全走上電腦資訊時代。每個人每天所接觸的是全世界的資訊,你若沒有強有力的說服力,他不能接受,也不會相信。如果他們所知道的,我們統統都知道;我們所知道的,他們還不知道,這才會服你,所以一定要發憤努力。

努力有途徑、有方法,最重要的是先成就自己的德行學問。四弘誓願第一句,「眾生無邊誓願度」,你真有度一切眾生的心,菩提心就發出來了。發菩提心之後,要學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斷煩惱有兩層意義:一是斷一切煩惱,二是成就根本智。根本智是無知,《般若經》講「般若無知」,這是我們現在要做的功夫。「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能成就根本智,成就清淨心、平等心、覺悟心,這是真的德行智慧,世間人稱之為「學問」。

我們在德行智慧上紮根、成就了,然後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譬如你們現在有電腦,電腦裡所有的資訊,有善、有惡,五花八門,你統統都可以看,你就能了解世間人在想什麼、做什麼、說什麼。好比醫生為人治病,先要知道他得的是什麼病,這就是觀機。我們知道他錯在哪裡,就知道該用何種方法幫他改正。如果你對眾生所思、所言、所行一無所知,你說法便不能契機;換言之,你說法不能令他歡喜、相信。所以,一定要了解眾生的需求。

而這件事並不需要很長的時間,也不是我們現在要做的,現在做這些事,對於成就自己的根本智會有妨礙。現在當務之急是修自己的戒定慧,戒學、定學、慧學得到了,才廣學多聞。廣學多聞就是戒定慧三學的「慧」;慧再一發展,就是「聞思修」三慧。你沒有戒、定,就沒有聞思修。菩薩三慧是建立在三學的基礎上,沒有三學決定沒有三慧。所以,一定是先掌握機緣成就自己,然後才能幫助眾生、幫助這苦難的世界。不但要消除一切劫難,還要幫助一切眾生圓成佛道,這才是真正大慈大悲。

 

返回

 

蓮語珠璣
印光大師開示

 

以研教者,按常途教理以論斷證,不信有帶業往生之事,矜常處生死以度眾生,不願為速出生死之人。不知坯器未燒,經雨即化,煩惑未斷,轉生即迷,自利尚難,焉能利他。此皆不諒己德,以博地凡夫,稍具慧性,便以法身大士之作略自擬,以致一誤永誤也。

今日之世,以興佛法,不患不知高深玄妙之理性。患不知因果報應及家庭教育,而實行其所當行耳,果能一切人皆實行其所當行者,則天下太平,人民安樂,佛日增輝,法輪常轉矣!

 

返回

 

多元文化論壇
仁慈博愛 宗教之根
 

 

因為現在多數宗教都流於形式,疏忽了教育,所以我們現前聯合世界上許多的宗教,提倡宗教教育,宗教教育是愛的教育。基督教、天主教、猶太教這三教是一家人,關係非常密切。我上次在澳洲參加一個宗教座談會,有一位基督教徒問我這三教的關係,我說:這三教所用的經典是同一部──《聖經》;猶太教的經典是《舊約》,他們不承認《新約》,他們崇敬上帝,不承認耶穌是上帝的獨生子,不承認瑪利亞;基督教依據《新約》,肯定耶穌是上帝唯一的獨生子;而天主教承認這三位是一體,《新舊約》都讀、都尊重,實在講他是以瑪利亞為中心,天父、天母、聖子是三位一體。所以我說:猶太教是皇上那一派的,天主教是皇后那一派的,基督教是太子那一派的。他們聽了,這個很好懂、很合邏輯。伊斯蘭教跟你們拜的上帝是同一個上帝,他是你們的堂兄弟,關係都非常密切,都是一家人。既是一家人,怎麼可以打架?怎麼可以吵吵鬧鬧?應當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所以我們要把關係搞清楚。

《新舊約》說了許多次:「上帝愛世人」、「神愛世人」。上帝怎麼愛世人?誰看到過上帝?誰見到過神?那個愛不就落空了。我們要把上帝愛世人的那個愛,變成自己的愛,我們要代表上帝去愛世人,這才叫做教徒。不能說是上帝愛世人,我不愛你,那怎麼行?那就不能稱為上帝的兒女。佛教也是如此,佛菩薩大慈大悲,我們要把佛菩薩的慈悲落實在自己,效法佛菩薩的大慈大悲對一切眾生,這才是佛的弟子。我們也不能說,「佛菩薩對你慈悲,我不是佛,我不是菩薩,我可以對你不慈悲」,不能這個說法。伊斯蘭教的《古蘭經》,每一段經文前面第一句:「阿拉確實是仁慈的」,他們稱上帝為阿拉。所以,我們綜合全世界許多宗教的典籍,其最中心的教義就是「仁慈博愛」,我們要學習。

我們要以仁慈博愛存心,不但佛菩薩護念,所有宗教一切神聖都歡喜,中國人講保佑你。再以《華嚴經》的教義來觀察,這許多不同的宗教、神聖,還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我們從這個地方建立信心,知道不同的宗教、不同的種族,可以融合成一體,可以變成一家人。問題是我們自己要覺悟,我們首先要去做,以仁慈博愛存心,以佛陀教導我們的四攝六度、普賢十願,處事待人接物,就能把全世界不同的族群結合成一家人。(節錄自《華嚴經》第383卷)

 

返回

 

答疑解惑                      
                      淨空法師解答於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問:念佛堂繞佛由在家居士領眾,是否如法?

答:如果念佛堂沒有出家法師,或者出家法師不願意領眾,由在家居士領眾,也是如法的。

問:有同修說在家居士功力不夠,跟著後面繞佛,很容易受傷。

答:這些話是沒有根據的。學佛就要遵守佛的教誨,世尊在滅度之前,講「四依法」。第一、「依法不依人」,經上沒有說居士功力不夠,跟在後面容易受傷,所以我們不能相信。第二、「依義不依語」,只要意思對了,言語多說幾句、或少說幾句,沒有關係。第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第四、「依智不依識」,「智」是智慧、理智,「識」是感情,學佛要依理智不能依感情。如果懂得四依法的意義,對於許多與經典違背的說法,就能明瞭,也不會疑惑,不會隨境界所轉。

問:我一念佛就控制不住眼淚,但我聽人講,好流眼淚是悲魔。請問什麼是悲魔?如何區分?

答:你這種情形不是悲魔,悲魔是悲傷得很痛苦,而且是不間斷的,時間很長,控制不住。你這種情形,就是經上講的,聽到佛號,或者念佛、聽經,不知不覺悲從中來。這是過去生中,你曾經修學過這個法門,但沒有成功;如果成功了,你就到極樂世界作佛了。這一次再遇到,阿賴耶的種子起現行,才有這種情形,這是好現象。希望你這一生把握機會,不要再錯過了。

問:人往生時,陀羅尼被能不能蓋?能不能燒?

答:現在好像一般社會風氣,在人往生時都蓋陀羅尼被。至於蓋陀羅尼被究竟有什麼好處?很難說。如果說蓋陀羅尼被就能往生,那就可以不必念佛了,只要將陀羅尼被多印一些,就把人統統度往生了,那有這麼便宜的事情!往生還是要靠自己信願行的功夫。

《淨土聖賢錄》、《近代往生傳》中,許多念佛往生的大德,往生時並沒有蓋陀羅尼被;由此可知,陀羅尼被與往生確實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是世間人用這種經咒祝福亡者也有好處,如果亡者不能往生,而是輪轉在六道,如《地藏經》所云,這能減少他的痛苦。

問:《無量壽經》及《普門品》教我們在危難之中念觀音菩薩,現在我一心專念阿彌陀佛,請問阿彌陀佛是否也能救人於緊急危難之中?

答:專修淨土的人不怕危難,只要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就好。勸念觀音菩薩,那是對往生意念不堅定的人說的。另外一種,是對不修淨土的佛教徒說的,包括修學小乘的,遇到災難念觀音菩薩,決定有感應,因為觀音菩薩救苦救難。

問:在修學過程中,既要辨別真偽邪正,又要不起分別、執著,如何理解?

答:辨別真偽邪正非常重要。《楞嚴經》云:「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所以,首先要辨別真假,如何辨別?依據經典修學,就是真的;經典上無此說法,就是假的。決定要隨順經典的教誨。

不起分別、執著,這是佛教導我們修學的總綱領。若能離分別、執著,你的功夫會提升;不離分別、執著,修學的功夫就淺,淺也能往生。《彌陀經》教導我們「執持名號」,這就是有分別、有執著,但是只分別、執著淨宗的經論和六字洪名,其他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分別、不執著,這樣的人能往生。若還執著名聞利養、財富、家親眷屬,不能放下,這對念佛往生就產生嚴重的障礙。臨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你時,還想到:「我還沒有跟孫子見一面」、「我財產還沒有分配好」,那怎麼行!要統統放下,只可以執著淨宗的五經一論和六字洪名,就能生凡聖同居土。

問:古大德要求我們不見他人過,若在日常見到同修有毛病,是否應當給予提醒?

答:這是道義,應當提醒他、幫助他,但是要有智慧、善巧。提醒、規勸別人時,最好沒有第三者在場,否則會令他感到難為情,也會傷害他的自尊。

問:持名念佛記數,經常會記不清,且感到影響專心,該如何做?

答:記數、不記數沒有關係,重要的是清淨心。祖師大德提倡記數法,是幫助我們定功課,不至於懈怠、懶惰。如果念到功夫純熟,就可以不必記數。手上拿念珠,是提醒自己念佛,使念佛的功夫不間斷,所謂是「淨念相繼」。所以,念珠有兩種作用,一是記數,二是提醒自己。記不記數要看自己功夫的狀況,若功夫很好,心地很清淨,可以不記數;假如功夫不得力,記數有好處。定下每天念佛的數量,如一天念一萬聲、或兩萬聲佛號,就要嚴格遵守,一句都不缺,對初學有幫助。

問:做完早晚課後,其餘時間就是念佛;但於晚上十一點加念幾句咒語,如大悲咒、觀音靈感真言,算不算雜修?能否往生?

答:這樣是雜修,最好是不要夾雜。能否往生,要看你的功夫,功夫得力就能往生。

問:我很想出家,不知師父可否收我為弟子?

答:出家是緣分,首先自己要真發心,要認識佛教,知道出家的意義及目的,決不可因感情衝動,糊裡糊塗出家。出家不外乎兩樁事:第一是護法,作內護,就是管理道場,為道場服務。第二是發心講經弘法,帶領大眾修行。在家同修的護持是「外護」,內護、外護與弘法結合成一體,互助合作,佛法就興旺,眾生才真正有福報。如果出家目的不純,見到師父廟大,收入不錯,希望將來可以接收,這種心完全是為私人的利益,即使接受了道場,果報在地獄。

果真認識清楚了,發心出家弘護佛法,也要看緣分。你與哪個法師、道場有緣,先在道場住半年或一年,看能否與道場大眾共處,大眾能否接納你,你能否隨順大眾。不能隨便就出家,出家之後,看這個不順眼,看那個不如意,天天吵架,那就造罪業。所以,出家比結婚還要困難,結婚只要找一個對象,兩人談妥就好了。出家了,寺廟裡有這麼多人,要與每個人都處好,如果處不好,吵架、鬧事就是破壞道場,這個道理要懂。

 

返回

 
淨空法師說故事

三途可怖

 

釋迦牟尼佛在經上時時提醒我們,當年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祇樹給孤獨園蓋房子,看到地上的螞蟻,佛看見就笑起來,旁邊學生看到,佛為什麼笑這螞蟻?佛說,七尊佛出世都過去了,牠們還作螞蟻身。如果我們說一尊佛修行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那七尊佛不是三七二十一個阿僧祇劫?不是說螞蟻壽命那麼長,是死了以後又墮螞蟻身,牠不知道離開,認為那個身就是牠自己,堅固的執著,認為螞蟻窩就是牠的家,捨不得離開,所以死了以後還去投螞蟻胎。要知道,三惡道墮落很容易,出頭難。我們相信佛的教誨,佛決不是假設來嚇唬我們,來勸我們為善,我們這樣想法,就完全錯解佛的意思了。佛有的是智慧,有的是善巧方便,用不著用這種方法嚇唬我們,佛不會用這種手段,佛所講的都是事實真相,我們要感謝。(節錄自《華嚴經》第302卷

 

返回

 
法寶流通

最新消息

 

現有淨空法師講經有聲版CD片(電腦專用片),太上感應篇2片(1∼254集),華嚴經五(161∼200集),華嚴經六(201∼240集),華嚴經七(241∼280集),無量壽經細講二(41∼80集),無量壽經二次宣講2片(1∼107集),地藏經含玄義2片(1∼89集),及其他講演音帶、VCD及書籍,皆免費結緣,請向「社團法人華藏淨宗學會」索取: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333之一號二樓 Tel:(02)2754-7178;Fax:(02)2754-7262。

 

返回

 

信息交流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您有過心靈的感觸嗎?歡迎在「學佛心得」欄目內踴躍投稿。來稿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feeling

誠邀全世界各淨宗學會,提供貴會的佛事活動消息,利用敝刊為世界佛教徒提供學佛信息。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news

有任何修學上的問題,來信請寄 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question

*所有稿件,編者有權潤飾修改。

 

返回

 

聲明啟示

淨空法師所有一切著述,暨四眾同修整理文物書刊,公開授權大眾翻印流通,但不得擅自加註版權所有,任意增減內容,非法牟利,侵害公眾權益及原著本意。


若您有任何意見,歡迎來信指導,mailto:amtb@amtb.org.tw?subject=advise